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度關山》這首詩篇,從內容和收入樂府詩集的時間看,是他早期的一篇作品。強調了要以人為本的理念,反對勞民為君、做官的要謹守臣節,社會上要都講禮義雖是一種幻想,卻看出他早年表明的政治態度。
《度關山》詩曰:“天地間,人為貴。立君牧民,為之軌則。車轍馬跡,經緯四極。黜陟幽明,黎庶繁息。於鑠賢聖,總統邦域。封建五爵,井田刑獄。有燔丹書,無普赦贖。皋陶甫侯,何有失職。嗟哉後世,改製易律。勞民為君,役賦其力。舜漆食器,畔者十國,不及唐堯,采緣不斷。世歎伯夷,欲以厲俗。侈惡之大,儉為共德。許由推讓,豈有訟曲?”
這首詩是說,當權者要把人民疾苦放在心上,做個守法愛民的好官,可以看出曹操當時的政治理念。“黜陟幽明”(尚書、舜典成語),是說貶退和升遷,因根據人才的優劣而定。至於分封諸侯,要根據對國家貢獻,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封建。“皋陶”(人名,堯舜時代獄官)“甫侯”(即呂侯周穆王時為司寇掌刑獄的官),是說不要“無普赦贖”,濫赦濫贖,使刑罰有名無實。對人民要“儉為共德”,不要“侈惡之大”,也就是說要提倡節儉。曹操一生素性節儉,《三國誌·魏書》說他“不好華麗,後宮衣不錦繡,帷帳屏風壞則補納……”、“婢妾與伎人皆勤苦”。應當像“許由推讓”,做那樣的人。(許由乃唐堯人,堯本讓天下給許由,但他不肯接受)。從曹操這首早期的詩篇,寫出了他的抱負,踏上仕途之路時,做到“用法峻急”、“有犯必戮”。
公元174年,漢靈帝熹平三年,京兆尹官差給曹嵩府上送來一份喜報,通知曹操被正式推舉為本屆孝廉。全家十分興奮,而曹操拿著喜報並未表現特別高興。
曹操這年剛滿二十歲,舉孝廉為郎,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如此年輕就踏上了仕途之路,許多人羨慕不已。舉孝廉是漢代選拔官吏科目之一,用意是推舉孝子、廉潔的人士出來做官。推薦由各郡國承辦,實際上是由世家大族把持,互相吹捧,競相薦舉,以維護封建道德倫理。舉孝廉始自西漢,當初由董仲舒上書提出的,此項製度開始尚好,發揮過些積極作用,但慢慢變了味,所以當時有“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之諷。東漢時尤為求仕必由之路,因當了孝廉才能被任為郎和尉。郎官任期滿,才可派出做縣令,丞、尉等官職。漢代縣令之下有丞、有尉。尉就是負責察禁盜賊、維持治安。洛陽乃京都之地,屬於大縣,因此設尉不止一人,有孝廉左尉,孝廉右尉,曹操以孝廉為郎,故得遷為洛陽北部尉。
推舉曹操為孝廉,出任洛陽北部尉這個差事的,是當時的尚書左丞、京兆尹,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因此喜報由京兆尹官邸發出。曹操接到任命孝廉的通知,之所以不特別高興是因為他自己的心願想做洛陽令,結果僅出任洛陽北部尉。從這一夢想,可以看出初出茅廬的曹操,其野心非同一般。
曹操對洛陽北部尉雖不滿意,但對仕途上的第一站,還是十分看重,他要在這裏顯示他的才能。他要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以期引起朝廷的注意。讀書啟蒙了他的心智,習武強壯了他的體魄,要幹出一番大的事業,必須走好每一步。接到正式任命後,曹操把鋪蓋卷從家裏搬到任上,他要把北部尉這個官當好,在初入仕途之際把自己的抱負展示於眾。
曹操初入尉廨,繕治四門,他走馬上任尉官署後,不久就幹了件大事。第一步他整肅城門,打製鐵棒,為醒目起見都做成五色棒,城門左右各放十餘枚,對犯禁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夜晚曹操帶著士兵巡邏,登記戶口,盤查陌生人,幾個月後洛陽城北部地區,雖不能說夜不閉戶,但盜賊幾乎絕跡,偷雞摸狗的也日益漸少,百姓真切地感受到安寧。
不料,一日夜晚,四門關閉,夜已宵禁,一兵士到尉署向曹操報告,有一中年男子夜行出城,勸說不聽。曹操抓起五色棒,立馬來到通往北城門的大道上。月光如晝,他看清這個身穿長衫的男子,從衣著打扮不像一般百姓,曹操走近厲聲嗬斥:“你違犯了夜禁,還不知罪麽?”
