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考 雨傘


    打從原始時代「舉著一片蜂鬥葉擋雨」以來,


    「雨傘」這種東西就沒什麽進化嘛?


    每逢下雨天,我們最該感謝的就是雨傘。能保護我們不被冷颼颼的雨水淋濕,折疊起來就如一根能收進提包的棒子。這麽文明的利器,要是還有意見的話簡直該遭天譴了。可是,在「從古至今都毫無變化」這點上,也沒什麽道具能比得上它。雖然曆經各式各樣的細微調整,它的原理不過就「在一根棒子上架個圓頂」,亦即靠一個香菇型的東西擋雨,這和原始時代的人「在頭上舉著一片蜂鬥葉遮雨」的原理完全一樣,不是嗎?


    翻開曆史,早在公元前的中國、東方及羅馬等地,傘就已經是我們熟知的形狀了。當時的達官貴人拿它來遮蔭蔽日,把它搞得像是權力的象征。日本也在公元五五二年從百濟聖明王※派來的使者處收到這玩意兒。收到它的欽明天皇※,也覺得這傘用來遮蔭特別舒服。真不愧是舶來品,連天皇都被耍了。


    十三世紀時,義大利人發明了能夠開闔的傘—十七世紀起用來擋雨,而成為「雨傘」,當時的模樣就和我們所用的雨傘非常近似了。到了一七八八年,英國出現一個偉人。有位名叫喬那斯·漢威的商人,撐著雨傘昂首闊步走在倫敦的大街上。在當時的倫敦,傘被視為女性用品,有錢人下雨天都習慣乘馬車出門的,所以漢威的行為引來眾人嘲笑。然而他這種頗具勇氣的行動,終於讓雨傘在英國的男性社會推廣開來了。可見無論什麽事都必須有人當開路先鋒才行。


    自傘發明以來,用途雖然有所變化,但好像依舊是傘。那麽,未來又將如何?


    背景設定在二〇一九年的《銀翼殺手》※,片中雖然出現了握柄會發光的雨傘,但是外型照舊。而描寫二〇五四年世界的電影《關鍵報告》※中,雨傘也不過就那普通模樣。看樣子就算到了未來,傘也不過就是把傘。毫無進化到這種程度,說好聽點是它完成度已經夠高;舉個難聽一點的比喻,就像烏龜或蟑螂一樣,從兩億年前直到現在,形態都沒有任何改變!


    然而電影《複仇者》卻出現了劃時代的雨傘:直徑不到兩公尺的透明球體,人就在裏麵一麵滾動一麵向前走。雖然原本好像是用來在水上行走,可是有了這種裝置,不但雨水無法從側麵刮進來,兩手也可以自由活動。以雨傘來說可謂完美無缺。


    【球型的「傘」是出現在《複仇者》中。這部描述英國諜報員與企圖操縱氣象以征服世界的邪惡科學家戰鬥的間諜動作片,由有雷夫範恩斯、酈瑪舒曼、史恩康納萊等人主演。】


    問題就在於出入球體的方法。在電影裏是拉開拉鏈就出來、泄掉空氣就癟下去了。恐怕進去時也得打開拉鏈,然後用壓縮空氣等方法使其膨脹,借空氣壓力使之保持球型吧。


    可是我想,這樣的「傘」一定很怕刮風。直徑2公尺的話,隻要在每秒10公尺的風速下,就會承受高達9.6公斤的風壓。或許會覺得這比體重輕得多,沒啥關係,但球體是隻要用比自身重量還小的力量就足以輕鬆滾動,因此若不想被吹落河裏、或是滾到路上遭車撞死,就得經常努力靠體重迎風壓上去才行。那種感覺就像逆風爬坡。假設風速是每秒20公尺,對一個體重約70公斤的人來說,就像在爬一道隱形的33度斜坡※。在這麽陡的斜坡上根本不可能站得住,不是摔落河裏,那就滾到馬路上等著被車撞吧。


    不過這構想的確很了不起。說不定現實世界真有這種劃時代的雨傘,隻是我不知道而已?基於以上想法,我們去拜訪了以全力開發新型雨傘而著稱的shu"s sele※股份有限公司。


    ※百濟聖明王


    受中國南朝梁冊封為百濟王。公元五二三~五五四年在位,聯合新羅攻打高句麗,又為對抗新羅而與日本友好,外交手腕堪稱八麵玲瓏。逝於與新羅交戰時。人人皆知將佛教傳入日本的是他,其實傘也是。


    ※欽明天皇


    日本第29代天皇,繼體天皇嫡子,用命天皇之父,聖德太子的祖父。至於在位期間則眾說紛紜。


    ※《銀翼殺手》


    一九八二年根據菲利普狄克之科幻小說改編的美國片,導演雷利史考特,由哈裏遜福特、魯特格爾哈爾、黛瑞漢娜等人主演。


    ※《關鍵報告》


    二〇〇二年美國科幻驚悚片,史蒂芬史匹柏執導,湯姆克魯斯、柯林法洛等主演。背景設定在「能事先預測犯罪而加以防止」之未來世界。


    ※《複仇者》


    一九八八年美國片,敘述特工探查氣候異常事件,改編自一九六〇年代大受歡迎的英國同名影集。耶利米謝奇克(jeremiah s.chechik)指導。


    ※33度的斜坡


    風壓會滾動球體,站在裏麵的人得將體重壓向上風處,兩股力量相抵消,球體才會不動。當風速每秒20公尺時,球體要滾動33度才會靜止,所以此時裏麵的人站立的地麵也會傾斜33度。


    ※shu"s sele


    一九八六年設立。原本接受海外名牌委製,因對外國廠商將進貨價一千二百圓的傘以一萬圓售出的做法有所質疑,九一年自創品牌。目前已創造出每支五百圓的「超值500」和「water front」「charcoal epress」「sunny booth」等品牌。以一萬圓的技術研發五百圓的傘,正是林兄引以為傲之處。


    超小型、超細型、一按就能開闔……


    最先進的雨傘!科學得令人感動!


    shu"s sele的展示廳裏陳列著色彩繽紛的雨傘,有如百花齊放。這些都是公司董事長林秀信先生的作品。而林先生也將這些傘視若己出,一把一把拿出來向我們仔細說明介紹。


    最先令我受到衝擊的,就是一把半徑達75公分的大傘!什麽?傘骨竟是玻璃纖維製!看到這把傘時,仿佛整顆心都被吸上了晴空。


    我很喜歡大傘,在它巨大圓頂※保護的遼闊空間底下散發一股溫暖祥和。但是我最討厭的就是容易折彎的傘骨。稍微受點衝擊就彎腰駝背,這麽沒骨氣,真是不可原諒;偏偏想把它擰直的時候,又頑固死硬地不讓我擰直,真令人火大。然而根據杠杆原理,傘越大就表示傘骨越容易折彎。要做得大,又要顧及耐衝擊性,想來還真是兩難啊。


    而這把玻璃纖維製的大傘,一口氣將以上困擾都解決了!我對此讚不絕口,林先生還把支撐圓頂的傘骨用力壓彎給我看,當然,毫發無傷地複元了。沒錯沒錯,我就是想找一把這樣的傘啊!


    而在看了一按就能開闔的自動傘實際演示後,長久以來百思不解的謎就解開了。這種功能我雖聽說過,但從以前就覺得很不可思議。傘的開、闔動作都得耗能,一般的自動傘在打開時隻需輕輕一按,可是收攏時就得花上比普通傘更大的力氣,因為收傘時所施加的動能必須轉變成裏麵彈簧的位能,蓄積起來。如果開闔都隻需輕輕一按,那能量是在何時注入的呢?


    答案其實很簡單。收傘時將傘柱頂端抵住地麵,握柄用力一頂,就行了。因為這麽做的同時,彈簧會變形,然後喀地一聲鉤住,蓄積的彈力位能就可以用在開傘收傘的時候。即使在傘的世界,「能量守恒」法則也依然存在喔。


    參觀完畢,我們還訪談了林先生許多事。在此能透露給大家的還有最先進的三種傘※:「超迷你口袋傘」「平板口袋傘」「鉛筆傘」。每一種折疊起來都是15到23公分大小,而且重量隻有200公克不到。


    打開超迷你口袋傘一看,內部精細的構造令我歎為觀止。每根傘骨都是各由兩根支架交錯成連續的平行四邊形而構成,因


    此中央的圓筒部份可以縮短到隻有8公分上下,而且傘骨都能折疊成五段開闔。這原理就跟從前夜市賣的「魔術伸縮手」一樣。而可動的部份有些是用金屬卡榫※固定合葉,有些地方則是用交叉的棒狀結構互相滑動構成,感覺上,與其說這是在設計台上產生的構思,不如說是專業工匠親手找出的最適切構造。


    而令我一看就覺得大感興趣的是平板口袋傘。它折疊起來的樣子正如其名,從側麵看來是個2公分x5.5公分的長方形平板。既然打開來是圓形的傘,為何折疊起來會變成這種形狀?


