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後,果然不出呂司所料,朝廷頒布公文,要求各地刺史太守領兵平亂,並且允了當地官府招兵買馬之權。
張其臉色陰沉,好幾天不見放晴。
呂司正愁怎樣說服義父建功立業,治郯突然傳來消息,官府強製征兵,青年壯漢必須參軍抵抗亂匪。
呂司心中暗喜,這下不用煩了,義父不願入伍都不行。
近些日子,義父威名遠揚,黃巾軍大部分戰力在治郯,小的流寇來襲,楊家灣在義父的帶領下,毫無傷亡數次擊退外敵,附近不少村子聽說後,紛紛逃亡過來,短短幾天時間之內,楊家灣人口暴漲,從原先的一千餘人,增加到三千。
張其麾下隊伍,再次得到擴展。
隻不過,人口多了,需要的糧食也多,看著糧食一天天變少,張其麵容平靜,巍然不動,似是毫無所覺,周珈心裏急得冒火,想不明白,張其從前對官府也沒那麽大排斥啊,為何不願從軍。
周珈心裏暗暗猜測,張其武藝高強,身上不經意流露出一種充滿肅殺的氣勢,他曾經應當是一方將領,難道是因為遭遇了朝廷迫害,故而才不願從軍?
呂司心裏卻想,他們和官府從未交際,義父究竟在擔心些什麽,並且,自從朝廷頒布公文以來,義父的臉色一臉比一天難看,殺敵的時候勇猛異常,竟像是在發泄怒氣一樣。
呂司百思不得其解,反複推敲過後,得出的答案,卻與他的身世有關,除此之外,呂司找不出任何義父不願參軍的理由。
他的仇人究竟是誰,竟讓義父如此忌憚?
當晚,張其巡村回來,呂司靜坐在屋裏等候,看見張其,他站起身,慎重其事的問道:“義父,您不願建功立業,可是因為孩兒的緣故?”
張其臉色一變:“胡說八道。”
呂司一看他的神色,心裏對此事更加肯定,緩緩說道:“孩兒得以活命,全賴義父之恩,義父不願告知孩兒仇人是誰,孩兒鬥膽猜測,仇人定是官府中人,並且勢力不小。”
張其神色一震,臉色倏然變得鐵青,斷然否認道:“休要妄言,沒那回事。”
呂司目光平靜,淡淡的口吻卻透著一種掌控一切的篤定:“義父是擔心孩兒不懂事,怕我不自量力前去報仇嗎?孩兒推測,朝廷詔令一下,義父難掩怒火,我那仇人隻怕會借此機會平步高升。故而,義父才會不願入伍,義父是擔心仇人發現您的蹤跡,繼而進行報複。”
張其心緒複雜起伏不定,他心裏也不知是憤怒多一點,還是自豪多一點,司兒確實聰慧,所料半分不差。
呂司見狀,心裏一鬆,找到症結就好,找到症結他可以對症下藥,心裏稍一思索,笑著說道:“其實,孩兒私以為,義父不必如此憂心,天底下同名同姓之人多不勝數,義父與我定居徐州八年,便是從軍入伍,若非相熟之人,誰又會猜出您是誰,況且,若不賺取功勳,成就功名,我們拿什麽報仇,拿什麽保全自身。”
張其聞言,心神巨震,他竟還不如司兒有魄力。
呂司暗中琢磨著,三國時期隻有並州刺史名叫丁原,手中權勢非常之大,就連董卓也忌憚三分,若非呂布反叛斬殺了丁原,董卓也不會輕易占領京城,此丁原,難道真是他的殺父仇人,呂布.......
