人的本性是與生俱來的,但是可以由學習來塑造和改變。


    人處於弱勢必定會被人欺負。國家處於弱勢也是一樣。強者的根本在於學習,強國的根本也是一樣。


    曾國藩所在的滿清王朝已經走向沒落,內憂外患使曾經雄踞東方的大清朝千瘡百孔,他就在這個時候登上曆史的舞台。越是在危難的時候,越可以顯示出一個人的膽略與見識,在治學方麵,曾國藩更顯示出超前的智慧與遠見。


    固步自封,鄙視外國,自以為是,這是晚清士大夫們愚昧無知的表現。在近代中國,一些頑固的人總是不肯麵對現實,仍舊做著天朝上國的輝煌夢。與這些人相比,曾國藩顯示出非凡的遠見與卓識。他深知,中國日益落後,而外夷日益強大,所以,在強敵麵前,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可自高自大,隻有積極主動地向先進的外國人學習,才能使自己逐漸強大起來,才可以避免被動挨打的情況發生。


    中國傳統文化對曾國藩的影響很深,這使他對封建政體懷著極強的使命感,但他卻能用新鮮的眼光看待時局,不自以為是地迷惑自己的視聽,而是腳踏實地地去認識,去學習,去努力。


    當瘋狂的西方列強邁著侵略的鐵蹄踏上中國這片沉睡的大地時,曾國藩顯得很冷靜,他知道考驗的時候到來了,他更知道之前所讀的聖賢書在洋人那裏是絲毫不起作用的。要變強就要先學習。因此,他開啟了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文化之風,給閉塞的清王朝帶來了一縷“自強”的曙光。


    在同治元年(1862年)十二月,曾國藩對現代科學有了初步認識,光學、重學,流學、電氣學、磁石學、動物學等。雖然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研習,但他已經知道這些就是幫助西方人變強的知識,他認為隻有先弄懂這些才能找到救國的根本辦法。


    曾國藩認為,人的本性是與生俱來的,因此,通過其他方法很難改變人的本性,但是學習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本性。通過學習就可以改變一切。因此,曾國藩首先提出了以學習求變的方法。


    曾國藩把學習新知識放在了一個很重要的位置上,讀書是他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事情,他的一生從來沒有間斷過讀書。雖然他明白起步太晚了,但隻要不停下腳步就有變強的機會。愛國心和身為中國人的自尊心不允許他放任列強的淩辱和掠奪。對他來說,讀書不是為了消磨時光,是為了不斷地汲取新的養分和智慧,以及增加求變的積累,救國於危難。


    他認為要強國就要先自救,你要變強也是一樣的道理。所以他先從自身開始做起,由朱理學到法家再到莊家,現在又是現代科學,多次求變隻為救國救己。


    在我國近代史上,除曾國藩之外還有一些開明的有識之士倡導學習西方先進知識,推行洋務。在鴉片戰爭後,魏源提出了“師夷長技以製夷”的口號,這是中國人在思想意識領域的一大進步。有想法才有行動,這就是變革的開始。


    曾國藩之所以有如此先進的思想與遠見,主要是因為他對學習的高度重視以及對知識的熱忱渴求。他的府中聚集了一大批當時最先進的知識分子,例如精擅邊境史地學的張穆、何秋濤,還有近代史上最著名的科學家徐壽、華衡芳,以及中國第一位留美學生容閎。


    這些傑出的人才代表了當時最先進的觀念,也引導了當時中國科學研究的浪潮,充實了曾國藩的思想與觀念,使他對局勢的發展有了更為直觀和真切的了解,也使自己的責任感更加強烈了。


    曾國藩求知若渴,他不僅精心拜讀過上述幾位的著作,而且還對《朔方備乘》、《校那廬抗議》、《幾何原本》等書有過專門的評價,不僅如此,他還讓習是需要正確的態度和方法的,更需要明確學習意義,為一己私利,權勢名利還是民族複興,國家命運而讀書?俗話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身為知識分子更應該具備這種責任感和意識。


    其實,從古至今,任何知識都與人類社會有很大的關聯,都是通過不同的形式表現了對人生以及社會的認識與理解,雖然內容各有不同,但都是思想與智慧的體現,懂得學習的人,就可以從中汲取精華,剔除糟粕,使之成為自己的思想積澱,為己所用。


    知識是促使社會不斷走向進步的動力,也是一個人各方麵能力發展的源泉。古人信奉“學而優則仕”,但是,做官若不能為人謀福為國解憂,學得再多又有什麽用呢?所以既然學了,就要學有所用,及時地更新自己的思想與觀念,加快自己日益落後的步伐,這一信條才是救國之道。


    推而廣之,現在的每一個想要擺脫困境“鹹魚翻身”的人,都應從中吸取經驗教訓,以史為鑒,以學為伴,不斷提升自己的實力,最終能在社會洪流中力爭上遊。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曾國藩修身十二法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張仲超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張仲超並收藏曾國藩修身十二法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