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第五回就是大鬧天宮了,大家都太熟悉了,不用多說了。就是要注意一下,至少三個多月了,猴子整天沒事幹,其實很多仙人都有意見,當麵和你猴兒玩的高興,背後便說你壞話,就有許旌陽真人出頭了。前麵三位天師都出現了,也該這許真人露麵了,他明顯也是玉帝的鐵杆兒,以忠孝聞名,那麽多仙人背後議論,這對玉帝就會造成一定麻煩,用人不公啊什麽的,那麽老許責無旁貸啊,出來開個頭兒,讓玉帝隨便找個差事給猴子幹,也算堵住眾仙之口。


    (那麽在洪武元年十二月,朱元璋安撫舊元之降臣,並遣人給各地尚未歸附大明的元臣陳述利害。同月,老朱派人前往高麗和安南,告知其主大明已經建立,正在北逐殘元。那個,你們看著辦吧。)


    不想玉帝竟將看守蟠桃園的差事交給猴兒了,這孫悟空也高興,其實這麽些天光轉悠也沒意思了,該找個什麽事兒充實一下了。這裏為嘛讓愛吃水果的猴兒看守蟠桃園呢,甭管什麽原因,就是得這麽寫,猴兒現在到處都是狐朋狗友的,很難引發爭鬥呀,那下步怎麽才能大鬧天宮啊?


    那麽到底為嘛要孫猴兒看管果園哩?這個時候,朱元璋已經派人占領了元大都啊。那麽,這個“蟠桃園”就代表了元朝(大都),那麽蟠桃肯定是代表了元朝原有的疆域組成。1368年我們認為元朝滅亡,下麵就開始看明朝的了。


    悟空偷吃了蟠桃不說,又聽說蟠桃會沒有請他參加,嘴上當著七位仙女麵說的好聽,立馬就給她們定身了(1369年朱元璋命人進兵西北,繼續收複河山,北元的南部控製區域逐漸歸附明朝。但是元順帝拒絕了老朱的好意,仍然要和大明為敵,甚至還要打算奪回大都)。平時跟天上神仙你們關係都挺好的啊,為啥有了好事兒想不起俺孫大聖呢,於是乎便心內不平。


    路上遇上赤腳大仙,大聖騙了這老家夥。大仙撓頭說道,“(蟠桃會)常年就在瑤池演禮謝恩,如何先去通明殿演禮,方去瑤池赴會?”無奈,隻得撥轉祥雲,徑往通明殿去了。


    這是什麽意思?安南王陳日煃接到聖旨之後,經過一番思考,於是派人在1369年六月到南京朝貢,老朱封其為安南國王,賜駝紐塗金銀印。安南先是元朝的藩國,現在又成了明朝的屬國。赤腳大仙者,陳日煃也。


    孫悟空之後就去了瑤池上偷吃偷喝一番,又任情亂撞到了兜率宮並偷吃了太上老君為丹元大會準備的九轉金丹,卻是給撐得醒了,闖大禍了,自己都知道這是要命的罪過啊,趕緊跑吧,還回去當自己的王去。


    (1369年四月,西北部分地域平定;朱元璋送還高麗一些人員回國,並給王顓下詔書,承認其藩王地位。同時要求高麗將流亡在其土的前“幽燕之民”百六十餘人送歸華夏。八月,高麗王-王顓派遣大臣朝貢南京,奉大明為宗主。此時的太上老君者,王顓也。)


    回去花果山和手下打了招呼,有福同享,這孫悟空還挺講情誼呢,膽子就壯了,竟然又上天偷了些吃喝兒,回來和眾猴兒做了個仙酒會。


    天上很快就知道了怎麽回事,被捉弄的神仙們都推牆兒,惹得玉帝大惱,派了李天王哪吒帶了十萬天兵,行師下界捉拿妖猴。


    (前麵已經說過,李思齊和朱元璋北伐大軍已經產生衝突,現在還繼續交戰,1369年李思齊投降明朝。)


