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利與公民教育,讓孩子更快融入社會
嘿!我是早教書:全麵解讀哈佛大學智能教育 作者:宋璐璐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用權利維護自己
人們的幸福是需要權利去維護的。
——法朗士
如果您的孩子因為性格溫和、身形弱小,成為了眾多孩子欺負的“受氣包”,麵對一臉委屈的孩子,你要如何處理呢?小孩子打架是在所難免的事情,如果您的孩子正麵臨著一場“決鬥”,您會怎麽辦呢?孩子的判斷力還不成熟,經常吃虧卻不自知,如果您發現這種事情,要怎樣提醒他呢?
哈佛故事
6歲的桑迪是一個十分安靜溫和的小男孩。有一次,在放學的路上他被兩個鄰居家的孩子戲弄了。雖然十分難過,但他並沒有把這件事告訴別人,而是自己忍了下來。但是,這件事並沒有因此而過去,自此以後,每次碰到這兩個孩子,他們都會上前欺負桑迪一番。最後,這件事情被桑迪的媽媽知道了。
桑迪的媽媽說道:“孩子,你心裏一定很難過吧。”
桑迪委屈地說:“媽媽,我不明白,他們怎麽喜歡欺負我呢,我不知道該怎麽做?”
媽媽把桑迪拉了過來,語氣堅定地對他說:“我並不了解他們為什麽會欺負你,但可以肯定的是,你並沒有錯!所以,桑迪,沒有錯的人不應該低著頭流眼淚,你需要昂首挺胸地接受他們的道歉。”聽到媽媽的建議,桑迪愣了一下,顯露出期待卻又有些猶豫的神色。
“不要怕,桑迪,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對的,就有權利要求對方向你道歉,勇敢地去麵對才能解決問題。”媽媽鼓勵道。
桑迪聽完媽媽的話,堅定地點了點頭。幾天之後,桑迪又全身髒兮兮地回到了家裏,手掌還蹭破了皮。不過他顯得很高興,一回到家就大聲向媽媽宣布:“他們向我道歉了!”
媽媽看著頗為狼狽的兒子,並沒有仔細詢問,隻是微笑地對他說:“桑迪,我為你感到驕傲!”
桑迪的媽媽不明白那天下午到底發生了什麽,不過她知道,從那之後,自己兒子的個性變得更加開朗了,遇到事情時也不再像以前那樣猶豫了!
愛心課堂
麵對孩子受欺負這件事情,家長通常采取兩種方法:一種家長遵守著“以和為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處世態度,隻要孩子沒有受到嚴重的傷害,安慰幾句也就沒什麽事兒了;還有一種家長在看到孩子被人欺負之後,會立刻出麵為孩子討公道,一定要讓孩子揚眉吐氣不可。
雖然這兩種處理方式都可以平息事件,但是對孩子的品格發展卻沒有起到有用的幫助。在第一種家長的教育下,孩子隻會變得越來越懦弱和敏感,甚至會出現自閉、抑鬱等嚴重的心理問題;第二種解決方法看起來很是威風,但是父母卻沒有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看問題,有些孩子很可能會因為父母的這一舉動而更加難堪,有的則可能會因為父母的這一舉動,開始自以為是,以父母為靠山,到處招惹是非。
這兩種方法之所以不能收到積極的效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父母的出發點不妥。吃了虧、挨了打、受了欺負,解決問題的出發點並不是為了求和,那樣隻會無限度地助長對方的氣焰;當然也不是為了要報複對方,那樣隻會導致雙方好勇鬥狠。解決問題的核心應該是“要維護自己的尊嚴和權力”。當孩子受到欺負或者欺騙的時候,即使對方沒有惡意,也會在孩子的內心造成或多或少的傷害。這時,父母應該要給予孩子適當的引導,讓孩子自己學著去維護自己的權益,維護自己的尊嚴,幫助孩子形成正直、堅強、理智的優秀品格。
教育小妙招
孩子被人欺負,家長要向孩子灌輸權利的意識,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哈佛教育專家認為,家長有責任有義務讓孩子樹立“權利”的觀念。
·不卑不亢
所謂不卑不亢,是要告訴孩子不去招惹別人,但被別人欺負了也不要一味忍讓。孩子還小,或許不懂進退,但遇到這種特殊情況,要有告訴家長、老師的勇氣,這樣才能更有效地解決問題。
·幫助孩子分析情況