呂司記得,自己有一個大哥身死不明,丁原和他親生父親本是結義兄弟,領養了呂布似乎也不是不可能。
根據曆史記載,呂布在丁原麾下,一直不受重用,呂司猜想,會不會和呂布的身世有關,丁原根本不敢重用他,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有人從中挑撥,讓呂布發現了自己的身世,他會殺了丁原,仿佛理所當然,至於後來,為何呂布沒有辯解,呂司想,應當是沒有證據,董卓想要重用呂布,豈會沒有後手。
因此,呂布才會壞了名聲,他對董卓的不滿累積了太多,才會造成了他再次背叛,成為三姓奴家。
當然,這些都隻是他的猜測,呂布究竟是不是他的親人還有待查證,目前當務之急,他要考慮怎樣說服義父,盡管呂司心裏明白,就算不用自己勸解,義父也會參軍,因為義父無路可走,官府下令征兵,百姓根本無法拒絕,隻是心甘情願和被人逼迫有所不同,從軍不等於升官,從軍隻是起步,如果義父心有忌憚,不願借此機會建功立業,那麽他的功勳豈不是平白便宜了別人,呂司可不願。
官府前來征兵的時候,呂司就已經打探過,這次治郯縣令也是急了,許下軍侯之位給義父,並且義父人馬仍由義父掌管。
當然,除此之外,徐虎陳鮭也得到軍侯的職位。
據說,原本像義父這樣的平民勢力,隻有一個屯長之位,但是,由於近幾日義父在楊家灣英勇抗敵,武勇之名四處流傳,縣令破例,提拔他為軍侯,同時也是為了轄製徐虎陳鮭,這樣一來,治郯縣城便有四方勢力,一方乃是官府,一方乃是徐虎,還兩方人馬則是陳鮭,張其,至於治郯的世家,世家從來都隻會在背後操縱,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刻,世家不會露麵,徐虎和陳鮭很明顯,正是屬於世家的勢力。
縣令想保持平衡,必然會拉攏義父,走通這一條路子,再用錢財疏通,呂司相信,義父平步青雲之日指日可待。
更何況,治郯此時形勢不妙,數萬黃巾圍困,士兵死傷無數,前幾日治郯官兵拚死抵抗,雖然殺退了外敵,但是損失也不少,要不然,也不會強製招兵,義父此去,正是解了縣令的危難,再怎麽說,義父手下也有數千人馬。
不過,呂司撇了撇嘴,說穿了,縣令其實就是空手套白狼,唯一隻付出了幾個軍侯的職位,平白得了不少兵馬,剿滅黃巾勝利,縣令有功,失敗,反正死的也不是他的人,可以說,縣令隻給出一個軍侯的名頭,便隻需要坐等其成即可。
然而,這個道理明白歸明白,誰又能拒絕得了,陳鮭徐虎還不是照樣入套,世上並不缺乏聰明人,想要借著黃巾之亂賺取功名的人太多,可是,真正勝出之人,卻是寥寥無幾。
翌日,麵對官府的詔令,還有官兵的催促,張其不再拖延,這一趟治郯已經非去不可,縣令不會給他喘息的機會,否則,便是論敵處理。
呂司收拾好行禮,輕裝上陣,欲意一同前往。
張其板著臉,不容拒絕地說道:“你仔細在家待著,戰場豈容兒戲,莫給為父添亂。”
呂司錯愕:“義父———”
張其沉聲道:“此行為父帶上晉鵬,吾兒聰慧,楊家灣便交給你了,騎兵,你也留下,楊家灣乃我等之根基,萬不可出絲毫差池。”
呂司又急又怒,忙不迭地說道:“義父,我也要與你一起去。”
張其皺眉:“沒規矩,你一個八歲孩童,去了何用,隻會成為吾之把柄,司兒,你且記住,楊家灣萬不能有任何閃失,此去若是為父有何意外,你便帶著人自立門戶。”
