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回題目是曹植《豫章行》詩作的主旨思想,亦是運用典故表述內心世界的篇章。屬於樂府歌辭,收入《樂府詩集》中的有曹植的這兩首。“豫章”為古郡名,其轄境在江南昌縣一帶。
其一曰:“窮達難預圖,禍福信亦然。虞舜不逢堯,耕耘處中田。太公不遭文,漁釣終渭川。不見魯孔丘,窮困陳蔡間。周公下白屋,天下稱其賢。”
其二曰:“鴛鴦自朋親,不若比翼連。他人雖同盟,骨肉天性然。周公穆康叔,管蔡則流言。子臧讓千乘,季劄慕其賢。”
此詩第一首是說人生窮達禍福難以預料,但如執政者能像周公那樣求賢若渴,有才德的人就不會終久窮困。“窮達”指政治上失意或得誌是難以預料。“虞舜”二句是說遠古時期的帝王,相傳舜為君之前,曾在驪山耕田,當時帝堯尋求王位繼承人,四方部落首領均薦舉舜,堯經過考察,以為舜是賢德人才,遂將帝位禪讓給他。虞舜若不遇堯帝,一生隻能耕於田。作者在本篇中,也暗喻自己懷才不遇,不被重用的悲哀。他在自試表中說:“今臣誌馬駒之微功,竊自惟度,終無伯樂薦國之舉,是以於悒而竊自痛者也。”表述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
“太公兩句”《史記·齊太公世家》說,周西伯即周文王,外出打獵,在渭水邊遇見太公望,名呂尚,亦稱薑子牙。經過一番了解,便帶他同歸,立他為師,呂尚輔佐文王、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此前,薑尚雖賢,但一直窮困不見於世。常釣垂於渭水之濱,文王不知其大賢,說“吾太公望子久矣!”因號尚為太公望,其子武王尊他為師尚父。這個典故從正麵說明賢士旦有幸會明君,才能建功立業。
“不見魯孔丘”二句,則是從反麵說明其道理,說孔子未遇到明君,被窮困的故事。據《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周遊列國,到了陳蔡兩國之間,楚國派人來聘孔子,被陳蔡大夫所忌,而發兵圍困他。孔子絕糧,弟子們餓得都起不來了。正反兩麵佐證了不能預料自己命運的道理。結尾兩句則是讚美周公卓識人才,禮賢下士,尊重人才的道理。
此詩第二首作者繼續以典故抒寫骨肉之間應相親相愛,不應當散布流言蜚語使骨肉相離。“鴛鴦”,鳥名,雌雄配偶不離,常用比作夫妻,此處喻指朋友相親。“比翼”指成雙對,並翅而飛,以鳥喻指親朋。“同盟”,朋友立誓定約,以期友好不變,“骨肉”指兄弟家人之間,相親相愛乃屬天性,猶言乃天生成的。
“周公”、“管蔡”二句,周公即周公旦。“康叔”乃周武王弟,初封康故曰康叔。“管蔡”乃管叔,蔡叔二人皆為周武王之弟。武王滅紂後,管叔封於管(今河南鄭州);蔡叔封於今河南上蔡。名字前者皆為封號。“流言”指管蔡父王死後,成王年幼,乃由周公旦攝政,管蔡二人不服,乃散布流言,說“周公將不利於成王,”並與商紂王之子武庚一同叛亂。周公奉成王之命征紂,叛亂被平定,管叔被殺,蔡叔被流放。
“子臧”、“季劄”二句,二者皆為人名。子臧春秋時代曹國公子,《史記.吳太伯世家》載,曹寅公死後,曹國人以曹成公不義,要立臧為君,子臧不願意,因而逃亡宋國。季劄乃吳王壽孟的小兒子。長子諸樊要讓位給季劄,而他堅決不接受,並說:“我季劄雖然不才,但甘願效法曹國的子臧,以免失節。”
曹植在此詩中,反複強調兄弟之間應當親密無間。並以曆史典故表明自己對兄長情深意真,不存疑心,進一步表明要兄弟和睦相處,其目的針對文帝對他的猜疑是顯而易見的。此詩善於運用曆史典故,用對比的手法表明心跡,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欣賞價值。(未完待續)