正確的權利意識教育可以鍛煉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人際交往的能力。在美國,如果孩子受到了別人的欺負,家長會鼓勵他“麵對現實,自己去解決”,如果孩子沒有類似的經曆,家長可以耐心地幫助孩子分析事情的嚴重性。這樣孩子就會自覺認識到自己的權利受到損害的時候,要靠自己討回來。
·家長擺正姿態
麵對孩子的糾紛,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都不能站在“審判者”的角度來主持公道,最公平的處理方式就是“如果別人搶了你的東西,要把原來屬於你的東西要回來;如果別人侵犯了你的權利,就去把你的權利要回來”。事實上,通過這樣的方式,孩子“要回來”的不僅僅是有形的事物和權利,更是自己的尊嚴。心理學家研究表明,捍衛權利的過程是一種自我心理保護的過程,一個人可以在成功解決此類問題之後變得更加自信。另外,孩子在獨立處理這些事情的過程中,可以鍛煉自己的解決問題和交往能力,這對他們走向社會十分有益。
哈佛語錄
哈佛教育專家認為,權利意識教育的積極意義要遠遠超過狹隘的“不吃虧”的教育,它可以培養出勇於麵對問題和責任、善於化幹戈為玉帛的可信賴的獨立個體。因此,家長在遇到孩子權利受到侵害的時候,要以孩子的心理感受以及心理發展為解決問題的出發點,將不愉快事件的負麵影響變成孩子前進的動力,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增強孩子社會道德意識
道德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是從日常的堅持不懈的鬥爭和鍛煉中發展和鞏固起來的,正如玉石越磨越亮,黃金越煉越純一樣。
——胡誌明
良好的社會道德是成功道路上最穩的墊腳石。有些人因為沒有良好的社會道德習慣而功敗垂成,例如有的求職者在求職中其實是很有競爭力的,但是就因為他沒有隨手關門,或者是撿起腳下的垃圾,便讓他失去了一次工作的機會等。
哈佛故事
一位美國父親帶著可愛的小兒子去郊區參觀牧場。他們在乘坐公交車的時候,買了兩張車票,因為他還帶著他5歲的小兒子,小兒子看起來聰明又乖巧。這時,售票員告訴父親,孩子還小,不需要買票。
這位父親說:“這位小先生正好到了一米二,應該買。”
售票員聽後一愣,對這位父親很是驚訝,便問道:“就算你說孩子沒有一米二,我也會相信的,可是你為什麽不那樣做呢?沒有必要浪費票錢啊!”
這位美國父親看上去有些疑惑,他捏捏兒子的手,反問售票員:“這怎麽能算是浪費呢?我又為什麽要說謊呢?”
“先生,我並不是這個意思,”售票員連忙解釋道,“因為你的兒子看起來也就將將一米二,正好在買票與不買票之間。”
“雖然我會支付一些錢,但我必須要這樣做,因為他的身高已經達到規定了。我若是不買票,或許你不會覺得怎麽樣,但肯定會傷害到我兒子的自尊心,甚至還讓他學會了說謊。我的兒子的的確確已經一米二了,我和他都應該為此感到高興,如果我真的隱瞞了這個事實,那麽我這個父親做的就很失敗。”
說到這裏,售票員若有所悟地點點頭,連小兒子也笑了起來。
愛心課堂
相信每一位父母都會讚同這位美國父親的話。沒有一位家長願意讓孩子因為不好的道德行為而影響了他以後的人生。所以,家長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從小教育孩子要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不要因為貪圖小利而貽誤了孩子的品格教育。
孩子小時候的道德意識主要源自於對父母的模仿,所以父母要謹言慎行,為孩子做好榜樣。
在美國,你去麥當勞或肯德基的時候,就會發覺美國人和中國人有著很大的區別:美國人用餐後,會自己收拾桌子,然後把垃圾倒掉,餐盤也會放到指定的位置;而在我們國家,在這類快餐店用完餐後,卻很少看到這種現象。
曾經有一項關於用餐後是否收拾餐盤的調查,有90%以上的孩子說法相同,他們從來沒有收拾過。其中,許多孩子不知道自己應該收餐盤;有一些孩子知道,但父母從來都不讓他們自己收拾,也有孩子是看到周圍的同齡人都收拾,他自己收拾感覺“不好意思”,因此也就不收拾了。
由此看來,孩子們能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主要責任還是在於在父母。父母沒有良好的道德意識、不嚴格管理自己,那就是給孩子做了負麵的榜樣,不利於孩子良好的道德意識的形成。所以,父母應該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不僅有利於孩子自身的發展,而且也有利於社會的發展。
