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禦宅變成狂熱分子


    我雖然說了『禦宅文化』及『禦宅』已死了,但是我完全沒有嘲弄禦宅或說禦宅已經落伍的意思,真的一點都沒有。


    重點是:在禦宅文化死後的現在,禦宅們又回歸成普通的個人,從前是禦宅的人們,現在全都隻好變成狂熱分子了。我要說的是這件事。


    禦宅與狂熱分子的差別何在?就差在『是否成為一個民族』上。


    雖然有『禦宅文化』一詞,但卻從來沒聽說過有『狂熱分子文化』這種說法。有『像禦宅一般的穿著和語氣』這種說法,卻沒聽說過有『像狂熱分子一般的穿著和語氣』這種話。這也就是說,狂熱分子是一群沒有群眾起來創造獨自的文化之人們。


    禦宅會群眾而形成民族,但狂熱分子隻能孤獨地各自朝向自己的道路前進。


    而現在『禦宅文化』和『名為禦宅的統一概念』都已經變成沒有了,所以所有的禦宅都會變成狂熱分子了。


    從前在江戶時代有一種民族叫『數寄者』,也稱為『道樂者』(注1)。所謂數寄者,就是以『純粹』這種概念為中心,將茶道、花道、道具、建築、詩歌、繪畫、書道……等廣範圍的領域給統合起來的一大文化主導者。


    他們是以被人稱道:『那個人,以數寄者來說是一流的。』為目標,平常自謙『我還不配當數寄者啦』來切磋琢磨自己。並且有著『在那個領域裏是比不上他的,但在這項領域中就是我比較強。』這樣的自尊。


    但是,江戶時代崩壞了,數寄者文化也滅亡了。當然,這些數寄者都活了下來。隻是變成了單純的古道具狂或繪畫搜集者,四散流落各地而已。


    一個文化滅亡之後,該文化的主導者們,就會變成各自領域的狂熱分子繼續活下去,這是曆史的法則。


    禦宅文化也一樣。禦宅文化,也就是『有著成人風味的兒童文化』,曾經席卷了戰後的日本文化。最初是以漫畫或動畫為中心的禦宅文化,仔細留意就會發現,連文具或雜貨……等設計思想,許多領域都已經被禦宅文化所占領了,建構成一大文化帝國。


    從前我在《禦宅學入門》一書中曾寫道:『禦宅是江戶文化的正統繼承人。』如同江戶文化死亡而數寄者變成狂熱分子一般,身為戰後昭和文化的禦宅文化死了,禦宅們也必然全都會變成狂熱分子。


    可是,正因為禦宅文化正在滅亡,所以反而開始受到評價了。亦即現在禦宅民族正麵臨滅亡,而禦宅們終於得到他們所渴望的社會評價了。


    距今數十年前,外國人對日本文化的印象不外乎富士山、藝妓、武士……等所謂的江戶文化的東西。在那種時代裏,日本人很迫切地需要建立『日本的固有文化』。就算索尼或本田的產品在國外賣得多好,也隻是讓外國人嘲笑是經濟動物,而產生了更多的情結。


    當時日本的文化廳很積極地對外介紹現代日本的文化,然而不論怎麽努力,都無法引人注目。每次舉辦日本展覽,外國觀光客愛看的都還是江戶文化相關的東西。現代日本文化中除了黑澤明、小津安二郎等導演作品之外,外國人幾乎都不想看。


    『隻是很會賺錢,毫無文化及創造性的民族。』


    這就是全世界替日本人烙上的烙印。


    就算蓋了再多條高速公路或摩天大樓,也不會有人把日本當成一流國家對待。那是因為日本沒有固有文化,全都是仿效西歐文化的模仿文化而已。隻會追著西方歐美國家跑,然後模仿他們,全都隻是二流罷了。


    而在這種情形下,有個文化廳向來連看都不看的,或者該說是一直隱藏起來的『禦宅文化』,卻在無意中讓全世界都接納了。日本人如此渴望能有一個『被世界所接納的,由現代日本所產生的文化』,而這正是禦宅文化。