    開闔數次後我不由得為之驚歎。六根撐開傘布的傘骨※,呈對角的兩根可直接折疊,剩下的四根則因中央圓筒部份※的形狀所致,可以巧妙並到已收好的兩根傘骨旁。這形狀讓我聯想到昆蟲型機器人,不禁脫口讚道:「這真是未來的雨傘啊!」林先生則是滿麵笑容看著我:「謝謝,謝謝!」


    【右邊是一般折疊傘,左邊則是能5段折疊的「超迷你口袋傘」。真的僅如手掌一般。更驚人的是隻賣525圓!林老板的哲學就是價格品質兼顧。也請小心別買到劣質仿冒貨。】


    我終於明白了,林先生是個愛傘之人。他無論無時無刻都想著關於雨傘的事情,例如「傘骨是絕對必需的嗎?」「非得有傘布不可嗎?」等等。但就是這樣子想著想著,不知不覺的就達到了目前的境界。


    歸途中我不禁思索,既然造傘專家都這麽說了,那雨傘就永遠保持這形狀了嗎?不,應該還有什麽地方會存在某種可能性才對啊!我這個門外漢就來略盡棉薄之力,想出一把顛覆常識的雨傘吧!


    ※圓頂


    專業術語稱為「翅膀」。


    ※最先進的三種傘


    後來他們又生產更先進的「mobilepen」、「mobilet」。前者收起來是長16公分、直徑4.3公分的小圓筒,後者則是長15.5公分、厚2.5公分的小平板。


    ※金屬卡榫


    直徑長度都僅數公厘的圓筒,一側開口裝了狀似高禮帽的零件。要插入這兩個零件間的凹槽,需以相嵌方式接合,不能卡死,這時就得用專門工具壓扁,使其不滑脫。壓扁時的裂縫很像鴿眼,故又稱「鴿目」。林兄說有兩道裂縫最理想,若隻有一道也可以。成品檢查時若發現沒有裂縫或者有三道以上的都要挑出重做。這就是「值一萬圓的技術」。


    ※六根撐開傘布的傘骨


    專門術語為「母骨」,而在母骨下支撐它的另一根稱為「承受骨」。


    ※中央圓筒部份


    專門術語稱「轆轤」。


    想靠回旋傘骨打飛雨水,


    必須有音速4倍的速度!


    那麽,該從哪兒開始著手好呢?發明多半是出自於對現有事物的不滿,所以先把現行雨傘的問題盡量挑出來,再來試著想想解決的方法吧。


    講到用傘,我個人覺得壓力最大的就是「要把傘布折好」這件事,尤其是折疊傘,用完得把被傘骨夾住的傘布一一拉出來整理好,然後捏著傘布邊緣卷起來。一旦用了就得反複進行這種需要耐性和細心的作業,但像我這種把細心耐心都放在娘胎忘了帶出來的人,這過程簡直就像是在賽之河岸※堆石頭的痛苦修行。


    如果沒有傘布的話,就不必這麽辛苦了。問題是這樣一來要用什麽擋雨?以前應該有人說過:「高速旋轉隻剩傘骨的雨傘,就可以打飛落下的雨滴吧?」雖說這麽做會給四周的人添不少麻煩,不過就原理來想,應該辦得到吧?


    問題就在於雨滴落下的速度。雨滴大小在0.1公厘到3公厘左右,越大落下速度就越快。最大速度約是秒速9公尺,所以隻要能擋住這個速度的雨滴,就等於無論多大的雨都ok了。


    要把以不同間隔落下的雨滴打飛,就得讓一根傘骨轉過去時,在雨滴落下的距離和傘骨上下厚度相等的時間內,讓下一根傘骨轉過來就行了。在此,我們將傘骨厚度和雨滴直徑同樣設定成3公厘好了,那麽,雨滴以秒遠9公尺落下3公厘的距離,隻需3000分之1秒!一把傘有8根傘骨的話,那就得讓傘骨在3000分之1秒內轉動45度才行。這麽一來,雨傘就必須每秒轉375次!如果傘骨半徑是60公分的話,傘骨前端的速度會達到音速4倍!


    這種傘已經不隻是給人添麻煩而已了,根本是殺人凶器啊!如果想減慢轉速,不是得增加傘骨厚度,就是須增加傘骨數目。傘骨厚度增加的話會增加空氣阻力,隻會更難轉。那增加傘骨的話……等一下!加到無限根的時候,不就是普通的傘了嗎?


    不過,這個點子還有別的發展方向。如果把呈板狀的傘骨排成某個角度,轉動時就會吹出風來,借這股風力吹開雨滴,不就行了嗎?


    要擋住以秒速9公尺落下的雨滴,就得吹出秒速9公尺以上的風才行。但這又產生一個問題了。向上吹風的反作用力會把傘向下壓,對吧?計算一下這反作用力,差不多有11公斤——這麽重的傘,誰拿得動啊!


    【本文中沒有詳細寫明,但如果傘骨像圖中那樣與傘柄垂直,就算能把雨滴打飛,也會濺到傘下。這點我也明白,要防止這點,讓傘骨的角度朝向斜上方旋轉就行了。】


    既然不能省略傘布的話,那就來想想不要有固定形狀、亂折一通也可以的雨傘吧。


    用形狀配憶合金※來做傘骨和傘柄如何?這種金屬隻要在一定溫度成形,溫度下降後就可以自由變形,溫度一上升,又會恢複原貌。隻要讓它成形為傘開的形狀,平常就能卷起收到口袋或提包裏。隻要裝顆四號電池,再接一條電熱線,打開開關,它就會張開變成一把傘。用完之後,因為雨水使它溫度下降,所以又可以自由卷起來帶著走。


    這不就得了嘛!正如此想著,又注意到一個問題:要讓熱度傳導到整把雨傘,是要花時間的!而且這麽一來,隻要走進比較暖和的房間,傘會突然在口袋裏打開!這樣可就麻煩了。


    於是我又想到一個主意:傘柄裝進一個傘型氣球,平常就隻是傘柄,一按按鈕,裏麵的壓縮空氣就噗地一下子把氣球灌飽!


    其實這是從與林先生的談話中得到的啟發。林先生的夢想是造出一把原子筆大小、用過即可丟的雨傘,並且價格壓低到一百圓以下!若采用我說的這個點子,不就可能做到了嗎?林先生?


    編輯新保先生則說,「帶傘出門※」這事本身就是個令人受不了的大麻煩。所以他想到的是一個能飄在你頭頂、然後自動跟著你走的雨傘。原來如此。氦氣氣球飄在頭頂上,裝個感應器就能讓它認得主人,再裝個小型馬達,就可以行動了……以上等等,就技術上而言都是做得到的。問題是,氣球也一樣很怕風吹啊。既然如此,幹脆像氣球一樣綁根線拉著走不就好了?


    各位讀者不妨也來試想看看各種雨傘的可能性吧!說不定其中就有一把能夠改變雨傘的曆史喔!


    ※賽之河岸


    佛教認為死去孩童的靈魂會聚集至此思念父母,唱著「疊第一個為父親,疊第二個為母親」的歌,堆疊石頭作佛塔,但是會有惡鬼跑來踢散作亂。還好有地藏菩薩抱著他們說:「從今以後就把我當成你們在冥土的父母吧。」多麽悲哀的故事啊。悲哀程度和筆者的邋遢程度有拚。


    ※形狀記憶合金


    哥倫比亞大學一九五一年發現形狀記憶效果,當時材料為黃金與鎘,另有鎳與鈦、銅與鋁及鎳等組合。其原子排列構造在高溫下為富彈性的沃斯田鐵(austenite),低溫時則呈可塑性高的麻田散體(martensite)。高溫時成形,冷卻後達到ms點(麻田散體變態開始點)就會轉變為麻田散體,隻需很小力量就可變形。


    溫度上升至as點(沃斯田鐵變態開始點)則又會變回沃斯田鐵,回複為成形時的狀態並充滿彈性。利用此一性質可製造胸罩、手機天線、醫療器材、人工心髒、馬達、熱引擎等,主要多采用鎳鈦合金。


    ※帶拿出門本身就很麻煩


    為了這種人,實際上也有種商品叫做「卷在手上的傘」。手把能自由彎曲,所以可以把傘卷纏在肩膀上,兩手就自由了。不過,還要特地把雨傘卷來卷去,不也很麻煩嗎?


    第2考 刮胡刀


    用鋒利的刀片刮臉皮以切斷其上的體毛,


    這種行為太危險了吧!


    少年要成為男人,非得爬上許多台階不可。而這「長大成人的台階」可不是那麽簡單輕鬆的,一不小心摔下來可就要受不少傷痛啊。


    刮胡子,就是危險的台階之一。我幹嘛講得這麽委婉呢?因為我就是從「刮胡子」台階重重摔下過的人啊。


    那是我高一的春天。一方麵要展開新的校園生活,另方麵也要在借宿的地方展開新生活。我當時初生之犢不畏虎,就在開學當天早晨,在借宿處學長※的指導下,挑戰刮胡子的初體驗。


    我的工具是一柄t字型可拋式刮胡刀。學長很親切地囑咐教導我:「塗上肥皂,然後逆警胡須生長方向刮過去。可別睡昏頭,把刀子橫向劃過去喔。」我一麵高興地想著但願各種事情都能像這樣有前輩指導,一麵就照他教的刮下去,這時上唇傳來一股又像燙又像冰的刺痛感。肥皂洗掉一看,刮出一道將近5公厘的傷口啊!雖然不覺得有多嚴重,但刮胡子的傷口還真是又痛又癢,有股難以忍受的刺痛感。就這樣,高中開學第一天如此光輝燦爛的日子,我就隻能在這股又痛又癢的不舒服感中度過了。


    從此以後我就視t型刮胡刀為畏途,再也不敢碰它。結果隻好用電胡刀了,可是這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遭遇。有天早上我想直接躺在被窩裏刮胡子,結果搞得臉上、胸前、被窩裏到處沾滿胡渣。明明隻有兩條路可選,我卻偏偏兩條路都遇上了慘痛經驗,多麽不幸的人生啊。


    然而我也不想一輩子都當個怕刮胡刀的膽小鬼——用銳利的刀片在臉上刮來刮去以切斷體毛的行為,本來就很危險嘛!難道刮胡子就沒有更安全又更安心的方法嗎?