    話不投機就動手,一天下來,孫悟空打的歡,可獨角鬼王和友軍都給天神捉拿去了,自己的猴兒們在狗頭軍師的帶領下,深藏在水簾洞底,倒是一點兒也沒事。(西元1367年和1371年,陳理和明升相繼歸順大明。上回書說的獨角鬼王是陳友諒和明玉珍,現在成了他們的兒子了。七十二洞妖王也就是些小的割據勢力,牛魔王他們暫時都不提了,因為徐壽輝、方國珍他們都滅亡或投降了。)


    自己根本不在乎結義兄弟們等人的死活,比四個健將還看得開,繼續喝酒,安心睡覺,明天接著打。這猴兒的自私自大,盲目樂天精神表露無疑。但是孫悟空的這種態度很奇怪嗎?不奇怪,凡人也大都如此,也沒人教孫悟空接受仁義教育什麽的,光是告訴了佛道兩派的所謂修行,那樵夫的一番話粗理不糙的說教根本就聽不出來,也無心聽啊,你一個砍柴的算什麽人物呀。


    現在是西遊記第六回,這個時候呢,觀音菩薩帶著惠岸行者也來參加蟠桃會了,知道了怎麽回事以後,也瞎操心上勁了,便讓木叉下去看看並幫忙。


    這裏很有點奇怪的,就是李天王的大兒子金吒,小兒子哪吒,怎麽二兒子不叫木吒而是叫做“木叉”哩?其實前麵已經說過了,李思齊的大兒子李宗顏(金吒),小兒子叫做李世昌(哪吒),養子叫做趙琦(可不是“李趙琦”)。看來這個趙琦還是曾經和朱元璋大軍交過手的,但是史載不詳,從西遊記書中來看,他或許叛逃至高麗境內。


    這木叉還行,見了他爹挺懂禮貌,但也不忿那個大聖稱號,便主動請纓,來戰猴兒。當然這叫喚的凶的一般都本事不大,不是孫悟空的對手。來的人都不行,李天王便派人上天求援。


    玉帝一聽不由得樂了,哦,都是飯桶,連個猴兒也抓不上來啊。觀音那就心裏不高興,哪吒算多半個佛家,木叉現在是正宗沙門呀,便搶了話茬,舉薦你的外甥去,讓你再笑。心裏卻是嘀咕,二郎神肯定也贏不了,就該俺們老一輩的出手了。


    這二郎神也不願意光悶在灌江口啊,一聽旨意,便立馬動心了,帶著梅山六兄弟草頭神就去花果山了。注意看,這小聖真君還真聰明謹慎考慮周全的,就是人現在也太驕傲了些。結果被玉帝等人給忽悠了,直到後來再次遇到孫悟空才改了不少毛病,自己和兄弟們加上猴兒跟豬八戒還喝了一頓解悶酒。


    強將手下無弱兵,這次馬流崩芭四個健將也沒轍,光顧著自己跑了,手下讓給逮了兩三千號。


    這二郎神就和孫悟空大戰起來,真就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各種本事幾乎都耍了個遍。但是我們一定要注意看,兩人的七十二變都相當有一套,誰也無法用眼睛看穿,都是用腦袋分析,而且連蒙帶猜認出對方的。孫悟空的隱身法和筋鬥雲更厲害一些兒,便後來跑了,二郎神隻好去上天四處尋找。


    李天王自以為是的還舉著照妖鏡在那瞎踅摸呢,一聽之下才四處照著找猴兒,才知道去了灌江口,就高了興了,上二郎神老窩了啊。這裏告訴我們了,照妖鏡是看不出來猴兒的變化的,隻能在孫悟空沒有變化的時候,才能發現的。其實老吳是在說,1366年朱元璋派軍攻打平江城(也就是隆平,今蘇州)。


    二郎神追上繼續打呀,天上的觀音(此刻指的是高麗僧人後來還俗的權臣辛旽,“辛”有“立”字部首,“旽”有“日”字旁,立日者,音也)一看來勁了,怎麽樣怎麽樣,你的二郎神雖然在道佛小輩兒裏麵最厲害,可也拿不住那猴兒吧,還得老娘親自出手幫忙啊。


