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自建安二十三年,患了頭痛疾病,有時甚至難忍,他就開始考慮自己的身後事。特別是六十歲之後,每當出征回到鄴城,他都抽出時間走出魏王府,在鄴城四方雲遊。做為勝利者,他對消滅袁紹占領的冀州大地情有獨鍾。北麵是太行山,萬裏長城,南有黃河天險,東至大海,西至長安,自古成就帝業,一統中華都是據有之地。因此,自官渡大戰,曹操消滅袁氏父子割據勢力後,他就把鄴城做為大本營加以經營。


    曹操之所以熱愛這片土地,還因為他是從這片土地上起家的。曹操二十歲舉孝康,二十三歲離開洛陽遷頓丘令(今河南清豐縣)、三十歲升任濟南相。在任三年,還真幹了不少事情。他罷黜貪官,執法甚嚴,減少寺廟,破除迷信。三十八歲領兗州牧參加鎮壓黃巾農民起義軍後,收編了青州兵三十餘萬。為解決軍民飲水困難,在清豐、東阿、鄴城等地挖掘水井,現在還留存著大井幾十眼,使群眾受益千年。


    鄴城西幾十裏處有一西崗,曹操多次踏足這裏。因為西崗上建有西門豹祠,祠院一磚到頂的牆壁,灰色的瓦脊,祠裏麵鑲刻著頌揚西門豹的石碑。西門豹戰國時任過鄴城令,石碑上的刻字是:西門大夫戳河伯、神仙巫婆齊滾開。祠院後麵就是西門豹的墳墓。後人讚揚西門豹是因為當地有一巫婆,利用群眾迷信,宣稱河水泛濫是得罪了水神河伯,每年水漲必須挑選一年輕貌美的女子獻給河伯,才能超度眾生。一連數年多個婦女被拋入河水裏,使民眾惶惶不可終日。西門豹到任後,興修水利,取締巫婆,戳穿了河伯娶婦的妖言,破除了群眾的迷信。


    曹操因而對西門大夫十分崇敬,不止一次的親臨祭之。並高度稱頌西門豹墓地,因高為基,不封不樹的做法。因此在他內心裏,產生了將來自己的歸宿就在這裏。為了表達這一思想,他在建安二十三年六月,預先做了《終令》。令曰:


    “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規西門豹祠西原上為壽陵,因高為基,不封不樹。《周禮》塚人掌公墓之地,凡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後,漢製亦謂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將有功者,宜陪壽陵,其廣為兆域,使足相容。”“陪”指伴隨之意,如帝王的大臣亦稱陪臣,古代有功的文臣武將死了可居“陪陵”。


    從曆史佐證來看,曹操生前為自己的後事,多次留下遺囑。當時曹操被漢獻帝封為魏王,意思就是我作為魏王、費亭侯身份正適合葬於此處。西門豹破除當地“河伯娶婦”的迷信行為,引漳水灌溉,發展了農業生產。西門豹墓葬瘠薄之地和反對迷信的做法,受到了重視農業生產曹操的欣賞,是理所當然的了。曹操主張墓葬“因高為基,不封不樹”,並身體力行,這是對秦漢皇權墓葬製度的改革。秦始皇陵墓從平地修建並高高突起,規模之大,亙古至今未有相匹者。漢武帝繼位後,第二年開始建茂陵,前後用了五十餘年,陵墓的封土很高很大。秦皇漢武及諸多帝王陵墓,不知耗費了多少勞動人民的膏血。建安十八年(公元1年)曹操被封為魏公,第二年進爵為魏王,定都於鄴城。曹操的指令,無疑是對秦漢墓葬製度的否定,無疑是一大進步。(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建安風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景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景榮並收藏建安風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