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版 轉自 肉(blog.sina../makeinunovels)


    偶於深山出沒


    身高兩丈有餘


    其形如鬼


    獵師等遭逢此怪無須奔逃


    略事請托


    便可勞其為人擔柴


    甚以其怪力為傲


    ——繪本百物語/桃山人夜話卷第伍·第參拾柒


    【壹】


    許久以前——


    有山男棲息於高山。


    山男雖有個男字,但並非常人,


    而是山神、山精,亦是山怪。


    山男便等同於山。


    因此,山男無須穿衣、無須言語、亦無須幹活。僅靠捕鳥食魚、以草樹蔽體、於深山幽穀間四處遊走,便足可存活。


    鄉民對其極為畏懼。


    山民當然更是如此。


    凡是常人——對山皆懷畏懼之念。


    山予人諸多恩澤,


    同時,卻也可能取人性命。


    亦是禁忌魔域。


    山位處現世與來世之端境,乃兩界間之幽世。


    故此,山男即為魔物之一。


    人人對山男畏懼不已,


    將之視為威脅世人營生之妖物。


    沒錯,山男亦被視為畜生。


    既不語、亦不書,畢竟非人。


    赤裸毛身、力強腳快,是個蓋世衝天的巨人。


    其形宛如獸類。


    故人人視之為野蠻猛獸。


    不過,


    某日——


    山男不禁納悶,難道自己真為野獸,而非常人?


    應非如此。


    自己應是廣受敬畏膜拜之神祉——而非僅是擄人吞噬的畜生。一思及此,山男由衷傷悲,甚感孤寂。


    這下。


    山男深感自己一絲不掛遊走於山穀之間,其實是何其卑微。


    此時,感覺似乎有點兒冷,


    山男為自己製衣,


    亦習得人語,


    開始與常人往來。


    但如此一來。


    不知不覺間——


    山男發現自己已不再是山,


    而是成了個常人。


    最後——


    也就如常人般死去。


    【貳】


    據傳相州箱根有山男出沒。渾身赤裸,以木葉樹皮蔽體。居於深山中,以捕捉赤腹魚為業。逢有市集,便前去同鄉民購米。與人親近,未曾鬧事,除與人交易外少有言語,事畢即刻返回山中。曾有人循其足跡追之,但中途為絕壁所阻,亦無道路可行,隻能任其如鳥般飛去,終未能覓得其居處。據傳,小田原城主曾下令山男若加害於人,必以火槍等擊之,故未曾引發事端——


    此乃津村淙庵所著之《譚海》中的一節,笹村與次郎說明道。


    「這津村淙庵是何許人?」


    倉田正馬問道。


    「是個名人麽?這名字我怎麽沒聽說過?名字聽來雖是煞有介事,但既然連聽也沒聽說過,就不覺得有什麽好佩服的了。大概是我自己無知罷?如何?咱們這位一等巡查大人,想必聽說過這號人物罷?」


    「當然聽說過。」


    麵對這突如其來的揶揄,矢作劍之進一等巡查倒是毫不動搖。


    不愧是東京警視廳內唯一通曉古籍的名人。


    「津村淙庵是位歌人。出身京都,居於傳馬町,甚至曾擔任佐竹侯(注:佐竹氏於江戶時代為外樣大名,為統治秋田藩之藩主)之禦用達(注:有進出幕府、大名、旗本、公家、與寺廟神社進行買賣之特權的商人)。」


    佐竹侯?那不就是秋田藩(注:江戶時代位於日本東之藩國名,原名久保田藩,秋田藩為俗稱)了?一臉胡子的揔兵衛問道。


    維新後,舉國上下日益洋化,但這揔兵衛卻未順應時潮,至今依然一副粗獷無禮的武士模樣。


    「這我可就不懂了。既然是歌人,這冊名曰《譚海》的書中理應有些詩歌才是。但方才那段,怎麽聽來絲毫不像詩歌?」


    此書並非歌集,與次郎解釋道:


    「而是將當時之異國傳說、世間傳聞集結成冊的書籍,可說是冊見聞隨錄罷。」


    也就是民間故事罷?正馬揶揄道。


    正馬這人和揔兵衛正好相反,時常擺出一副仿佛忘了自己是個日本人的態度。但哪管他再怎麽把自個兒當洋鬼子,長相還是一副大和民族的模樣,身軀既沒特別高,鼻子也沒特別挺。


    「所謂當時,是指何時?」


    「應是在安永至寬政之間罷。收錄這則記述的第八卷,想必是在天明年間寫成的。」


    這不是近百年前的事兒了?正馬說道:


    「不過,至少要比上回那則故事更近些。你們怎麽老是找來這種老故事?活像把剃了的胡子塞進懷裏珍藏似的。」


    「你難道不知什麽叫溫故知新?」


    揔兵衛竟然罕見地為與次郎撐起了腰來。


    通常,與次郎與劍之進、或揔兵衛與正馬對凡事的看法多屬對立,尤其對此類奇聞異事的見解更是南轅北轍。總之,平時揔兵衛與正馬便有如官軍與幕軍(注:指明治軍與幕府軍),兩人一碰頭便難免起爭執。


    「你老愛賣弄些洋學,滿口文明開化什麽的,但也不過是空有一身異國行頭,哪懂得什麽道理?我雖不愛聽這類鬼怪故事,亦不讚成怪力亂神,但一看到你這種嘲弄我國的態度,也要起一肚子火。」


    「我哪兒賣弄洋學了?不過是認為這記述過於古老罷了。噢,雖說古老,但可曾嫌它哪兒不好?我每回都不禁質疑,為何你們老愛拿這種老掉牙的怪奇故事來佐證?矢作這回碰上的案件,畢竟是發生在現代的事兒罷?」


    當然是發生在現代的事兒,劍之進說道:


    「在下是個巡查,可不是個學者。」


    「但近日,大家不是稱你做妖怪巡查麽?」


    揔兵衛哈哈大笑道:


    「不賴嘛,這渾名應該正合你意罷?」


    聞言,劍之進一臉不悅。


    拜兩國火球案與池袋蛇村案,接連被「東京日日新聞」及「東京繪入新聞」所報導之賜,一等巡查矢作劍之進儼然被塑造成了一個專責解決妖異事件的官差。


    「這下再怎麽撫弄你那把胡子,也討不回你的威嚴了。想不到你這奉行所內最無能的蠢才,也能成為驅魔除妖的專家,這下可出人頭地了。真是可喜可賀,可喜可賀呀。」


    別再瞎起哄了,與次郎製止道:


    「揔兵衛,把揶揄自己的友人當有趣,難道這就是你所謂的武士風骨?」


    不不,我可是誠心誠意地在向他致賀哪,揔兵衛苦笑道:


    「總之,我可沒把這當笑話,玩笑一場,你也就別當真了。總之,這類事兒我也曾聽說過,這就把它說出來,請你大人大量,快快息怒罷。是關於山什麽的事兒,對罷?」


    「沒錯,山男。」


    揔兵衛咳了一聲清清喉嚨,接著便開口說道:


    「有個到我道場習武的家夥,曾於前高田藩擔任藩士。大家也知道,高田藩地處越後那頭,是個山深雪豐之地。黑姬、妙高均是當地的險峻山嶺。」


    不僅是轄內有山,與次郎等人總認為整個高田藩均是位處山地。


    「當地冬季天候嚴寒,需要大量柴薪方能度日,因此入山撿柴就成了重要的差事。不過,越後一帶的居民均遵循一個鐵則,那就是若於山中遭逢鬼怪,均不得與他人議論。」


    「噢?」


    聞言,與次郎向前探出了身子。


    揔兵衛極少提及這類故


    事。不,不光是揔兵衛,時下這類故事已鮮少有人提及,如今大家淨談論些新鮮的、未來的事物。不僅是正馬,若是談起過於古老的故事,一般人多要語帶批評,以順應時潮。如今仍將談論這類傳聞怪談視為趣事的,大概僅剩藥研堀的老隱士一白翁一人了。


    不過,即使僅是傳聞、或捏造的假故事,聽人親口敘述畢竟是趣事一樁。


    至少與次郎將之視為一件趣事。旁人或許要斥之為捏造或迷信,但與次郎依然深受這類天馬行空的巷說所吸引。


    揔兵衛又咳了一聲:


    「至於道出於山中所經曆之怪事者,究竟會遭到什麽樣的災厄,就連我這位門生也不知道。總之,對此類無謂風說感到恐懼,是件愚蠢至極的事兒,我可不相信這類迷信。反正這門生如今已非藩士,我也就毫不客氣地對他下令,今後不許再談論這種事兒。」


    為何要如此命令?劍之進一臉嫌惡地說道:


