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上,曾因大米集中交易而形成了“四大米市”,包括江西九江、江蘇無錫、安徽蕪湖、湖南長沙這四大米市均在江南,故又被稱為“江南四大米市”。蕪湖能成為全國著名的四大米市,關鍵在於蕪湖背後是廣袤的江淮平原,自古就是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此外,蕪湖襟江大海的迅捷的交通網絡以及活躍的近代工商業都領當時風氣之先。
光緒二年(1876年),中英簽訂“煙台條約“將蕪湖與浙江的溫州等四個城市辟為通商口岸,從此打開了蕪湖對外開放的大門。到民國七年(1918年)蕪湖海關進出口貨值就達當年全國對外貿易的3.5%,成為長江通商巨埠之一。以蕪湖和上海為起訖點的蕪申運河,更把蕪湖和蘇、錫、寧、杭等江南重鎮的經濟、文化緊密地連在一起。蕪湖開放通商口岸後,大批外國洋行、公司紛紛進入蕪湖,刺激了蕪湖近代工業的發展。安徽省最早的一批民族工業大部分都是在蕪湖建立的。光緒九年(1883年)蕪湖就架設了有線電報線路,為全省第一個使用電報的城市;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投產的益新(機磨)米麵公司,規模居當時全國同類工廠首位。
蕪湖是全國“四大米市“之首,而米市的啟動點和發祥地是青弋江注入長江的南岸地區,沿岸人煙密集,商貿繁榮,管轄皖南五府(徽州府、寧國府、池州府、太平府、廣德府)的“徽寧池太廣道“也設在這裏。蕪湖米市的真正興起應歸功於三個人:時任湖廣總督的李瀚章,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鴻章,以及時任蕪湖關道的張蔭桓。早在同治年間張蔭桓就結識了李鴻章的哥哥廣東督糧道李瀚章。李瀚章點撥張蔭桓,由張出麵以繁榮蕪湖商埠為由,向李鴻章獻策,依靠朝廷的力量,令鎮江米市南遷至蕪湖。當時李鴻章不主張政府強遷,而傾向於讓米商自遷才是上策。最終商量結果,定下具體優惠措施,使米商有利可圖,自會見利爭遷。於是張蔭桓親自到鎮江,利用同鄉情誼公關推介,對廣潮米幫許諾:由蕪湖關道發給專營米業執照,在蕪有代辦專利;米糧打包費用由賣方支付;外輪水腳銀不另加價,由蕪湖運來到上海仍按照鎮江運到上海的運費計算。此諾一出果然引動廣潮米幫爭相道蕪湖投資開設米號。接踵而來的是江寧、煙台燈米幫共20多家。一時四大米幫紛聚蕪湖,促使“堆則如山,銷則如江“的蕪湖米市橫空出世。光緒八年(1884年),李鴻章正式奏請清廷將當時的鎮江糧食市場,從鎮江七浩口移到蕪湖。
李鴻章兒子李經方立即抓住這大好機遇,在沿河路開設了源德裕礱坊;在青弋江南岸富民橋(今中山橋)建恒豐糧倉,可堆存二、三萬擔租稻。李瀚章的兒子李仲浩則毫不示弱,陸續在蕪湖開設了鼎玉典當鋪,寶善長錢莊,後來又在上海、漢口、廣州設立分支機構,幾乎包攬了米商借貸、匯兌申票、粵票的業務。李仲浩本人又是蕪湖招商局總辦。大宗米糧經其輪運出口,而且壟斷了漕運。由於在八百裏皖江地區,尤其是江北一帶,李鴻章李瀚章家族擁有數以萬畝計的莊田,蕪湖米市的興起使租稻轉化為商品糧,由此米市給李鴻章李瀚章家族帶來巨大商機和巨額利潤,成為最大受益者。
蕪湖米市沿著青弋江長河兩岸鋪展開,自南關至浮橋的南岸米市尤其繁榮。而從富民橋南口東到蕪湖海關監督署,糧倉林立,加上道台衙庫房,形成一條重要的街道——庫子街,地址就在來遠鋪南街,前至官街,後至陽明書院。在江口北岸的橫街則有一個“米業公所“,是以客籍四大米幫為主幹的米商組織。
在眾多米商中,四豐米行是當時蕪湖最大的稻米批發商和銷售商。四豐米行由太平府商人俞培生創辦,總店設在蕪湖,在省內安慶、三河,省外九江、漢口、沙市、江寧、蘇州、杭州、上海、北京等城市均陸續開設分店。可以說四豐米行幾乎壟斷了江南米市半壁江山。四豐米行的掌櫃劉同江也是糧商出身,早年在鎮江、沙市都曾做過行商。
曹新民來到四豐米行蕪湖總店,掌櫃劉同江親自出來相迎。這劉同江身材不高,年齡將近四十來歲,身材微微發福,滿臉堆笑,一邊將曹新民往後堂引,一邊道:“曹掌櫃可有些日子沒來鄙店了!今日過來不知有何見教?”