    現在這個世界上幾乎可說沒有幾個小孩不受動畫、電玩、漫畫、偶像明星……等日本文化所影響。


    隻花了不到三十年就完成如此壯舉。


    從明治時代以來,日本人花了上百年都無法做到的事,禦宅文化卻隻用了三十年就做到了。而且還達到了遠高於當初文化廳所期望的層級。


    在逐漸邁向滅亡的現在,禦宅文化終於可以得到評價了。這是多麽諷刺的曆史惡作劇呀。


    日本人也差不多該給禦宅文化一個正當的評價了,不是嗎?不是因為什麽『能賺到外匯』,也不是因為什麽『技術很高』,更不是因為什麽『在國外很受歡迎』。


    而是因為它是日本人從無到有,並珍惜培育長大的一大文化啊。現在正是應該帶著引以為傲的自豪與愛情,來好好評價它的時機了。我是如此認為的。


    自我感覺至上主義


    前一章所說的第三世代的特征,與貴族主義和菁英主義相比,我稱之為『自我感覺至上主義』。最最重要的就是自己有沒有萌到,所以什麽身為禦宅所必須具備的教養等統統都不知道,就是這種主義。


    其實這種主義也並非禦宅專屬的特征,而是現在日本社會廣為流傳的一種主義。從前一個人要結婚或就職,都不是單靠其本人的意誌來決定的。除了自己的感覺如何以外,還必須顧及家族親人……等你所重視的入之『共同體』的意見才行。


    然而現在日本人所重視的對象也變得愈來愈狹窄了。從親朋好友變得隻剩下家人,又從家人變成隻剩雙親,又變得隻剩下配偶或戀人,最後變得剩下『自我感覺』來代表一切。


    這種把『自我感覺』放在最優先考量的做法,堪稱是一種新思維。


    例如說結婚。從前必須要自己的雙親和對方的雙親都答應才能結婚,有的情況還要得到雙方家族甚至公司上司認可才行。但現在隻要『當事人雙方同意』這種不是私奔或被強迫的就行了。


    就職也一樣。沒得到學校老師或雙親的認可就決定了工作地點,這是『不懂人情義理』的行為,一定要盡量避免。要找工作就要靠親戚中有頭有臉的,有的時候甚至還要去拜托連爹娘都得下跪磕頭的『大人物』出馬幫忙,才能定下工作。這在四十年前的日本來說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然而現在呢?首先就隻考慮到自己。而且以『自己現在的感覺』為第一優先考量。『你真的愛這個人嗎?』『我跟他結婚絕不會後悔,我“現在真的”這麽認為。』這才是第一重要的要素,而且每個人都如此相信。『你說你喜歡這個工作嗎?』『就算賠上一輩子我也不後悔,我“現在真的”這麽認為。』隻要如此相信,就一定能找到理想的職業。現在的人全都這麽想。


    這種『自我感覺至上主義』,把人們從以往『強調忍耐的堅強共同體』之束縛中解放出來了。相對的,當初結成並維持共同體的,靠的就是同族意識和共同幻想,而現在這些都被破壞了,也就是說這種『文化』本身已經被破壞了。


    科幻界毀滅的曆史,禦宅又要重蹈覆轍。若是『自我感覺至上』主義再如此蔓延下去,那禦宅以外的集團,甚至於全日本都有可能因此而崩壞。


    日本與禦宅


    『為何日本會產生禦宅文化?』


    『外國,尤其是中國或韓國……等漫畫、動畫產業會追過日本嗎?』


    從數年前開始,我就常聽到這種問題。而我總是如此回答:


    『禦宅文化是隻有在日本這種特殊的土壤中才會生根發芽的。』


    『因為沒有和日本相同的土壤,所以中國或韓國要發展出禦宅文化是很困難的。』


    簡單地說明一下吧。


    所謂的禦宅文化就是『明明長大成人了也不停止兒童時代的興趣』。解析此一現象就會發現有兩個要素:『日本的成人太像小孩子,就會變禦宅。』和『日本的兒


    童文化很有成人風味,所以沒必要自其中畢業離開。』禦宅文化要成立,必須要有這兩個要素,而且缺一不可。


    在禦宅誕生之前,也就是昭和三〇年代(一九五〇、六〇年代問》以前的日本,絕對沒有成人像小孩這回事。小孩子都希望自己趕快長大成人,至少希望自己長高一點。而且兒童文化也明顯地全都是『給好孩子看的』東西。少年少女們都希望快快長大成人,然後馬上從兒童文化中畢業,以加入大人的行列中。