教育小妙招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不僅僅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也是孩子的終身老師。社會道德的培養要從孩子內心和表麵同時進行,不能隻做表麵工作。讓孩子知道應該做什麽以及如何做,讓良好的社會道德在孩子的心中生根。
·做孩子的榜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社會上新鮮事物層出不窮,家長應該有意識地進行辨別,去除對孩子影響不好的事物,留下對孩子好的事物,從這些新鮮事物中領會社會道德。如果孩子沒有家長的指導,也缺少良好的社會氛圍,就會形成一些不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有些家長教孩子尊重父母,但他們自己卻沒有盡到贍養父母的職責和義務;教育孩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而他們卻每日與撲克、麻將相伴等,這樣的事例很多。“言傳身教”說得就是需要家長實實在在地做,並不是嘴上說著一套,手中又做著另一套。
·增強孩子的道德意識
一草一木都是生命,不能隨意踐踏;每一粒米都是農民伯伯的辛苦勞動,不能任意糟蹋……對於孩子來說,家長就是最早的老師。所以想要增強孩子的道德意識,就要從身邊的點點滴滴開始做起,時刻教育孩子、勸導孩子。
·做一些道德教育的親子遊戲
孩子總是喜歡遊戲的,如果家長能夠在遊戲中教會孩子遵守道德,絕對會事半功倍。比如,教孩子識別回收垃圾箱與普通垃圾箱,和孩子玩乘客與售票員的遊戲,都能在遊戲中滲透公民教育。
·積極地回饋孩子
哈佛教育專家認為,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看到孩子好的表現要及時鼓勵孩子,通過讚美、認同等正麵回饋強化孩子的良好表現,給予孩子正麵的能量和做好事的自信心。
哈佛語錄
哈佛教育專家認為,一個人的行為舉止最能體現他品格的優劣,家長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社會道德意識,就需要從生活中的細節開始關注孩子,看到孩子好的行為就要鼓勵,及時糾正孩子不好的行為,從細節著手培養孩子良好的社會道德品格。
禮儀教育不可少
禮儀是淩駕於各種美德之上的,正是因為有了禮儀,才讓這個美德有了功效,才讓這個人得到他想親近的人的好感與尊重。
——洛克
禮儀,雖然隻是道德習慣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卻也是人們品格構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卻又光彩。正是因為禮儀的存在,才會讓孩子們顯得更加可愛美麗,才會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才能夠更好地把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而讓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變得更加和諧。禮儀教育是道德習慣教育中最基本的框架,是孩子們成長道路上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學習禮儀教育,必須從小抓起。
哈佛故事
一天,一個貧窮的小男孩兒為了攢夠學費正挨家挨戶地推銷商品,勞累了一整天的他此時感到十分饑餓,但摸遍全身,卻隻有一角錢。
怎麽辦呢?他決定向下一戶人家討口飯吃。
當一位差不多大小的小姑娘打開房門的時候,這個小男孩兒卻有點不知所措了,他沒有要飯,隻乞求給他一口水喝。這個小姑娘看到他很饑餓的樣子,就拿了一大杯牛奶給他。
男孩慢慢地喝完牛奶,問道:“我應該付多少錢?”
小姑娘回答道:“一分錢也不用付。媽媽教導我們,施以愛心,不圖回報。”
男孩說:“那麽,就請接受我由衷的感謝吧!”
