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作者為悼祭其同母兄長曹丕而作。曹丕是曹操次子,公元0年曹操病死,曹丕繼位為魏王,進而逼迫漢獻帝禪位,建立魏國。黃初7年(公元6年)卒於洛陽,享年40歲。
文帝曹丕雖身為曹植同胞之兄,但稱帝後對曹植百般猜疑、迫害,致使曹植後半生在“汲汲無歡”的抑鬱中度過。據說,曹丕之死曹植應該是幸災樂禍,但是性情淳厚的曹植,頗重骨肉手足之情,對其兄之死並沒有心喜歡悅,而是深表哀悼,其誄多有頌德之處。
曹植的誄文寫的較長,其序外並有10段之多,現選其有代表性的四段:
第二段誄文為:“末光幽昧,道究運遷。乾坤回曆,簡聖授賢。乃眷大行,屬以黎元。龍飛啟祚,合契上玄。五行定紀,改號革年。明明赫赫,受命於天。仁風偃物,德以禮宣。”
“末光”餘光指東漢獻帝氣數已盡,運遷“國家改易”。“回曆”即是改朝換代,選擇聖賢之人統治人間。“大行”此謂曹丕,眷顧我文皇帝,天下由他掌管。“龍飛”喻指帝王即位,完全符合上天,“五行定紀”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以五行附會王朝的命運,認為王朝更替,依五行之次而始終。“明明赫赫”指文帝之德顯著,故能受命於天。“明明”察也,文帝之德明明於下,故赫赫然見於天。“仁風”指曹丕仁政吹及天下物,德教依禮惠及百姓。
第三段原文為:“祥惟聖質,嶷在幼齡。研幾六典,學不過庭。潛心無罔,撫誌清冥。才秀藻朗,如玉之瑩。聽察無響,瞻睹未形。其剛如金,其貞如瓊。如冰之潔,如砥之平。爵功無私,戮違無輕。心鏡萬機,鑒照下情。”
“祥惟”句,指細察,“聖質”是說曹丕天賦聰慧。幼年時就學研“詩、書、禮、易、春秋”六部經典。並且專心致誌“潛心”研究,文采晴朗,如美玉之瑩。因而帝具有高超的判斷能力,事情尚未出現“未形”,就能預測之。說其兄才學出眾,操守如玉之堅貞,品德如冰之潔。
後四句則是說,曹丕統治對官員“功爵”,不徇私情,對壞人懲治亦不從輕。用心日理“萬機”,“下情”,對百姓的全麵體察,不濫發號令,不擾亂民心,心如明鏡,惠及民生。
第六段原文是:“德儕先皇,功侔太古。上靈降瑞,黃初叔祐。河龍洛龜,陵波遊下。平均應繩,神鸞翔舞。數莢階除,係風扇暑。皓獸素禽,飛走郊野。神鍾寶鼎,形自舊土。雲英甘露,瀸途被宇。靈芝冒沼,朱華陰渚。回回凱風,祁祁甘雨。稼穡豐登,我稷我黍。家佩惠君,戶蒙慈父。”
道德與“先王”曹操類比,功業於古帝賢君齊名。“上靈”上天降祥瑞,“黃初”指曹丕年號,福如臨。黃河的龍,洛水的龜,乘波濤遊曳,以此指帝王受命之瑞。惠及百姓同繩拉直、蠻鳥飛舞不停,祥風“扇暑”吹暑熱不存。“皓獸素禽”,是說曹丕以魏王代漢時,下麵上奏有白鹿、白虎、白鳩出現,改朝換代乃天意也。“舊土”乃指鄴城,“甘露”天降喜雨,“朱華”美麗的花草盛開。回旋吹動的南風,使種植的莊稼五穀豐登。形容一片大好形勢,家家都受君王的恩惠,戶戶蒙受慈父般的愛。對曹丕的讚頌,不乏真情,真可謂有過之而不及。
然而對曹丕的葬禮,自己被禁錮在封地,無法回京吊喪,因而第十段誄文寫下自己的這種複雜情感。
第十段原文為:“谘遠臣之眇眇兮,成凶諱以擔驚。心孤絕而靡告兮,紛流涕而交頸。思恩榮以橫奔兮,閡闕塞之嶢崢。顧衰絰以輕舉兮,迫關防之我嬰。欲高飛而遙憩兮,懼天網之遠經。願投骨於山足兮,報恩養於下庭。慨拊心而自悼兮,懼施重而命輕。嗟微軀之是效兮,甘九死而忘生。幾司命之役籍兮,先黃發而隕零。天蓋高而察車兮,冀神明之我聽。獨鬱伊而莫告兮,追顧景而憐形。奏斯文以寫思兮,結翰墨以敷誠。嗚呼哀哉!”