呂司氣急敗壞:“呸呸呸,義父休要胡言,您領兵的本事,我還不知道嗎,您就答應孩兒吧,我想與您一同前往,況且我會醫術,戰場少不了傷亡,我可以幫忙。”
張其斥道:“不行,村民和家眷需要照看,吾兒必須留在此地坐鎮,楊釗,王馳醫術尚可,此行為父會帶上他們。”
呂司瞪大眼睛,不滿道:“為什麽他們能去,我卻不行。”
張其瞥他一眼,淡淡道:“人家十三,你才八歲,兩者豈能相提並論。”
呂司悔得腸子都青了,當初教導村中孩童醫術,確實是想在戰場上幫忙,隻是他怎麽也沒想到,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義父竟然把他撇開了,雖然,徒弟醫術沒他好,但是戰場上又不需要診斷,大多是接骨和包紮,楊釗和王馳已經可以獨當一麵。
張其見他臉色不好,想了想,說道:“你看古往今來,哪個將領會招八歲頑童為兵,莫要再胡鬧了,吾兒當真前去,陳鮭徐虎必會借此生事,我等在縣城根基淺薄,尚未立足之前,你在家裏好生待著,以免他人對你不利。”
呂司瞪圓眼睛:“太平道四處作亂,家裏也不安全。”
張其拍拍他的肩,慎重叮囑:“鄉親父老,為父便留給你照看了。”
呂司氣不打一處來,張其一錘定音,交給他一項巨大任務,其實,他心裏也明白,義父在縣城沒有根基,然而,正是因為沒有根基,他才想前去幫忙。
張其淡淡說道:“你在家守好門戶,便是對為父最大的助力。”
呂司沉默了一會兒,不再辯駁,義父的話很有道理,縣城各方勢力寡患不均,戰時尚且無礙,戰後定會起衝突,他若前去,隻會成為義父的軟肋,隻是,那是戰場,縣城更是權利交接的地方,義父為人義氣,性情耿直,他若不跟在身邊看著,實在不放不下心。
呂司心裏再次痛恨起來,痛恨自己年紀小。
張其叮囑完兒子,縱馬點兵,領了整整一千人前往治郯,剩下五百餘人,留在楊家灣防匪。
呂司心裏不舍,堅定的要求義父,每隔幾日必須送信回來。
張其含笑應允,一隊士兵踏上征程。
縣令對他還算不錯,當天便讓他走馬上任。張其再次回到軍營,竟產生了一種恍如隔世之感。
張其臉色陰沉,好幾天不見放晴。
呂司正愁怎樣說服義父建功立業,治郯突然傳來消息,官府強製征兵,青年壯漢必須參軍抵抗亂匪。
呂司心中暗喜,這下不用煩了,義父不願入伍都不行。
近些日子,義父威名遠揚,黃巾軍大部分戰力在治郯,小的流寇來襲,楊家灣在義父的帶領下,毫無傷亡數次擊退外敵,附近不少村子聽說後,紛紛逃亡過來,短短幾天時間之內,楊家灣人口暴漲,從原先的一千餘人,增加到三千。
張其麾下隊伍,再次得到擴展。
隻不過,人口多了,需要的糧食也多,看著糧食一天天變少,張其麵容平靜,巍然不動,似是毫無所覺,周珈心裏急得冒火,想不明白,張其從前對官府也沒那麽大排斥啊,為何不願從軍。
周珈心裏暗暗猜測,張其武藝高強,身上不經意流露出一種充滿肅殺的氣勢,他曾經應當是一方將領,難道是因為遭遇了朝廷迫害,故而才不願從軍?
呂司心裏卻想,他們和官府從未交際,義父究竟在擔心些什麽,並且,自從朝廷頒布公文以來,義父的臉色一臉比一天難看,殺敵的時候勇猛異常,竟像是在發泄怒氣一樣。
呂司百思不得其解,反複推敲過後,得出的答案,卻與他的身世有關,除此之外,呂司找不出任何義父不願參軍的理由。
他的仇人究竟是誰,竟讓義父如此忌憚?
當晚,張其巡村回來,呂司靜坐在屋裏等候,看見張其,他站起身,慎重其事的問道:“義父,您不願建功立業,可是因為孩兒的緣故?”
