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倫敦塔遭到斬首的名門淑女


    一提到倫敦塔,大家就聯想到那是英國最具代表性的觀光景點,直到現在那裏仍舊是英國皇室的行宮之一。在倫敦塔四周有身穿紅色製服的禁衛軍站崗,而且每天都定時舉行衛兵交接儀式,吸引許多遊客駐足觀賞。


    倫敦塔的起源,是征服者威廉為了防衛倫敦市區而建立的防禦工事,一開始並沒有那麽多建築。隻有一座正中央的堡壘名為「白塔」,是在1078年建造完成的。


    後來到了十三~十四世紀,亨利三世在位時,他在倫敦塔周圍的護城河一帶又增建一連串的塔樓和城牆,慢慢演變成現在我們看到的模樣。經過這些修建工程,原本古羅馬時代建造的外牆早已被拆除,而城區的麵積則擴大到原來的三倍。除了白塔之外,還有衛菲爾塔、戴弗洛塔等等,總計有九座塔樓。


    在倫敦塔內設置動物園也大約是在相同的時期。由於亨利三世喜歡珍禽異獸,有許多外國國王會饋贈各種動物給他,比方說挪威送的北極熊、法國送的大象、神聖羅馬帝國送的豹等等,還有英國各地搜羅而來的珍貴動物,都圈養在這裏。所以這座動物園堪稱是全歐洲第一座動物園,而且還開放給民眾參觀。


    倫敦塔之所以染上血腥的曆史、成為牢獄、刑場的代名詞,是要到後來十五~十六世紀的時候。舉凡幼主愛德華、亨利八世的王妃安-博林、同為亨利八世王妃的凱瑟琳-霍華、大法官湯馬斯-摩爾、人稱九日女王的琴-格雷、伊麗莎白女王的親信艾塞克斯伯爵等,許多王公貴族都曾被監禁在倫敦塔內,最後落得死於非命的下場。


    亨利八世的時代


    別名「藍胡子」的亨利八世,當他在位的期間,就曾經將他六任妻子之中的兩人送上倫敦塔的斷頭台,那段時期堪稱是倫敦塔背負最多悲劇的時代。


    亨利八世由於王妃凱瑟琳遲遲沒有為他生下子嗣,想要跟妻子離婚,於是派遣大法宮沃爾西前去請示羅馬教皇,因為當時天主教並不允許夫妻離婚。沃爾西這個人很懂得鑽營之道,他原本是肉販之子,但是一路飛黃騰達當上樞密院議員、約克大主教、大法官,集權力財富於一身。可是,和羅馬教廷交涉離婚的事遲遲沒有辦妥,結果被亨利八世撤職,甚至以叛國罪逮捕起訴他,要將他押解到倫敦塔,1530年十一月,他還沒抵達倫敦塔,就在路上病死了。


    接替沃爾西繼任大法官一職的是人文學者湯馬斯-摩爾。也就是知名著作《烏托邦》的作者。由於亨利八世和王妃的侍女安-博林有染,於是自行宣告他和王妃凱瑟琳的婚姻無效,然後和安-博林結婚,此舉違反了天主教的教規,亨利八世幹脆和羅馬教廷切割,另外創立了英國國教。湯馬斯-摩爾自始至終都反對這樣的行徑,不肯出席國王與新王妃的加冕儀式,甚至不承認安-博林所生的女兒(也就是後來的伊麗莎白一世)擁有王位繼承權。


    結果到了一五三四年四月,湯馬斯-摩爾也被判處忤逆國王之罪,被關進倫敦塔地下室的牢獄中。


    其實湯馬斯-摩爾並非首開先例。在他之前,洛徹斯特主教費雪早就因為反對亨利八世與安-博林結婚、以及反對英國國王兼任英國國教領袖而被捕,關在倫敦塔的鍾塔裏,當時他已經八十高齡了,費雪與摩爾兩人都和荷蘭的人文學者伊拉斯莫斯有著深厚交情,費雪還引薦伊拉斯莫斯到劍橋念書。


    一五三五年六月十七日,這位費雪主教被押解到倫敦塔外的塔丘上處死。他的遺體先是被吊在倫敦橋上曝屍示眾,然後扔進泰晤士河裏。這時湯馬斯-摩爾也被關在鍾塔裏,不過他的牢獄生活比較自由,家人可以送食物和衣服給他。


    經過一年的監禁,湯馬斯-摩爾出席在西敏寺召開的審判庭,不過這審判隻是做個樣子罷了,他的罪名早巳確定。於是,他又通過「叛徒門」回到倫敦塔內。當我們參觀倫敦塔時,一進大門就會看到右手邊有個厚重的鐵柵門,那就是有名的叛徒門。當被告在法庭上被判有罪之後,就會用小艇載著渡過泰晤士河,然後穿越叛徒門,打人大牢之中。


    由於亨利八世的憐憫,湯馬斯-摩爾免於遭受五馬分屍之刑,可以等同於貴族階級,在塔丘上處決。後世的莎士比亞寫了一出五幕的戲劇「湯馬斯-摩爾爵士」,就是在描寫一五三五年七月六日上午處決的過程。


    當湯馬斯-摩爾走上處刑台時,由於階梯過於窄小,他於是對劊子手說:「要是上去的時候我摔著了,麻煩您扶我一把。至於下來的時候,我自己會小心。」


    依照當時的習俗,劊子手在行刑前,會聆聽死刑犯的懺悔之言。湯馬斯-摩爾走上處刑台之後,擁抱了劊子手,鼓勵他說:「打起精神,好好的完成工作吧。我的脖子比較短,恐怕不太好瞄準,得要你多費心了。」然後把頭靠在斬首台上,又開玩笑的說道:「我沒有犯罪啊,千萬別砍我啊!」直到他人生的最後一刻,湯馬斯-摩爾都不改幽默的個性。


    斬首之後,湯馬斯-摩爾的人頭被掛在倫敦橋的橋門上,他的女兒瑪格麗特-羅帕爾偷偷花錢買回了首級,葬在坎特伯裏的聖鄧斯頓教堂的羅帕爾家族墓園中,相較於屍體被扔進泰晤士河的費雪主教,湯馬斯-摩爾算是比較幸運的了。


    後來到了一九三五年,費雪主軟和湯馬斯-摩爾都被羅馬教廷封為聖人。


    伊麗莎白入獄


    安-博林的女兒伊麗莎白,在少女時期的一五四四年,也曾因為托馬斯-懷亞特的叛變事件而遭到牽連,姐姐瑪麗一世女王(血腥瑪麗)為此將她拘禁在倫敦塔內長達兩個月。


    亨利八世死後,他的最後一任妻子凱瑟琳-帕爾再婚嫁給了托馬斯-懷亞持,他反對瑪麗一世和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國王結婚,打算推翻瑪麗一世,擁立伊麗莎白,於是發起政變。


    但是政變失敗,托馬斯-懷亞特被捕後在塔丘處死,而他寫給伊麗莎白的兩封信都被扣押,使得伊麗莎白也被關進倫敦塔裏。後來由於事證不足才釋放了她,但是瑪麗一世將她移送到伍斯塔克行宮嚴加看管監視。


    日本的文豪夏目漱石曾形容叛徒門是「通往冥府的入口」,事實上也的確是如此,從叛徒門送進去之後,能活著出來的人少之又少,而伊麗莎白就是那極為少數的持例。


    ◆倫敦塔的拷問刑具◆


    詹姆士一世在伊麗莎白一世駕崩之後繼任英國國王,從他執政的時代,倫敦塔就很少再執行死刑處決了,不過,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樣的拷問刑具進駐倫敦塔。


    舉例來說,現在仍舊放置在倫敦塔內展示的「刑架」,就是當年汕留下來的拷問刑具之一。用刑時把罪犯的手腳綁在架子上,然後向兩旁拉開。造成關節脫臼。這個刑具最初是十五世紀時擔任倫敦塔治安官的艾克塞特公爵所引進的,所以人們給這刑具取了個綽號叫做「艾克塞特公爵的女兒」。


    亨利八世時代的倫敦塔治安官吏凱菲頓,則是發明了一種名叫「史凱菲頓的女兒」的拷問刑具。這種刑具是一個a字形的鐵架,頂端扣住罪犯的脖子,中段夾住罪犯的雙手,底下則扣住罪犯的雙腳。


    在用刑時,借著調節鐵架的開閉,可以把罪犯的頭強押到雙腿之間,使得身體弓起成為球形,所承受的痛苦不可言喻。


    倫敦塔還有一個觀光名勝叫做「緊迫牢房」,這個「牢房」高一公尺二十公分、深度隻有六十公分,把人關在裏麵,由於空間過於狹窄,會強迫犯人低頭用下巴頂著胸口。在這「牢房」裏,想坐也坐不下來,想站也站不起來,隻能一直保持半蹲的姿勢。


