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
張宗禹飛馬來到茂源商號時,送荷花的喜船已停在碼頭,煥然一新的皮綆在二坎的陪同下登般迎親,張宗禹歎息自己晚來一步,遺憾地離開了皮綆。《僧格林沁之死》第三十四章有描述。/zyyrrj
一排花船吹吹打打,從澮河岸邊的石羊鎮出發了。
這天是農曆九月十六日,也是靈奶奶廟的廟會。按照雉水一帶百姓的說法,這一天,靈奶奶顯靈,這是不可多得的好日子,結婚、求子都選擇在這一天。
這天一大早,靈奶廟就炊煙繚繞,各個攤點都支鍋做飯,準備賣給前來廟裏燒香的香客。靈奶廟有兩縱兩橫四條街,呈井字狀。在平日裏,生意好又有人氣的是前街,各種商舖都集中在這裏,因為這裏離碼頭近,交通方便。可今天就不同了,因為遠近四方的香客都要往這裏湧,前街自然生意好,但前街絕接待不了所有的香客。後街多是本鎮居民住所,稍有開旅店的,大車舖的,柴米油鹽店的,服務對象一半是來趕路的鄉民,一半針對本鎮的居民,圖個方便。今天,後街的商民知道生意好,於是,都支鍋生火,做小吃,販小買賣,方便了香客,也得到實惠。也有外來的商販,都是跑零擔的,他們在鎮子裏沒有鋪麵,便沿著舖麵向鎮外的官路延伸,路兩旁攤位席地而設,一直延伸到鎮外的莊稼地旁。
茂源商號裏,在三天前就開始準備了。原來。淩雲因腿不幸摔傷,不能前去迎荷花,次天黃艾中與王二坎一道來到石羊鎮羞月樓。老板娘和桂生見到了黃艾中與王二坎,桂生問:“怎麽。張大掌櫃的沒來?”
於是,王二坎就向老板娘何月茹和桂生說明了情況,說:“大掌櫃的太想念荷花姑娘了,聽到荷花還活著。簡直高興得發瘋了,往日得的怪病也一掃而光了。可誰能知道會樂極生悲呢?臨上船了,高興得舞了一套劍術,卻不幸摔在了暗石上,將左腿骨摔傷了,好在是骨頭還連著,不會造成殘廢。”
何月茹聽到這消息,臉色由笑變僵,由僵就變冷了。
一時間。何月茹將頭扭到一邊。不看王二坎、黃艾中和桂生。卻注視著窗外的一棵石榴樹,那樹上的石榴早已摘光,隻在末稍上還殘留兩個小石榴。腚對腚地掛在了樹稍,其中的一隻已經炸開了膛。□著鮮豔的石榴籽,象是對著這屋裏的人發笑。
黃艾中說:“何老板,我和王掌櫃的是受了張大掌櫃的之托,來接荷花的,贖金也帶來了,你看可好……?”
何月茹終於等著這三位男人開了口,笑了笑,說:“接荷花回去?這成人之美的事我何月茹第一個讚成,好的,咋不好呢?”
王二坎一聽何月茹答應了,就十分地激動,說:“何大姐真是菩薩心腸,荷花遇到了何大姐可真是找到好人了,喏,這是張大掌櫃讓我給你帶來的一千兩銀票,算是對你的酬謝。”
王二坎將一千兩的銀票遞到了何月茹麵前,何月茹伸的接了過來,左看看,右看看,象是審視那銀票有假似的。此時,她用食指和中指將那張銀票夾起,用另一隻手的手指彈了彈:“張大掌櫃的真是闊氣啊,一出手就是一千兩銀子。我這小店哪見過這麽大的票子?有了張財主,我可是要發了,姑娘們躺著身子,喇叭著腿,一夜也隻有那幾兩銀子,這得多少個姑娘讓男人玩多少夜才能掙這麽多銀子啊!”