    可是,當高度經濟成長的弊病開始顯露,也就是昭和四〇年代(一九七〇年代)後半,兒童文化慢慢地自『好孩子專屬』中畢業了。當那些安保爭議或學生運動的戰士們投身兒童文化創作後(注2),動畫或特攝節目中出現的角色也變得理所當然地『反體製』與『反權力』。比起努力和堅毅的人如《巨人之星》的星飛雄馬,那些反體製的作品如《小拳王》、《魯邦三世》……等更能掌握這個時代的脈動。因為有這種特殊的時代背景和兒童文化,所以日本的兒童文化有著『就算長大成人也沒必要自其中畢業』的內容深度以及激進的表現,從此朝向與其他國家完全不同的方向而進化。


    還有一件事也是日本的特殊性,那就是『給小孩零用錢』。


    數年前與法國的tonkam出版社社長聚餐時,他就說:『因為日本人給小孩子零用錢,所以禦宅文化才會根生柢固。』順便一提,隻有以日本為首的一部分東亞文化圈有給小孩子『零用錢』的習慣。


    在歐洲或美國……等,是不能隨隨便便地把『金錢』這種權力給小孩子的。因為金錢這種權力,無論其持有者是大人或是小孩,都會有著相同的效果;所以若是把它給了小孩,簡直就像把鎗給小孩玩一樣。換句話說,就是因為『槍這種東西,隻要能扣下扳機,無論是大人拿著還是小孩拿著都會具有同樣的殺傷力。同樣的,錢不管是被誰拿在手上使用,都具有相同的價值。』


    歐洲或美國的小孩是沒有零用錢的。想要什麽東西的話,就隻能等大人買了當禮物給你。也就是說,他們隻會買『大人同意的東西=給好孩子看的東西』。像那種有反權力的意味,或者有激進的暴力描寫的日本製禦宅商品,就算是對現在的歐洲的小孩子來說也很難弄到手,這就是原因所在。


    可是在日本,給小孩子零用錢是常識。也就是說,小孩子從很小的時候起就擁有『進擇自己興趣的決定權』了。對我們日本人來說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在歐美的人看來,他們會認為這種習慣會『讓理性尚未成熟的兒童受害』。


    雖然在日本或亞洲是把小孩子視為『人所應有的原型』或『純真的象征』,可是在基督數文化圈裏卻是將小孩子視為『理性尚未發達的小動物』和『需要保護及監視的弱小生物』。當日本的漫畫或動畫衝撞到歐美表現上的規製問題時,我原以為應該盡量從『零用錢問題=看待兒童的態度』這個觀點來著手討論的,然而卻幾乎沒什麽人注意到這件事,真是可惜。


    日本給予小孩子『零用錢=自己決定興趣的權力』。


    同時,日本具備給成人看的那種有『思想或表現的激進性』的兒童文化又愈來愈多。


    就是齊備了這兩個條件,禦宅才開始誕生。


    平成型不景氣的影響


    可是從一九九〇年代以後,日本進入了不景氣的時代,而且還不是從前那種『極貧→貧窮→小康』的『昭和型不景氣』,而是『街上殘留著泡沫經濟時代的遺產=從前日本是很富有的→但是不知苦日子還要過到何時+不景氣保證一定會半永久地持續下去』這種『平成型』,也可以說是『被不景氣套牢了』的狀態。


    正因如此,所以小孩子都不想長大成人。


    就算是大人,若是給他們機會的話,他們也想要變回小孩子,隻是因為辦不到而無可奈何罷了。


    因為啊,在現實生活中隻會看見『明天的日子說不定比今天還要苦』的征兆。老人年金出現漏洞,環境汙染更加嚴重,貧富差距愈來愈明顯,日本又進入了超高齡社會。每天都聽著這種事情的話,不管是誰都會覺得『真不想當個大人』、『愈快長大成人愈不好』,這是當然的。