    太上老君一聽,就不幹了,這裏可是淩霄寶殿,憑什麽你一個番尼在這叫囂呢,反客為主啊?便埋汰了觀音幾句,順便揭了所謂的短兒,便將金剛鐲拋了下去,鑿在猴兒腦門上,讓其跌了一跤。


    孫悟空還能接著跑,但是這猴兒估計天生怕狗,沒辦法,讓哮天犬咬了腿肚子,倒在地上起不來了,隻能罵那細犬,就讓二郎神他們給逮住了,俗話說閻王好惹小鬼難纏啊。二郎神雖然驕傲,可在外人麵前,倒很是給舅舅爭光臉上貼金的,說明他現在對天庭還抱有高升的想法。


    細犬者,張士誠手下大將呂珍也。看來吳承恩先生這是在將曆史往前翻,是在給張士誠偷偷立傳,對其的英雄事跡大加讚賞。這一點無可厚非,張士誠發展江浙經濟、力抗元朝,尤其是其手下害死了察罕帖木兒,對於朱元璋的“幫助”無論從何角度來看,都是至關重要的。然而,老吳對其也是有所批評,就是在提及他是玉帝的外甥。因為張士誠的確三番五次降元反元,雖說聽調不停宣,但是也曾經在元廷的授意下,和紅巾軍、朱元璋交戰過,而且劉福通就是死在了其細犬-呂珍手上。徐達和常遇春等人,在和張士誠交戰初期,也是有勝有負。


    太上老君用金剛鐲擊打了孫悟空是什麽意思,又為何是在二郎神聯手之下,他和觀音是什麽關係?原來這個時候的太上老君雖然還是王顓本人,但此時名叫王祺,是在1366年左右才改名王顓的。這個王祺,先是和蒙古人聯姻,取得了支持,1352年被元朝任命為高麗國王。沒過兩年,因為張士誠(二郎神)攻占高郵,元朝大怒,向王祺要求出動部分兵馬協同作戰。於是高麗便派遣了兩千多人到中原來,1355年因為元朝內訌,這些人死的死,逃的逃,但也有部分人留下來(直到前麵提到的1369年,被朱元璋命人送還高麗)。


    王祺認識到元朝大勢已去,便開始清掃國內親元勢力,1356年恢複高麗舊製,收複了元朝以前的國土。元順帝派人責難,王祺敷衍應付,就這麽騎牆來著,雙方誰也沒有再真動手,都顧不上啊。


    1359年,韓林兒給高麗傳話,要求其歸順宋。但是,王祺還不敢和元朝翻臉,便沒有搭理韓林兒。於是小明王便派遣毛居敬在1360年進攻高麗,曾一度占領平壤;1361年紅巾軍20萬將士繼續攻伐高麗,並攻克了其首府。1362年,高麗反擊將紅巾軍逐出國境。1363年元順帝下聖旨廢除王祺,高麗反抗,並大敗元軍(僅萬餘人,實在拿不出更多的軍隊來了)。元朝沒法,便繼續承認王祺的國王地位。


    1365年,王祺任用辛旽輔政,開始變革。這個辛旽(此時書中的觀世音菩薩)其實先是個和尚,有才能但是也專橫。辛旽小時候便入了佛門,法名遍照,1364年開始暗助王祺,號稱清閑居士。1365年還俗,1366年大權在握,發動土地變革,贏得百姓給其“聖人”的稱號(同年,王祺改名了,叫王顓)。後來因為過於留戀聲色犬馬、金銀權勢,逐漸和國王分庭抗禮起來,遂在1371年被王顓日益不滿之下將其給誅殺了。


    而王顓後來也由於一些後宮秩事打算殺了涉事人滅口,引發了和手下佞臣的矛盾衝突,被崔萬生等人趁其酒醉之際,將王顓給殺死。


    那麽在西元1369年,王顓和辛旽(此時已經產生裂痕了)看到蒙古已經日落西山,便一方麵答應朱元璋的招撫;一方麵也揮師北上擴大地盤,爭奪北元的土地。或許,這就是書中老君、觀音出麵鎮壓孫悟空的由來。