說完男孩離開了這戶人家。此時,他不僅感到自己渾身是勁兒,而且還看到上帝正朝他點頭微笑,那種男子漢的豪氣像山洪一樣迸發出來。
數年之後,小姑娘得了一種罕見的重病,當地的醫生對此束手無策。最後,她被轉到大城市醫治,由專家會診治療。當年的那個小男孩兒如今已是大名鼎鼎的霍華德·凱利醫生了,他也參與了醫治方案的製定。當看到病曆上所寫的病人的來曆時,一個奇怪的念頭霎時間閃過他的腦際。他馬上起身直奔病房。
來到病房,凱利醫生一眼就認出床上躺著的病人就是那位曾幫助過他的小姑娘。他回到自己的辦公室,決心一定要竭盡所能來治好恩人的病。從那天起,他就特別地關照這個病人。經過艱辛努力,手術成功了。凱利醫生要求把醫藥費通知單送到他那裏,在通知單的旁邊,他簽了字。
當醫藥費通知單送到這位特殊的病人手中時,她不敢看,因為她確信,治病的費用將會花去她的全部家當。最後,她還是鼓起勇氣,翻開了醫藥費通知單,旁邊的那行小字引起了她的注意,她不禁輕聲讀了出來:“醫藥費——一滿杯牛奶霍華德·凱利醫生”。
愛心課堂
禮儀不僅僅是道德的映射,同時也會是心靈甚至是生命的回報。就如同故事中的小姑娘,若幹年前的一個善行,使得自己在生死關頭得到了救助。
給孩子講解禮儀的重要性,是讓孩子更快融入社會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家長們應該從日常生活中做起。碰到鄰居的時候,要鼓勵孩子微笑著給人打招呼;孩子需要他人幫助的時候,家長應該教會他運用“請”字;別人幫助完孩子之後,要告訴他應該說聲“謝謝”,告訴他這是對人最起碼的尊重;開門的時候要顧及到身後的人,打噴嚏的時候要遮住嘴巴,不要在電影院大聲喧嘩,人多時應該要緩行……
正是因為生活中的這些點滴小事,才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和愉悅,也正因為這些生活中的小細節,才讓孩子更加受人尊敬和喜愛。
相反,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並沒有注意這些小細節的教育,沒有將這種最基本的禮貌告知孩子,那麽他們在與人交際的過程中就不會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成功;如果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不懂得教育後代關乎禮儀的問題,那麽在這個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變得非常糟糕。所以,要注重用生活中的點滴對孩子進行禮儀教育,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教育小妙招
兒童時期不僅是智力開發的重要階段,也是培養孩子良好文明的重要時期。父母要有意識地從小對自己的孩子進行禮儀教育,把禮儀教育作為育兒教育中的重要內容。關於具體的做法,我們不妨參考哈佛教育專家給出的建議:
·讓孩子懂得禮儀的重要性
比奧斯先生是一名中學教師,他善於教導學生們明白禮儀的重要性。比奧斯先生並沒有直接詢問禮儀重要性這種枯燥的問題,而是給同學們列舉了很多缺乏禮儀的行為,並且引導學生們思考禮儀的重要性。事實證明,比奧斯先生的方法確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經過一番教育之後,孩子們的行為舉止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沒錯,很多孩子的壞習慣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因為沒有人期盼他們會行為得體,也沒有人用一個全新的角度引領他們思考。所以,每一位學生都是禮儀大師,隻是他們缺少的是一位名為“比奧斯先生”的老師!
·以身作則,以禮待人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般會將畏懼和尊敬混為一談。孩子認為應當對大人尊敬,這主要因為他們害怕大人的訓斥,而這就是畏懼,並不是尊敬。
對於家長來說,應該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應該花點時間,讓孩子明白,你是願意聽他講話的。隻有你以禮相待,才會真正贏得孩子的尊敬。同樣,家長應該以身作則,和孩子之間也要以禮相待。
·教導孩子使用禮貌用語
孩子在牙牙學語的時候,父母就應該有意識地教導孩子使用禮貌語,比如說“請,謝謝”等,你讓孩子明白,每個人所喜歡的是你禮貌的請求,而不是命令的語氣。家長也要做好榜樣,不管是在公共場合還是在家庭中,都要使用禮貌用語。在這種氛圍的熏陶下,孩子自然也就學會禮儀用語了。
·對孩子的禮貌給予適當的表揚
當孩子做到禮貌用語的時候,家長應該給予適時地表揚,讓孩子明白,他的這種做法是家長讚許的,是家長鼓勵的一種行為。
哈佛語錄
哈佛教育專家認為,禮儀不僅是一個人內在修養的體現,也是與人交往能力的體現。這些能力,也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夠養成的,而是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的。作為家長,應該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每次機會,去引領孩子,讓禮儀教育浸透在生活中的每個角落裏。
人們的幸福是需要權利去維護的。
——法朗士
如果您的孩子因為性格溫和、身形弱小,成為了眾多孩子欺負的“受氣包”,麵對一臉委屈的孩子,你要如何處理呢?小孩子打架是在所難免的事情,如果您的孩子正麵臨著一場“決鬥”,您會怎麽辦呢?孩子的判斷力還不成熟,經常吃虧卻不自知,如果您發現這種事情,要怎樣提醒他呢?
