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以後,每年有少數知青會被推薦去上工農兵大學,但這些人大都是知青中的佼佼者,各方麵表現都是百裏挑一的。([[[〈 ?( ? 另有一些知青因有某種家庭背景,隻憑一紙入伍通知書,便可瀟灑地向這塊貧瘠的土地揮手告別。更多的知青隻能期盼每一次的市、縣招工,用盡一切辦法去爭取那為數極少的返城指標。春來秋去,在低矮簡陋的知青宿舍裏,一批又一批的知青背著行囊而來,然後,他們又都拿出“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本事,一個又一個地打上背包離去,各奔前程了。而留在這個小山村裏的,隻有他們用白灰刷寫在知青宿舍外牆上那“到廣闊天地中大有作為”、“紮根農村一輩子”等豪言壯語。隨著歲月的流逝,往日熱鬧的知青宿舍已是人去屋空,隻剩下了四周空蕩蕩的寂寥。


    到了1978年冬天,知青宿舍泥牆上的標語已被歲月的風雨剝蝕成模模糊糊的字跡,而眼前仿佛還能浮現出知青們初來插隊時的音容笑貌。可在女知青宿舍裏,隻留下了孤寂的陳素英一個人。她望著昔日同伴們那一張張空鋪,一種被同時代的人無端拋棄的感覺,讓她深感無助、寂寞和絕望,有時竟抱著枕頭失聲地痛哭起來。在男知青宿舍裏,也隻剩下了畢勝利一個人了。他整天喝著當地土產的木薯水酒,常常醉得不知身在何處。


    在一個異常寒冷的夜晚,陳素英和畢勝利一起吃晚飯,她陪著他喝酒,他陪著她瞎聊。而此刻,他倆的心裏都想著同一樣的事情,那就是何時才能返城與家人團聚。一番閑話說到傷心處,兩人便輕輕地哼唱起當時在插隊知青中流傳甚廣的那《知青之歌》:


    藍藍的天上,


    白雲在飛翔,


    美麗的揚子江畔是可愛的南京古城,


    我的家鄉。


    啊……


    彩虹般的大橋,


    直上雲霄,


    橫斷了長江,


    雄偉的鍾山腳下是我可愛的家鄉。


    ——————————


    告別了媽媽,


    再見吧家鄉,


    金色的學生時代已轉入了青春史冊,


    一去不複返。


    啊……


    未來的道路多麽艱難,


    曲折又漫長,


    生活的腳印深淺在偏僻的異鄉。


    ——————————


    跟著太陽出,


    伴著月亮歸,


    沉重地修理地球是光榮神聖的天職,


    我的命運。


    啊……


    用我的雙手繡紅了地球,


    繡紅了宇宙,


    幸福的明天相信吧一定會到來。


    ————————


    告別了你呀,


    親愛的姑娘,


    揩幹了你的淚水,


    洗掉心中憂愁、洗掉悲傷。


    啊……


    心中的人兒告別去遠方,


    離開了家鄉,


    愛情的星辰永遠放射光芒。


    ————————


    寂寞的往情,


    何處無知音,


    昔日的友情而今各奔前程,


    各自一方。


    啊……


    別離的情景曆曆在目,


    怎能不傷心,


    相逢奔向那自由之路。


    那天晚上,隻因為害怕黑夜裏的孤獨,陳素英和畢勝利彼此相伴,相互傾訴著自己的心事,從而獲得心靈上的一絲撫慰。也不知什麽時候,兩人相擁而坐地睡著了。


    醒來時,東方已露出了魚肚白……


    “天亮了,”畢勝利揉揉雙眼,抬頭望向窗外,心裏似在琢磨著什麽,忽然對陳素英說道:“我想,……我們應該回城了。”


    “好,今天就走!”陳素英回答得異常幹脆。


    在兩人做出私自返城的決定時,往昔八年裏所有的理想、信念和誓言,竟在那一瞬間像玻璃瓶似地破碎了一地……


    當年那場轟轟烈烈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開始於1968年**的最高指示,而告終於1978年雲南知青“我要回家”的振臂呐喊。對陳素英和畢勝利那一代的青年們來說,可謂是“十年一夢醒,青春已不再”呀。實際上,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一個相當複雜的曆史現象,到了1979年形成了知青返城大浪潮,它的實際情況更為錯綜複雜,也就是各種社會矛盾積聚後的一次總爆。對此,國家領導人***曾經說過:“我們花了三百個億,買了三個不滿意。知青不滿意;家長不滿意;農民也不滿意。”


    下鄉插隊多年之後,大批知青才得以返回城市,可眼下的生活又將是怎能樣的呢?陳素英和畢勝利雖然返回了南疆市,但他倆卻無法通過正常渠道找到一份正式工作,因而生活仍然沒有著落。回城兩年以來,陳素英為了解決吃飯問題,到處去找臨時工的活兒幹。她既不怕吃苦,也不怕勞累,隻求自己養活自己罷了。那真是一種做人抬不起頭、挺不起胸的艱難日子,這種受盡委屈的記憶讓她一輩子都刻骨銘心而無法忘卻。


    整個上山下鄉運動,先後共有17oo萬城市知識青年加入此行列。而1979年2月,當8oo多萬上山下鄉的知青大軍返回城市時,他們的就業問題便成為亟待解決的燃眉之急。就在當月,**中央、國務院批轉第一個有關展個體經濟的報告指出:“各地可根據市場需要,在取得有關業務主管部門同意後,批準一些有正式戶口的閑散勞動力從事修理、服務和手工業者個體勞動。”盡管這項政策要真正落實尚有待時日,但對於隻能靠自食其力的返城知青來說,則是時不我待的。為了爭得吃飽飯的權力,畢勝利做出一個在當時並不合法的決定:上街頭擺攤修理自行車。這個選擇雖出於無奈之舉,但卻證明他是一個願意憑借自己雙手而過活的有誌者。


    從陳素英和畢勝利一起下鄉插隊至今,整整八年過去了,他們終於回到了南疆市。彼此的相遇、相識和相知,讓那埋藏已久的愛情之火猛烈地燃燒在兩人的心頭。盡管他們兩手空空,一無所有,但已經沒有什麽障礙能夠將他倆分開了。1982年春節,已有三、四個月身孕的陳素英和畢勝利舉行了一個十分簡樸的婚禮。同年八月,陳素英生下兒子畢小寶。孩子需要奶粉和保姆,而這些都需要花錢,若隻靠丈夫擺攤修車的那點收入,根本無法擺脫家裏貧困的窘境。恰逢此時,社會上允許人們當個體戶做生意。這真是一個從天而降的好消息!為了更好地生存下去,陳素英在滿月不久後,便到和平菜市場申請辦理了一本臨時個體營業執照,擺攤賣起了豬肉,從此也成為了一個自食其力的個體戶。在當年的知青中,有人上了大學,有人進了工廠,有人當了兵,絕大部分人都有了一份可為之努力的事業。而對於返城知青陳素英來說,她深刻地明白了一個簡單的道理:人,先得活下去!如今她成為一名個體戶,自食其力,能夠過上“日求三餐,夜得一宿”這樣低要求的生活,已經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了。為了這個三口之家,她樂意與丈夫一起同甘共苦,忍受著暫時的貧窮和困頓。她沒有更多的奢望,隻求能多掙點錢,得以養家糊口。帶著這個簡單的夢想,他們每一天都在為之而努力奮鬥,期待未來能過上好日子、好生活。這就是支撐她活下去的全部信念。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從赤手空拳到億萬富豪修改版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綠城一劍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綠城一劍並收藏從赤手空拳到億萬富豪修改版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