    另外還有一個名叫「老鼠洞」的牢房,設置在泰晤士河旁邊,剛好和水而高度一致。每當泰晤士河水位上漲時,這間牢房裏就


    會開始進水,同時還有許多饑餓的老鼠湧進來。罪犯在一片黑暗中與無數的老鼠搏鬥,到頭來是敵不過老鼠的尖牙利齒,變成老鼠的晚餐。


    下場悲慘的兩位小王子——愛德華五世與約克公爵


    莎士比亞所描述的悲劇


    在倫敦塔的眾多悲劇之中,最引人落淚的,莫過於年幼的愛德華五世和他的弟弟約克公爵的故事了。這是發生在玫瑰戰爭(一四五五~八五年)末期的英格蘭王位爭奪戰。


    拉斐爾前派的畫家約翰-艾福瑞特-米雷有一幅極為著名的作品叫「倫敦塔的王子們」,畫中兩位少年緊緊依靠在一起,神情緊張環顧四周。仿佛害怕有刺客前來,這幅畫其實畫的就是愛德華五世與弟弟約克公爵。


    莎士比亞在他的戲劇「理查德三世」之中,也提到身形佝僂的理查德(後來的理查德三世),將他的侄子愛德華五世和弟弟約克公爵關在倫敦塔的血腥塔內,後來為了奪取王位,甚至不惜殺害兩位少年的情節。


    莎上比亞的戲劇充其量隻是個人創作,但後人幾乎都認定理查德就是下令暗殺幼主愛德華五世的人,把這件事視為史實。而且,殺人現場血腥塔如今也對外開放供人參觀。


    一四八三年四月九日,當時的國王愛德華四世驟逝。這個消息立刻以快馬捎信通知住在鄰近韋爾斯的愛德華王子、和住在北方的格洛斯特公爵理查德(愛德華四世的弟弟)。


    收到消息後,擔任王儲攝政的瑞佛斯伯爵安東尼(王儲之母伊麗莎白的弟弟)和葛雷爵士立刻啟程,保護王儲趕往倫敦。王儲與瑞佛斯伯爵一行人比理查德更早一步,先抵達了史托尼-史特拉福。


    由於瑞佛斯伯爵顧慮到王儲的叔叔理查德會對政局安排有所不滿,所以把王儲留在當地,他和葛雷爵士則是折返回到北安普頓去會見理查德。


    但是這是個要命的決定,因為理查德是個極有野心的人,他聽說哥哥死去,隻留下年幼的王儲,心裏就起了奪取王位的念頭。理查德先是笑臉迎接瑞佛斯伯爵與葛雷爵士,邀兩人夜宿家中,但是到了隔天二十九日一大清早,他就派遣士兵逮捕兩人,並且立刻處死。


    孤伶伶待在史特拉福的王儲愛德華,就這樣落入理查德的手掌心,在理查德的護衛下前往倫敦。


    皇太後伊麗莎白得知弟弟瑞佛斯伯爵遭到處決,心中有了不祥的預感,她趕緊帶著另一個兒子約克公爵躲到西敏寺裏避難。


    五月四日,理查德一抵達倫敦,就宣布要在六月二十二日為新國王(愛德華五世)舉行加冕典禮。


    這個友善的舉動,其實是要把躲在西敏寺裏的王儲胞弟約克公爵騙出來的計謀。理查德差遣使者波查大主教前去說項,果然輕鬆的從伊麗莎白身邊騙到了約克公爵。


    結果原先預定好的加冕典禮立即取消,國政全都落入理查德的手中。七月六日重新舉辦盛大的加冕典禮時,王座上主角已經不是愛德華五世,而是靠著詭計搶到王位的理查德三世。


    被幽禁在倫敦塔內


    人稱「少年國王」的愛德華五世,就這樣斷送了繼承王位的機會,他的弟弟約克公爵也一並被捕,兩人都被關在倫敦塔內。當時愛德華年僅十二歲,弟弟約克公爵隻有九歲。


    理查德三世即位之後,有時人們會看到愛德華與約克公爵站在倫敦塔的窗戶旁向外張望,那如同囚犯一般的眼神,讓看過的人不禁難過落淚。


    到了八月之後,突然再也沒有人看到這兩位小王子了。因此後世史學家大致斷定,這就是理查德三世殺害「少年國王」與年幼胞弟的時間。


    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中,就連那些殘虐不仁、奉命前去殺害兩位小王子的惡徒,在說起暗殺過程時,也不禁泣不成聲。


    在戲劇描述中,兩位小王子是在睡夢中被殺的。他們相擁而眠,臉上的表情天真無邪,嘴唇則像是綻放的玫瑰一般紅潤。枕頭旁邊還放著一本祈禱文。


    看到這一幕,暗殺者起了惻隱之心,但是還是按耐住心中的悲憫,迅速的將兩名少年勒死。


    亨利七世陰謀論


    除了「理查德三世陰謀論」之外,還有另一種說法,就是再下一任的國王「亨利七世陰謀論」。


    理查德三世登基之後兩年的一四八五年,他在博斯沃思原野戰役中敗給裏奇蒙伯爵而戰死沙場,裏奇蒙伯爵繼任王位成為亨利七世,從此宣告長達三十年的血腥戰爭(玫瑰戰爭)告一段落。


    否定「理查德三世陰謀論」的人,主要的論點放在亨利七世即位後,曾向議會提出訴狀,揭露理查德三世的叛逆之罪。可是,訴狀中卻絲毫沒有提到理查德三世殺害兩位小王子的事。而且,兩位小王子死後,理查德三世並非第一順位的王位繼承人,卡在他前麵的還有愛德華四世的五個女兒和眾多皇親國感,這些人都比他更有理由繼承王位。


    可是理查德三世在位的期間,這些擁有王位繼承權的人都沒有遭遇不幸,而是過著安穩的日子。反倒是亨利七世登基之後,就開始整肅異己,這些皇親國感有些終生被關在倫敦塔裏,有些則是衣衫襤褸的遭到處死,所以才會有「亨利七世陰謀論」的產生。


    兩具孩童的遺骨


    到了一六四七年,有人在白塔外側階梯的下方挖出了一個木箱,裏頭裝著兩具孩童的骸骨。想當然爾,這就是愛德華和約克公爵的埋骨之處。雖然沒有人知道兩位小王子是如何被殺害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他們應該是在其它場所被殺害,然後才搬動屍體,埋葬到這個位置。


    又過了二百六十年,到了公元一九三三年,這對遺骨經過科學鑒定,確認兩人是近親,其中一人年約十二~十三歲,另一人年紀在九~十一歲左右。由於年長的那個死者頭蓋骨上有血斑,因此推論窒息而死的可能性極高。


    這兩位小王子的慘死,為後世的藝術家帶來無限的想象空間,有許多繪畫都以這個故事作為主題,比方說保羅-德拉洛契畫的「愛德華的兒子們」、詹姆斯-諾斯柯特畫的「殺害倫敦塔之王」、以及之前提到的約翰-艾幅瑞特-米雷畫的「倫敦塔的王子們」,多到難以計數……


    直到今天,在遺骨被發現的地方,仍有許多人堅稱他們看到了兩位小王子的亡靈。據說,這兩位少年時常依偎在一起、彼此手牽著手不肯分開。


    不幸的「千日王妃」——安-博林


    亨利八世的第二任妻子


    十六世紀的英國國王亨利八世,有個別名叫做「藍胡子」,因為他身旁的王妃換過一個又一個,總共娶了六個妻子,而且,其中兩人還被冠上莫須有的(?)紅杏出牆罪名而遭到斬首處死。


    其中最有名的一位犧牲者,就是被稱為「千日王妃」的第二任妻子安-博林。有不少電影都以她的故事作為拍攝主題。


    悲劇要從亨利八世的第一任妻子凱瑟琳說起。原本,凱瑟琳是亨利八世的哥哥阿瑟所娶的王妃,可是,結婚不到幾個月,阿瑟就死了,她因此成為寡婦。凱瑟琳的出身是當時國力強盛的西班牙的公主,當時英國為了維持和西班牙的同盟關係,才要求小叔亨利八世迎娶自己的嫂子當作王妃。


    可是,弟弟娶哥哥的妻子是聖經律法所禁止的,所以當時還特別情商羅馬教皇準許這件婚事。亨利八世與凱瑟琳經過這風風雨雨才結為連理,但凱瑟琳生下的眾多小孩之中,隻有一個小公主存活下來,其它孩子都不幸夭折。


    這是觸犯了上帝的律法,才引來的報應嗎?就連羅馬教皇的恩準也改變不了這樣的命運嗎?亨利八世為此非常煩惱。聖經最前麵的摩西五經中的利未記,有這麽一段經文:「人若娶弟兄之妻,這本是汙穢的事,羞辱了他的弟兄,二人必無子女。」這段話一直在亨利


