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 癸巳(1)
(清)紅樓之尤氏有終的奮鬥生活 作者:紅地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個過繼來的哥兒,依輩分取名德壽,取義能享得平安長壽之意。等在族裏把德壽的事兒一應料理妥當,也是快過年了。尤老爹當即辭別族中長輩兄弟,帶著為綿和德壽回京了。
到了家中,因尤老爹在走前也把過繼德壽隻占名實不占據德福相關爵位家產等利害,魏太太心裏已有底細,倒在尤老爹給家裏報信的時候,提前都給德壽安排妥當,讓家裏的下人稱呼德壽大爺,不滿一歲的德福也跟著改稱二爺。因著德壽年紀既小的緣故,魏太太提前給德壽安排了挨著為綿的院子,也好平日裏方便為綿照顧德壽。
“給二娘請安!”德壽見過魏太太說道。魏太太拉了德壽跟前,誇道:“到底是老爺族裏出來的,看著就是俊秀,再在大姑娘跟前養養,將來少不了也沾幾分大姑娘的聰明能幹。”說完,又把給德壽安排的院子和皮子厚衣服,說了一聲。尤老爹說道:“依太太安排。太太辛苦了。”為綿少不得又帶著德壽行禮拜謝。魏太太說道:“這原就是我分內的事兒,大姑娘不嫌我粗陋才好。”為綿又跟魏太太說了幾句。魏太太就令丫鬟婆子們傳了飯上來,四人用了飯,為綿就帶著德壽先回去了。
為綿帶著德壽回了東跨院,吩咐冬青,“德壽還小,讓他先跟著我住吧,你去把東廂房收拾出來給德壽住,太太分給德壽的那個院子,你派兩個婆子過去管著行了。”冬青聽了,脆聲應了,“奴婢這就去安排。”夏藍跟著上前伺候為綿和德壽梳洗。
一路車馬勞頓,德壽已經困得直點頭了,為綿見了,想著東廂房一時半會兒也料理不妥當,就把德壽放在自己床上安置了,為綿又吩咐了夏藍幾句,也挨著德壽睡下了。
自德壽來了後,為綿就靜了下來,每日辰時帶著德壽去正院給尤老爹和魏太太請安,然後,跟尤老爹、魏太太一起用了早飯。飯後,陪魏太太說會兒話,就回來。回了東跨院,把自己院裏的事兒問一下,料理完了,這就到了巳時了,讓兩個幹淨整齊的小丫鬟陪著德壽拿了九連環、小木劍等玩意在一邊兒玩,為綿在隔壁的書房練會兒字。到了午時,為綿帶著德壽自己用了飯,給德壽講幾個小故事。完後,帶著德壽午睡小半個時辰。等醒來,為綿陪著德壽描半個時辰的紅,依舊放德壽出去玩,還是讓那兩個小丫鬟守著。為綿自己也拿出本喜歡的書在書房細讀。到酉時,若是尤老爹或是魏太太傳話,為綿就帶德壽去正房用飯,說些話;若是沒人傳,為綿還是跟德壽在東跨院自己用飯。用完飯,再跟德壽玩會兒,為綿跟德壽也就睡下了。
後院風平浪靜。癸巳年初,尤老爹攜家眷到任直隸知州。康熙五十五年丙申,尤老爹又升正四品大理寺少卿,自此,餘生皆任職在京城。康熙五十七年戊戌,尤老爹又升正三品大理寺卿,尤老爹先母、亡妻郭氏、妻魏氏的誥命也隨著尤老爹的品級各誥贈、誥封正三品淑人。
魏太太的弟弟魏秀才,也在考中居舉人後,接連會試不過,托了尤老爹得了個外任的從九品巡檢,攜妻到任去了。
尤老爹內院的劉姑娘在五十四年也生下了二姑娘為織。魏太太順便提了劉姑娘為姨娘,除了當初為了子嗣,納的劉姨娘,尤老爹後院再沒添過什麽人,尤老爹雖然現在一月內有個*天歇在劉姨娘房裏,其餘的日子仍歇在正院。因著劉姨娘生了二姑娘後,再沒動靜,尤老爹在後院事兒上敬重魏太太,魏太太倒與劉姨娘相安無事。
