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一個個的賜婚過去就死了,我倒是要看看,你如何與朝中大臣交待!
若你不安排官家小姐就更好辦了,我殺起來更省心。
一場交鋒,小皇帝敗下陣來;在她淺笑著將杯子放到桌上之時,他那麵色著實說不上好。
有太後壓著,她放肆不得;可誰讓小皇帝正在長大呢?這翅膀一天天的硬了,自然想要自個兒飛,太後那手伸的太長,這可不太好。
所以,這也算是那母子倆給了她一個空子可鑽。
垂簾聽政這種事兒,還真是哪兒都有的!太後想要控製一切,小皇帝也想要飛的更高啊!
“若皇上沒有別的吩咐,安國先行告退;對了,宮裏頭呆的久了人會煩悶,還請皇上想個法子,讓我能自由出宮才好。”
讓北宮逸軒進宮來跟她相會,著實不妥啊。
那人沉著臉一揮手,寧夏淺笑著抬步而去;瞧著她步伐輕快的走出去時,小皇帝抬手一揮,將桌上的杯子掃到了地上。
莊映寒!待朕根基穩固之時,朕倒是要看看,今日這話,你是否還說的出來!
聽著那杯子落地的聲音,外頭的小太監忙垂首走了進去,寧夏卻是步履輕快的往前走著。
太後,你心狠手辣,你兒子同樣不輸於你!真想瞧瞧,你母子之間掐起來,是何等的精彩!
寧夏讓小皇帝給個出宮的法子,小皇帝倒也辦到了,她這前腳回了安蘭殿,他的賞賜跟著就到了。
瞧著宮人擺上桌的金銀首飾,寧夏卻是握著手中的一塊玉,笑的眉眼舒暢。
這玉可是小皇帝貼身戴著的,這般給了她,她還真是感激。
得了玉,寧夏真想立馬就出宮去,可一想著太皇太後,便是將玉收了起來,帶著秋怡三人去了永寧宮請安。
對於太皇太後,她心中始終有一種放不下;這種放不下,與小皇帝的試探無關。
寧夏帶著秋怡三人到了永寧宮時,太皇太後正在佛堂念經;方麽麽去請示之後,將幾人帶到了前廳候著。
過了小半個時辰,方麽麽這才扶著太皇太後走了進來,寧夏忙行了一禮:“安國叩見太皇太後。”
太皇太後身著素色襖袍,瞧她眉宇柔和立在那兒時,無聲一歎:“無需多禮,賜坐。”
“謝太皇太後。”
先前小皇帝說是太皇太後重病在床,此時見著老人家氣色不錯時,寧夏也沒多話,太皇太後倒是見她麵色平靜時,目光微閃。
沉默半響,太皇太後開口說道:“瞧你後頭那宮女麵生的很,聽說是路上收的?”
“回太皇太後,正是,路遇她兄妹二人,想著身邊也缺個有功夫的,便收下了。這一路上,她兄妹二人倒是立了大功,旁的不說,這次的陡壁埋伏之險,便是她舍身開路救下皇上及眾人。”
寧夏這話,太皇太後隻是淡淡的應了一聲,抬眼細細的打量著方曉,瞧了幾眼之後,想到小皇帝的托付,便是歎了口氣:“人老了,身子骨不行了,聽說皇上路途遇險,便是一口氣沒上來,臥了床;聽得皇上無礙,這兩日才好了些。說起來,皇上也是有心的;皇上聽說我臥床之事,便是尋你要了食譜來做麵食。”
嗯,你說什麽便是什麽吧。
笑著點頭,寧夏回道:“百善孝為先,皇上遵循孝道,是北煜之福。”
都說人老成精,太皇太後經曆了幾十年的風雨,看人自是能看的通透的;先前是對心狠手辣的莊映寒有所成見;如今莊映寒一心為皇上辦事,還數次救皇上之命,這讓太皇太後心存疑惑之餘,也感欣慰。
此時見她回話無怨無怒,麵色平靜,笑容淡然之時,便覺得小皇帝所言極是有理。
“太皇太後,孫兒這皇位,穩之艱難;先皇遺願,策封莊映寒為後,孫兒當初不聽太皇太後勸阻,將她嫁於攝政王,是一時糊塗。
孫兒這一路想了許多,她身後有莊家舊部,亦是有心歸順,若能收為已用,自能穩固北煜江山。
攝政王與劉國公覬覦皇位,李家亦是權傾朝野,孫兒得先皇之命穩固朝崗,怎奈仁君難為,應對諸多外力,孫兒實感有力無心。”
當小皇帝立於身前,麵色悲涼的說著那份無助之時,太皇太後那本是念佛,不參政事的心,也不由的為之悲涼。
小皇帝這皇位,委實坐的忐忑,先是手足覬覦皇位,再是太後旁政不放;那李家人更是仗著有太後撐腰,朝野之中對小皇帝的旨意甚是敷衍。
這一切,讓一個十歲的孩子來承擔,如何讓她不憐?