    首先,就來複習一下我們的祖先是如何與胡子奮戰不懈吧。


    翻開百科全書,據說舊石器時代的男性是用貝殼、獸骨、鯊魚的利齒、打火石碎片等物品刮胡子。嗚哇!痛死人了啦!這些東西真能拿來刮胡子嗎?與其說是刮,不如說用它們來割臉皮還差不多吧!我想太古時代的少年一定是帶著滿臉割傷的痕跡才能轉大人,真是了不起。


    古埃及的貴族都是戴假發而剃光頭,圖坦卡門法老王也留著很漂亮的長須,所以他們一定有修剪胡須的方法。他們用的是月眉型或短斧型的青銅剃刀,可是青銅器不能像鐵器一般淬煉※,所以應該很鈍。為了刮胡子,古埃及人大概也吃了不少苦頭吧。


    【舊石器時代用貝殼、獸骨、鯊魚利齒、打火石碎片等物品刮胡子,古埃及則用青銅剃刀。那麽鈍還能拿來刮胡子,古代人的臉皮都很厚嗎?】


    為了避免格鬥時被敵方揪住,古羅馬帝國鼓勵士兵盡量剃光頭發及胡須。雖然公元前六世紀就出現了折疊式剃刀,但據說許多人還沒開戰前就被剃刀刮傷了,因此並不普及。那這些士兵又該怎麽辦呢?據說是用剪刀剪或拔掉胡須。更令人吃驚的是,他們竟還懂得拿動物油脂做成脫毛劑使用。原來打從兩千六百多年前起就已經有人和我一樣苦於刮胡子了呀,真不知是該為人類的偉大而感動,還是該為自己的毫無進步而生氣。


    進入中世紀後,隨著德國的佐林根和英國的雪菲爾等城鎮鑄刀技術發達,剃刀也變得越來越鋒利了。據說音樂家蕭邦因為演奏鋼琴時觀眾隻會看見他右邊的臉,所以就隻刮左臉的胡須,右邊留下來。有空玩這種小把戲,就表示他刮起胡子一定是非常輕鬆愉快了。


    然後到了一八四七年,英國人首先想到t字型刮胡刀,從此以後刮胡子這事兒就變成現在我們習見的景象了。那麽,自此以後刮胡子的技術就不再有任何進步了嗎?


    ※借宿處學長


    久富靜彌學長,不知現在可好?


    ※淬煉


    讓刀刃更堅硬的加工法。鋼鐵的原子排列方式因溫度而異,高溫時較堅固。若在燒得通紅時急速冷卻,原子就會因為來不及改變排列方式而保持高溫時較堅固的排列,此加工過程即為「淬煉」。但相對的也會因為過硬而過脆,所以也有輕微加熱再慢慢冷卻的方式,讓鋼鐵得到適合的硬度。


    雙層刀片、三層刀片、止滑鋼絲,


    終於演變成四層刀片的震動刀頭!


    我們來到舒適牌(schick)刮胡刀日本分公司※,這是一家世界級大企業,接待室也很高級,散發出令人沉靜的氣氛。本來我還擔心會不會冒出什麽可怕的大人物,萬一講了不得體的話會不會惹對方生氣等等,結果出來接待我們的行銷經理赤鬆裕介先生是個非常年輕而親切的人,真是太好了。


    看到我們如此安心,赤鬆先生一麵向我們展示各種樣品,一麵介紹他們公司的產品及曆史。


    最初的產品真是充滿衝擊性:一塊長方形金屬板下麵加了一根垂直方向的握柄,然後在金屬板上裝了一片雙刀的刮胡刀片,僅此而已。講白了就隻是個把剃刀固定成t字型的道具,完全看不出有任何安全設計。拿這種東西刮臉,無論有幾條命大概都不夠用,以前的男人還真是強悍啊。聽我這麽說,赤鬆兄告訴我們:「這刮胡刀的正式名稱是『安全剃刀』,之所以特別要加上『安全』二字,為的就是要提醒大家,剃刀這東西再怎麽說都是很危險的。」原來如此,為了讓大家有此認知,還真是下了不少功夫啊。


    其中一項產品就是在日本一九六〇年代出現的舒適牌噴射刮胡刀(ior),一個小小的立方體,上麵有塊金屬板可以滑動,手不必摸到刀片就能替換。新保兄一看到就說:「啊,我老爸用過這個!」這麽一提我才想起來,我爸好像也用過呢。想來我們老爸年輕時也曾為替換刀片能有這種飛躍性進步而高興過吧。


    然後,一九七二年出現了雙層刀片。第一層刀片切斷胡須、同時將須根稍微拉出毛孔,第二層刀片再接著剃掉殘餘須根,如此就能刮得比較幹淨。曾以胡渣特濃聞名的職棒選手畏量茂雄是一九七四年退休的,然而退休前的那兩年他下巴的胡渣似乎淡了不少,有機會的話可以找出他之前之後的照片來比較一下。


    一九七八年發明了振動刀頭,九一年發明了弧型雙層刀頭,九八年發明了立體振動雙層刀頭,刮胡子的技術也朝向配合臉頰弧度而進步。其中最令人感動的就是從八六年起列為標準配備的「frioother」。「fri」意指摩擦,在刀片前加裝一種類似橡皮、比較不滑利的材質,「smoother」則是用沾水就會溶解的潤滑劑為材質,裝在刀片後方。這麽一來,刀片前方比較不滑、後麵則較滑利,如此皮膚就會繃緊、讓其上的毛發聳立,因而比較容易切斷。理發師傅幫客人修臉時也會邊刮邊將客人臉部皮膚繃緊,而靠這兩種質材就能重現職人的熟練動作,這樣的專業智慧真令人耳目一新。


    而到了九五年,刮胡刀界發生了革命性變化。為了防止剃刀橫滑割傷皮膚,設計出鋼絲纏繞刀片,當年k-1格鬥賽麥可貝納選手在廣告裏那副「沒割傷耶!」的喜悅表情,至今仍令人記憶猶新。從那以後,大概再也不會有像我這樣因為第一次刮胡子就割傷、從此對刮胡子一事抱有心結的少年了吧。這個時代終於宣告結束了。


    最後,我們看到了最新式的「


    ouattr0 4 energy」(創4紀),四屠刀片、frioother、安全鋼絲,刮胡刀界三大發明全部到齊,而且刀片用馬達帶動,以每秒200次、0.1公厘的振幅震動,就像斧頭砍樹一般,刀刃不斷來回以切斷毛發。


    #【上方就是請到k-1選手「克羅埃西亞戰警」麥可貝納拍攝廣告的「quattro 4 energy」(創4紀)。附安全鋼絲的四層刀片震動刀頭以每秒200次的速度來回震動。下方則是本文中介紹的初期t字型剃刀。是非常古典的設計。】


    果然,刮胡刀界的曆史也是不斷翻新啊。而更令我驚訝的是,這些細膩的改良竟然都是由美國人完成的!因為太過於「近在眼前」,會有種「這是日本自己開發的吧」之錯覺,然而舒適牌的確是美國公司沒錯,粗枝大葉的老美竟在如此細微的物品下這麽多功夫,人類對於刮胡子所投入的熱情也可見一斑。


    既然如此,咱們也來加油吧!來想出一個可以一口氣解決男人所有刮胡子難題的刮胡刀吧!


    ※舒適牌刮胡刀日本分公司


    位於目黑。公司首頁「日本舒適牌的腳步」單元寫著「一九六〇(昭和三十五年)將噴射式刮胡刀引入日本」,但沒注明公司何年創建。有本書叫《舒適牌70%股份的軌跡》(西山和宏著,鑽石社出版),有興趣者請自行參閱。


    ※長島茂雄


    一九三六年二月二十日生於千葉縣佐倉市。五八~七四年擔任東京讀賣巨人隊選手,職棒明星。漫畫或動畫中都常把他本人畫進去,如《超能野球紅不讓》、《魔投手》等,畫麵中往往過度誇張他臉上的濃密胡渣。


    ※麥可貝納


    一九六九年生於南非的k-1格鬥選手,九五年出道,二〇〇六年退休。原是職業拳擊手,也因此讓k-1大賽認識了拳擊的重要。毫不畏懼藍眼武士安迪·福格與暴君彼得·阿特那一擊必殺的踢擊,被踢中了也依然向前突進,仿佛重戰車般勇猛。退休後繼續擔任教練指導後進。


    ※四層刀片


    我問:「接下來會推出5層刀片嗎?」「那得看情形。」但之後對手吉列牌推出了新產品「吉列鋒隱動力5+1刮胡刀」,刀片增加到6片。這樣下去還會增加到7片嗎?


    在兩千五百部小型機器人的活躍之下,


    每天早上隻要十秒就能刮好胡子!


    要構思未來的刮胡刀,首先非得翻越一堵高牆不可。若想掌握現有刮胡刀的問題,自己一定要先用用看才知道。可是我從三十年前人生第一次刮胡子就把上唇刮破以來,就再也不敢碰t字型刮胡刀了,雖然拿到了舒適牌給的樣品,還是忍不住害怕。可是,為了未來,也隻好硬著頭皮試一試了!