    「你未免也太野蠻了罷?相信這類傳說,實與信仰神佛無異。難道武士道會強逼人舍棄虔誠信仰?若是如此,不就代表這種武道才是真正跟不上時代的老古董?」


    根本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呀,正馬笑道。


    「有什麽好笑的?」


    「信仰之道與劍術之道,不是五十步笑百步麽?」


    「這是哪門子傻話?哪管時代變遷、幕府崩解,日本男兒的壯誌仍不曾改變分毫。尊崇尚武之道,有哪兒跟不上時代了?新政府雖禁止販賣粗俗的咒術行頭,但可沒禁止學武習劍哩。」


    「四年前不是才禁止了複仇?當時的禁令上也載明,複仇乃以私事侵犯公權之舉,故須禁之。」


    聽了劍之進這番話,揔兵衛使勁咳了一聲說道:


    「看來咱們這位膽小如鼠的巡查大人,大概是以為劍道僅是用來傷人、殺人的,未免也太沒見識了罷?劍道之修行,講究的乃是精神之修養,尚武之人,也必須力求品行端正,武士道可不是建立在畏懼迷信上的。總之,我這番論調絕非強詞奪理,就連我這位門生亦有同感。」


    算了算了,有話就快說罷,劍之進說道。


    「這門生表示,曾聽聞有人於撿柴時遇見山男。」


    「他可是親眼瞧見?」


    「不,這並非我那門生的親身體驗,但仍是個值得一聞的奇譚。似乎是我那門生的某個同輩看見的——而且,似乎曾與那東西有所交流。」


    「與山男交流?」


    這下就連正馬也啞口無言了。


    目擊妖物、或為其施法所惑一類事件或許時有所聞,但與其有過溝通,可就不尋常了。


    「此人曾與山男有所交流?」


    「這東西究竟是何物……也不知該如何形容。根據此人所述,這山怪是個高逾六尺的龐然大物,膚色黝黑,渾身紅毛,腰纏樹葉以蔽體。據說,這山怪當時是前來取暖的。」


    「這東西可懂人話?」


    「據說話大體還聽得懂,但似乎無法開口言語,僅能發出牛馬嘶鳴般的叫聲,看來似乎無意加害於人。那門生的同輩表示,隻要自己在山中小屋生火取暖,此山怪便不時現身。既然想取暖,代表其可能畏寒,以草木蔽體,可見其亦知羞恥,此山怪表示,自己並不想赤身裸體,至少也該在身上披件獸皮——」


    噢?劍之進驚呼道:


    「這的確神奇,就連我也沒聽過這種事兒。難道此人曾與山怪有過一番交談?」


    「交談或許沒有,但這山怪似乎就是有其他辦法與人溝通。這——或許該稱做山男的妖怪如此表示後,翌日晚間便獵來兩頭羚羊。門生的同輩為其剝下羊皮,山男見之甚喜。後來,山男又以藤蔓製作了精巧的衣裳穿上,並為其獵來熊或兔等畜生充當謝禮。門生同輩為表讚許,便傳授其防止剝製獸皮萎縮之法,甚至饋贈山刀為禮——大概就是這麽樣的故事。」


    「噢。」


    劍之進一臉益發驚歎的神情。


    「這故事果真神奇——不過,這山男……」


    可是個人?這位一等巡查一臉嚴肅地問道。


    「應該——不是個人罷?」


    「聽懂人語,又貌似人形,應是個人才對罷?」


    「這哪有什麽稀奇?隻要長時間與人相處,家畜禽獸也能聽懂人語。狗聽人喚了它的名字,不也會搖尾湊近?依我之見,這山怪有可能是近似狒狒或猿猴一類的畜生。」


    世上可能有高達六尺的猿猴麽?劍之進轉頭望向後方問道。當然有,正馬說道:


    「南蠻就有猿猴和牛差不多大小。猿猴種類繁多,你們最熟悉的《和漢三才圖會》中,不也記載了不少?笹村,你說是不是?」


    猿猴種類的確不少。


    「上回查證時,的確曾瀏覽過此書——但如今多已不複記憶。不過,諸如長臂猿、猩猩,在下亦知南蠻有不少怪異的猿猴。」


    當然有呀,正馬說道:


    「放洋期間,我也曾於翻閱博物誌時,看過不少怪異猿猴的圖畫。我國幅員狹小,而且不僅狹小,亦屬落後。即便真有什麽至今仍未為人所發現的神秘獸類棲息山中,亦不足為奇。」


    「亦即——山男算是獸類?」


    劍之進眉頭一皺。


    「我可沒說得如此斬釘截鐵。不過,猿猴屬於高等獸類。笑人愚笨時,不是常以比『猴子還蠢』為比喻?反過來看,也就代表猴子並不比人蠢多少。耍猴戲這句話,亦為出自猿猴好模仿人舉止的習性之比喻。此外,巨大猿猴的傳說亦是多不勝數。岩見重太郎所驅除的狒狒,不也是一種猿猴?這笹村應該最清楚罷。」


    每當碰上這類愚昧的巷說——正馬總是不忘揶揄與次郎一番。劍之進望向與次郎,意氣消沉地吐了一口氣說道:


    「越後那敘述中的山怪——是否同樣不過是隻猿猴?難不成山男這種東西,隻不過是個畜生?」


    「且慢且慢。」


    若是猿猴,理應生有一身毛才是罷?揔兵衛打岔道。


    「身上有沒有毛又如何?有誰說這妖物是個禿頭了?」


    「不不,仔細想想罷,有哪種猿猴是渾身赤裸的?凡是獸類,身上均應覆有體毛。即便真有渾身無毛的猿猴,哪可能既懂得人語、又懂得製衣蔽體?畜生畢竟是畜生,即便腦袋再聰明,也不會幹這種事兒。即便懂得模仿人的舉止,也不可能乖乖聽人說話。若真有這種事兒,豈不笑掉人的大牙?」


    你言下之意是?劍之進問道:


    「既非猿、亦非人,那麽這種東西,可就是如假包換的山中妖物了。揔兵衛,你不是一向不相信世上有妖怪這種東西麽?」


    「世上的確沒有妖怪。」


    「那麽,我還真想弄懂你這番話的真意。山男究竟是人、獸、還是妖物?瞧你們個個七嘴八舌的,至今仍是沒聽到半個解答。問此物是否為人,你們便答是獸。問是否為獸,你們又說不是。但問是否為妖物,你們又說世上沒這種東西。為何就沒人能給個斬釘截鐵的答案?」


    「反正這東西究竟為何,根本不打緊。」


    正馬吊兒郎當地說道:


    「管它是叫山男還是海男,誰在意它究竟是人還是獸?」


    「當然在意。若是獸類,便可恣意擊殺。但若是人,便不可輕易誅之;反之,則可裁之以法。而倘若是妖物……」


    「就要把你給嚇得屁滾尿流了是罷?」


    揔兵衛再次高聲笑道。


    這下劍之進再也沉不住氣了:


    「混帳東西。咱們即便是好友,開起玩笑也得有個限度。看來,這下非得讓你瞧瞧侮辱官差會是什麽樣的後果才成。」


    好了好了,與


    次郎製止道:


    「稍安勿躁呀,劍之進。豈值得為這山男起如此爭執?而揔兵衛,不是都要你別再這麽揶揄人了?都一把年紀了,還是這副焦躁德行。至於正馬,你說的咱們也不是不能理解,但既然知道這些個道理,何不以你那些舶來的知識什麽的,好好為劍之進解惑?哪管你對此事嗤之以鼻,既然坐擁這些知識,何不給咱們一個解釋?」


    大家瞧瞧,笹村今兒個還真是有精神呀,正馬說道:


    「我的解釋其實很簡單。不分古今東西,妖怪這種東西都不曾存在過,這道理你們應該也是再清楚不過。關於這點,正如同咱們這位武家師父所言,即便在前幕府時代,也僅有不懂事的娃兒會相信這種東西。澀穀,你說是不是?」


    揔兵衛頷首說道:


    「誰都知道鬼怪這種東西,打從前便是編出來嚇唬婦孺的罷?自古識學問者,打從心底就不會相信妖怪什麽的。」


    「那麽,這山人究竟是——?」


    「若非類似猿猴的獸類,便是人罷。再者,各地傳說中的山男,也不見得全都是同一個東西。不過是有人將之當成山怪或妖魔,情況才會變得如此複雜難解。將未知的猿猴與人混為一談,便是無知。澀穀所言不假,既無體毛又通曉人語,足以證明這東西是人無誤。」


    「果真——是人?」


    還有什麽好懷疑的?正馬一臉不解地扭曲著臉孔說道:


    「不是人會是什麽?矢作,還有笹村,你們倆一輩子都住在這狹小的島國,想必是想不透罷。咱們這世界其實大是無比遼闊,在這遼闊的世界上雖然國家眾多,但國與國可是相連的。一國之外,尚有鄰國。」


    本國不也是如此?劍之進回道:


    「州與藩不也是相連的?」


    「瞧你這蠢才。哪管是紀州還是藝州,住的人不都是一個樣?可分得出誰是打哪兒來的?但世界上的民族可就是形形色色了,大海另一頭的諸多國家,人民可悉數是在異邦民族的包圍下生息的。」