北煜皇帝,隻能是北宮姓氏,可如今北宮榮軒已然廢了,她也不必理會是誰動的手,她隻知曉,那個高高在上的位置,不是那麽容易坐的;宮中生活幾十載,對於手足相殘之事,司空見慣。
如今北宮榮軒敗了,太皇太後又不認同長相妖嬈,出身低賤的北宮逸軒參與皇位之爭,故此能危及小皇帝的,也隻有劉國公和太後娘家那些人了。
自已兒子是皇帝,哪個皇孫繼承皇位都是一樣的,可如今最讓她喜愛的也隻有這小皇帝,所以,對於小皇帝話中轉達的意思,她自然不會拒絕。
兒媳再好,也是外姓人;孫兒相求,自然是要全力相助的。
想著這些事兒,太皇太後便是歎了口氣:“難得這些日子沒下雨,安國陪我出去走走?”
“是!”
瞧著太皇太後朝她伸了手來時,寧夏忙上前相扶;方麽麽及秋怡三人在後頭遠遠的跟著。
“想當年,你娘親也是個可人兒。”
這話說出來,寧夏目光一閃,卻未多言。
“當年之事,歸根結底,也是你年幼無知;倘若真個怪罪,也算是你父親管治無方,讓他手下那些年輕氣盛的將士犯了錯處,逼的先皇做出最壞的決定。”
今日來,寧夏隻是想來瞧瞧太皇太後,還沒想說別的;沒曾想,倒是太皇太後當先開口了。
看來,小皇帝給她的壓力也是不小啊。
“京中文皇帝,關中武皇帝,文皇帝寫詩酸掉牙,武皇帝提刀跨戰馬;文皇帝美人兒懷中抱,武皇帝功績節節高。
文皇帝朝堂壓不住,二八名將不聽他;武皇帝開口說一句,二八名將江山拿。”
當太皇太後口中這歌謠說出來之時,寧夏扶著太皇太後的手便是一緊,抬眼看去,隻見太皇太後目光清遠的看著高空,也不知是在憶當年的殺伐?還是在考慮眼下的紛爭?
“你父親一生為國,自小於軍中長大,軍功無數;先皇曾與他並肩作戰,對他甚是敬重。
年近三十,你父親仍是獨身一人,先皇下旨賜婚,才讓他回了京,娶了你娘親;怎奈當時戰事頗多,成婚不久,你父親又回到了邊關,直到四十有二才有了你。”
這意思是,先皇與莊偉澤還有一份戰友情在裏頭?既然這樣,為何要滅人滿門?還牽連了二十八家人。
“你父親手下有二十八名將,個個軍功顯著,或許是常勝將軍的名頭越加的響亮了,便對朝中文臣不屑一顧,故此得罪了朝中大臣。”
接下來,也就沒什麽好說的了,無非就是千篇一律的文武之將兩難融,朝堂之爭,引到了最後的戰場之上。武將們因著之前的放肆,給自已引來了殺身之禍;畢竟軍餉、軍糧、武器這些東西都是朝中文官在負責,別人隨便搞點手腳,前線武將便是腹背受敵。
太皇太後一直平靜的說著,寧夏也是安靜的聽著;見寧夏麵色平靜之時,太皇太後歎了口氣:“當年之事,你或許是記不得了;那年你娘親帶著你進廟上香,也不知你是從何處得了半塊玉佩,玉佩之上,刻有你父親通敵賣國的證據,你更是帶了一封書函藏於將軍府。”
這話,聽的寧夏心中一個咯噔,那個夢境,那個莊映寒始終不讓她進入的夢境,竟是這樣的嗎?