晚上一起用晚飯,魏太太說道:“榮國府的大老爺賈赦娶新媳婦了,新太太倒也是五品小官之女,不過她父親早沒了,下邊的弟弟妹妹還小也沒什麽助力。雖說,娶續弦,但到底是個一品將軍,元配夫人聽說也是清貴世家,這續弦也太不挑了些。”說完,看了為綿一眼,也因自己提起這元配、續弦,心裏略有些不自在。雖說郭氏隻留下一女,過繼的哥兒也不占府裏的爵位、家產,但續弦到底不如元配正經自在。尤老爹也聽同僚說起過這榮國府,說道:“這裏邊的事兒,不是續弦這麽簡單。榮國府現在掌權理事的是榮國公遺孀史太君,榮國公沒了後,長子賈赦襲了一等獎軍,次子賈政也賞了從五品員外郎的官。因老太君尚在,榮國府也沒分家。不過據說賈赦別府另院住著,次子賈政倒是聽史太君住進了榮國府正房的榮禧堂。”為綿聽了,心想現在你們就覺得奇怪,等賈璉娶了媳婦,管起榮國府的事兒,還說是幫叔叔嬸嬸管家,榮國府沒分家,男的,寶玉稱寶二爺,賈璉稱璉二爺,姑娘裏頭,二房裏五品賈政的嫡出、庶出女兒反倒比賈赦一等獎軍的庶出女兒尊貴自在,你們那時再看現在就不稀奇了。魏太太也說道:“可不是,聽說這榮國府裏頭,當家的是老太太,理事兒的是二房的太太。現在那大太太已經走過回門禮了,這管家的事兒還在二房手裏呢。現在外邊有些人都傳大老爺賈赦不是史太君親生的,是史太君抱養的庶子。二老爺賈政才是史太君親生的兒子。”
尤老爹說道:“這些傳言都不可信。無論年紀,嫡子到底才是繼承家業的根本。這傳言若是真的,榮國公就是想把爵位傳給長子,聖上也不會恩準,史太君也不會任外邊傳她偏心,不漏出點兒信兒。還有人說,這兩人都不是榮國公親生的,是榮國公從族裏過繼的。這些傳言,也就那些老百姓信。有些見識的人家都知道這不可能。榮國公的品級再高,也不屬於宗室,襲爵的要是庶出的或從族裏過繼的,聖上還會準他襲了爵位,不收回來。”為綿聽了也長了些見識,魏太太也沒再吱聲。
作者有話要說: 按編年體,康熙五十二年到康熙五十七年,事情與本文少有幹係,因此,不詳寫了,這幾年的事兒,都歸在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 癸巳】這幾章裏了。
到了家中,因尤老爹在走前也把過繼德壽隻占名實不占據德福相關爵位家產等利害,魏太太心裏已有底細,倒在尤老爹給家裏報信的時候,提前都給德壽安排妥當,讓家裏的下人稱呼德壽大爺,不滿一歲的德福也跟著改稱二爺。因著德壽年紀既小的緣故,魏太太提前給德壽安排了挨著為綿的院子,也好平日裏方便為綿照顧德壽。
“給二娘請安!”德壽見過魏太太說道。魏太太拉了德壽跟前,誇道:“到底是老爺族裏出來的,看著就是俊秀,再在大姑娘跟前養養,將來少不了也沾幾分大姑娘的聰明能幹。”說完,又把給德壽安排的院子和皮子厚衣服,說了一聲。尤老爹說道:“依太太安排。太太辛苦了。”為綿少不得又帶著德壽行禮拜謝。魏太太說道:“這原就是我分內的事兒,大姑娘不嫌我粗陋才好。”為綿又跟魏太太說了幾句。魏太太就令丫鬟婆子們傳了飯上來,四人用了飯,為綿就帶著德壽先回去了。
為綿帶著德壽回了東跨院,吩咐冬青,“德壽還小,讓他先跟著我住吧,你去把東廂房收拾出來給德壽住,太太分給德壽的那個院子,你派兩個婆子過去管著行了。”冬青聽了,脆聲應了,“奴婢這就去安排。”夏藍跟著上前伺候為綿和德壽梳洗。
一路車馬勞頓,德壽已經困得直點頭了,為綿見了,想著東廂房一時半會兒也料理不妥當,就把德壽放在自己床上安置了,為綿又吩咐了夏藍幾句,也挨著德壽睡下了。