其一曰:“窮達難預圖,禍福信亦然。虞舜不逢堯,耕耘處中田。太公不遭文,漁釣終渭川。不見魯孔丘,窮困陳蔡間。周公下白屋,天下稱其賢。”
其二曰:“鴛鴦自朋親,不若比翼連。他人雖同盟,骨肉天性然。周公穆康叔,管蔡則流言。子臧讓千乘,季劄慕其賢。”
此詩第一首是說人生窮達禍福難以預料,但如執政者能像周公那樣求賢若渴,有才德的人就不會終久窮困。“窮達”指政治上失意或得誌是難以預料。“虞舜”二句是說遠古時期的帝王,相傳舜為君之前,曾在驪山耕田,當時帝堯尋求王位繼承人,四方部落首領均薦舉舜,堯經過考察,以為舜是賢德人才,遂將帝位禪讓給他。虞舜若不遇堯帝,一生隻能耕於田。作者在本篇中,也暗喻自己懷才不遇,不被重用的悲哀。他在自試表中說:“今臣誌馬駒之微功,竊自惟度,終無伯樂薦國之舉,是以於悒而竊自痛者也。”表述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
“太公兩句”《史記·齊太公世家》說,周西伯即周文王,外出打獵,在渭水邊遇見太公望,名呂尚,亦稱薑子牙。經過一番了解,便帶他同歸,立他為師,呂尚輔佐文王、武王滅商,建立周王朝。此前,薑尚雖賢,但一直窮困不見於世。常釣垂於渭水之濱,文王不知其大賢,說“吾太公望子久矣!”因號尚為太公望,其子武王尊他為師尚父。這個典故從正麵說明賢士旦有幸會明君,才能建功立業。
“不見魯孔丘”二句,則是從反麵說明其道理,說孔子未遇到明君,被窮困的故事。據《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周遊列國,到了陳蔡兩國之間,楚國派人來聘孔子,被陳蔡大夫所忌,而發兵圍困他。孔子絕糧,弟子們餓得都起不來了。正反兩麵佐證了不能預料自己命運的道理。結尾兩句則是讚美周公卓識人才,禮賢下士,尊重人才的道理。
此詩第二首作者繼續以典故抒寫骨肉之間應相親相愛,不應當散布流言蜚語使骨肉相離。“鴛鴦”,鳥名,雌雄配偶不離,常用比作夫妻,此處喻指朋友相親。“比翼”指成雙對,並翅而飛,以鳥喻指親朋。“同盟”,朋友立誓定約,以期友好不變,“骨肉”指兄弟家人之間,相親相愛乃屬天性,猶言乃天生成的。
“周公”、“管蔡”二句,周公即周公旦。“康叔”乃周武王弟,初封康故曰康叔。“管蔡”乃管叔,蔡叔二人皆為周武王之弟。武王滅紂後,管叔封於管(今河南鄭州);蔡叔封於今河南上蔡。名字前者皆為封號。“流言”指管蔡父王死後,成王年幼,乃由周公旦攝政,管蔡二人不服,乃散布流言,說“周公將不利於成王,”並與商紂王之子武庚一同叛亂。周公奉成王之命征紂,叛亂被平定,管叔被殺,蔡叔被流放。
“子臧”、“季劄”二句,二者皆為人名。子臧春秋時代曹國公子,《史記.吳太伯世家》載,曹寅公死後,曹國人以曹成公不義,要立臧為君,子臧不願意,因而逃亡宋國。季劄乃吳王壽孟的小兒子。長子諸樊要讓位給季劄,而他堅決不接受,並說:“我季劄雖然不才,但甘願效法曹國的子臧,以免失節。”
曹植在此詩中,反複強調兄弟之間應當親密無間。並以曆史典故表明自己對兄長情深意真,不存疑心,進一步表明要兄弟和睦相處,其目的針對文帝對他的猜疑是顯而易見的。此詩善於運用曆史典故,用對比的手法表明心跡,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欣賞價值。(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