    先不提孫悟空了,再瞎扯下子關於二郎神和哪吒父子還有龍王。


    為什麽提這幾個呢,大家應該注意到了,他們在封神演義和西遊記兩本書裏麵都有出場。


    封神演義是什麽態度呢,二郎神中規中矩的還行,哪吒有點個性但也挺好,李天王有點迂腐但知錯還能改,龍王就是壞蛋幾個呀。


    西遊記呢,是二郎神聰明本事大驕傲但能改進;哪吒認佛為父,對信佛的人照顧有加,別人則大打出手,尤其更是看牛魔王不順眼的很;李天王膽小無能卻很要麵子的,對玉帝卻是死心塌地的,對佛是表麵恭敬心裏意見挺大的;龍王呢,首尾兩端,誰的話都聽,誰的手下也不得罪,膽子不大,沒有把握的時候是個妖怪也輕易不惹。


    這二郎神大家都公認,是小輩裏麵的頭一號,兩本書的作者也都認可。為什麽對哪吒父子還有龍王的態度就不一樣了呢?這就說來話長了。


    前麵凱撒也亂說了點子,這封神演義大約成書於1560年左右,是在嘉靖年間的書,作者不詳,許仲琳應該不是該書的原作者。書裏麵對道教推崇有加,將釋教給縮小化成西方教了,還將看不順眼的道教分子給折騰補充到西方教內,順便也將一些闡教的大仙們給坐鎮到了西方教了,這西方教明顯是針對經過漢化過的禪宗的,而不是原本的印度佛教了。那麽這本書到底是誰寫的,並不重要,明顯是個道教中的人物給主謀攛掇成的,目的是鼓吹道教中的所謂正統幫助有道明君的,是讓大家尤其是皇帝看的,所以其成書必然是在1560年左右。但是也有很多疑問,從書中的內容來分析,或許有極大可能,就是說這本書是後來有人又給修訂過的,好讓其能夠繼續流傳下來。那麽許仲琳先生就有可能是這位校對者了。


    明朝嘉靖皇帝1521-1566年在位,信道兒。當時呢,先是那個邵元節影響挺大,正規出家道士,皇帝令其總領道教。但仙逝的早啊1539年,馬上陶仲文就接了班了,1557年因病隱退1560年過世。兩人皆做了禮部尚書,其他的各種虛銜都不少,弟子還有後代們也沾光不少。


    這兩個人還是朋友呢,邵元節臨死前推薦的陶仲文接班。這兩人還好,不怎麽幹預朝政,尤其陶仲文也領道教事宜,但更是小心謹慎,死後的下場要比邵元節強多了,其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老陶有老婆孩子,是個道人。


    1566年隆慶皇帝上台,這個皇帝對道教是有點不感冒的,很快就將邵元節給批了一通兒,連寫的書都給禁了,對陶仲文的態度還行,基本沒搭理他。對道士方士們的打擊很大,基本上都給攆出朝廷了,對道教就更不上心了。這個時候誰還敢大力鼓吹道教呢?


    隆慶1566-1572年在位,時間不長,更是基本上都不上朝,就來說話也很少的。每天貓兒在皇宮大內不知道琢磨嘛呢,所以他的事跡不多,但都很重要,很關鍵,影響重大,跟黃老無為而治稍微有點兒類似。開海禁並改革發展經濟,放棄道教重用儒家,平反大禮儀,任命戚繼光等人消除海患,為萬曆初期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同時佛教開始反擊了,要趁機爭奪擴大地盤啊。很不出意外的,後任的皇帝萬曆吸取了父親還有爺爺的教訓,慢慢轉向佛兒了。


    隆慶皇帝為什麽打擊道教人物?跟他父親信道關係相當大,有可能隆慶認為嘉靖是吃硫化汞什麽的所致,再加上父親對自己挺有意見的,並不太喜歡自己,自己當了多年的窩囊“太子”啊。


