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氧菌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有芽孢的革蘭陽性梭菌,它們韻抵抗力強,分布廣泛,引起的感染有破傷風、氣性壞疽、肉毒素中毒等嚴重疾患,並已應用類毒素與抗毒素進行特異治療;另一類是無芽孢的革蘭陽性和革蘭陰性的球菌和杆菌,多係人體的正常菌群,常位於口腔、腸道、上呼吸道以及泌尿生殖道等部位,所引起的疾病屬條件致病的內源性感染。
目前醫院常規細菌培養方法不能檢出厭氧菌感染,常用抗生素(尤其是氨基類)多無效,是某些感染性疾病遷延不愈和反複發作的重要原因之一。臨床遇到以下情況時應高度懷疑厭氧菌感染,及時做厭氧菌檢查:
1.感染局部產生大量氣體,造成組織腫脹和壞死,皮下有撚發音。
2.發生在黏膜附近的感染,口腔、腸道、鼻咽腔、**等黏膜,均有大量厭氧菌寄生,這些部分及其附近有破損,極易發生厭氧菌感染。
3.深部外傷如槍傷後,人被動物咬傷後的繼發感染,均可能是厭氧菌感染。
4.分泌物有惡臭,或為暗血紅色,並在紫外光下發出紅色熒光,分泌物或膿汁中有黑色或黃色硫磺樣顆粒,均可能是厭氧菌感染。
5.分泌物有惡臭、呈膿性並含有壞死組織,塗片經革蘭染色,鏡檢發現有細菌,且常規培養陰性;或在液體及半固體培養基深部長的細菌,均可能為厭氧菌感染。
6.長期應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治療無效的病例,可能是厭氧菌感染。
7.最近有流產史者,以及胃腸手術後發生的感染。
8.常規血培養陰性的細菌性心內膜炎,並發膿毒性血栓靜脈炎或伴有黃疸的菌血症等,很可能是厭氧菌感染。厭氧菌感染以顱內、胸腔、腹腔、盆腔為多見,占這些部位感染的70~93%,1/3~2/3為混合感染。
有芽孢革蘭陽性杆菌——梭狀芽孢杆菌屬
產氣莢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梭菌感染占厭氧菌感染的10%~20%,最常見者為產氣莢膜梭菌,可致肌肉壞死(氣性壞疽)、壞死性膽囊炎、敗血症、流產後血管內溶血、胸膜厭氧感染等。某些型別可引起食物中毒和壞死性腸炎。在美國,多年來產氣莢膜梭菌是居沙門菌、葡萄球菌之後食物中毒第三位的病原菌。產氣莢膜梭菌還與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有關。
值得注意的事,此菌係胃腸道和皮膚的正常菌群,培養陽性結果的臨床意義必須結合臨床症狀才能確定。
破傷風梭菌(clostridium tetani)
又稱破傷風杆菌。本菌的芽孢在自然界廣泛存在,患者常因刺傷或深部傷口而感染,新生兒破傷風則由臍帶感染(俗稱臍帶風)。
它產生的毒性僅次於肉毒梭菌的外毒素,對中樞神經係統有特殊的親和力,尤其是對腦幹神經和脊髓前腳運動神經細胞,引起肌肉痙攣性收縮,表現為“角弓反張”等典型症狀。
肉毒梭菌(clostridium camis)
肉毒梭菌可產生極其強烈的外毒素——肉毒毒素,它能與膽堿能神經結合,阻斷乙酰膽堿在外周神經末梢的釋放.導致肌肉遲緩性麻痹。人食入毒素後,潛伏期18~72h,患者出現急性鬆軟性癱瘓,起於麵肌(包括眼皮),然後頭部、咽部、唇至胸、橫膈、四肢,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艱難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
