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考 宿醉


    造成宿醉的元凶就是乙醯乙醛。


    能否把它瞬間消滅?


    因果報應,自作自受。每到吃尾牙的時節都會有人遭受這兩句痛罵。


    舉杯暢飲的時候真是狀況絕佳。再去喝下一攤吧!趕不上捷運末班車怎麽辦?豈可半途而廢!完全成了大口喝酒的英雄豪傑。可是隔天早上頭痛得不想聽到任何聲音,隻能抱著頭按著肚子蜷縮著,在難以名狀的疲勞中爛醉如泥,嘟囔著「最後那攤不該去喝的」「為何世上要有酒這種害人的東西啊」等等的,不停怨天尤人。天底下沒有比宿醉早上的反省更丟臉的了。


    該如何從這個泥淖脫困呢?每個人各有不同方法※。我的情形是大量喝水,強忍著全身酸痛出門散步,回來以後再做肌肉鍛鏈,總之就是要促進新陳代謝以強迫酒精排出的作戰方式。雖然站起來每走一步都有說不出的難受,但這時隻能一鼓作氣,憑傻勁兒硬撐下去了。


    編輯新保兄則是能吐就盡量吐個夠,然後喝運動飲料,吞下胃腸藥和頭痛藥,接著再去睡覺。我靠傻勁兒硬撐,他則靠灌藥。雖說新保兄的方法看起來比較科學,但不管哪一種,其實都是因為我和新保兄不用在固定時間上班,一般上班族可無法使用這些招數。不過就算是我們也沒有那麽多美國時間可以用來治宿醉。難道就沒有什麽方法,例如隻要吃一顆藥,就能立刻消解宿醉嗎?「還不都是因為你們自己愛喝,世界上哪有那麽好康的事情!」……總覺得好像有人賞了個白眼瞪我。嗯,我們還是先來看看宿醉的機製是怎麽回事吧。


    酒所含的乙醇(酒精)會被肝髒中的酵素(酶)※轉化為乙醯乙醛。而乙醯乙醛又會被肝髒的另一種酵素轉化為醋酸,然後變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體外。


    在乙醇這一連串變化中,最大的問題就是乙醯乙醛。乙醇隻會讓腦子麻痹而已。之所以會覺得喝了酒很爽快,就是出於乙醇的作用。但喝醉時之所以會有頭痛、想吐等不舒服的症狀,則都是乙醯乙醛幹的好事。喝了太多酒,第二天別人都會覺得你酒氣薰天,其實那也是乙醯乙醛的臭味。它還真是麻煩的東西啊。


    【酵素會把乙醇(酒精)轉變成乙醯乙醛,再變成醋酸。人依體內轉化乙醯乙醛的酵素之組合差異,在遺傳上可分為能否喝酒的三大類型:酒豪、普通、不能喝。】


    當然,大量攝取乙醇也是很危險的。根據百科全書,隨著血中乙醇濃度提高,單腳站立會搖晃稱為微醉,走路會搖晃則是輕醉,連站都站不起來即是深醉,完全失去意識就是爛醉如泥了,再嚴重下去就會呼吸麻痹或昏睡,變成酒精中毒了。


    稍微離題一下,澡堂和麻將館等經常會標示「爛醉如泥者勿入」。但根據百科全書的說法,已經爛醉如泥的人根本沒有意識,也不可能會去泡湯或打麻將,所以根本用不著擔心。各位業者大人,也請你們檢討一下這標示有無改正的必要吧。


    再者,雖說問題出在乙醯乙醛上頭,可是對日本人來說還有一個很要命的問題。能將乙醯乙醛轉化為醋酸的酵素,可分為在低濃度下作用的1型,以及隻有在高濃度下才會發動的2型。而日本人有一半體內都沒有—型酵素。也就是說,每兩個人就有一個是「一開始覺得喝醉不舒服的時候,就能立刻起動防禦係統」的類型。日本人常被說是不擅喝酒,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但也就是拜此所賜,因為有這道「煞車」在,日本的酒精成癮者遠較歐美為少。缺點也可以視為優點,大自然的道理真的是很玄妙。


    以上兩者,無論是哪一型,隻要是宿醉,都是因為隔天早上體內還殘留著乙醯乙醛而引起的症狀。具體說來就是缺乏水份、血量減少、蓄積乳酸。頭痛是因為腦部處於枯萎狀態;腦袋之所以糊裏糊塗,是因為腦的唯一能量來源——葡萄糖——不足所致;身體的倦怠感則是因為和激烈運動後同樣有乳酸堆積的情況。宿醉其實是相當可怕的狀態。


    罪魁禍首就是乙醯乙醛。應該有辦法可以把它瞬間消滅吧?


    ※每個人各有不同方法


    住鹿兒島的學弟公元康人宴會前一定會先服一些錠劑或藥水,據說是預防宿醉的必殺組合。我返鄉被拉去宴會時,他有分給我一些,那次的確沒出狀況,果然是有備無患啊。


    ※酵素(酶)


    生物體內促進化學反應的物質。本身並不參與反應,隻是催化,所以並不會在反應中發生變化,而可以反複進行催化作用,就像廚具在作菜時扮演的角色。


    消除宿醉的秘方,


    就在於使粒線體活性化?


    在一個初冬下午,我與新保兄約在板橋區的大山車站會合。我們要拜訪東京都老人總合研究所。據說該所的田中雅嗣老師※正在研究有效對付宿醉的藥物。田中老師的研究領域是粒線體——在細胞內進行呼吸作用、供給細胞能源的胞器。田中老師將日本人的粒線體※分為九種,並發現擁有d型粒線體的人有較長壽的傾向。也因此他是在老人醫療機構工作。


    那,這跟宿醉有關嗎?


    請參見附圖。乙醇是由兩個碳原子、六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所組成的。而乙醯乙醛則是由兩個碳原子、四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所組成。所以隻要把乙醇脫去兩個氫原子,就會形成乙醯乙醛。


    【乙醇、乙醯乙醛代謝過程所脫下的氫由nad運送至粒線體,並在此進行最終處理。此一循環若有阻滯,就會發生宿醉。】


    還有,醋酸是由兩個碳原子、四個氫原子、兩個氧原子組成;所以是將乙醯乙醛加上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也就是一個水分子),然後再脫去兩個氫原子就成為醋酸了。也就是說,肝髒的酵素的工作就在於脫去氫原子。以下稱之為「脫氫酶」。


    在此過程中脫下的氫則是由名為nad※的輔酶負責轉送到粒線體,再與氧化合為水。而空下來的nad就再去脫氫酶把氫運來。打個比方來說的話,脫氫酶就好比一間化學工廠,在裏麵產生的氫就是化學廢料,由名為nad的垃圾車載運去名為粒線體的焚化爐燒掉。


    飲酒過量的時候,粒線體得忙著處理氫,因而無法兼顧原本的呼吸作用;細胞就會陷入能源不足的困境,隻好從肌肉等處取得葡萄糖進行無氧呼吸以取得能量,但這過程就會產生乳酸。乳酸是造成肌肉疲勞的物質,所以身體當然就會無力啦。


    更糟的是,粒線體也會疲累,因而沒力氣處理氫。接著nad就會因為載來的氫來不及處理掉,沒辦法隻得載著氫轉來轉去;而沒有空著的nad可以把氫運走,脫氫酶也隻好停工呆著不動,無法把氫脫下來。這麽一來,既然不能進行脫氫反應,乙醇和乙醯乙醛便在血液中累積。接下來等著你的就是宿醉地獄了。


    田中老師就是在思考能否打破這種狀況。


    最初想到的就是丙酮酸。這是呼吸作用產生的物質,能卸下nad載運的氫※,同時也能活化疲憊的粒線體。因為隻要能促進氫的運送速度,便能使最末端的焚化爐恢複活力。


    不過呢,就算有了萬能的丙酮酸,對於體內缺乏乙醯乙醛脫氫酶—型的人來說,還是沒用。因為這一來隻會加速乙醇脫氫變成乙醯乙醛,反而會讓乙醯乙醛累積更多。


    這樣的話,就隻得設法消滅乙醯乙醛了。最後終於找到的方法是半胱氨酸,這種氨基酸可以與乙醯乙醛反應形成一種無害物質「噻唑」(硫氮二烯伍圜)。從實驗結果看來,服用了丙酮酸及半胱氨酸※(cysteine)的受驗者,體內的乙醇處理速度上升了百分之二十~五十。


    這是科學的勝利!……雖然很想這樣高興大喊,但還是有問題。日本並不認定丙酮酸為醫療用藥,所以隻能從美國購入


    ,服用後果責任自負。此外,因為是以丙酮酸鈉鹽的型式販售,高血壓患者不宜服用。而且如果要它發揮功效,不能等到出現宿醉症狀,而是得在喝酒當晚就先服用才行。也就是說,與其說它治療宿醉,不如說是預防用藥。


    雖然難題尚待克服,但總之已經在開發宿醉用藥了,實在令人安心。就讓我們立基在田中老師的研究成績上,來發想一下夢幻的宿醉解藥吧。


    ※田中雅嗣老師


    名古屋大學醫學係畢業,醫學博士。曾任岐阜縣國際生物研究所副部長,平成十年轉往東京都老人總合研究所。主要研究粒線體dna與長壽的關聯。平成二年曾獲日本生化學會大獎。


    ※粒線體


    擁有自己的dna,能在細胞內自行增殖。因為受精卵在受精時精子隻提供核,卵子則提供整個細胞,所以小孩子的粒線體是來自於母親的。北韓綁架案受害者橫田惠的遺骨之所以發現為假造,就是因為其粒線體應該與惠女士的母親、女兒一致,但遺骨的粒線體檢驗出來並非如此。田中老師的研究也是基於女性的粒線體會代代地傳給子孫而來。