    「就是所謂的南蠻、東夷、北狄、西戎麽?」


    這些指的不都是包圍國土四方的蠻族?劍之進一臉認真地說道。那是支那才有的說法,正馬回答。


    還真是四麵楚歌呀,劍之進與揔兵衛挖苦道。


    「喂,這下可是笹村要我說,我才辛辛苦苦費這番唇舌解釋的,換來的竟是你們這麽一陣揶揄。我這下談的可不是四麵楚歌、吳越同舟什麽的。哪管是大唐還是大清,不都和咱們日本的州差不了多少?我指的是更不一樣的國家。說得明白點——這遼闊的世上有著眾多語言不通、長相不同、膚色迥異的民族,有些甚至連個自己的國家都沒有。」


    「何謂連個自己的國家都沒有?」


    就這個意思呀,被劍之進如此一問,正馬回答:


    「有些民族並不定居一地,過的是四處放浪的日子。亦有些是因與其他民族作戰失利,而被驅離自己的土地。無土地便無法建國,人口過少亦無法建國。其中甚至不乏被驅出故裏,被迫深入山林生息者。」


    「山林——?」


    「沒錯。」


    「和戰敗的武者潛身山中可是同樣道理?」


    「要來得更為嚴重才是罷?若要打個比方——應是好比黑船排山倒海而來,數萬乃至數十萬異國人上岸占領日本,國人泰半慘遭屠殺,碩果僅存者隻得避居深山。」


    豈可容這種事發生?揔兵衛忿忿不平地起身喝道。


    「蠢才,我不過是打個比方罷了。總之,史上的確不乏外來者入侵,人民隻得徐徐移居山嶽地帶的例子。異國高峰不少,可不像咱們的黑姬、妙高、富士、淺間這類矮峰。」


    「混、混帳,竟敢瞧不起靈峰富士?」


    聞言,揔兵衛更是一臉憤慨。


    「想不到你還沒息怒哩。我可沒瞧不起,隻是山矮就是矮,還能怎麽形容?國外的高山可是有兩、三座,不,甚至十座富士疊起來那麽高,光是抬頭仰望頸子就疼了。」


    瞧你吹噓成這副德行,可曾親眼瞧見過?揔兵衛依然一臉不悅地說道。


    不過,正馬這番吹噓可是聽得與次郎格外心動,腦海裏不由得開始勾勒起足可遮天的高山景致。


    「這哪是吹噓?在海的另一頭,如此高山根本是稀鬆平常,甚至有些民族,就在這些高山上生息哩。」


    那又如何?揔兵衛不耐煩地發牢騷道:


    「瞧你這般拐彎抹角的,有話就明說。」


    「還不是因為你們老是瞎起哄,我才無法好好把話給說清楚?總之,大家不妨假設有個原本定居某地的民族,遭蒙另一語言習俗迥異、甚至相貌也截然不同的民族所壓迫。原本的住民被入侵者給逐出平地,被迫潛入山中。」


    「假設有什麽用?正馬,你該不會是打算說,這些像戰敗武士的家夥含恨而死,化成了山中的妖怪罷?喂喂,這是哪門子洋學?可真要笑掉咱們的大牙了。」


    「蠢才,我才不似你這個使劍的跟不上時代,哪可能如此幼稚?別以為大家都和你一樣無知。好罷,澀穀,先前說的並沒什麽了不起,重頭戲還在後頭。大家認為這些入侵者後來都做些什麽?依常理,應是將原本的居民驅逐殆盡,並在這塊土地上建國。是罷?」


    「應是如此。」


    「那麽,假設這群入侵者所建的國,又為來自他國的入侵者所滅。」


    「這回的入侵者,並非被趕入山中那夥人?」


    沒錯,被與次郎這麽一問,正馬回答:


    「而後,這回的入侵者,想必又要在這塊土地上建國。不過,這些家夥絲毫不知,此處曾有居民為前一國所滅,被迫遷居山中一事。這下——」


    「結果會是如何?」


    「我正打算問大家結果會是如何。」


    想必要大吃一驚罷,劍之進說道:


    「都已經將這座山視為自己的領地了,這下在山中發現一個從未見過的民族,哪可能會不大吃一驚?」


    「那麽,山中居民又會如何?」


    「這——」


    「或許又得再度四處竄逃,覓地藏身。大家說是不是?」


    想必——應是如此罷,與次郎心想。


    語言不通,習俗迥異,雙方碰上時就連簡單的溝通也無法進行,更無從判斷對方是否心懷敵意。


    ——如此一來。


    依常理,的確是另覓他處藏身較為穩當。


    「假設這種事兒發生個幾回,畢竟山上同樣是本國的領土,山下百姓依然會入駐山區伐木築屋。如此一來——為避免遭入山者發現,山中居民不是得遷居他處,就是得更朝山頂逃,再不就是得開始穴居藏身。總之,兩種文化絕不可能產生任何交流。」


    這下,山上居民就被人視為妖怪了?


    「還真是難懂呀。」


    揔兵衛納悶道:


    「與次郎,你可聽得懂?」


    有什麽好不懂的?與次郎回答:


    「雖不知該如何解釋清楚,總之就是文化與環境的不同,讓兩個民族僅能看見彼此的影子。即便雙方成員有所接觸,但彼此也無法將對方視為和自己同樣的人,總認為那種地方不適合人居,當然是絕無可能有人出沒。如此一來,雙方便僅能以神怪之說解釋這種接觸——」


    大致上就是這麽回事兒,正馬說道:


    「看來笹村也開始懂點兒道理了。唐土畢竟是幅員遼闊,國家或部族本就多如繁星。因此,這種事兒也是多到不勝枚舉。少數民族若不是遭人迫害、歧視、或驅離,便是為其他民族所同化而消失。到頭來留下的,就隻剩這麽些神怪故事罷。」


    喂,劍


    之進打岔道:


    「感謝你勞神解釋了這麽多,但咱們談的是發生在這島國上的事兒,可不是什麽異國少數民族的故事。總之,方才正馬你自個兒不也說了?我國是個幅員狹小的邊陲島國,住在島上的僅有大和一個民族。」


    「我可沒這麽說。」


    正馬罕見地端正了坐姿。這家夥平日總仗著自己一身洋裝,以為如此儀態便可不拘小節。


    「我的本意,其實是批評這種島國根性。鎖國時代早成過去,我國如今亟需放眼海外,借鏡諸國。的確,咱們這國家看似由單一民族所構成,但其實這不過是個表象罷了。大家說是不是?」


    「這和咱們稍早談的哪有什麽關係?」


    「我對先民曆史的了解雖然匱乏,但我國的確也曾住過某些文化回異的民族。大家難道不知咱們這島國上,也曾有過一些不為國法所束縛、祭祀不同神祉、因循不同習俗生息的民族?」


    「想必你指的是土蜘蛛或蝦夷、熊襲什麽的,那已是神代時期(注:意指日本的神話時代,即神武天皇即位的西元前六六○年以前的時期)前的事兒,都不知過了幾百年了。」


    「蝦夷之地如今不是仍有原本就住在那兒的住民居住?據說這些人說的還是和咱們不同的話哩。既然琉球國的住民也有和咱們不同的語言與習俗。有文化回異的住民殘留山中,哪有什麽好稀奇的?」


    「果真——沒什麽好稀奇的?」


    與次郎不由得開始漫不經心地想象起來。


    這山男究竟是人,還是猴?


    「若是猴,便隻能任由他去。但若是人,不就得為他想個法子了?如今乃文明開化之世,士農工商均不再有貴賤之別。」


    「華族(注:明治維新後,原有的皇室貴族或諸侯、大名隨一八八四年製定之「華族令」被統稱為華族)、士族與平民可是還有分別哩。」


    「如今武士都放下了刀,而平民不僅也能冠姓,不是連騎馬的禁令都解除了麽?但這山男——若真是個人,不就成了個無戶籍、居所、甚至沒有衣物蔽體的可憐人?」


    「你認為他該受到保護?」


    「也不知是否該說是保護——我僅認為,不該再讓一個人不諳言語、衣不蔽體、未受絲毫文化薰陶。日本將成為文明國家,若他是個人,隻要住在這島上,便應視同國民。而對國民施以教育、供其過文明國民應有的生活,難道不是國家的義務?而此人既是開化國家之一員,不就也有當差幹活的義務?」


    「噢。」


    劍之進雙手抱胸,沉默不語。


    「怎麽了矢作?難不成——是有誰委托你去捕捉這山男,才教你如此煩惱?若是隻野獸,大可殺之,但若是個人,可就不能這麽辦。而若是個妖怪,根本連捉也別想捉了——這該不會是你如此煩心的理由罷?」


    是不是?正馬逼問道。


    「非也——此事並非如此單純。」


    劍之進一臉煩惱地扭曲著眉毛,低頭撫弄著臉上的胡子。


    「其實,是有個女人為山男生下了娃兒。」


    「娃兒?」


    揔兵衛驚呼道:


    「喂喂,這位巡查大人。我可不想為了揶揄你再次惹與次郎生氣,但你當真相信這種胡言亂語,還為此煩惱不已?」


    「誰說這是胡言亂語了?」


    「難道不是麽?若這山男是隻猿猴,根本不可能與人生育。世上哪有人獸之間能產下娃兒這等傻事兒?若此事當真,不就證明這山男根本是個人了?」


    「聽來——並不是個人。」


    「不是個人?方才咱們這滿腦子洋人學問的公子哥兒不也費盡唇舌解釋過了,不論過的是什麽樣的生活,人就是人,獸就是獸,人與獸是不可能生得出娃兒的。」


    若是個妖怪,又會如何?