    八世的腦海裏縈繞不去。


    雖然在公開場合上,亨利八世仍舊照往常一般對待凱瑟琳,但是私底下,他已經對凱瑟琳心生不滿。


    正當他打算休了凱瑟琳,迎娶別的女人當王妃時,眼前突然出現了一個最佳的人選,就是王妃身邊的侍女安-博林。安-博林美貌又個性調皮,讓亨利八世越來越著迷,兩人之間也發展出情愫。


    不過,當年想要離婚可不像現在這麽容易,首先,就是要向羅馬數皇請示,要求教皇準許他們離婚。但是偏偏現任的教皇克勉七世不敢觸怒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凱瑟琳的侄子),所以遲遲不敢答應離婚的請求。


    為了婚姻和羅馬教廷決裂


    一直斡旋卻無功而返的亨利八世,後來逐漸失去耐性,決定要和羅馬數廷切割,自創英國的新教。一五四三年,英國議會通過「國王至上法案」,從此英國的教會脫離羅馬教廷的掌控,改而尊奉國王為宗教領袖,英國國教就此誕生。


    坎特伯裏大主教在亨利八世的威脅利誘之下終於低頭,承認國王和凱瑟琳的婚姻無效,並準許亨利八世和已經懷有身孕的安-博林結婚。接著,亨利八世將凱瑟琳流放到遙遠的阿穆特希爾,至於亨利八世與凱瑟琳之間所生的女兒瑪麗公主(後來的血腥瑪麗),地位則是突然逆轉,變成了亨利八世的私生女。


    這件事引來羅馬教皇克勉七世的震怒,於是數廷聲明亨利八世與安-博林的婚姻無效,兩人所生的孩子都是庶子,從此不與亨利八世往來。


    一五三二年的年尾,安-博林懷孕了,所以翌年一月亨利八世倉促的和安-博林辦了秘密的婚禮,那時全國上下都在猜測安-博林會生下男孩或是女孩?亨利八世請醫師和占卜術士看過之後,一致斷定會生出男孩。於是國王決定孩子出生就要將他命名為愛德華或是亨利。


    但是命運卻開了亨利八世一個大玩笑,一五三三年九月安-博林生下了一名女嬰(後來的伊麗莎白一世)。知道了這個消息,亨利八世氣得三天三夜都睡不著。對安-博林感到失望的亨利八世,於是撇下新娘不管,又到外頭去尋找別的女人。


    安-博林受到丈夫的冷落,心情大受打擊,每次與亨利八世見麵部忍不住大吵大鬧。當亨利八世讚賞瑪麗公主(國王與凱瑟琳所生)乖巧可愛時,就惹來安-博林的醋勁,心想將來要把瑪麗公主當成侍女來使喚,或是把她許配給低賤的仆人。安-博林一直覺得,她之所以沒生下男孩,是因為「那對母女」還在人世之故,所以想盡快解決掉這心頭的禍患。


    可是安-博林的計劃沒有成功,原本站在她這一邊的人,現在卻同情起凱瑟琳母女。這些人越聚越多,儼然形成一股勢力。就在這時,一直為嬸嬸凱瑟琳叫屈、對亨利八世感到不滿的西班牙國王查理五世那一派,也傳出可能出兵攻打英國的消息。


    到了一五三五年十二月,安-博林又再度懷孕了。翌年一月,被流放到遠方金柏頓城堡的前王妃凱瑟琳因癌症病逝,這一切似乎都對安-博林有利,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安-博林知道,要是這次她又沒能生下男丁,下場就會跟凱瑟琳一樣,被亨利八世給拋棄。


    到頭來,安-博林的運氣還真是不好,雖然懷的是男嬰,但是卻以流產收場。前來探視的亨利八世對她說道:「看來老天爺是不打算賜給我兒子了。若不是因為妳,這一切說不定還有轉寰餘地。」語氣中帶著無盡的冷酷。


    這次亨利八世是真的下定決心要趕走安-博林了。亨利八世打算休了安-博林,和他的新歡珍-西摩結婚。珍-西摩也是侍女出身,她並非美女、也不是係出名門,不過她是來自於多產的家庭,家裏有九個兄弟姐妹,所以生下男嬰的機率應該會很高。


    以前和凱瑟琳離婚所用的借口「婚姻無效」在此刻又派上用場。亨利八世考慮用同樣的方式休了安-博林,國王任命的首相克倫威爾於是奉命設計安-博林,讓她一步一步落入陷阱。


    對克倫威爾來說,這也是掃除宮廷內政敵——安-博林派勢力的最好時機。首相先是召來安-博林身邊所有對她感到不滿的人,開始散播對她不利的適言蜚語。


    安-博林的「不貞」罪名調查委員會展開一連串追查,逮捕了安-博林的哥哥與其它年輕貴族共四人,對他們提出指控。


    雖然這「不貞」的指控極可能是憑空捏造的,但亨利八世心意已決,他說:「我能把妳提拔到今天的地位,就能把妳從這個地位上頭拉下來,妳若是忘了這點,那就怨不得我了。」另一方麵,被逼到絕境的安-博林,也的確有可能狗急跳牆,做出不擇手段的事。


    被捕處決


    五月二日,安-博林終於被捕入獄,押送到倫敦塔。起訴書上寫到,安-博林曾引誘哥哥喬治和幾名年輕貴族,還和其中一人約好,耍策劃謀害國王,等國王死後再跟他結婚雲雲。


    於是,安-博林被押往倫敦塔內一處名為綠塔的空地上處以斬首之刑,而她的哥哥與幾位年輕貴族則是被處以絞刑。從安-博林被幽禁的地方往窗外望去,剛好可以看到那片名為綠塔的廣場。


    當安-博林聽說她的丈夫「大發慈悲」,為了不讓她受到絞刑與火刑的煎熬,而判處她斬首之刑時,她露出諷刺的微笑,向威廉-金士頓問道:


    「不知道劊子手的技術好不好?」


    接著,她撫摸了一下自己的脖子,又說:


    「還好,劊子手應該不會很辛苦,因為我的脖子這麽細……」


    金士頓後來寫下這段談話與感想:


    「過去我見過許多次處決,死刑犯大都為自己感到哀憐。但是就我所知,這位女子在臨死之際,卻為自己感到喜悅。」


    處決時刻訂在五月十九日早上,安-博林在陽光照耀下,走上了設在倫敦塔內廣場上的處刑台。雖然她麵容憔悴,但是並沒有流淚,也沒有慌張失措。她的眼睛用布蒙住,屈身跪在斷頭台前,劊子手揮下大刀,安-博林的人頭高高彈起,落入放在前方的籃子裏。這短短三年的王妃生涯就此告一段落。


    之後,安-博林的首級被掛在倫敦橋門之下示眾,這是犯下「欺瞞國王之罪」的最適當懲罰。


    以毫無根據的私通(?)罪名處決安-博林之俊,才過了短短十天,亨利八世緊接著就正式迎娶了珍-西摩,速度之快震驚了整個社會。


    九日女王——琴-格雷


    畢強塔的亡靈


    在倫敦塔的眾多塔樓中,過往曆史最為血腥的莫過於十四世紀建造的畢強塔了。夏目漱石在他的小說《倫敦塔》中有這樣的描述:


    「不知為何,牆壁總是濕的。用指尖去摸摸,露水就順著手指滑下,仔細一瞧,指尖已經染成紅色。露水從牆壁的角落滲出、滴落,低頭看著地板,發現那水滴的痕跡如此鮮明,形成了流向不規則的水痕。」


    這「流向不規則的水痕」,指的是那些幽禁在塔內的人犯,在即將殯命之際,在牆上刻下的遺書。人們一方麵思念著牢籠外的世界,一方麵在牆上刻下最後的遺言,至少留下自己的名字,以供後人憑吊。


    在牆上的許許多多文字當中,我們隱約看到了「琴(jane)」這個名字。這位年僅十六歲的少女,坐上女王位子的時間僅有短短九天,就被送上處刑台而香消玉隕。


    一五五四年二月十二日,琴-格雷身上穿著純白的衣眼,被帶到處刑場上。其實她並沒有犯下任何的罪行,一身清白就如同她身上穿的衣服。


    當她走上處刑台時,神情絲毫沒有驚慌,琴-格雷靜靜的把頸項靠在斷頭台上,接著,斬首的大斧無情的揮下,她的人頭落在地上,發出沈悶的撞擊聲……


    如今,每到她的忌日,


    她的亡靈就會身穿白衣出現在倫敦塔。最近一次有人目擊琴-格雷的亡靈是在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二日,距離她被處死的那年。已經相隔了四百零三年。


    那是個冰冷嚴寒的夜,大約淩晨三點時,守衛聽到有奇怪的聲音,於是走出崗哨到外頭張望,他朝著塔樓向上一看,赫然見到樓上有白影閃過,守衛被嚇得魂不附體,他已經猜到那極可能就是琴-格雷,趕緊呼叫其它守衛前來確認,而趕來的守衛也同樣目擊了琴-格雷的亡靈,這就是最近一次的目擊事件。


