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英殿內光線愈發黯,燭台根本起不到作用似的,一個個都昏昏亮著,無精打采。周圍一個內侍也沒有,靜得甚至能聽到呼吸聲。
裴渠所言並非憑空捏造,當年裴府收留孤女一事雖沒有到諸人皆知的地步,但如何也瞞不過聖人的耳目。且因他當時是從淮南歸來,那小女孩的身份便更是值得懷疑。
多疑的皇帝自然不會這樣輕易放過疑點,查出真相來卻也沒有完全捅破,而是升了裴渠的官階,允他借一身緋,讓他去番邦小國待著。明眼人都知道這意味著失信與被放逐,理由也不過是“裴渠之前與諸王走得太近,雖未查出切實的謀反證據,但教訓必須給”。
事實上朝歌本可以成為“裴渠存有二心”的有利證據,但聖人卻並未揪著這點不放,而是默許了朝歌的存在,變相流放了裴渠。
裴渠去國離家,朝歌下落不明,這是當時大多數知情者所知道的後續。於是此後很多年,世上便似乎沒有一個叫作朝歌的小女孩了。
而這時候,裴良春卻要將此事翻出來,以極惡劣的姿態舉報。聖人則完全依照他的意願,將南山抓起來,一副將要審問且不打算放過的模樣。
在帝王之位上待久了,做戲也變成了信手拈來之事。隻是今日演這樣一出,不僅打臉,並且毫無意義,明明心知肚明的事,何必又要擺出興師問罪的姿態來呢?因為聖人篤定裴渠聽到這個消息一定會主動找來。
哎呀,他似乎很久沒有與他聊上一聊了。聖人於是接了他的話回道:“朕年紀大了,以前的事記不清楚難道不是再尋常不過?何況,當年不計較,現在就不能計較?”
“‘若你有本事去番邦小國待上個三年五載朕便什麽都不計較’,難道不是陛下的原話?”裴渠已不想再廢話,“陛下若記性已不如當年,臣定盡職盡責提醒陛下。”他說著竟從袖袋裏摸出了一張布帛。
那布帛上寫的正是九年前荒唐的“君臣約定”,其實嚴格說根本做不得數,但裴渠一本正經拿出來,且當成了“鐵證”以此護身,可見這君臣二人之間,似乎存了某些微妙的關係。
不論是諸王作亂前還是後,不論裴渠做了什麽,聖人對他似乎總是又縱又恨。縱是顯而易見的,恨也是可以擺到明麵上來說的,所以君臣關係也變得十分奇怪——一邊掛了他的答卷炫耀大國得賢之美,另一邊又恨得牙癢癢,將他趕出去讓他吃盡苦頭。
偏偏裴渠在很多事上油鹽不進刀槍不入,又因為如今並不怕死,底氣竟然足得誇張。
君臣因為這一張布帛對峙了好一會兒,聖人也確認他實在是個不怕死的家夥,便不再兜繞圈子,直截了當道:“交出國璽,朕什麽都不會再計較。”
“沒有國璽。”裴某人斬釘截鐵地說。
“放屁,國璽就在你那裏。”聖人對睜眼說瞎話的裴渠張口就罵。
“國璽在陛下自己手裏,臣怎麽會有?”
“裝屁個糊塗,我說的不是那個國璽。”罵戰總是不擇措辭,聖人再一次強調:“交出來!”
裴渠沒有立即回話,堂堂正正地沉默著。
國璽一事,要從聖人奪位說起。那年他奪得帝位,正欲登基,國璽卻不翼而飛。“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皇權神授,講究正統合法,國璽於一國之君而言,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但因登基大典在即,遂隻好令工匠重造國璽。之後登基種種雖還算得上順利,但舉國上下,卻時有繼位不正的說法,究其理由也大都在傳國玉璽上。
後來種種謀亂,尤其是諸王連謀那一次,更是聲稱“傳國玉璽在手”,故而要匡扶正統,以製□□。但隨著諸王作亂被鎮壓,便再沒了國璽的下落。
大約是年紀大了的緣故,聖人對所謂傳國玉璽的執著竟然深了起來。他這一生極少被肯定,雖以強權鎮壓著一切言論,但死後呢?梟雄遲暮,也會有不能免俗的顧慮,好像沒有那隻玉璽在手,死前沒有能用過一次,便算不得真正的帝王。
裴渠能理解一個老人家固執的心思,但他抿唇沉默過後,卻是潑了一盆冷水:“傳國玉璽也許早就沒了,各朝流轉萬世千秋,不過是個笑話。既然其他人能造,陛下也能造。國璽不過一介死物,與天命當真有關係嗎?”