    舒適牌的赤鬆兄說過,幹燥狀態下的胡須,其強度約等於同樣粗的銅線※,所以很難切斷。但是隻要弄濕了,強度就隻剩下原來的三分之一了。所以最好在洗完澡後用溫熱的濕毛巾敷臉,這樣是最完美的。接著塗上刮胡膏。首先來試試初期的雙層刀片吧。因為它沒有止滑鋼絲,所以千萬不可橫著滑動。一刮下來,有股胡子被刀片牽引的感覺,就這樣一口氣刮下去真的好嗎?我一邊心裏祈禱一邊用力刮下,手上傳來一股沙沙的觸感——喔,感覺還不錯嘛。


    為免得意忘形而受傷,改用附有止滑鋼絲的四層刀片試試看。這次手感就很輕了,感覺刮得很銳利。最重要的是,有止滑鋼絲真是太好了!有一瞬間我也想相信赤鬆兄或麥可貝納說的,故意把手橫滑一下試試看……不過終究還是沒勇氣這麽做。


    有馬達震動的創4紀,刮起來幾乎沒有施力的手感,就像輕輕撫觸著臉龐一樣,刮起來的感覺真是不可思議。


    試用後的感想就是很舒服,以前的精神創傷完全煙消雲散了。不過還是有問題存在。首先是刀孔堵塞。赤鬆兄說過,刮胡子時也會刮下與胡渣等量的老化角質和皮脂等等,而這些廢渣會與胡渣及刮胡膏混在一起,殘留在刀片之間,而且就算用熱水也很難洗掉。雙層刀片的時代可以在刀片間裝個滑動板,把廢渣像壓切石花菜凍那樣頂出來,現在的四層刀片則得用熱水衝洗,讓廢渣從刀片後的隙縫流掉,然而實際上試了一下,就會明白根本衝不幹淨。目前正試著在刮胡膏裏混入能分解皮脂的成份,以解決這當務之急。


    而最需要從根本解決的問題就是「過程太麻煩」。每次都要先敷熱毛巾、塗上刮胡膏、刮胡子,然後洗掉刮胡膏、把臉擦幹淨、再把刀頭清幹淨等等。想來就像茶道或結婚儀式或照著筆順寫書法,非得按著順序一個步驟一個步驟來——刮胡子難道沒有更簡單、更快捷的方法嗎?


    當下立刻想到的招數是:把脫毛劑溶在水中拿來洗臉。可是一查才知道,脫毛劑會刺激皮膚,而且味道很刺鼻,不適合塗在比腿部敏感許多倍的臉部,光是靠近鼻子就有被那味道薰昏的危險。


    既然胡須的硬度足以與銅線匹敵,那用雷射光燒斷它如何?把普通的刮胡刀刀片改成橫向板狀的鐳射光線連續照射就行了。鐳射光束設為厚1公厘、寬5公厘,以秒速1公尺的速度移動的話,隻需要—瓦的出力就足以燒斷胡須了。剃刀的英文是razor※,所以這招就命名ser razor啦!


    問題是皮膚會不會燒痛?因為皮膚的色素比毛發來得淡,比較不易吸收光能,所以塗上一層反射性護膜乳霜的話,應該就沒問題了吧。


    還有個更好的法子可以讓人坐享其成,就是讓大量1公厘的小型機器人在臉上爬行,由它們用剪刀或鐳射把胡須切斷。雖然這情景想來有點惡心,可是速度超快。成年男性的臉上約有兩萬五千根胡須,用兩千五百隻小型機器人去刮,就算一秒才能切斷一根,每天早上也隻要十秒就能刮完胡子了!而1公厘大小的機器人,就算有兩千五百隻,排成立方體的話也隻不過是每邊1.4公分、方糖大小的立方體,如此小巧玲瓏也是其魅力所在。


    【胡須直徑為0.1公厘,所以用1公厘大小的機器人就可以切斷它了。以目前的奈米科技來考量的話,開發刮胡子用機器人絕對不是夢!不過看起來會有點恐怖就是了……】


    乍看之下,這個點子或許有點荒誕無稽,然而誰也不知道未來的刮胡刀到底會演變成什麽樣子。畢竟,這隻是個三十年前因為沒有止滑鋼絲而從「刮胡子轉大人」的階梯上摔下來的家夥所想出來的啊。


    ※同樣粗的銅綫


    胡須直徑約0.1公厘,要切斷與此同粗的銅線,需有200公克的力量。


    ※英文是razor


    剃刀是razor,雷射光ser,對英語圈的人來說,r與l的發音差異一清二楚,所以會看不懂這個同音笑點。(譯注:日語無法區分「l」與「r」,所以會混淆。)


    第3考 鬧鍾


    用令人不快的方式叫醒人,


    多麽不人道的機器啊!


    每到櫻花散落的暮春時節,全日本的工作場所和學校都會湧進一批批新人新生,每個人心裏都充滿著閃亮的希望。然而從另方麵來說,到了新環境不適應的恐怕也大有人在。


    尤其是剛從學校畢業的社會新鮮人。以前多的是時間,可以隨自己高興分配,突然變成每天早上九點甚至八點就得上班,而且新進職員還理所當然要提早半小時進公司。想必有不少人的身體都快吃不消了吧。畢竟人類也是一種生物,要適應新環境總得花點時間,這也是很自然的嘛。


    這時候不得不依靠的就是每天早上叫你起床的鬧鍾。鬧鍾還真是一種莫名其妙的白目機器。人家睡得正熟,偏偏在耳邊鈴鈴鈴鈴地大響特響!不然就是嗶嗶嗶嗶地大叫!要是哪個人幹出這種白


    目行為,不被揍死才怪。


    我從重考生時代一直到念大學,都是用嗶嗶叫的鬧鍾。重考時住在京都※,常受住在大阪的伯母照顧,這鬧鍾就是那位伯母送我的。「這種電子音是人類耳朵最不想聽到的」——我想,伯母說的這句話堪稱凝聚了所有鬧鍾設計之精髓。反正就是要讓人聽了難受痛苦,才能逼人醒來就對了。「喂,再不快點起來的話,這個討厭的聲音就會一直繼續下去喔!」這是多麽不人道的機器啊。


    到底是誰發明了這種惡魔般的機器啊?


    #【被喧囂的鈴聲或電子音叫醒真的會令人超不爽!話說回來,用溫柔的鳥鳴或流水聲是叫不醒人的……越火大就越不想起床——啊!真想能安穩地睡個好覺啊!】


    查了一下,看到一位鍾表匠的名字——寶璣(abraham louis breguet)。一七四七年生於瑞士,一八二三年逝世,曾在巴黎開店。他創造出的優良鍾表具備自動上鏈、定時叫人、耐衝擊、報時、修正誤差等機能,堪稱藝術品等級。連瑪麗皇後※都向他下訂單,不過因為從訂作到完成要花上二十年,所以來不及交到這位貴客手中。


    令人注目的是,寶璣被稱為「讓時鍾的曆史進步了兩百年之人」。從現在起倒算兩百年也不過是一八〇七年,當時應該正逢寶璣的全盛期。要不是他讓時鍾進步了兩百年,現在的人就不必每天早上被討厭的鬧鍾吵醒了啊!


    不,仔細想想,寶璣隻是很會「製造」鍾表而已,並不像木工的祖師爺左甚五郎※是個發明家,說不定是其他人「發明」的。進一步調查下去,雖然沒能找到是誰發明鬧鍾的資料,不過倒是明白了機械齒輪式鍾表的由來。


    公元九六六年,有位修道士(後來還當上羅馬教皇※)為了讓人們知道祈禱的時刻,利用秤錘的重力轉動齒輪,作成能定時敲鍾的裝置。當然這也可以把人叫醒,就「能在預設時刻發出聲響」這一點來說,和鬧鍾是一模一樣的。啥?意思是說,機械齒輪式鍾表※在誕生之際就已經是「鬧鍾」了?


    回顧曆史,想像一下,打從那種會當當響的古老時鍾開始,就代表「能定時發出聲響的時鍾」其實並不是什麽特別的東西吧。之所以會變成用來把人吵醒的道具,也隻是因應人們的需要,把時鍾做成「能在你希望的時刻發出聲音」的商品而已。


    其後不知過了幾度星霜,隨著電子工程學發達,不但出現「不快點關掉聲音會越來越大」,還有「就算關掉也會繼續響下去」,以及「裝了輪子會跑,想關掉還得先抓住它」※的鬧鍾。然而,雖然技術不斷進步,唯一毫無改變的一點就是「用聲音把人吵醒」。


    聲音真的是最適合把人叫醒的手段嗎?如果隻是因為「發出聲響是最容易做到的」就沿用下去,那也太可惜了。人類除了聽覺之外還有視覺、觸覺、味覺、嗅覺等各種感官知覺啊。要是能利用這些的話,能不能製造出讓人舒服醒來的鬧鍾呢?