“什麽夜禁、白禁的,我是黃門蹇碩的叔父……”
曹操聽說這家夥是宦官的親屬,胸中更是火冒三丈,怒不可遏地說道:“你侄子不就是個小黃門麽,違犯了夜禁,天王老子也要棒殺之。”曹操下令:“把他拿下,給我狠狠地打!”一陣亂棒打的犯禁者嗷嗷叫,沒大會兒就被斃於地下……
小黃門蹇碩叔父犯夜禁,被曹操棒殺的消息,迅速轟動了都城。蹇碩是漢靈帝愛幸的太監,曹操父祖雖也出於小黃門,中常侍宦官之類,但曹操痛恨宦官專權。曹操的行動沉重打擊了宦官的氣焰,他們對曹操的行為咬牙切齒,恨之入骨。但有詔在先“凡有犯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宦官們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對於曹操來說,這確實達到了一鳴驚人的效應,也顯示了他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為了社會治安和達到政治上的目的,做到了刑罰有名。從此京師斂跡,莫敢犯者,再沒有人違禁夜行了。
蹇碩對曹操記恨在心,但對他又沒有辦法。於是宦官們商量了個以退為進的計策:說曹操在北部尉任上幹的不錯,表現出才能應該升官。靈帝下詔升遷曹操頓丘令。於是,把曹操趕出了洛陽。
頓丘在東漢是縣製小城。曹操遷為頓丘令實際上是明升暗降,說他升是正式任命為縣級幹部,說他降是調離了京都要地。頓丘在河南東北邊上,與山東河北臨界,即今天的清豐縣。(未完待續)
《度關山》詩曰:“天地間,人為貴。立君牧民,為之軌則。車轍馬跡,經緯四極。黜陟幽明,黎庶繁息。於鑠賢聖,總統邦域。封建五爵,井田刑獄。有燔丹書,無普赦贖。皋陶甫侯,何有失職。嗟哉後世,改製易律。勞民為君,役賦其力。舜漆食器,畔者十國,不及唐堯,采緣不斷。世歎伯夷,欲以厲俗。侈惡之大,儉為共德。許由推讓,豈有訟曲?”
這首詩是說,當權者要把人民疾苦放在心上,做個守法愛民的好官,可以看出曹操當時的政治理念。“黜陟幽明”(尚書、舜典成語),是說貶退和升遷,因根據人才的優劣而定。至於分封諸侯,要根據對國家貢獻,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封建。“皋陶”(人名,堯舜時代獄官)“甫侯”(即呂侯周穆王時為司寇掌刑獄的官),是說不要“無普赦贖”,濫赦濫贖,使刑罰有名無實。對人民要“儉為共德”,不要“侈惡之大”,也就是說要提倡節儉。曹操一生素性節儉,《三國誌·魏書》說他“不好華麗,後宮衣不錦繡,帷帳屏風壞則補納……”、“婢妾與伎人皆勤苦”。應當像“許由推讓”,做那樣的人。(許由乃唐堯人,堯本讓天下給許由,但他不肯接受)。從曹操這首早期的詩篇,寫出了他的抱負,踏上仕途之路時,做到“用法峻急”、“有犯必戮”。
公元174年,漢靈帝熹平三年,京兆尹官差給曹嵩府上送來一份喜報,通知曹操被正式推舉為本屆孝廉。全家十分興奮,而曹操拿著喜報並未表現特別高興。
曹操這年剛滿二十歲,舉孝廉為郎,被任命為洛陽北部尉,如此年輕就踏上了仕途之路,許多人羨慕不已。舉孝廉是漢代選拔官吏科目之一,用意是推舉孝子、廉潔的人士出來做官。推薦由各郡國承辦,實際上是由世家大族把持,互相吹捧,競相薦舉,以維護封建道德倫理。舉孝廉始自西漢,當初由董仲舒上書提出的,此項製度開始尚好,發揮過些積極作用,但慢慢變了味,所以當時有“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之諷。東漢時尤為求仕必由之路,因當了孝廉才能被任為郎和尉。郎官任期滿,才可派出做縣令,丞、尉等官職。漢代縣令之下有丞、有尉。尉就是負責察禁盜賊、維持治安。洛陽乃京都之地,屬於大縣,因此設尉不止一人,有孝廉左尉,孝廉右尉,曹操以孝廉為郎,故得遷為洛陽北部尉。