聖人唇角微動了動,他心中各番滋味很難再與人說。九五之尊的孤獨,他是坐到這個位置才懂。
他也曾很看得開,但年紀越大,想不通的事竟越來越多,因為身體的逐漸衰頹而逐漸產生的無力感和失控感,令他早年間雄霸天下的氣勢已消退了不少,如今竟然也憂前慮後起來。
“你屁話總是最多,這些話統統塞回肚子裏,將國璽交出來才是正事!”聖人不耐煩地說。
“且不說國璽不在臣這裏,就算在臣這裏,何必這樣逼著臣交?陛下的方法不是很多嗎?”
他說話越發放肆,聖人卻根本不能奈他幾何。
雖然棋局進行過程中,互相製衡必然存在,但大多數時候也有主被動之分。很明顯,這局棋中,裴渠占了上風。因他不怕死,就算拷問他,依他的性子也絕不可能交代國璽的下落;而如果想用南山相威脅,那這隻禽獸必然會說:“既然陛下篤定國璽在臣這裏,要用朝歌性命來逼的話就盡管試試。陛下傷朝歌一根頭發,臣立刻就毀了國璽。”碰上熱愛玉石俱焚的家夥,再好的棋都是白瞎。
投鼠忌器。聖人今日領教了他的真實想法,亦愈發篤定他是知道國璽下落的。
南山在聖人眼中此刻隻是一顆沒什麽用處的棋子,他緩緩放下手中一顆已經把玩了許久的棋,看裴渠仍舊以最初的姿態俯身站著,靜靜地吸了一口氣。
那眉眼中一股努力壓製的邪氣,真的是……和她很像,果然是因同樣姓裴的緣故嗎?
裴渠不動聲色地站著,似乎一點也不覺得這個姿勢吃力,他總是這樣,在對峙一事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天賦,從來不會累不會倦。
而聖人與裴渠僵持這麽久,已到了快服藥的時辰,便有些撐不住。
但他卻沒打算這樣輕輕鬆鬆地放過他,言語寡涼又陰毒地說:“你來之前朕已經審過了那個小丫頭,那孩子真是可憐極了。不過朕認為更可憐的似乎是你。”
他唇角冷峭笑意越發明顯。其實在得知南山吃不出味道之後他就這樣笑過,隻是這時候當著裴渠麵說這話似乎更加解氣,於是笑得也更為陰毒。
裴渠從那聲音中感受到了惡意,將寫有“君臣之約”的布帛收進袖袋裏,往後退了一步,行禮拜道:“時辰不早,請容臣告退。”
聖人壓製住胸腔中一股血氣翻湧,簡截了當地丟了一句“滾吧”就讓他離開。
因天色已晚,裴渠出了丹鳳門隻好宿在光宅寺中過夜。他心中掛念著南山,卻並沒有前去光宅坊西北角金吾鋪探望的打算,盡管他知道南山現在很可能就在那。
關心則亂,在當前局勢下,一意孤行地要靠近她,或許適得其反。他冷靜地想了一想,先前種種,不過是因為不想讓她再受傷害。若這一條都做不到,他又如何能無視她的想法與意願行事呢?
