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選了曹植的《雜詩》六首。以雜詩做題目,最初見於“文選”漢魏人的詩。這些詩原先大概都有題目,後來題目失去了,選詩的人便將其稱之為“雜詩”。這六首同載於“文選”,成為一組,但彼此這之間並無多大關聯,故分做三回介紹,每一回選擇兩首。
《雜詩》每首均以第一句做為題目,第一首為“高台多悲風”。
“高台多悲風,朝日照北林。之子在萬裏,江湖迥且深。方舟安可極?離思故難任。孤雁飛南遊,過庭長哀吟。翹思慕遠人,願欲托遺音。形影忽不見,翩翩傷我心。”
“高台”喻指京師,“悲風”喻指諸王不得隨意離開封地的法令的嚴酷。“北林”林名,“之子”指所懷念的人。此詩是寫懷人的詩,懷念之人可能是曹彪建安1年封壽春侯,黃初年徙封吳王、改封壽春縣,詩中有“江湖”、“南遊”等句,正是指曹彪改封壽春之時,當時曹植而在鄄城。和曹彪乃隔“萬裏”,“江湖”縱橫而且深,前四句點出了離情的痛苦。黃初年間,曹丕對諸王的禁錮十分嚴厲,規定侯王之間不得有往來,因而兄弟乖絕,吉凶之問塞,戾弗之禮廢,曹植此詩即是影射這種現象。
“方舟”泛指舟船,是說就是乘船也難到達,因而很難解除“離思”的苦悶。忽見孤雁向南飛,“過庭”時聽到他的哀鳴聲。詩人翹首想念遠方的親友,想托大雁帶封信息,但孤雁不理解,翩然疾飛而去,使詩人絕望之際倍感“傷我心”哀愁。
《雜詩》第二首題目:轉蓬離本根。
“轉蓬離本根,飄颻隨長風。何意回飆舉,吹我入雲中。高高上無極,天路安可窮?類此遊客子,捐軀遠從戎。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去去莫複道,沉憂令人老。”
這一首和《籲嗟篇》相似,以轉蓬自比,鳥遷徙飄蕩和離群的痛苦,此外還多一層貧困之苦。曹植在“遷都賦”序中曾說自己“號則六易,居實三遷(此說上一回已有故簡化),連遇瘠土,衣食不繼”。是說多年來“決然守空,饑寒備嚐”。
“回飆”指大旋風突然刮起,將他吹進雲天中,高空無終極,“天路”漫漫難盡窮。“遊客”類似我這樣的遊子,和“捐軀”征戰的人,衣不遮體,食不果腹,衣服破爛的不能“掩形”.而是靠“薇藿”充饑,“薇”屬於羊齒類的植物,野生。“藿”是指豆的葉子,這兩樣都是貧困人所吃的東西。曹植雖屬王侯,但與遊子、征夫無大區別。曹植在《遷都賦序》中說“連遇瘠土,衣食不繼。”轉封東阿王侯,他在謝表中說:“桑田無業,左右貧窮,食裁糊口,形有裸露。”這既是對自己自嗟生活困乏,也是對文帝和明帝父子,對諸王限製極為刻薄的控訴。(未完待續)
《雜詩》每首均以第一句做為題目,第一首為“高台多悲風”。
“高台多悲風,朝日照北林。之子在萬裏,江湖迥且深。方舟安可極?離思故難任。孤雁飛南遊,過庭長哀吟。翹思慕遠人,願欲托遺音。形影忽不見,翩翩傷我心。”
“高台”喻指京師,“悲風”喻指諸王不得隨意離開封地的法令的嚴酷。“北林”林名,“之子”指所懷念的人。此詩是寫懷人的詩,懷念之人可能是曹彪建安1年封壽春侯,黃初年徙封吳王、改封壽春縣,詩中有“江湖”、“南遊”等句,正是指曹彪改封壽春之時,當時曹植而在鄄城。和曹彪乃隔“萬裏”,“江湖”縱橫而且深,前四句點出了離情的痛苦。黃初年間,曹丕對諸王的禁錮十分嚴厲,規定侯王之間不得有往來,因而兄弟乖絕,吉凶之問塞,戾弗之禮廢,曹植此詩即是影射這種現象。
“方舟”泛指舟船,是說就是乘船也難到達,因而很難解除“離思”的苦悶。忽見孤雁向南飛,“過庭”時聽到他的哀鳴聲。詩人翹首想念遠方的親友,想托大雁帶封信息,但孤雁不理解,翩然疾飛而去,使詩人絕望之際倍感“傷我心”哀愁。
《雜詩》第二首題目:轉蓬離本根。
“轉蓬離本根,飄颻隨長風。何意回飆舉,吹我入雲中。高高上無極,天路安可窮?類此遊客子,捐軀遠從戎。毛褐不掩形,薇藿常不充。去去莫複道,沉憂令人老。”
這一首和《籲嗟篇》相似,以轉蓬自比,鳥遷徙飄蕩和離群的痛苦,此外還多一層貧困之苦。曹植在“遷都賦”序中曾說自己“號則六易,居實三遷(此說上一回已有故簡化),連遇瘠土,衣食不繼”。是說多年來“決然守空,饑寒備嚐”。
“回飆”指大旋風突然刮起,將他吹進雲天中,高空無終極,“天路”漫漫難盡窮。“遊客”類似我這樣的遊子,和“捐軀”征戰的人,衣不遮體,食不果腹,衣服破爛的不能“掩形”.而是靠“薇藿”充饑,“薇”屬於羊齒類的植物,野生。“藿”是指豆的葉子,這兩樣都是貧困人所吃的東西。曹植雖屬王侯,但與遊子、征夫無大區別。曹植在《遷都賦序》中說“連遇瘠土,衣食不繼。”轉封東阿王侯,他在謝表中說:“桑田無業,左右貧窮,食裁糊口,形有裸露。”這既是對自己自嗟生活困乏,也是對文帝和明帝父子,對諸王限製極為刻薄的控訴。(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