自德壽來了後,為綿就靜了下來,每日辰時帶著德壽去正院給尤老爹和魏太太請安,然後,跟尤老爹、魏太太一起用了早飯。飯後,陪魏太太說會兒話,就回來。回了東跨院,把自己院裏的事兒問一下,料理完了,這就到了巳時了,讓兩個幹淨整齊的小丫鬟陪著德壽拿了九連環、小木劍等玩意在一邊兒玩,為綿在隔壁的書房練會兒字。到了午時,為綿帶著德壽自己用了飯,給德壽講幾個小故事。完後,帶著德壽午睡小半個時辰。等醒來,為綿陪著德壽描半個時辰的紅,依舊放德壽出去玩,還是讓那兩個小丫鬟守著。為綿自己也拿出本喜歡的書在書房細讀。到酉時,若是尤老爹或是魏太太傳話,為綿就帶德壽去正房用飯,說些話;若是沒人傳,為綿還是跟德壽在東跨院自己用飯。用完飯,再跟德壽玩會兒,為綿跟德壽也就睡下了。
後院風平浪靜。癸巳年初,尤老爹攜家眷到任直隸知州。康熙五十五年丙申,尤老爹又升正四品大理寺少卿,自此,餘生皆任職在京城。康熙五十七年戊戌,尤老爹又升正三品大理寺卿,尤老爹先母、亡妻郭氏、妻魏氏的誥命也隨著尤老爹的品級各誥贈、誥封正三品淑人。
魏太太的弟弟魏秀才,也在考中居舉人後,接連會試不過,托了尤老爹得了個外任的從九品巡檢,攜妻到任去了。
尤老爹內院的劉姑娘在五十四年也生下了二姑娘為織。魏太太順便提了劉姑娘為姨娘,除了當初為了子嗣,納的劉姨娘,尤老爹後院再沒添過什麽人,尤老爹雖然現在一月內有個*天歇在劉姨娘房裏,其餘的日子仍歇在正院。因著劉姨娘生了二姑娘後,再沒動靜,尤老爹在後院事兒上敬重魏太太,魏太太倒與劉姨娘相安無事。
晚上一起用晚飯,魏太太說道:“榮國府的大老爺賈赦娶新媳婦了,新太太倒也是五品小官之女,不過她父親早沒了,下邊的弟弟妹妹還小也沒什麽助力。雖說,娶續弦,但到底是個一品將軍,元配夫人聽說也是清貴世家,這續弦也太不挑了些。”說完,看了為綿一眼,也因自己提起這元配、續弦,心裏略有些不自在。雖說郭氏隻留下一女,過繼的哥兒也不占府裏的爵位、家產,但續弦到底不如元配正經自在。尤老爹也聽同僚說起過這榮國府,說道:“這裏邊的事兒,不是續弦這麽簡單。榮國府現在掌權理事的是榮國公遺孀史太君,榮國公沒了後,長子賈赦襲了一等獎軍,次子賈政也賞了從五品員外郎的官。因老太君尚在,榮國府也沒分家。不過據說賈赦別府另院住著,次子賈政倒是聽史太君住進了榮國府正房的榮禧堂。”為綿聽了,心想現在你們就覺得奇怪,等賈璉娶了媳婦,管起榮國府的事兒,還說是幫叔叔嬸嬸管家,榮國府沒分家,男的,寶玉稱寶二爺,賈璉稱璉二爺,姑娘裏頭,二房裏五品賈政的嫡出、庶出女兒反倒比賈赦一等獎軍的庶出女兒尊貴自在,你們那時再看現在就不稀奇了。魏太太也說道:“可不是,聽說這榮國府裏頭,當家的是老太太,理事兒的是二房的太太。現在那大太太已經走過回門禮了,這管家的事兒還在二房手裏呢。現在外邊有些人都傳大老爺賈赦不是史太君親生的,是史太君抱養的庶子。二老爺賈政才是史太君親生的兒子。”
尤老爹說道:“這些傳言都不可信。無論年紀,嫡子到底才是繼承家業的根本。這傳言若是真的,榮國公就是想把爵位傳給長子,聖上也不會恩準,史太君也不會任外邊傳她偏心,不漏出點兒信兒。還有人說,這兩人都不是榮國公親生的,是榮國公從族裏過繼的。這些傳言,也就那些老百姓信。有些見識的人家都知道這不可能。榮國公的品級再高,也不屬於宗室,襲爵的要是庶出的或從族裏過繼的,聖上還會準他襲了爵位,不收回來。”為綿聽了也長了些見識,魏太太也沒再吱聲。
作者有話要說: 按編年體,康熙五十二年到康熙五十七年,事情與本文少有幹係,因此,不詳寫了,這幾年的事兒,都歸在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 癸巳】這幾章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