    ※nad


    細胞內呼吸作用的輔酶之一,負責運送氫。當其與氫相結合時應該寫成nadh,但本書並非生物學參考書,為了避免讀者發生不必要的錯亂,故寫成「載運著氫的nad」。


    ※卸下nad載運的氫


    在正常的呼吸作用中,丙酮酸會把氫交給空著的nad,自己氧化成活性醋酸。但在這種情形下則會從nad卸下氫而還原成為乳酸。真好用的東西啊。


    ※半胱氨酸


    構成蛋白質的二十種氨基酸之一。所有氨基酸的結構都是一個碳原子為中心,周圍分別接氨基(一個氮、兩個氫)、羧基(一個碳、兩個氧、一個氫)、氫和第四個原子團;第四個原子團決定了氨基酸的種類。半胱氨酸的第四原子團是一個碳+兩個氫以及一個硫十一個氫組成的。氨基酸彼此之間以氨基和羧基結合,形成所謂的肽鍵,許多氨基酸以肽鍵連成長鏈狀,即為肽鏈;肽鏈折疊成特定形狀就成了蛋白質。肽鏈的氨基酸排序會決定折疊後的形狀,也決定了它會是何種蛋白質。而肽鏈的氨基酸排列順序就是由dna決定。


    究極的宿醉解決法(雖然不能大聲講)


    就是基因改造?


    那麽,能否借由科學的力量找到可以痛快飲酒、又不會宿醉的藥物,讓我們從自作自受的地獄中輕鬆得救呢?這種目標聽起來該遭天譴,但讓我們祈求老天爺睜隻眼閉隻眼,一麵尋求實現的可能性吧。


    肝髒的酵素將乙醇及乙醯乙醛的氫脫下來,再由nad將氫送往粒線體處理。可是當處理量過大時,粒線體疲憊不堪,氫就會累積在nad上,讓整條作業線停下來。以上就是喝醉酒的發生機製。


    主角之一是nad。能否從體外補充呢?但田中老師說:「nad是大分子物質,所以無法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


    回家後查了一下,nad的正式名稱是「煙鹼醯胺腺嘌呤雙核苷酸」,從這麽長的名字推斷,它是由二十一個碳原子、二十六個氫原子、十四個氧原子、七個氮原子、兩個磷原子所構成的大分子物質。原來如此。就算吃下去也無法吸收,隻會又排出體外而已。


    既然無法人工補給,那就隻好順從大自然了。能不能用激烈運動迫使呼吸急促,把粒線體操到它逼不得已必須拿出毅力硬撐下去的狀況呢?


    老師好像有點被這番蠢話嚇呆了:「那樣做隻會促進血液循環。使乙醇和乙醯乙醛在體內巡回得更快,會加重症狀啊。」聽老師這麽一說才想起來,我在窮學生時代,隻要碰一點酒就會醉,醉了就與夥伴們在公囤裏胡鬧一通※的情景。效果立現。才兩瓶啤酒,連路都走不穩,喝一那麽點兒就能醉還真幸福啊。


    正當我沉浸在青春又愚蠢的往日回憶中,田中老師還很好心告訴我:「你的主意還不錯。」他說:「平常鍛練身體增加肌肉量,靜下來的時候酵素反應力也會比較高一些。」原來如此,難怪職業摔角選手和相撲力士的酒量都好得驚人。


    編輯新保兄也提出了嶄新的意見:「直接把活力較為旺盛的粒線體注射到細胞中,如何?」老師說,這有醫療倫理上的問題,但也證明了這是可能的。如果拿掉細胞中的粒線體、改放其他粒線體的話,新的粒線體也會開始增殖。因為粒線體擁有它獨自的nad,所以能在細胞中像生物一般自己增殖。所以將來有可能培養出特定型態的粒線體。


    我又想到一個主意。有些「呼吸名人」,例如曾經獲雪梨奧運金牌的馬拉鬆選手高橋尚子小姐,如果能夠培養他們的粒線體、直接注射進每個人的肝髒細胞,那不就成了?當然,這麽做的確是違反醫學倫理,就連好脾氣的田中老師都仿佛有點火大而不做聲了。


    接著老師告訴我們,為什麽把粒線體放進細胞是不可行的。因為粒線體也無法通過細胞膜,真要這麽幹,隻能借微注射一一注入細胞才行。原來如此。人體有六十兆個細胞;肝髒若以一公斤來計,也有將近一兆個細胞,就算一秒鍾注射一個也要花上三萬年。


    【田中雅嗣老師用電腦量麵詳細解說給我們聽。進行采訪時,他的職稱是「東京都老人總合研究所·健康長壽基因組核心研究團隊領導人研究部長」。因為研究宿醉而研究到了粒線體中,科學果然有趣!】


    不不,等一下,病毒不是可以改變宿主細胞的nad而增殖嗎?如果開發出能夠強化改造粒線體nad的病毒,再去感染肝髒的話,不就可以自動增殖出強而有力的粒線體了嗎?不過這形同公然挑戰醫療倫理,所以就算割開我的嘴也不能講出來啊。


    田中老師與新保兄不知道我心裏打的鬼主意,已經轉聊到別的話題去了。就算強化了粒線體,但對於天生沒有乙醯乙醛脫氫酶—型的人來說,隻會變得使他更易醉。果然還是必須開發出使乙醯乙醛無效的物質才行。


    聽到這段話的瞬間,我腦中閃過一道靈光。人體酵素都是根據遺傅基因裂進出來的※。既然如此,隻要能改造出可製造乙醯乙醛脫氫酶1型的nad的話……不行不行,再這樣下去,真的會把靈魂出賣給魔鬼了。


    為了治好宿醉而違背倫理道德,那可嚴重了。今天就到此為止吧。喝酒還是要小心別過量啊。


    ※在公園裏胡鬧一通


    在京都準備重考的時代,有時在那裏玩捉迷藏,有時玩相撲。還真是因年輕而犯下的錯啊。


    ※人體酵素都是根據遺傳基因製造出來的


    dna是由糖、磷酸、鹼基所構成的核苷酸串聯起來而成的長鏈。它的鹼基有四種,所以長鏈上由不同的鹼基排列,每三個鹼基排成一組,就能決定將來蛋百質中要排進哪一種氨基酸。所以dna的鹼基排序就決定了製造蛋白質的肽鏈之氨基酸排序,因此也決定了會製造出何種蛋白質。所有的酵素都是蛋白質,所以體內的酵素也取決於dna的鹼基排列,也就是遺傳基因。


    第9考 治療蛀牙


    蛀牙的治療從五千年前起


    就沒有本質上的改變?


    我全宇宙最不想去的地方就是牙醫診所。不是怕痛這種單純的理由,而是要躺在那種如拷問台的椅子上,讓有著怪味的金屬板伸進口中,在牙齦上打針,還用發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尖銳聲音的電鑽,直接在活人身上吱吱吱地鑽洞……說是治療,還比較像在人身上大動土木工程吧。


    【本圖隻是出於我個人想像,與實際上的牙科治療無關,但我聽到電鑽的聲音不由自主會感受到即將變成改造人的恐怖,這也是事實。至少想點法子別發出那聲音吧!】


    不不,我很清楚,這


    不是牙醫的錯,而是我自己的錯。我的第一條罪名是沒有好好認真刷牙;第二條罪名是放著蛀牙不管,一直拖到必須大費周章治療時才就診。所以我這是出於對自己罪過的羞愧感、失去了絕對無法再生的牙齒的失落感,因而造成了強烈的精神創傷。


    可是,用餐後必得刷牙、每半年接受定期檢查,一定要做到這地步才能有一口潔白好牙,在我看來,大概隻有《哆啦a夢》(舊譯《機器貓小丁當》)出木杉同學※那樣的模範生才做得到吧。無法像模範生一樣統統做到的人必會遭受蛀牙之苦,這就是人類背負的命運嗎?真是太殘酷了啊!


    話說回來,人類到底從什麽時候開始煩惱蛀牙這碼子事呢?回顧曆史,早在農耕時代的化石上就發現了許多蛀牙的痕跡。原來如此。因為蛀牙是轉糖鏈球菌※引起的,這種菌屬會以糖份為營養源而增殖,當人類開始農耕而大量攝取富含糖份的穀物時,對轉糖鏈球菌來說就像是生長勃發的春天來臨一般……等一下!人類開始農耕是公元前八千年的事情,這麽說來……蛀牙已經和我們死纏爛打將近一萬年了?


    更令人吃驚的是,古埃及的木乃伊已經有許多在牙齒上挖洞再用黃金補牙的痕跡。自那以來,不知經過了幾度星霜,無數國家興亡,直到近代科學出現,人類發明了電燈還登上了月球,甚至連手機都可以拿來拍照了,卻隻有治療蛀牙這件事跟五千年前沒啥差別!連號稱「二十年來都沒漲價」的曬衣竿小販都要自歎弗如啊!


    當然,死後會做成木乃伊的表示生前應該都是王公貴族啦。所以不是任何人都能享有這種治療的吧。其實一直到十四世紀為止,歐洲對於治療蛀牙都是以拔牙為主,而且還由理發師或街頭藝人動手。現代人或許該心存感激了,至少不是由剛剛還在路邊丟著球玩的人來幫你拔牙哩。經曆了五千年,成果卻隻是讓挖掘補牙的治療法從王公貴族普及到一般民眾而已。材料和技術應該都有進步了吧,否則豈不是太過份了嗎?