“渺渺”指路途遙遠,“凶諱”指文帝噩耗傳來,頓感“孤絕”孤苦無依,淚水流至頸脖不止。馬上想去奔喪,“關闕塞”但有關口阻擋,“闕塞”山名,在洛陽西南0裏,亦曰龍門,也稱伊闕山。“衰絰”喪服用麻做喪帶,係於腰間,但無法通過“關防”。在這裏曹植明顯的喻指魏文帝父子對同性藩王所做的各種限製,諸王不得私自朝京師,雖然赴京奔喪卻辦不到。“欲高飛”又有“天網”國家的法製纏我身。我是多麽想捐軀來“效兮”。甘心以示“忘生”亡身來做奉獻,希望先於“黃發”指(年長者)替兄弟先歸陰。在這裏曹植說的感人至深。“蓋高”指天在高出,“神明”冀神仙明察聽我的聲音。而這些隻是顧景而憐形罷了,因此,隻好“斯文”奏此文遺憂思,借用“翰墨”筆墨來表述我的真誠“嗚呼哀哉”!
此誄文以真情表示對曹丕之死的悲痛,也表現了對身居禁錮,不得返回京城悼祭的悲哀和激憤。對此誄第十段有人認為,乃是作者自陳心曲,偏離主題,不合乎誄文的要求,有冗長之弊;但也有人認為這段曹植抒發了真情實感,與全文的哀傷之情完全契合,而且是此詩的精彩之筆。(未完待續)
文帝曹丕雖身為曹植同胞之兄,但稱帝後對曹植百般猜疑、迫害,致使曹植後半生在“汲汲無歡”的抑鬱中度過。據說,曹丕之死曹植應該是幸災樂禍,但是性情淳厚的曹植,頗重骨肉手足之情,對其兄之死並沒有心喜歡悅,而是深表哀悼,其誄多有頌德之處。
曹植的誄文寫的較長,其序外並有10段之多,現選其有代表性的四段:
第二段誄文為:“末光幽昧,道究運遷。乾坤回曆,簡聖授賢。乃眷大行,屬以黎元。龍飛啟祚,合契上玄。五行定紀,改號革年。明明赫赫,受命於天。仁風偃物,德以禮宣。”
“末光”餘光指東漢獻帝氣數已盡,運遷“國家改易”。“回曆”即是改朝換代,選擇聖賢之人統治人間。“大行”此謂曹丕,眷顧我文皇帝,天下由他掌管。“龍飛”喻指帝王即位,完全符合上天,“五行定紀”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以五行附會王朝的命運,認為王朝更替,依五行之次而始終。“明明赫赫”指文帝之德顯著,故能受命於天。“明明”察也,文帝之德明明於下,故赫赫然見於天。“仁風”指曹丕仁政吹及天下物,德教依禮惠及百姓。
第三段原文為:“祥惟聖質,嶷在幼齡。研幾六典,學不過庭。潛心無罔,撫誌清冥。才秀藻朗,如玉之瑩。聽察無響,瞻睹未形。其剛如金,其貞如瓊。如冰之潔,如砥之平。爵功無私,戮違無輕。心鏡萬機,鑒照下情。”
“祥惟”句,指細察,“聖質”是說曹丕天賦聰慧。幼年時就學研“詩、書、禮、易、春秋”六部經典。並且專心致誌“潛心”研究,文采晴朗,如美玉之瑩。因而帝具有高超的判斷能力,事情尚未出現“未形”,就能預測之。說其兄才學出眾,操守如玉之堅貞,品德如冰之潔。