    身陷陰謀漩渦中的少女


    一五五三年,當時年僅十五歲的英國國王愛德華六世身體贏弱多病,眾人心想就算他結婚也不可能生下子嗣,而且,要是愛德華不幸驟逝,最有資格繼位為王的將是他的同父異母姐姐瑪麗,但是當時掌權的貴族們卻不希望英國皇室冒出一位女王來執政。


    所以,抱有千政野心的諾森柏蘭公爵約翰-杜德立,想要從瑪麗那一派的手中奪取王位主導權,他手上的王牌就是向來友好的薩福克公爵亨利-格雷的女兒——琴-格雷。


    當時琴-格雷隻有十五歲,貌美如花,而且精通希臘文、拉丁文、希伯來文、法文、意大利文,堪稱是全英國最有教養的女性。論起血緣,她的母親弗朗西絲是亨利七世次女在第二次婚姻時生下的女兒,所以算起來琴-格雷是亨利七世的曾孫女。


    為了阻止女王即位,而推出另一位女王,這個計畫看來有些不合常理。其實杜德立心中打的算盤,是讓自己家的四男基酉幅德迎娶琴-格雷,一旦琴-格雷生下男嬰,他的孫子就能夠繼任王位了。至於杜德立家的子嗣尚未正式登基為王之前這段過渡期間,就暫時先由琴-格雷擔任女王。杜德立如此說服了薩福克公爵,於是兩人結為親家,先讓兒子基爾福德娶琴-格雷為妻。


    虎視眈眈等待政變機會的杜德立,在一五五三年六月底愛德華六世病危時,趕到病榻旁痛陳女王瑪麗即位會造成的危險,逼著愛德華六世寫下遺囑,讓琴-格雷的兒子繼任王位。


    可是這個陰謀被諾福克公爵發現了,他把瑪麗帶回自己的領地加以保護,然後等待杜德立出招。七月六日,愛德華六世病逝,可是死訊卻拖到十日才對外發布。杜德立原本計劃國王一死,他就要拿著遺囑逮捕瑪麗,讓琴-格雷登基,但是瑪麗卻躲在安全的地方,讓他的計劃無法得逞。


    即使如此,杜德立還是繼續執行計劃,他召喚琴-格雷來到他位於金斯林的城堡,將先王愛德華六世的遺言、以及指定琴-格雷繼任王位的決定告訴了她。據說琴-格雷剛聽到這消息時,震驚到當場暈眩昏倒。但是,沒人在乎她有什麽感想,因為翌日就發布了愛德華六世的死訊、和琴-格雷繼任成為女王的詔書。


    然而,這個陰謀因為保密到家,隻有琴-格雷的父親薩福克公爵和杜德立的兒子知情,而沒有事先征詢其它貴族的意見,或是拉攏有力的幫手,所以是個莽撞無謀的政變。很快的,周遭的反對聲浪隨之而起,就連過去反對瑪麗即位的貴族,也不認同杜德立的做法。結果,琴-格雷的女王寶座隻坐了九天。


    約翰-杜德立、琴-格雷、她的丈夫基爾福德、基爾福德的兄弟以及杜德立全家都遭到逮捕,而且對付叛徒的速度也很快,首謀者約翰-杜德立在八月二十一日就遭到處決。


    經過半年之後,翌年一五五四年二月十二日,琴-格雷和丈夫的審判也有了結果,丈夫基爾福德被判在塔丘上處死,琴-格雷則被判在綠塔廣場上斬首。


    琴-格雷自己沒有分毫的野心,卻成了他人爭權奪利的工具,到了她臨死之前,也沒有人替她申冤,她隻好靜靜的接受命運和死亡來臨。


    這就是「九日女王」琴-格雷所留下的悲劇故事。


    豔麗的女王和她的眾多情人——瑪麗-斯圖亞特


    圍繞在蘇格蘭女王瑪麗身旁的男士們


    一五八六年八月,一名年輕的貴族被捕送進倫敦塔內監禁,罪名是他涉嫌營救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並且密謀暗殺英格蘭女王伊麗莎白一世。


    這位年輕貴族名叫安東尼-巴賓頓,他出身顯貴、家世富裕,在裏奇菲爾德有自己的領地,家裏還有妻小,照理說應該過著幸福的日子,究竟是為了什麽原因,他要從事這樣的陰謀活動呢?


    其實,這位巴賓頓隻不過是愛上了豔麗的女王瑪麗、甘願為她粉身碎骨的眾多男人之一罷了。不可思議的是,凡是與瑪麗有過一段戀曲的人,最後都免不了以悲劇收場。


    出生後六天就成為蘇格蘭女王、五歲就當上法國太子妃的瑪麗。她的前半生可說是光彩奪目。在受到文藝複興熏陶的法國宮廷中,瑪麗一直是吸引眾人目光的第一夫人。


    她有玫瑰一般的肌膚、端正工整的五官以及一頭耀眼的金發。這麽一位楚楚動人的美女,還能流暢的運用六國語言,精通詩詞與舞蹈,在當時可說是無人能出其右的才女。


    可是,瑪麗的婚姻生活並不順遂,她的丈夫弗朗索瓦二世自幼就體弱多病,登基即位之後才一年半,就在狩獵途中發起高燒,臥病在床,不久之後就病逝了。瑪麗才十七歲就成了寡婦,傷心的她隻好返回自己的祖國蘇格蘭。


    在蘇格蘭,負責處理政事的是她的同父異母哥哥莫瑞伯爵,瑪麗雖然貴為蘇格蘭女王,但隻是掛名而已。為了度過無聊的日子,瑪麗身邊聚集了許多愛好藝術的臣子,自成一個小圈子,常舉辦法語詩歌朗誦和長笛演奏等沙龍活動。後來,瑪麗和一位隨從詩人傳出戀曲,周圍的大臣才感到焦慮,想盡快替她找到下一任的夫婿,免得這類謠言越鬧越大。


    瑪麗不但是絕世美女、還擁有蘇格蘭女王頭銜,一旦開始招親,當然吸引了全歐洲王公貴族的注意,前來提親的柯西班牙王儲、瑞典國王、奧地利大公……人數多到難以做出決定。


    但是瑪麗所挑選的並非這其中最有錢有勢的皇家子弟,她反而看上了一個英國貴族,名叫亨利-達恩利。這位青年才俊身材高挑、通曉舞蹈、詩詞、樂器等眾多才藝,瑪麗對他一見鍾情,認識之後還不過半年,兩人就不顧周遭的反對舉辦了結婚典禮。


    瑪麗與伊麗莎白的王位之爭


    反對瑪麗結婚的人除了身邊的大臣之外,還有鄰國英格蘭的女王伊麗莎白一世。論輩份,伊麗莎白是瑪麗父親的表妹,比瑪麗大九歲,伊麗莎白是英格蘭國王亨利七世的孫女,而瑪麗則是曾孫女。


    在通信時,她們常以姐妹相稱,感情似乎不錯,但實際上她們卻對彼此抱持著很強的競爭意識。虛榮自傲的伊麗莎白一世,聽聞瑪麗擁有絕世美貌,內心當然不是滋味。


    不僅如此,伊麗莎白之所以敵視瑪麗,還有更現實的理由。因為一五五八年伊麗莎白登基即位成為英格蘭女王時,當時還是法國太子妃的瑪麗就公然反對伊莉莎白繼承王位。


    伊麗莎白是亨利八世與妻子安-博林所生的女兒,問題是,之前亨利八世和前妻凱瑟琳離婚時,並沒有得到羅馬教皇的核準,所以,從羅馬教廷的角度來看,亨利八世與安-博林的婚事才是無效婚姻,而伊莉莎白就變成了私生女。


    這麽一來,真正血統純正、有權利繼承英國王位的,就隻有身為亨利七世曾孫女的瑪麗了。


    當時聲勢鼎盛的瑪麗,當然認定英國的王位也是屬於她的,所以在任何官方文件上簽名時,都會署名「法蘭西、蘇格蘭統治者」。她這麽做,很可能是傳承自她的公公——前任的法國國王亨利二世,不過,卻也因此引來伊麗莎白的不悅。


    伊麗莎白之所以反對瑪麗與達恩利結婚,主要理由還是因為瑪麗是亨利七世的曾孫女。一旦她和名列英國王位繼承順位的達恩利結


    婚,就更加強化了繼位的合法性,這點不可不防。


    瑪麗和達恩利兩人排除萬難結了婚,但是沒過多久,婚姻就出了問題。達恩利雖然是女王的丈夫,但是行為舉止卻好像當上蘇格蘭國王一般傲慢,再加上他粗暴、性好女色、酒品極差等眾多缺點一一顯現,使得夫婦之間出現了裂痕。