    這還真是出乎預料的難題呢。登高必自卑,要找出新的蛀牙治療法,就得從蛀牙的發生機製開始學習吧。


    轉糖鏈球菌會以糖份為營養源、製造乳酸,而乳酸會溶解牙齒的主要成份磷酸鈣※,此現象稱為「脫灰」。這就是蛀牙的開始。


    但牙齒也不會這樣任憑宰割。如果隻是最外層的琺琅質※表麵溶解,唾液所含的磷酸及鈣離子會再度合體修複它,此現象稱為「再石灰化」。在牙齒的表麵上,脫灰與再石灰化是互相拮抗的現象。


    也就是說,關鍵就在狀態向哪一邊傾斜。轉糖鏈球菌無法根絕,而糖份又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營養;既然如此,吃飯時就無可避免一定會往脫灰的方向進行。但是如果用餐後立刻刷牙,就可以阻止脫灰,而進行再石灰化。之所以飯後要立刻刷牙,原因正在於此。


    嗯……果然還是隻能靠飯後好好刷牙嗎?可是有人就算刷了還是照樣蛀牙啊。正如此想,一查之下才明白了一件恐怖的事實——脫灰的速度是再石灰化的十到二十倍!所以,想靠再石灰化來補回脫灰所損失的部份,就算餐後立刻刷了牙,還必須在用餐時間的十~二十倍時間裏禁食,才能確保不蛀牙!


    這可就要命了。參加宴會不用說,當然很費時;但我連在家中晚酌最少也會花上兩小時,照這樣算,刷牙後得保持二十~四十小時不可進食?難道為了保護牙齒,必須就此戒掉我僅次於科學的最愛——晚酌?不,那可會要我的命!別人怎樣我不管,但對我這種人來說,無論如何都得找出輕鬆治好蛀牙的方法啊!


    ※出木杉同學


    姓「出木杉」名「英才」。成績優秀運動萬能,擅長做菜心胸寬大,心地善良重視朋友,堪稱世間絕無僅有的模範少年。原本長大成人可以娶靜香為妻,卻因為那隻來自未來的藍色無耳機器貓從中作梗,命運慘遭變更。(譯注:中文版舊譯「王聰明」。「出木杉」在日語中音同「好過頭」。)


    ※轉糖鏈球菌


    學名streptocus mutans,蛀牙原因的代表菌種。


    ※磷酸鈣


    三個鈣原子、一個磷原子和四個氧原子所組成的物質。


    ※琺琅質


    百分之九十六由磷酸鈣構成,是人體最硬的自然物質。長在其內側的是象牙質,再內側則是有神經及血管通過的齒髓。象牙質磷酸鈣含量百分之八十,而骨骼的磷酸鈣含量為百分之六十~七十。


    以往治療蛀牙之所以會痛,


    是因為直接挖掘象牙質!


    某日下午,編輯新保兄打來一通電話:「我找到了推行牙齒新治法的團體。」什麽?五千年來原理都沒改變的牙科治療,終於到了改革的時候?


    此團體為非營利組織——您的健康21「牙齒與口腔健康守護會※」。理事長安田登老師劈頭第一句話就是:「蛀牙是無法治療的。我們所做的隻能稱為『擬似治療』而已。」雖然聽了有點令人驚訝,不過真正的重點其實如下所述。


    牙齒的構造是:中心為齒髓,外麵包著象牙質※,其外又有一層琺琅質保護。這就像皮膚一樣,在有血管與神經通過的真皮外麵還有一層表皮起保護作用。而蛀牙就是牙齒遭受傷害。表皮受傷的話,真皮可以使之再生;琺琅質卻無法再生。所以皮膚受傷可以治好,蛀牙卻沒辦法。


    然而許多患者都不明白這點,所以沒有好好刷牙,蛀了牙就反複去牙醫診所治療,在蛀牙上挖洞填補,可是在牙齒與補牙材質間還有隙縫,隙縫又容易再形成蛀牙,便隻好把洞挖得更大、再補,最後蛀到齒髓,就隻好抽神經。而因為抽了神經的牙齒就等於死亡,所以很容易碎裂。碎掉的話就隻好拔掉了,如此一來,這顆牙齒的一生就此終結了。這個過程安田醫師稱為「牙齒的人生遊戲」。


    那該怎麽辦呢?最重要的就在於保護象牙質。象牙質比琺琅質更怕酸,而且因為含有有機質成份,所以也怕唾液中的酵素。因此牙齒隻要蛀到這一層就會急速惡化。在此,他們使用一位名叫中林宣雄的化學家所開發的「黏著性樹脂」。這種樹脂不隻黏著力強大,還能浸透象牙質,在象牙質上造出可以抗酸、抗酵素的保護層。也就等於在象牙質表麵生出一層人工琺琅質※。


    接下來,在這層人工琺琅質上灌注強度很高的「複合樹脂」。因為黏著性樹脂會讓人工琺琅質與複合樹脂黏得很牢固,所以治療後這個位置就不會再蛀了,也就得以逃脫可怕的牙齒人生遊戲了。此名為「黏著治療」。


    擁有這麽厲害的技術,卻還謙稱隻是「擬似治療」而已,多麽徹底的科學精神啊。我心裏不勝感動,一麵問了我最在意的問題:「那個……會不會痛?」


    安田醫師笑著說:「不會痛的。」下一個治療步驟是用匙形挖器(形狀有點像耳掏子)刮取蛀蝕的象牙質:蛀蝕的象牙質已經死亡,所以完全不會痛。隻有當死亡的象牙質難以刮取時才需要動用電鑽在琺琅質上鑽洞。但是在琺琅質上鑽洞也不會痛。過往治療蛀牙之所以會痛,是因為在活著的象牙質上鑽洞呀。


    【以往為了便於填入補牙填料,必須把活的象牙質挖掉很大一塊,所以會痛。但黏著治療隻要挖掉被蛀(已經死掉)的部份,所以不會痛,也不容易複發。真了不起!】


    多麽了不起的治療方法!我的牙齒盡是從五千年前古埃及沿用至今的傳統蛀牙療法的痕跡。啊,要是黏著治療法早點出現就好了。


    問了一下這方法是什麽時候發明的,答案卻出人意料,竟然是一九八〇年代!為何這麽優秀的技術已經發明了四分之一世紀卻還沒普及呢?


    這個答案也令人愕然。關鍵在於健保給付。因為黏著治療在日本健保不給付。日本


    健保的點數是根據從牙齒挖下來的量和補牙填料的用量計算,但黏著治療卻因為這兩者的量都很少,牙醫若采用此一方法,健保點數太少,就賺不到錢了。所以才無法普及。


    哇,真可恥!牙齒是無法再生的,竟然隻為了賺更多健保點數,所以就盡量把牙齒上的洞挖大?


    不,牙醫也要過日子嘛,是法律不對。聽了安田醫師的話之後,我也拿掉原本補牙的填料,前往附近的牙科診所※接受了黏著治療,果然一點都不痛,治療很快就結束了,過程也很良好。法律怎麽可以摘除新生的嫩芽呢?日本厚生勞動省的官員大人,你們也來接受一下黏著治療如何呀?全日本有三百家得到「牙齒與口腔健康守護會」認定、冠有「toh」標示的牙科診所,去那兒都可以接受黏著治療喔。


    ※牙齒與口腔健康守護會


    為了推廣正確護齒及適當療法於二〇〇四年設立的非營利團體,以安田登大夫為中心。目前已有三百所以上牙科診所讚同其理念而實施黏著療法。詳見.t-oralhealth./


    ※象牙質


    百分之八十為磷酸鈣,百分之二十為膠原蛋白。酸會分解磷酸鈣,酵素則會分解膠原蛋白,所以一旦琺琅質溶解而露出象牙質,蛀牙就會加速惡化。


    ※人工琺琅質


    稱為樹脂含浸層。


    ※附近的牙科診所


    圓穀牙科。院長圓穀多喜男大夫是安田醫師之友。


    用胚胎幹細胞做出齒胚,


    埋進牙齦中就能長出新牙嗎?


    從挖除角質層進步到黏著治療,牙科治療迎接了新的時代,真令人高興。當然,光聽推動團體的說詞、才體驗一下就讚不絕口的話,那就和購物頻道的主持人沒兩樣了。還是要經過長期觀察,多聽聽其他牙醫的意見,抱持慎重的態度來期待比較好。


    那麽,就朝向未來看看吧。能不能再想個簡單消滅蛀牙的法子呢?如果能夠根絕罪魁禍首轉糖鏈球菌,就可以撲滅這世上的蛀牙了。就算已經有蛀牙,也不會再惡化了。


    聽了我的作戰方案,安田醫師說:「在小兒科治療時,是使用抗菌劑※來殺死轉糖鏈球菌的。但口腔中也是一個生態係,如果完全排除微生物,可能相對會引來更可怕的細菌,所以反而更危險。」原來如此。這種「把妨礙自己的東西都殲滅」的想法,在自然界果然是行不通的啊。


    但我也因此獲得一項重要情報:新生兒的口腔原本沒有轉糖鏈球菌,都是經由雙親的唾液感染的!如果直到三歲都沒感染的話,口腔內就會建立起沒有轉糖鏈球菌的生態係,從此轉糖鏈球菌也很難侵入了。所以小孩在三歲前餐具必須與大人用的區隔開來;若要以口傳口喂食,也得由沒有蛀牙的大人負責。雖然看起來很不容易執行,但這可是攸關一輩子的問題。如果你家有剛出生的孩子,或者快要有小寶寶誕生,請務必試試看!


