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文鳥之夢(總179節)
從赤手空拳到億萬富豪修改版 作者:綠城一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葉叢文自打參加工作起,便住進了單位的集體宿舍,隻在周末或者周日才回家看父母。他家裏一共有四口人,父親、母親和弟弟。父親葉英明,時年五十歲,六十年代初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他博學多才,睿智儒雅,現任職《南疆日報》社副總編。母親曾穎,四十八歲,初中文化,是《南疆日報》社附屬印刷廠的一名裝訂工人。弟弟葉叢林,十五歲,是初中二年級的學生。
一個星期天的中午,陽光燦爛。葉叢文騎著自行車回父母家,約有二十分鍾的路程。一路上,大街上可要比平時熱鬧多了。天氣雖然有些過於悶熱,可一想起又能吃上家中母親做的好飯菜,他的心情頓時變得愉悅起來,嘴裏吹著口哨,手上搖晃著響鈴,一路沿街而來,悠哉遊哉地騎車拐進《南疆日報》社大門。遠遠地,他就望見去年新建成的一棟六層高的宿舍樓。他父親也有幸分到了新樓住房,是三樓的一套三室一廳。
夏天的太陽當空高懸,強烈而熾熱的光線從人們的頭頂直射下來,把腳下的影子壓縮得很短。在宿舍樓前的那棵大桉樹下,隻見有一位中年男人身穿汗背心和大短褲,跨坐在一張長條板凳上,汗流狹背地忙著手中的木工活。他的身旁堆放著一些木條、板料和一隻工具箱,周圍遍地是木刨花和木屑。這時,葉叢文騎車來到大樹下,停放好車後,扭頭一瞧:正在幹活的這位木匠不是別人,而正是自己的父親葉英明。
“哎呀,爸,你可真行啊!”葉叢文湊到父親麵前,看著他那幹活的架勢,饒有興趣地說道:“這又是在做什麽呀?”
“哦,回來啦,”葉英明抬頭瞥了兒子一眼,並未終止手上刨著木板的活兒,不慌不忙地說道:“做個新樣式的廚櫃。你知道嗎,這人哪,隻要身懷一技之長,他走到哪裏都不會餓飯的。你如果要想有我這般木工手藝,恐怕還得學上兩、三年喲。”
“爸,你真是有些不務正業啦!瞧天氣這麽個熱,你可別折騰出什麽毛病來呀。”
“嗬嗬,我沒事的。”葉英明不以為然地笑了笑,手中換了一塊木板繼續刨著,對兒子不屑一顧地說道:“什麽叫不務正業?學會這木工活,那可是我當年下放勞動的因禍得福。現在天天都坐辦公室,偶爾抽空幹點體力活,不是正有益於身體健康嘛。”
去年,葉英明從居住多年的兩間平房搬進了這棟新樓房,住上了較為寬敞而舒適的三室一廳。原先居住平房的時候,家裏隻有一些十分簡陋的家具,諸如大小床、木沙、書櫃、書桌和椅子等等,而它們都是單位配給的並已使用多年。時至今日,這些舊家具有不少都已殘破損壞了,而且那些老樣式早已落伍而趕不上時代新潮流了。再看現在家裏已經更新換代的木製家具,不僅樣式新穎別致,而且用料與製作的質量都很不錯。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家裏所有新式的家具都是葉英明利用業餘時間親手打造出來的。
若說起葉英明這位老知識分子為何會有一手木匠的功夫,那可還得回顧舊日往事。當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各單位都分化出了派係,雖然都歸屬群眾組織,但彼此針鋒相對,爭權奪利。可葉英明哪派也沒有參加,成了逍遙派。七十年代初,因為具有“臭老九”的身份,他從報社理論版編輯的位置上下放到附屬印刷廠勞動改造,被指派到木工組組長李師傅手下幹活。從那以後,他自內心地向李師傅學習這門手藝,虛心請教幹木工活的各種技術和竅門,不僅踏踏踏實實地幹活,而且誠心實意地要當好“學徒”。很快,他既學會了用鋸子、創子、鑿子、錘子、尺子等工具,又學會了看圖樣和畫草圖,後來,他獨立完成了一件又一件讓李師傅都能點頭認可的“作品”。有時候,命運雖然挺捉弄人的,但也並非不無補償。等回到報社工作時,他屈指一算,平生當過三年零兩個月的木匠。實話實說,他為能學會木匠這門手藝而感到欣喜和自豪。此後,家裏再也用不著掏錢購買木製家具了。
“爸,來,先休息一會兒吧。”葉叢文一屁股坐在工具箱上,從衣兜裏掏出煙盒,給父親遞上一支煙,大大咧咧地說道:“依我看呀,與其這麽費勁,還不如花錢去買一個廚櫃劃算呢。”
“嗬嗬,說得輕巧。你是‘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呀。你工作快兩年了吧?我沒見你拿錢買回一件家具來?”葉英明停下手中的活兒,拿條毛巾擦了擦身上的汗水,居高臨下地教訓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木工也算是一門手藝活,你懂不懂呀?”