後四句則是說,曹丕統治對官員“功爵”,不徇私情,對壞人懲治亦不從輕。用心日理“萬機”,“下情”,對百姓的全麵體察,不濫發號令,不擾亂民心,心如明鏡,惠及民生。
第六段原文是:“德儕先皇,功侔太古。上靈降瑞,黃初叔祐。河龍洛龜,陵波遊下。平均應繩,神鸞翔舞。數莢階除,係風扇暑。皓獸素禽,飛走郊野。神鍾寶鼎,形自舊土。雲英甘露,瀸途被宇。靈芝冒沼,朱華陰渚。回回凱風,祁祁甘雨。稼穡豐登,我稷我黍。家佩惠君,戶蒙慈父。”
道德與“先王”曹操類比,功業於古帝賢君齊名。“上靈”上天降祥瑞,“黃初”指曹丕年號,福如臨。黃河的龍,洛水的龜,乘波濤遊曳,以此指帝王受命之瑞。惠及百姓同繩拉直、蠻鳥飛舞不停,祥風“扇暑”吹暑熱不存。“皓獸素禽”,是說曹丕以魏王代漢時,下麵上奏有白鹿、白虎、白鳩出現,改朝換代乃天意也。“舊土”乃指鄴城,“甘露”天降喜雨,“朱華”美麗的花草盛開。回旋吹動的南風,使種植的莊稼五穀豐登。形容一片大好形勢,家家都受君王的恩惠,戶戶蒙受慈父般的愛。對曹丕的讚頌,不乏真情,真可謂有過之而不及。
然而對曹丕的葬禮,自己被禁錮在封地,無法回京吊喪,因而第十段誄文寫下自己的這種複雜情感。
第十段原文為:“谘遠臣之眇眇兮,成凶諱以擔驚。心孤絕而靡告兮,紛流涕而交頸。思恩榮以橫奔兮,閡闕塞之嶢崢。顧衰絰以輕舉兮,迫關防之我嬰。欲高飛而遙憩兮,懼天網之遠經。願投骨於山足兮,報恩養於下庭。慨拊心而自悼兮,懼施重而命輕。嗟微軀之是效兮,甘九死而忘生。幾司命之役籍兮,先黃發而隕零。天蓋高而察車兮,冀神明之我聽。獨鬱伊而莫告兮,追顧景而憐形。奏斯文以寫思兮,結翰墨以敷誠。嗚呼哀哉!”
“渺渺”指路途遙遠,“凶諱”指文帝噩耗傳來,頓感“孤絕”孤苦無依,淚水流至頸脖不止。馬上想去奔喪,“關闕塞”但有關口阻擋,“闕塞”山名,在洛陽西南0裏,亦曰龍門,也稱伊闕山。“衰絰”喪服用麻做喪帶,係於腰間,但無法通過“關防”。在這裏曹植明顯的喻指魏文帝父子對同性藩王所做的各種限製,諸王不得私自朝京師,雖然赴京奔喪卻辦不到。“欲高飛”又有“天網”國家的法製纏我身。我是多麽想捐軀來“效兮”。甘心以示“忘生”亡身來做奉獻,希望先於“黃發”指(年長者)替兄弟先歸陰。在這裏曹植說的感人至深。“蓋高”指天在高出,“神明”冀神仙明察聽我的聲音。而這些隻是顧景而憐形罷了,因此,隻好“斯文”奏此文遺憂思,借用“翰墨”筆墨來表述我的真誠“嗚呼哀哉”!
此誄文以真情表示對曹丕之死的悲痛,也表現了對身居禁錮,不得返回京城悼祭的悲哀和激憤。對此誄第十段有人認為,乃是作者自陳心曲,偏離主題,不合乎誄文的要求,有冗長之弊;但也有人認為這段曹植抒發了真情實感,與全文的哀傷之情完全契合,而且是此詩的精彩之筆。(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