    所以凱撒斷定這封神演義必然是在1560年左右,陶仲文過世前後寫出來歌功頌德,宣揚道教,打擊異己對道教中的不同派係也是如此,但就是不明著說道教,隻說闡截薑子牙,因為老陶並沒有出家啊。書裏壓製佛教儒家,但也不得已鼓吹三教共同發展。不過這三教指的卻是闡釋截,也就是正一道、佛教、全真道,根本就沒有儒家的份。


    其實這也好理解,釋道儒三家其實都已經不是最初漢朝那個時候了,都吸取了另兩家的一些所謂精華,也排除了自己的一些所謂糟粕。到了明朝的時候,國內的佛教主要是禪宗,和印度佛教、吐蕃佛教、唐代佛教已經大相徑庭了,當然道教和儒家也是如此,都在持續改進並基本定型了。即使到了清朝,密宗雖然顯赫一時,但也隨著曆史又退回到了老地方了,還得歸位於禪宗。


    但是封神演義的作者明顯的更瞧不上儒家,寫的是商末周初時期西元前1045年前後,那時候你老孔還遠遠沒出生呢,這人道的事情歸道家負責,嘿嘿。但是,老子才比老孔早出生了多少年?各種傳說一塊算,撐死了說,最多300年,滅商那個時候,老子至少也還得再過二百多年才出生,怎麽著也沒老子的份兒啊。所以儒家的人怎麽可能會對封神演義有好的評價呢,寫得再好也不認賬,估計要是評選百大奇書什麽的,也輪不到你封神演義入榜的,何況寫的深度其實一般呢,當個單純小說還是相當不錯的,在民間流傳口碑可以。當然了,佛家的人更是討厭這本書,明顯的對書中關於“西方教”的表現很是不滿。


    那麽吳承恩老爺子,凱撒判斷也是在1566年左右,開始準備寫西遊記了,甚至在這個時候,寫了一些開頭也說不定。書中第二回提到了性命雙修,成仙成佛的,然而這個概念及其後來的成就金丹等等內容,應該老吳是參考了1564年問世的《金丹就正篇》,再者封神演義的手抄版本或是商業版本的出現,嘉靖皇帝讓自己一再傷心,後來的隆慶皇帝也不上朝的,佛教的再度強勢反擊,官場中的林林,社會上的總總,這一切都嚴重的刺激老吳,便憤而執筆,西遊記也寫得更加隱晦了,發狠了,逗笑了,迷茫了,落淚了,是無聲的呐喊,是儒之大家的教誨,是一本教科書,是給皇帝的警恒。甭管怎麽著吧,為什麽這看似除妖神話的書能吸引李漁的眼球進入四大奇書,後來亦能傲然於四大名著?它是白話嗎?它是浪漫抗爭嗎?它是矛盾百出嗎?它是形同放屁嗎?


    大家看西遊記,說實在的,不看上三五遍的,根本不知道說的嘛,每個人看了就有不同的感受,同一個人看了很多遍以後,感觸也會越來越不同。老吳那時畢竟經曆滄桑,各種教派醫學玄學雜學方言等等的知識豐富無比,就連官場帝王的事情也知道不少,這西遊記要是在嘉靖年間就寫好了,那才叫見鬼了,那個時候佛教還在低穀徘徊呢,《金丹就正篇》的流傳範圍還很窄。而且西遊記這本書從構思到定稿,根本在十年之內就完不成,估計著怎麽也得十好幾年的才行,其中光參考道家釋家的各種理論就得研究大幾年的。而且必然有個在朝廷當過大官的老朋友給提供信息才行,老吳才隻不過也當了幾年像弼馬溫一樣的不入流的官兒呢。


    凱撒這裏多說一下,在1557年,陶仲文隱退的時候,相當不錯的,向朝廷交還了二十來年的各種大的賞賜,當時有接收官員稱了稱,約總計13500斤重,這家夥,抗抬不動的。那麽大家請在西遊記裏麵找找看,看什麽玩意兒跟這個能靠上邊兒。