    「要我說幾次你才聽得懂?世上根本就沒有妖、妖怪這種東西。」


    「好了好了,我並不是不懂。的確——你們說的都不無道理。世上或許沒有妖怪,反之,或許可能真有未為人所發現的猿猴、或文化不同的民族。不過,一個高逾六尺,渾身覆毛,雖聽得懂人話但無法言語,能徒手將豬撕裂生食的東西——究竟該是獸,還是人?難道視之為妖怪真的錯了麽——?」


    眾人悉數靜默了下來。


    【參】


    此事發生在武藏野某村落。


    發端乃村內有一大戶人家的獨生女突告失蹤。


    失蹤者,乃居住於野方村之農民蒲生茂助之長女阿稻。三年前的明治六年冬季,阿稻突然失去了蹤跡。


    蒲生茂助乃野方最富裕之農家,除了米、麥、蘿卜之外,亦栽種甘藷及馬鈴薯等作物,據說其靠將作物販賣至府內(注:日本古時豐後國之最大都市,位於今大分市中心地區),賺進了不少銀兩。


    由於原本就是個坐擁大片農地的農家,維新後除務農之外,亦投入當地盛行的蕎麥製粉業,辛勤耕耘下,又累積了更為龐大的財富。


    茂助的成功秘訣,在於馭人有方。


    即便坐擁廣大農地,若隻懂得默默耕稻,算不上什麽才幹。


    欲有效利用土地,需要善用技術與人才。而茂助總能不計身分地征得所需的人才,並適才適所地加以運用。


    工匠、商人、甚至身分更為低賤者,茂助均願不分貴賤地加以雇用、平等待之,並將每人分配至最能發揮其專才之處。


    采此新穎手法,可謂符合四民同權時代之潮流。


    商人擅長數銀兩,工匠擅長製造器物,莊稼漢則擅長耕地。至於其他差事,茂助認為即便是無身分者,日久也應能勝任。


    茂助生性和藹,深諳待人之道,不分受雇者及主顧,對其均是景仰有加,讓他得以順利買賣交易,一切均運作得十分順暢。


    不過,亦有不少人對茂助的做法感到不滿。


    不僅是出於嫉妒,茂助不優先雇用同鄉的作風,或許也招來不少反感。


    這反感,或許是出自眾人對身分低賤者根深蒂固的歧視。


    尤其對茂助將小屋供其雇用之長吏非人身分者、或居無定所者居住一事,眾人的反彈最為強烈。即便如今國民之間已無大名、下人之別,但多數人依舊因循前幕府時代的風習。雇用町人或許尚能容忍,但怎能雇用原本連個身分也沒有的賤民?雖無人明顯抱怨,但世間的反彈氣氛已是十分明顯。


    就某種意義而言,眾人的反彈也是理所當然。畢竟維新至今仍未滿十年,此類歧視風氣當然是尚未消褪。


    明治四年八月,太政官頒布了以下的法令。


    廢穢人、非人等稱,爾後其身分、職業均等同平民——


    其條文內容如下:


    廢穢人、非人等稱/均編民籍,其身分、職業均等同平民,罷地租蠲免製。


    如此一來,原本備受藐視、其身分為社會所唾棄者,也歡天喜地的與農民或城內百姓同樣成了平民。欲定居什麽樣的地方、從事什麽樣的職業、與什麽人成婚,均為其個人自由——太政官是如此說的。


    歡迎這道法令者有之。強硬反對者亦有之。即便如此,新政府仍得以繼解放城內百姓後,進一步解放了飽受藐視的階級,在表麵上廢除了身分歧視。


    不過,成效也僅止於表麵上。


    如此一來,的確達成了四民平等,士農工商等世襲階級之別是消失了。但即便如此,並不代表人們的生活真起了什麽變化。


    莊稼漢仍種稻、工匠仍製作器物、商人仍進行買賣。


    除此之外,又能如何?


    即便消弭了身分差異,職業畢竟無法說換就換。


    哪管標榜


    如何自由、如何文明,人們仍得仰賴原本的謀生手段糊口。在此情況下,貧困者依然是一貧如洗。


    不過,即便一貧如洗,能幹活糊口者還算得上幸運。


    維新後,某些階層不僅失去了身分,甚至還失去了維生的手段。


    這些階層,即為最高位的武士,以及較最低位還更卑微的——賤民。


    武士與賤民兩種身分,本身即為職業。


    武士們倒還好。即便已非支配階層,但武士們至少還有些許積蓄,並能識字書寫,亦有宅邸可居住。再者,這階層還比任何人都懂得賣弄身段耀武揚威。


    被統稱為賤民者,可就辦不到了。


    這等人才真是一無所有。


    在前幕府時代,這類人的生計尚不及維新後嚴峻。雖為身分製度所摒棄,但這些人至少還持有正規身分之外的身分,諸如長吏非人(注:長吏為江戶時代管轄賤民之首長。非人則為江戶時代幕藩體製下所界定的階級之一,為最下層之賤民,依法不得從事生產性的工作,屬非人頭管轄。通常從事監獄、刑場之雜務,或低等民俗技藝等等)、乞胸猿飼(注:乞胸為在民家門前或寺內、廣場等地借表演乞討的雜耍藝人,猿飼則是以訓練猿猴,並攜其赴各地巡回表演來糊口之街頭藝人)等。在幕府時代,這些也堪稱身分——同時亦是這等人的職業。


    但維新後,這類人連原本的身分也遭剝奪。


    取而代之的,是他們取得了戶籍。


    但這並不代表這些人就被授與了財產與差事。別說是授與,甚至是遭到了剝奪。分配給這等人的差事,幾乎可說是任何人都幹得來的。


    神佛分家、廢佛毀釋(注:明治維新後,日本強力鼓吹神道,並頒布神佛分離令,間接引發了排擠及破壞佛教的風潮)等政策,更是助長了這股風潮。就連諸如山伏修行者等宗教人物,也完全給斷了生計。


    乞丐、願人坊主(注:江戶時代剃發素服,挨戶行乞之偽僧。常徘徊市井,於自行許願、訴願後,開始向人乞討錢米)、與鳥追(注:常見於江戶之藝人,又名女太夫。多為非人之妻女出身,於年節期間施胭脂著華服,頭戴編笠,至店家或民宅門口彈奏三味線吟唱乞討),亦悉數成了一無所有的失業者。


    除此之外——


    雖已無職,但戶籍仍在。既有戶籍,便須繳納稅金。即便遇上的是窮人,稅吏討起稅來依然是毫不寬待。總之,這剛推行的新製度其實頗為扭曲,個中藏有眾多瑕疵。


    自此,這些人的生計變得益形困頓,成為平民後,賤民階層一口氣成了一無所有的貧民,日子反而過得更不自由。除了極少數,這些人不得不遷入各種凶險之處,被迫在較原本更為惡劣的居處與條件下並肩討生計。


    茂助似乎毫無歧見,不,甚至可說是積極地雇用了這類人等。


    至於茂助的本意究竟是不忍見這些人飽受饑寒折磨的慈悲、亦或出於以更低廉的酬勞雇人的盤算,則不得而知。


    不懷好意的鄉親們,似乎泰半認為理由為後者。但即便如此,受雇者對茂助仍是滿懷感激。即便飽受抨擊誹謗,至少茂助似乎沒有任何從事不正當買賣之實。


    即便如此惹人嫉妒,蒲生茂助似乎不是個招人怨恨的人物。


    該年冬季。


    茂助之女遭到神隱(注:指人突然失蹤之現象。古人認為人毫無前兆,突然於山中、林中、或城鎮內失蹤,乃神或妖怪所為)。


    事發時,阿稻年方十八。


    當時,茂助除農業與製粉業,經營範圍還擴及醬油釀造,正打算大肆振興事業。


    隔鄰的中野村已有人著手從事味噌醬油的釀造事業。有鑒於此,茂助起了同當地醬油業者攀親家的念頭。


    女兒已到了適合成婚的年紀。


    碰巧,在北國又覓得了合適的對象,雙方親事談得十分順利。當然,就事業合作的談判也是大有進展。


    正值此時——


    事發前不久。


    茂助周遭起了一陣騷動。


    似乎是手下的碾粉工人間起了摩擦。


    由於茂助不以姓氏出身,而是以人品作為雇用的基準,並應工作份量支付薪酬。因此手下雇員中,既有來自山區、亦有來自城鎮、甚至不乏來自他國者。如此一來,即便茂助本人並不抱持任何歧見,雇員之間仍不時要起齟齬。