王二坎聽不出何月茹話中的含意,隻好咧著嘴憨笑。
“那就叫荷花出來吧。”黃艾中說。
“出來?”何月茹扭臉對著黃艾中,“黃大掌櫃的紅嘴白牙說話好便當啊,你說叫荷花出來就出來?你們要將荷花接走就接走?有了這一千兩銀子想叫老娘做啥就做啥?你們以為這是在廂房裏跟姑娘們親嘴那麽便當嗎?”
王二坎明白了,這老娘們肯定是嫌銀子少,說:“何大姐,銀子的事好商量,一千兩不夠,你說個數。”
“老娘我不是守財奴!”不料,何月茹翻了臉,高叫一聲傳到窗外,連石榴樹上的一群麻雀都嚇飛跑了。
見何月茹不高興了,王二坎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你……你你不要銀子要什麽?”
何月茹一甩手將那一千兩銀票甩在了地上:“你以我就是那見了黑眼珠兒不能見白銀子的貨色,告訴你,我可是荷花她娘!”
黃艾中見荷月茹變了臉色,也是不高興,說:“哎,何老板,那天不是說好的拿錢來贖人嗎?今個兒是怎麽啦?錢拿來了,又變掛了?”
“那天說的是張老板來接人,你們的張老板呢?是我變掛還是你們變掛?荷花爹娘不在世上了,我雖說是她的幹娘,卻也是她的親娘,張掌櫃的想要她,就得明媒正娶,光明堂皇地從我這兒嫁出去,他張掌櫃的別管多有錢,我也得是他的老嶽母。仗著自己手裏有倆錢,就來使喝我的人,我不發話,看你們上哪兒能見到荷花!”
何月茹變了掛,黃艾中與王二坎、桂生不得不重新合計了一番,決定由王二坎回靈奶廟向大掌櫃稟報,黃艾中與桂生就來到了澮河,向齊稀元稟報案情進展。
王二坎將何月茹變故的情況向張淩雲稟報後,再次來到石羊鎮,與黃艾中、桂生進行了合計。此時,齊稀元、白玉樸已將蘇鳴鶴的計策布擺停當,一步一步引著王二坎上鉤。
王二坎跑東跑西,與淩雲商量後,決定按當地民俗,讓黃艾中作媒人。讓桂生充當娘家送客,自已作伴郎,老嶽母自然是何月茹,選定九月十六靈奶廟廟會這天為大喜的日子。
經過半個多月的休養。淩雲的骨傷已經開始癒合。雖說打著夾板,但拄著雙拐,也可以走路了。這天,王二坎安排人將淩雲精心打扮了一番。錦衣錦帽,披紅戴花,直等送荷花的花船到來。
茂源商號的夥計們更是忙前忙後,小山子也忙著跑各家飯店。鎮上幾家上好的飯店,也都掛起紅燈籠,飯店被茂源商號包了,鎮上的商賈、朋友全都發了貼子,隻等著中晌喝張大掌櫃的喜酒。
鎮子上因為廟會的原因,不知名的戲班子、社火隊也都在鎮子周圍搭台子的搭台子。園場子的園場子。到處是圍觀的人群。叫好聲一浪衝過一浪。
這天正是秋高氣爽的季節,從石羊鎮到靈奶廟這個鎮,要經過澮河、雉河。七十裏水路,逆流而上。他們從淩晨就開始出發了。天一放亮,就見到澮河兩岸秋色迷人。樹葉紅黃交織,象是披上五彩。沿途的莊稼地裏,棉花白,玉米黃,白菜綠,柿子紅。五隻寬大的商船,改裝成花花綠綠的花船,船上嗩呐聲聲,鑼鼓齊鳴。每隻船上各有十對纖夫,纖夫也穿上紅衣服,嚎著喜慶的號子。沿河兩岸,又各有五十匹馬,一身絨裝,護送著船隊。每走一地,便引來無數看熱鬧的百姓,為這陣勢叫好。
遠遠地,聽到花船的嗩呐聲了。淩雲按耐著內心多年對荷花的思念,靜靜地坐在布置一新的喜堂內,主持婚禮的苗老先生一遍一遍地教著他拜天地的規矩。
花船依次靠上了靈奶廟的雉水碼頭,報喜的後生傳貼上岸,直奔喜堂,見過苗司儀,傳報說:“新娘花船已到,請新郎接新娘上岸!”