    但是,我們這些已經感染了轉糖鏈球菌並且發病的人,又該怎麽辦呢?安田醫師說:「抑製齒垢是最重要的。」齒垢是優酪乳狀的物質,由轉糖鏈球菌的排出物凝結而成。因為它不溶於水,所以隻能靠物理方式硬把它擦掉。「齒垢有沒有除幹淨,可以用舌尖舔一舔確認,每顆牙齒內外都要磨一下,大約磨個十分鍾。」咦?要磨這麽久?「可以做一些其他事啊。例如邊看電視邊磨,或者邊看書邊磨也行。」不過大概不能喝點小酒一邊磨吧。


    回家想想,之所以得花上十分鍾,是因為齒垢不溶於水;既然如此,讓它溶解不就行了?上網查了一下,轉糖鏈球菌的排出物是一種名叫「mutan」的聚葡糖,這種物質把轉糖鏈球菌像納豆一般黏纏在一起,進而形成齒垢。原來如此。這種澱粉類物質※的確是不溶於水,但或許可溶於熱水吧。如果用熱水來漱口的話,能否在短時間內就把它清掉呢?


    查了《岩波生物學辭典》,雖然沒有mutan的資料,但有寫到直鏈澱粉※若要溶於水,必須攝氏八十度。太燙了啊!


    那麽,再上網查查有沒有化學藥品可以分解它吧。二〇〇一年獅王(lion)公司宣布發現可分解mutan的酵素,但尚未商品化。果然大家都從這方向想。


    最後來尋找一下夢幻般的蛀牙治療法吧。蛀牙最大的悲哀,在於一生隻長一次的恒齒壞了就無法再生。難道沒辦法可以取回失去的牙齒嗎?查了一下牙齒的生長過程,原來是胎兒時期有一團細胞名為齒胚,會分化成琺琅器和齒乳頭;琺琅器會分化成琺琅質,而齒乳頭則分化成象牙質和齒髓。我一直以為牙齒是從內向外長,由齒髓長出象牙質再長出琺琅質的,看來完全錯了。但這也是好消息。目前已經有人在研究能變化成各種細胞的胚胎幹細胞※。若能用它做成齒胚、再埋入牙齦,就有可能長出新牙了!


    據安田醫師說,也有人依照其他原理在摸索使牙齒再生的技術。例如從骨頭製造牙齒等構想,目前已經能做出象牙質了,所以還差一步。


    【治療蛀牙不像治療皮肉之傷那麽容易,因為琺琅質無法再生。既然如此,讓它能夠再生就行了!其實已經有人在做類似的研究了,請好好加油吧!】


    這次研究也讓我們知道,已經有許多人在認真探索治療蛀牙的各種可能性。黎明已經不遠了。就讓我們好好刷牙,等待有朝一日方便得就像貼塊ok繃一樣,輕輕鬆鬆就能治好蛀牙吧。


    ※抗菌劑


    稱為三種抗菌劑(3-mi),塗在護齒套內,然後咬緊護齒套讓它們塗在牙齒上。


    ※澱粉類物質


    正確地說是一種聚葡糖。聚葡糖是葡萄糖聚合而成的物質之總稱。澱粉和構成植物纖維的纖維素都是聚葡糖之一。


    ※直鏈澱粉


    澱粉是由直鏈澱粉(占百分之二十~二十五)及支鏈澱粉(占百分之七十五~八十)構成。前者可溶於熱水,後者在熱水中則形成糊狀。白米飯的黏牙感和麻糬的黏性都是由支鏈澱粉產生的。


    ※胚胎幹細胞


    生物體雖然是由各種細胞構成,但同一生物的所有細胞之dna都一樣。雖然細胞一旦決定要成為何種細胞後就不能再變了(稱為「分化」),但若能回到決定形態前的狀態,就可以根據來自dna的訊息變化為任何細胞。此種細胞稱為胚胎幹細胞,目前已能從受精卵做出。若能從一般細胞做出的話,再生醫療就能邁進一大步。


    第10考 刷牙


    古埃及人是咬散樹枝前端


    拿這玩意兒刷牙的!


    才講完看牙醫,又來講刷牙,沒戲唱了是吧?簡直是青菜豆腐上完了又端來豆腐青菜嘛!雖然可能有人會這麽罵,但總覺得打鐵要是不趁熱,好不容易學到的事情也會忘掉,請各位理解。


    「牙齒與口腔健康守護會」的安田登老師告訴我們,刷牙的作用除了清掉齒垢,還可以按摩牙齦、預防牙周病。至於,牙膏隻不過讓牙齒刷了之後看起來會比較光亮,以及對防止口臭有一些幫助而已。牙膏如果含過多研磨劑,反而會磨傷琺琅質;清涼劑過多,又隻是讓人覺得「我已經刷好牙了」而自我滿足。所以其實不用牙膏也無所謂,總之隻要把每顆牙齒都好好用心地磨幹淨,時間大約十分鍾,就可以啦。但要磨上這麽久,我光聽都快昏倒了。


    愛因斯坦被人問及什麽是相對論※時,曾經回答道:「把手放在灼熱的火爐上一分鍾,你覺得像過了一個小時:但和可愛女孩聊天一小時,你會覺得隻過了一分鍾而已。」真是至理名言啊。要我刷牙刷上十分鍾,感覺比過完一輩子還要久啊。


    從前人家叫我刷牙要刷上三分鍾,我不記得曾經做到過。現在要我刷十分鍾,豈不等於對我宣告「一輩子都難逃蛀牙的


    命運」嗎?話說回來,人類真的能正確刷牙做到這種地步嗎?


    說起刷牙的曆史,就是講講牙刷和牙膏的曆史。首先是牙刷。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地方的人是在餐前用麻的纖維卷在指頭上擦牙齒。從用餐前進行此事看來,他們隻是希望牙齒美觀一點而刷牙的吧。後來此習俗傳至古希臘,又增加了按摩牙齦的手續,真不愧是眾多聖賢哲人之故國,獨具慧眼啊。


    此外,以古埃及為首的許多地方,都把樹枝前端咬散了當牙刷用。因為這樣可以清潔齒縫和牙齦間的隙縫,顯然還是出於重視外觀的考量。古代印度人稱這東西叫齒木,伊斯蘭世界則稱為miswak。歐洲人則是到十三世紀前都還沒有刷牙的習慣,當時十字軍士兵看見伊斯蘭教徒刷牙的時候還嚇得半死說:「他們在磨牙啊!」


    齒木與佛教同時傳入了日本。用齒木刷牙變成了佛教禮儀之一,所以在江戶時代又把齒木叫「楊枝※」或「房楊枝」,變得大眾化而廣為流傳。


    至於現行形態的牙刷,則是誕生自中國。十五世紀的中國人用竹片或小骨為柄,在一端綁上豬毛,就成了現在牙刷的原型。後來傳到歐洲加以改良,又在明治時期傳入日本。一開始是用鯨須或馬鬃做成,名為「鯨楊枝」。至於牙刷此一名稱,則是在一九一四年獅王公司發售「萬歲齒刷毛」之後才開始有的,再過不久就是一百周年了喔!萬歲!


    牙膏的曆史就更有趣了。古埃及人在黏土中加入蜂蜜、打火石粉末、銅綠※混合而做成牙膏。打火石粉末是研磨劑,銅綠則有殺菌效果。當凱撒看到埃及豔後克麗奧派屈拉時,想必也曾為她雪白的牙齒心動吧。


    「研磨」的想法也在日本傳了開來。古時候是用鹽刷牙。據說淺野內匠頭與吉良上野介的爭執,就是從將軍綱吉使用赤穗產的鹽來刷牙而引起的。為了刷牙而遭到滅國,赤穗的人也太可憐了吧。


    【江戶時代還出現了專門賣房楊枝的「楊枝店」,當時的浮世繪也畫出人們使用房楊枝的情景。根據資料照片顯示,它一端呈扇狀,另一端則又尖又細可當牙簽(爪楊枝)用。】


    江戶時代中期開始販賣砂子與陶土做的牙粉,這很明顯地隻是一種研磨劑。想來一心太助或錢形平次等人的琺琅質一定都磨得快沒了。


    歐洲更是不得了。直到十八世紀之前,歐洲人都認為人之所以會蛀牙,是因為牙齒裏有小蟲,所以用葡萄酒、醋、處女的尿等配方來殺蟲,然後再加上動物骨灰、烤過的鹽、蜂蜜、砂糖,混合起來充當牙膏。用這麽富含糖份的東西來刷牙,大概隻會讓轉糖鏈球菌爽翻天吧。


    看來除了古希臘人以外,人類還真是對牙齒做了不少一知半解的蠢事啊。能夠出生在對刷牙有正確認知的現代,真是值得慶幸。可是要刷上十分鍾才有效,對我這種人來說就像畫餅充饑一樣。嗯,有沒有什麽好辦法呢?


    ※相對論


    一個人坐在時速280公裏的新幹線列車時,由同車的a看來,他是靜止的;但從站在地麵的b看來,該人以時速280公裏的速度移動。但此時並不是說b才正確。為何?因為b所站的地麵也是以地球自轉的速度由西向東轉。物體的運動是相對的,故宇宙中沒有絕對的基準點,此為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但在「光的速度在任何觀測者看來都是固定的」此一觀測事實下,可推導出時間和距離也是相對的。


    ※楊枝


    夏目漱石的小說有一節寫道:「洗臉,使用楊枝」,令人以為直到明治年閑人們都還使用楊枝刷牙,其實這說的是房楊枝。啊,如果能把作品名稱寫出來不知有多好,可惜。


    ※銅綠


    銅鏽。一般的鏽指氧化物,銅的氧化物是黑色的氧化銅;但銅綠正如其名為綠色,是碳酸銅與氫氧化銅的混合物。長期以來都稱它有毒,但一九八一年國立衛生實驗所的實驗證明並非如此。但硫酸銅等可溶於水的銅化合物是有毒的。


    靠每分鍾八千八百轉、


    四萬次前後震動去除齒垢!