    這起摩擦起因不詳。


    起初不過是雙方持續產生言語衝突,後來某方按耐不住而出手,局勢隨即越演越烈。如此一來,原本不相幹的局外人也紛紛開始介入,隨著助勢的人越來越多,局麵終於演變成了一場劇烈爭執。


    此時,正值銀座的煉瓦街(注:一八七二年銀座大火後,於原地以防火之磚瓦搭建的街道。後毀於一九二三年之關東大地震)落成時。


    這場爭端雖曾一度平息,但雙方怒火並未熄盡,事後依然是爭執不休。隨規模一再擴大,最後終於演變成連當地的地痞流氓都紛紛加入的大暴動。


    對此事最感困擾的,莫過於茂助本人。


    手下雇員停工,鄉裏抱怨連連。茂助雖曾極力勸阻,以防事態驚動官府,但任何努力均於事無補。


    到頭來,隻得由警保寮(注:明治初期之警察製度中,隸屬於司法省,職司掌管全國警察的單位,相當於今日日本的國家警察地方本部)派出捕亡方(注:即捕吏),方得以敉平暴動。


    或許是賤民廢止令接連引起暴動或起義,當局對此等事件絲毫不敢大意。


    最後,共有五人負傷,八人被捕。


    茂助也受到嚴厲譴責,被迫支付罰款。再加上來自鄰近鄉鎮的強烈抗議,逼得茂助不僅是掀起事端者,就連其他甫晉身平民者,皆得悉數解雇。


    到頭來,這場暴動讓原本幾已談定的親事也就此告吹。


    畢竟在此情勢下,成親的氣氛早已煙消雲散,對方也在不知不覺間迅速疏遠。


    茂助也隻能感歎無緣,就連原本盤算的新商計也因此被迫放棄。


    就在此時——


    家中千金突然失蹤。


    當時由於人手不足,家中成員變得更為忙碌,就連阿稻也得幫忙照料家事。


    當日,阿稻也是打一大清早便忙個不停,後來出門打水,就此失去蹤影。


    直到傍晚,家人才發現阿稻失蹤。


    第二日、第三日,阿稻均未返家。


    究竟是落河溺水,抑或遭人誘拐?三日過後,此事在村中掀起一陣騷動。


    眾人紛紛將暴動之事拋諸腦後。畢竟茂助原本就不是個惡人,一家還是自前幕府時代延續至今的望族。至於其女阿稻,更是眾人公認的溫柔姑娘。這下全村悉數動員,鳴鍾擊鼓入山尋人。


    此時,亦有不少人推測阿稻或許是為難忍婚事告吹之苦而尋短。若是如此,曾助勢起哄的村民亦是難卸其責。


    搜索持續了三日三夜,但阿稻依然是行跡杳然。


    「未料某日,阿稻卻突然返家。」


    劍之進說道。


    「而且是在三年之後?」


    揔兵衛問道。


    「沒錯,正是在三年之後。阿稻返家,乃是四、五日前之事。」


    「三年歲月並不算短。若要解釋成迷了路當然牽強。怎麽看都像是遭人誘拐、或離家出走,在他處生活多年。」


    或許真是如此罷,劍之進回應道,但似乎語帶幾分猶豫。


    「是否真是如此?」


    「實情還真是不得而知。總之,阿稻是帶了個娃兒回來的。」


    話畢,劍之進一臉別扭地撫弄著胡子。


    是誰生的娃兒?正馬問道。


    「當然是阿稻生的。」


    「不,我問的是,生父是何許人?」


    「這還用說——」


    當然就是山男,劍之進語帶不悅地回答。


    「別瞎說。」


    「我哪是瞎說?困擾我的,正是此事。」


    「這就真教人不解了。在過去的三年裏,這姑娘究竟是上哪兒去了?她又不是不能言語,為何失蹤三年突然返家,卻又——?」


    正確說來——


    阿稻並未返家。


    而是被收容於比野方更為偏遠的高尾山麓一帶的村外某處。


    據傳,當時阿稻背著娃兒,在尚未開道的難行之處遊蕩。當時她渾身齷齪,衣衫襤褸。當地居民見狀憂其安危,便喚其止步,並收容照料之。


    據說阿稻當時的慘象教人不忍卒睹。


    腰部以上披著一件以藤蔓束綁、無從判斷原色的破布,腳下連草鞋也沒穿。以一塊看似布巾的東西背負娃兒,唯一的行頭,便是幾條似乎用來充當娃兒繈褓的破布。


    秋季山區寒氣逼人,凍得其手腳滿是皸裂。


    不論問及什麽,這姑娘——阿稻總是閉口不語。


    被問及姓名、住處,均不願開口作答。


    但這姑娘似乎並非不能言語,也不是精神異常。照料起娃兒來依然是手腳俐落,亦會出聲哄弄,同時也會哺乳。


    不過,顯然這姑娘已有數日未曾進食,哪管娃兒如何吸吮,似乎都吸不出多少乳汁。再者,這娃兒也並非強褓嬰孩,而是營養匱乏導致發育不良,雖體格看似甫出生不久,實際上應已非尚需哺乳的年齡。


    即便如此,一嚐到母乳的滋味,娃兒還是停止了哭泣,這姑娘也露出了常人應有的神情。其他時候,則總是眼神渙散,一副心不在焉的模樣。依照料者所言,看來仿佛著了什麽魔似的。但為其送上飯菜,又懂得彬彬有禮地低頭用餐。


    據傳,如此過了兩、三日,直至第三天,姑娘才終於開口致謝,並誓言絕不忘此大恩大德。


    不過,姑娘依然不願報上名字,問當時欲前往何方,僅是搖頭不答,亦堅決不願透露其出身,僅堅持不宜繼續如此受人照料。


    這下,村役(注:江戶時代負責處理農村事務之基層農民官員)隻得出麵勸阻,若是如此隻身離去,極可能是死路一條。


    經過一番好言相勸,姑娘終於坦承自己即為野方村蒲生茂助之長女。


    聞訊,茂助未感欣喜而是大驚,連忙趕去探視,見這姑娘確為自己的生女阿稻無誤。


    離散三年的父女,這下終得重逢,但是——


    「未料,卻添了個外孫?」


    正馬摩挲著下巴說道。


    「沒錯。而且還看見母子倆竟均是瘦骨如柴。據說茂助見狀,感覺兩人仿佛是教狐狸給抓去了似的。」


    這下又拿狐狸來比喻了?揔兵衛笑道:


    「可真像咱們劍之進的作風呀。可惜咱們現在談的不是狐狸,而是山男什麽的。不過,這姑娘可供述了些什麽?」


    「供述?」


    「沒錯,也就是關於那山男。也不知這東西是否像天狗,但這姑娘是否成了它的禁臠?」


    「禁臠——也不知是否該如此形容。」


    也不知是何故,阿稻起初似乎無法流暢言語,不僅話說得極少,內容還毫無要領,聽得茂助完全無法理解。


    僅說——曾居於山中。


    並言——與山民為伴。


    說的淨是這種話。


    不僅如此,話中還夾雜著不少從未聽過的辭匯,常教人聽不懂究竟是想說些什麽。


    問娃兒叫什麽名,也僅直喚與太、與太。


    似乎娃兒就叫這名字。


    眼看絲毫理不出個頭緒,茂助便向收容母女的村民們致謝,支付了充裕的禮金,便領著阿稻和與太回到野方。


    接下來——


    茂助試著以和緩語氣——在供阿稻浸浴或食用滋養時,一點一點向阿稻詢問原委。


    但阿稻的記憶混亂依然。


    僅記得曾外出打水。


    接下來,又開始語無倫次了。一會兒說什麽鱉助(注:古代賤民常以獵捕龜或鱉營生,故得此名),一會兒又說什麽間師(注:為四處流浪討生活、閱曆豐富的「世間師」之簡稱)如何如何,一會兒又提到什麽築屋產子,教人聽了更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


    經過數日執拗詢問,依然問不出一個究竟,茂助再也無計可施,隻得請求阿稻至少說出娃兒的爹是何許人。


    被這麽一問,阿稻旋即陷入一陣錯亂。


    ——一個身材高大的漢子,


    ——一絲不掛,碩大無朋,


    ——渾身覆毛,


    怕死人了,怕死人了。


    雖仍聽不出一個所以然,但看來似乎是——有個渾身赤裸的彪形大漢,以蠻力擄走阿稻並加以淩辱,因此讓她懷了這個娃兒。


    問起這漢子個頭有多大,阿稻便誇張地張開雙臂,表示要比屋子還要巨大。同時還供述其力大無窮,就連豬或熊也能徒手扯裂。


    經過半日,阿稻方才冷靜下來。


    「個頭真有這麽大?」


    正馬語帶狐疑地說道:


    「這還真是教人難以采信呀。澀穀,你覺得如何?」


    「形容一個大漢身高六尺,不過是個比喻。再者,秋冬山中至為嚴寒,渾身赤裸絕無可能活命。大家不妨想想方才我提起的那門生所述說的故事,即便是山怪,不也想為驅寒就火取暖、穿掛獸皮?再者,若這東西是個人,應無可能徒手將豬或熊扯裂才是。」


    「這東西可懂得食牛馬?」


    不知何故,劍之進一臉恨意地交互瞪著兩名分別是土豪傑與假洋鬼子的朋友。


    「有人認為食用牛肉鍋(注:將牛肉與蔥、豆腐等同於平底鍋中烹煮的料理。又作鋤燒,即壽喜燒)一類的肉食,是文明開化後的產物。但百獸屋(注:江戶時代,居住於江戶近郊農村的農民,常以槍枝獵捕野豬、鹿等破壞農地的野生獸類,並運往江戶販售。百獸屋指的是以此類自農民購得的獸肉,同時也可能販售犬、猴、牛、馬等肉類烹調料理的餐飲業)什麽的,在府內(注:隸屬於町奉行管轄的江戶市內區域)打前幕府時代就有了。山區的獵戶,不也頻繁食用自己所捕獲的獸類?」


    「吃或許吃,但也不至於將之撕裂罷?」


    的確有理。


    與次郎認為不論怎麽看,劍之進所述這襲擊阿稻的漢子絕對是個怪物,不可能是個人。


    這東西絕對是獸類,正馬說道:


    「應是什麽新種的猿猴。據說南蠻就有獰猛巨大的猿猴,還能同獅子一決雌雄哩。」


    「猿猴會襲擊女人家?」


    「誰說不會?」


    「若為果腹而襲人,倒還能理解。但若是強奸,可就教人難以接受了,更何況還讓這姑娘懷了一個娃兒。」


    這當然不可能,正馬斬釘截鐵地回道:


    「我指的並非這種事兒。不過是質疑這姑娘會不會是在山中遭到猿猴襲擊,驚嚇之餘失了心智,將所有記憶都給攪和在一塊兒了。」


    意思是,娃兒的爹另有其人?揔兵衛問道。


    「每個娃兒都注定有爹,人的爹當然還是人。」


    「原來如此。想必你推測的是這麽回事兒罷?這姑娘遭前所未見的巨猿襲擊,雖保住了性命,卻失了心智,一時間什麽都給忘記了。徘徊山中時,又遭無賴施暴淩辱,便懷了這個娃兒——」


    且慢且慢,劍之進打岔道:


    「大家別忘了,阿稻並非在山中,而是在住家


    附近失蹤的。若是在山中,或許遭罕見獸類襲擊還說得通,但阿稻可是自農家至水井打水途中失蹤的。若依你們的推測,這隻巨猿不就是在其住家附近徘徊了?但可沒任何鄉民看見這種東西呀。」


    「打水途中——難道不能稍稍繞道山中?」


    「自野方至高尾山麓,憑一個女人家,走個一整天也走不到。一個小姑娘信步遊走,哪走得了這麽遠?」


    有理,正馬這下也閉上了嘴。


    「阿稻所言雖是虛實難辨——但總不能放任不管。茂助與眾村民便研議須找出這山男什麽的,並加以驅除。既然生得出娃兒,代表山男應是個人,若非獸類,總不能任由百姓放槍狙殺。若其真有施暴、擄人、監禁之嫌疑,應將其活捉並裁之以法。這就得由吾等官差來承擔了。」


    「隻要呈報這東西是個妖物不就得了?」


    與次郎說道:


    「雖不知實情為何,既然其女業已歸返,外孫亦安然無恙,茂助理應已無任何不滿,不至於要勞師動眾地央請警視廳的巡查大人出動。便告知東京警視廳之職務乃維護江戶府之治安,而非驅除鬼魅魍魎,除妖之務應委由他人為之。雖知此事不易甘心隱忍,但也隻能奉勸茂助大事化小,日後更加謹慎度日便可。」


    聞言,劍之進神情益發氣餒地回道:


    「但如此一來,那娃兒……」


    「娃兒怎麽了?」


    與太這娃兒——不就成了妖物之私生子?這位巡查大人說道。


    「娃兒本無罪,總之得為他辦個戶籍。若日後須與人一同營生,少了個身分可就——」


    沒個身分,的確不妥。


    如今社稷表麵上雖宣稱四民平等,但階級歧視依然根深蒂固。若讓這娃兒被烙上妖怪私生子的印記,他人對其必將多所顧忌。


    這山男究竟是人、是獸、還是妖——?


    「總之,非得有個結論不可。」


    劍之進雙手直朝臉頰上摩挲,將原本梳理得整整齊齊的胡子給搓得雜亂不堪。為何非得有個結論不可?揔兵衛問道。


    「定個緝捕方針當然是當務之急。若是常人所為,吾等便不得不究辦。既然有女人家遭勾引、強暴,當然須提出告訴,豈能坐視此等凶嫌於山野中逍遙法外。即便真如正馬所推測,乃野蠻獸類所為——對村民亦將造成威脅,必得盡速入山獵捕驅之。況且……」


    你怎老是鑽不出這死胡同?正馬打斷劍之進這番話說道:


    「就別再鑽牛角尖了。矢作,如此下去,根本成不了任何事兒。不消說,那姑娘所說的鐵定是一派謊言,不過是為了掩飾娃兒生父的身分罷了。難道不是如此?」


    一派謊言——


    難道阿稻的敘述果真不是實情?與次郎暗自納悶。


    劍之進高聲感歎道:


    「不過——有些事兒也讓我頗感質疑。」


    什麽事兒?三人異口同聲地問道。


    「首先,方才不是曾提及,在阿稻失蹤前不久,該地曾起過爭端?」


    「就是那場賤民的暴動?」


    揔兵衛這麽一說,劍之進隨即嚴詞糾正道:


    「蠢才,如今凡人皆為平民,別再隨口說出賤民這個字眼。『思慮欠周』這四個字,形容的正是像你這等莽夫。總之——當時那起爭端,正確說來,應是持長吏身分者與『非此身分者』之間起的糾紛。」


    非此身分者,指的可是莊稼百姓?


    「不是莊稼百姓,而是連這身分都稱不上者。既非彈左衛門所轄,亦不為非人頭(注:彈左衛門為江戶時代非人身分者之首,非人頭則為管轄非人之官員)所支配。既無身分,亦不知出身地,乃身分完全不詳——居無定所者。當時,人稱這夥人做山窩。」


    怎麽從沒聽說過?揔兵衛說道。


    與次郎倒是聽說過。


    「這字眼指的,可是一夥四處漂泊、靠捕獵魚龜或編製簸箕販售糊口的轉場者(注:指居無定所,四處漂泊討生活者)?」


    「真是轉場者麽?不過這些人的確是以這類手段營生沒錯。」


    「不就是些在各地搭建簡單的小屋,於其中生活者?」


    「似乎——就是如此。由於這等人浪跡全國各地,常於野地或山林中生活,教人無法掌握其真貌。隻是,既然這些人也居於國內,便與吾等同為平民。既為國民,便得設法向其爭稅,而且其中又有不少作奸犯科之惡徒,新政府實不宜輕易縱放——」


    「其中也有這類惡徒?」


    「沒錯。問題就出在茂助雇用了幾名山窩。」


    原來——


    劍之進口中的幾名山窩,以及揔兵衛口中的賤民,曾一同在茂助手下謀職。


    這兩種人哪有什麽不同?正馬問道。


    「當然不同。」


    「果真是不一樣的人?」


    「這——應是有所不同。」


    是這些人自個兒聲稱和對方有所不同罷了罷?揔兵衛說道:


    「事實上還不都是一個樣兒。」


    這麽想就錯了,與次郎說道:


    「看來你仍是以鄙視的眼光看待這些人呀,揔兵衛。」


    「我可沒分毫鄙視的意思,但——」


    話及至此,揔兵衛突然罕見地閉上了嘴。


    「看來你果真是帶鄙視眼光呀,澀穀。難道你不知在洋人眼中,哪管是武士、公家(注:於朝廷中仕官之貴族、官員的總稱)、城內百姓、還是莊稼漢,咱們國家每個人看來都不過是穿了衣裳的猴子?」


    聞言,揔兵衛麵上旋即泛起一陣不悅。


    「你瞧,聽到這你不也光火了?或許我真是個隻懂得偏袒洋人的假洋鬼子,但聽到洋人說這種話,同樣會感到不悅,因為聽得出洋人根本是將我國斥為蠻邦,因此也分不出不同身分者有何差別。山民、長吏、與非人雖同樣無身分,但畢竟有別。」


    原來正馬有時也懂得說些道理——與次郎心想。


    「記得轉場者並不隸屬於任何組或講(注:組為組織,講為互助會之意),是麽?」


    「沒錯,與次郎。就我所知,山窩雖好結夥營生,但既無組織,亦無頭目。也不知經緯究竟如何,幾名山窩得以蒙混入茂助那兒謀職。而且,據說這起爭端的起因——正是阿稻。」


    ——竟是為了那姑娘?