莊映寒將賣國證據拿回了王府,那是為何?宇文瑾親自到了北煜,就是為保萬無一失?
“當初先皇想盡了法子,隻希望你能說出是誰給的東西;可你就似魔障了似的,隻說‘爹爹回來了’;也在此時,邊關傳來那歌謠,前線戰敗,你父親受困,生死不明。”
若說在大勝之時傳出歌謠,還有可能是他人構陷;可在戰敗之時傳出歌謠,那就值得深思。
“正所謂‘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無人知曉你父親是如何違抗旨意,扭轉乾坤轉敗為勝,也正是這份看不透的勝利,讓那歌謠傳的越烈;民間皆傳,你父親才是掌握大局,發號施令的真皇帝;而京中執掌朝綱的先皇,不過是一個傀儡罷了。”
太皇太後這些話,聽的寧夏心中難平。
莊偉澤失敗之時,宇文瑾冒險進京,那時傳出歌謠,皇上被逼殺人,這一切,明明就有一條線在牽引著,哪怕先皇明知莊偉澤是受人構陷,也有一隻手在暗中推動著一切,讓他最終做出決定,必須殺了莊偉澤,殺了能助莊偉澤稱帝的二十八家人。
當年之戰,當真是莊偉澤受困生死不明?而不是莊偉澤的一個障眼法嗎?
...
若你不安排官家小姐就更好辦了,我殺起來更省心。
一場交鋒,小皇帝敗下陣來;在她淺笑著將杯子放到桌上之時,他那麵色著實說不上好。
有太後壓著,她放肆不得;可誰讓小皇帝正在長大呢?這翅膀一天天的硬了,自然想要自個兒飛,太後那手伸的太長,這可不太好。
所以,這也算是那母子倆給了她一個空子可鑽。
垂簾聽政這種事兒,還真是哪兒都有的!太後想要控製一切,小皇帝也想要飛的更高啊!
“若皇上沒有別的吩咐,安國先行告退;對了,宮裏頭呆的久了人會煩悶,還請皇上想個法子,讓我能自由出宮才好。”
讓北宮逸軒進宮來跟她相會,著實不妥啊。
那人沉著臉一揮手,寧夏淺笑著抬步而去;瞧著她步伐輕快的走出去時,小皇帝抬手一揮,將桌上的杯子掃到了地上。
莊映寒!待朕根基穩固之時,朕倒是要看看,今日這話,你是否還說的出來!
聽著那杯子落地的聲音,外頭的小太監忙垂首走了進去,寧夏卻是步履輕快的往前走著。
太後,你心狠手辣,你兒子同樣不輸於你!真想瞧瞧,你母子之間掐起來,是何等的精彩!
