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第三回的題目是四海千山皆拱伏,九幽十類盡除名。這個不難理解,無非是成了一方土匪頭子,換了行頭兵刃,也去了幽冥界將自己還有一窩兒猴子,給注銷死藉了。


    第三回臨近最後,從太白金星嘴裏說出來,九竅者皆可修仙。不過這猴兒挺怪啊,它是天地日月給鼓搗出來的,念生化之慈恩,又跟人差不多,還是先招安吧。


    書裏這麽描述一番,是什麽意思?一般的理解是這是天地之恩慈將孫悟空給誕生出來了,但是佛家認為有靈有情眾生皆由四生六道而來而去,四生指的是胎生,卵生,濕生還有化生。胎卵生不解釋了,濕生就是因緣生乃寒熱和合借助濕氣誕生的蟲一類,化生是借助業力忽然產生的諸天,地獄還有劫初的眾生。


    那麽咱們再分析孫悟空到底是什麽生?第一回已經說了,胎卵生都能靠得上,那麽濕生勉強也能算不算的都行。從佛家的觀點來說,就是這個孫悟空其實不是生化慈恩產的,而最應該是化生而來,那麽猴兒就要麽是天人或者惡鬼要麽是世劫之起初的眾生之一。到了書的最後,所有的秘密按說都能揭開了。


    但是,真的揭開了嗎?反正老吳直到說了西遊記至此終,把唐僧身世說的含含糊糊,矛盾百出的;悟能、悟淨和小白龍交代的還行吧,關於孫悟空好像是說的最詳細,開始就告訴大家了,是天地產石猴,但是真的就這麽簡單麽?其實老吳的意思是,這五個都相當不簡單,在書裏麵明裏暗裏寫得十分隱晦。


    關於孫悟空的前前後後各種謎團,尤其是身世之謎,凱撒現在也沒有給出明確交代。在這裏,還是賣個關子,留到以後再說。其實大家心裏也早清楚了,那麽就在後麵,看看咱們說的是不是一樣的。


    言歸正傳,孫悟空先到了南天門了,雖說頭一次上天吧,但筋鬥雲實在是跑得快,也就沒怎麽費勁兒。也算懂點禮貌常識,知道要下了雲頭再前進。增長天王一夥把門的,一看不認識,就不讓進,這正常不過。後來太白金星忽然來到,給兩方解釋了一番,連拉帶哄的將悟空領進門。


    不等玉帝宣召,就直接進了淩霄寶殿禦前,這金星老頭急著表功呢。猴兒就光戳在那兒不動,但側耳聽金星怎麽說。引薦之後,孫悟空隻是躬身搭話,幸虧玉帝仁慈,念其乃下界妖仙初得人身不知朝禮,便姑且饒恕了大不敬的死罪。


    這孫悟空仍是唱了個大喏,根本就不拿滿淩霄寶殿的君臣當回事。武曲星君明顯看著不過眼,不等別人說話,搶著說道這天庭之上都不缺少官,就少個禦馬監正堂管事。玉帝就給孫悟空除了個弼馬溫的官兒,讓木徳星官帶著猴兒去上任。


    這個武曲星君,他是幹嘛的,管理財富和勇武方麵的大官,這天庭人事安排不歸他操心,但他五行屬陰金,是和猴兒那陽金之間有點意思的,看來這個武曲星君是知道孫悟空是五行陽金,肯定倆人命裏犯點克。那麽他所說的話就不能相信了,肯定還有其他更好的職位,但就是不能讓你去。


    玉帝其實也不傻,心裏肯定明白,連這個都糊塗的話還能當玉帝啊。但也沒在意這個,甚至也符合自己本意,就讓木徳星官給帶走猴子。那麽木徳星官的本職工作就是管理人間山石草木蜥蛇龜鱉魚類的,這才勉強算是悟空的直接領導。


    孫悟空至少目前還不明白這個道道兒,很高興就上任了。你注意看啊,上任之初,分配人手井井有條,自己也全力親為的。一晃半個月,馬都給養肥壯了不少,見了猴子就抿耳攢蹄,叫個特別格外的溫順聽話。或許,這也就是後來白龍馬又怕又敬孫悟空的一個原因吧。