張其臉色一變:“胡說八道。”
呂司一看他的神色,心裏對此事更加肯定,緩緩說道:“孩兒得以活命,全賴義父之恩,義父不願告知孩兒仇人是誰,孩兒鬥膽猜測,仇人定是官府中人,並且勢力不小。”
張其神色一震,臉色倏然變得鐵青,斷然否認道:“休要妄言,沒那回事。”
呂司目光平靜,淡淡的口吻卻透著一種掌控一切的篤定:“義父是擔心孩兒不懂事,怕我不自量力前去報仇嗎?孩兒推測,朝廷詔令一下,義父難掩怒火,我那仇人隻怕會借此機會平步高升。故而,義父才會不願入伍,義父是擔心仇人發現您的蹤跡,繼而進行報複。”
張其心緒複雜起伏不定,他心裏也不知是憤怒多一點,還是自豪多一點,司兒確實聰慧,所料半分不差。
呂司見狀,心裏一鬆,找到症結就好,找到症結他可以對症下藥,心裏稍一思索,笑著說道:“其實,孩兒私以為,義父不必如此憂心,天底下同名同姓之人多不勝數,義父與我定居徐州八年,便是從軍入伍,若非相熟之人,誰又會猜出您是誰,況且,若不賺取功勳,成就功名,我們拿什麽報仇,拿什麽保全自身。”
張其聞言,心神巨震,他竟還不如司兒有魄力。
呂司暗中琢磨著,三國時期隻有並州刺史名叫丁原,手中權勢非常之大,就連董卓也忌憚三分,若非呂布反叛斬殺了丁原,董卓也不會輕易占領京城,此丁原,難道真是他的殺父仇人,呂布.......
呂司記得,自己有一個大哥身死不明,丁原和他親生父親本是結義兄弟,領養了呂布似乎也不是不可能。
根據曆史記載,呂布在丁原麾下,一直不受重用,呂司猜想,會不會和呂布的身世有關,丁原根本不敢重用他,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有人從中挑撥,讓呂布發現了自己的身世,他會殺了丁原,仿佛理所當然,至於後來,為何呂布沒有辯解,呂司想,應當是沒有證據,董卓想要重用呂布,豈會沒有後手。
因此,呂布才會壞了名聲,他對董卓的不滿累積了太多,才會造成了他再次背叛,成為三姓奴家。
當然,這些都隻是他的猜測,呂布究竟是不是他的親人還有待查證,目前當務之急,他要考慮怎樣說服義父,盡管呂司心裏明白,就算不用自己勸解,義父也會參軍,因為義父無路可走,官府下令征兵,百姓根本無法拒絕,隻是心甘情願和被人逼迫有所不同,從軍不等於升官,從軍隻是起步,如果義父心有忌憚,不願借此機會建功立業,那麽他的功勳豈不是平白便宜了別人,呂司可不願。
官府前來征兵的時候,呂司就已經打探過,這次治郯縣令也是急了,許下軍侯之位給義父,並且義父人馬仍由義父掌管。
當然,除此之外,徐虎陳鮭也得到軍侯的職位。
據說,原本像義父這樣的平民勢力,隻有一個屯長之位,但是,由於近幾日義父在楊家灣英勇抗敵,武勇之名四處流傳,縣令破例,提拔他為軍侯,同時也是為了轄製徐虎陳鮭,這樣一來,治郯縣城便有四方勢力,一方乃是官府,一方乃是徐虎,還兩方人馬則是陳鮭,張其,至於治郯的世家,世家從來都隻會在背後操縱,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刻,世家不會露麵,徐虎和陳鮭很明顯,正是屬於世家的勢力。
縣令想保持平衡,必然會拉攏義父,走通這一條路子,再用錢財疏通,呂司相信,義父平步青雲之日指日可待。
更何況,治郯此時形勢不妙,數萬黃巾圍困,士兵死傷無數,前幾日治郯官兵拚死抵抗,雖然殺退了外敵,但是損失也不少,要不然,也不會強製招兵,義父此去,正是解了縣令的危難,再怎麽說,義父手下也有數千人馬。