寧夏讓小皇帝給個出宮的法子,小皇帝倒也辦到了,她這前腳回了安蘭殿,他的賞賜跟著就到了。
瞧著宮人擺上桌的金銀首飾,寧夏卻是握著手中的一塊玉,笑的眉眼舒暢。
這玉可是小皇帝貼身戴著的,這般給了她,她還真是感激。
得了玉,寧夏真想立馬就出宮去,可一想著太皇太後,便是將玉收了起來,帶著秋怡三人去了永寧宮請安。
對於太皇太後,她心中始終有一種放不下;這種放不下,與小皇帝的試探無關。
寧夏帶著秋怡三人到了永寧宮時,太皇太後正在佛堂念經;方麽麽去請示之後,將幾人帶到了前廳候著。
過了小半個時辰,方麽麽這才扶著太皇太後走了進來,寧夏忙行了一禮:“安國叩見太皇太後。”
太皇太後身著素色襖袍,瞧她眉宇柔和立在那兒時,無聲一歎:“無需多禮,賜坐。”
“謝太皇太後。”
先前小皇帝說是太皇太後重病在床,此時見著老人家氣色不錯時,寧夏也沒多話,太皇太後倒是見她麵色平靜時,目光微閃。
沉默半響,太皇太後開口說道:“瞧你後頭那宮女麵生的很,聽說是路上收的?”
“回太皇太後,正是,路遇她兄妹二人,想著身邊也缺個有功夫的,便收下了。這一路上,她兄妹二人倒是立了大功,旁的不說,這次的陡壁埋伏之險,便是她舍身開路救下皇上及眾人。”
寧夏這話,太皇太後隻是淡淡的應了一聲,抬眼細細的打量著方曉,瞧了幾眼之後,想到小皇帝的托付,便是歎了口氣:“人老了,身子骨不行了,聽說皇上路途遇險,便是一口氣沒上來,臥了床;聽得皇上無礙,這兩日才好了些。說起來,皇上也是有心的;皇上聽說我臥床之事,便是尋你要了食譜來做麵食。”
嗯,你說什麽便是什麽吧。
笑著點頭,寧夏回道:“百善孝為先,皇上遵循孝道,是北煜之福。”
都說人老成精,太皇太後經曆了幾十年的風雨,看人自是能看的通透的;先前是對心狠手辣的莊映寒有所成見;如今莊映寒一心為皇上辦事,還數次救皇上之命,這讓太皇太後心存疑惑之餘,也感欣慰。
此時見她回話無怨無怒,麵色平靜,笑容淡然之時,便覺得小皇帝所言極是有理。
“太皇太後,孫兒這皇位,穩之艱難;先皇遺願,策封莊映寒為後,孫兒當初不聽太皇太後勸阻,將她嫁於攝政王,是一時糊塗。
孫兒這一路想了許多,她身後有莊家舊部,亦是有心歸順,若能收為已用,自能穩固北煜江山。
攝政王與劉國公覬覦皇位,李家亦是權傾朝野,孫兒得先皇之命穩固朝崗,怎奈仁君難為,應對諸多外力,孫兒實感有力無心。”
當小皇帝立於身前,麵色悲涼的說著那份無助之時,太皇太後那本是念佛,不參政事的心,也不由的為之悲涼。
小皇帝這皇位,委實坐的忐忑,先是手足覬覦皇位,再是太後旁政不放;那李家人更是仗著有太後撐腰,朝野之中對小皇帝的旨意甚是敷衍。
這一切,讓一個十歲的孩子來承擔,如何讓她不憐?
北煜皇帝,隻能是北宮姓氏,可如今北宮榮軒已然廢了,她也不必理會是誰動的手,她隻知曉,那個高高在上的位置,不是那麽容易坐的;宮中生活幾十載,對於手足相殘之事,司空見慣。
如今北宮榮軒敗了,太皇太後又不認同長相妖嬈,出身低賤的北宮逸軒參與皇位之爭,故此能危及小皇帝的,也隻有劉國公和太後娘家那些人了。
自已兒子是皇帝,哪個皇孫繼承皇位都是一樣的,可如今最讓她喜愛的也隻有這小皇帝,所以,對於小皇帝話中轉達的意思,她自然不會拒絕。
兒媳再好,也是外姓人;孫兒相求,自然是要全力相助的。
想著這些事兒,太皇太後便是歎了口氣:“難得這些日子沒下雨,安國陪我出去走走?”
“是!”
