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文鳥之夢(總180節)
從赤手空拳到億萬富豪修改版 作者:綠城一劍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最近星期天,怎麽沒見你領女朋友回來呀?”葉英明邊幹活邊與兒子閑扯著,似乎預感有什麽事生了,不明就裏地問道:“你們之間,是不是鬧什麽別扭了?”
“唉,我跟她的事情,怎麽說好呢?”葉叢文愣了一下,一時也不知如何回答父親為好,隻是苦笑地搖了搖頭,有意輕描淡寫地說道:“吹了,我們在一起可能不太合適。〈”
葉叢文與吳燕玲分手已有月餘,他所以至今未跟父母提及此事,一是自己的問題理應自己解決;二是他不想讓家人為自己擔心。他很清楚地記得,在讀大學期間談戀愛這件事情上,父親一直都是持反對態度的。每當學校放寒暑假回家,父親都會找機會敲打他幾句,做他的思想工作,要他好好珍惜上學的時光,好好學習。直到他參加工作後,父親認為兒子已長大成人,這才撒手不再幹涉他的個人之事,也算是默認了他與吳燕玲的戀愛關係。
“啊,你們不是談好多年了嗎?”葉英明有些詫異地瞥了兒子一眼,但似乎結果又不在他的意料之外。他放下木刨,點燃手中的那支煙,頗為擔心地說道:“俗話說得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呀!我的話你就是不入耳、不愛聽。早就跟你說過,談戀愛太早,不見得是好事。兩人戀愛的時間越長,感情就會變得越淡漠,隨後就會出現各種矛盾和問題。而且在我看來,你的性格過於桀驁不馴;而她呢,性格上也是有棱有角的。你們兩個人的個性都很強,如要磨合到一塊過日子吧,確實不太容易呀!”
“爸,聽您的意思,你早看出我跟她一定會分手了?”
“我想告訴你的是,要結婚成家,你自己先得學會做一個好男人。從愛情到婚姻,那是需要彼此信任和相互包容的呀!”葉英明在心裏是有話是想對兒子說的。如果因為年輕,不幸在生活中走錯了一步,必將得不償失。作為一個過來人,他有所指向地說道:“古語說,‘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在家庭關係中,做丈夫的先應該具備良好的品德,而做妻子的應該學會溫良恭謙讓。別人我就不提了,我和你媽幾十年的歲月,不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嗎?”
“嗯,也許您說的對吧。”葉叢文何以考慮得那麽長遠,哼哼哈哈地應付著。他可沒心情聽父親講這些大道理,也不想再妨礙父親繼續幹木工活。他站起身,拍了拍衣褲上的木屑,嘻笑著說道:“爸,那我先上樓去了!”
葉叢文一轉身上了三樓。他推門走進家,隻見母親正在廚房裏忙著做午飯。而弟弟的房門卻緊閉著,也不知這小子在屋裏幹什麽呢。他先與母親聊了一會兒家常話,然後進了弟弟的房間。可沒想到,那半大小子借口要安靜做功課,竟然把他給“驅逐”出來。待在客廳裏,他看了一會兒電視,又覺得沒什麽好看的節目。於是,他泡好了一杯綠茶,端杯進了父親的書房。在書架上找出一本可讀之書,他便在木沙上半靠半躺著,開始翻書閱讀起來。
常言道:積錢不如積德,閑坐不如看書。葉叢文曆來喜好讀書,而且涉獵廣泛。在他看來,古今中外的各類雜書皆無所不能閱讀之。生活百無聊賴時,就是隨手抓起一張舊報紙,他也能讀得津津有味、頗有心得。其實,這是他從小在父親言傳身教的熏陶下,逐漸養成的一種讀書習慣。童年時代,他腦海中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父親深夜燈下披衣伏案、讀書寫作的背影。那是一個勤於筆耕的高大形象。這樣的畫麵深深地觸動著他幼小的心靈,從而定格了父親在他心中成為偶像和榜樣的地位,並且在潛意識中一路伴隨和影響著他的長大成人。