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初七年二月(公元6年),魏文帝曹丕病逝於洛陽,其子曹叡繼位,是為魏明帝。他當政後,對身為嫡親叔父的曹植,在人身攻擊、傷害方麵,雖較其父曹丕有所減緩,但在猜忌、壓迫方麵,仍無根本的改變,曹植仍處於精神孤寂痛苦、心懷憂思畏譏、報國無門之恨中。從本回起,選擇明帝當政後,曹植的若幹詩賦著作供欣賞。


    本回題目是曹植《籲嗟篇》中內容,大約作於明帝太和三年之際。曹植傳中說他:“十一年中三徙都”、“號則六易,居實三遷,連遇瘠土,衣食不繼。”此詩即是抒發他的這種無根漂泊之痛。


    其原文如下:“籲嗟此轉蓬,居世何獨然。長去本根逝,宿夜無休閑。東西經七陌,南北越九阡。卒遇回風起,吹我入雲間。自謂終天路,忽然下沉淵。驚飆接我出,故歸彼中田。當南而更北,謂東而反西。宕宕當何依,忽亡而複存。飄颻周八澤,連翩曆五山。流轉無恒處,誰知吾苦艱。願為中林草,秋隨野火燔。糜滅豈不痛,願與株荄連。”


    “籲嗟”二字為憂歎之詞,屬於樂府相和歌清調曲。“轉蓬”飛轉的蓬草,花似柳絮,遇風則飛。意指可歎我這飛蓬草“居世”,活著如此之難,永遠離根而飛,從早到晚不休閑。明帝不許諸王入朝,骨肉之間等於生離就是死別,所以有“長去本根”的痛苦。“陌”指東西方向的田間小道,“阡”南北方向的小道。“回風”即旋風,把我吹入雲間。“飄搖”翻飛不定,“八澤”古代的八大湖澤,“五山”指五嶽,流連漂泊無定所。篇末幾句是說,寧願“野火燔”毀滅,也不能忍受兄弟之間永別的痛苦。


    此詩全篇以飛蓬為喻,處處寫飛蓬,又處處是作者寫自己,形象具體而生動。最後兩句“草隨火滅,願與根連”反襯出了轉蓬去根之痛,真是千秋絕唱。毫不誇大地說,在中國文學史上像曹植這樣,展示一個失意內心世界的詩人,此前也隻有屈原一人。(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建安風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李景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李景榮並收藏建安風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