    ※重考時住在京都


    我最初打算考京都大學,以為一定考得上,所以借住公寓裏,結果落榜。無可奈何就在京大附近過了一年重考生活。


    ※瑪麗皇後


    瑪麗安東涅特(一七五五~九三),奧地利女王瑪麗亞的十一女,一七七〇年嫁給法國皇太子,皇太子即位為路易十六後她也當上皇後,過著奢華的日子。八九年爆發法國大革命,九三年被推上斷頭台。在《凡爾賽玫瑰》(舊譯《玉女英豪》)中扮演重要角色。


    ※左甚五郎


    雕刻家,代表作日光東照官的「睡貓」。根據《世界人物逸話大事典》(角川書店),生於一五九四,逝於一六三五或五一或六五年,眾說紛紜。出身地也有播磨國明石、紀伊國根來、讚岐國高鬆等各家說法(其實也不過三家而已)。姓伊丹,號宗惠。因是左撇子而得「左」的稱號,也有一說是沒有右手。生平記事錯亂至斯,唯獨出生年份一清二楚,真不可思議。


    ※後來還當上羅馬教皇


    西爾維斯特二世(sylvester 2),公元九九九~一〇〇三年在位。大概都在忙關於千禧年的事吧。附帶一提,影星席維斯史特龍的名字就來自此人,可能史特龍的老爸很敬愛他吧。


    ※機械齒翰式鍾表


    機械式鍾表需要有齒輪等以固定速度回轉的「脫進裝置」。而此物的發源地,根據百科全書的說法是:「一說來自八世的中國,但也可能來自十三世紀歐洲。」若這「可能」為真,本文中的修道士就不可能有時鍾了。本文記述是參考網頁「tokei zanma時計三昧」。


    ※裝了輪子會跑的鬧鍾


    似乎是麻省理工學院學生的發明。在網路上查了一下,名叫「落跑鬧鍾clocky」,可郵購,一台約49.99美元。


    隻有光線的刺激能溫柔地將人從深層睡眠


    誘導至淺層睡眠……


    搭乘地鐵來到京都北方市郊,山中一片煙雨蒙蒙,想來就是這樣的雨景,讓小野小町歎息,讓在北山種植杉木的川端康成寫下了《古都》吧。一麵沉浸於這些和正題無關的感慨中,我們來到京都工藝纖維大學的入口。工藝科學研究係設計經營工學組的小山惠美助理教授※,在還是鬆下電氣公司的研究員時代曾開發出劃時代的「把人叫醒」裝置,而且在一九九七年商品化。


    小山老師的著眼點就在於「光」。生物體內都有能調節生命活動周期的「生物時鍾」。之所以晚上會想睡,或者母雞孵蛋一定剛好孵二十一天,都是受這生物時鍾控製。然而每個人的生物時鍾之「一天」周期都有差異,而且,一般說來,都比二十四小時還稍長一些。因此如果放著不管,外界的時間和體內的生物時鍾就會差距越來越大。為了防止此一情況,每天早上當光線照入眼中,腦的的下視丘※及腦幹※等中樞神經係統就會開始作用,調快體內的生物時鍾,讓身體醒來。


    基於這點,體內生物時鍾每天早上都會校正,以配合外界時間來進行生命活動。而活用這個道理,就能讓人很舒服地自然醒來。這就是小山老師所開發的「生命周期覺醒台燈assa」,也有吊燈型。


    具體而言,就是這台燈能在三十分鍾內重現「從天際發白到旭日東升」的明亮變化。人腦若處於深層睡眠狀態,這台燈就能把人從深層睡眠漸漸誘導至淺層睡眠。雖然最後還是有鈴聲響起,不過那純粹隻是報時而已。此時就算使用者尚未醒來,也已經是處於淺層睡眠階段,所以不會被吵得很難受。


    【「生命周期覺醒台燈assa」的亮度會慢慢增強,模擬從黎明到天亮的過程,以引導人自然醒來。雖然也有鬧鈴,但隻是用來確認時刻。售價為三萬六百六十圓。】


    據小山老師說,能這樣叫醒人的方式隻有「光」。因為像聽覺等其他感官,就算慢慢增強刺激,也得刺激強到某個「閾值」的瞬間,人才會像打開開關般有感覺,所以就會變成「把人從深層睡眠突然叫醒」的結果。然而隻有對「光」,其刺激強度與反應可以畫出一條平滑的曲線,所以隻有慢慢提高亮度,才不會強迫人突然醒來。


    原來如此。在耳邊突然發出很大聲響,的確能把人吵醒,然而就算用慢慢提高音量這種高雅的方式,被吵醒的感覺還是會像突然被潑了桶冷水一樣。像是被人從耳朵裏灌水叫醒,當然會很痛苦啦。與其被星一徹※老爹那種方式叫起床,我當然比較希望能被溫柔的明子姐姐※叫起來呀。


    我正這麽想著,一旁的編輯新保兄問道:「像我這種常常一睡就睡到中午,就算天色大亮也照睡不誤的人,隻用光照一照叫得醒嗎?」


    針對這個問題,小山老師的回答是:「像這種生物時鍾已經完全混亂的人,應該尋


    求別的方法,將治療重點放在持之以恒地調回正常的生命周期才對。」


    人類是反複在睡眠與覺醒的波動中活下來的。一千年前的人配合大自然的律動作息,所以這種波動也是動態調節的。然而隻要看衛星空拍照片就知道,現在的人類在夜間也照樣活動,夜晚變得燈火通明,所以許多人的波動振幅也越來越小。若是能調整回原有的正常狀態,一定對健康大有助益,這才是當初開發覺醒台燈的動機所在。


    我一麵抄著筆記,心裏有很深的感觸。不該在規定好的時間把人叫起床,而是應該讓人恢複原本的生命周期才對。隻做個一兩次效果雖然很薄弱,然而就像蕩秋千,隻要持續擺動,擺動幅度就會越來越大,日積月累下去,就連新保兄那樣的人,也總有一天能照著自然的生命周期活下去的。這個構想的規模頓時變大許多。


    接著就得來想想能超越覺醒台燈的叫人起床器了。辦得到嗎?嗯,不試哪知道!


    ※小山惠美助理教授


    在鬆下電器時研究人類生活環境,參與按摩器及血壓計的開發。因為善於讀取睡眠時的腦波資料,被學長找來接手研究照明。其成果就是本文中的叫醒人裝置。


    ※下視丘


    屬於位在大腦下方間腦的一部份,與激素、自主神經係統等保持體內環境之「恒定性」(homeostasis)密切相關。


    ※腦幹


    連接大腦與脊髓的各腦部之總稱,包括間腦、中腦、橋腦、延髓等,但有時不包括間腦。其構造與機能在所有脊椎動物來說幾乎都相同。掌管維持生命的呼吸、心跳、肌肉運動等基本活動。


    ※星一徹


    漫畫《巨人之星》的角色,梶原一騎原作,川崎升繪圖。為了培養長子成為職棒選手,有時對他進行殘酷的特訓,有時還加入敵對陣營來對抗他。之所以如此嚴厲教育兒子,歸根結柢還是出於愛。


    ※明子姐姐


    星一徹的長女。經常躲在一旁偷看父親對弟弟嚴厲特訓,默默流淚,除了溫柔地勉勵弟弟,也不忘記讓他理解父親的愛,好讓弟弟星飛雄馬能再度站起來大喊:「爸爸!找要努力!」


    測定腦波,在睡眠變淺的瞬間


    加以柔和刺激……


    想要超越前人,就得從前人的成就學起。人類的睡眠可分為「腦的睡眠」(非快速眼動睡眠)和「身體的睡眠」(快速眼動睡眠),而非快速眼動睡眠,又可依照深淺區分為四個階段。聲音會將人從深層睡眠一口氣拉到淺層睡眠,所以被聲音叫醒是很不舒服的。光線則叮以慢慢使睡眠變淺,所以不會像聲音那麽可怕。以上就是小山老師所說關於叫醒人的要點。


    冷靜下來想想。從前有個叫《快默布斯卡》※的節目,裏麵有位創造了布斯卡的天才少年屯田大作,他發明過一種獨創的叫人起床裝置,隻要鬧鈴一響,整張床就會翻轉過來把人摔到地上。我小時候看了很感動,現在想來真是莫名其妙。這類想法就是完全不管人的睡眠階段,反正隻要時間到了就用個很強的刺激把人弄醒就好,這類叫人起床法要絕對嚴禁。


    那又該怎麽辦呢?要任睡眠慢慢變淺,除了光以外,大概很難有其他方法吧。但是,睡眠也是一種波動,睡眠中會反複進行快速眼動睡眠和非快速眼動睡眠,而後者的睡眠深度也會反複變動。那麽,測定人的腦波,然後在睡眠變淺的一瞬間給予柔和的刺激,這樣如何?


    當然,要測定腦波,就得在人頭上裝一大堆電極才行。想要舒服醒來,卻搞得連睡都睡不好的話,那就甭談了。但腦波是在頭的表麵測得的神經電壓變動,電壓發生變化,應該就會產生電波,雖然可能非常微弱,但若是用極其靈敏的天線,應該還是可以在遠距狀態下偵測到腦波吧。


    那麽,這「睡眠變淺的瞬間」到底發生頻率如何呢?根據《人類的容許界限手冊》(岡邦博等著/朝倉書店出版)記載的三個例子,綜合其數據來看,人類在就寢三小時左右,會達到最深的睡眠第四階段,如此反複二~三次,之後則是反複地進行三十~四十分鍾的第二階段,以及二十分鍾的快速眼動睡眠。快速眼動睡眠的睡眠深度大約等同於第一階段的睡眠。也就是說,在我們睡眠的後半段,每小時就有二十分鍾的機會可以叫醒。


    問題就在於該給予何種刺激才好?雖然已經證明了光最適合,但還是希望能想出別的方法。回想起來,我高中時曾有一次很舒服醒來的經驗。s兄※到借宿處找我時,剛好在睡午覺。他有急事,於是就騎坐在我胸口上。那種被叫醒的感覺就像是從汙濁的塵世轉生到極樂淨土一般,醒得非常爽快。s兄的老爸是醫生,曾經教過他:「人在吐氣的時候用力壓他的胸膛,他就會很舒服地醒來。」


    我仔細分析了s兄老爸的理論,便冒出了以下的想法。人吐氣時,體內才剛剛獲得氧氣,因此腦的活動較旺盛,所以處於比較容易醒來的狀態……話雖如此,因為尚未得到驗證也不能斷定,但總之我是很舒服地醒了,這點是事實。


    要再現s兄那種極樂的叫人起床方式,就在快速眼動睡眠的二十分鍾內,配合呼吸的鬆緊度,用被子綁住胸部睡覺就行了。若我的理論正確,在吸氣瞬間將氧氣吹向臉部,應該也有相同效果。如果同時還散布有森林浴效果的芬多精※(pythoncidere),說不定能享受到人世間前所未有的愉快早晨喔!雖說「怎麽樣被叫起來最舒服」這件事是因人而異,但如果能商品化,還可以因應顧客需求加裝各種額外機能,這一來可會讓全國人民歡喜到熱淚盈眶吧。


    【芬多精是不錯啦,但是花香、味噌湯的香氣,或者充滿費洛蒙的女人香說不定更好。隻是這種叫人起床方式太夢幻,說不定反而讓人更想做夢而不想起來了?】


    啊,這個點子能否掀起風潮,全都得仰賴「遠距離腦波測定機」能否開發成功。這方麵的相關研究人員,萬事拜托了!我全都靠你們啦!