喜堂內的嗩呐班子也同時奏樂,起身作引領。王二坎挽扶著新郎張淩雲,一步一拐地向河邊走去。
此時,兩匹飛馬向靈奶廟疾駛而來。他們沿著雉河邊的古道,從西向東,不停地揮動著馬鞭,迎著涼爽的金風,踏起一路狼煙。跑在前麵的是一位和尚,不過他戴上了鬥笠,披上了黑衣,人們看不出他那出家的模樣了,他就是梁王張宗禹,而後麵緊跟著他的,正是三喜子。
張宗禹聽說牛頭山被齊稀元剿滅,七爺被害,而又冒出一個假七爺假傳他的口令,套住了王二坎,他就知道清政府是奔著張皮綆而來的。當初在徒駭河邊,他讓張皮綆先逃出虎口,不光是要保住他的性命,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保住那筆軍費,一旦撚軍再有集結,好拿出來使用。如今張皮綆遇險,那筆經費也有被清王朝獲取的可能,這樣,損失就大了。所以,張宗禹聽到三喜子的稟報,便立即離開了陝甘,往靈奶廟趕去。三喜子聽說梁王要走,對他一人途經千山萬水不放心,便暗中跟隨而來,保護著他的安全,直走到了亳州,才被張宗禹發覺,隻好帶著他一同前往。
張宗禹來到靈奶廟的時候,靈奶廟已是人山人海,鎮子四周,各有一台大戲正唱得熱鬧是。集市內,做買賣的,看熱鬧的擁擠不動。張宗禹和三喜子將馬拴在了鎮子西頭的一個叉道口的茶棚旁,出了五個小錢,讓賣茶的老漢幫他們看著馬,便一主一仆,隨著人流向茂源商號走去。
此時,張淩雲已在王二坎的挽扶下走上了碼頭,黃艾中和桂生夾在歌樂藝人的中間,迎接著他上花船。
一步,一步,張淩雲隻能一隻腳用力,拐杖敲擊在跳板上,發出清脆的響聲。那響聲也敲擊著張淩雲的心,每前進一步,他的心跳也加倍地快。
當張宗禹與三喜子來到碼頭時,張淩雲已登上了花船。
三喜子張口就要喊叫,卻被張宗禹一把捂住了他的口:“別出聲。”張宗禹眼觀四周,見那些看熱鬧的人群中,有不少人都暗藏著兵器,他們已在清兵的布陣之中。
“那怎麽辦?還能看著皮綆送死不成?”
遠遠地,他在船邊看到了小山子,張宗禹就對三喜子說:“你看到了嗎,跳板前站著的那位,是上過臥龍山的小山子,湊過去將這紙條交給他,讓他遞給皮綆,並通知弟兄們快跑。”
皮綆登上了船,並沒有立即進倉。因為澮河的吹鼓手與雉河的吹鼓手互不服氣,一個在岸上,一個在船上,雙方用嗩呐中的暗語叫起陣來,於是,司儀便在新郎官前放了一條大板凳,擋住去路,由兩套吹鼓手進行對吹。雙方的班子都滿懷激情,用盡了全身的力氣,拿出了自己的絕活,誰也不肯服輸。岸上的看熱鬧的觀眾,擠得前仰後翻。
就在這時候,小山子靠了上來,將那紙條塞給了張淩雲。
張淩雲見小山子臉色不對,就要將那紙卷兒打開,卻聽桂生大喊一聲:“良辰吉日已到!”花船上的吹鼓手一下子就靜了音,岸上的鼓樂班子以為澮河班的吹鼓手認輸了,也大出了一口氣停了下來,一個熱熱鬧鬧的場麵一下子變得下分寂靜。接著,就聽司儀喊話:“新郎接駕!”於是,鼓樂聲再次響起,張淩雲將那紙卷兒掖在了腰裏,在王二坎、黃艾中的簇擁下,徑直走向花船的內倉。