哈佛故事
6歲的桑迪是一個十分安靜溫和的小男孩。有一次,在放學的路上他被兩個鄰居家的孩子戲弄了。雖然十分難過,但他並沒有把這件事告訴別人,而是自己忍了下來。但是,這件事並沒有因此而過去,自此以後,每次碰到這兩個孩子,他們都會上前欺負桑迪一番。最後,這件事情被桑迪的媽媽知道了。
桑迪的媽媽說道:“孩子,你心裏一定很難過吧。”
桑迪委屈地說:“媽媽,我不明白,他們怎麽喜歡欺負我呢,我不知道該怎麽做?”
媽媽把桑迪拉了過來,語氣堅定地對他說:“我並不了解他們為什麽會欺負你,但可以肯定的是,你並沒有錯!所以,桑迪,沒有錯的人不應該低著頭流眼淚,你需要昂首挺胸地接受他們的道歉。”聽到媽媽的建議,桑迪愣了一下,顯露出期待卻又有些猶豫的神色。
“不要怕,桑迪,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對的,就有權利要求對方向你道歉,勇敢地去麵對才能解決問題。”媽媽鼓勵道。
桑迪聽完媽媽的話,堅定地點了點頭。幾天之後,桑迪又全身髒兮兮地回到了家裏,手掌還蹭破了皮。不過他顯得很高興,一回到家就大聲向媽媽宣布:“他們向我道歉了!”
媽媽看著頗為狼狽的兒子,並沒有仔細詢問,隻是微笑地對他說:“桑迪,我為你感到驕傲!”
桑迪的媽媽不明白那天下午到底發生了什麽,不過她知道,從那之後,自己兒子的個性變得更加開朗了,遇到事情時也不再像以前那樣猶豫了!
愛心課堂
麵對孩子受欺負這件事情,家長通常采取兩種方法:一種家長遵守著“以和為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處世態度,隻要孩子沒有受到嚴重的傷害,安慰幾句也就沒什麽事兒了;還有一種家長在看到孩子被人欺負之後,會立刻出麵為孩子討公道,一定要讓孩子揚眉吐氣不可。
雖然這兩種處理方式都可以平息事件,但是對孩子的品格發展卻沒有起到有用的幫助。在第一種家長的教育下,孩子隻會變得越來越懦弱和敏感,甚至會出現自閉、抑鬱等嚴重的心理問題;第二種解決方法看起來很是威風,但是父母卻沒有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看問題,有些孩子很可能會因為父母的這一舉動而更加難堪,有的則可能會因為父母的這一舉動,開始自以為是,以父母為靠山,到處招惹是非。
這兩種方法之所以不能收到積極的效果,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父母的出發點不妥。吃了虧、挨了打、受了欺負,解決問題的出發點並不是為了求和,那樣隻會無限度地助長對方的氣焰;當然也不是為了要報複對方,那樣隻會導致雙方好勇鬥狠。解決問題的核心應該是“要維護自己的尊嚴和權力”。當孩子受到欺負或者欺騙的時候,即使對方沒有惡意,也會在孩子的內心造成或多或少的傷害。這時,父母應該要給予孩子適當的引導,讓孩子自己學著去維護自己的權益,維護自己的尊嚴,幫助孩子形成正直、堅強、理智的優秀品格。
教育小妙招
孩子被人欺負,家長要向孩子灌輸權利的意識,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哈佛教育專家認為,家長有責任有義務讓孩子樹立“權利”的觀念。
·不卑不亢
所謂不卑不亢,是要告訴孩子不去招惹別人,但被別人欺負了也不要一味忍讓。孩子還小,或許不懂進退,但遇到這種特殊情況,要有告訴家長、老師的勇氣,這樣才能更有效地解決問題。
·幫助孩子分析情況
正確的權利意識教育可以鍛煉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人際交往的能力。在美國,如果孩子受到了別人的欺負,家長會鼓勵他“麵對現實,自己去解決”,如果孩子沒有類似的經曆,家長可以耐心地幫助孩子分析事情的嚴重性。這樣孩子就會自覺認識到自己的權利受到損害的時候,要靠自己討回來。
·家長擺正姿態
