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回是曹植《雜詩》第三首、第四首的標題。


    第三首曰:“西北有織婦,綺縞何繽紛!明晨秉機杼,日昃不成文。太息終長夜,悲嘯入青雲。妾身守空閨,良人行從軍。自期三年歸,今已曆九春。飛鳥繞樹翔,噭噭鳴索群。願為南流景,馳光見我君。”


    這首詩是寫空閨織布婦人思念從軍不歸的丈夫,企盼他早日歸家的深摯感情。這種題材在樂府民歌和古詩中是常見的。


    “織婦”這裏是指織女星,他所在的方位是北方。神話故事有“七七”亦稱“七夕”,牛郎織女在天河相會。牛郎即牽牛星,星官名,俗稱牛郎星。杜甫有詩雲“牽牛出河西,織女處其東,萬古永相望,七夕誰見同?”杜甫的詩直白明了,且體現了唯物主義思想:牛郎織女相會,有誰見過?而織女星是確實存在的。這裏的“織婦”借用在北方的織女星。


    “綺縞”,泛指織婦所織的物品。綺是有紋彩的絲織品,縞是白色的生絹。“機杼”織布機上的梭子,“日昃”太陽西斜,已稱日暮,是說一大早持梭將布織,黃昏也未織成紋,形容心不在焉。“太息”,歎息了一整夜,悲哀之音入“青雲”。


    “妾身”織婦自稱守空房,“良人”指從軍的丈夫在外邊。說是三年回來,如今已去了“九春”,九個春天了。“嗷嗷”鳥的悲鳴聲,繞著大樹飛翔,尋找伴侶叫個不停。我願變作月亮向南行,借著月亮“馳光”尋找我的夫君。


    這首寫織婦渴求與丈夫相見的情思,可說是她的忠貞持節。“願為南流景,馳光見我君”,明知在現實中不可能的事,卻空發奇想企望借著月光尋找丈夫,更增添了本詩悲愴的情調。在寫作技巧上,既別出心裁,又合情入理,頗有畫龍點睛之妙!


    第四首曰南國有佳人,原詩為“南國有佳人,容華若桃李。朝遊江北岸,夕宿瀟湘沚。時俗薄朱顏,誰為發皓齒?俯仰歲將暮,榮耀難久恃。”


    此詩擬用一個色藝雙全的美女而懷才不遇,竟找不到一個知己的悲怨。比喻才高有為的人被安置在閑散之地,湮沒無聞。一方麵表示了自我悲憤之辭,同時也是為曹彪而發。“南國”指江南,曹彪黃初三年徙封吳王,五年改封壽春。筆者認為此詩既指自己,又指曹彪較為貼切,而非僅指一人。


    “瀟湘沚”水名,瀟水在湖南零陵縣西北和湘水會合。“沚”是水中的小洲。第三四句是說朝遊江北,夕宿瀟湘,比喻遷徙無定。“朱顏”即紅顏,指美人。“發皓齒”指唱歌,是說既然朱顏不重俗,還為誰而唱呢!沒必要再露出潔白的牙齒了。“俯仰”比喻時間極短,“榮耀”比喻年輕美好的容顏。“難持久”,難保美貌的容顏不老。


    此詩並未對佳人麵貌作描寫,而是用“容華若桃李”,一個比喻句就使其美麗的形象躍然紙上,而佳人的命運多舛難,紅顏難保來收束全詩。怨憤之情表達得十分強烈,道出了流浪人的悲哀,貫注了深厚的悲憐的感情,讀之使人感慨萬千!(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建安風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景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景榮並收藏建安風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