深夜涼風湧進光宅寺走廊裏,一解白日裏的燥熱,天空漆黑,見不到星月,好像又將下雨。簷角懸掛著的鈴鐸聲音動聽悅耳,叮叮咚咚此起彼伏地響起來,像是在驅趕深夜裏無處可歸的魂。
偌大西京,甚至整個國家,在這一派海晏河清的景象之下,遍地是殺戮,從未停過。
——*——*——*——*——
南山被抓進去一事,很少有人知道。鳳娘隻是嘀咕幾句擔心之辭,衙門裏的媒官同僚也隻說“南媒官真是奔波不停啊為台主說親一定很累吧”,鄰居娘子則是曖昧地說“是住到裴郎君家去了嗎”……總之,天下太平,南山也毫發無損。
但她心裏清楚,事情可能隻是個開始。她站在太陽底下有時候自暴自棄地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隻要在這裏喘氣活著,性命與將來便永遠被控在旁人手裏。她手腳無鐐銬,可這些年從來都沒有自由過。
太陽露了會兒臉又慢慢地躲進雲後,天地之間一派陰沉逼仄的意味,更有妖風裹挾著涼爽之氣,自東南方向來。蟬鳴聲漸漸偃旗息鼓,蠛蚊蠅蟲胡亂低飛,山亭水澤下的鯉魚則紛紛探頭吐泡,細長的柳樹枝條無法自控地隨風擺,正值旬假,裴家舊宅裏卻一個人影也沒有。
天氣太悶熱,一家老小都去了別院避暑,而裴渠則慢騰騰地路過山亭,再繼續往北走。裴家舊宅建於多年前,那時裴渠、甚至連裴晉安都沒有出生,這府被擴建改造過很多次,秘密數不勝數,西北角落更是成了一家人的禁忌。
西北角有一口深井,曾經死過人,且因為地勢的關係,常年陰冷,非常駭人。裴家孩子們從小便被告知那地方是有鬼魂出沒的地方,靠近深井,可能就會被溺水鬼拽下去。
因此西北角被冷落至今,很少有人造訪。西北角有個小樓,裴渠幼年時去過一次,但父親知道後便暴打了他一頓,從此他也就再未踏足過。今日家中幾乎無人,他一路無礙地走到小樓前,踏上木階梯,行至門口,輕輕巧巧地便解開了鎖。
作者有話要說:~\(≧▽≦)/~
裴渠所言並非憑空捏造,當年裴府收留孤女一事雖沒有到諸人皆知的地步,但如何也瞞不過聖人的耳目。且因他當時是從淮南歸來,那小女孩的身份便更是值得懷疑。
多疑的皇帝自然不會這樣輕易放過疑點,查出真相來卻也沒有完全捅破,而是升了裴渠的官階,允他借一身緋,讓他去番邦小國待著。明眼人都知道這意味著失信與被放逐,理由也不過是“裴渠之前與諸王走得太近,雖未查出切實的謀反證據,但教訓必須給”。
事實上朝歌本可以成為“裴渠存有二心”的有利證據,但聖人卻並未揪著這點不放,而是默許了朝歌的存在,變相流放了裴渠。
裴渠去國離家,朝歌下落不明,這是當時大多數知情者所知道的後續。於是此後很多年,世上便似乎沒有一個叫作朝歌的小女孩了。
而這時候,裴良春卻要將此事翻出來,以極惡劣的姿態舉報。聖人則完全依照他的意願,將南山抓起來,一副將要審問且不打算放過的模樣。
在帝王之位上待久了,做戲也變成了信手拈來之事。隻是今日演這樣一出,不僅打臉,並且毫無意義,明明心知肚明的事,何必又要擺出興師問罪的姿態來呢?因為聖人篤定裴渠聽到這個消息一定會主動找來。
哎呀,他似乎很久沒有與他聊上一聊了。聖人於是接了他的話回道:“朕年紀大了,以前的事記不清楚難道不是再尋常不過?何況,當年不計較,現在就不能計較?”