    六本木正下著雨,平常從來不去鷓條街的,隻有今天我被找去了。日本吉列公司※正在一丁目的活動大廳舉辦電動牙刷新產品發表會。


    我雖然與電動牙刷向來無緣,這次會來的理由隻有一個,那就是刷牙所需的時間,據說隻要兩分鍾!與用手刷牙要十分鍾相比,簡直短得像做夢一樣。


    新產品「百靈歐樂b數位極淨電動牙刷」,刷毛能在一分鍾內左右回轉八千八百次,同時每分鍾前後震動四萬次,反複拍打牙齒。前後震動可以讓齒垢浮動,再用左右回轉把它擦下來,同時也按摩牙齦。而這次最令人注目的則是有個叫「全新ic智控潔板刷頭」的裝置,裝著四根橡膠製的板狀刷頭,能伸入牙齒間把齒垢掃出來。有了以上三段攻擊,齒垢就清潔溜溜啦!事實上,它隻要兩分鍾就清除百分之九十齒垢,所以被評價醫療技術效果之國際機構「coe coboration※」認定為電動牙刷中唯一「有效」的牙刷。


    【頭部外圈部份有四根橡膠製的板狀刷頭,使用時會因為離心力伸長,以伸入齒縫。圖前方則是一九八四年首度在日本出現的初期電動牙刷「百靈dental d3」。】


    不過每分鍾八千八百次回轉也太厲害了點,因為每秒就一百四十七次……咦?


    用手刷的話,一秒最多刷個四下吧。它的速度是用手刷的三十七倍,也就是說,用它刷個兩分鍾就等於手刷七十四分鍾……效果相當於手動刷牙一小時十四分鍾之久!


    發表會結束後,我們與品牌經理桂幸一郎先生聊了一下,才知道它沒那麽大的威力,隻相當於手動刷牙十五~二十分鍾的效果而已,因為它每一次動作的摩擦麵積很窄。


    聽到「麵積」的一瞬間,我的科學魂又被點燃了。回轉運動的話,越靠近轉動中心移動距離就越短。所以還是手動刷牙的往返運動摩擦麵積比較大羅?


    對於我指出的這一點,桂先生從容一笑:「齒垢是堆積在齒縫間及牙齒與牙齦間,而能掃到那些位置的正是刷頭的周圍部份,恰好是回轉運動移動距離最大、也最有效的位置。」連這一層都考慮到了!我輸了!


    另一個令人在意的就是價格高達一萬七千八百圓,讓人聽了有點心驚肉跳,不過還是難以抗拒它隻要刷兩分鍾的魅力。到底該不該就此孤注一擲買下來呢?正當我在思考時,他們說可以給我試用一下,真是太感激了!


    回到家裏的浴室,我打開開關,由於第一次體驗它,不由得過於興奮而有點發抖,然後放到牙齒上。然後……就發出咖噠噠噠噠噠的聲音!由於刷毛以每分鍾四萬次的頻率來回震動,產生了反作用力,雖然刷柄僅有微微震動,刷毛卻會連續打在反方向的牙齒上!嗯,這種感覺好像……啊!就是那個!牙醫在牙齒上鑽洞用的電鑽!


    就是因為討厭電鑽才開始研究的,結果繞一大圈又回到出發點,多麽悲慘的人生啊!


    不過這個問題,隻要把嘴巴張大點就解決了。我再次試著挑戰看看,的確感覺牙縫間好像有什麽東西滑了進去,那就是全新ic智控潔板刷頭啦。這一來就能把蛀牙和牙周病的罪魁禍首清幹淨了。正當我感慨著,刷頭突然噗嚕嚕地一瞬間停了下來,然後又開始動了。根據說明書,這是過了三十秒鍾的訊號。隻要遵從訊號指示,把牙刷分別移動至上牙左側、右側及下牙的左側、右側四個位置,聽到四次噗嚕嚕嚕※停止,就表示大功告成啦。


    為防萬一,我對著鏡子檢查,可能是我這使用者技術不夠熟練吧,齒縫間還是有些牙垢殘留。我第三次打開開關、把齒垢完全清幹淨時,液晶畫麵顯示這次刷了一分十七秒,連帶之前的兩分鍾一起算,一共刷了三分


    十七秒。成功啦!我終於打破自小以來從未刷牙超過三分鍾的紀錄!


    哎呀,不是挺輕鬆的嘛,刷牙這樁事情。用舌頭舔舔牙齒,感覺非常幹淨。如果真要說它有什麽缺點,就是馬達的響聲會令我聯想起牙醫的電鑽罷了。


    好,如此已經確認了刷牙的最先進技術了。趁此氣勢,來想想更前衛的刷牙技術吧。


    ※日本吉列公司


    吉列公司一九〇一年創建,一九四四年設立日本分公司。以「百靈」(braun)為品牌推展電動牙刷。一九六二年設立日本百靈電子公司,一九七六年改名日本百靈公司。


    ※coe coboration


    即coe共同計晝。一開始是一九九二年英國國民保健服務一環,九三年創設非營利性組織。其目的是以統計方式評估醫療資訊,傳達予醫療工作人員及消費者。


    ※四次噗嚕嚕嚕


    液晶畫麵上還會出現笑臉,感覺很好。


    為牙齒蓋上特殊牙套,


    切斷轉糖鏈球菌的養份!


    用了兩個檔案來討論的蛀牙、刷牙大計劃,終於要進入最後階段了。既然已經來到這裏,不想出輕鬆愉快保護牙齒的方法的話,就不能結尾了。


    當然,有礙健康的方法一律不予考慮。而且一開始就出於想躲掉電鑽鑽牙齒的命運,所以希望盡可能可以避開機器。如果把轉糖鏈球菌全部殺死,將破壞口腔內的生態係,會有讓更可怕的細菌侵入的危險性,因此轉糖鏈球菌壞雖壞,我們養它不得也殺它不得,這事態還真棘手啊。


    編輯新保兄完全不明白我的煩惱,竟然還說:「有沒有辦法弄個像護齒套的東西,放到嘴裏一咬就能讓牙齒清潔溜溜呀?」說得倒簡單,哪有那麽剛剛好的事情……不,這招說不定管用喔。


    話說回來,利用像麵膜的東西黏住齒垢、使之剝落的方法,我想並不可行。為什麽?齒垢雖然具有黏性,但卻是流體,所以就算黏住它,一拉起來大概也隻能帶走表麵一層而已,這就像你不可能用膠帶把水桶裏的水黏住拉起來一樣。


    但這給了我一個提示,就是以下的方法。首先做出符合齒型的護齒套,在內側塗上快幹性高分子化合物,當然必須對人體無害,而且幹了以後得有極牢固的強度才行。然後把它放在牙齒上,吃飯前用力咬合。等它幹了,就形成一個牙套、蓋住全部牙齒了。然後就這樣快樂地盡情吃飯,吃完飯漱個口,再把牙套剝下來,丟進垃圾桶就好。這一來就可以切斷轉糖鏈球菌的養份供應,讓它餓死,就無法形成蛀牙了。


    【這樣就能完美地防止蛀牙了!但話說回來,這種狀態下吃東西也會變得不好吃吧。而且吃完了還要剝下一層套子,也不雅觀,紳士淑女千萬別用……】


    如果有人覺得每次飯前都得在嘴裏裝個東西,實在太麻煩,那麽還可以進行徹底的斷糧作戰。


    轉糖鏈球菌的養份主要來自於糖類中的蔗糖※。這是砂糖的主要成份,水果及甜點中也含有它。所以如果完全不吃任何甜點或水果的話,也就不會蛀牙了。事實上,就是從十八世紀後半以來,人類的砂糖使用量呈爆炸性增加※之後,才開始有許多人苦於蛀牙的。


    從這構想所衍生的解決方法就是使用人工甘味劑※木糖醇。這東西雖然是甜的,卻非蔗糖,所以不會引起蛀牙。但它並沒有攻擊轉糖鏈球菌的能力,所以如果再吃了其他甜點水果等等就毫無意義了。要把我們的大敵轉糖鏈球菌逼進糧盡援絕的地獄中,就必須下定決心,徹底抗戰,完全不吃任何砂糖和甜點才行!


    也就是說,聖誕夜不能吃蛋糕!情人節不能吃巧克力!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的水果甜點統統不能吃!嗯,用這方法不引起暴動才怪。


    還有個更加自然,不用器具也不用藥物的方法。人類口腔中原本就是微酸性,但隻要酸性超過一定濃度時,轉糖鏈球菌就會開始活動了。


    所以隻要降低口腔中的酸性,就不會蛀牙。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分泌唾液,所以「牙齒與口腔健康守護會」的安田醫師才會說,吃東西的時候一定要細嚼慢咽,讓唾液多多分泌。


    以我來說,還要更進一步,希望大家平常沒事也要多多分泌唾液。從前三國時代魏軍的曹操,行軍中發現士兵快要渴死了,就騙他們說:「前麵有一片梅子林,大家快點前進好在那兒休息。」士兵光是聽到「梅子」口中就開始分泌唾液,喉嚨也就不那麽渴了。根據此一史實,我們也該仿效他們,每天沒事就在心裏想著醃酸梅過日子才對!


