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是一個有熱情壯誌的人,他的詩歌《白馬篇》,是一首前期的代表作。作者塑造了一個武藝高強、渴望衛國立功,甚至不惜壯烈犧牲的愛國之士的形象,充滿了豪情樂觀主義的精神。


    《白馬篇》原文如下:


    “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少小去鄉邑,揚聲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參差。控弦破左的,右發摧月支。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狡捷過猴猿,勇剽若豹螭。邊城多警急,虜騎數遷移。羽檄從北來,厲馬登高堤。長驅蹈匈奴,左顧淩鮮卑。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金羈”黃色的馬籠頭,“連翩”快馬不停。“幽並”指幽州並州,二州在河北山西和陝西一帶。“少小”指青少年的男兒義無反顧奔向疆場。“楛矢”,以木為杆的箭。接著六句是寫戰士騎馬射箭的動作,切能“仰手”射中動物“飛猱”,和射碎了馬蹄靶。以馬之俊健襯托誌士的英勇高超雄姿。


    詩的後半部分“邊城多警急”,是說邊防時常有緊急的事,敵人多次侵犯我們的土地。“匈奴”和“鮮卑”都是東漢末時,成為威脅中原北方的強族。“羽檄從北來”,一種告急的文書,上麵插著鳥羽,那壯士看見後,馳馬奔向前方。長驅直搗匈奴,而後又戰鮮卑。在大敵當前之際,哪還把生死放在心頭,父母都顧不上了,更別說妻子與兒郎。一個捐軀赴國難,視死如歸的形象躍然紙上……


    本篇的詩題,亦作《遊俠篇》,因其所寫的是邊塞遊俠的忠勇。曹植也是“生乎亂,長乎軍”,曾隨父南征北戰,平素也有捐軀赴難、視死如歸的抱負和隨軍出塞的經曆。因此有人認為寫遊俠也可能是自說。曹植的前期生活雖然較為平順,但在政治上仍有不得誌之感,他的部分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牢騷不平,意在言外。(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建安風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景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景榮並收藏建安風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