    然而好景不長,手下人給猴兒接風賀喜,喝多了無意問到這個弼馬溫算個什麽官,結果知道是個賣力不討好的未入流。這猴子大怒,誰也不給說了,就跑回去花果山了。


    (西元1362年,察罕帖木兒威懾華夏,多路義軍慘遭其鐵騎鎮壓。朱元璋迫於形勢,打算接受元朝的招安,並派人和察罕帖木兒洽談。元朝派了張昶到建康,也就是應天府,欲封老朱為“江西行省平章政事”,也就是猴兒的官名弼馬溫。但是就在此際,朱元璋聽說田豐、王士誠假意投降卻騙殺了察罕帖木兒。於是老朱就變臉了,不再接受元朝的任命,繼續反抗元廷。察罕帖木兒的“兒子”擴廓帖木兒,現在還不打算和朱元璋鬧翻哩,於是將老朱的使者送還。擴廓帖木兒集中兵力破益都,殺田豐、王士誠報父仇。不久,孛羅帖木兒出兵和擴廓帖木兒倆人倒咬得難舍難分了,當然也就顧不上朱元璋等人啦。)


    孫悟空回去之後給小猴兒們說了一番經過,正好來倆獨角鬼王投奔,還送了赭黃袍,建議其做個齊天大聖。這個什麽獨角鬼王,其實也是化生中的一種有情眾生,按太白金星的說法,可以算是一家人啊。


    (還是1362年,陳友諒殺害了首領徐壽輝,自己建國(漢)稱帝;已經占據四川等地的明玉珍(原徐壽輝部下),拒絕承認陳友諒,也建國(夏)稱帝。後來1363年陳友諒在鄱陽湖與朱元璋水戰的時候戰死,第二年他兒子陳理投降老朱,漢亡;1366年,明玉珍病死。1369年他兒子明升投降老朱,夏亡。那麽,這個徐壽輝和陳友諒就是西遊記裏麵的倆獨角鬼王。)


    孫悟空當下很滿意,當即就穿上了,並吩咐趕製旗幟,以後不要再稱大王了,太俗氣。


    (西元1364年朱元璋稱吳王;1368年正月稱帝,年號洪武,建立明朝。)


    回到西遊記書中,那天上的禦馬監管事私自跑了,下麵的人哪敢隱瞞啊,就匯報了有關紀律性的上麵領導。這張天師是負責降魔逮鬼的,也是最早的道教丹符正一道創始人,東漢末年的五鬥米道就是其中一個分支。很明顯,這張道陵是玉帝的嫡係鐵杆心腹之一,責無旁貸,便向玉帝匯報一番經過。


    玉帝自然惱火,就答應了李天王和哪吒的請戰,還分別封了二人降魔大元帥以及三壇海會大神,下界前去擒拿孫悟空。很明顯,玉帝至少目前也認為這個孫悟空是化生出來的,應該是屬於魔鬼一類的。那個三壇海會大神什麽意思,哪吒有道家的神通又是佛家的改造元神,所以起了這麽個封號。


    下界之後,李天王點了手下的魚肚將還有藥叉將,派了巨靈神先鋒挑戰。這魚肚就是魚鰾,新鮮的光亮亮的,主要用途是營養豐富可以拿來吃,或用來熬做膠水還行;藥叉,即夜叉,是藥師佛的十二大願給護法的十二大金剛菩薩,對應十二生肖的。可以想象吳老爺子這是在提示什麽呢?


    巨靈名望傳天下,原來本事不如他。大聖輕輕輪鐵棒,著頭一下滿身麻。純粹是膿包一個啊。但這巨靈神的出處是什麽呢,幾乎沒有典故,光說了開山還行。那麽我們仔細看書中的描寫,他是不是魚肚加藥叉的統一體?巨靈神聽著看著還有叫喚著那是厲害無比,其實在西遊記裏麵狗屁不是。他在書裏也就是隻有這麽一次特寫,說了幾句話。在後麵雖然出現了兩三次,但都是隻順便提及到了名字而已。


    哪吒三太子再度請戰妖猴,好殺也,棋逢真對手,正遇本源流。咦,怎麽個本源流?前麵已然說過了,這個哪吒其實已經先死了,後來是如來給了新生的魂靈元神。那麽在這裏就又預示了孫悟空和如來或是佛家之間的淵源很深,相當深。但是,這些推論是不是符合吳老爺子的心願呢,到底老吳是怎麽想的呢?