    起先瑪麗對丈夫的無理行徑還會盡量忍受,但是後來,達恩利竟然要瑪麗在簽署官方文件時。把丈夫的名字擺在女王前麵,終於引爆了瑪麗的不滿。一五六六年,瑪麗為達恩利生下了一個兒子,但是他們破碎的婚姻已經無法挽回了。


    世紀之戀與妖魅的女王


    就在這時,另一段感情趁隙攻占了瑪麗的心靈。這場被人們視為世紀之戀的感情,男方是正值壯年三十歲的貴族伯斯維爾,他渾身洋溢著「雄性」的賀爾蒙,與瑪麗過往的丈夫完全不同。伯斯維爾對王位抱有野心,以強勢的態度爭取瑪麗的愛,當時才二十四歲的瑪麗,過去除了年紀比她小又柔弱無力的丈夫之外,從沒見過如此陽剛的男人,於是一頭栽進了這個感情漩渦之小,迷失了自我,甚至做出一些違背常理的事。


    伯斯維爾為了除掉瑪麗現任的丈夫,派了手下去暗殺達恩利。某天深夜,達恩利居住的別墅突然發生大爆炸,人們將達恩利的屍體從瓦礫中挖掘出來之後,赫然發現他其實是被絞殺勒斃的。截至此時,達恩利與瑪麗的婚姻才持續一年半而已。


    可是瑪麗接下來的行動更是匪夷所思,她並沒有為死去的丈夫守節哀悼,隻替達恩利辦了個簡單樸素的葬禮,之後立刻就和伯斯維爾舉辦了婚禮。


    這樣的行徑惹來全歐洲的非難,鄰近各國的王公貴族都責難瑪麗,要她盡快將謀殺達恩利的犯人緝捕到案。可是這時的瑪麗早已被愛情衝昏了頭,根本聽不進周遭的質疑和批判。


    結果不滿的貴族們竟然起兵叛變,剝奪了瑪麗的王位,將她幽禁在湖中央的孤島城堡裏。至於伯斯維爾,則是被逮捕、驅逐到國外去。


    無止境的牢獄之災


    這時的瑪麗才二十四歲又六個月,榮耀的日子就宣告終結,緊跟在後頭等待她的是漫無止境的牢獄生涯。她怎麽都沒有想到,和伯斯維爾談的那場熱戀,竟然會把她拖累到這樣的下場。


    瑪麗靠著她的美色,誘惑負責看守她的城主的弟弟,借著他的協助逃出幽禁之地,還召集了一批軍隊,和那些叛變的貴族對抗。可惜,幸運的女神早巳不再眷顧她了。她的部隊很快就遭到擊潰,瑪麗帶著少數隨從四處逃難,最後搭船走海路抵達英格蘭,向「姐姐」伊莉莎白女王求助,希望英國女王能及時伸出溫暖的雙手。


    但是,當時正是新教與舊教爆發流血抗爭的時代,在伊麗莎白女王眼中,瑪麗這位天主教國家的女王跑到英國這個新教國家來尋求庇護,十足是個麻煩人物。結果伊麗莎白女王不但沒有協助瑪麗,反而將她軟禁起來。畢竟,英國正在推行英國國教,要是境內的天主教徒把瑪麗當成精神領袖,就有可能發起叛變推翻政府,這是伊麗莎白女王所無法坐視的。


    瑪麗接下來的青春歲月全都被牢獄生活給填滿,被軟禁長達十九年之久。而在此同時,她的競爭對手伊莉莎白女王則是日益強大,建立起偉大的名聲。相較之下,瑪麗的前途毫無希望,雙腳飽受關節炎之苦,才三十出頭就已經滿頭白發。


    即使如此,瑪麗仍舊接受天主教國家西班牙和羅馬教廷的援助,策劃如何把伊麗莎白一世從王位上拉下來。在軟禁的期間,她也秘密和天主教信徒取得聯係。可是,這許多次謀害伊麗莎白、擁立瑪麗繼位的陰謀都被提前破獲,許多人都背上罪名走上了斷頭台,就連身世不凡的名門貴族諾福克公爵也難逃一死。


    至於那個伯斯維爾,他在流亡丹麥時被捕入獄,十一年後在監獄之中發瘋而死。許多和瑪麗有過一段情的男人也都是同樣的結局,就像被下了詛咒似的,全都沒有好下場。


    走向處刑台的曆程


    這魅惑之戀的最後一名犧牲者,就是本篇一開頭提到的青年貴族巴賓頓。隻要瑪麗這位從不死心的陰謀策劃者還活在世上,英國就永遠無法高枕無憂。伊莉莎白女王和她的重臣一想到瑪麗就覺得芒刺在背,決定一勞永逸的解決掉瑪麗。


    行動始於一五八四年九月,英國議會通過了一道法案,明文規定凡是策劃謀叛、對伊麗莎白女王不利,所有陰謀參與者都將判處死刑。伊麗莎白最為倚重的左右手沃辛翰爵士於是開始策劃,要讓瑪麗卷入暗殺伊莉莎白的陰謀,就這樣一步一步的把瑪麗逼入死角。


    偏偏在此時落入這爭權陷阱中的,就是年輕、純情、熱血的天主教貴族巴賓頓。他以前還在舒茲伯利伯爵手下做事時,就曾近距離與瑪麗有所接觸,漸漸的產生了愛慕情愫。巴賓頓在倫敦加入了天主教徒的秘密集會,一群夥伴們經常在飲酒之餘討論營救瑪麗的計劃。


    沃辛翰派出間諜基爾福德,假裝友好而接近巴賓頓,還當信差幫瑪麗與巴賓頓傳送信息。想當然爾,這些信件都被拆封,解讀密碼,然後將手抄本送交給沃辛翰爵士。


    巴賓頓毫無警覺的策劃暗殺伊麗莎白女王、擁立瑪麗,把這些計劃都寫在信件裏送給瑪麗,瑪麗欣喜的答應了,要巴賓頓去執行計劃。看在伊麗莎白女王眼中,這簡直就像飛蛾撲火,得來全不費功夫。八月十四日,巴賓頓突然被捕,六名同夥都被關進倫敦塔裏,此外,還有三百多名曾與他有過接觸的天主教徒也因此被捕入獄。


    瑪麗這次再也無法全身而退,被逼入了絕境。九月底,由三十六名貴族組成治安審判會議,開始審判瑪麗的罪行。瑪麗毅然決然的在法庭上否認她有暗殺伊莉莎白女王的意圖,但法庭還是宣告判處死刑定讞。


    不過,瑪麗對自己的處境並不感到難過,她反而覺得,死刑能夠讓她從長久累積的痛苦中解脫出來。一五八七年二月八日行刑當天,她用心挑選自己臨死前的衣裝打扮。她穿上有蕾絲裝飾的純白襯衣、貂皮滾邊的黑色天鵝絨上衣、黑色的披風以及大紅色的襯裙。


    經過十九年的幽禁生活,瑪麗的臉上多了一些皺紋,身材也略微發胖,但渾身仍舊散發出不可冒瀆的高尚氣質。她小心穩健的走上處刑台的台階,當她脫下黑色披風與黑色上衣之後,露出了穿在裏頭的大紅色馬甲與襯裙,讓在場所有人都大吃一驚。接著,她又戴上侍女遞給她的紅色手套,全身上下部被血紅色所包裹,在這流行服飾的背後,隱藏著她求死的決心。


    瑪麗一邊祈禱一邊屈膝跪下,把頭靠在斷頭台上,劊子手朝她雪白的頸項揮下斧頭。瑪麗-斯圖亞特的生命終於結束,享年四十四歲。和她華麗榮耀的前半生相比,她的後半生可說充滿了苦澀與悲哀。


    另一方麵,那位巴賓頓也為他對瑪麗的戀慕付出了代價。這有勇無謀的青年竟然足以危害女王的性命安全,伊麗莎白對此震怒不已,她認為光是絞刑還不足以弭平她內心的憤怒。


    巴賓頓等一夥人被關進倫敦塔之後,整個倫敦市都響起鍾聲、升起營火,民眾大肆慶祝,因為這次叛變能防範於未然,而他們的女王伊麗莎白也平安無事,是值得慶賀的大事。


    到了九月二十日,巴賓頓一夥人被押往赫伯恩北方的曠野執行死刑。劊子手奉了伊麗莎白女王的命令:「要在群眾麵前盡可能延長他們死前的痛苦!」所以劊子手用刀割開巴賓頓的肚子,慢慢的拉出腸子和內髒,讓他承受這空前絕後的痛苦。卻又求死不能。在施以酷刑的情況下,巴賓頓仍舊不屈不撓,大聲以拉丁文祈禱:「我主耶穌基督,請賜給我助力。」就這樣迎向了他的死期。


