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回五言詩,是曹操《卻東西門行》篇中的四句詩。建安時期五言詩是作家們普遍采用新興的形式而且和七言詩一樣成就比較大。除曹操外,其子曹丕、曹植、七子中的王桀和蔡文姬都善於用五言寫詩且都留有名篇。


    樂府中有曲瑟調歌辭“東門行”,“西門行”還有“東西門行”。“東西門行”大約是合並東門行和西門行的調子。後來有“順東西門行”,這是倒唱和順唱的區別,其實都是樂府調的變化。


    曹操的《卻東西門行》原詩曰:


    “鴻雁出塞北,乃在無人鄉。萬翅無裏餘,行止自成行。冬節食南稻,春日複北翔。田中有轉蓬,隨風遠飄揚。長與故根絕,萬歲不相當。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戎馬不解鞍,鎧甲不離傍。冉冉老將至,何時返故鄉?神龍藏深泉,猛獸步高岡。狐死歸首丘,故鄉安可忘?”


    《詩品》中曾評曹操的詩“頗有悲涼之句”,此作就感慨頗多,他的感慨卻是對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對自己事業的追求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本篇寫出征的人疾苦,隨著大自然的轉換冉冉老之將至,由然產生懷鄉之情。


    “鴻雁”指大雁,冬天來了,從無人的塞北向南成行飛翔。孟春後,天暖和了,從南方複向北方飛翔。“轉蓬”,蓬是菊科的植物,蓬花如球,遇風即被吹起,隨著風旋轉,所以稱轉蓬。鴻雁有飛翔的自由,轉蓬卻任風擺布,沒有自由,這裏作者以轉蓬自比感慨無奈。


    離家“去四方”征戰的人兒,哪有歸還故鄉的自由?曹操在“譙縣自明本誌令”中寫道:去官之後……故以四時歸故裏,於譙東50裏築牆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決賓客往來之望,然不能得如意……”當時我雖是一小吏然而都做不到“奈何此征夫”。所以戰爭的人們,隻能“戎馬不解鞍,鐵甲不離傍”。“冉冉”漸漸之意,老之將至矣,“萬歲那是癡心妄想,根本不存在的事。”這與作者“龜雖壽”猶有競時的意思是一脈相承的。因此說“萬歲不相當”!


    後四句是說:“神龍”可以藏深淵,“猛獸”指老虎,可以步山崗,“狐死歸首丘”丘是狐的洞穴所在,是說狐狸死了都有個窩。篇末這句以動物都有個定所,比喻人怎麽能忘記自己的故鄉呢!


    讀曹操這首詩確實起到令人悲涼不已,感慨不已!(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建安風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景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景榮並收藏建安風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