    這裏還提到了孫悟空的變化神通委實厲害,這哪吒乃是純粹的元神啊,都看不出來毫毛變的本相和孫悟空的真身。同時還告知了大家,至少現在的哪吒還不知道孫悟空的真正來曆,當然孫悟空也還不清楚和哪吒的淵源到底如何?


    哪吒幫巨靈神說情,去鬥孫悟空但也吃了敗仗回去,李天王沒有像對待巨靈神那麽發怒要殺了治罪的。為什麽,不敢呀,這哪吒帶了點兒佛性成了半佛子了,別說你當爹的發怒了,就算啥事沒有,看你的琉璃舍利寶塔不在手的話,或許就上來一劍捅個透心涼呢。


    中間插上幾段,西元1368年朱元璋派徐達等人北伐,同年攻克大都,元朝滅亡。1369年明洪武二年,徐達、常遇春收複關中等地,割據勢力李思齊投降,張良弼(思道)逃遁,後來隱居某地不詳。


    《明實錄太祖實錄》記載,洪武七年九月戊辰,中書平章政事李思齊卒,思齊字世賢,汝寧羅山縣人。元李汝潁兵起,思齊率義兵,屢複郡縣。元以思齊有功授汝寧府知府,後守關狹。累官太尉中書平章政事兼樞密院事,及王師入關,思齊退走鳳翔,又走臨洮。大將軍徐達分遣都督馮宗異取臨洮,思齊遂率眾降入朝,授江西行省左丞。洪武三年從大將軍破定西王保保,還取興元,升中書平章政事。複從征大同,行次代縣得疾還京師,賜第一區。授其子世昌金吾右衛指揮同知,甥鄭玉羽林衛鎮撫。思齊至是卒,時年五十二。遣官祭之,其妾鄭氏亦自經死,追贈淑人,諡曰貞烈,合葬於上元縣之向村。


    李思齊,1323—1374年,此人的一生相當精彩,曾經效忠元朝,參與平定李汝潁的起兵;後來逐漸在關中一帶做了大軍閥割據勢力(占據了元朝末年潼關和以西關中地域,也算是潼關“總兵”罷),和明玉珍曾經作戰過,和元朝的擴廓帖木兒(王保保)也打來打去的,為保住地盤和戰友兼貌似屬下的張良弼(巨靈神)也是時打時和,再後來和朱元璋部下徐達、常遇春作戰,最終還是認清時勢,歸順大明。


    老李死後,老朱還發文紀念一番,“卿昔為民中原,時逢世亂,獨能仗義施仁,挺身奮臂,率義旅以保關中,臣元有年矣。何元綱不振,社稷陵替,卿尚能固守臣節,斬我行人,忠臣之義,可謂盡矣。然大廈將傾,非一木可支。未幾,胡君遁去,中原之地複我漢人,朕遂為生民主。當是時,漢人棄邱壟從胡,為我中國仇讎。至今身膏草野,骨委沙漠。惟卿退守臨洮,心思父母之邦,義忠族類,是以全境保民,助我成功,今七年矣。夫何久疾不痊,以致長往。噫!握兵一世,又得善終,亦人之所難。卿能如是,豈不美哉!朕聞卿殞,不勝痛悼,今遣某官用牲醴致祭,卿其享之。”


    李思齊的大兒子李宗顏(金吒),繼承父親在明朝的官職爵位;小兒子叫做李世昌(哪吒),做了朱元璋的金吾衛指揮同知;還有個養子叫做趙琦(應該是“木叉”了)史載不詳。


    朱元璋對李世昌的任命詔書,“昔君天下者,賞有功而官有德。聖人之心,明如日月,曆代相承,永為模範。爾李世昌年雖未冠,而授兵衛之職者何?蓋為爾父遭時大亂,能率眾,以保關內,是以民安而地辟。及至胡人退遁,諸雄有無知者,以漢人棄父母之邦,遺邱隴,從胡人複仇,我中國迄無所成。惟爾父效竇融之事,帥二萬騎及步兵之眾,助朕成功,至今關內之民時思之。爾當習將之謀略,以待成人而備侮。特授爾某官,永為世襲,爾懋哉。”