本菌與假膜性腸炎、抗生素相關性腸炎有關。在自然界廣泛存在,約有3%正常人的糞便中可分離出此菌,但住院患者糞便中的分離率達到13%~30%,因此認為與醫院感染及抗生素的應用有關,是引起醫院內成人腹瀉的主要原因。臨床表現可從無症狀到抗生素相關性腹瀉、非特異性結腸炎、假膜性結腸炎和中毒性巨結腸。對艱難梭菌相關疾病的微生物學診斷有爭議。糞便培養有假陽性,明確診斷的金標準是以細胞培養來檢測糞便中艱難梭菌毒素,但費時、費力,現有替代的檢測腸毒素a的乳膠凝集試劑。治療須用萬古黴素或甲硝唑等。
多枝梭菌(clostridium ramosum)
正常存在於大腸,居臨床標本中梭菌的第二位,主要引起外傷所致的腹內感染,其臨床重要性在於此菌耐受青黴素、克林黴素和其他抗生素。
諾維梭菌(clos-tridium novyi)和敗毒梭菌(clostridium sep-ticum)
臨床常見革蘭陰性無芽孢厭氧杆菌
類(擬)杆菌屬(bacteroides)
是臨床標本中分離最多的革蘭陰性無芽孢厭氧杆菌。類杆菌常寄生於人的口腔、腸道和女性生殖道,是一種條件致病菌,主要引起內源性感染,可見於女性生殖係統感染、膿胸、顱內感染以及菌血症等。現有18個菌種,在臨床標本中以脆弱類杆菌(c.fra-gilis)最多見,約占臨床厭氧菌分離株的25%,占類杆菌分離株的50%,居臨床厭氧菌分離株的首位。
梭杆菌屬(fusobacterium)
存在於正常人的胃腸道、上呼吸道,可致人的嚴重感染,如菌血症等。其中以具核梭杆菌(f.nucleatum)最為常見,可引起厭氧性胸膜炎、吸人性肺炎、肺膿腫、腦膿腫、慢性鼻竇炎、骨髓炎、化膿性關節炎、肝膿腫以及腹腔內感染等。血液病患者或化療過程中白細胞減少者的感染有較高的死亡率。死亡梭杆菌(f.moi-tiferum)可引起人胃腸和泌尿生殖道的軟組織感染。壞死梭菌(f.necrophorum)的毒力很強,可在兒童和青年人中引起嚴重的感染,感染源多來自‘於咽扁桃體炎,有時並發單核細胞增多症,它是青年人扁桃體周圍膿腫最常分離到的厭氧菌。
普雷沃菌屬(prevote)
是近年來從類杆菌屬中分出的一個新菌屬,包括20種,最常見的是產黑色素普雷沃菌(p.ninogenica)o主要集聚於正常人體的口腔、女性生殖道等部位,組成這些部位的正常菌群,僅次子脆弱類杆菌。它是臨床上較常見的一種條件致病菌,可引起這些部位的內源性感染,女性生殖道及口腔感染多見,與結締組織的分解有關。
臨床常見無芽孢革蘭陽性厭氧杆菌
丙酸杆菌屬(propionitacterilim)
與臨床關係密切的主要是痤瘡丙酸杆菌(p.es),為皮膚上的優勢菌群,存在於正常皮膚的毛囊和汗腺中,與痤瘡和酒渣鼻有關。在做血液、腰穿或骨髓穿刺液培養時,本菌是常見的汙染菌之一。此外,痤瘡丙酸杆菌在植入修複物或器械引起的感染中也起重要作用。
優(真)杆菌屬(eubacterium)
有45種,是人和動物口腔與腸道的正常菌群,對機體有營養、生物拮抗和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等功能。臨床常見的是遲鈍優杆菌(e siraeum)、液優杆菌(flimosum),可與其他厭氧菌或兼性厭氧菌造成混合感染,引起心內膜炎等疾病。
雙歧杆菌屬(bifidobacterium)
多達33種,是人和動物腸道的重要生理菌群,在口腔和**中也有雙歧杆菌棲居,在體內起到調節和維持人體微生態平衡的重要作用。其生理學功能主要體現在:
1.含有的許多糖代謝酶,是動物和人所不具有的,這可大大提高人類和動物對某些食物的利用率。
2.具有磷蛋白磷酸酶,幫助提高蛋白消化率。