不過,呂司撇了撇嘴,說穿了,縣令其實就是空手套白狼,唯一隻付出了幾個軍侯的職位,平白得了不少兵馬,剿滅黃巾勝利,縣令有功,失敗,反正死的也不是他的人,可以說,縣令隻給出一個軍侯的名頭,便隻需要坐等其成即可。
然而,這個道理明白歸明白,誰又能拒絕得了,陳鮭徐虎還不是照樣入套,世上並不缺乏聰明人,想要借著黃巾之亂賺取功名的人太多,可是,真正勝出之人,卻是寥寥無幾。
翌日,麵對官府的詔令,還有官兵的催促,張其不再拖延,這一趟治郯已經非去不可,縣令不會給他喘息的機會,否則,便是論敵處理。
呂司收拾好行禮,輕裝上陣,欲意一同前往。
張其板著臉,不容拒絕地說道:“你仔細在家待著,戰場豈容兒戲,莫給為父添亂。”
呂司錯愕:“義父———”
張其沉聲道:“此行為父帶上晉鵬,吾兒聰慧,楊家灣便交給你了,騎兵,你也留下,楊家灣乃我等之根基,萬不可出絲毫差池。”
呂司又急又怒,忙不迭地說道:“義父,我也要與你一起去。”
張其皺眉:“沒規矩,你一個八歲孩童,去了何用,隻會成為吾之把柄,司兒,你且記住,楊家灣萬不能有任何閃失,此去若是為父有何意外,你便帶著人自立門戶。”
呂司氣急敗壞:“呸呸呸,義父休要胡言,您領兵的本事,我還不知道嗎,您就答應孩兒吧,我想與您一同前往,況且我會醫術,戰場少不了傷亡,我可以幫忙。”
張其斥道:“不行,村民和家眷需要照看,吾兒必須留在此地坐鎮,楊釗,王馳醫術尚可,此行為父會帶上他們。”
呂司瞪大眼睛,不滿道:“為什麽他們能去,我卻不行。”
張其瞥他一眼,淡淡道:“人家十三,你才八歲,兩者豈能相提並論。”
呂司悔得腸子都青了,當初教導村中孩童醫術,確實是想在戰場上幫忙,隻是他怎麽也沒想到,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義父竟然把他撇開了,雖然,徒弟醫術沒他好,但是戰場上又不需要診斷,大多是接骨和包紮,楊釗和王馳已經可以獨當一麵。
張其見他臉色不好,想了想,說道:“你看古往今來,哪個將領會招八歲頑童為兵,莫要再胡鬧了,吾兒當真前去,陳鮭徐虎必會借此生事,我等在縣城根基淺薄,尚未立足之前,你在家裏好生待著,以免他人對你不利。”
呂司瞪圓眼睛:“太平道四處作亂,家裏也不安全。”
張其拍拍他的肩,慎重叮囑:“鄉親父老,為父便留給你照看了。”
呂司氣不打一處來,張其一錘定音,交給他一項巨大任務,其實,他心裏也明白,義父在縣城沒有根基,然而,正是因為沒有根基,他才想前去幫忙。
張其淡淡說道:“你在家守好門戶,便是對為父最大的助力。”
呂司沉默了一會兒,不再辯駁,義父的話很有道理,縣城各方勢力寡患不均,戰時尚且無礙,戰後定會起衝突,他若前去,隻會成為義父的軟肋,隻是,那是戰場,縣城更是權利交接的地方,義父為人義氣,性情耿直,他若不跟在身邊看著,實在不放不下心。
呂司心裏再次痛恨起來,痛恨自己年紀小。
張其叮囑完兒子,縱馬點兵,領了整整一千人前往治郯,剩下五百餘人,留在楊家灣防匪。
呂司心裏不舍,堅定的要求義父,每隔幾日必須送信回來。
張其含笑應允,一隊士兵踏上征程。
縣令對他還算不錯,當天便讓他走馬上任。張其再次回到軍營,竟產生了一種恍如隔世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