    即使擁有科學的力量,想要輕鬆製服蛀蟲也還是很難做到的。就讓我們一麵期待能發現一擊定江山的方法,一麵好好刷牙吧。用手刷要十分鍾,電動牙刷要兩分鍾喔!


    ※蔗糖


    所有碳水化合物都由糖類組成。最基本的單位稱為單糖,包括六個碳形成的葡萄糖、五個碳形成的果糖等。五~六個單糖聚合就形成寡糖,兩個葡萄糖就形成麥芽糖,一個葡萄糖和一個果糖聚合就形成蔗糖。凡是寫「含寡糖」的飲料最好確認一下到底放了什麽糖。許多單糖聚合而成的就是多糖,包括澱粉、肝糖、纖維素等。


    ※砂糖使用量呈爆炸性增加


    這是安田醫師告訴我的。第十四代幕府將軍德川家茂滿嘴蛀牙,這是因為他體弱多病,禦醫為了給他養身,讓他攝取大量砂糖所致。十九世紀中葉,風雲千代田城裏,曾有這樣爆炸性使用砂糖的例子。


    ※人工甘味劑


    將天然糖分子加上氫,使其甜味來源「氫氧基」(由一個氫和一個氧構成)增加而成為糖醇。因為甜味較強,用量可減,且腸道不易吸收,所以多吃也不會胖。糖精有砂糖五百倍的甜度。木糖醇甜度則與砂糖相同。


    第11考 隱形眼鏡


    戴五十年也沒問題的隱形眼鏡,


    真的不可能嗎?


    宮本武藏嚐書「吾行事從不後悔」:但是回頭看看我自己的人生,卻是滿滿一堆後悔不已的事情。其中最令我抱憾終身的就是視力。我到國一的時候,視力還是2.o,可是到國三就隻剩1.0,現在連0.1都沒有了。原因是……老實說,怨不得別人,要怪隻能怪自己。


    國一同班同學有一位o兄※,不管運動或讀書都非常在行。平常他都戴著眼鏡,有時會拿掉,然後眯著眼睛環視四周,一麵說「那個也看不見,這個也看不見」,把朋友們都嚇了一跳。我看了他戴眼鏡的樣子,總覺得這才是o兄用功念書的證明,感覺他那樣真是帥斃了。


    另外國中時遊泳社有位k學長※,因為崇拜李小龍,常拿著雙截棍揮舞,這位k學長也戴著銀斑點的眼鏡。有時我們一起走在路上,突然會有別校學生來找碴,k學長就會一揮手摘下眼鏡,說「幫我拿著」就交給我,然後慢慢走過去,對方就嚇得慌張逃走。這景象總讓我崇拜到不行。


    就是因為如此崇拜戴眼鏡之人,所以我很積極而努力地忽視對眼睛的保養。某次身體檢查時,2.0的文字總算看起來有點模糊了。那一瞬間心中的喜悅至今仍難以忘懷。從那之後就急轉直下,視力急遽減退,到二十歲時就隻剩0.1不到了。


    說來真是年輕時愚蠢不懂事,其實眼睛不好真的很不方便。最丟臉的莫過於忘記眼鏡放在哪裏的時候。原本就是因為視力差才要戴眼鏡,現在卻還要用很差的視力去找它放在哪;簡直就像漫畫家沒有畫筆,為了買畫筆又不得不畫漫畫一樣尷尬。


    到了三十好幾之後,終於因為眼睛不好而發生嚴重的事了。當時我輾轉來到o兄開的補習班工作,有流言說許多學生跟別的老師抱怨:「柳田老師的眼鏡好可怕!」當時為了確保視野夠寬闊,選擇了很大的鏡片(


    凹透鏡),但鏡片度數是由鏡片弧度決定的,所以越大的凹透鏡片,周圍部份就越厚。我鏡片邊緣的厚度,左邊是七公厘,右邊是一公分,比牛奶瓶的瓶底還厚。所以也難怪小孩子們會嚇到。


    剩下的方法就隱形眼鏡了。可是,把異物放進自己的眼睛裏,這種事對生物來說也太怪異了吧。雖然我有相當大的抗拒感,但當時我堅信自己的天職就是當補習班老師,為了能繼續做這工作,不得不跨越這道防線。


    【眼球是人體數一數二敏感的器官,即使是很小的塵埃進入也會疼痛難忍。第一個想到要把透鏡塞進眼睛的人,一定相當有勇氣,一般人就算想得到也不會實行吧?】


    我買來比較沒有異物感的軟式隱形眼鏡※。第一次戴上的時候,覺得世界看起來都突然改變了。整個視界都很清楚,連遠處的景象都非常鮮明。而且沒有鏡框遮擋住視野。更令我吃驚的是,世間諸多事物都變大了許多。因為近視眼鏡是凹透鏡,而鏡片與眼球有一段距離,所以戴眼鏡會讓物體看起來都變小。第一天戴上隱形眼鏡去買罐裝咖啡時,不由得叫了出來:「好大罐!」雖然是喝了快二十多年的咖啡,卻是第一次親眼目睹它真正的大小啊。


    但是,隱形眼鏡一定得每天洗淨才行,而且稍微粗暴對待它就會破掉。這種需要人類如此小心翼翼對待才能使用的嬌貴道具真的好嗎?真想把它砸在洗臉台上打個稀爛,不知道有多爽快。


    終於,實現這個願望的日子來臨了。我聽說有一種用過即丟的拋棄式隱形眼鏡。平常放在圓頂型容器的保存液中,戴過以後就丟進垃圾桶,不用洗淨,想要揉個稀巴爛也隨你高興。我真是感謝上天與科學。


    但是,這個有如夢幻般的視力矯正器也是有缺點的。因為沒有標明鏡片的正反麵,所以偶而會戴錯邊。我去問眼鏡店要如何解決,他們卻回答:「戴上去時請根據正反麵微妙的弧度差異來判斷。」我就是因為視力不佳才戴隱形眼鏡,還叫我去看出這一丁點差異?


    還有就是睡前一定要拿下來。雖然聽說隱形眼鏡可以戴上一個星期,難道就沒有可以使用更久的產品嗎?要是能夠連續戴著五十年都ok的話,不就等於恢複視力了嗎?


    ※o兄


    大山正博。他是我國中、高中、重考、大學、退學、工作都在一起的死黨。


    ※k學長


    栫正幸學長。每次在遊泳社練習結束之後,他就會指導我們一二年級的學弟用廢材練習空手道。不過學長啊,這和遊泳的練習有關嗎?


    ※軟式隱形眼鏡


    隱形眼鏡分為硬式及軟式。硬式隱形眼鏡硬而小,以透鏡來說是高性能,但戴上去較易有不適感。軟式隱形眼鏡軟而大,戴了也舒服,但易髒,必須好好清潔。


    日本第一副隱形眼鏡,


    是拿戰後廢墟中的飛機擋風玻璃製造的!


    那麽,第一個把異物放進眼睛的勇者是誰呢?查了一下才知道,早在一五〇八年達文西※就提出了這主意,但實際上要到一八八八年才第一次做出來,出自德國人繆拉(august muller)之手。但是他把這作品戴在自己眼睛上之後,因為太痛,忍受不到三十分鍾就拿下來了。


    啊,從提案到實現竟花了三百八十年。果然,即使是蠻橫勇猛的人類,遇上這種把東西放進眼睛的挑戰,還是要花上三百多年才有勇氣去克服啊。想來繆拉也是想著「會不會很痛啊?」一麵怕得要死而戴上這玩意兒,然後果真痛得要命才拿下來的。但是,既然會有這個記錄流傳下來,表示繆拉一定曾以某種形式發表了這個實驗結果才對。「直接把透鏡放進眼睛裏會很痛。」廢話!這不是理所當然嗎?你白癡啊!想來他也早就預知世間一般人會有這種反應,但就算如此,繆拉還是公開了此事。現在雖然隻能撐個不到三十分鍾,但總有一天必定會做出戴上不會痛的隱形眼鏡!就算我做不到,也會有後繼者做到※!他一定是抱持著如此信心才敢這樣做的吧。這才是科學之魂!請受在下一拜!


    那麽,目前的隱形眼鏡又進步到何等程度了呢?我們向meni公司※宣傳部的加藤榮藏先生請教了這個問題。


    加藤兄從日本最早造出實用隱形眼鏡的故事開始講起。這位創始人物,就是現在meni公司的會長田中恭一先生。


    恭一十四歲那年正逢二次大戰結束,在眼鏡店就職的他……啊,直接喊他恭一有點失禮,可是因為讀了這本《創造了隱形眼鏡的男人》小冊子非常感動,就學著用了小冊子中對他的稱呼方式。


    有位顧客是美軍將領的夫人,她對恭一說:「我可是有隱形眼鏡的喔。」恭一向她懇求,想看一看,夫人卻說「會弄壞,不行!」什麽嘛,隻是拿來炫耀用的喔!但恭一並沒有生氣,而是想著「既然如此,就自己做吧。」之後他在空襲燒毀的廢墟中,找到磨鏡片的旋盤和飛機的擋風玻璃,就用刷牙用的牙粉去磨,辛苦了三個月終於完成了。當時恭一十九歲,正逢一九五一年二月的初春時分。


    為了尋求商品化的可能性,他帶著成品去名古屋大學的醫院商量,結果試用患者的好評不斷。因為當時的隱形眼鏡還是連角膜周圍的結膜也一起覆蓋的結角膜鏡片,所以麵積很大,戴上時必須使用一個聽了讓人毛骨悚然的器械「開眼器※」強迫拉開上下眼皮,才能戴上去。可是恭一做的卻是隻覆蓋角膜※的角膜鏡片,遠比當時的隱形眼鏡小得多了,所以大受歡迎。


