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回題目是曹植《籲嗟篇》中描寫的情景。是表現他橫遭迫害、打擊、誌不能展、才不見用的憂愁、悲憤情景,他的後期作品此類詩歌占有較大的比例。
《籲嗟篇》原文為:“籲嗟此轉蓬,居世何獨然。長去本根逝,宿夜無休閑。東西經七陌,南北越九阡。卒遇回風起,吹我入雲間。自謂終天路,忽然下沉淵。驚飆接我出,故歸彼中田。當南而更北,謂東而反西。宕宕當何依,忽亡而複存。飄颻周八澤,連翩曆五山。流轉無恒處,誰知吾苦艱。願為中林草,秋隨野火燔。糜滅豈不痛,願與根荄連。”
“籲嗟”為憂歎之詞。《曹植詩》中記載“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無歡”,以形容自己如飛轉的蓬草,花似柳絮,遇風則飛,從早到晚的得不到安閑。據曹植《遷都賦序》中雲:“餘初封平原,轉出臨淄,中命鄄城,遂徙雍丘、改邑浚儀,而末將適於東阿。號則六易,居實三遷,連迂瘠土,衣食不繼。”而六易中的封平原、臨淄侯,乃是其父在世封的,其餘易地,三遷皆為其兄文帝所為,可見曹植屢遭貶斥或徙封,不得久治一地。長期處在一種漂泊不定的境況之中,又植以前述,事事複減半。東西叫“陌”,意思是橫過不少田間小路;南北叫“阡”飛越了很多田野。突然遇到旋風處,將我吹入“雲間”。以為被吹到天的盡頭,誰知忽然又落入“沉淵”(深淵)。曹植的詩作飛蓬完全擬人化了。陳祚明評此詩曰:“寫轉蓬飄蕩,淋漓生動,筆墨飛舞,千秋絕調。”具體的描述了飛蓬飄轉的過程,忽而東,反而西。“宕宕”,蕩蕩翻飛的樣子,發出遷移不定“當何依”的感歎。“飄颻”翻飛不定,“五山”指五嶽即泰山、華山、恒山、衡山、嵩山。“八澤”指古代的八大湖澤。流離漂泊無定地,有誰關心我的苦艱?“中林草”我願做林中小草,隨著野火化煙塵。
最後兩句:化作煙塵“豈不痛”?“株荄連”荄是指草根,株與草根緊相連。曹植的《七步詩》和本篇都是用根比喻骨肉之情,是說寧願毀滅,也不忍兄弟永別的痛苦。
曹植為了強調此詩的意境,他還專門寫了一篇《求通親親表》,針對文帝曹丕和其子明帝不許諸王入朝的規定,向明帝上書表曰:“近且婚媾不通,兄弟永絕,吉凶之問塞,
悼之禮廢。恩紀之違甚於路人,隔閡之異,殊與胡越。”說這種規定骨肉之間生離就等於死別。所以又有“長去本根”的哀歎!
據史載,明帝收到曹植的《求通親親表》後,對其真情有所感動,曾“敕有司,如王所訴”,將這項規定解凍,可惜的是,植上表後一年,在“汲汲無歡”中病逝。(未完待續)
《籲嗟篇》原文為:“籲嗟此轉蓬,居世何獨然。長去本根逝,宿夜無休閑。東西經七陌,南北越九阡。卒遇回風起,吹我入雲間。自謂終天路,忽然下沉淵。驚飆接我出,故歸彼中田。當南而更北,謂東而反西。宕宕當何依,忽亡而複存。飄颻周八澤,連翩曆五山。流轉無恒處,誰知吾苦艱。願為中林草,秋隨野火燔。糜滅豈不痛,願與根荄連。”
“籲嗟”為憂歎之詞。《曹植詩》中記載“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無歡”,以形容自己如飛轉的蓬草,花似柳絮,遇風則飛,從早到晚的得不到安閑。據曹植《遷都賦序》中雲:“餘初封平原,轉出臨淄,中命鄄城,遂徙雍丘、改邑浚儀,而末將適於東阿。號則六易,居實三遷,連迂瘠土,衣食不繼。”而六易中的封平原、臨淄侯,乃是其父在世封的,其餘易地,三遷皆為其兄文帝所為,可見曹植屢遭貶斥或徙封,不得久治一地。長期處在一種漂泊不定的境況之中,又植以前述,事事複減半。東西叫“陌”,意思是橫過不少田間小路;南北叫“阡”飛越了很多田野。突然遇到旋風處,將我吹入“雲間”。以為被吹到天的盡頭,誰知忽然又落入“沉淵”(深淵)。曹植的詩作飛蓬完全擬人化了。陳祚明評此詩曰:“寫轉蓬飄蕩,淋漓生動,筆墨飛舞,千秋絕調。”具體的描述了飛蓬飄轉的過程,忽而東,反而西。“宕宕”,蕩蕩翻飛的樣子,發出遷移不定“當何依”的感歎。“飄颻”翻飛不定,“五山”指五嶽即泰山、華山、恒山、衡山、嵩山。“八澤”指古代的八大湖澤。流離漂泊無定地,有誰關心我的苦艱?“中林草”我願做林中小草,隨著野火化煙塵。
最後兩句:化作煙塵“豈不痛”?“株荄連”荄是指草根,株與草根緊相連。曹植的《七步詩》和本篇都是用根比喻骨肉之情,是說寧願毀滅,也不忍兄弟永別的痛苦。
曹植為了強調此詩的意境,他還專門寫了一篇《求通親親表》,針對文帝曹丕和其子明帝不許諸王入朝的規定,向明帝上書表曰:“近且婚媾不通,兄弟永絕,吉凶之問塞,
悼之禮廢。恩紀之違甚於路人,隔閡之異,殊與胡越。”說這種規定骨肉之間生離就等於死別。所以又有“長去本根”的哀歎!
據史載,明帝收到曹植的《求通親親表》後,對其真情有所感動,曾“敕有司,如王所訴”,將這項規定解凍,可惜的是,植上表後一年,在“汲汲無歡”中病逝。(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