    ※《快獸布斯卡》


    少年發明狂屯田大作給蜥蜴吃了名為「特製黑鯛」的藥後所產生的怪獸。一開始體型很小,卻說「給我吃三十碗拉麵就會長大」,大作真這麽做了,它就巨大化變成身高2公尺的怪獸。平常隻有小六生的智力,但據說隻要把頭上王冠用熱水等等加溫,就會有大學生以上的智力。可是不論小六生或大學生都有許多種,這樣到底是笨還是聰明?


    ※s兄


    園田定彥。高中畢業後隻見過一次麵。現在是很健康的醫技人員。


    ※芬多精


    一九三〇年俄國(當時為蘇聯)植物學者b.p.toknnh發現植物傷口會散發具殺菌作用的揮發物質,取名芬多精,原意是「植物的消滅力」。近年來盛行森林浴對身體好是芬多精所致的說法。雖然發現了很多可以稱為芬多精的物質,森林浴對身體好這也沒錯,但連發現者也不明了兩者間的關聯,故無法證實。


    第4考 洗衣機


    日本第一部國產洗衣機,在銀行員起薪


    隻有七十圓的時代,就要賣三百七十圓!


    日本除了北海道,全國各地都有梅雨季。每天不停下雨,雖然令人很想咒罵,但梅雨可是東亞獨特的現象,全年降雨量有三分之一都集中在這時期。所以要是沒有梅雨的話,水稻種不活了,故鄉的山明水秀沒了,而住在這小島上的一億三千萬人也都活不下去了。


    可是無論再怎麽宏觀,梅雨終究還是令人厭煩。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洗好的衣服都晾不幹。把穿的衣服脫下洗了晾幹再疊好以便再穿用,這整個循環過程全卡在「晾幹」這個階段,就此停擺。以生態係比喻的話,就好比草食動物突然全麵滅絕※所帶來的危機一般。結果就是屋子


    裏半幹不濕的衣服堆積如山,而衣櫥中卻是空空如也的尷尬狀況。


    可是就算沒有梅雨季,其實光洗衣服這件事,本身就有許多問題啊。首先來看看問題所在吧。要洗衣、晾幹、折疊衣物、有時候還要用熨鬥熨燙過,老實說,這工程還真是煩瑣啊。筆者在婚前也是自己洗衣服的,可是連晾也懶得晾,更別提還要折衣服了,就把洗好的衣服全部往衣架或是某種裝了許多曬衣夾的不知名器具(命名為)上一掛了事,等幹了就連同衣架和物體一起掛到壁櫥的橫架上,要穿的時候直接拿下來穿就好。當然,熨鬥這種東西對我來說根本如同來自異國的奇珍異寶一般,連看都沒看過啦。世上雖然推出過無數次號稱「全自動」的洗衣機,可是你們好歹連衣服也幫忙折吧,真要我講的話,最好連熨燙也順便一起做了,這才配稱為「全自動」嘛。


    【最近附烘幹功能的洗衣機也越來越受歡迎了,有了這個的話就不必一件一件拿出來晾幹,統統交給機器去做就好。但遇是沒辦法把幹衣服曡起來收好。科學如此發達的時代卻做不到這一點,不是很莫名其妙嗎?】


    但要是給從前的人聽到這番話,一定會罵這是「懶到該遭天譴」的願望吧。因為在還沒發明洗衣機之前,人們隻能每天每天都用盆子和洗衣板洗衣服。說來我們人類,究竟是如何拚湊出這一套繁複的作業順序呢?


    根據百科全書記載,早在公元前一八〇〇年的古埃及壁畫上,就有畫著人在石頭上用棒子捶打衣物洗滌的模樣,而且已經開始使用天然蘇打※作為洗潔劑了。在公元前八世紀的古希臘,詩人荷馬※也在《奧德賽》中,描述他見到勤勉少女們踩踏衣物以清洗之的情景。早在公元前六世紀,希臘就已經有了專業的洗衣店。而在日本,雖然從平安時代就已經使用火熨鬥來暖和鋪蓋,卻一直到江戶時期才開始使用熨鬥熨燙衣物。歐洲人則是到十六世紀才開始出現熨鬥這種東西。也就是說,不隻是洗衣服這件事,就連洗潔劑、洗滌方式和熨鬥等要素,都是很早以前就已經齊備了。


    但是相對的,洗衣服的專用道具,則是很晚很晚才出現的。例如令人發思古之幽情的洗衣板,其實是十九世紀才在歐洲出現。也就是說,人類自史上第一次有洗衣紀錄以來,三千六百多年內幾乎都是用手、腳或棒槌等方式洗衣服的。


    不過呢,隻要越過一堵高牆,馬上就會進步得很快,這也是世上常見的事。一八五〇年出現了手動洗衣機,而在一八六一年出現了用引擎驅動的洗衣機,一九〇〇年美國發明了電動洗衣機。而在一九二〇年代,終於出現了連脫水都能自動進行的洗衣機。真是奇跡般的七十個年頭啊。原來人類老早在二十世紀初就開始出現「洗衣板啊,好懷念呀」之類的感歎了。


    日本第一部國產洗衣機是一九三〇年芝浦製作所(現在的東芝)推出的「天空」。這部攪拌式洗衣機的圓筒形洗衣槽裏有四片扇葉來回運動。當時銀行員的起薪也不過才七十圓,而這部洗衣機價格竟高達三百七十圓!以現在的物價來說,相當於一百萬圓以上的超昂貴奢侈品。


    二戰之後,各家廠商的新產品如怒濤拍岸般接連推出。令人驚訝的是,在洗衣槽內用螺旋槳般的扇葉(正確名稱是pulsator)造成漩渦來洗滌衣服的設計,是日本洗衣機獨有的發明。歐洲的洗衣機是橫向回轉的鼓槽式洗衣槽,美國則是以攪拌式為主流。從這種多樣性※看來,表示洗衣機這東西還隱藏著不少尚未發掘出來的可能性。可能的話,真想要有名副其實的全自動洗衣機啊!


    ※草食動物突然全麵滅絕


    真要發生這種事,那可不隻是植物異常茂盛,肉食動物紛紛餓死就能了事的。因為以草食動物和肉食動物的屍體及排泄物為營養源的細菌也會滅絕,而這些細菌是植物的肥料。這一來植物也會滅絕。生熊係就和人穿的衣服一樣,還是要保持循環才行。


    ※天然蘇打


    由一個碳酸鈉分子與十個水分子形成的結晶。可在地下挖取到,用來洗淨汙垢。自古就用來洗衣服。


    ※荷馬


    古希臘的敘事詩人,生歿年不明。《伊裏亞德》描述特洛依戰爭,《奧德賽》則描述希臘英雄尤裏西斯的冒險故事。但他是否為作者、是否真有其人都還有爭議。smyrna(即土耳其的伊士麥)、羅德島、色雷斯的科羅豐、塞浦路斯的薩拉米斯、基俄斯、阿爾哥斯、雅典七個城市都宣稱是荷馬的出生地。


    ※多樣性


    除了本文所提之外,還有水流洗衣的「噴流式」。三洋電機一九五三年推出噴流式洗衣機,當時的評論家大宅壯一聲稱這是「電化元年」。本書在日本初版是二〇〇七年,豈不就是電化五十四年?


    就連沾上煙臭味的襯衫,


    「空氣洗淨」都能洗得幹幹淨淨!