岸上的張宗禹看了看,搖了搖頭,一聲歎息,讓三喜子快走。
張宗禹飛馬來到茂源商號時,送荷花的喜船已停在碼頭,煥然一新的皮綆在二坎的陪同下登般迎親,張宗禹歎息自己晚來一步,遺憾地離開了皮綆。《僧格林沁之死》第三十四章有描述。/zyyrrj
一排花船吹吹打打,從澮河岸邊的石羊鎮出發了。
這天是農曆九月十六日,也是靈奶奶廟的廟會。按照雉水一帶百姓的說法,這一天,靈奶奶顯靈,這是不可多得的好日子,結婚、求子都選擇在這一天。
這天一大早,靈奶廟就炊煙繚繞,各個攤點都支鍋做飯,準備賣給前來廟裏燒香的香客。靈奶廟有兩縱兩橫四條街,呈井字狀。在平日裏,生意好又有人氣的是前街,各種商舖都集中在這裏,因為這裏離碼頭近,交通方便。可今天就不同了,因為遠近四方的香客都要往這裏湧,前街自然生意好,但前街絕接待不了所有的香客。後街多是本鎮居民住所,稍有開旅店的,大車舖的,柴米油鹽店的,服務對象一半是來趕路的鄉民,一半針對本鎮的居民,圖個方便。今天,後街的商民知道生意好,於是,都支鍋生火,做小吃,販小買賣,方便了香客,也得到實惠。也有外來的商販,都是跑零擔的,他們在鎮子裏沒有鋪麵,便沿著舖麵向鎮外的官路延伸,路兩旁攤位席地而設,一直延伸到鎮外的莊稼地旁。
茂源商號裏,在三天前就開始準備了。原來。淩雲因腿不幸摔傷,不能前去迎荷花,次天黃艾中與王二坎一道來到石羊鎮羞月樓。老板娘和桂生見到了黃艾中與王二坎,桂生問:“怎麽。張大掌櫃的沒來?”
於是,王二坎就向老板娘何月茹和桂生說明了情況,說:“大掌櫃的太想念荷花姑娘了,聽到荷花還活著。簡直高興得發瘋了,往日得的怪病也一掃而光了。可誰能知道會樂極生悲呢?臨上船了,高興得舞了一套劍術,卻不幸摔在了暗石上,將左腿骨摔傷了,好在是骨頭還連著,不會造成殘廢。”
何月茹聽到這消息,臉色由笑變僵,由僵就變冷了。
一時間。何月茹將頭扭到一邊。不看王二坎、黃艾中和桂生。卻注視著窗外的一棵石榴樹,那樹上的石榴早已摘光,隻在末稍上還殘留兩個小石榴。腚對腚地掛在了樹稍,其中的一隻已經炸開了膛。□著鮮豔的石榴籽,象是對著這屋裏的人發笑。
黃艾中說:“何老板,我和王掌櫃的是受了張大掌櫃的之托,來接荷花的,贖金也帶來了,你看可好……?”
何月茹終於等著這三位男人開了口,笑了笑,說:“接荷花回去?這成人之美的事我何月茹第一個讚成,好的,咋不好呢?”
王二坎一聽何月茹答應了,就十分地激動,說:“何大姐真是菩薩心腸,荷花遇到了何大姐可真是找到好人了,喏,這是張大掌櫃讓我給你帶來的一千兩銀票,算是對你的酬謝。”
王二坎將一千兩的銀票遞到了何月茹麵前,何月茹伸的接了過來,左看看,右看看,象是審視那銀票有假似的。此時,她用食指和中指將那張銀票夾起,用另一隻手的手指彈了彈:“張大掌櫃的真是闊氣啊,一出手就是一千兩銀子。我這小店哪見過這麽大的票子?有了張財主,我可是要發了,姑娘們躺著身子,喇叭著腿,一夜也隻有那幾兩銀子,這得多少個姑娘讓男人玩多少夜才能掙這麽多銀子啊!”