記得上小學時,有一次父親專門抽空教他如何寫作文,曾經對他說過這樣一番話:你先要把所能想到的東西都寫出來。不要害怕寫得不好,也不要擔心寫得很混亂、甚至是詞不達意,但隻要能堅持寫下去就會有辦法。然後,你再按照作文格式的要求進行段落整理和修改文字,而“文章不厭百回改”,隻要有一種積極的態度和勇於挑戰的精神,在寫作上就一定會取得成功。在讀小學三、四、五年級期間,他曾三次獲得學校頒的獎狀:即每年“六一兒童節作文比賽第一名”。七十年代初、中期,社會上不受限製的文藝書籍寥若星辰,適合兒童和少年們可看的讀物也隻有《故事會》和“連環畫”(注:俗稱“小人書”)。當年,能跟著父親到其所在的單位圖書室去借閱書籍,是一件令他十分興奮和欣喜的事情。當然,父親也經常會向兒子推薦一些他認為值得必須閱讀的書目。而每次從圖書室裏借書出來,他都很歡喜地摟抱著一大摞圖書,屁顛屁顛地回家。在讀初中的三年時間裏,他曾經大容量地閱讀過一些古今中外的經典名著,從而培養了他對文學創作的濃厚興趣和遠大理想。故而,從少年時代到青年時代,今後能夠成為作家是他的一個夢想和追求。
星期天回到家,葉叢文喜靜不好動,其樂趣在於喝清茶看閑書,幾乎一整天都是待在父親書房裏度過的。
傍晚,在樓下幹活的父親收工回來了。母親從廚房裏端出做好的飯菜,全家四口人圍坐在飯桌旁開飯了。對葉叢文來說,星期天家裏這頓頗為豐盛的晚飯,那可比機關食堂的飯菜有油水多了。吃過晚飯後,葉叢文便在客廳裏看新聞聯播。過了一會兒,父親從衛生間洗澡出來,便把他叫進了書房。
“你寫的這部小說,我已經大體上看完了。”葉英明從書桌上找出那疊書稿,神情淡然地把它遞給兒子,對其喜愛寫作的行為表示認同,不乏憐惜地說道:“寫這部作品,你一定花費了不少心機和業餘時間吧?我看得出來,你還是蠻努力的嘛。”
“唉,我跟她的事情,怎麽說好呢?”葉叢文愣了一下,一時也不知如何回答父親為好,隻是苦笑地搖了搖頭,有意輕描淡寫地說道:“吹了,我們在一起可能不太合適。〈”
葉叢文與吳燕玲分手已有月餘,他所以至今未跟父母提及此事,一是自己的問題理應自己解決;二是他不想讓家人為自己擔心。他很清楚地記得,在讀大學期間談戀愛這件事情上,父親一直都是持反對態度的。每當學校放寒暑假回家,父親都會找機會敲打他幾句,做他的思想工作,要他好好珍惜上學的時光,好好學習。直到他參加工作後,父親認為兒子已長大成人,這才撒手不再幹涉他的個人之事,也算是默認了他與吳燕玲的戀愛關係。
“啊,你們不是談好多年了嗎?”葉英明有些詫異地瞥了兒子一眼,但似乎結果又不在他的意料之外。他放下木刨,點燃手中的那支煙,頗為擔心地說道:“俗話說得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呀!我的話你就是不入耳、不愛聽。早就跟你說過,談戀愛太早,不見得是好事。兩人戀愛的時間越長,感情就會變得越淡漠,隨後就會出現各種矛盾和問題。而且在我看來,你的性格過於桀驁不馴;而她呢,性格上也是有棱有角的。你們兩個人的個性都很強,如要磨合到一塊過日子吧,確實不太容易呀!”
“爸,聽您的意思,你早看出我跟她一定會分手了?”
“我想告訴你的是,要結婚成家,你自己先得學會做一個好男人。從愛情到婚姻,那是需要彼此信任和相互包容的呀!”葉英明在心裏是有話是想對兒子說的。如果因為年輕,不幸在生活中走錯了一步,必將得不償失。作為一個過來人,他有所指向地說道:“古語說,‘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在家庭關係中,做丈夫的先應該具備良好的品德,而做妻子的應該學會溫良恭謙讓。別人我就不提了,我和你媽幾十年的歲月,不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嗎?”