    女王對寵臣的溺愛與憤恨——艾塞克斯伯爵


    寵臣的


    宮廷生活


    伊麗莎白女王在晚年時非常寵信的艾塞克斯伯爵(羅伯特-德弗羅),是名門貴冑金花雀王朝的後裔。自父親那一代,就由伊麗莎白一世封為首任艾塞克斯伯爵,而且他的族人也都有顯赫的地位,包括杭廷頓伯爵、多塞特侯爵等,可以說中世紀英格蘭的頂尖貴族幾乎都和他有血緣關係。


    艾塞克斯伯爵的母親萊蒂斯-諾利斯原本是女王的表妹,父親在他九歲時病逝之後,母親萊蒂斯就改嫁給萊斯特伯爵羅伯特-杜德立。而艾塞克斯伯爵就在女王的得力助手伯利公爵塞西爾的輔佐照料之下長大。


    艾塞克斯伯爵天資聰穎,十四歲就取得了劍橋大學的學位,除了文采過人之外,舞刀弄劍也難不倒他。文武雙全又充滿自信的他,行為舉止都謹守禮儀,而且花錢從不眨眼,是個身材高挑、頂著一頭暗棕色卷發的翩翩美男子,他在十八歲時就加入遠征軍前往荷蘭,活躍的功勳為他博得了騎士的稱號,此後在英國宮廷內越來越受到女王的注目,終於躋身大內,成為女王身邊的寵臣。


    五十三歲的女王與二十歲的伯爵


    艾塞克斯伯爵之所以能夠成為女王的側近,另一個助力是他的繼父萊斯特伯爵-萊斯特伯爵早就是女王倚重、寵信的大臣,但是他感到自己年事漸高,為了和宮廷內勢力大幅增長的敵對勢力沃特-雷利對抗,萊斯特伯爵才推出艾塞克斯伯爵當作他的後繼人選。


    萊斯符伯爵這樣的精心安排,可說是天時地利人和。當時已經五十三歲的女王,遇上了才剛滿二十歲的艾塞克斯伯爵,心中就產生了好感,無論晝夜都相處在一起,一同聊天、聽音樂。就算到了深夜,其它大臣都退朝返家,艾塞克斯伯爵仍舊留在宮裏陪著女王打牌。當時周遭的侍從們流傳說:「要等到晨鳥高歌,伯爵才會返家。」


    不過,艾塞克斯伯爵並不是那種對女王唯命是從、看臉色行事的人,他年輕又任性,若是看到女王做了什麽他不喜歡的事,就會當場指責女王,要是女王稱讚哪個男人長相俊美,他甚至還會嫉妒的說:「那家夥有哪一點好!」


    有一回,年輕俊俏的查爾斯-布蘭德在騎馬比武中獲勝,女王為了褒獎勝利者,將黃金製成的西洋棋棋子送給布蘭德,而布蘭德則是以紅色絲帶係在女王的手腕上作為答禮。看到這一幕,嫉妒至極的艾塞克斯伯爵竟然口出瑟百說:「就連蠢蛋都能得到女王的寵愛。」還為此向布蘭德下戰帖,要求決鬥,著實惹來不小的風波。


    當女王偏愛艾塞克斯伯爵的敵手雷利時,他心想與其每天在宮廷裏遭到冷落,還不如在榮耀中死去,於是他不顧女王的反對,徑自加入了荷蘭遠征軍。女王派人到歐洲探查他的下落,找到他之後,立刻下令他返國,但艾塞克斯並沒有立即響應,而是拖了好一陣子,才心不甘情不願的回到英國。


    為了滿足他的虛榮心,女王賜給他一個年收入一千五百英鎊的官職,又賜給他牛津主教管區的年收入三百英鎊,此外,還把甜葡萄酒的進口課稅專賣權交給他管理。伊麗莎白疼愛這位年輕的情郎,就像溺愛親生兒子一樣,幾乎到了不辨是非的地步。


    可是,年輕的艾塞克斯伯爵並不以女王的萬般寵信而心滿意足,二十三歲時,他在沒有獲得女王許可的情況下,娶了菲利普-席德尼爵士的未亡人為妻。女王對此大為震怒,下令「把你的新娘送到母親家裏,不得出門。」這次艾塞克斯伯爵聽從了女王的命令,所以不久之後,女王和他又恢複了以往的和睦關係。


    追求軍事功勳的熱血青年


    當納瓦爾國王亨利向英國請求派遣援軍助戰時,一心想要追求軍事功勳的艾塞克斯伯爵立刻向伊莉莎白女王請願,讓他前往法國,協助當地的新教徒軍隊作戰。經過兩個小時的不斷懇求,女王終於軟化立場,讓他出征。可是,艾塞克斯伯爵一渡過海峽到達法國,就不再聽命於任何人,彷佛女王再也管不到他似的。他不進攻作戰計劃所定下的目標,反而攻擊沒有必要攻擊的地區,需要停戰的時刻,他又四處征戰,為自己攫取利益,完全無視於大局。


    「他跑到哪裏、去做了什麽?根本沒有人知道。」


    艾塞克斯伯爵還擅自賜予同行的二十一人騎士的爵位,聽到這消息,女王實在無法忍受。


    女王再次召見艾塞克斯伯爵,狠狠的痛罵一頓,換來的是艾塞克斯伯爵的懺悔,他立誓說再也不會這樣胡作非為了。結果,女王還是原諒了他。


    四年之後,艾塞克斯伯爵又懇求女王任命他為遠征西班牙的總司令,女王這一回也答應了。不過,這次女王派了艾塞克斯伯爵的競爭對手——海軍總司令艾芬罕的霍華爵士擔任監軍,負責監視並輔佐艾塞克斯伯爵。


    這一次的遠征相當成功,艾塞克斯伯爵一舉攻下了西班牙的軍港加的斯,就連同行的霍華爵士都讚譽他的勇猛。這一仗摧毀了加的斯的防禦工事、擄獲了好幾名高階指揮官,回程途中還畫蛇添足的襲擊了葡萄牙的小鎮法羅。


    艾塞克斯伯爵歸國時受到英雄式的歡迎,這讓女王很不是滋味。因為這一趟進攻西班牙的遠征花費上百萬英鎊,艾塞克斯伯爵所帶回來的戰利品遠遠不足以支應消耗的軍費,而當初約定好要奪取的財寶,又到哪去在這嚴厲的質問之下,艾塞克斯伯爵又露出無邪的笑容向女王謝罪,一陣甜言蜜語的攻勢之後,兩人的關係又重歸於好。剛好,競爭對手的雷利因為和女王的侍女私通而被禁止出入宮廷,所以才三十歲不到的艾塞克斯伯爵,一躍成為宮廷內數一數二的大紅人。


    不過女王並沒有被戀愛給衝昏頭。她知道艾塞克斯伯爵談情說愛的功力並不等同於他的軍事和政治能力,所以,最重要的政府職位還是派任給伯利公爵塞西爾父子。


    艾塞克斯伯爵在嫉妒與悔恨中突然離開了宮廷,又突然回到宮廷,這樣反反複覆,令女王擔心不已,一方麵責備他不該這樣肆意妄為,另一方麵又疼惜他受了委屈,兩人的感情又再次相好。


    為了慶賀兩人的大和解,女王在宮廷內舉辦了舞會和戲劇表演。看不出已經年過六十的女王和艾塞克斯們爵比鄰而坐,用充滿愛意的眼神凝視彼此。


    但是。接下來進攻西班牙艦隊根據地艾費羅與亞速群島的任務,卻是以失敗收場。因為艾塞克斯伯爵分心進攻其它地點,卻漏掉了最重要的目標——載運寶藏的西班牙船團,讓船隊平安躲進了難攻不落的特塞拉港。


    歸國之後,艾塞克斯伯爵受到女王嚴厲的斥責,並下令要他回到繼父的別墅裏反省。為了挽回伊麗莎白一世的心意,艾塞克斯伯爵寫了許多「給愛人的信」,信中填滿了美麗的辭藻,再一次化解了女王的憤怒。


    女王息怒了,可是這回換成艾塞克斯伯爵在鬧別扭,原來在他離開宮廷的這段期間,伯利公爵的兒子羅伯特-塞西爾已經榮升為首相。換言之,他的敵手已經爬上比他更高的地位。


    於是艾塞克斯伯爵裝病不再上朝,經過兩個月在家反省的日子之後,女王還是沒有在宮廷裏見到他的身影,女王開始感到焦慮,趕緊任命他擔任皇家紋章院總裁,艾塞克斯伯爵這才歡天喜地的接受任命、回到宮廷。


    但是宮廷內的競爭並未就此止息,為了誰能夠擔任鎮壓愛爾蘭叛變的部隊指揮官,艾塞克斯伯爵又和伯利公爵父子起了爭執。塞西爾父子推薦艾塞克斯伯爵的叔叔諾爾斯擔任愛爾蘭派遣軍的總司令,艾塞克斯伯爵認為此舉是要拉攏他的叔叔,擔心叔叔變成敵對派,所以他推舉塞西爾派的卡爾去角逐這個職務。