    此時的李世昌不到20歲,還是個孩子哩,“年雖未冠,而授兵衛之職”,做了懷遠將軍的。可見老朱還是挺看重李氏父子的,也說明朱元璋對於功臣的態度是相當不錯的。隻要你別囂張跋扈就行,否則殺無赦,譬如廖永忠之流。


    回來書中,這李天王唯有退兵,回天啟奏玉帝暫且不提,孫悟空下轄七十二洞妖王還有六個魔王結義哥哥都來賀喜,順便湊了七個大聖,這裏就是有所影射元末江南造反並稱帝王的各方首領。朱元璋起事最晚,故在裏麵是小七兒。


    天上知道了初戰失利,本打算再戰,正說間,太白金星又竄出來了,建議還是招安,讓其做個有官無祿的齊天大聖。這裏咱們要明白一點,這什麽齊天大聖其實是個什麽地位呢?我們看玉帝的稱號,是上聖大慈大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那我們就明白了,上聖的尊號是比大聖要高的(中間還隔著至聖呢),就像元朝皇帝跟吳王什麽的關係差不多呀。


    西遊記裏麵的玉帝到底是何方神聖?在《禮》書裏麵說,“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所以配上帝也。”元氣昊大,則稱昊天。遠視蒼蒼,則稱蒼天。關於上帝,《元史》記載,在漢初曰上帝,曰太一,曰皇天上帝;魏曰皇皇帝天;梁曰天皇大帝;西晉曰昊天上帝;唐、宋以來,壇上既設昊天上帝,第一等複有天皇大帝,其五天帝與太一、天一等,皆不經見;元朝大德九年,中書圓議,止依《周禮》,祀昊天上帝。


    明朝的說法變化很大,朱元璋的時候,在洪武元年,李善長給老朱說,王者事天明,事地察,故冬至報天,夏至報地,所以順陰陽之義也。祭天於南郊之圜丘,祭地於北郊之方澤,所以順陰陽之位也。自秦立四時,以祀白、青、黃、赤四帝。漢高祖複增北畤,兼祀黑帝。至武帝有雍五畤,及渭陽五帝、甘泉太乙之祠,而昊天上帝之祭則未嚐舉行,魏、晉以後,宗鄭玄者,以為天有六名,歲凡九祭。宗王肅者,以為天體惟一,安得有六?一歲二祭,安得有九?雖因革不同,大抵多參二家之說。自漢武用祠官寬舒議,立後土祠於汾陰脽上,禮如祀天。而後世因於北郊之外,仍祠後土。又鄭玄惑於緯書,謂夏至於方丘之上祭昆侖之祇,七月於泰折之壇祭神州之祇,析而為二。後世又因之一歲二祭。元始間,王莽奏罷甘泉泰畤,複長安南北郊。以正月上辛若丁,天子親合祀天地於南郊。由漢曆唐,千餘年間,皆因之合祭。其親祀北郊者,惟魏文帝、周武帝、隋高祖、唐玄宗四帝而已。宋元豐中,議罷合祭。紹聖、政和間,或分或合。高宗南渡以後,惟用合祭之禮。元成宗始合祭天地五方帝,已而立南郊,專祀天。泰定中,又合祭。文宗至順以後,惟祀昊天上帝。今當遵古製,分祭天地於南北郊。冬至則祀昊天上帝於圜丘,以大明、夜明、星辰、太歲從祀。夏至則祀皇地祇於方丘,以五嶽、五鎮、四海、四瀆從祀。太祖如其議行之。