王二坎聽不出何月茹話中的含意,隻好咧著嘴憨笑。
“那就叫荷花出來吧。”黃艾中說。
“出來?”何月茹扭臉對著黃艾中,“黃大掌櫃的紅嘴白牙說話好便當啊,你說叫荷花出來就出來?你們要將荷花接走就接走?有了這一千兩銀子想叫老娘做啥就做啥?你們以為這是在廂房裏跟姑娘們親嘴那麽便當嗎?”
王二坎明白了,這老娘們肯定是嫌銀子少,說:“何大姐,銀子的事好商量,一千兩不夠,你說個數。”
“老娘我不是守財奴!”不料,何月茹翻了臉,高叫一聲傳到窗外,連石榴樹上的一群麻雀都嚇飛跑了。
見何月茹不高興了,王二坎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你……你你不要銀子要什麽?”
何月茹一甩手將那一千兩銀票甩在了地上:“你以我就是那見了黑眼珠兒不能見白銀子的貨色,告訴你,我可是荷花她娘!”
黃艾中見荷月茹變了臉色,也是不高興,說:“哎,何老板,那天不是說好的拿錢來贖人嗎?今個兒是怎麽啦?錢拿來了,又變掛了?”
“那天說的是張老板來接人,你們的張老板呢?是我變掛還是你們變掛?荷花爹娘不在世上了,我雖說是她的幹娘,卻也是她的親娘,張掌櫃的想要她,就得明媒正娶,光明堂皇地從我這兒嫁出去,他張掌櫃的別管多有錢,我也得是他的老嶽母。仗著自己手裏有倆錢,就來使喝我的人,我不發話,看你們上哪兒能見到荷花!”
何月茹變了掛,黃艾中與王二坎、桂生不得不重新合計了一番,決定由王二坎回靈奶廟向大掌櫃稟報,黃艾中與桂生就來到了澮河,向齊稀元稟報案情進展。
王二坎將何月茹變故的情況向張淩雲稟報後,再次來到石羊鎮,與黃艾中、桂生進行了合計。此時,齊稀元、白玉樸已將蘇鳴鶴的計策布擺停當,一步一步引著王二坎上鉤。
王二坎跑東跑西,與淩雲商量後,決定按當地民俗,讓黃艾中作媒人。讓桂生充當娘家送客,自已作伴郎,老嶽母自然是何月茹,選定九月十六靈奶廟廟會這天為大喜的日子。
經過半個多月的休養。淩雲的骨傷已經開始癒合。雖說打著夾板,但拄著雙拐,也可以走路了。這天,王二坎安排人將淩雲精心打扮了一番。錦衣錦帽,披紅戴花,直等送荷花的花船到來。
茂源商號的夥計們更是忙前忙後,小山子也忙著跑各家飯店。鎮上幾家上好的飯店,也都掛起紅燈籠,飯店被茂源商號包了,鎮上的商賈、朋友全都發了貼子,隻等著中晌喝張大掌櫃的喜酒。
鎮子上因為廟會的原因,不知名的戲班子、社火隊也都在鎮子周圍搭台子的搭台子。園場子的園場子。到處是圍觀的人群。叫好聲一浪衝過一浪。
這天正是秋高氣爽的季節,從石羊鎮到靈奶廟這個鎮,要經過澮河、雉河。七十裏水路,逆流而上。他們從淩晨就開始出發了。天一放亮,就見到澮河兩岸秋色迷人。樹葉紅黃交織,象是披上五彩。沿途的莊稼地裏,棉花白,玉米黃,白菜綠,柿子紅。五隻寬大的商船,改裝成花花綠綠的花船,船上嗩呐聲聲,鑼鼓齊鳴。每隻船上各有十對纖夫,纖夫也穿上紅衣服,嚎著喜慶的號子。沿河兩岸,又各有五十匹馬,一身絨裝,護送著船隊。每走一地,便引來無數看熱鬧的百姓,為這陣勢叫好。
遠遠地,聽到花船的嗩呐聲了。淩雲按耐著內心多年對荷花的思念,靜靜地坐在布置一新的喜堂內,主持婚禮的苗老先生一遍一遍地教著他拜天地的規矩。
花船依次靠上了靈奶廟的雉水碼頭,報喜的後生傳貼上岸,直奔喜堂,見過苗司儀,傳報說:“新娘花船已到,請新郎接新娘上岸!”