    穿過自琵琶湖向南流出的瀨田川,我們來到三洋電機※的廣大光廠。聽說該公司發售了「用空氣洗衣服的洗衣機」,我與編輯新保兄連上刀山下油鍋都顧不得,就直接搭新幹線衝過去。


    我們在車上先做了預習,這部洗衣機的賣點之一是省水,不止洗衣時省水,連幹燥時也會省水。就連蒸汽幹燥的機能也省……咦?用水和蒸汽幹燥?這部謎團重重的新型洗衣機名叫「aqua※」。


    洗淨機企劃主持人後藤修二先生,從三洋電機的曆史開始講解。該公司從創業以來就在琵琶湖畔設立工廠,所以節約用水向來是該公司的一大課題,也因而生出兩個新構想。一是不用水,另一個是把水回收再利用。而同時實現這兩者的方法就是利用臭氧。


    臭氧是由三個氧原子結合形成的分子。通常氧氣的分子是由兩個氧原子形成,但臭氧有三個,所以很容易把一個氧原子丟出分子外,而這放出來的單個氧原子就形成自由基,很容易與其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就像雙氧水比普通的水分子多了一個氧原子一樣,兩者都具有殺菌和消臭效果※。借臭氧殺菌消臭的技術已經廣泛運用於醫院、淨水場以及計程車內等地方。


    aqua的新機能稱為「空氣洗淨」,就是在空氣中放電以製造臭氧,再流入橫置的鼓槽中,利用鼓槽回轉和空氣流動,得以將平常難以洗淨的鞋子或厚外套等殺菌消臭。後藤兄拿沾染了煙味的襯衫實驗給我們看。這件襯衫臭到連常年吸煙的我聞到都退避三舍,要薰出這種味道真不知要吸上幾百根煙才辦得到,想來真替這件襯衫的原主擔心。然而十五分鍾後,這件襯衫就被洗得毫無煙味。新保兄感動地說:「我真想把劍道用的頭盔拿來洗一洗!」說得沒錯,這的確堪稱是最想拿去洗卻沒辦法的代表物。


    節約用水也是臭氧機的一大機能。用水洗衣時,aqua會分成三階段進行:1加入洗潔劑,開始洗滌。2第一次清洗。3第二次清洗。其中在2會使用20公升新加的水,在3的階段則新加30公升的水,但是在3階段所用的水會流回水箱,經過臭氧殺菌消臭後,再流回1的階段重新使用。雖然也許有人會對這種再利用的水心生抗拒,可是平常也有許多人拿用過的洗澡水來洗衣服,而aqua經過臭氧處理的水可是比用過的洗澡水要幹淨得多了。所以像這樣洗一次衣服隻要用50公升的水就夠了,它的用水量,僅有該公司八年前發售堪稱「業界最省水的洗衣機」的四分之一。而且臭氧處理過的水還能防止洗衣槽發黴。


    那,為何幹燥衣物要用到水呢?後藤兄一句話就解開謎底了。「用來冷卻水蒸氣。」原來如此。因為熱風吹幹濕的衣物時會產生水蒸氣,把水蒸氣冷卻下來變回水,再排出機體外,衣物也就幹了。而冷卻的水則是利用前述第3階段的臭氧水,因為完成任務後它們還可以回收到水槽備用,所以幹燥也不會浪費水。此外,用蒸汽幹


    燥可以讓蒸汽通過衣服把皺折拉平,並有防止產生靜電的效果。


    【這是展示內部構造用的模型。我正在聽單位主管後藤修二先生講解。我左手邊的就是臭氧發生裝置。在此產生的臭氧可用來殺菌消臭,最後還能把水淨化,以利重新使用。】


    雖說臭氧好像三頭六臂無所不能,但一麵聽後藤兄解說,其實有件事我還是很在意。臭氧也和許多其他物質一樣,濃度過高對人體是有害※的。所以我便詢問關於各階段的臭氧濃度。剛產生時濃度不到0.5ppm,而在運轉中的鼓槽內則升高至10~20ppm,排氣時則降至0.01~0.02ppm。所謂ppm就是百萬分之一,平常在森林中或瀑布下的臭氧濃度也有0.03ppm。臭氧濃度要高於0.2ppm才會對人體有害,所以隻要別在運轉時把頭伸進鼓槽就不要緊了。當然,洗衣機運轉時艙門是鎖緊的,而且運轉後半段就會停止產生臭氧,等到打開艙門時,臭氧已經降到安全濃度以下了。


    最後我們問了一下,「發明這項新產品的動機是什麽?」後藤兄說:「隻是想讓顧客高興而已,就這樣。我們還在想,將來能不能製造出連衣服都能折好的洗衣機呢!」什麽?我這種懶鬼想要的功能,這些最先進的研究人員也已經想到了?技術人員永無止盡的探究之心仿佛洗滌了我們的心靈,琵琶湖畔的一日遊就這樣結束了。


    ※三洋電機


    一九四七年創設「三洋電機製作所」,當時以製造腳踏車頭燈起家。五三年首度在日本發售噴流式洗衣機。二〇〇二年在興建大規模太陽能發電設施「sr ark」等「thinkgaia」的構想下,對能源問題展開積極研究。


    ※aqua


    二〇〇六年二月發表。如本文所介紹的具備多功能,售價二十六萬兩千五百圓頗貴,但因有省水機能,長遠來看還是值得。


    ※消臭效果


    臭味的來源是含碳與氮的有機化合物。臭氧對其有強烈反應性,可將之分解。


    ※濃度過高對人體有害


    氧氣雖是我們生存不可或缺之物,但濃度超過百分之五十,就會引起肺炎、肺水腫及神經障礙等症狀。正如同「酒為百藥之長」,飲酒過量也對人體不好。凡事都應求中庸之道。


    夢想中的全自動洗衣機,


    不但能把衣服疊好放進衣櫃裏,運可以防盜?


    不光是洗衣服,還能晾幹疊好、甚至熨燙衣服都能做到的全自動洗衣機,我們就來試著找出實現的可能性吧。


    首先是「晾幹」。雖然現在已經有熱風幹燥的幹衣機了,但還是有人堅持「不靠太陽曬衣服※就不算晾幹」。但是,要機器做到這點實在相當困難。洗過的衣物在脫水完畢後,是含著大量水份緊緊絞纏在一起的。而這股結合力可不能小看,光拉扯是沒法兒解開的。要先找到容易解開的地方,然後啪地一下把皺折拉平,再用合適的器具把衣物掛到曬衣竿上,萬一天氣不好就隻好掛在室內陰幹了。晾幹後還得趕快收下來。萬一突然下起暴雨、或刮起大風、過上沙塵暴等非常情況,就算衣物都還沒幹也得趕緊收進來。所以洗晾衣物是一件需要高度判斷力和技術才能做到的工作,對機器來說太困難了。如果是遙遠的未來那另當別論,目前我們還是靠熱風幹燥就很滿足了。


    接下來是「折疊衣物」。其實這項工作並不那麽困難,隻是必須盯著看。拿起衣服,先揪住可以揪的部位,然後對齊疊合,還要折出棱角,有時還得把衣物翻過來。這的確需要高度技術,如果要機械臂針對未經事先判斷的衣物一件一件這樣折,那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是在同一個家庭,翻來覆去固定要洗的就那幾件衣服的話,倒是有個解決方法。


    首先,要在所有衣物都先埋入某種識別晶片,加以標示。然後在衣服上要揪住的位置也埋入晶片。接下來,讓機械臂進入被動模式,再靠人握住機械臂,拉著它疊一次衣服。如此一來,這個動作會被電腦記錄下來而程式化,變成機械的記憶,然後下一次機械臂就會重現折疊這件衣服的動作了。首先從堆積如山的幹衣物裏隨意取出一件,經由識別晶片確認「這件是爸爸〇五年六月購入的襯衫」,機械臂就會根據晶片指引揪住襯衫兩邊肩膀的部份,輕飄飄地攤開,再經由後襟的晶片指引而固定之,再根據背部晶片把襯衫上下拉直,然後固定前襟的晶片,把下擺的晶片和背部前端的晶片疊合在一起,再把袖口的晶片拉到正確位置。同時再用裝有細長金屬棒的機械臂把衣服掛上,折出棱角後再抽掉細金屬棒。連這都做得到的話,那要熨燙衣服也是輕而易舉了。也就是說,隻要借由人手把這件衣物折疊、熨燙一次,之後這件衣服就可以一輩子都交給機械臂負責啦!真是太完美了!


    我趕快把這主意講給我老婆※聽,然而她卻說:「能不能連收進衣櫃都包辦?」太奢侈了吧你?不過仔細一想,這可是洗衣服工程裏最重要的一步。為了求全起見,我還去問了我小姨子※,她也認為要做到這一步才能真正省事。既然這是顧客的要求,那也沒法子了,就來想想連收進衣櫃都能做好的完美全自動洗衣機吧!


    在大醫院裏有種機械,可以把病曆表等物品從櫃台運到診療室:把東西放進箱子裏,再沿著鋪設在天花板上的軌道運送。就拿這個來應用一下吧。


    機械臂把衣物折好後,再將之交給搬運用機械臂,沿著天花板的軌道搬運。機械臂會沿著軌道在全家的衣櫃上巡回一遍。每個人的衣櫃都得改裝成縱長箱型,將各種衣物分門別類地橫排成一行行的直列,而且每行都要加裝晶片。隻要搬運用機械臂一靠近,相同晶片的那格衣櫃上方艙蓋就會自動打開,然後機械臂就可以把折好的衣物放進去。


    看起來花費相當大,但隻要出門前把衣物都丟給這機器洗,一回家就會看到衣物都已經折得整整齊齊放在衣櫃中。對家庭主婦來說,這簡直是比遇上白馬王子更令人欣喜若狂的好東西啊!


    【完全自動化就會變成這樣。雖然非常輕鬆方便,不過家中可就不得安寧了。對啦!幹脆就讓洗衣機兼具衣櫃的收藏機能,不就行了嗎?】


    實際上,因為有機械臂在家裏移來移去的,這種東西當然隻能在家中無人時使用啦。如此一來,這機器還可以有防盜機能!因為搬運用機械臂會在全家繞來繞去,隻要它發現沒配帶識別晶片的人形物體在家中出現,就可以立刻通報警方!照這趨勢發展下去,就可以發展出全自動家事機器人了。我感覺這玩意兒有可能大賣特賣,真是太厲害啦!