    但在嘉靖十七年的時候,朱厚熜又將“玉帝”給改為了皇天上帝。


    不過上帝可不止一個,還有五行人帝(五方上帝)甚至還有其他旁的所謂上帝,隻是不能再加以天的稱號才可區分開來。


    在西遊記第五十二回中,孫悟空見了青牛精,說了一大堆閑話,裏麵有“綁見玉皇張大帝,曹官拷較罪該當”的內容。那麽,這是怎麽回事呢?在漢朝以前,可從來沒有說過玉帝姓張哈。大概是在漢朝末年,張角創立了太平道,曾經提出了“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說法。或許,這個曆史事件造成了以後民間傳說中玉帝是姓張的緣來。也不知道什麽時候,民間傳說中,玉帝乃是凡人上天統管眾神仙。不過在吳承恩版本的西遊記裏麵,明顯采用了民間傳說為主道釋的觀念為輔,王母娘娘是玉帝的老婆,玉帝還有七個女兒一個妹妹,外甥是二郎神的。


    那麽道教是不認可這個玉皇張大帝的,玉帝代表了天-昊天啊,全稱是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怎麽可能有姓氏哩?而且玉帝也沒有媳婦,更沒有真正的兒女,那就沒有妹妹了,自然二郎神和玉帝肯定沒有親戚關係的。


    佛教更是不同意,他們也認為有天帝,不過卻是梵天和帝釋天,是佛教的兩位護法神。但這二天分別最早源自印度婆羅門教和印度教,佛教為了自身的發展,就將這二位給劃入到自家了的。其中梵天應該是男的(而且有媳婦的),帝釋天的性別不好判定(但是在印度教的說法中,也是有媳婦的)。


    反正關於玉帝呢,大家誰也說不清個所以然的,瞎湊合就各自理解吧。不過對於上帝,最早的記載,是在古代中國就早而有之的,數量也不止一個倆的,但卻不等同於現在所說的所謂上帝。


    這裏再多說一下好像題外話,就是咱們說下孔子孔聖人,儒家創始代表人物。但在漢武帝之前,大家對之的態度也莫衷一是,多數人隻是認為這人是顯學的大成代表而已。當初百家爭鳴,大的家主要有十家九流,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農家,方技家還有不入流的小說家。在這些家裏麵,那隻有老子的大名被攻擊的最少,剩下的都不例外挨個被別的家相互痛斥。攻擊老子的最上勁的卻是儒家,被攻擊最多的仍是儒家。關於小說家,開始很不順,不入流這個詞就是從自己身上來的,最是被不屑一顧,直到明朝才算真正翻身了。


    西元前516年,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說王要有王的樣子,臣子也要有臣子的覺悟,父親要像父親,兒子要像兒子。景公一聽,好,有賞重賞,被當時著名的上大夫晏嬰給攔住了,這還能賞啊,不將之當時拖出去宰了就算客氣了都。齊國現在國力貧弱,周邊國家都想趁機多咬上幾嘴的,這個時候應該重視文武大臣內盡心外盡力才行,不能寒了大家的心。


    晏嬰,怒斥崔杼,兩治東阿,折衝樽俎,南橘北枳,華而不實,舌戰智諫還有桃殺三士等等相當多的典故,最出名的就是司馬遷給的評價差不多就是管仲再世,凱撒認為其是當時了不起的綜合家。


    名人商鞅就對孔子亦是相當不客氣,說這儒家顯學隻會貧弱國家說不定還得敗亡。後來韓非子的著作《五蠹》也稍微委婉的表達了這個觀點,五蠹頭一號,儒家學者。


    這孔夫子的地位是一波三折的,宋朝才有了至聖的稱號了,就連自己的弟子也有帶聖的稱號,孟子不是有亞聖的稱號麽,但沒人說這大逆不道了的,一個虛銜罷了。但是好景不長,到了元朝的時候,三六九等詳細分了,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還有十丐,這老九就是這麽來的。元朝幾乎隻有元武宗真正高度評價並重視孔儒,但英年而逝,僅僅在位不到四年;元世祖忽必烈是利用孔聖,耍帝王權術;還有就是元順帝,對漢文化也很上心,但是已經晚了。天下大亂,群雄四起,歸根究底還是要看誰的刀子最硬。


    西漢元始元年,漢平帝追封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北魏孝文帝稱孔子為文聖尼父;唐太宗貞觀二年尊孔子為先聖,十一年又改成宣父;唐玄宗李隆基加封孔子為王爵,是文宣王;西夏仁宗三年,這當時和宋朝並立的西夏國竟然尊孔子為文宣帝;宋真宗於大中祥符元年稱孔子為選勝文宣王,五年又改稱至聖文宣王;元武宗於大德十一年加封孔子為名義上的大成至聖文宣王,當年也是元武宗登基,年底改元至大,好像後來也降為大成至聖先師了。