    可是為了爭風吃醋?揔兵衛問道:


    「但當時不是正在談那姑娘的婚事?」


    「的確是如此。不過,衝突之真正起因,並非雙方為了這姑娘爭風吃醋而小題大作,其實是愚蠢至極。據傳數名山窩中,有一名曰平左的小夥子,對阿稻甚為鍾情。此事平左本人雖未承認,但似乎亦未否認——但仍引起對方不滿。平左一方則認為若是受茂助斥責還說得過去,但豈容另一夥人責罵——」


    反正,此事不過是個引子,劍之進說道:


    「真正的肇因其實更為根深蒂固。總之,雙方就這麽起了衝突。」


    「因此全被解雇了?」


    「沒錯,茂助因此將雙方人馬悉數解雇。當時平左便笑稱既然已壞了規矩,留在村裏也不會有什麽好事兒,這下又是孑然一身,不如回山上去——留下這番話,就這麽離去了。」


    「回山上去?」


    那麽,那姑娘又做如是想?揔兵衛問道:


    「對那叫平左還是什麽的小夥子是否也起了情愫?」


    「這——想必是沒有。阿稻和平左似乎連話也沒說過。不過,對阿稻有遐想的,似乎不僅限於受雇於茂助者。畢竟這姑娘性情溫和,似乎有個同鄉百姓對其亦是傾心不已。」


    原來這姑娘還是個小町


    (注:指約九世紀平安時代的女歌人小野小町,據傳本人才貌雙全,與埃及豔後、楊貴妃名列世界三大美人)呀,正馬揶揄道。


    「似乎是如此。此人便是暴動時向茂助提出抗議的村內總代之子,名字——似乎是山野金六。這金六對阿稻似乎是頗為迷戀,未料——此人竟然死了。」


    「是怎麽死的?」


    「唉,是在入山搜尋遭神隱的阿稻時喪命的。稍早我也曾提及,村民們憂心自己也得為阿稻的失蹤負責,因此動員全村尋人。金六在天明前便打頭陣入山——就在此時遭尖刀刺殺。而且,喪命之處還是距離村子十分遙遠的高尾山麓——」


    話畢,劍之進再度摩挲起自己的臉頰。


    【肆】


    聽完劍之進的敘述,藥研堀的老隱士一白翁竟然是滿臉哀傷神情。


    接下來,老人將視線移向坐在身旁的小夜。這孜孜不倦照料老人生活的姑娘,通常在送上茶或點心後便會返回主屋,也不知何故,這回卻依然坐在老人身旁。


    與次郎不禁憂心老人體態是否欠安。


    該不會是有哪兒不舒服罷?與次郎心想。隻見那張皺紋滿布的枯瘦臉龐,平時幹枯得教人幾乎難以辨識其麵色,這回卻不知何故,顯得異常悲傷。


    其他三人似乎沒發現任何異常。隻是由於今日小夜也在場,劍之進說起話來語調較平時堅硬些許,正馬的姿勢也較往常端正許多,就連揔兵衛的鹵莽性子也收斂了不少。


    原來大夥兒對小夜都是如此傾心呀,與次郎心想。


    山男?老人以一如往常的悠然口吻說道:


    「山這東西——」


    山這東西的確可畏,一白翁說道。


    大夥兒一如往常地聚集在九十九庵這座小屋內。與次郎一行四人經過一番毫無結論的議論,到頭來還是隻能造訪此處。


    敢問是如何可畏?揔兵衛問道。


    「當然可畏。想必揔兵衛這般豪傑,必要聲稱世上一切均不足畏。但山可是人力所無法駕馭的,哪管是劍術之道或儒學之理,碰上山都是無可奈何。山是個生靈,其中又蘊藏草木、蟲獸、苔蘚等諸多生靈。山中沒有任何東西不是活的,樹上土裏均有蟲螻,溪澗之中亦有魚龜。即便一座小山,亦是眾多生命之匯集。」


    有理,正馬附和道:


    「或許山中——的確沒有任何東西不是活的。」


    「當然沒有。即便是一具死骸,亦有蟲藏匿其中啃食,也會生出苔蘚雜草。而山最值得敬畏的,便是不須任何外力幫助便得以存續。」


    「不須外力幫助?此言何意?」


    「少了山,村裏將無法存活。因河水冷暖、風向均將隨之改變,土地亦將隨之幹枯。」


    真會如此?揔兵衛質疑道。


    當然是如此,老人回答:


    「有了山,村裏方能營生。但少了村裏,對山根本是不痛不癢。山可是由蘊藏其中之諸多生命匯聚而成的巨大生靈,人若入山,便等同於潛入生靈之髒腑,不是被視為異物遭其排除,便是被視為其生命之一部分而遭同化。山總是強逼人由兩者擇一,絕不做任何妥協。」


    「排除或同化?」


    這道理與次郎多少能理解。


    雖遭強逼,但要人簡單做出抉擇可非易事,老人說道:


    「因此,人置身山中時,不時會有種左右搖擺、不知如何是好的感覺。一方麵是難以適應的不安,另一方麵則是受到保護的安心;同時也感覺到一股獲得解脫的歡喜,以及一股遭受禁錮的憂鬱。」


    這難道不可畏?老人說道。


    「還真是個生死交界之境呀。」


    說得好,聽到與次郎如此喃喃自語,老人終於麵露笑容說道:


    「的確是個生死交界之境。」


    因此,山方被人視為禁忌。


    「山這東西——萬萬不可用言語或行動妄加侮蔑。」


    我方才提及的門生曾言,自己家鄉也有這規則哩,揔兵衛說道。


    「噢,揔兵衛先生所述的事兒,應是發生在越後。記得老夫也曾讀過相同的記述。」


    「相同的——記述?」


    「是的。出處乃撰於文化九年之《北越奇談》,作者為一名曰橘昆侖之隱士。其中的卷四之十,便載有與揔兵衛口中之山男故事完全相同的記述。記得該記述中,亦曾提及禁忌一事。上自奉行,下至樵夫均有言——若於山中小屋遭遇任何怪事,均不可對人提及——」


    「北越?那應是同一個地方哩。」


    「的確是同一個地方。雖身分不詳,但看來這昆侖亦如老夫一般,對新奇事物極感興趣,還曾前往山女棲息之洞窟探勘。」


    除了山男,還有山女?正馬問道。


    揔兵衛笑道:


    「既然有雄的,當然也有雌的。老隱士,您說是不是?」


    「不知是否該以雌雄稱之。依老夫所見,昆侖似乎未將其視為獸類。」


    「那麽,難道認為那東西是人?」


    「記得昆侖曾於文中解釋,人雖視山男山女為鬼神,然其真貌不過是棲息於山中之自然人種,僅因未曾學習而無法言語、不諳製衣之術而衣不蔽體,至今仍依循夷地五十年前之風俗,故極為愚鈍不智,宜授其人道,促其開化之——」


    「意即,這山男實為原始先民?」


    劍之進如此追問,但老人僅是歎息一聲,並轉頭望向小夜。


    過了半晌,才如此回答:


    「或許如此概括有失允當。根據諸多記載妖物之書卷所述,山中妖物其實有形形色色,名曰山童者,每逢夏日便下山化為河童。另有名曰山都者,則為見越入道之別稱。」


    見越入道?