“‘若你有本事去番邦小國待上個三年五載朕便什麽都不計較’,難道不是陛下的原話?”裴渠已不想再廢話,“陛下若記性已不如當年,臣定盡職盡責提醒陛下。”他說著竟從袖袋裏摸出了一張布帛。
那布帛上寫的正是九年前荒唐的“君臣約定”,其實嚴格說根本做不得數,但裴渠一本正經拿出來,且當成了“鐵證”以此護身,可見這君臣二人之間,似乎存了某些微妙的關係。
不論是諸王作亂前還是後,不論裴渠做了什麽,聖人對他似乎總是又縱又恨。縱是顯而易見的,恨也是可以擺到明麵上來說的,所以君臣關係也變得十分奇怪——一邊掛了他的答卷炫耀大國得賢之美,另一邊又恨得牙癢癢,將他趕出去讓他吃盡苦頭。
偏偏裴渠在很多事上油鹽不進刀槍不入,又因為如今並不怕死,底氣竟然足得誇張。
君臣因為這一張布帛對峙了好一會兒,聖人也確認他實在是個不怕死的家夥,便不再兜繞圈子,直截了當道:“交出國璽,朕什麽都不會再計較。”
“沒有國璽。”裴某人斬釘截鐵地說。
“放屁,國璽就在你那裏。”聖人對睜眼說瞎話的裴渠張口就罵。
“國璽在陛下自己手裏,臣怎麽會有?”
“裝屁個糊塗,我說的不是那個國璽。”罵戰總是不擇措辭,聖人再一次強調:“交出來!”
裴渠沒有立即回話,堂堂正正地沉默著。
國璽一事,要從聖人奪位說起。那年他奪得帝位,正欲登基,國璽卻不翼而飛。“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皇權神授,講究正統合法,國璽於一國之君而言,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但因登基大典在即,遂隻好令工匠重造國璽。之後登基種種雖還算得上順利,但舉國上下,卻時有繼位不正的說法,究其理由也大都在傳國玉璽上。
後來種種謀亂,尤其是諸王連謀那一次,更是聲稱“傳國玉璽在手”,故而要匡扶正統,以製□□。但隨著諸王作亂被鎮壓,便再沒了國璽的下落。
大約是年紀大了的緣故,聖人對所謂傳國玉璽的執著竟然深了起來。他這一生極少被肯定,雖以強權鎮壓著一切言論,但死後呢?梟雄遲暮,也會有不能免俗的顧慮,好像沒有那隻玉璽在手,死前沒有能用過一次,便算不得真正的帝王。
裴渠能理解一個老人家固執的心思,但他抿唇沉默過後,卻是潑了一盆冷水:“傳國玉璽也許早就沒了,各朝流轉萬世千秋,不過是個笑話。既然其他人能造,陛下也能造。國璽不過一介死物,與天命當真有關係嗎?”
聖人唇角微動了動,他心中各番滋味很難再與人說。九五之尊的孤獨,他是坐到這個位置才懂。
他也曾很看得開,但年紀越大,想不通的事竟越來越多,因為身體的逐漸衰頹而逐漸產生的無力感和失控感,令他早年間雄霸天下的氣勢已消退了不少,如今竟然也憂前慮後起來。
“你屁話總是最多,這些話統統塞回肚子裏,將國璽交出來才是正事!”聖人不耐煩地說。
“且不說國璽不在臣這裏,就算在臣這裏,何必這樣逼著臣交?陛下的方法不是很多嗎?”
他說話越發放肆,聖人卻根本不能奈他幾何。
雖然棋局進行過程中,互相製衡必然存在,但大多數時候也有主被動之分。很明顯,這局棋中,裴渠占了上風。因他不怕死,就算拷問他,依他的性子也絕不可能交代國璽的下落;而如果想用南山相威脅,那這隻禽獸必然會說:“既然陛下篤定國璽在臣這裏,要用朝歌性命來逼的話就盡管試試。陛下傷朝歌一根頭發,臣立刻就毀了國璽。”碰上熱愛玉石俱焚的家夥,再好的棋都是白瞎。
投鼠忌器。聖人今日領教了他的真實想法,亦愈發篤定他是知道國璽下落的。
南山在聖人眼中此刻隻是一顆沒什麽用處的棋子,他緩緩放下手中一顆已經把玩了許久的棋,看裴渠仍舊以最初的姿態俯身站著,靜靜地吸了一口氣。
那眉眼中一股努力壓製的邪氣,真的是……和她很像,果然是因同樣姓裴的緣故嗎?