    最有意味的是,清順治二年加孔聖封號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另在十四年又複稱大成至聖先師。但是我們要清楚的是,順治二年,愛新覺羅福臨才6歲,四月份發生了揚州十日,六月份是攝政王多爾袞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文先師,同時祭拜孔廟,七月份嘉定三屠。後來,順治八年的時候福臨長大了,也親政了。再後來,順治十四年,人更成熟了,天下已定,便改稱孔子為大成至聖先師。


    明朝嘉靖九年尊孔子為至聖先師,爵號好像是公爵,絕對沒有封王,儒家的弟子們也有封號,複聖顏子、宗聖魯子、述聖子思子還有亞聖孟子。


    那麽明朝對待儒家隻能說還行吧,不過呢,是對幾乎所有的家都還行。明朝是除了春秋戰國時期以外,第二大的百家爭鳴,從明成祖朱棣駕崩以後,很快便舉國上下一片思想大熱潮,皇帝都不怎麽上朝,權臣宦官們也不管,都忙著自己的各種事兒呢,道和佛此起彼伏的,相比之下儒就差了些了的,但這也是吳承恩版本西遊記這書問世的一個重要緣由。


    解縉是朱棣默認之下雪中活埋凍死的,方孝孺是朱棣下旨誅了十族的,當然後來又給平反的。嘉靖元年到三年的大禮儀之爭,大禮儀名字看著文雅,其實將儒家人物給杖斃了十來個,貶斥了的更多。但是後來,嘉靖看似不上朝了,儒家們才好像歡實多了。翻身仗卻是在萬曆後期直到明朝滅亡,儒家中的半吊子才占領了半壁掌權的地位,但也沒有專門顧著和宦官對著幹,主要是內鬥來著,真正的儒家其實沒幾個,可下場也大都不算好。


    那麽明朝中後期時候的社會上其實是處於一種無序民意自由時期,稍微有點本事的人物,幾乎就是想怎麽說就怎麽幹,包括了性之解放那也不太次於原始社會,就同時也成了小說家們的天堂啊,啥都敢寫,隻有想不到的,根本就沒有寫不出來的。別說西遊記了,連金瓶都沒有被封禁,至少找不到相關的確切證據支持。因為從萬曆版本,崇禎版本甚至還有清朝1708年康熙後期滿文版本的,那是相當的多,真正可考的是清朝乾隆年間才有明確被禁的證明。


    明朝有記錄的並排除了官宦道釋之間鬥爭所致的禁書且名氣較大的應該是《剪燈新話》,宣傳人鬼那啥情未了。這也太離譜變態了,但是太多的人樂意看,就連學生們都不好好上課了,才給禁了。但是很快流傳到海外,在當時的朝倭卻如獲至寶且影響巨巨大啊。


    那時候官場上的人物們大都心裏跟明鏡似得,這個管弦花柳呀,那個訓童孌幸啊,就算是很正常不過的事兒,至於納妾都上不了台麵兒。民間的很多有錢人呢,樂於四外勾搭和玩房內花樣什麽的。那當時的許多小說描寫影射這些,負責審查的官員都能容忍,但是對於太離譜的和低級趣味的,說白了就是不符合口味兒的才給禁了。


    《水滸傳》是在崇禎時期李自成他們造反的時候才給頭一次封禁的,是有點躺槍了的;《三國演義》就更別提了,一點兒也沒有被禁過的跡象。四大奇書的說法是誰最早提出來的,有確切證據的,就是李漁,1611-1680年的人,等李漁先生成年並學有所成,評論四大奇書的時候,然而明朝1644年都滅亡了。所以退一萬步來講,即使西遊記曾經被封禁過的話,那也隻能是在清朝一段很短的時期。但是找來找去,一點兒也找不到任何有關記錄,相反清朝版本的西遊記那叫個太多。