喜堂內的嗩呐班子也同時奏樂,起身作引領。王二坎挽扶著新郎張淩雲,一步一拐地向河邊走去。
此時,兩匹飛馬向靈奶廟疾駛而來。他們沿著雉河邊的古道,從西向東,不停地揮動著馬鞭,迎著涼爽的金風,踏起一路狼煙。跑在前麵的是一位和尚,不過他戴上了鬥笠,披上了黑衣,人們看不出他那出家的模樣了,他就是梁王張宗禹,而後麵緊跟著他的,正是三喜子。
張宗禹聽說牛頭山被齊稀元剿滅,七爺被害,而又冒出一個假七爺假傳他的口令,套住了王二坎,他就知道清政府是奔著張皮綆而來的。當初在徒駭河邊,他讓張皮綆先逃出虎口,不光是要保住他的性命,還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保住那筆軍費,一旦撚軍再有集結,好拿出來使用。如今張皮綆遇險,那筆經費也有被清王朝獲取的可能,這樣,損失就大了。所以,張宗禹聽到三喜子的稟報,便立即離開了陝甘,往靈奶廟趕去。三喜子聽說梁王要走,對他一人途經千山萬水不放心,便暗中跟隨而來,保護著他的安全,直走到了亳州,才被張宗禹發覺,隻好帶著他一同前往。
張宗禹來到靈奶廟的時候,靈奶廟已是人山人海,鎮子四周,各有一台大戲正唱得熱鬧是。集市內,做買賣的,看熱鬧的擁擠不動。張宗禹和三喜子將馬拴在了鎮子西頭的一個叉道口的茶棚旁,出了五個小錢,讓賣茶的老漢幫他們看著馬,便一主一仆,隨著人流向茂源商號走去。
此時,張淩雲已在王二坎的挽扶下走上了碼頭,黃艾中和桂生夾在歌樂藝人的中間,迎接著他上花船。
一步,一步,張淩雲隻能一隻腳用力,拐杖敲擊在跳板上,發出清脆的響聲。那響聲也敲擊著張淩雲的心,每前進一步,他的心跳也加倍地快。
當張宗禹與三喜子來到碼頭時,張淩雲已登上了花船。
三喜子張口就要喊叫,卻被張宗禹一把捂住了他的口:“別出聲。”張宗禹眼觀四周,見那些看熱鬧的人群中,有不少人都暗藏著兵器,他們已在清兵的布陣之中。
“那怎麽辦?還能看著皮綆送死不成?”
遠遠地,他在船邊看到了小山子,張宗禹就對三喜子說:“你看到了嗎,跳板前站著的那位,是上過臥龍山的小山子,湊過去將這紙條交給他,讓他遞給皮綆,並通知弟兄們快跑。”
皮綆登上了船,並沒有立即進倉。因為澮河的吹鼓手與雉河的吹鼓手互不服氣,一個在岸上,一個在船上,雙方用嗩呐中的暗語叫起陣來,於是,司儀便在新郎官前放了一條大板凳,擋住去路,由兩套吹鼓手進行對吹。雙方的班子都滿懷激情,用盡了全身的力氣,拿出了自己的絕活,誰也不肯服輸。岸上的看熱鬧的觀眾,擠得前仰後翻。
就在這時候,小山子靠了上來,將那紙條塞給了張淩雲。
張淩雲見小山子臉色不對,就要將那紙卷兒打開,卻聽桂生大喊一聲:“良辰吉日已到!”花船上的吹鼓手一下子就靜了音,岸上的鼓樂班子以為澮河班的吹鼓手認輸了,也大出了一口氣停了下來,一個熱熱鬧鬧的場麵一下子變得下分寂靜。接著,就聽司儀喊話:“新郎接駕!”於是,鼓樂聲再次響起,張淩雲將那紙卷兒掖在了腰裏,在王二坎、黃艾中的簇擁下,徑直走向花船的內倉。
岸上的張宗禹看了看,搖了搖頭,一聲歎息,讓三喜子快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