    順便說下子《金丹就正篇》,作者陸西星1520-1606年,道家內丹派其中的一家創始人,以前的道教內丹派也分了好幾個小派,有主張先命後性的,有主張先性後命的,到了老陸這裏惜修性命一塊來。這本書是在1564年底才寫完的,等大家都知道了的時候,估計嘉靖皇帝都歸西了,老陸生不逢時,自己的那一套道家內修功法,一來不符合嘉靖的口味,第二成名晚了,偏又趕上隆慶1566-1572年在位的這個不信道的皇帝了,陸西星也隻好與時俱進,轉變了思想,後來也參禪學佛了一番,但也不忘本行,便主張道釋仙佛一體思想,還有那個啥啥的,卻是對萬曆皇帝的影響很大。


    在宋朝或是以前的時候,道家的內丹派是這麽描述的,功完可作道和仙。但到了元明的時候,就變成佛和仙了。這和元朝時期的兩次大的滅道有很大關係,1256年的蒙哥和1281年的忽必烈幾乎將道教的所謂經典給燒了個幹淨,老子的道家經典《道德經》倒是沒敢禁,嗬嗬,甭看人家老子說的最玄,最難以理解,但是有點頭腦兒的人,除了部分儒家以外,誰也不敢惹老子。


    但是凱撒多扯一句,這要說是陸西星寫了這本西遊記的話,雖然想笑,但還不是太意外,可要說他是封神演義的作者就堅決不認同了,因為老陸是金丹派的,跟符籙派的矛盾挺大。


    最後說一說蟠桃會和丹元會,蟠桃會大家都熟悉,先不說了。太上老君曾經說到,自己專門煉了些九轉金丹,伺候玉帝作丹元大會。


    我們知道了,王母娘娘的蟠桃會和玉帝的丹元大會是同時同地點進行的,每年一度邀請群仙佛(凡是有俸祿的幾乎全部參加)搓一頓,壓軸內容就是蟠桃和金丹。以前的時候,是指蒙古部落的忽裏台大會和元朝的帝位傳承。


    繼續看書,蟠桃會被猴兒給攪和黃了,這個丹元大會自然也開不成了。後來佛祖將孫悟空鎮壓在五指山下,天庭召開了“安天大會”,還是如來給起的名呢,其實還是後續補上蟠桃會(丹元大會)罷了。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後,持續對北元用兵。1370年元順帝駕崩;孛兒隻斤?愛猷識理達臘繼“大元”位,(他兒子曾經被老朱給逮住過,但是不久就放回去了)1378年四月去世,廟號“昭宗”;脫古思帖木兒是第三任北元皇帝,1388年捕魚兒海戰役中逃走,不久被孛兒隻斤?也速迭兒殺死。也速迭兒不是忽必烈的後人,而是忽必烈弟弟阿裏不哥的後裔。他因此即北元帝位,由於政見不同,拒絕給脫古思帖木兒上諡號,不再沿用漢族傳統年號紀年法,隻承認“大蒙古國”,1392年離世。(也速迭兒殺死脫古思帖木兒之後,蒙古各部落因此開始“離心離德”,紛紛壯大自己的力量,試圖擺脫黃金家族的影響。)額勒伯克繼位後,卻在1399年,被乞兒吉斯部落首領鬼力赤殺死了。鬼力赤雖然取得了名義上蒙古各部的統治權,但還是先立了其兒子孛兒隻斤?坤帖木兒為北元(末代)皇帝,兩年後於1402年,感覺到自己羽翼豐滿了,便殺死坤帖木兒,自立為蒙古大汗。至此,明朝認為(北)元真正滅亡,便還沿用漢代稱呼蒙古的說法,即韃靼。可巧的是,西元1402年,朱棣戰敗朱允炆,建文帝不知所蹤,明太宗(成祖)即位也就是永樂皇帝。


    在1389年,明朝實現基本統一,北元被迫繼續西遷。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蒙古各部落的“野心”,為“北元”的徹底覆滅鋪平了道路,對大明的威脅急劇削弱;而1402年“北元滅亡”和“朱棣即位”,老吳認為這才是真正的“安天”!