曹新民道:“我前些時間,去了蘇杭一趟,考察了一下市麵行情,今日特過來與劉掌櫃請教!順便也結一下往來賬款!”
說話間,兩人已到後堂坐下。劉同江笑道:“曹掌櫃年輕有為啊,下一步是準備往蘇杭擴建茶莊吧?”
曹新民道:“不瞞劉掌櫃,小侄確有此意!還望您多多指點!”
劉同江道:“曹掌櫃你客氣了!要說稻米生意,我還勉強能說上三六九等,而茶葉這一行,我卻是門外漢!”
曹新民道:“誰不知您縱橫商海將近三十年,漢口、鎮江、沙市都曾做過掌櫃,自古茶糧不分家,對於異地擴店,必有高見!”
劉同江有點納悶,今天這曹新民怎麽突然就過來要跟自己套套生意經呢?平日裏雖然自己看這年輕人頗有闖勁,對他當年在汪家做掌櫃時的為人做事也都有所耳聞,應該說,多他頗為看重。今日既然他特意過來討教,當下也不好再三謙虛,忙將自己多年來闖碼頭和市麵的經驗扼要說了個大概,尤其是對於異地擴店他深有體會:”至於異地擴張,從商家而言,最忌三件事情,一是忌不能準確掌握當地市場行情和買家個性,盲目照搬既有模式,易致水土不服;二是忌資金融通不足,一旦遭遇當地同行擠壓時,應變不力,易致被動挨打;三是忌人事倉促,采購、行銷乃至庫存諸多環節缺少貫通,顧此失彼,易致四分五裂。“
曹新民抱拳深施一禮,道:“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劉掌櫃之言切中要害,實乃目前商業擴店之要務也!我曹新民今天鬥膽說一句冒犯的話,若蒙上天眷顧,能賜予我曹新民像先生這樣的高才,我何愁碧雲茶莊不能做大?!”
劉同江連忙回禮,道:“曹掌櫃見笑了!我已是年將半百之人,將來的商界必是曹掌櫃這樣青年才俊的天下!”
曹新民道:“碧雲茶莊自創辦以來,多蒙四豐和您的關照,今後還望繼續多多幫襯!”
劉同江道:“那是自然!”
曹新民起身欲離開之際,隨意端詳了一下後堂的擺設道:“劉掌櫃,我如沒有記錯的話,您也不是蕪湖本地人,老家是——”
劉同江道:“我祖籍揚州,自我父親一輩,便已四海行商,居無定所,直到四豐米行再蕪湖創立,我才舉家定居此地!”
曹新民停下腳步,道“哦,是啊,當此亂世,你我行商之人,確實有愧於家人啊!冒昧問一句,不知劉掌櫃身邊兒女們是否都已成材?”
劉同江笑了,“我膝下僅有一女,名叫劉蘇馨,年幼無知,心比天高,年已十八了卻仍是待字閨中!”
曹新民道:“虎父手下無弱女,劉掌櫃千金必定冰雪聰明、天資過人,他日若有機會,新民定當拜會!”
劉同江道:“你我不必客氣,若不嫌棄,他日請曹掌櫃到鄙宅一敘,順便嚐一嚐小女的廚藝!”
