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回的題目是曹丕《秋胡行》詩的主題思想。曹操作有《秋胡行》兩首,內容是歌詠神仙,曹丕《秋胡行》三首是分別寫明君任用賢才和對人才的渴求。


    《秋胡行》漢樂府舊題,《相和歌·清調曲》。漢劉向《烈女傳》五載其故事。後有雜劇《秋胡戲妻》全名《魯大夫秋胡戲妻》元代石君寶作。寫春秋時候魯國有個叫秋胡的人,娶妻五天就離家到了陳國去做官。秋胡外出10年。回時同妻子羅梅英已互不相識,在桑因中向妻子調笑,並贈予黃金,被妻子痛加責罵的故事。秋胡回到家中,見到他的妻子原來就是在中路上所見的采桑女。他的妻子鄙視他,不願和他在一起生活,投到河裏自殺了。後近代京劇等劇種有《桑園會》劇目,又名《秋胡戲妻》僅演戲妻一節,以秋胡向妻子賠罪結束。曹氏父子的詩和秋胡故事無關。


    曹丕《秋胡行》第一首名曰:“堯任舜禹”


    原文是:“堯任舜禹。當複何為?百獸率舞,鳳凰來儀。得人則安,失人則危。唯賢知賢,人不易知。歌以詠言,誠不易移。鳴條之役,萬舉必全。明德通靈,降福自天。”據《三國誌·魏誌·文帝紀》建安5年曹丕封為魏王,同年10月丕受禪即位獻帶詔書雲:“昔者堯禪位於虞舜,舜亦命禹。天命不於常,惟歸有德。丕詩中“堯任舜禹,當複何為?”即申詔冊中之意。曹丕一向以繼立之事為順從天意,且自命為堯舜之君,因三個部落領袖,皆有功於人民並都是實行禪讓方式傳接帝位的。


    “百獸”“鳳凰”扮演野獸和鳳凰的人,成雙成對跳起舞來,用以比喻太平盛世。“得人則安,失人則危”,是說有了賢才之人,國家才能安定太平,失去了賢才國家便會危矣。“唯賢知賢”,隻有賢才者才知道重視賢才,但“不易知”,這是很不容易的。“詩言誌,歌詠言”,是說我的這種感情永遠不會改變。“鳴條”古地名,《後漢書·郡周誌一》記鳴條在安邑縣西,有鳴條陌成湯在這裏打敗了夏桀。“萬舉必全”意成湯打敗夏桀,這是順乎天意民心的事。最後兩句意為君主隻要明道德,通靈性,上天就會降吉賜福給他。


    《秋胡行》第二首詩曰《泛泛綠池》原文為:“泛泛綠池。中有浮萍。寄身流波。隨風靡傾。芙蓉含芳。菡萏垂榮。朝采其實。夕佩其英。采之遺誰?所思在庭。雙魚比目。鴛鴦交頸。有美一人,婉如清揚。知音識曲,善為樂方。”


    “泛泛”廣大無邊的意思,“浮萍”浮生在水麵上的草科植物,無定根隨風水流飄移。在此借以比喻漂泊不定的身世,此處借指人才散落在廣大人民群眾之中。“芙蓉”“菡萏”皆為荷花的別名。古句有:“其花菡萏,其實蓮其根藕”。唐代經濟學家孔穎述(曆任過國子博士,主編過《五經正義》)曾說:“未開曰菡萏,已開曰芙蓉”。“其英”指花果,“遺誰?”采之後贈送的意思。“比目魚”據說此魚隻有一隻眼,必須兩魚相並才能遊動,用比喻形影不離。《呂氏春秋·遇合》篇曰:“時不合必待合而後行,故比翼之鳥死乎木,比目之魚死乎海。”“有美一人婉如……”二句,套用《詩經·鄭風·野有蔓草》原句:“有美一人,婉如清揚。”最後兩句,是說既知音律又能唱曲,如此嫻熟的技藝,高歌為“樂方”兩字是說,音樂的法則標準。


    《秋胡行》第三首名曰:朝與佳人期。詩原文為:“朝與佳人期,日夕殊不來。嘉肴不嚐,旨酒停杯。寄言飛鳥,告餘不能。俯折蘭英,仰結桂枝。佳人不在,結之何為?從爾何所之?乃在大誨隅。靈若道言,貽爾明珠。企予望之,步立踟躕。佳人不來,何得斯須。”


    “期”指約會的時間,“日夕”挨近黃昏的時候還沒有到來。由於等待美味的酒也不能進口。我隻好委托“飛鳥”傳信再也不能忍耐了。“蘭英”指蘭花,古代習俗男女用遝草香花相贈。“桂枝”《離騷·九歌》有,“結桂枝兮延佇”都是待贈的意思。“從爾”追逐佳人,“靈若”海神的名,我一直追隨到大海邊上。海神告訴我要送一顆“明珠”給你,“躊躇”徘徊猶豫留戀忘返,可美人啊,始終沒有來。


    以上諸詩,皆是魏文帝思賢之作,《三國誌·魏誌·文帝紀》載曹丕《辭讓禪令》:“以德則孤不足,以時則戎虜未滅,若以群賢之靈,得保首領,終君魏國,於孤足矣”。曹丕的《秋胡行》可以和曹操《短歌行》“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求賢若渴之意基本相同,既直抒胸臆,又表現了浪漫主義的風格。(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建安風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景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景榮並收藏建安風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