3.雙歧杆菌中的二肽酶、三肽酶和羧肽酶具有血管活性功能,能發揮降血壓和降血脂的效應。
4.能合成各種維生素,供宿主利用。
5.對多種細菌有拮抗作用,抑製外來細菌的生長和繁殖。
6.在腸道內通過誘導免疫反應,提高腸道漿細胞產生能力,達到防病效果。
7.通過激活吞噬細胞活性增強免疫,抑製和分解致癌劑,抑製癌基因的活化和靶向性定植腫瘤組織,並競爭營養而達到抗腫瘤作用。
乳酸杆菌屬ctobacillus)
是消化道、**的正常共生菌,對致病菌的繁殖有抑製作用,細菌性**炎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乳酸杆菌的數量顯著減少。它也廣泛存在於乳製品中。乳酶生ctasinum)是一種活的乳酸菌製劑,在腸道中可分解糖類生成的乳酸,增加腸道酸度,從而抑製腸道病原菌的繁殖,防止蛋白質水解,可用於治療消化不良和嬰兒腹瀉等。另外,乳酸菌與齲齒的形成關係密切。
厭氧球菌
消化鏈球菌屬(peptostreptocus)
在臨床標本分離的厭氧菌株中,厭氧消化鏈球菌屬占20%~35%,居第二位,僅次於脆弱類杆菌。引起人體各部位組織和器官的感染,以混合感染居多,可與金黃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鏈球菌協同引起嚴重的創傷感染,即厭氧鏈球菌肌炎。該菌常可引起細菌性心內膜炎,很少導致菌血症。感染主要由原發病灶口腔、牙周和尿道感染引起。
消化球菌屬(peptocus)
黑色消化球菌是該屬中唯一的菌種,通常寄生在人的體表和與外界相同的腔道中,是人體正常菌群成員之一。在臨床上可引起人體各部組織和器官的混合感染,常與其他細菌混合感染,如腹腔感染、肝膿腫、外陰、**及盆腔感染、肺部和胸膜感染、口腔感染、顱內感染以及皮膚和軟組織感染等。
韋榮球菌屆(veihone)
本屬有7個種,常見的是小韋榮球菌和產堿韋榮球菌,它們都是口腔、咽部、胃腸道及女性生殖道的正常菌群。大多見於混合感染,致病力不強,小韋榮球菌常見於上呼吸道感染中,而產堿韋榮球菌則多見於腸道感染。
目前醫院常規細菌培養方法不能檢出厭氧菌感染,常用抗生素(尤其是氨基類)多無效,是某些感染性疾病遷延不愈和反複發作的重要原因之一。臨床遇到以下情況時應高度懷疑厭氧菌感染,及時做厭氧菌檢查:
1.感染局部產生大量氣體,造成組織腫脹和壞死,皮下有撚發音。
2.發生在黏膜附近的感染,口腔、腸道、鼻咽腔、**等黏膜,均有大量厭氧菌寄生,這些部分及其附近有破損,極易發生厭氧菌感染。
3.深部外傷如槍傷後,人被動物咬傷後的繼發感染,均可能是厭氧菌感染。
4.分泌物有惡臭,或為暗血紅色,並在紫外光下發出紅色熒光,分泌物或膿汁中有黑色或黃色硫磺樣顆粒,均可能是厭氧菌感染。
5.分泌物有惡臭、呈膿性並含有壞死組織,塗片經革蘭染色,鏡檢發現有細菌,且常規培養陰性;或在液體及半固體培養基深部長的細菌,均可能為厭氧菌感染。
6.長期應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治療無效的病例,可能是厭氧菌感染。
7.最近有流產史者,以及胃腸手術後發生的感染。
8.常規血培養陰性的細菌性心內膜炎,並發膿毒性血栓靜脈炎或伴有黃疸的菌血症等,很可能是厭氧菌感染。厭氧菌感染以顱內、胸腔、腹腔、盆腔為多見,占這些部位感染的70~93%,1/3~2/3為混合感染。
有芽孢革蘭陽性杆菌——梭狀芽孢杆菌屬
產氣莢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