“嘿嘿,等你退休了,是不是打算做木匠呀?”葉叢文有些尷尬地撓著頭,掩飾心虛地說道:“就我領的那點工資,哪兒還有錢剩下來呀?現在的錢實在太不經花呀!……”
“你還是知足吧!”葉英明打斷兒子無聊的絮叨。
八十年代初,大學本科畢業參加工作的,其標準工資第一年是四十七元,翌年轉正後為五十四元。除此之外,工資單上還有二元五角的地區糧差補貼。葉叢文的每月收入不過如此,正是說高不算高,說低也不算低了。當年,市政府機關辦公室都是清水衙門,不像企業那樣可以搞自主創收並額外放獎金,其收入除那份基本工資外,多年來雷打不動。那怕就是十五元的煤氣補貼費,也隻屬於處、廳級幹部的福利待遇,科級以下幹部根本就沒份。改革開放幾年後,社會上的物價已出現了大幅度攀升的現象。可是幹部職工的基本工資卻一直還沒長,遠遠地跟不上當時形勢的變化和展。身為政府機關幹部的葉叢文隻靠那份死工資,勉強解決個人的生活問題。他屬於“活得不好也不會餓死”的那類人,但囊中羞澀,也沒有剩餘的錢拿回家呀!
一個星期天的中午,陽光燦爛。葉叢文騎著自行車回父母家,約有二十分鍾的路程。一路上,大街上可要比平時熱鬧多了。天氣雖然有些過於悶熱,可一想起又能吃上家中母親做的好飯菜,他的心情頓時變得愉悅起來,嘴裏吹著口哨,手上搖晃著響鈴,一路沿街而來,悠哉遊哉地騎車拐進《南疆日報》社大門。遠遠地,他就望見去年新建成的一棟六層高的宿舍樓。他父親也有幸分到了新樓住房,是三樓的一套三室一廳。
夏天的太陽當空高懸,強烈而熾熱的光線從人們的頭頂直射下來,把腳下的影子壓縮得很短。在宿舍樓前的那棵大桉樹下,隻見有一位中年男人身穿汗背心和大短褲,跨坐在一張長條板凳上,汗流狹背地忙著手中的木工活。他的身旁堆放著一些木條、板料和一隻工具箱,周圍遍地是木刨花和木屑。這時,葉叢文騎車來到大樹下,停放好車後,扭頭一瞧:正在幹活的這位木匠不是別人,而正是自己的父親葉英明。
“哎呀,爸,你可真行啊!”葉叢文湊到父親麵前,看著他那幹活的架勢,饒有興趣地說道:“這又是在做什麽呀?”