    【現在的隱形眼鏡隻覆蓋眼睛黑色的部份,但從前的隱形眼鏡是連眼白也一起覆蓋。初期時還必須先麻醉才能戴上。(上為示意圖,與實際人體和隱形眼鏡的斷麵有些許差異。)】


    開了公司之後,恭一還是繼續不斷改良產品。為了眼睛的安全,完成了名叫pmma※的塑膠合成法。但是這pmma處理不好的話很容易因為反應熱而爆炸,所以是蠻危險的東西。為了顧客的安全而讓自己冒險,這也是科學之魂啊。


    一九七〇年代,「meni 8」發售,是直徑八公厘的鏡片。七三年發售的「meni soft」則是第一款軟式隱形眼鏡。它的特點是戴上感覺很舒服,其劃時代的創新則是能讓氧氣通透。角膜也是活的組織,所以也需要氧氣,就是這一點左右了隱形眼鏡的連續配戴時間。


    硬式隱形眼鏡一直被認為氧氣無法通過,但一九七九年可透氧的「meni 02」發售了。而最新的硬式隱形眼鏡「meni z」,其透氧性比該公司的軟式隱形眼鏡提升五倍。至於連續配戴時間,以日本的標準來說長達一星期,以美國的標準則可達一個月。甚至還發明了下部比上部厚的鏡片、戴了能矯正亂視的鏡片等等。恭一與他後繼者的科學研究是永無休止的。


    加藤兄也強調,希望消費者在使用安全上多加留心。隱形眼鏡在日本是厚生省指定的高度管理醫療機器,所以要遵守使用指示,並且定期接受檢查。拋棄式隱形眼鏡也請不要因為覺得「太浪費了」而一用再用。各位讀者要正確使用隱形眼鏡喔。


    德國的繆拉以及日本的田中恭一,他們都為隱形眼鏡的誕生及發展貫注了科學之魂。那麽,我所熱烈期盼的連續配戴五十年的隱形眼鏡,真的有可能實現嗎?


    ※達文西


    leonardo da vinci(一四五二~一五一九一,生於翡冷翠近郊的安奇亞諾村,五歲時遷居到賓奇村。擔任米蘭公爵的宮廷畫家時,在藝術、軍事、土木、水利、都市計劃諸多方麵都立下功勞,當時人稱萬能天才。從隻求苟活一躍成為眾人眼中的天才,這滋味不知如何?有機會的話去問問鈴木一郎吧。他在這時期還留下解剖學、動物學、植物學、數學、光學、機械工學、水力學等領域


    、數量龐大的筆記。而他的天才流傳至今的主要還是眾多的藝術作品。據說他很喜歡動物,看到賣小鳥的會付錢買下放生。


    ※也會有後繼者做到


    越是壯大的野心越不能一蹴可及,要誠實麵對眼前問題並設法解決。這是許多科學家的典範,也是出於對同時代及後世科學家的信賴吧。越是追尋科學史,越能感覺到科學是一場壯大的團隊合作。


    ※moni公司


    一九五二年開設「日本隱形眼鏡研究所」,六七年注冊「meni」商標,八七年與東洋隱形眼鏡合並而有今貌。


    ※開眼器


    靠金屬棒拉開撐大上下眼瞼的器具。光聽就恐怖。


    ※角膜


    覆蓋於眼球前方的膜。其周圍是結膜。後麵半球則是脈絡膜。


    ※pmma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即壓克力。《岩波理化學辭典》寫道:「透明又美觀的塑膠,用途也很多。」這個厲害!科學隻能以大小強弱等客觀測量來看待事物,不是用美醜或善惡等價值觀來判斷的。這本值得信賴的辭典竟然超越了此一根本原理,可見這還真不是普通的美。


    氧氣通透性超群的蜂窩狀透鏡、


    角膜上皮改造透鏡,有可能實現嗎?


    即使是meni的硬式隱形眼鏡,也隻能連續配戴一星期。要戴五十年的話就是兩千六百倍之久。這條路可漫長得很,努力向前衝吧。


    首先從眼睛的構造來看。人類的眼睛是將來自外界的光經過角膜折射、再經水晶體※折射後,最後在網膜※上成像。而水晶體連接著名為睫狀體的肌肉,它可以以調節水晶體的形狀及厚度。近視可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而像我與編輯新保兄所煩惱的近視就是後天性的,是由於用眼過度導致睫狀體過度緊張,以至於影像投射聚焦在視網膜前方。


    既然如此,就算不用戴眼鏡或隱形眼鏡,隻要能控製睫狀體的肌肉力量,不就可以治好近視了嗎?二〇〇二年不幸去世的職業摔角選手鐵人lou thesz※,他號稱能夠自由運動全身上下所有的肌肉,要是他還活著,倒是可以問問他如何鍛練睫狀體的肌肉。


    lou thesz已不在世,又無法訂定鍛練睫狀體肌肉的方法,所以要恢複視力隻好從角膜及水晶體下手了。隱形眼鏡是在角膜上貼著一層凹透鏡,讓光線的折射曲率降低。對於在水晶體下工夫一事,加藤兄說:「已經有些團體在著手研究了。」一者是把角膜切開,植入人工水晶體※。


    新保兄聽了大吃一驚:「嗚啊!」新保兄的視力之差不遜於我,但絕不戴隱形眼鏡,因為他認為讓眼球直接接觸異物是不潔的。對他來說,這種把眼球切開再插入異物的行為簡直是匪夷所思。


    然後加藤兄又告訴我們雷射視力矯正的原理。其實就是用雷射光在角膜上燒穿許多小洞,也可以說是讓角膜變薄,以降低曲率。新保兄聽到這個又是大吃一驚:「嗚哇!」


    能給新保兄這種人用的,果然還是得把希望寄托在優秀的隱形眼鏡上。上周我學到「配戴時間決定於透氧度」一事。目前的高透氧硬式隱形眼鏡是用分子間隔較寬、與氧氣不會衝突的材質來製造的。


    也就是說,鏡片上有為氧氣開的通道。既然如此,就把通道開得更大,把鏡片做成蜂窩狀如何?蜂窩的洞孔會因為毛細現象※而把淚水吸進去,也就是利用淚水來擔任透鏡的作用,戴上的鏡片就是靠淚水支撐透鏡而已。因為每個人的眼球表麵都覆蓋著淚水,而淚水的透氧性應該非常好。


    【現在的硬式隱形眼鏡也為了要能透氧而開了微細隙縫,但我柳田式鏡片與其說是讓氧氣通透,不如說是等同於用淚水覆蓋角膜。剩下的問題就是鏡片的衛生問題了。】


    但是,這透鏡有強度的問題,而且蜂窩狀的邊緣也可能傷到角膜吧。既然如此,我還有一個想法。


    改造一下角膜本身如何?既然隱形眼鏡是在角膜上覆蓋一層中央薄、周圍厚的透鏡,以使角膜本身凸透鏡的曲率變弱,那麽隻要促進角膜周邊部位的細胞分裂增殖,不就可以得到相同的效果了嗎?


    根據百科全書所示,角膜最外層是角膜上皮,其新陳代謝旺盛,細胞就算受損也很快就會修複。這就是角膜上皮原本就是細胞分裂旺盛部位的證據。這招說不定可行喔!


    具體說來,果然還是得用上隱形眼鏡才行。在隱形眼鏡周邊部份塗上能促進角膜上皮細胞分裂的藥物,然後戴上。按照我的理論,過一陣子角膜的周圍部份應該就會變厚了。這麽一來,隱形眼鏡的度數會變得不合,所以要換戴度數較低的鏡片。如此反複操作,最後就會達到不用戴隱形眼鏡也能看得一清二楚的地步!而且因為用的是自己的角膜,用個五十年或一百年都ok啦!


    究極的隱形眼鏡,就是要你不必再戴隱形眼鏡。真希望這個構想能夠趕快實現啊。


    ※水晶體


    瞳孔後方擔任透鏡的組織。


    ※網膜


    覆蓋於眼球後方最內側的膜,其內側有視細胞分布。


    ※lou thesz


    百科全書有沒介紹啊?查了一下有耶!可是隻寫「nwa王座長期衛冕」,真令人失望。真想把他與力道山那場著名決鬥傳達給各位啊。一九一六~二〇〇二,匈牙利裔美國人。十六歲出道,七十四歲退休。六度登上當時世界最高峰的nwa王座。代表技(對他來說「得意技」一詞太輕蔑他了)為「岩石落下技」(back drop)。(譯注:二〇〇九年六月中旬,摔角手三澤光晴在擂台上被對手施展此招後送醫急救不治死亡,可見此招威力。)


    ※人工水晶體


    白內障治療手術,已廣泛運用。將混濁的水晶體取出,換上人工水晶體。據說手術本身隻花十分鍾。


    ※毛細現象


    由於表麵張力,液體會滲入細小隙縫的現象。用布能把水擦幹就是例子之一。


    第12考 打針


    世界上最早的注射針竟然是蘆葦莖!


    直徑四公厘!


