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物生乎身。”


    “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發殺機,鬥轉星移;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練,謂之聖人。”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也。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不能見,莫不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個晝夜,用師萬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天之無恩而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


    “至樂性餘,至靜則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命之製在氣。死者生之根,生者死之根。恩生於害,害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


    “人以虞愚,我以不愚聖。人以期其聖,我以不期其聖。沉水入火,自取滅亡。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製之至靜之道,律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象,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盡乎象矣。”


    這篇經文就是天書——《黃帝陰符經》。


    相傳在四千多年以前,我國黃河、長江流域一帶住著許多氏族和部落。黃帝(公孫軒轅)是傳說中最有名的一個部落首領。跟黃帝同時的另一個部落首領叫做炎帝。據說跟黃帝族是近親。炎帝族漸漸衰落,而黃帝族正在興盛起來。這時候,有一個九黎族的首領名叫蚩尤,十分強悍。傳說蚩尤有八十一個兄弟,他們全是猛獸的身體,銅頭鐵額,吃的是沙石,凶猛無比。他們還製造刀戟弓弩各種各樣的兵器,常常帶領他的部落,侵掠別的部落。


    一次,蚩尤侵占了炎帝的地方,炎帝起兵抵抗,但他不是蚩尤的對手,被蚩尤殺得一敗塗地。炎帝沒法子,逃到涿鹿請求黃帝幫助。黃帝早就想除去這個各部落的禍害,就聯合各部落,準備人馬,和他的四個衛士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帶領著千軍萬馬,在涿鹿的田野上和蚩尤展開一場大決戰。在大戰中,蚩尤的兵士雖然凶猛,也抵擋不住,紛紛敗逃。


    黃帝帶領四大衛士和兵士乘勝追殺,忽然天昏地黑,濃霧迷漫,狂風大作,雷電交加,原來蚩尤請來了“風伯雨師”助戰。使黃帝的兵士無法追趕。


    黃帝沒有辦法,隻得安營紮寨,停頓下來。就在黃帝無計可施的時候,當晚睡夢之中,九天玄女奉天帝之命下到凡間,相助黃帝。


    黃帝:“九天玄女下凡間,定可幫助我安邦定國,平息戰事。”


    玄女:“君有何難事,請道來?”


    黃帝:“何謂治國之道?”


    玄女:“君無為而民自化,君好靜而民自正;君無事而民自富;君無欲而民自樸。故恩主之;文武並行,文主武輔;與民生息,寬鬆舒暢;樹立根本,凝聚民心;以文善化,循循誘導;懲惡揚善,扶弱濟困;上應天理,下順民心;行仁義,施德慧;立正法,塞邪道;修廟堂,祭祖明;四方懷德,百姓感化,上下同心,則成銅牆鐵壁;忌犯眾怒,勿積民怨;治本則安,得賢事成;義舉天佑,強盛威行;獎勵耕桑,民樂國安;以正治國,慈悲寬宏;勿大折騰,令民清靜。”


    黃帝:“何謂王道之弊?”


    玄女:“官昏庸而貪,喪德而暴;積亂於內,引患於外;伐民縱暴,好歹倒懸;民冤不伸,惡暴不除;不樹中樞,眾心散亂;疏於善化,邪風盛行;浪費普張,天降饑荒…”


    黃帝:“何謂天地之道?”


    玄女:“天有大道,地有循軌,動而有序,存而在理;天地互依,難分難離;王者順之,合其天成;物極必反,盛極則衰;寒熱不並,各有端兒;剛柔陽陰,禍福相轉;把握其度,順其真諦;防物極、盛極、寒極、熱極、剛極、柔極、陽極、陰極、福極,立而不倒,敗而不敗。”


    黃帝:“何謂立天之道?”


    玄女捧出一卷錦書,賜予黃帝,道:“此為吾的《陰符經》,子可精研細讀。如能心領神會,方可明徹立天之道。”黃帝雙手接住《陰符經》,展開閱覽。


    黃帝是聰明人,看了《陰符經》全文之後,已明白大概,決心要好好收藏,在深明全義的基礎上精心實施,並欲流傳後世。


    黃帝又道:“尊母是天地公認的一代大戰神,兵家祖師。故小子再請教用兵之道?”