裴渠不動聲色地站著,似乎一點也不覺得這個姿勢吃力,他總是這樣,在對峙一事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天賦,從來不會累不會倦。
而聖人與裴渠僵持這麽久,已到了快服藥的時辰,便有些撐不住。
但他卻沒打算這樣輕輕鬆鬆地放過他,言語寡涼又陰毒地說:“你來之前朕已經審過了那個小丫頭,那孩子真是可憐極了。不過朕認為更可憐的似乎是你。”
他唇角冷峭笑意越發明顯。其實在得知南山吃不出味道之後他就這樣笑過,隻是這時候當著裴渠麵說這話似乎更加解氣,於是笑得也更為陰毒。
裴渠從那聲音中感受到了惡意,將寫有“君臣之約”的布帛收進袖袋裏,往後退了一步,行禮拜道:“時辰不早,請容臣告退。”
聖人壓製住胸腔中一股血氣翻湧,簡截了當地丟了一句“滾吧”就讓他離開。
因天色已晚,裴渠出了丹鳳門隻好宿在光宅寺中過夜。他心中掛念著南山,卻並沒有前去光宅坊西北角金吾鋪探望的打算,盡管他知道南山現在很可能就在那。
關心則亂,在當前局勢下,一意孤行地要靠近她,或許適得其反。他冷靜地想了一想,先前種種,不過是因為不想讓她再受傷害。若這一條都做不到,他又如何能無視她的想法與意願行事呢?
深夜涼風湧進光宅寺走廊裏,一解白日裏的燥熱,天空漆黑,見不到星月,好像又將下雨。簷角懸掛著的鈴鐸聲音動聽悅耳,叮叮咚咚此起彼伏地響起來,像是在驅趕深夜裏無處可歸的魂。
偌大西京,甚至整個國家,在這一派海晏河清的景象之下,遍地是殺戮,從未停過。
——*——*——*——*——
南山被抓進去一事,很少有人知道。鳳娘隻是嘀咕幾句擔心之辭,衙門裏的媒官同僚也隻說“南媒官真是奔波不停啊為台主說親一定很累吧”,鄰居娘子則是曖昧地說“是住到裴郎君家去了嗎”……總之,天下太平,南山也毫發無損。
但她心裏清楚,事情可能隻是個開始。她站在太陽底下有時候自暴自棄地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隻要在這裏喘氣活著,性命與將來便永遠被控在旁人手裏。她手腳無鐐銬,可這些年從來都沒有自由過。
太陽露了會兒臉又慢慢地躲進雲後,天地之間一派陰沉逼仄的意味,更有妖風裹挾著涼爽之氣,自東南方向來。蟬鳴聲漸漸偃旗息鼓,蠛蚊蠅蟲胡亂低飛,山亭水澤下的鯉魚則紛紛探頭吐泡,細長的柳樹枝條無法自控地隨風擺,正值旬假,裴家舊宅裏卻一個人影也沒有。
天氣太悶熱,一家老小都去了別院避暑,而裴渠則慢騰騰地路過山亭,再繼續往北走。裴家舊宅建於多年前,那時裴渠、甚至連裴晉安都沒有出生,這府被擴建改造過很多次,秘密數不勝數,西北角落更是成了一家人的禁忌。
西北角有一口深井,曾經死過人,且因為地勢的關係,常年陰冷,非常駭人。裴家孩子們從小便被告知那地方是有鬼魂出沒的地方,靠近深井,可能就會被溺水鬼拽下去。
因此西北角被冷落至今,很少有人造訪。西北角有個小樓,裴渠幼年時去過一次,但父親知道後便暴打了他一頓,從此他也就再未踏足過。今日家中幾乎無人,他一路無礙地走到小樓前,踏上木階梯,行至門口,輕輕巧巧地便解開了鎖。
作者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