    『小學生對於“在成人社會中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有過度的排斥反應。』、『把“看起來比較年輕”當成美麗的第一優先基準。』


    我們不知從何時起,已經習慣使用這種缺乏平衡的思考方式了。


    在岩村暢子所寫的《普通的家族是最可怕的》(新潮社出版)一書中指出一項事實:『想要讓孩子一直相信耶誕老人真的存在』爹娘變得愈來愈多了。而且不是指幼稚園或小學低年級的小孩。該書中描述了許多父母親『拚了老命似地想要讓國、高中年紀的孩子相信耶誕老人真的存在』這種異常的模樣。以下根據岩村氏的報告,介紹一部分這種爹娘的言論。


    『為了不要讓我女兒發現耶誕老人就是她的雙親,所以我和我先生還會另外送禮物給她。』(有著十四歲的女兒的四十三歲的母親)


    『耶誕夜吃完晚餐後門鈴就會叮叮當當地響起來,我的孩子們(十三歲及十歲)打開門一看就會發現耶誕老人留下了禮物給他們。我每次都會這麽做,所以他們至今仍然深信不疑。』(四十四歲的母親,據說還請附近的鄰居幫忙)


    父母親為何會教育小孩『不要長大比較好』、『長大成人有害無益』?因為他們自己也這麽覺得。


    那麽,我們之前已經講過了『要成立禦宅文化必備兩大要素』。


    『日本的成人太像小孩子,就會變成禦宅.』


    『日本的兒童文化很有成人風味,所以沒必要自其中畢業。』


    現在禦宅之所以急遽地增加,並不光是因為禦宅熱潮或『萌』熱潮之故。而是因為對於經濟走進了死胡同的感覺,使全世代、全階層的人都徹底地做出了『長大成人真是虧到了』的判斷。


    『成熟的判斷』、『成人該有的見識』、『成人該有的品格』。


    這些事情就算沒有人一本一本地寫新書來教導,隻要都學會了就是成為『成人』的證據了吧。可是,得到了以上這些『成人的屬性』之後有什麽好處?從短視的眼光來看,反而要承受更多辛苦的事,而且還得經常奮發向上,這種成人的模樣很明顯地都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情。而且之所以隻會用這種短視的方式來思考事情,正是因為隻用『短期的感情衝動=現在的感覺』來判斷,也就是『自我感覺至上主義』所致。


    正因如此,禦宅的總人口急遽地增加了。


    『與其強迫自己當個大人,不如像個小孩子一樣,活得還比較輕鬆愉快。』


    這可不是現在的年輕人講的話,而是日本的全世代、全階層在無意識中所尋求的生存之道。


    在學校裏當場拍桌翻臉的爹娘們、在醫院裏毆打醫生的病患。


    在便利商店或吃茶店中發火罵人的顧客、甚至病態的奧客。


    無論發生什麽問題,都要把負責人揪出來,叫他下跪賠罪才甘心的傳播媒體。


    這些全都是我們自己,以及身旁『日本人』平均的模樣。


    如果不想承認『禦宅已死』,就會變成一天到晚反複說著『現在的禦宅真令人受不了,快變回從前的禦宅吧。』等無意義的言行而已?


    同樣地,承認『日本已死』吧,至少承認『昭和時代已死』,不是比較輕鬆嗎?總是說著:『最近的年輕人真令人受不了,』、『快點長大吧你!』、『有點品格和見識好嗎?』等抱怨也是無濟於事的。


    像這類『做人要有品格、有見識』的價值觀,也就是『從前的日本人』或『昭和時代的想法』等,都早已死光了。


    這也不是『因為是世代交替,所以沒關係』的問題,因為時代會隨著變遷,而在人的腦子裏不斷地安裝上新的作業係統。


    拿現在七十幾歲的人和四十年前的七十幾歲的人相比的話,很明顯地幼稚了許多。去看那些給年長者或奢侈品專題的雜誌就能明白,他們隻對長壽/健康、美容、美食、保全財產等事有興趣而已。這種幼稚的欲望完全顯現在其中。『隻想盡量活得健康又長壽』這種欲望是多麽難看而卑鄙啊,然而會這麽想的大人現在也一個都沒有了。