麵對孩子的糾紛,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都不能站在“審判者”的角度來主持公道,最公平的處理方式就是“如果別人搶了你的東西,要把原來屬於你的東西要回來;如果別人侵犯了你的權利,就去把你的權利要回來”。事實上,通過這樣的方式,孩子“要回來”的不僅僅是有形的事物和權利,更是自己的尊嚴。心理學家研究表明,捍衛權利的過程是一種自我心理保護的過程,一個人可以在成功解決此類問題之後變得更加自信。另外,孩子在獨立處理這些事情的過程中,可以鍛煉自己的解決問題和交往能力,這對他們走向社會十分有益。
哈佛語錄
哈佛教育專家認為,權利意識教育的積極意義要遠遠超過狹隘的“不吃虧”的教育,它可以培養出勇於麵對問題和責任、善於化幹戈為玉帛的可信賴的獨立個體。因此,家長在遇到孩子權利受到侵害的時候,要以孩子的心理感受以及心理發展為解決問題的出發點,將不愉快事件的負麵影響變成孩子前進的動力,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增強孩子社會道德意識
道德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是從日常的堅持不懈的鬥爭和鍛煉中發展和鞏固起來的,正如玉石越磨越亮,黃金越煉越純一樣。
——胡誌明
良好的社會道德是成功道路上最穩的墊腳石。有些人因為沒有良好的社會道德習慣而功敗垂成,例如有的求職者在求職中其實是很有競爭力的,但是就因為他沒有隨手關門,或者是撿起腳下的垃圾,便讓他失去了一次工作的機會等。
哈佛故事
一位美國父親帶著可愛的小兒子去郊區參觀牧場。他們在乘坐公交車的時候,買了兩張車票,因為他還帶著他5歲的小兒子,小兒子看起來聰明又乖巧。這時,售票員告訴父親,孩子還小,不需要買票。
這位父親說:“這位小先生正好到了一米二,應該買。”
售票員聽後一愣,對這位父親很是驚訝,便問道:“就算你說孩子沒有一米二,我也會相信的,可是你為什麽不那樣做呢?沒有必要浪費票錢啊!”
這位美國父親看上去有些疑惑,他捏捏兒子的手,反問售票員:“這怎麽能算是浪費呢?我又為什麽要說謊呢?”
“先生,我並不是這個意思,”售票員連忙解釋道,“因為你的兒子看起來也就將將一米二,正好在買票與不買票之間。”
“雖然我會支付一些錢,但我必須要這樣做,因為他的身高已經達到規定了。我若是不買票,或許你不會覺得怎麽樣,但肯定會傷害到我兒子的自尊心,甚至還讓他學會了說謊。我的兒子的的確確已經一米二了,我和他都應該為此感到高興,如果我真的隱瞞了這個事實,那麽我這個父親做的就很失敗。”
說到這裏,售票員若有所悟地點點頭,連小兒子也笑了起來。
愛心課堂
相信每一位父母都會讚同這位美國父親的話。沒有一位家長願意讓孩子因為不好的道德行為而影響了他以後的人生。所以,家長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從小教育孩子要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不要因為貪圖小利而貽誤了孩子的品格教育。
孩子小時候的道德意識主要源自於對父母的模仿,所以父母要謹言慎行,為孩子做好榜樣。
在美國,你去麥當勞或肯德基的時候,就會發覺美國人和中國人有著很大的區別:美國人用餐後,會自己收拾桌子,然後把垃圾倒掉,餐盤也會放到指定的位置;而在我們國家,在這類快餐店用完餐後,卻很少看到這種現象。
曾經有一項關於用餐後是否收拾餐盤的調查,有90%以上的孩子說法相同,他們從來沒有收拾過。其中,許多孩子不知道自己應該收餐盤;有一些孩子知道,但父母從來都不讓他們自己收拾,也有孩子是看到周圍的同齡人都收拾,他自己收拾感覺“不好意思”,因此也就不收拾了。
由此看來,孩子們能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主要責任還是在於在父母。父母沒有良好的道德意識、不嚴格管理自己,那就是給孩子做了負麵的榜樣,不利於孩子良好的道德意識的形成。所以,父母應該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這不僅有利於孩子自身的發展,而且也有利於社會的發展。