    女王考慮之後,決定任命諾爾斯,使得艾塞克斯伯爵深感不悅,用激烈的口吻和女王爭辯。女王也被惹得大發脾氣,大喊:「你去死了算了!」還賞了艾塞克斯伯爵一個耳光


    ,艾塞克斯伯爵回嘴說道:「這是無法忍受的屈辱!」甚至還把手放在劍柄上,在一旁的諾丁罕伯爵趕緊攔阻他,盛怒中的艾塞克斯伯爵於是當場退席,驅馬回到翁斯泰德。


    艾塞克斯伯爵始終認為自己是這場政爭之中的受害者。但周圍的人不斷勸告他應當與女王和好,他隻好勉為其難寫了一封信向女王道歉,信上寫道:「我並不是以臣子的身分覬覦女王的權威,而是以男人的身分被些下均美貌聽虜獲。」


    結果,一如眾人所預料的,女王又再度原諒了他。一五九八年的十二夜(指聖誕節假期的十二日節慶,一月六日的前一夜),大家又看到他和女王和睦如初,臉貼著臉在舞會上共舞。


    在反抗與姑息之間遊走


    到了一五九九年,艾塞克斯伯爵終於被任命為愛爾蘭派遣軍的總司令,其實這時女王已經不像過去那麽信賴他了,之所以仍舊將重任交付給他,旁人傳言是因為宮廷裏一時也找不到合適的人才。


    艾塞克斯伯爵本人也對這趟任務不甚滿意,因為女王一直對他耳提麵命,要他盡量節約部隊的裝備與出征費用。再說,他帶兵去愛爾蘭,也擔心其它政敵會趁此機會強化宮廷內的敵對勢力。


    到了三月下旬,艾塞克斯伯爵率領一萬七千五百名步兵和騎兵,出發前往愛爾蘭。隻不過,這次遠征的結果大大不如預期。出兵的主要目的原本是征討愛爾蘭北部的叛軍總司令提戎伯爵,可是艾塞克斯伯爵聽信了當地官僚的意見,竟然擅自把部隊帶到愛爾蘭南部,去攻打曼斯塔的反抗軍,把所有捉到的俘虜都殺光,還像以前一樣,沒得到女王允許就大肆封賞騎士爵位。


    聽到消息,伊麗莎白女王震怒至極,下令他立刻攻打提戎伯爵,否則就立刻歸國。艾塞克斯伯爵遵從了這道命令,可是他亂花軍費的習性不改,每天要消耗一千英鎊,還四處巡遊,打到後來甚至擅自和提戎伯爵訂下了休戰協定。


    等到雙方休戰,艾塞克斯伯爵才臨時決定回國。他似乎很有自信,認為自己一定可以安撫女王的怒火,所以隻帶著少數護衛部隊,在九月二十八日一大清早回到倫敦,滿身泥汙都還沒清洗,就直接進宮,爬上階梯、穿過走廊,直闖女王的寢室。


    身上還穿著睡袍的女王,突然見到那個「照理說」還留在愛爾蘭打仗的伯爵,難掩內心的驚訝,艾塞克斯伯爵用舌燦蓮花的老方法逗女王開心,然後才離開宮殿。但是後來女王得知前線的實際戰況,那就不是幾句話可以打發她了。


    當天深夜召開了樞密會議,艾塞克斯伯爵脫帽站在長桌的另一頭聽候發落,他奉命必須軟禁在自宅內,甚至不許和妻子會麵。過去,他以為隻要用撒嬌和反抗這兩招就可以乞求女王的原諒,但是旁人看在眼中,認為這次恐怕沒那麽容易過關了。


    女王拒絕了艾塞克斯伯爵每一次的謁見請求,並且斷言道:「這家夥會將我國帶往險境。」即使艾塞克斯伯爵病倒了,女王也沒有像往常那樣立刻前往探視,隻有派人前去簡單的表達關切而已。


    到了十月,女王解除了艾塞克斯伯爵所有的公職,並且列舉出他做過的所有違法行徑。艾塞克斯伯爵就像囚犯一樣被軟禁在叔叔的宅邸好幾個星期,後來終於解禁得以外出,但是仍舊不準進入宮廷。


    就像以前一樣,艾塞克斯伯爵寫了許多封信乞求女王的原諒,甜言蜜語堆積的向山一樣高,但是這次女王不會再受騙了。雖然女王喜愛年輕的俊男,可是,生性吝嗇節儉的她,實在無法原諒一個任意揮霍國庫財產的男人。


    艾塞克斯伯爵大部分的俸祿都被取消,他轉而開始怨恨女王,對來訪的朋友訴說女王的種種不是。甚至還說出:「女王在鬧別扭,那個像雞骨頭一樣瘦巴巴的女人也會鬧別扭!」這樣冒犯的話。這話很快就傳進了女王的耳裏,艾塞克斯伯爵的狂妄之言,等於是替自己挖掘了墳墓。


    艾塞克斯伯爵叛變


    艾塞克斯伯爵對女王的不滿,吸引了一批同樣對女王不滿的人,每天出入他的宅邸說長道短,還慫恿艾塞克斯伯爵起兵叛變。


    艾塞克斯在怨恨中開始策劃叛變,他計劃先將宮廷內的敵對勢力一網打盡,然後占領倫敦塔與白廳,拘禁女王,並且要求女王將政府重要職位任命給艾塞克斯們爵和他的同夥。


    可是這山雨欲來的氣氛早就被女王派出的間諜給嗅到了,塞西爾皇室秘書長率先反製,1600年二月七日,女王的使者造訪艾塞克斯伯爵的宅邸,要求他出席特別評議會,但艾塞克斯伯爵以生病為由拒絕女王的要求,另一方麵,則秘密策劃在隔天周日就要發起攻擊。


    隔天星期天早上。幾名樞密院官員造訪艾塞克斯伯爵的宅邸,被他監禁在圖書室內。然後,他率領著二百名部下前往倫敦市區,想要煽動市民一同起義,但是事與願違,政府早已掌控了市區的各個要道。


    叛軍一行人在城門附近遭到擊潰,四散奔逃,艾塞克斯伯爵吃了敗仗,隻好退回自家宅邸,焚毀那些可能會對自己不利的文件與證據。這時,追到宅邸門口的士兵開始向艾塞克斯伯爵喊話,叫他投降,而樞密院官員之一的諾丁罕伯爵也隨後趕到,並且向倫敦塔要求提供大炮與火藥,艾塞克斯伯爵見到大勢已去,這才走出大門,自動投降。


    被關進倫敦塔大牢


    艾塞克斯伯爵被捕後,立即送往倫敦塔監禁,女王下令盡快展開審判作業。在西敏寺大廳召開的審判庭上,負責審理的法官之一就是艾塞克斯伯爵最厭惡的敵手維爾頓公爵,可想而知,結果當然是判他有罪。庭上另一位他的宿敵雷利爵士,同樣也判他有罪。


    當天傍晚七點,法庭終於宣告死刑定讖,可是,由於女王顧念舊情,遲遲沒有做最後的決斷,甚至還一度下令延期處決,但這道命令不久之後就撤銷了。於是,在鬆脂火把的照明下,衛兵帶領著艾塞克斯伯爵默默走向刑場。


    雖然艾塞克斯伯爵的親朋好友認為,女王最後還是會給他特赦,但是在他心裏,早巳知道自己的氣數已近,女王不可能再原諒他了。


    披著黑色鬥蓬、戴著黑色帽子的艾塞克斯伯爵,來到倫敦塔城牆內的處刑台前,他好像已經有了心理準備,臉上的表情相當鎮定。他先誦經祈求上帝赦免,然後脫下黑色外套與上衣,露出穿在裏麵的大紅色背心。


    艾塞克斯伯爵最大的敵手沃持-雷利,則是站在倫敦塔的窗口邊,以禁衛隊長身分見證死刑的執行。


    當艾塞克斯伯爵伏法的消息傳到宮廷裏時,女王正在眾多侍女圍繞下彈奏她最喜愛的大鍵琴。女王默默的聽完報告,周圍的人都屏息以待,女王停頓了一會兒,又繼續彈奏樂曲,好像沒發生什麽事似的。當時伊莉莎白女王心裏到底想到了些什麽呢?這恐怕沒有人能夠提出解答了。


