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曹丕與兄弟曹植爭奪王太子的鬥爭中,支持曹植的有丁儀、丁翼兩兄弟和楊修,賈逵等人,而丁儀兩兄弟尤為積極。因此與曹植的關係非同一般,從贈丁儀詩中,可以讀出朋友之間蘊含著的真情實感。
《贈丁儀》詩曰:“初秋涼氣發,庭樹微銷落。凝霜依玉除,清風飄飛閣。朝雲不歸山,霖雨成川澤。黍稷委疇隴,農夫安所獲。在貴多忘賤,為恩誰能博?狐白足禦冬,焉念無衣客。思慕延陵子,寶劍非所惜。子其寧爾心,親交義不薄。”
丁儀字正禮,沛郡人,其父衝與曹操有故交。董卓在長安被王允呂布殺死後,漢獻帝決定利用混亂之際東遷洛陽,丁衝見國家未定,乃與曹操致書曰:“足下平生常喟然有匡佐之誌,今其時矣。”勸說曹操利用這個機會迎接漢帝。曹操得其書,乃引軍迎天子東詣遷都,大功告成,曹以衝為司隸校慰。衝喜愛飲酒,常酒美不能止,後終於醉爛如泥而亡。
衝死曹操常以前支持自己迎獻帝,而念其德。聞其子丁儀在下麵做令士,雖未見,欲以愛女為衝子儀為妻。逐問五宮將子丕如何?曹丕答曰:“女人觀貌,而正禮目不便,誠恐愛女未必悅也。”曹操遂改變主意,將女與夏候淳子楙為妻,曹女即清河公主,招楙為駙馬。
過後,曹操尋辟丁儀為椽。(漢代職權重臣都配有椽史,為長官治理事務。)曹操見丁儀雙目並無疾,且有才郎,一日對曹丕說:“丁椽好士也,即使其兩目盲,尚當與女,何況但眇(實在並非如此),是吾兒誤我。”但再變已晚矣!儀亦恨未能娶公主,而與曹植親近,在曹操之前數稱其奇才。當曹操有意立植為太子時,而儀又共讚之,因而被曹丕所忌。此詩大約寫在丕立為太子後不久。其時,盡管曹丕大權在握,但因曹操尚在不敢公然加害與丁儀。曹植怕丁儀心思不安,而以詩安慰之。
“庭樹微銷落”是說秋天來了,涼風吹樹木開始零落。寒霜凝於石階上,秋風吹在高高的“飛閣”上。早上的陰雲不散,連綿的“霖雨”下成河。幾句便製造出一種初秋蕭條肅殺淒涼的氣氛。“黍稷”指莊稼淹死在田裏,農夫靠天助而天也不能加惠於人。“在貴多忘賤”,他們多把窮人忘。“狐白”之句,典故出自《晏子春秋》書載齊景公(春秋時齊國君主),嚴冬披著“狐白之裘”坐在堂上,對晏子說(晏子名嬰,為齊國大夫),下了三天雪啦,天氣並不冷呀!晏子回答:天真的不冷嗎?景公聽了竟笑了起來。晏子接著又說:賢君應該自己吃飽了還知道別人的饑餓,自己穿暖了還體念別人的寒冷才是。曹植的詩是借用此典,說權貴們多把“無衣客”的窮人忘了。
“思慕延陵子”兩句,延陵子春秋時候吳國人,即季劄,吳王諸樊之弟,他謙躬多次推讓君位,封於延陵(今江蘇常州),故稱延陵季子。他出使訪問晉國,經過徐國,徐君愛季子所佩的寶劍,希望能送給他。季子因出使大國,便答應從晉國回來把劍送給他。可惜季子從晉國再回到徐國時,徐君已經亡故了。季子於是便將寶劍掛在徐君墓前的樹上,以兌現諾言。徐國人因而歌唱道:“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曹植詩中,用此典故,意在說明我會像延陵季子一樣不會忘記老朋友的。
曹植當時顯然未料到曹丕即皇帝位後,會對丁儀下毒手,因而最後二句請丁儀放心,“子”是指丁儀,“親交義不薄”,我會不惜一切幫助朋友的。“寧爾心”意思是你可以放心。這肯定會給身處險惡環境中的丁儀以極大的鼓舞和安慰。
《詩品》評曹植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很能概括曹植詩的藝術風格。他的贈丁儀詩很能體現這一特點,當時他自己顯然也表現滿腔抑鬱不平的情感,但對友人依然是情深雅氣,體現了建安風骨這一時代的精神。(未完待續)
