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丕的《典論》中,對前代帝王的論述重要的至少有三篇,其中《周成漢昭論》就是他評論帝王的係列文章之一。
古之帝王妻妾眾,生子女亦多,曹操亦妻妾成群,已知姓氏者就有十五人。為其生兒子二十五人,女兒知名者有七八人。在曹操的兒子中,能夠有資格立為世子的,隻有被立為正室的卞夫人所生的曹丕、曹彰、曹植,和他們同父異母小弟曹衝,曹丕為爭奪魏王世子,他與眾兄弟明爭暗鬥,費盡心機,從他的評論帝王典論文章中,可以窺視他的內心世界和成功的秘密。
《周成漢昭論》原文如下:
“或方周成王與漢昭帝,僉高成而下昭。餘以為周成王體上聖之休氣,稟賢妣之胎海,周召為保傅,呂尚為太師,口能言,則行人稱辭;足能履,則相者導儀,目厭威容之美,耳飽仁義之聲,所謂沉漬玄流,而沐浴清風者矣。猶有咎悔,聆二叔之謗,使周公東遷,皇天赫怒,顯明厥咎,猶啟諸《金滕》,稽諸國史,然後乃悟。不亮周公之聖德,而信《金滕》之教言,豈不暗哉!”
曹丕是說有的人用周成王和漢昭帝做比較,“高成”讚美成王為高,“下昭”而是貶低昭帝為下。我並不這樣認為,成王雖繼承了其父武王,“上聖”的氣質,“賢妣”稟承其母邑薑的胎教,但主要是有“周、召”馬師傅、“呂尚”做太師的保護。周即武王之帝周公旦,召即為召康公亦為召伯、呂尚姓薑名望,通稱為薑太公、兵書《六韜》傳其所著。成王年幼,這幾個人都輔佐他滅商、擊敗武庚、並建築了洛邑(即洛陽),作為統治中原的中心。曹丕的意思說,成王從能開口說話,從能走路都是靠別人指導,等於是沉浸在帝王恩澤裏,沐浴在王室的春風中。
而漢昭帝雖也年幼即位,在位11年,離世時才1歲,由霍光、桑弘羊輔佐,但他下令屯田,改善民生,派兵擊敗了匈奴烏桓。而不像成王,輕信謠言,誹謗周公,幸虧周公留下曆史記載,裝在“金滕”內,指盛金屬的盒子中,成王下令開啟了盒子,看述曆史記載後,才消除了對周公旦的懷疑。“豈不暗哉”,這難道不夠愚昧糊塗嗎?
而後,曹丕為了說明自己的論點,又進一步的說:漢昭帝幼年時的教養,由他姐姐蓋長公主擔任,身體不承繼先人的氣質,(他的前任戾房太子即武帝子,因兵敗逃亡而自殺)出生也沒有良好的胎教,師父也沒有周公那樣忠心的素質,而在霍光等人輔佐後,昭帝性格和品德逐漸一致,行為與禮節相符。在他14歲時,便早慧成熟,發覺燕王劉旦上書欺詐,保護了霍的忠誠,使他輔政西漢前後0年。
曹丕在與幾個兄弟爭奪繼承人位置,之所以能終成大器,開一片國土,統一魏國江山,封建倫理的“立嫡以長”,固然是一個客觀因素,而他自己的堅忍不拔意誌,研究古代帝王的修養和自己德行的表現則起了主導的作用。(未完待續)
古之帝王妻妾眾,生子女亦多,曹操亦妻妾成群,已知姓氏者就有十五人。為其生兒子二十五人,女兒知名者有七八人。在曹操的兒子中,能夠有資格立為世子的,隻有被立為正室的卞夫人所生的曹丕、曹彰、曹植,和他們同父異母小弟曹衝,曹丕為爭奪魏王世子,他與眾兄弟明爭暗鬥,費盡心機,從他的評論帝王典論文章中,可以窺視他的內心世界和成功的秘密。
《周成漢昭論》原文如下:
“或方周成王與漢昭帝,僉高成而下昭。餘以為周成王體上聖之休氣,稟賢妣之胎海,周召為保傅,呂尚為太師,口能言,則行人稱辭;足能履,則相者導儀,目厭威容之美,耳飽仁義之聲,所謂沉漬玄流,而沐浴清風者矣。猶有咎悔,聆二叔之謗,使周公東遷,皇天赫怒,顯明厥咎,猶啟諸《金滕》,稽諸國史,然後乃悟。不亮周公之聖德,而信《金滕》之教言,豈不暗哉!”
曹丕是說有的人用周成王和漢昭帝做比較,“高成”讚美成王為高,“下昭”而是貶低昭帝為下。我並不這樣認為,成王雖繼承了其父武王,“上聖”的氣質,“賢妣”稟承其母邑薑的胎教,但主要是有“周、召”馬師傅、“呂尚”做太師的保護。周即武王之帝周公旦,召即為召康公亦為召伯、呂尚姓薑名望,通稱為薑太公、兵書《六韜》傳其所著。成王年幼,這幾個人都輔佐他滅商、擊敗武庚、並建築了洛邑(即洛陽),作為統治中原的中心。曹丕的意思說,成王從能開口說話,從能走路都是靠別人指導,等於是沉浸在帝王恩澤裏,沐浴在王室的春風中。
而漢昭帝雖也年幼即位,在位11年,離世時才1歲,由霍光、桑弘羊輔佐,但他下令屯田,改善民生,派兵擊敗了匈奴烏桓。而不像成王,輕信謠言,誹謗周公,幸虧周公留下曆史記載,裝在“金滕”內,指盛金屬的盒子中,成王下令開啟了盒子,看述曆史記載後,才消除了對周公旦的懷疑。“豈不暗哉”,這難道不夠愚昧糊塗嗎?
而後,曹丕為了說明自己的論點,又進一步的說:漢昭帝幼年時的教養,由他姐姐蓋長公主擔任,身體不承繼先人的氣質,(他的前任戾房太子即武帝子,因兵敗逃亡而自殺)出生也沒有良好的胎教,師父也沒有周公那樣忠心的素質,而在霍光等人輔佐後,昭帝性格和品德逐漸一致,行為與禮節相符。在他14歲時,便早慧成熟,發覺燕王劉旦上書欺詐,保護了霍的忠誠,使他輔政西漢前後0年。
曹丕在與幾個兄弟爭奪繼承人位置,之所以能終成大器,開一片國土,統一魏國江山,封建倫理的“立嫡以長”,固然是一個客觀因素,而他自己的堅忍不拔意誌,研究古代帝王的修養和自己德行的表現則起了主導的作用。(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