“嗯,也許您說的對吧。”葉叢文何以考慮得那麽長遠,哼哼哈哈地應付著。他可沒心情聽父親講這些大道理,也不想再妨礙父親繼續幹木工活。他站起身,拍了拍衣褲上的木屑,嘻笑著說道:“爸,那我先上樓去了!”
葉叢文一轉身上了三樓。他推門走進家,隻見母親正在廚房裏忙著做午飯。而弟弟的房門卻緊閉著,也不知這小子在屋裏幹什麽呢。他先與母親聊了一會兒家常話,然後進了弟弟的房間。可沒想到,那半大小子借口要安靜做功課,竟然把他給“驅逐”出來。待在客廳裏,他看了一會兒電視,又覺得沒什麽好看的節目。於是,他泡好了一杯綠茶,端杯進了父親的書房。在書架上找出一本可讀之書,他便在木沙上半靠半躺著,開始翻書閱讀起來。
常言道:積錢不如積德,閑坐不如看書。葉叢文曆來喜好讀書,而且涉獵廣泛。在他看來,古今中外的各類雜書皆無所不能閱讀之。生活百無聊賴時,就是隨手抓起一張舊報紙,他也能讀得津津有味、頗有心得。其實,這是他從小在父親言傳身教的熏陶下,逐漸養成的一種讀書習慣。童年時代,他腦海中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父親深夜燈下披衣伏案、讀書寫作的背影。那是一個勤於筆耕的高大形象。這樣的畫麵深深地觸動著他幼小的心靈,從而定格了父親在他心中成為偶像和榜樣的地位,並且在潛意識中一路伴隨和影響著他的長大成人。記得上小學時,有一次父親專門抽空教他如何寫作文,曾經對他說過這樣一番話:你先要把所能想到的東西都寫出來。不要害怕寫得不好,也不要擔心寫得很混亂、甚至是詞不達意,但隻要能堅持寫下去就會有辦法。然後,你再按照作文格式的要求進行段落整理和修改文字,而“文章不厭百回改”,隻要有一種積極的態度和勇於挑戰的精神,在寫作上就一定會取得成功。在讀小學三、四、五年級期間,他曾三次獲得學校頒的獎狀:即每年“六一兒童節作文比賽第一名”。七十年代初、中期,社會上不受限製的文藝書籍寥若星辰,適合兒童和少年們可看的讀物也隻有《故事會》和“連環畫”(注:俗稱“小人書”)。當年,能跟著父親到其所在的單位圖書室去借閱書籍,是一件令他十分興奮和欣喜的事情。當然,父親也經常會向兒子推薦一些他認為值得必須閱讀的書目。而每次從圖書室裏借書出來,他都很歡喜地摟抱著一大摞圖書,屁顛屁顛地回家。在讀初中的三年時間裏,他曾經大容量地閱讀過一些古今中外的經典名著,從而培養了他對文學創作的濃厚興趣和遠大理想。故而,從少年時代到青年時代,今後能夠成為作家是他的一個夢想和追求。
星期天回到家,葉叢文喜靜不好動,其樂趣在於喝清茶看閑書,幾乎一整天都是待在父親書房裏度過的。
傍晚,在樓下幹活的父親收工回來了。母親從廚房裏端出做好的飯菜,全家四口人圍坐在飯桌旁開飯了。對葉叢文來說,星期天家裏這頓頗為豐盛的晚飯,那可比機關食堂的飯菜有油水多了。吃過晚飯後,葉叢文便在客廳裏看新聞聯播。過了一會兒,父親從衛生間洗澡出來,便把他叫進了書房。
“你寫的這部小說,我已經大體上看完了。”葉英明從書桌上找出那疊書稿,神情淡然地把它遞給兒子,對其喜愛寫作的行為表示認同,不乏憐惜地說道:“寫這部作品,你一定花費了不少心機和業餘時間吧?我看得出來,你還是蠻努力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