    吳承恩版本的西遊記這本書各方麵描寫的還行吧,問題不大,因為不到一定歲數的人根本就看不懂老吳到底想說啥呢。


    扯得太遠了些,還書歸正傳。所以,這個大聖的稱號根本沒有想象中的那麽邪乎,至少在清朝之前當時帝王他們的心目中,在非常特殊時期,別說大聖了,你叫至聖也無所謂,別叫上聖就行,因為上聖這個稱號隻能是玉帝和五方上帝他們專用的。


    你看後來很多妖怪們聽說孫悟空報出名號了,都樂,為什麽?有幾個妖怪連如來都敢蟄一下子的甚至動武把抄的,還有悄悄上天偷了王母娘娘九葉靈芝草的,大鬧天宮也不是猴兒的專利,所以大都沒拿什麽大聖當一回事,光記住是弼馬溫來了,就氣壞孫悟空了。這個弼馬溫到底是什麽,其實是青壯母猴的月事等氣味可以令馬少生病。


    但是現在,這皇帝不急可太監急,你看巨靈神哪吒他們一個個義憤填膺的,看見齊天大聖的旗幟了,不由叫囂道,你就要做齊天大聖,能有多大神通,就敢稱此名號?大夥兒就急了,紛紛竄上來就是上來便砍或吃吾一劍。


    為什麽,大夥兒是替玉帝抱不平麽,不是啊。因為他們自己連個小聖還沒混上呢,人家二郎神那是玉帝的外甥,叫小聖。大家敢怒不敢言,但大多排斥二郎神。都覺得自己本事不含糊,比你二郎還有孫悟空們強多了,憑什麽你就得官兒比我大,名號比我響亮啊。所以巨靈神他們對孫悟空的態度是,並不在意他能不能打上淩霄寶殿,但是你叫齊天大聖這可不行。


    你看玉帝的反應正好相反,聽李天王一匯報,開始驚訝,何敢這般狂妄,著眾將即刻誅之。太白金星建議還是以和為尚,招安給個虛銜,養著養著,自然就收了邪心不生狂妄乾坤安靖海宇清寧。玉帝就大喜,準奏。


    為什麽變化的這麽大?因為玉帝擔心的隻不過是,孫悟空想不想要打上淩霄寶殿?結果太白金星這麽一忽悠,就不驚訝了,不就是封個齊天大聖嗎?名號而已,無所謂,玉帝乃降詔仍著金星領去。


    繼續插上幾段,此時的玉帝,其實就是映射了元朝末代元順帝孛兒隻斤妥懽帖睦爾。那麽太白金星很特殊的,頭一次招安孫悟空的李長庚很顯然就是脫脫(1314年-1356年),蔑裏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元朝末年至元六年(1340年)中書右丞相,恢複了科舉取士製度。在至正三年(即1343年),主編了《遼》、《金》、《宋》史書。然而不久被罷官,後來1349年複出為中書左丞相,第二年被任命為中書右丞相,派賈魯治理黃河,一時被稱作“賢相”。其後組織兵馬,和紅巾軍作戰。但是在1355年,流放雲南,後被中書平章政事哈麻偽傳元惠宗(順帝)旨意迫其自盡。


    然而現在的太白金星,已經悄悄換人了,變成上麵說到脫脫的兒子哈剌章。1362年哈剌章先任中書省平章政事,1365年遷為知樞密院事。1368年閏七月,哈剌章力諫元順帝固守大都,曰“大意謂賊已陷通州,若車駕一出都城,立不可保,金宣宗南奔之事可為殷鑒,請死守以待援兵”。不過元順帝沒敢采納這個建議,於是大家一塊兒北歸上都。繼王寶寶後,多年指揮與明軍作戰,1396年後人間蒸發了。


    咱回來看這太白金星,李天王當初要打的時候可沒攔著,現在卻出來叫喚了。為嘛,因為當初最早提出招安的就是自己,所以不能先說話更不能攔著,否則被旁人給扣一個為同黨開脫抱不平的罪名怎麽辦?而且,這孫悟空能震住龍王還有閻王們,就那麽好惹麽?就憑你李天王那一夥子估計拿不下來,讓猴兒先好好收拾你們一頓,到時候我再說話,就好辦了,能順利再度招安,那是功勞更大啊。