推舉曹操為孝廉,出任洛陽北部尉這個差事的,是當時的尚書左丞、京兆尹,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因此喜報由京兆尹官邸發出。曹操接到任命孝廉的通知,之所以不特別高興是因為他自己的心願想做洛陽令,結果僅出任洛陽北部尉。從這一夢想,可以看出初出茅廬的曹操,其野心非同一般。
曹操對洛陽北部尉雖不滿意,但對仕途上的第一站,還是十分看重,他要在這裏顯示他的才能。他要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以期引起朝廷的注意。讀書啟蒙了他的心智,習武強壯了他的體魄,要幹出一番大的事業,必須走好每一步。接到正式任命後,曹操把鋪蓋卷從家裏搬到任上,他要把北部尉這個官當好,在初入仕途之際把自己的抱負展示於眾。
曹操初入尉廨,繕治四門,他走馬上任尉官署後,不久就幹了件大事。第一步他整肅城門,打製鐵棒,為醒目起見都做成五色棒,城門左右各放十餘枚,對犯禁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夜晚曹操帶著士兵巡邏,登記戶口,盤查陌生人,幾個月後洛陽城北部地區,雖不能說夜不閉戶,但盜賊幾乎絕跡,偷雞摸狗的也日益漸少,百姓真切地感受到安寧。
不料,一日夜晚,四門關閉,夜已宵禁,一兵士到尉署向曹操報告,有一中年男子夜行出城,勸說不聽。曹操抓起五色棒,立馬來到通往北城門的大道上。月光如晝,他看清這個身穿長衫的男子,從衣著打扮不像一般百姓,曹操走近厲聲嗬斥:“你違犯了夜禁,還不知罪麽?”
“什麽夜禁、白禁的,我是黃門蹇碩的叔父……”
曹操聽說這家夥是宦官的親屬,胸中更是火冒三丈,怒不可遏地說道:“你侄子不就是個小黃門麽,違犯了夜禁,天王老子也要棒殺之。”曹操下令:“把他拿下,給我狠狠地打!”一陣亂棒打的犯禁者嗷嗷叫,沒大會兒就被斃於地下……
小黃門蹇碩叔父犯夜禁,被曹操棒殺的消息,迅速轟動了都城。蹇碩是漢靈帝愛幸的太監,曹操父祖雖也出於小黃門,中常侍宦官之類,但曹操痛恨宦官專權。曹操的行動沉重打擊了宦官的氣焰,他們對曹操的行為咬牙切齒,恨之入骨。但有詔在先“凡有犯者,不避豪強,皆棒殺之。”宦官們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對於曹操來說,這確實達到了一鳴驚人的效應,也顯示了他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為了社會治安和達到政治上的目的,做到了刑罰有名。從此京師斂跡,莫敢犯者,再沒有人違禁夜行了。
蹇碩對曹操記恨在心,但對他又沒有辦法。於是宦官們商量了個以退為進的計策:說曹操在北部尉任上幹的不錯,表現出才能應該升官。靈帝下詔升遷曹操頓丘令。於是,把曹操趕出了洛陽。
頓丘在東漢是縣製小城。曹操遷為頓丘令實際上是明升暗降,說他升是正式任命為縣級幹部,說他降是調離了京都要地。頓丘在河南東北邊上,與山東河北臨界,即今天的清豐縣。(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