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竿行》雖隻有6句,但寓意十分深奧,原本漢樂府的舊題,屬鼓吹歌曲。自東西漢、三國、晉、清乃至近人聞一多,都對以釣竿和以釣魚的寓意有申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究竟為那般,請細心的讀者揣摩吧。”


    原文為:“東越河濟水,遙望大海涯。釣竿何珊珊,魚尾何蓰蓰。行路之好者,芳餌欲何為?”


    “越”和“濟”都是度過的意思,不在江河裏釣魚,而去大海,比喻人們貪欲的行為。“珊珊”此處指釣魚竿拋出魚線時發出的聲音。“蓰蓰”魚掉尾時發出的聲音,形容魚兒爭食時的動作,可謂觀察的細膩。


    在晉末的詩人陶淵明,一生為仕途奔波,不僅濟世的抱負未能實現,而且必須辱身和官場人物周旋使他心情無法平靜下來,因而他有詩句曰:“望雲慚高鳥,臨水愧遊魚。”用“高鳥”、“遊魚”比作自己而不如,這是以魚兒比喻宦途失意的章句。晉崔豹的《古今注》曰:“釣竿者,伯常子避仇河濱,為漁者,其妻思之而作也。”上世紀50年代,今人餘冠英認為《釣竿》詩,“在歌謠裏,釣魚常常用做男女求偶的象征隱語。”漢樂府相和歌辭有:“竹竿何珊珊,魚尾何蓰蓰。”之句,都是有關男女的詩。清代朱嘉征則看法相反,他在《樂府序》中說:“何以得魚?須芳其餌。若一心,人意氣自合,何須芳餌為?”曹丕詩中說:“行路之好者,芳餌欲何為?”的反問,也說明芳餌誘惑所隱藏的危險性。


    這和漢樂府古辭語:“枯魚過河泣,何時悔複及?”這與曹丕詩意,世人不要為利所引誘,謹防如魚之貪食吞餌而喪生。警示世人要行為小心,免遭禍患的用意相似。以此分析,此詩或作於曹丕被任命為五官中郎將之後,即建安0年左右,時因他的世子地位尚未明,有警戒別人和自警的用意。(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建安風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景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景榮並收藏建安風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