梭菌感染占厭氧菌感染的10%~20%,最常見者為產氣莢膜梭菌,可致肌肉壞死(氣性壞疽)、壞死性膽囊炎、敗血症、流產後血管內溶血、胸膜厭氧感染等。某些型別可引起食物中毒和壞死性腸炎。在美國,多年來產氣莢膜梭菌是居沙門菌、葡萄球菌之後食物中毒第三位的病原菌。產氣莢膜梭菌還與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有關。
值得注意的事,此菌係胃腸道和皮膚的正常菌群,培養陽性結果的臨床意義必須結合臨床症狀才能確定。
破傷風梭菌(clostridium tetani)
又稱破傷風杆菌。本菌的芽孢在自然界廣泛存在,患者常因刺傷或深部傷口而感染,新生兒破傷風則由臍帶感染(俗稱臍帶風)。
它產生的毒性僅次於肉毒梭菌的外毒素,對中樞神經係統有特殊的親和力,尤其是對腦幹神經和脊髓前腳運動神經細胞,引起肌肉痙攣性收縮,表現為“角弓反張”等典型症狀。
肉毒梭菌(clostridium camis)
肉毒梭菌可產生極其強烈的外毒素——肉毒毒素,它能與膽堿能神經結合,阻斷乙酰膽堿在外周神經末梢的釋放.導致肌肉遲緩性麻痹。人食入毒素後,潛伏期18~72h,患者出現急性鬆軟性癱瘓,起於麵肌(包括眼皮),然後頭部、咽部、唇至胸、橫膈、四肢,常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艱難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
本菌與假膜性腸炎、抗生素相關性腸炎有關。在自然界廣泛存在,約有3%正常人的糞便中可分離出此菌,但住院患者糞便中的分離率達到13%~30%,因此認為與醫院感染及抗生素的應用有關,是引起醫院內成人腹瀉的主要原因。臨床表現可從無症狀到抗生素相關性腹瀉、非特異性結腸炎、假膜性結腸炎和中毒性巨結腸。對艱難梭菌相關疾病的微生物學診斷有爭議。糞便培養有假陽性,明確診斷的金標準是以細胞培養來檢測糞便中艱難梭菌毒素,但費時、費力,現有替代的檢測腸毒素a的乳膠凝集試劑。治療須用萬古黴素或甲硝唑等。
多枝梭菌(clostridium ramosum)
正常存在於大腸,居臨床標本中梭菌的第二位,主要引起外傷所致的腹內感染,其臨床重要性在於此菌耐受青黴素、克林黴素和其他抗生素。
諾維梭菌(clos-tridium novyi)和敗毒梭菌(clostridium sep-ticum)
臨床常見革蘭陰性無芽孢厭氧杆菌
類(擬)杆菌屬(bacteroides)
是臨床標本中分離最多的革蘭陰性無芽孢厭氧杆菌。類杆菌常寄生於人的口腔、腸道和女性生殖道,是一種條件致病菌,主要引起內源性感染,可見於女性生殖係統感染、膿胸、顱內感染以及菌血症等。現有18個菌種,在臨床標本中以脆弱類杆菌(c.fra-gilis)最多見,約占臨床厭氧菌分離株的25%,占類杆菌分離株的50%,居臨床厭氧菌分離株的首位。
梭杆菌屬(fusobacterium)
存在於正常人的胃腸道、上呼吸道,可致人的嚴重感染,如菌血症等。其中以具核梭杆菌(f.nucleatum)最為常見,可引起厭氧性胸膜炎、吸人性肺炎、肺膿腫、腦膿腫、慢性鼻竇炎、骨髓炎、化膿性關節炎、肝膿腫以及腹腔內感染等。血液病患者或化療過程中白細胞減少者的感染有較高的死亡率。死亡梭杆菌(f.moi-tiferum)可引起人胃腸和泌尿生殖道的軟組織感染。壞死梭菌(f.necrophorum)的毒力很強,可在兒童和青年人中引起嚴重的感染,感染源多來自‘於咽扁桃體炎,有時並發單核細胞增多症,它是青年人扁桃體周圍膿腫最常分離到的厭氧菌。
普雷沃菌屬(prevote)