曹新民忙道“多謝劉掌櫃,新民定當前來!”說罷,曹新民辭謝出來,走到大街上,不覺神清氣爽,心情無比蘇暢!那日三瑞堂遇見的女子必是劉同江女兒劉蘇馨無疑了。想起隔日去劉府赴宴,能見到劉蘇馨,他不免有些心猿意馬了!
光緒二年(1876年),中英簽訂“煙台條約“將蕪湖與浙江的溫州等四個城市辟為通商口岸,從此打開了蕪湖對外開放的大門。到民國七年(1918年)蕪湖海關進出口貨值就達當年全國對外貿易的3.5%,成為長江通商巨埠之一。以蕪湖和上海為起訖點的蕪申運河,更把蕪湖和蘇、錫、寧、杭等江南重鎮的經濟、文化緊密地連在一起。蕪湖開放通商口岸後,大批外國洋行、公司紛紛進入蕪湖,刺激了蕪湖近代工業的發展。安徽省最早的一批民族工業大部分都是在蕪湖建立的。光緒九年(1883年)蕪湖就架設了有線電報線路,為全省第一個使用電報的城市;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投產的益新(機磨)米麵公司,規模居當時全國同類工廠首位。
蕪湖是全國“四大米市“之首,而米市的啟動點和發祥地是青弋江注入長江的南岸地區,沿岸人煙密集,商貿繁榮,管轄皖南五府(徽州府、寧國府、池州府、太平府、廣德府)的“徽寧池太廣道“也設在這裏。蕪湖米市的真正興起應歸功於三個人:時任湖廣總督的李瀚章,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鴻章,以及時任蕪湖關道的張蔭桓。早在同治年間張蔭桓就結識了李鴻章的哥哥廣東督糧道李瀚章。李瀚章點撥張蔭桓,由張出麵以繁榮蕪湖商埠為由,向李鴻章獻策,依靠朝廷的力量,令鎮江米市南遷至蕪湖。當時李鴻章不主張政府強遷,而傾向於讓米商自遷才是上策。最終商量結果,定下具體優惠措施,使米商有利可圖,自會見利爭遷。於是張蔭桓親自到鎮江,利用同鄉情誼公關推介,對廣潮米幫許諾:由蕪湖關道發給專營米業執照,在蕪有代辦專利;米糧打包費用由賣方支付;外輪水腳銀不另加價,由蕪湖運來到上海仍按照鎮江運到上海的運費計算。此諾一出果然引動廣潮米幫爭相道蕪湖投資開設米號。接踵而來的是江寧、煙台燈米幫共20多家。一時四大米幫紛聚蕪湖,促使“堆則如山,銷則如江“的蕪湖米市橫空出世。光緒八年(1884年),李鴻章正式奏請清廷將當時的鎮江糧食市場,從鎮江七浩口移到蕪湖。
李鴻章兒子李經方立即抓住這大好機遇,在沿河路開設了源德裕礱坊;在青弋江南岸富民橋(今中山橋)建恒豐糧倉,可堆存二、三萬擔租稻。李瀚章的兒子李仲浩則毫不示弱,陸續在蕪湖開設了鼎玉典當鋪,寶善長錢莊,後來又在上海、漢口、廣州設立分支機構,幾乎包攬了米商借貸、匯兌申票、粵票的業務。李仲浩本人又是蕪湖招商局總辦。大宗米糧經其輪運出口,而且壟斷了漕運。由於在八百裏皖江地區,尤其是江北一帶,李鴻章李瀚章家族擁有數以萬畝計的莊田,蕪湖米市的興起使租稻轉化為商品糧,由此米市給李鴻章李瀚章家族帶來巨大商機和巨額利潤,成為最大受益者。
蕪湖米市沿著青弋江長河兩岸鋪展開,自南關至浮橋的南岸米市尤其繁榮。而從富民橋南口東到蕪湖海關監督署,糧倉林立,加上道台衙庫房,形成一條重要的街道——庫子街,地址就在來遠鋪南街,前至官街,後至陽明書院。在江口北岸的橫街則有一個“米業公所“,是以客籍四大米幫為主幹的米商組織。
在眾多米商中,四豐米行是當時蕪湖最大的稻米批發商和銷售商。四豐米行由太平府商人俞培生創辦,總店設在蕪湖,在省內安慶、三河,省外九江、漢口、沙市、江寧、蘇州、杭州、上海、北京等城市均陸續開設分店。可以說四豐米行幾乎壟斷了江南米市半壁江山。四豐米行的掌櫃劉同江也是糧商出身,早年在鎮江、沙市都曾做過行商。
曹新民來到四豐米行蕪湖總店,掌櫃劉同江親自出來相迎。這劉同江身材不高,年齡將近四十來歲,身材微微發福,滿臉堆笑,一邊將曹新民往後堂引,一邊道:“曹掌櫃可有些日子沒來鄙店了!今日過來不知有何見教?”