    玄女:“兵雖凶器,卻是國之大事。善戰是萬物之母,善用是萬物之王。國富、兵強、正用、善用則神通,則得益。若非用所用,不善用,或窮兵黷武,必招引禍患。故善養之,慎用之。用兵之道,在於避其鋒芒,待機而發,或以強擊弱,或以柔弱勝剛強。兵無常形,兵道多變而詐。將之明敏,隨機應變,方戰而勝之。得天時地利人和者勝,不得者必敗;有備而無患,國富兵強、民安則國泰。選賢、任能、用謀。以德服眾,以理教化。將之心強膽壯誌堅善謀而勝。出師有理即得人心而威,出師無名必失人心而敗。應時權變,見形施宜。洞察諸情,彼已皆知。審時度勢,因敵製勝。善激勇氣,眾誌成城。待機而動,進退自如。重修將德,表率士卒。功罪分明,賞罰公平。用兵征戰,勿違農時。兵在於精而不在多,將在智勇不在貌美。兵勢多變,用之宜速。以逸待勞,擊敵疲乏。行柔而剛,用弱而強。觀天地之象,明用兵之道。攻其敵其敵不知所守,我自守令敵不知所攻。攻心為上,善蓄精銳。”


    說罷,玄女便隨靈光遁去。


    黃帝驚醒,發現了扶案之上的一卷天書——《陰符經》。


    經書之中除了三篇正文,還記述了一套武功秘籍《陰符奇門心法》:


    欲識天道極致玄,先觀帝載與神功;


    天幹地支為經維,四麵八方識進退;


    九星在天布八方,門為人和為樞機;


    陰陽兩儀四象中,能得太極為貴尊;


    天地乾坤陰陽配,五運六氣辯旺衰;


    九宮虛實得扶仰,三奇六儀須當位;


    九星八門皆有用,天地人神五行中;


    進退自然法無為,世事盡在一掌間。


    次日,黃帝將《陰符奇門心法》傳於四個衛士,授與兵士,並按照經書所言,驅散了風雨。一刹那之間,風止雨停,晴空萬裏,最後,黃帝終於把蚩尤打敗了,並把九黎族蚩尤的邪魔之力——《九黎魔功》鐵劵封印於‘軒轅鼎’之中。此後,黃帝受到了許多部落的擁護。但是,炎帝族和黃帝族也發生了衝突,雙方在阪泉地方打了一仗,炎帝失敗。從此,黃帝成了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首領。黃帝平息戰亂以後,命倉詰造字,將九天玄女所授天書《陰符經》內的各種秘術記載下來。書中記述了富可敵國的安邦定國之秘密,另外,天書中還記錄了黃帝寶藏的藏寶圖。


    天書一代一代的傳承,到了三國時代傳到諸葛亮手中,輔備奪得三分天下。兩晉南北朝時期、隋、唐、黃帝留下來的秘籍,在周朝被薑太公在昆侖山得到,他利用秘籍上的方術助周伐紂,使周朝有八百年的統治。戰國時又傳到鬼穀子--王禪老祖手中。他將秘術傳給徒弟--蘇秦、張儀、孫臏、龐涓,而使其徒成為當時赫赫有名的將相之才。到了漢朝,張良於黃石公處得秘籍,旺漢四百年。《陰符經》就這樣在神奇的方式下傳至五代,期間雖然也有得到《陰符經》者,但大都不全,其餘已經流落民間。如諸葛亮得到是道術——《演道章》,郭璞、楊筠鬆得到的是堪輿術(陰陽風水)。在宋朝得到《陰符經》的是一代鴻儒,著作等身的曠世學士朱熹。但是無論何人所得,黃帝寶藏卻從未有人找到過。


    而《陰符奇門心法》被鑄於‘軒轅劍’之中,以克製九黎族蚩尤遺落的‘九黎魔刀’的現世和九黎族蚩尤邪惡力量的複仇,此後‘軒轅鼎’被四象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守衛,而‘軒轅劍’被軒轅黃帝保管,直至後來流失於江湖之中,《陰符奇門心法》也被後人稱為《軒轅寶鑒》。


    迨及元末,劉基(字伯溫)得到《陰符經》,助朱元璋創立大明江山。自此之後,也由於這部《陰符經》裏麵記述了富可敵國之秘密,而招致殺身之禍。本書記述的就是由於這部天書——《陰符經》以及《軒轅寶鑒》秘籍而引起的的元末到明朝初年朝堂之上的翻雲覆雨與江湖兒女的恩怨情仇。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雲雨軒刀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羅慕路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羅慕路並收藏雲雨軒刀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