    ※靠太陽曬衣服


    優點之一是紫外線可以殺菌。不過目前溫風幹燥機也都裝設了紫外線燈。


    ※我老婆


    是三個孩子的媽,每天都要與大量待洗衣物奮鬥。


    ※我小姨子


    也是三個孩子的媽,所以也是每天都要與大量待洗衣物奮鬥。與我同一天生日。


    第5考 冷氣


    世界上第一部冷凍機在一八三四年發明;


    冷氣機卻得六十八年後才出現!


    盛暑的夏日像要把人煮熟一般,全身汗流浹背,還會被柏油路麵的反射熱燒灼全身。在這種時候去吃茶店,仿佛進到都會裏的綠洲似的。


    一進店內,不僅門上風鈴發出的聲響令人心生涼爽之意,更重要的是進入了冷氣的大海。拿起店員送上的冰涼濕毛巾,從臉開始,沿著下巴、脖子,把能擦的地方全都抹個幹淨。這可是化了妝的女性辦不到的絕招,在那瞬間,不由得為自己生為男兒身而感到可喜可賀。我一麵用冰咖啡冷卻體內的火熱,一麵發呆般地想著。嗯,冷氣機真是科學的結晶啊。到底是誰發明的呢?這個世界有科學存在真是太好了。真


    想就這麽一直待在冷氣房裏……


    但這是不行的。因為冷氣的特征之一,就是長時間吹的話不隻會受涼,還會有一股獨特的倦怠感襲來,可以說是冷氣病的初期症狀吧。尤其好不容易冷卻下來的身體在倦怠的折磨下再度走向灼熱的室外,那種感覺更是說不出地難受。


    為什麽會這樣呢?查了一下資料才知道,所謂的冷氣病就是身體處於對抗夏季高溫的狀態,汗腺及血管都擴張著※,無法適應溫度急速降低的情況。這麽說來,那股說不出的涼爽感就已經是冷氣病的開始了?恐怕號稱人類最高科學成果的冷氣機,也同時具備了最大的喜樂與不幸,真是沒有中庸之道可言的東西啊。還有一件事,也是冷氣極度缺乏中庸之道的一麵,那就是溫度其實很難調節,雖然可能隻有我這麽覺得啦。


    例如,我在夏季時總是將辦公室的室溫設定在攝氏26度。老實說是有點冷,然而若設成27度的話,又受不了那股微熱的感覺。這機器的調節最小刻度就是攝氏1度上下,偏偏這1度之差就會帶來極端的不舒服感,這是怎麽回事啊?真的需要最小刻度為0.1度的調節機製才行嗎?


    【要設定在剛剛好的溫度實在很困難。話說回來,這個溫度設定到底是以室內的哪一部份為基準啊?冷氣機的溫度感測器不就隻能感測到冷氣機周圍的溫度而已嗎?問題還真多。】


    發牢騷也該適可而止,還是來翻翻曆史尋求解決之道吧。先別提電扇或冰柱等等,能夠讓盛暑中的房間變得涼快的夢幻機器,到底是如何誕生的呢?


    冷氣一開始是來自於冷凍機。其原理是液體蒸發時會從周圍吸收熱量,當它又恢複成液體時則會放出熱量。就冷氣機來說,就是讓一種名為「冷媒」的液體反複循環,讓它住經過室內時蒸發,而在室外再把它壓縮回液體。壓縮機必須消耗電力,所以才能從溫度較低的室內吸取熱量,而將熱量排到室外※。


    人類曆史上第一部冷凍機是一八三四年由英國的巴金斯(jacob perkins)所製造的,以乙醚為冷媒。其後的冷凍機雖然改用氨(即阿摩尼亞)作為冷媒等等,陸續有了各種發展,然而一直要等到一九〇二年,才終於將這原理應用製造出冷氣機。發明者為開利(willis h.carrier),他也被稱為冷氣之父。從冷凍機發展出冷氣機,足足花了六十八年。因為我們是知道冷氣機的現代人,所以會覺得「冷藏庫向整個房間打開就可以變成冷氣了※」,可是在當時「用機器的力量使夏天變得涼爽」的構想,應該是大多數人連想都想不到的事情吧。


    可是到了一九三〇年,美國的小米傑利(thomas midgley, jr.)等人合成了氟氯碳化物※(氟氯烷),而同年室內空調冷氣機也正式成為商品販售。這個突如其來的加速讓任何事都變得可能發生。更令人驚訝的是,在七年後開始建造的戰艦「大和號」就已經裝設冷氣機了。


    冷氣機在日本是一九五〇年代開始普及的。一九七四年,美國學者羅蘭(frank sherwood rond)與莫利納(mario jose molina henriquez)指出氟氯碳化物有可能破壞臭氧層,並在九〇年代觀測到此一事實。因此從二〇〇〇年代起全麵禁止使用氟氯碳化物,現在改用新的冷媒。


    這麽一看我們才明白,原來氟氯碳化物這種冷媒大大地影響了空調冷氣機的曆史。但同時也了解到一件事,那就是這一百七十三年以來,冷氣機的原理從來沒有任何改變。這麽一來,我們的目標到底應該訂在哪裏呢?是尋找夢幻的新冷媒?還是要從原理做根本的改良?令人舒適的冷氣機的未來又在何方?


    ※汗腺及血管都擴張著


    汗腺開放是為了讓汗水蒸發好散發體熱。血管之所以擴張,則是為了讓血液多與較體溫低的外界接觸。


    ※將熱量排到室外


    這種設計又叫「熟幫浦」。要把熱量自室內吸收而排到室外,需耗費此熱量約7倍能量的電力。雖然是把熱量由室內移到室外,但並不違背熱力學定律。


    ※冷藏庫向整個房間打開就可以變成冷氣了


    這隻是想當然耳,實際上是反效果。因為冷藏庫隻是排出裏麵的熱量,就整個房間來看熱量是有增無減。而且因為冷藏庫的門打開,裏麵溫度上升,迫使壓縮機啟動,又更消耗電力。而消耗的電力又會變成熱量在室內發散,所以隻會讓室內更熟。


    ※氟氯碳化物


    1個碳接4個氫是甲烷,3個碳連成一列、接滿8個氫則是丙烷。隻要把部份或全部的氫換成氟或氯就成了氟氯碳化物。這並非單一物質的名稱,而是一群物質的總稱。氟氯碳化物會破壞臭氧層是因為臭氧分子由3個氧原子組成,氟氯碳化物受紫外線照射時氯會遊離跑掉,這個遊離的氯離子會從臭氧奪去一個氧原子,形成一氧化氯,臭氧就變成普通的氧了;而這個氧化氯又會把氧丟給另一個臭氧分子,變成兩個氧分子;遊離的氯離子又會去找下一個臭氧分子。如此連鎖反應,一點點氟氯碳化物就足以破壞大量的臭氧層了。


    能自動清潔濾網的最新式冷氣機!


    它的構想和技術又是什麽?


    成日泡在冷氣房的夏天,編輯新保兄一通電話打來:「我們去草津吧。」萬歲!不過,泡溫泉和冷氣機又有啥關聯啊?仔細一聽才知道,原來是要去滋賀縣的草津市,不是要去那個以溫泉著名的有馬縣草津町啦。開發出能自動清潔濾網的新式冷氣機的鬆下電器※工廠就在那兒。


    沒去成溫泉雖然很令人灰心,不過先別管這個,老實說我聽到這消息的第一個感想就是:為何要清潔濾網?消費者追求的冷氣機不是這個吧?


    我雖然心裏狐疑著,一麵坐上車,但是在鬆下電器草津工廠聽了有關清潔濾網冷氣機的誕生經過後,才明白這個感人肺腑的故事。


    一切的根基都來自於鬆下所重視的「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家電的一大特征就是使用者從老到小,各種人都包括在內;這與隻有熟練的人才能使用的發電機或起重機等等是大不相同的。基於這點,一定要製造出任何消費者都能夠簡單使用的產品才行。舉例而書,遙控器的按鈕要做得越大越明顯越好,所有製品都不要有棱有角等等。在這個通用設計思想的大前提下,一定要站上踏台才能進行的「清潔冷氣機濾網」一事,就變成有待解決的重大事項。


    另一個理由是來自消費者的期望。以問卷調查「想要什麽樣的冷氣機」,結果第一名讓大家都跌破眼鏡,竟然是「會自動清掃內部」的冷氣機。濾網汙垢不隻會發臭、發黴,還會使冷房效能低落,白白消耗許多電力。更令人吃驚的是,如果冷氣機要保持剛買來的性能,就至少每兩周得清潔一次濾網!可是根據調查結果,隻有極少數顧客認真實行這件事,而事實上高達百分之九十二的顧客都隻有形式上清一下濾網而已。就這樣,技術部門接到了「開發自動清潔型冷氣機」的指令。因為是「大家家裏都愛用」※的鬆下電器,所以具備了吸塵器的技術,當然也有冷氣機技術。但要把這兩者合而為一,剛開始聽到時還真沒想到有辦法實現。


    目前的冷氣機內部已經滿滿的全是零件,還能再裝入吸塵器嗎?而且為了減低噪音,馬達的出力也不能太高。又因為空氣流動的關係,隻能在冷氣機停止運轉時才能清掃,這一來吸塵器的運轉時間就要盡可能越短越好。


    拚命奮鬥後,研發團隊終於設計出以下係統。從冷氣機室內機左側的馬達伸出軟管,相當於吸塵器沒有裝上頭部的吸入部份。而它的頭部縱長與濾網上下相同,寬約5公分。內側是一個能夠上下滑動的吸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空想科學生活讀本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柳田理科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柳田理科雄並收藏空想科學生活讀本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