瞧著太皇太後朝她伸了手來時,寧夏忙上前相扶;方麽麽及秋怡三人在後頭遠遠的跟著。
“想當年,你娘親也是個可人兒。”
這話說出來,寧夏目光一閃,卻未多言。
“當年之事,歸根結底,也是你年幼無知;倘若真個怪罪,也算是你父親管治無方,讓他手下那些年輕氣盛的將士犯了錯處,逼的先皇做出最壞的決定。”
今日來,寧夏隻是想來瞧瞧太皇太後,還沒想說別的;沒曾想,倒是太皇太後當先開口了。
看來,小皇帝給她的壓力也是不小啊。
“京中文皇帝,關中武皇帝,文皇帝寫詩酸掉牙,武皇帝提刀跨戰馬;文皇帝美人兒懷中抱,武皇帝功績節節高。
文皇帝朝堂壓不住,二八名將不聽他;武皇帝開口說一句,二八名將江山拿。”
當太皇太後口中這歌謠說出來之時,寧夏扶著太皇太後的手便是一緊,抬眼看去,隻見太皇太後目光清遠的看著高空,也不知是在憶當年的殺伐?還是在考慮眼下的紛爭?
“你父親一生為國,自小於軍中長大,軍功無數;先皇曾與他並肩作戰,對他甚是敬重。
年近三十,你父親仍是獨身一人,先皇下旨賜婚,才讓他回了京,娶了你娘親;怎奈當時戰事頗多,成婚不久,你父親又回到了邊關,直到四十有二才有了你。”
這意思是,先皇與莊偉澤還有一份戰友情在裏頭?既然這樣,為何要滅人滿門?還牽連了二十八家人。
“你父親手下有二十八名將,個個軍功顯著,或許是常勝將軍的名頭越加的響亮了,便對朝中文臣不屑一顧,故此得罪了朝中大臣。”
接下來,也就沒什麽好說的了,無非就是千篇一律的文武之將兩難融,朝堂之爭,引到了最後的戰場之上。武將們因著之前的放肆,給自已引來了殺身之禍;畢竟軍餉、軍糧、武器這些東西都是朝中文官在負責,別人隨便搞點手腳,前線武將便是腹背受敵。
太皇太後一直平靜的說著,寧夏也是安靜的聽著;見寧夏麵色平靜之時,太皇太後歎了口氣:“當年之事,你或許是記不得了;那年你娘親帶著你進廟上香,也不知你是從何處得了半塊玉佩,玉佩之上,刻有你父親通敵賣國的證據,你更是帶了一封書函藏於將軍府。”
這話,聽的寧夏心中一個咯噔,那個夢境,那個莊映寒始終不讓她進入的夢境,竟是這樣的嗎?
莊映寒將賣國證據拿回了王府,那是為何?宇文瑾親自到了北煜,就是為保萬無一失?
“當初先皇想盡了法子,隻希望你能說出是誰給的東西;可你就似魔障了似的,隻說‘爹爹回來了’;也在此時,邊關傳來那歌謠,前線戰敗,你父親受困,生死不明。”
若說在大勝之時傳出歌謠,還有可能是他人構陷;可在戰敗之時傳出歌謠,那就值得深思。
“正所謂‘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無人知曉你父親是如何違抗旨意,扭轉乾坤轉敗為勝,也正是這份看不透的勝利,讓那歌謠傳的越烈;民間皆傳,你父親才是掌握大局,發號施令的真皇帝;而京中執掌朝綱的先皇,不過是一個傀儡罷了。”
太皇太後這些話,聽的寧夏心中難平。
莊偉澤失敗之時,宇文瑾冒險進京,那時傳出歌謠,皇上被逼殺人,這一切,明明就有一條線在牽引著,哪怕先皇明知莊偉澤是受人構陷,也有一隻手在暗中推動著一切,讓他最終做出決定,必須殺了莊偉澤,殺了能助莊偉澤稱帝的二十八家人。
當年之戰,當真是莊偉澤受困生死不明?而不是莊偉澤的一個障眼法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