    遭到斬首的知識分子——雷利爵士


    幫助女王走過水窪的大披風


    以禁衛隊長身分見證艾塞克斯伯爵的非公開死刑的沃特-雷利,當時就算是作夢也沒想到,自己日後也會踏上相同的命運吧。


    沃特-雷利的出身是英國西部地方的地主,曾加入胡格諾誌願軍前往法國參戰,也曾在愛爾蘭帶兵打仗。


    1581年,二十九歲的沃特-雷利奉命前往英格蘭的宮廷,遞交愛爾蘭總督的報告書給朝廷,這是他首次出現在宮廷中,不消多久,就吸引了伊麗莎白女王的注意。沃特-雷利身材修長、肌肉結實、個性開朗、膽識過人,還有一頭濃密的黑發和漂亮的胡子。雖然說話時改不了德文郡的鄉音,但他絲毫不以為恥,仍舊能夠暢所欲言。


    有一次,女王正要下馬車時,偏巧不巧前方的地上是一大片水窪,沃特-雷利見到這情況,立刻脫下披在身上的全新披風,


    覆蓋在泥濘上,然後向女王鞠躬說道:「請陛下放心通過。」或許就是這毫不做作的男子氣概,敲開了女王的心門吧。


    沃特-雷利也有莽撞的時候,還曾經和他人打架決鬥而兩度入獄,但是這具有攻擊性的個性,看在女王眼中反而是一種魅力。伊麗莎白女王平日總是理性勝過感性,也可能是這個緣故,讓她特別欣賞個性和她相反的、直來直往的行動派男人。圍繞在女王身邊的男士,包括艾塞克斯伯爵、雷利爵士、牛津伯爵等人,幾乎都是這樣的個性。


    因此女王將騎士的稱號頒授給雷利,由他擔任女王貼身護衛隊長,又任命他為德文郡與康威爾郡的海防副總裁,賜給他愛爾蘭一處四萬英畝的土地,讓他租用海濱街的豪宅,還將無數專賣權交由他管理抽稅,就這樣,雷利的財富越聚越多,不知不覺成了大富豪。


    此外,雷利還投資讚助海盜遠征事業,襲擊掠奪西班牙的寶船,攫取了更可觀的財富。他運用這些財富資助並親身參與遠洋航行,數度前往紐芬蘭島、非洲沿岸,還在新大陸占領了新的領土,在得到女王的首肯後取名為維吉尼亞(意思是處女地,藉此榮耀女王)。


    在新世界建立殖民地時,雷利發現新大陸有許多奇特的農作物,例如馬鈐薯、蕃茄以及煙草等等,他把這些農產帶回歐陸的舊世界,還學會了抽煙鬥,女王看到他抽煙鬥的模樣,覺得很有趣,也偶爾會抽抽煙鬥趕流行。


    可是,不管雷利是多麽討喜的青年,就和艾塞克斯伯爵一樣,女王心中還是有一把尺。女王知道雷利對財富的渴求超乎尋常、還有說話總是毫無遮攔,所以一直沒有任命雷利擔任樞密院的要員。


    女王有另一名寵臣名叫哈頓,他遵從女王的命令,一生都沒有娶妻。但雷利就不同了,雷利對女色毫無抵抗力,還曾經和女王身旁的侍女談情說愛。其中一名貼身侍女伊麗莎白-斯洛克摩頓甚至因此懷孕,和雷利私訂終身打算結婚,聽到這消息,女王再也無法漠視不管了。


    氣頭上的女王下令逮捕雷利、送到倫敦塔去監禁,隨後那名貼身侍女伊麗莎白-斯洛克摩頓也同樣被關進倫敦塔。女王認為,雷利竟然拋棄女王而愛上年輕侍女,是罪無可赦的。


    雷利在朝廷裏的政敵看到他倒大楣,都感到高興喜悅,還用惡毒的口吻說道:「女王的憤怒是不會消失的,他就一輩子待在大牢裏吧。他一旦失去女王的寵愛,領地和宮廷職務遲早會被剝奪,就像從雲端墜落到地獄一樣。」


    其它人怎麽說他壞話,雷利都不在乎,他唯一在乎的是女王是否會原諒他。因為他的財富與功名,都要仰賴宮廷的賞賜。所以,雷利寫了很多信給女王,信上寫滿了逗女王開心的話語,還把女王比擬做亞曆山大大帝、月神黛安娜、愛神維納斯,為的就是要讓女王不再遷怒於他。


    這些信並沒有產生多大的效果,不過,到了一五九二年九月,好運突然從天上掉下來了,有一艘西班牙的武裝商船被拖曳到達符茅斯港。這艘西班牙商船原本載著寶物從東印度返航,中途被英國的海盜船給打劫擄獲,才拖回英國來,而海盜船剛好是雷利出資讚助的。可是,船才剛靠岸,上頭載滿的珍珠、鑽石、黑檀木、香料、胡椒、鴉片就被聞風而來的人群趁亂搶奪,拿走了不少財貨。


    女王對此感到相當惋惜,這才想到被關在牢裏的雷利。雷利被釋放出來,立刻前往港口阻止民眾掠奪。他一抵達港口,就受到故鄉友人的熱烈歡迎,發揮了他的人脈與影響力,請民眾歸還寶物。這次的功績讓雷利得到了正式釋放,而各種寶物也充實了國庫,尤其是胡椒,為女王賺進了大筆的利潤。


    於是雷利再度回到宮廷,女王再次任命他擔任貼身護衛隊長,還將許多外交使命交付給他執行,可是,雷利的光榮歲月已經來到了尾聲,因為女王始終沒有忘記他過去背叛女王的事實。所以雷利的妻子一直被限製居住在多塞特,無法和丈夫相見。


    在倫敦塔度過的後半生


    伊麗莎白女王駕崩之後,繼位的詹姆士一世在1603年再次逮捕雷利,冠上反叛之罪。雷利被關進倫敦塔的血腥塔裏,一關就長達十三年之久。


    盡管雷利身陷囹圄,他在倫敦還是頗受到民眾歡迎。每天固定的時刻,他都可以在倫敦塔的廣場上散步,倫敦市民就攀在城牆上眺望他,當他一出現,對民眾揮揮手,就引來一陣歡呼。


    雷利的名聲在貴族和外國使節之間也是曆久不衰,這些貴族和使節寫了許多請願書替他求情,讓雷利在血腥塔的牢獄生活得以改善不少,能夠擁有象樣的床鋪、桌椅、地毯、暖爐,也準許他的妻子和隨從和他住在一起。


    在塔裏生活的這段期間,雷利在1614年完成了知名著作《世界史》,這本書原本是為詹姆士一世的王太王子利所寫的,但出版之後非常暢銷,成了十七世紀最暢銷的巨作。後來的政治家克倫威爾和詩人約翰-彌爾頓都讀過此書,受到極大的影響。這本《世界史》引用了六百多位各派別史學家的曆史觀,從遠古埃布爾拉罕的時代一直寫到馬其頓王國,是極有幫助的好書。


    年輕的王儲亨利為人理智寬宏,他尊敬雷利,把他當成導師。可惜亨利還沒繼位就因病英年早逝了。


    在倫敦塔的囚禁時期,雷利還很熱中於做實驗,為了研究植物學,官方還特地在塔內替他設置了專門的研究所。


    最後的豪賭


    1610年,雷利向詹姆士一世請願,希望能參加探險隊,到南美洲奧利諾科河流域去尋找金礦。他還簽下切結書「如果沒有發現金礦,就當場砍下我的首級。」可是,1617年的這場探險活動最後以失敗收場,還和強大的西班牙軍發生武力衝突,他的愛子也死在戰鬥之中。


    1618年雷利歸國,馬上就被關進倫敦塔的畢強塔,他的心中想必充滿了失意。過去他曾受到伊莉莎白女王的寵信、在美洲探險時威名遠播、還寫下了傳世巨作《世界史》,可是現在的他,隻能待在倫敦塔裏等待死亡。


    不過,當死刑的判決定讞時,雷利並沒有畏縮動搖。他在走向刑場的路上,見到一旁群眾裏有個禿頭的男人,就把自己那頂豪華的羽毛裝飾帽子脫下來扔給他,然後說:「你拿去用吧,我想你比我還更需要用到帽子。」讓在場的人都不禁莞爾一笑。


    處決的刑場並沒有設在倫敦塔,而是設在西敏寺的宮殿庭院。即使麵臨死亡,雷利仍舊平靜而開朗,他喃喃說道:「我走了好長一段旅程啊。」然後他走上處刑台,看著砍頭的劊子手,問道:「不知道斧頭利不利?」然後又看看斧頭,微笑的說:「果然很利,就像是治百病的良醫一樣。」


    雷利拒絕在死前蒙住眼睛,他把脖子靠在斷頭台上,見到劊子手神情有些猶豫,就對劊子手說:「沒什麽好怕的,來吧,快點動手吧。」


    斧頭落下,雷利的人頭也落地了。


    這位身兼宮廷仕紳、政治家、軍人、探險家、曆史學者、詩人、博物學者等,集多重身分與才華於一身的雷利,是英國在文藝複興時期極具代表性的文化人,這點是無庸置疑的。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殘酷的處刑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桐生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桐生操並收藏殘酷的處刑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