    金星便第二次去花果山找孫悟空,果然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又說服了猴兒。前前後後看看人家說的話,滴水不漏的,維護了玉帝的尊嚴,讓禦馬監小官兒們頂了缸,也沒有牽扯張天師,淡化了李天王的討戰還有匯報,還撒謊誇大了自己的作用,所用的口氣也委婉了不少。頭一次是擺著官兒架子去的,第二回卻是對著孫悟空口稱老漢了都,太白的原話是,“今告大聖,前者因大聖嫌惡官小,躲離禦馬監,當有本監中大小官員奏了玉帝。玉帝傳旨道,‘凡授官職,皆由卑而尊,為何嫌小?’即有李天王領哪吒下界取戰。不知大聖神通,故遭敗北,回天奏道,‘大聖立一竿旗,要做齊天大聖。眾武將還要支吾,是老漢力為大聖冒罪奏聞,免興師旅,請大王授籙。玉帝準奏,因此來請。”然後老官兒又說道“老漢以此銜奏準,方敢嶺旨而來;如有不遂,隻坐罪老漢便是。”(這裏是要注意的,作者竟然通過太白之口,三次強調“老漢”。然而後來太白金星又在書中第八十三回裏麵,竟然兩次自稱“老身”來著,裏麵的貓膩值得深思)太白金星的確是老奸巨猾的一個主兒,各方都不得罪,老腿兒跑得甚勤,覺著有好處的就撈資本,在全書裏麵混的有水平的神仙中足可進入前五名。


    但是孫悟空說了的,上次沒白去,至少認路了。果然後來就用上了,趁著大家還沒鬧個清楚,嗖的天上下界之間打了一個半來回。


    這是一個有點重要的轉折,頭一次上天,的確是抱了點兒認真為玉帝服務的念頭的,畢竟土匪就是土匪,能到天上受封當個官兒更好聽不是,在禦馬監的盡職盡責就能說明,盼著能有個好的發展呢。可現在,猴性子開始真正上來了,哼哼,敬酒不吃吃罰酒,知道某孫悟空厲害了吧。這次要是讓本大聖爺爺順心了,就湊合著給你玉帝幹活不幹活的吧。


    便還跟著太白上天,這次增長天王認識猴兒了,便拱手相迎。玉帝便宣做了齊天大聖,官品極矣,但切不可胡為。孫悟空這次對玉帝的態度其實好了不少,除了唱喏,還道聲謝恩了。


    玉帝讓張魯二班在蟠桃園右首起府,還給安排了副手,一眾手下扶持,更是讓五鬥星君送去上任,這五鬥星君可比上次的武曲星君還有木徳星官大的不少了,高了兩個檔次。孫悟空還知道拉攏關係,將玉帝賜予的禦酒給大夥分喝了,瓊金花可能自己留下了,送走客人,高了興了,當大官兒了哈,無掛無礙的。正是仙名永注長生籙,不墮輪回萬古傳。


    西元1368年四月,廖永忠平定廣東;六月,元朝海南、海北道歸附大明。文公天祥、陸公秀夫、張公世傑可安息矣。


    同年八月,徐達北伐大軍占領大都;同月,改大都路為北平府,並新建修複防禦城牆;未幾,朱元璋親臨北平。洪武元年底,中原基本恢複。陸公遊之後人可祭告先祖;嶽公飛父子可泉下瞑目;辛公棄疾可賦詞擊掌;祖公逖可持楫起舞矣。


    五鬥星君者,危素也。故元禮部尚書,大都城破後,曾力勸徐達手下大將吳勉保存下來《元實錄》等珍貴史料。歸順明朝後,任翰林侍講學士兼弘文館學士。


    但是,老吳以前說過了的,曆代人人皆屬此,稱王稱聖任縱橫,現在孫悟空便是真的稱王成聖了,會不會滿足現狀呢,肯定不會的,因為還沒有任縱橫呢。


    欲知齊天大聖下步要做什麽,請聽下回接著胡說。此時的齊天大聖者,明開國太祖洪武皇帝是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亂扯西遊釋厄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凱撒說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凱撒說書並收藏亂扯西遊釋厄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