教育小妙招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不僅僅是孩子的啟蒙老師,也是孩子的終身老師。社會道德的培養要從孩子內心和表麵同時進行,不能隻做表麵工作。讓孩子知道應該做什麽以及如何做,讓良好的社會道德在孩子的心中生根。
·做孩子的榜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社會上新鮮事物層出不窮,家長應該有意識地進行辨別,去除對孩子影響不好的事物,留下對孩子好的事物,從這些新鮮事物中領會社會道德。如果孩子沒有家長的指導,也缺少良好的社會氛圍,就會形成一些不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有些家長教孩子尊重父母,但他們自己卻沒有盡到贍養父母的職責和義務;教育孩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而他們卻每日與撲克、麻將相伴等,這樣的事例很多。“言傳身教”說得就是需要家長實實在在地做,並不是嘴上說著一套,手中又做著另一套。
·增強孩子的道德意識
一草一木都是生命,不能隨意踐踏;每一粒米都是農民伯伯的辛苦勞動,不能任意糟蹋……對於孩子來說,家長就是最早的老師。所以想要增強孩子的道德意識,就要從身邊的點點滴滴開始做起,時刻教育孩子、勸導孩子。
·做一些道德教育的親子遊戲
孩子總是喜歡遊戲的,如果家長能夠在遊戲中教會孩子遵守道德,絕對會事半功倍。比如,教孩子識別回收垃圾箱與普通垃圾箱,和孩子玩乘客與售票員的遊戲,都能在遊戲中滲透公民教育。
·積極地回饋孩子
哈佛教育專家認為,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看到孩子好的表現要及時鼓勵孩子,通過讚美、認同等正麵回饋強化孩子的良好表現,給予孩子正麵的能量和做好事的自信心。
哈佛語錄
哈佛教育專家認為,一個人的行為舉止最能體現他品格的優劣,家長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社會道德意識,就需要從生活中的細節開始關注孩子,看到孩子好的行為就要鼓勵,及時糾正孩子不好的行為,從細節著手培養孩子良好的社會道德品格。
禮儀教育不可少
禮儀是淩駕於各種美德之上的,正是因為有了禮儀,才讓這個美德有了功效,才讓這個人得到他想親近的人的好感與尊重。
——洛克
禮儀,雖然隻是道德習慣中的一小部分,但是卻也是人們品格構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卻又光彩。正是因為禮儀的存在,才會讓孩子們顯得更加可愛美麗,才會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才能夠更好地把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從而讓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變得更加和諧。禮儀教育是道德習慣教育中最基本的框架,是孩子們成長道路上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學習禮儀教育,必須從小抓起。
哈佛故事
一天,一個貧窮的小男孩兒為了攢夠學費正挨家挨戶地推銷商品,勞累了一整天的他此時感到十分饑餓,但摸遍全身,卻隻有一角錢。
怎麽辦呢?他決定向下一戶人家討口飯吃。
當一位差不多大小的小姑娘打開房門的時候,這個小男孩兒卻有點不知所措了,他沒有要飯,隻乞求給他一口水喝。這個小姑娘看到他很饑餓的樣子,就拿了一大杯牛奶給他。
男孩慢慢地喝完牛奶,問道:“我應該付多少錢?”
小姑娘回答道:“一分錢也不用付。媽媽教導我們,施以愛心,不圖回報。”
男孩說:“那麽,就請接受我由衷的感謝吧!”