曹新民道:“我前些時間,去了蘇杭一趟,考察了一下市麵行情,今日特過來與劉掌櫃請教!順便也結一下往來賬款!”
說話間,兩人已到後堂坐下。劉同江笑道:“曹掌櫃年輕有為啊,下一步是準備往蘇杭擴建茶莊吧?”
曹新民道:“不瞞劉掌櫃,小侄確有此意!還望您多多指點!”
劉同江道:“曹掌櫃你客氣了!要說稻米生意,我還勉強能說上三六九等,而茶葉這一行,我卻是門外漢!”
曹新民道:“誰不知您縱橫商海將近三十年,漢口、鎮江、沙市都曾做過掌櫃,自古茶糧不分家,對於異地擴店,必有高見!”
劉同江有點納悶,今天這曹新民怎麽突然就過來要跟自己套套生意經呢?平日裏雖然自己看這年輕人頗有闖勁,對他當年在汪家做掌櫃時的為人做事也都有所耳聞,應該說,多他頗為看重。今日既然他特意過來討教,當下也不好再三謙虛,忙將自己多年來闖碼頭和市麵的經驗扼要說了個大概,尤其是對於異地擴店他深有體會:”至於異地擴張,從商家而言,最忌三件事情,一是忌不能準確掌握當地市場行情和買家個性,盲目照搬既有模式,易致水土不服;二是忌資金融通不足,一旦遭遇當地同行擠壓時,應變不力,易致被動挨打;三是忌人事倉促,采購、行銷乃至庫存諸多環節缺少貫通,顧此失彼,易致四分五裂。“
曹新民抱拳深施一禮,道:“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劉掌櫃之言切中要害,實乃目前商業擴店之要務也!我曹新民今天鬥膽說一句冒犯的話,若蒙上天眷顧,能賜予我曹新民像先生這樣的高才,我何愁碧雲茶莊不能做大?!”
劉同江連忙回禮,道:“曹掌櫃見笑了!我已是年將半百之人,將來的商界必是曹掌櫃這樣青年才俊的天下!”
曹新民道:“碧雲茶莊自創辦以來,多蒙四豐和您的關照,今後還望繼續多多幫襯!”
劉同江道:“那是自然!”
曹新民起身欲離開之際,隨意端詳了一下後堂的擺設道:“劉掌櫃,我如沒有記錯的話,您也不是蕪湖本地人,老家是——”
劉同江道:“我祖籍揚州,自我父親一輩,便已四海行商,居無定所,直到四豐米行再蕪湖創立,我才舉家定居此地!”
曹新民停下腳步,道“哦,是啊,當此亂世,你我行商之人,確實有愧於家人啊!冒昧問一句,不知劉掌櫃身邊兒女們是否都已成材?”
劉同江笑了,“我膝下僅有一女,名叫劉蘇馨,年幼無知,心比天高,年已十八了卻仍是待字閨中!”
曹新民道:“虎父手下無弱女,劉掌櫃千金必定冰雪聰明、天資過人,他日若有機會,新民定當拜會!”
劉同江道:“你我不必客氣,若不嫌棄,他日請曹掌櫃到鄙宅一敘,順便嚐一嚐小女的廚藝!”
曹新民忙道“多謝劉掌櫃,新民定當前來!”說罷,曹新民辭謝出來,走到大街上,不覺神清氣爽,心情無比蘇暢!那日三瑞堂遇見的女子必是劉同江女兒劉蘇馨無疑了。想起隔日去劉府赴宴,能見到劉蘇馨,他不免有些心猿意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