《贈丁儀》詩曰:“初秋涼氣發,庭樹微銷落。凝霜依玉除,清風飄飛閣。朝雲不歸山,霖雨成川澤。黍稷委疇隴,農夫安所獲。在貴多忘賤,為恩誰能博?狐白足禦冬,焉念無衣客。思慕延陵子,寶劍非所惜。子其寧爾心,親交義不薄。”
丁儀字正禮,沛郡人,其父衝與曹操有故交。董卓在長安被王允呂布殺死後,漢獻帝決定利用混亂之際東遷洛陽,丁衝見國家未定,乃與曹操致書曰:“足下平生常喟然有匡佐之誌,今其時矣。”勸說曹操利用這個機會迎接漢帝。曹操得其書,乃引軍迎天子東詣遷都,大功告成,曹以衝為司隸校慰。衝喜愛飲酒,常酒美不能止,後終於醉爛如泥而亡。
衝死曹操常以前支持自己迎獻帝,而念其德。聞其子丁儀在下麵做令士,雖未見,欲以愛女為衝子儀為妻。逐問五宮將子丕如何?曹丕答曰:“女人觀貌,而正禮目不便,誠恐愛女未必悅也。”曹操遂改變主意,將女與夏候淳子楙為妻,曹女即清河公主,招楙為駙馬。
過後,曹操尋辟丁儀為椽。(漢代職權重臣都配有椽史,為長官治理事務。)曹操見丁儀雙目並無疾,且有才郎,一日對曹丕說:“丁椽好士也,即使其兩目盲,尚當與女,何況但眇(實在並非如此),是吾兒誤我。”但再變已晚矣!儀亦恨未能娶公主,而與曹植親近,在曹操之前數稱其奇才。當曹操有意立植為太子時,而儀又共讚之,因而被曹丕所忌。此詩大約寫在丕立為太子後不久。其時,盡管曹丕大權在握,但因曹操尚在不敢公然加害與丁儀。曹植怕丁儀心思不安,而以詩安慰之。
“庭樹微銷落”是說秋天來了,涼風吹樹木開始零落。寒霜凝於石階上,秋風吹在高高的“飛閣”上。早上的陰雲不散,連綿的“霖雨”下成河。幾句便製造出一種初秋蕭條肅殺淒涼的氣氛。“黍稷”指莊稼淹死在田裏,農夫靠天助而天也不能加惠於人。“在貴多忘賤”,他們多把窮人忘。“狐白”之句,典故出自《晏子春秋》書載齊景公(春秋時齊國君主),嚴冬披著“狐白之裘”坐在堂上,對晏子說(晏子名嬰,為齊國大夫),下了三天雪啦,天氣並不冷呀!晏子回答:天真的不冷嗎?景公聽了竟笑了起來。晏子接著又說:賢君應該自己吃飽了還知道別人的饑餓,自己穿暖了還體念別人的寒冷才是。曹植的詩是借用此典,說權貴們多把“無衣客”的窮人忘了。
“思慕延陵子”兩句,延陵子春秋時候吳國人,即季劄,吳王諸樊之弟,他謙躬多次推讓君位,封於延陵(今江蘇常州),故稱延陵季子。他出使訪問晉國,經過徐國,徐君愛季子所佩的寶劍,希望能送給他。季子因出使大國,便答應從晉國回來把劍送給他。可惜季子從晉國再回到徐國時,徐君已經亡故了。季子於是便將寶劍掛在徐君墓前的樹上,以兌現諾言。徐國人因而歌唱道:“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曹植詩中,用此典故,意在說明我會像延陵季子一樣不會忘記老朋友的。
曹植當時顯然未料到曹丕即皇帝位後,會對丁儀下毒手,因而最後二句請丁儀放心,“子”是指丁儀,“親交義不薄”,我會不惜一切幫助朋友的。“寧爾心”意思是你可以放心。這肯定會給身處險惡環境中的丁儀以極大的鼓舞和安慰。
《詩品》評曹植的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很能概括曹植詩的藝術風格。他的贈丁儀詩很能體現這一特點,當時他自己顯然也表現滿腔抑鬱不平的情感,但對友人依然是情深雅氣,體現了建安風骨這一時代的精神。(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