    個人的時代


    暫且,讓我們把剛剛暫停的話題繼續下去吧。


    禦宅死了。名叫『禦宅』的共通文化及民族已經死了。


    但是我已經說過,這不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死掉了。所謂禦宅已死,或許隻是因為我們不再需要這層名為『禦宅文化』和『禦宅民族』的保護傘了。


    從前曾是禦宅文化代言人的宅王之王,也已經沒必要存在了。現在隻要用部落格,或者每個人各自的生存方武,把禦宅作品的美好向外播送就行了。


    『對外張揚隻會惹來一身腥,又沒好處,不如躲起來一個人悄悄地享受就好。』這種想法是沒有用的。因為所謂的禦宅已經不再是興趣而變成是『認同』的問題了。所謂的『認同』也就是『我大概是禦宅,可是……』這樣的想法。如果隻有前半句『我大概是禦宅』那就是禦宅了,但是這後半句『可是……』後麵的部分才是『認同』的問題喔。


    隻要有這個問題在,無論是哪一種禦宅論你都無法接受的。所以,你為了要被社會所接納,為了要沒有壓力地活著,那就隻好無論多辛苦多麻煩都要自己對外發言了。因為無論是誰來代表你對外發言,你都會覺得『講得不太對』,所以到頭來隻會讓你覺得『我好像沒有歸屬感』而已。


    『禦宅』這個民族已經沒有了,但現在是每個個人在『youtube』或『niico動畫』上觀賞禦宅作品的時代。從今以後,大概隻剩下體育活動或新聞可以成為世代的共通體驗了吧。


    禦宅死了之後,禦宅們就隻好各人獨自去進行『我好喜歡這個』、『你說不定也會喜歡喔?』這樣的小型版宅王之王活動。雖然可能會在意這樣的推廣活動太小,但也不需要勉強自己把活動搞大。所以說也沒必要一個人龜縮在殼裏,就照自己的步調去做『自己喜歡的事物』就行了。什麽『宅王之王』或『禦宅評論家』的,不用放在眼裏也無所謂!


    然後聽聽前輩們給的忠告,因為可能會讓你出乎意料地有更多樂趣,所以聽一聽也不要緊。


    禦宅雖然死了,但我們還要活下去。


    既然要活下去,就要活得輕鬆愉快比較好。


    承受『當大人的痛苦』


    好,『從前的日本』及『昭和時代』都已經死了。


    那些勤勉奮發,雖不擅長談戀愛卻很專情,雖不擅長『享樂過人生』但卻很擅長拚命努力做事的『計畫』的時代的日本人,都已經不存在了。


    小孩子都想快點長大成人,憧憬著『能夠獨當一麵』的形象,以表現得比實際年齡還要成熟為自傲。這樣的小孩子也已經都沒有了。


    每年新進公司的新人職員看起來都愈來愈幼稚,可靠的全共鬥世代(注3)雖然再過不久就要退休,為了我們的生活,或者說為了活著的意義,也隻好繼續努力工作下去才行。


    在『努力也沒好處』『長大成人有害無益』『不配合我的人都是壞蛋』的現代社會中,主流的價值觀每天都持續地安裝到我們的心靈中。


    『自我感覺至上主義』絕對不是毀滅日本的敵人。它是在我們自己心中已經被安裝完成了『時代』的價值觀。也是現在的日本生存的證明。


    若是你覺得這種價值觀令你不爽,也請別隻想著去排除它,而要想著如何與它『共存』。不然的話,你就會變成要過總是無法原諒別人、總是批判別人、隻會否定時代、隻會說著『還是從前好』的人生。


    話雖如此,但也沒必要去迎合這種時代。就算大家都幼稚化了,也並不是『你也可以幼稚化』的借口。的確,我們每個人與過去的日本人相比,都顯得很幼稚。但相對的,也表示我們有著純真的心。


    要保護自己的『純真=像小孩的部分』,就要靠自己的『大人的智慧與生存方武』才行。也就是說,你若想要堂而皇之地享受自己的禦宅興趣,就要好好努力工作,就是這麽回事。其實,這是初期的禦宅們都理應具備的『智慧』才是。


    大人的工作


    這種用於個人的『用自己“像大人的部份”,來保護自己“像小孩的部份”』之法則,其實放到更巨觀的社會上,也是照樣通用的。


    『保護身旁像小孩子一樣的人,就是大人的工作。』


    如果這句話你若聽了不順耳,我們就換個說法吧?