“哦,回來啦,”葉英明抬頭瞥了兒子一眼,並未終止手上刨著木板的活兒,不慌不忙地說道:“做個新樣式的廚櫃。你知道嗎,這人哪,隻要身懷一技之長,他走到哪裏都不會餓飯的。你如果要想有我這般木工手藝,恐怕還得學上兩、三年喲。”
“爸,你真是有些不務正業啦!瞧天氣這麽個熱,你可別折騰出什麽毛病來呀。”
“嗬嗬,我沒事的。”葉英明不以為然地笑了笑,手中換了一塊木板繼續刨著,對兒子不屑一顧地說道:“什麽叫不務正業?學會這木工活,那可是我當年下放勞動的因禍得福。現在天天都坐辦公室,偶爾抽空幹點體力活,不是正有益於身體健康嘛。”
去年,葉英明從居住多年的兩間平房搬進了這棟新樓房,住上了較為寬敞而舒適的三室一廳。原先居住平房的時候,家裏隻有一些十分簡陋的家具,諸如大小床、木沙、書櫃、書桌和椅子等等,而它們都是單位配給的並已使用多年。時至今日,這些舊家具有不少都已殘破損壞了,而且那些老樣式早已落伍而趕不上時代新潮流了。再看現在家裏已經更新換代的木製家具,不僅樣式新穎別致,而且用料與製作的質量都很不錯。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家裏所有新式的家具都是葉英明利用業餘時間親手打造出來的。
若說起葉英明這位老知識分子為何會有一手木匠的功夫,那可還得回顧舊日往事。當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各單位都分化出了派係,雖然都歸屬群眾組織,但彼此針鋒相對,爭權奪利。可葉英明哪派也沒有參加,成了逍遙派。七十年代初,因為具有“臭老九”的身份,他從報社理論版編輯的位置上下放到附屬印刷廠勞動改造,被指派到木工組組長李師傅手下幹活。從那以後,他自內心地向李師傅學習這門手藝,虛心請教幹木工活的各種技術和竅門,不僅踏踏踏實實地幹活,而且誠心實意地要當好“學徒”。很快,他既學會了用鋸子、創子、鑿子、錘子、尺子等工具,又學會了看圖樣和畫草圖,後來,他獨立完成了一件又一件讓李師傅都能點頭認可的“作品”。有時候,命運雖然挺捉弄人的,但也並非不無補償。等回到報社工作時,他屈指一算,平生當過三年零兩個月的木匠。實話實說,他為能學會木匠這門手藝而感到欣喜和自豪。此後,家裏再也用不著掏錢購買木製家具了。
“爸,來,先休息一會兒吧。”葉叢文一屁股坐在工具箱上,從衣兜裏掏出煙盒,給父親遞上一支煙,大大咧咧地說道:“依我看呀,與其這麽費勁,還不如花錢去買一個廚櫃劃算呢。”
“嗬嗬,說得輕巧。你是‘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呀。你工作快兩年了吧?我沒見你拿錢買回一件家具來?”葉英明停下手中的活兒,拿條毛巾擦了擦身上的汗水,居高臨下地教訓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這木工也算是一門手藝活,你懂不懂呀?”
“嘿嘿,等你退休了,是不是打算做木匠呀?”葉叢文有些尷尬地撓著頭,掩飾心虛地說道:“就我領的那點工資,哪兒還有錢剩下來呀?現在的錢實在太不經花呀!……”
“你還是知足吧!”葉英明打斷兒子無聊的絮叨。
八十年代初,大學本科畢業參加工作的,其標準工資第一年是四十七元,翌年轉正後為五十四元。除此之外,工資單上還有二元五角的地區糧差補貼。葉叢文的每月收入不過如此,正是說高不算高,說低也不算低了。當年,市政府機關辦公室都是清水衙門,不像企業那樣可以搞自主創收並額外放獎金,其收入除那份基本工資外,多年來雷打不動。那怕就是十五元的煤氣補貼費,也隻屬於處、廳級幹部的福利待遇,科級以下幹部根本就沒份。改革開放幾年後,社會上的物價已出現了大幅度攀升的現象。可是幹部職工的基本工資卻一直還沒長,遠遠地跟不上當時形勢的變化和展。身為政府機關幹部的葉叢文隻靠那份死工資,勉強解決個人的生活問題。他屬於“活得不好也不會餓死”的那類人,但囊中羞澀,也沒有剩餘的錢拿回家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