    揔兵衛高喊道:


    「這不是玩具繪(注:江戶至明治時代一種供孩童閱讀之插晝小說)中那頸子拉得老長的傻東西?」


    「是的。在江戶一帶或許是如此描繪,但這東西本為出沒於路旁的妖物。人在小道上走著走著,便可能遇上這種東西。原本看似個小和尚,眼看著卻越變越高。」


    老隱士朝天花板緩緩抬頭。


    揔兵衛與正馬也隨他抬起了頭。


    劍之進痛苦地望著兩人傻愣愣地伸得老長的頸子,開口問道:


    「所以,這東西也是個妖怪?既然能變化形體大小,有違天地萬物之常理,理應屬於妖魔鬼怪一類——」


    且慢,這下終於止住了原本還在往上抬的頭,正馬開口打岔道:


    「切勿妄下結論。老隱士應無此意,不過是據其周遊列國時所聽聞,陳述鄉間曾有此類奇異現象,而人如此稱呼此類妖物,如此而已。」


    「是的,的確如正馬先生所言。不過,這可變化形體大小的妖怪,稱呼其實因地而異,有人謂之為伸上,亦有人稱之為高坊主,但就老夫所搜集之傳聞看來,見越似乎是最常聽見的稱呼。後來,這傳聞傳至江戶,為戲作者所青睞。頸子伸長,想必是黃表紙(注:盛行於江戶時代中期的通俗繪本之一種)等之插畫為表現其身高變化所采用的技法。欲以插畫呈現東西越變越大,通常以頸子伸長來表現,玩具繪中常見之呈現方式便是一例。被視為與山都為同物者,應是大入道。」


    「將兩者視為同物者,是何許人?」與次郎問道。


    「此人名曰寺島良安。」


    「此人可是《和漢三才圖會》之作者?」


    沒錯,沒錯,老人頷首道:


    「良安以《本草綱目》等為範例,將獸類分類為寓類與怪類。」


    「兩者有何區別?」


    「噢,寓為似人之獸類,怪則為似人之妖。由於書中


    之介紹略嫌紊亂,故區分或許不易,但大抵而言,猿猴屬寓類,山都則屬怪類,不過,這區分似乎仍稍嫌曖昧。」


    「是何處曖昧?」


    「噢,獮猴、猿、果然、猱等,的確屬於猿猴一類,但猩猩或狒狒等,則就是兩類皆可了。山精、山童、魃、彭侯等,則確實屬於妖物一類。不過,若論及木客、野女、山丈、山姑……」


    「那麽,山男呢?」


    劍之進終於敏感了起來。


    「敢問山男又該屬哪類?」


    「很遺憾,這可能與各位原本的想象略有出入。山男應為單足、腳跟反轉、僅有三指、習於扣門行乞的妖物,與山精同屬獨腳山怪一類。」


    「獨腳山怪?」


    「是的。書中之記載一如揔兵衛先生方才所述,似山精之妖物雄者為山丈,雌為山姑。林羅山等人亦曾比對漢籍與日文之名稱,但看來並非易事。稱其為與山男同音之山丈者(注:山男與山丈之日語皆讀為やまおとこ),亦為羅山。此妖物之敘述載於書中〈多識編〉,其中不乏獨腳鬼項目,看來將漢籍譯成日文果非易事。但畢竟承襲《和漢三才圖會》與《山海經》等古籍之影響,羅山之成果不過是踏循古籍所編。此書所載之山男,與各位所言及之山男似非同物——較為近似者,應為書中之野女或木客。」


    「敢問這野女,是否為雌性——不,女性之山男?」


    這說法可真滑稽,矢作與正馬笑道:


    「就連這東西是男是女,都不知道了。」


    老人也以沙啞嗓音笑道:


    「寺島安良參閱《本草綱目》,記載野女棲息於日南國,俱為雌而無雄——」


    這未免也太奇怪了,劍之進納悶道:


    「若是如此,豈能生育?」


    「噢,故此妖習於結伴求夫,凡遇男子必擄之,並強求與之交合,借此生育繁衍。」


    「不過,老隱士,這東西算得上是猿猴麽?」


    「噢,雖與往昔故事中之山姥頗為近似,但據良安推測,此妖應屬猩猩一類才是。」


    「若屬獸類,此類古怪故事便是羅織的罷?」


    正馬以猶如揶揄古人無知的口吻說道。


    不盡然是如此,這位博學的和藹老人輕輕鬆鬆地推翻了這假洋鬼子的推論:


    「書中記載這野女通體白皙,想必意指其渾身無毛,且披散一頭黃發。雖不著衣襦,但自腰至膝披有獸皮。如此扮相——豈是猿猴?」


    劍之進緩緩轉頭望向揔兵衛問道:


    「揔兵衛,老隱士所言的確不假——世上豈有無毛的猿猴?即便真有,也不可能懂得以獸皮蔽體罷?」


    的確有理,這生得一臉胡子的勇夫也隻能一臉茫然地回道:


    「如此看來——這東西的確不是猿猴一類。肌膚白皙、一頭黃發,聽來活像是個紅毛洋人。」


    有理,正馬附和道:


    「記得日南國與支那國比鄰,是不是?」


    沒錯,老人回答:


    「論及正確地理,恕老夫所學不精。不過越國一帶——應不屬西洋才是。」


    「的確是東洋無誤。不過,西洋真有以擄男交合以為生育之女部族。產下的若是男娃兒則殺之,僅將女娃兒撫育成人。此習俗與書中所述,似乎頗為近似。」


    難不成是這女部族遷徙到東洋來了?揔兵衛妄下了個荒唐的揣測。


    不不,老人搖頭說道:


    「畢竟東西相距甚遙,或許不宜妄下如此結論。不過誠如各位所言,此妖若須與人結合方能生育,想必便是人了。傳說中雖不乏妖魔或獸類與人產子之說,實際上理應是無此可能。由此看來,這野女想必是與人極為近似的東西罷。」


    方才,老夫不也曾提及某與野女近似,名曰木客之妖物?老人繼續說道:


    「此妖乃載於唐土宋代所撰之《幽明錄》。《本草綱目》則記述其屬棲息於南方山中之狒狒一類,但不知何故,頭形卻與人完全相同,語言亦與人語一致。」


    「這東西能言語?」


    看來似乎是如此,老人回答:


    「根據書中所載,此妖居於岩壁間,死後亦會入棺下葬,不時還與鄉民交易。論這交易,想必是以其獵得的獲物換取鄉民之某些物品。一題為《合璧故事》之古籍,甚至記載木客尚能吟此詩——酒盡君莫沽,壺傾我當發。城市多囂塵,還山弄明月——唉,坐擁如此文采卻身為山怪,著實可惜。」


    且慢,正馬說道:


    「老隱士,倘若顏麵、軀體、乃至言語均與人相同,還擁有如此文思,不就證明這東西雖棲身之處與常人有異,但終究是個人?」


    「的確。僅其手腳指甲長如鉤這點與常人有異。」


    指甲?劍之進納悶地說道:


    「是否因不懂修剪,而放任指甲生長?」


    「或許僅是如此。但此妖畢竟『非人』,或許指甲長度亦與人有異。老夫推測,此妖身形應是頗為碩大。山男之身軀,不也是碩大無朋?」


    你說是不是?老人向小夜問道。但小夜僅回答對此一無所知。


    「理應是個碩大無朋的東西才是。《甲子夜話》中,亦有關於山男之記述——不知與次郎先生是否讀過?」


    「噢?」


    讀是讀過。


    「乃載於卷五十四《駿番雜記》開頭之處。」


    「噢,可就是足跡那則?」


    雖然依稀記得,但與次郎已想不起那是否真是一則山男的故事,僅能含糊地回了一句。沒錯,正是那則足跡的故事,老人立刻頷首說道:


    「此事發生於駿河之安倍郡腰越村。文中記載其足跡長達三尺,足跡間之步伐寬度約達九尺,亦稱其無論岔路、小河均能一腳跨越,看來應是個龐然大物。文中稱此足跡之主為山男,偶爾可發現其糞便。由於山男多常以鈴竹為食,故糞便中常見竹葉。」


    步伐寬度約達九尺?劍之進複誦道,同時以兩眼目測榻榻米邊緣,接著便歎了口氣,同意其果真是碩大無朋。


    「真教人無法想象。」


    還真是難以置信呀,正馬說道:


    「這不就同象一般大了?不,要比象還龐大哩。」


    「不過,作者鬆浦靜山曾於信州戶隱一帶,遇一聲稱曾目睹三尺足跡之莊稼漢。行至豐後高田時,亦曾聽聞有人曾與身高約達兩丈之山伏或和尚擦身而過。」


    兩丈?眾人異口同聲高喊:


    「果真高大呀。」


    「的確是碩大無朋。靜山亦有言,此妖行來亦是震天價響。」


    由此看來,此妖『果真非人』,老人笑道。


    「既似人——又非人?」


    言畢,正馬望向揔兵衛。


    揔兵衛則是望向劍之進說道:


    「而且,亦非猿猴?」


    這下還真不知是什麽東西了,正馬聳聳肩說道:


    「若身軀真是如此龐然,此妖不僅非人、非猴,恐怕還非世間生靈。老隱士,您說是不是?猶記老隱士曾同吾等提及巨鰩一事,看來海中生靈確能長成龐然巨體。異國書籍中,亦載有較船隻更長之烏賊、或海蛇等龐然大物。但論及陸上生靈,最巨大者應屬象才是罷?」


    象可有小山那麽大?過時的武士問道,也沒到這程度,假洋鬼子回答:


    「雖大過馬,但小於鯨。」


    「咱們這回談的是山男,可不是象。」


    劍之進先是瞪了兩人一眼,接著又轉頭向老人問道:


    「不過,老隱士,這鬆浦靜山之記述,可值得相信?」


    「這可就難說了。畢竟靜山所撰並非自身所見,不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後巷說百物語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京極夏彥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京極夏彥並收藏後巷說百物語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