    『任何人都擁有“像小孩子的部份”,所以隻能由其他人“像大人的部份”來照顧。』


    不管這個人是你的家人、戀人、同事、上司或部下、或者說不定隻是正好在同一輛電車中的人,就算你不認識他,若是他有『像小孩子的部份』顯露出來,你身在當場,就隻好拿出你『像大人的部份』來照顧他。相對地,你或許沒有注意到,自己也有『像小孩子的部份』,是由許許多多的人用他們『大人的部份』在照顧保護著你。


    當然,『去照顧別人隻是讓自己吃虧』對吧?因為不想讓自己吃虧,所以也不想照顧別人!我能理解這種感覺。


    『雖然別人照顧我多少,我也該回報多少,但花力氣去照顧別人還是吃虧呀。』


    對,沒錯。


    但是,有這種『對單方麵的吃虧早已有覺悟』的就叫做『大人』。


    『堅持要求單方麵得到好處』就叫做『幼稚』。


    我的故事差不多也該說完了。


    這是一個關於『禦宅已死』的故事。


    禦宅已死的理由是『社會變了,所以身為社會成員的我們,本身也變質了。』


    雖然禦宅可能已經死了,可是從今以後當然還是會有一大堆禦宅的動畫或漫畫或電玩……等,保證會有許多快樂的事物。


    正因為禦宅已經死了,從此以後,喜歡動畫、漫畫、電玩、軍事、鐵路或偶像明星的人,也要稍微放棄『永遠當個小孩子』的想法,讓自己稍微長大一點,再繼續你們的『禦宅的興趣』,就是這樣。而且,想要享受這種樂趣,其實必需要有者『成人的智慧』才行。


    現在的禦宅都為了自己『身為禦宅』一事的認同問題而煩惱。而現在的日本人也愈來愈搞不懂『最近所有的人=立刻暴怒,奧客般的普通人們』這件事了。


    所以誰都不信任誰,隻有自己才能保護自己。


    所以不想讓小孩子進入這個恐怖的社會=希望他們一直當個小孩。


    可是,如果把小孩子們一直當成小孩子來養育,隻會讓『自我感覺至上主義』加速,隻會讓這個社會更快地從『不認識鄰人』變成『不認識自己的小孩』而已。


    心中,但是每個人吸收多少、如何取舍,則是各人都不相同。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各自在心中有一幅『價值觀的拚布』,而且沒有哪兩幅是一樣的。


    所以『認真工作比什麽都重要』、『想快點獨當一麵』等所謂『昭和的價值觀』,雖然說就『共同幻想』來說是已經死了,但卻有可能仍舊殘留在每個個人的心中。


    很可惜,我現在並沒有『所以在現代要如何如何活下去!』之類的處方箋,也沒有這個問題的答案。隻不過,身為從前的宅王之王,我隻能提出像『以後禦宅就這樣活下去也還不錯吧?』、『這樣的話就能找到壓力最小而幸福最大的妥協點了』之類的提案。


    這可不是針對全日本人而說的話喔。


    不不,我是沒有那麽偉大,不過也並不卑微就是了。


    我隻是覺得『像這種太過巨大的問題,如果不把它單純化、模型化再來思考的話,是不可能掌握問題所在的。』『在單純化、模型化的時候所省略掉的那些細節,說不定正是文化的本質。』如此而已。


    然而,當我今天寫完這份原稿時,這個瞬間我隻想寫上『可能吧』做為結束。


    『長大成人這件事也不全然是壞事嘛。』


    『隻會想著老了以後可以安安穩穩,過著健康長壽的美食生活,這樣真的可以稱之為“活著”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阿宅,你已經死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岡田鬥司夫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岡田鬥司夫並收藏阿宅,你已經死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