是近年來從類杆菌屬中分出的一個新菌屬,包括20種,最常見的是產黑色素普雷沃菌(p.ninogenica)o主要集聚於正常人體的口腔、女性生殖道等部位,組成這些部位的正常菌群,僅次子脆弱類杆菌。它是臨床上較常見的一種條件致病菌,可引起這些部位的內源性感染,女性生殖道及口腔感染多見,與結締組織的分解有關。
臨床常見無芽孢革蘭陽性厭氧杆菌
丙酸杆菌屬(propionitacterilim)
與臨床關係密切的主要是痤瘡丙酸杆菌(p.es),為皮膚上的優勢菌群,存在於正常皮膚的毛囊和汗腺中,與痤瘡和酒渣鼻有關。在做血液、腰穿或骨髓穿刺液培養時,本菌是常見的汙染菌之一。此外,痤瘡丙酸杆菌在植入修複物或器械引起的感染中也起重要作用。
優(真)杆菌屬(eubacterium)
有45種,是人和動物口腔與腸道的正常菌群,對機體有營養、生物拮抗和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等功能。臨床常見的是遲鈍優杆菌(e siraeum)、液優杆菌(flimosum),可與其他厭氧菌或兼性厭氧菌造成混合感染,引起心內膜炎等疾病。
雙歧杆菌屬(bifidobacterium)
多達33種,是人和動物腸道的重要生理菌群,在口腔和**中也有雙歧杆菌棲居,在體內起到調節和維持人體微生態平衡的重要作用。其生理學功能主要體現在:
1.含有的許多糖代謝酶,是動物和人所不具有的,這可大大提高人類和動物對某些食物的利用率。
2.具有磷蛋白磷酸酶,幫助提高蛋白消化率。
3.雙歧杆菌中的二肽酶、三肽酶和羧肽酶具有血管活性功能,能發揮降血壓和降血脂的效應。
4.能合成各種維生素,供宿主利用。
5.對多種細菌有拮抗作用,抑製外來細菌的生長和繁殖。
6.在腸道內通過誘導免疫反應,提高腸道漿細胞產生能力,達到防病效果。
7.通過激活吞噬細胞活性增強免疫,抑製和分解致癌劑,抑製癌基因的活化和靶向性定植腫瘤組織,並競爭營養而達到抗腫瘤作用。
乳酸杆菌屬ctobacillus)
是消化道、**的正常共生菌,對致病菌的繁殖有抑製作用,細菌性**炎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乳酸杆菌的數量顯著減少。它也廣泛存在於乳製品中。乳酶生ctasinum)是一種活的乳酸菌製劑,在腸道中可分解糖類生成的乳酸,增加腸道酸度,從而抑製腸道病原菌的繁殖,防止蛋白質水解,可用於治療消化不良和嬰兒腹瀉等。另外,乳酸菌與齲齒的形成關係密切。
厭氧球菌
消化鏈球菌屬(peptostreptocus)
在臨床標本分離的厭氧菌株中,厭氧消化鏈球菌屬占20%~35%,居第二位,僅次於脆弱類杆菌。引起人體各部位組織和器官的感染,以混合感染居多,可與金黃色葡萄球菌或溶血性鏈球菌協同引起嚴重的創傷感染,即厭氧鏈球菌肌炎。該菌常可引起細菌性心內膜炎,很少導致菌血症。感染主要由原發病灶口腔、牙周和尿道感染引起。
消化球菌屬(peptocus)
黑色消化球菌是該屬中唯一的菌種,通常寄生在人的體表和與外界相同的腔道中,是人體正常菌群成員之一。在臨床上可引起人體各部組織和器官的混合感染,常與其他細菌混合感染,如腹腔感染、肝膿腫、外陰、**及盆腔感染、肺部和胸膜感染、口腔感染、顱內感染以及皮膚和軟組織感染等。
韋榮球菌屆(veihone)
本屬有7個種,常見的是小韋榮球菌和產堿韋榮球菌,它們都是口腔、咽部、胃腸道及女性生殖道的正常菌群。大多見於混合感染,致病力不強,小韋榮球菌常見於上呼吸道感染中,而產堿韋榮球菌則多見於腸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