說完男孩離開了這戶人家。此時,他不僅感到自己渾身是勁兒,而且還看到上帝正朝他點頭微笑,那種男子漢的豪氣像山洪一樣迸發出來。
數年之後,小姑娘得了一種罕見的重病,當地的醫生對此束手無策。最後,她被轉到大城市醫治,由專家會診治療。當年的那個小男孩兒如今已是大名鼎鼎的霍華德·凱利醫生了,他也參與了醫治方案的製定。當看到病曆上所寫的病人的來曆時,一個奇怪的念頭霎時間閃過他的腦際。他馬上起身直奔病房。
來到病房,凱利醫生一眼就認出床上躺著的病人就是那位曾幫助過他的小姑娘。他回到自己的辦公室,決心一定要竭盡所能來治好恩人的病。從那天起,他就特別地關照這個病人。經過艱辛努力,手術成功了。凱利醫生要求把醫藥費通知單送到他那裏,在通知單的旁邊,他簽了字。
當醫藥費通知單送到這位特殊的病人手中時,她不敢看,因為她確信,治病的費用將會花去她的全部家當。最後,她還是鼓起勇氣,翻開了醫藥費通知單,旁邊的那行小字引起了她的注意,她不禁輕聲讀了出來:“醫藥費——一滿杯牛奶霍華德·凱利醫生”。
愛心課堂
禮儀不僅僅是道德的映射,同時也會是心靈甚至是生命的回報。就如同故事中的小姑娘,若幹年前的一個善行,使得自己在生死關頭得到了救助。
給孩子講解禮儀的重要性,是讓孩子更快融入社會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家長們應該從日常生活中做起。碰到鄰居的時候,要鼓勵孩子微笑著給人打招呼;孩子需要他人幫助的時候,家長應該教會他運用“請”字;別人幫助完孩子之後,要告訴他應該說聲“謝謝”,告訴他這是對人最起碼的尊重;開門的時候要顧及到身後的人,打噴嚏的時候要遮住嘴巴,不要在電影院大聲喧嘩,人多時應該要緩行……
正是因為生活中的這些點滴小事,才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和愉悅,也正因為這些生活中的小細節,才讓孩子更加受人尊敬和喜愛。
相反,如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並沒有注意這些小細節的教育,沒有將這種最基本的禮貌告知孩子,那麽他們在與人交際的過程中就不會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成功;如果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不懂得教育後代關乎禮儀的問題,那麽在這個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變得非常糟糕。所以,要注重用生活中的點滴對孩子進行禮儀教育,這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教育小妙招
兒童時期不僅是智力開發的重要階段,也是培養孩子良好文明的重要時期。父母要有意識地從小對自己的孩子進行禮儀教育,把禮儀教育作為育兒教育中的重要內容。關於具體的做法,我們不妨參考哈佛教育專家給出的建議:
·讓孩子懂得禮儀的重要性
比奧斯先生是一名中學教師,他善於教導學生們明白禮儀的重要性。比奧斯先生並沒有直接詢問禮儀重要性這種枯燥的問題,而是給同學們列舉了很多缺乏禮儀的行為,並且引導學生們思考禮儀的重要性。事實證明,比奧斯先生的方法確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經過一番教育之後,孩子們的行為舉止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沒錯,很多孩子的壞習慣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因為沒有人期盼他們會行為得體,也沒有人用一個全新的角度引領他們思考。所以,每一位學生都是禮儀大師,隻是他們缺少的是一位名為“比奧斯先生”的老師!
·以身作則,以禮待人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般會將畏懼和尊敬混為一談。孩子認為應當對大人尊敬,這主要因為他們害怕大人的訓斥,而這就是畏懼,並不是尊敬。
對於家長來說,應該傾聽孩子內心的想法,應該花點時間,讓孩子明白,你是願意聽他講話的。隻有你以禮相待,才會真正贏得孩子的尊敬。同樣,家長應該以身作則,和孩子之間也要以禮相待。
·教導孩子使用禮貌用語
孩子在牙牙學語的時候,父母就應該有意識地教導孩子使用禮貌語,比如說“請,謝謝”等,你讓孩子明白,每個人所喜歡的是你禮貌的請求,而不是命令的語氣。家長也要做好榜樣,不管是在公共場合還是在家庭中,都要使用禮貌用語。在這種氛圍的熏陶下,孩子自然也就學會禮儀用語了。
·對孩子的禮貌給予適當的表揚
當孩子做到禮貌用語的時候,家長應該給予適時地表揚,讓孩子明白,他的這種做法是家長讚許的,是家長鼓勵的一種行為。
哈佛語錄
哈佛教育專家認為,禮儀不僅是一個人內在修養的體現,也是與人交往能力的體現。這些能力,也並非一朝一夕就能夠養成的,而是從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累積而成的。作為家長,應該充分利用生活中的每次機會,去引領孩子,讓禮儀教育浸透在生活中的每個角落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