    但是在宴會上,如來還收了不少好玩意兒,比如王母的蟠桃、壽星的紫芝瑤草和碧藕金丹、赤腳大仙的交梨火棗。如來都稱謝了,叫阿儺、迦葉,將各所獻之物,一一收起。


    此時很有內中意味,首先,西遊記書裏第五、六、七回中,王母娘娘的出場也是“散場”,此後均沒有正麵出現過(隻在他人的口中提到過“王母娘娘”),玉帝仍然唱天庭主角。綜合判斷,就明白了,這個“王母娘娘”也就是西王母!和西遊記前四回書中的玉帝一塊兒,指的是元和北元時期的蒙古統治者;第五至七回書裏麵是個過渡,是大明朝和“元”朝共存時期;之後“王母娘娘”退到幕後,玉帝才徹底“變為”明朝的君主。那麽“蟠桃會”必然是蒙古人的部落事務大會-“忽裏台大會”,“丹元大會”卻是元朝(含北元)的皇帝世襲製度。西遊記第七回書以後,就沒有再舉行過“蟠桃會”和“丹元大會”了,也就是因為明朝已經大一統,蒙古人的“天命”已經結束。“安天大會”將其給取而代之了,此後書裏悄悄給轉成了“龍華會”。“龍華”者,中華之龍,中華真天子也。


    什麽是“丹”?想必大家已經一目了然,就是中國封建時期的所謂帝王正統傳承,此時特指明朝。那吳承恩先生肯定不敢寫接下來應該是“丹明大會”,這不就露餡兒了麽,於是以“龍華會”代之。


    蟠桃者,朱元璋、朱棣北伐蒙古,當時占領的長城以北部分區域;紫芝瑤草、碧藕金丹者,高麗、兀良哈和女真所在地域也;交梨者,交阯、占城也;火棗者,河套、哈密也。


    還有就是,“安天大會”的過程為什麽描寫的如此詳細?原來這個在明朝也是有講究的,很可能是慶成宴,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叫做“懷歸”會。也就是必須在宴會結束後,參加的官員還可以讓自己的隨從(最多倆,不能再多了,如來也是正好兒帶了兩個弟子)打包一些剩下來的吃食,帶回家供家人(主要是以父母的名義)享用。


    要不說老吳夠壞哩,描述的很是平常,但內裏損到家了。幸虧如來還是知道這個規矩的,收了禮物之後趕緊走。不然的話,還要是繼續留下來聊天再吃喝點,會被糾察靈官(明朝的監察禦史)給告一狀的,讓你真的“吃不了兜著走”。


    那麽書中,現在就開始過渡到了大明。朱元璋也經常舉辦宴會,君臣欣賞音樂歌舞,還做遊戲,順便大吃大喝。大的宴會有四種,在明太祖實錄裏麵提及,“每歲聖節、正旦、冬至、郊祀慶成大宴皆書遇節賜宴”。也就是萬壽聖節、元旦、冬至還有慶成大宴。


    萬壽聖節就是皇帝的生日,元旦和冬至不解釋了,慶成宴規模最大,是指的每年一度在京城郊外祭祀天地之後,第二天晚上在奉先殿舉辦的大型宴會。在慶成宴上,不但邀請群臣,而且還有和尚道士哩。


    祭祀天地,在明初是分開來的,夏至那天在北郊祭祀地,冬至那天在南郊祭祀天(就是主要祭祀昊天上帝也就是玉帝)。後來朱元璋覺得太麻煩也浪費錢,在1377年,就將祭祀天地給合並了,一般改在每年的正月某日。但是在嘉靖九年的二月,朱厚熜又給分開祭祀了,為此,還產生了夏言(擁護派)、張璁(反對派)等人的爭議,甚至將強烈反對的霍韜給下了都察院大獄(關了倆月後交了些罰款才給放了出來)。


    那麽西遊記現在舉辦的“安天大會”,就是在映射朱元璋洪武十年以後,合並祭祀天地再召開慶成宴了。


    亂扯的又太多了,欲知齊天大聖被抓上天庭押至斬妖台,英雄遭遇何種刑憲,請聽下回接著胡說。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亂扯西遊釋厄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凱撒說書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凱撒說書並收藏亂扯西遊釋厄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