    人生啊,有時為了達到目的,不得不忍受痛苦。但是,在不少情況下也會覺得「這痛苦會不會太超過了一點啊」。許多人會想到的例子,就是打針。


    把針插進活人身體中,想來真是連老天爺都會恐懼的蠻行。


    不不,當然啦,我知道這是有必要才這麽做的。注射就是把藥注入體內,雖然在這一點上與口服藥並無不同,但可以立刻見效,而且還能高濃度投藥,也可以給失去意識的患者投藥,且不受消化係統影響,有著諸多優點。而且還可以因應目的不同,有注射在表皮和真皮之間的皮內注射、注射於真皮之下的皮下注射、注射在臀部等處的肌肉注射,還有以點滴為代表的靜脈注射等等,在打的部位及方法上有各種變化。以上所列的是越往後麵的即效性越高,而且針頭也越粗。


    但就算腦筋能夠理解,痛還是痛啊。而且事實上,注射時身體組織的確是會受傷啊。例如靜脈注射的針頭,直徑最粗達1.2公厘,然後要貫穿皮膚和靜脈血管壁,加起來厚約5公厘的組織。人體的細胞直徑平均約為0.1公厘,這一針插進去,就破壞了大約一萬個細胞了。為了拯救一個人全身上下約七十兆個細胞,隻好犧牲奉獻身上無辜的一萬個細胞,隻能祈求它們在天之靈得以安息了。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打針會伴隨著一股獨特的恐怖感。啊,隻要一閉上眼睛,就會回想起那種恐怖——就是小學時代打預防針的景象。雖然現在已經廢止了,但我小時候還有結核菌素試驗※和日本腦炎※的預防注射等等,學校的例行公事中,每年有三次左右的預防注射。


    一群孩子


    卷起袖子,默默排隊等著。這條行列根本已經不成隊伍了。不知何時會輪到自己,這個迫切而來的現實,眼前的景象就是最真實的答案。終於輪到護士在自己手臂上擦酒精了,接著感覺皮膚上被奪走一股氣化熱,命運的那一瞬間開始倒數讀秒。前麵已經沒有人了,總算輪到自己了。朋友之間雖然議論紛紛,有的說打針看起來沒那麽痛,有的說不要去看就不會痛等等,但自幼即堅信逃避現實乃男子漢之恥的我,仍然堅持要睜眼定睛看著針頭插進自己的手臂。下個瞬間,一股尖銳的刺痛從皮膚傳來,藥液注入時又重疊著一股痛徹入骨的鈍痛。終於把針拔出來了,我一麵用棉花按著打過針的地方一麵悄悄離去。當時隻想著,總算在可愛的玲子同學和悅子同學※麵前炫耀出我堅強勇敢大無畏的一麵了。


    【根據日本厚生勞動省對十幾到二十幾歲的人關於捐血的意願調查,年輕人之所以不願意捐血,最多的理由是「討厭被針插入的疼痛」。果然大家都很討厭打針。】


    會醞釀出這種戲劇化過程的醫療行為,有一兩個倒也不錯啦。話說回來,最先想到打針這種方法的人,究竟是誰呢?雖然我不太願意去想像,不過初期的針頭加工技術想必不會太好,恐怕是又粗又不滑利的針頭吧。


    一查之下的結果還真是令人毛骨悚然。人類最早的打針是在一六五六年,由英國的雷恩爵士(christopher wren)所進行的,類別為靜脈注射:把藥液裝在魚膘中,用削尖的蘆葦莖當針頭打進去的!針頭直徑粗達4公厘!


    法國的數學家帕斯卡※(ise pascal)在一六七〇年出版的《沉思錄》(pensee)一書中有言:「人類的思考如同蘆葦般脆弱。」然而英國的這位醫師卻比他還早了十四年就想到用蘆葦的血管莖來插進人的血管了?我驚訝地仔細讀過資料後,才比較安心了,因為他不是打在人身上,而是用狗來實驗的。但是,雷恩爵士雖然因為救活了那隻狗而名留青史,卻沒有後麵的事跡了。他也想過在人類的身上試一試吧,不,他應該是想過,隻是沒人願意把自己身體獻給他做實驗吧。


    在此之後,德國的奧舒茲(johann sigismund elsholtz)曾經將血管切開注入藥液;而在一八五三年,蘇格蘭的伍德(aleander wood)與法國的普哈伐茲(charles gabriel pravaz)則分別發明了用細針進行皮下注射的方法。


    回顧人類的打針史,實在是太恐怖啦。我們也勇敢地想一想吧。想把藥液投至人體內隻能用針插進體內嗎?人類真的能打破這忍受了三百五十年的痛苦傳統嗎?


    ※結核菌素試驗


    結核菌素(tuber)為使用的藥品名稱,在皮下注射結核菌素後會形成紅色斑點狀皮丘,直徑超過一定大小(譯注:5公厘)表示有免疫力,不然需接種注射名為bcg的弱化結核菌。問你個問題!結核菌素是誰發現的?諾貝爾獎是諾貝爾創設的,線是倫琴發現的,結核菌素則是柯霍(heinrich hermann robert koch,一八四三~一九一〇)發現的。倫琴得到第一回諾貝爾物理學獎,柯霍則得到第五回諾貝爾生物醫學獎。


    ※日本腦炎


    由日本腦炎病毒引起,屬法定傳染病。由豬經過三斑家蚊傳染給人類,人類不會相互傳染。被感染後病毒先在腦外增殖,再經由血流進入腦內增殖。發病率雖低,但發病就會突然高燒陷入昏睡。在小鼠腦中增殖病毒,減毒化之後做成疫苗注射,即可預防。近年來此病在日本急遽減少,外加疫苗副作用(有報告指出會引起急性彌漫性腦脊髓炎),因此日本厚生勞動省已勸告各鄉鎮不要積極鼓勵接種疫苗。但「不要積極鼓勵」到底是要怎樣啊?


    ※玲子同學和悅子同學


    日高玲子與茅切悅子。前不久還與玲子一起喝過酒,悅子不知現在可好?


    世界上最細的「無痛注射針」


    有許多肉眼看不見的小細節喔!


    搭乘特快列車「super azusa 21」,我們來到了甲府。因為我們得知在這裏的醫療機器製造廠商泰爾茂※(terumo)開發了全世界最細的注射針。外徑0.2公厘,內徑僅0.1公厘,比頭發還細,是奇跡般的超細注射針。廠房大到從廠區另一邊都看得見,我們就在其中與開發研究的大穀內哲也先生聊了起來。


    此注射針名為「nanopass 33」,是為了讓糖尿病患者自行注射胰島素※而開發出來的。針頭的根部很粗,針尖卻很細。當初開發的動機,大穀內兄是這麽說的:「糖尿病可分為先天性早期發作的1型,和因生活飲食習慣不良而在中年後發作的2型。1型的患者每天都必須幫自己注射胰島素三到六次才行。全日本有近七十萬名患者,其中有一成的患者是兒童。那麽小的孩子給自己打針的模樣,實在是可憐到令人看不下去。所以才會想到能不能做出不會痛的注射針。」


    每天都要捱那種打針的疼痛?而且竟然還得忍受三到六次!對我們健康的人來說,一年才打幾次預防針就已經痛得哇哇叫了,想來我們真是太嬌貴啦。原來世界上最細的注射針是出於如此迫切而實際的理由才著手開發的啊。


    一九九八年時的針頭外徑還有0.4公厘,接著縮小到0.25公厘;最後終於在二〇〇四年製造出外徑隻有0.2公厘的nanopass了。從0.25公厘縮小到0.2公厘,乍看之下好像沒改進多少,然而外徑縮小為原本的百分之八十時,整個截麵積就縮小為原來的百分之六十四,對組織的破壞也降低為原來的三分之二以下,因此注射的疼痛減輕了許多。


    但是,要得到更大的效果,就必須付出相對的代價才行。雖然隻是把外徑縮小0.25公厘而已,卻會麵臨一堵難以克服的高牆。


    把藥液自針筒注入體內所需要的力量,在相同的注入速度下,是與內徑的4次方成反比。當針頭的外徑為0.25公厘時,內徑還有0.13公厘。然而若是將內徑縮小到0.1公厘時,要注入藥液時就得用上原本三倍的力氣才行!考慮到使用者是小孩子的情形下,這種針頭根本就不能稱為實用。


    要克服這道難題,靠的是nanopass獨特的形狀。它的外徑和內徑是從針頭的根部到頂尖呈越來越細的「雙邊漸細線」(double taper)形,所以藥液的流動很平順。並非呈直線的變細,而是追求最適當曲線※。其結果就是注入藥液所需要的力量下降。與0.25公厘的針頭差不多同等級。


    【為了便於解說把針頭蔓得像酒瓶一樣,其實是非常細長的,外型很纖巧。看到實物真的非常細。泰爾茂的員工拿起針就毫不在意地噗嘶噗嘶往自己手臂上紮呢。】


    這種小地方的改良,說得容易做起來難。以往的針頭,隻要將厚不鏽鋼板圈起來,熔接形成筒狀,然後再把它拉長、拉細就成了,不必管原始和完成尺寸差距有多大。也就是說很像手工拉麵,隻要慢慢把材料拉得越來越細長就好。當然,用這種方法隻能做出內徑及外徑都保持一定粗細的直筒形針頭。


    那,現在這種針頭又是怎麽樣製造出來的呢?看了完成品的展開圖,竟然是用了許多上底0.63公厘、下底1公厘、高2公分的微小梯形鋼板,把它們一根一根壓成針頭的形狀,然後再加以熔接!如此微細的加工過程,光用聽的就快昏倒了。直到成形為止的作業是由岡野工業※負責,而熔接後的部份則要靠泰爾茂公司的技術才做得到了。


    還不隻如此。雖然肉眼看不出來,但nanopass的針尖並非左右對稱的!左側的彎度比較緩和,而右側比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空想科學生活讀本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柳田理科雄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柳田理科雄並收藏空想科學生活讀本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