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家裏,叔叔一家還沒有回來。家裏大姑姑和小姑姑都還住著,見李小荷一行人這麽早就回來了,都有點吃驚。所幸小姑姑的婆家就是村子裏的,當晚就和小姑父回去住了,不然這麽多人連住宿都困難。


    小姑姑的婆家是村子裏唯一一家外姓人家,姓鍾,叫鍾貴。據說是從外地逃荒來到這兒的,早年就在平安鎮上一個木匠那兒做學徒,可能是沒那個天賦吧,反正最後也沒能出師。辛好還攢了點兒錢,在李家凹這邊買了兩畝地,就紮根在這兒了。


    當然,就因為兩畝地可能李家凹也不能讓他在這兒落戶,是他的妻子汪氏,恰好跟村子裏李繼業的媳婦一個姓,都姓汪,就認了個幹親,李繼業也幫著在裏正那裏說了點兒好話,最後事情也就成了。


    雖然鍾貴沒有學到木匠手藝,不過他的大兒子頭腦卻是不錯的,在平安鎮上有一家竹器鋪子,就是賣竹製東西的,大件兒的有像竹椅,竹席,小件兒的有什麽筲箕,籮筐。


    鍾貴在平安鎮上混過那麽些年,人還是結交了那麽些的,他的女兒就嫁的很好,所以就算是小兒子不那麽成器,他還是成天過得挺樂嗬。


    而這個不成器的小兒子就是李小荷的小姑父。其實這個小兒子並不是不成器,隻是鍾貴一向認為莊稼人一年到頭在地裏刨食,累死累活也隻夠個溫飽,哪有生意人出息呢?所以這個留在李家凹種地的小兒子,自然就是不成器啦!


    要李小荷說,其實鍾貴的妻子汪氏才是個賢惠人,她將三個孩子都教的很好,三姐弟就算是不在一起感情也是很好,不管是姐姐還是哥哥,都知道這個弟弟家裏差了些,逢年過節總是會貼補他一些。


    李小荷的小姑姑在婆家那就是墊底的,要是在李家,那就是最好的。她也不用幹什麽活兒,也就是帶著她大伯家的一個孩子,她自己的一個女兒,滿山的跑。她最是喜歡李小蘭,大概是因為李小蘭出生的時候她還沒有嫁人,而老婆子對於夏氏生了女兒有些不滿,做家務活兒經常摔摔打打,夏氏隻好多做些活兒,而孫氏又還未進門,李小蘭就是由小姑姑帶著的。


    這次,小姑姑回去時,也帶著李小蘭一起到她家去,說是家裏這麽多人,她帶走一個,大家能住鬆泛點兒。


    大過節的,又都知道她們兩個一向是親得很的,自然沒有不同意的。


    大姑姑嫁到了平安鎮外邊兒,離得挺遠,一年也就是回來個兩三回,本想多住幾天,隻是現在李東林一家回來的早,到底不方便,初六就回了。


    夏氏想著早點兒把荷包做起來,就催促著李東林,找個時間去一下平安鎮上,到大舅鋪子裏拿花樣子。


    李東林笑她太心急:“這才初幾?大舅子回沒回還兩說呢。”


    夏氏想著自己真是粗心,走時忘記問二哥什麽時候回鎮上了。又想大多數鋪子都是初五就開門了,應該也差不多了。


    於是初八這天,就拉著李東林,帶上李小荷跟小阿福趁早去了平安鎮。走前特意去小姑姑家問了問李小蘭,結果人表示十五要去鎮上看燈會,今天就不跟你們去了。


    到鎮上,大多數店鋪都已經開門做生意了,而一些小吃攤上人更是多,夏氏心情好,給李小荷和阿福一人買了一串糖葫蘆。


    大舅的雜貨鋪果然已經開門,大舅在跟一個客人說著什麽,周氏笑著將他們幾個帶到店鋪後麵。


    李小荷是第一次來大舅的鋪子,這後麵是一個小院兒,有三間屋子。院子不大,布置得簡單大方,有一個小木桌,邊上放著幾把小竹椅。周氏又進屋搬了把竹椅出來給幾人坐下,又給李東林夫妻沏了茶,拿來一盤子糖豆招呼李小荷跟阿福吃。


    過了一會兒,大舅進來了,拿著一疊花樣子遞給夏氏,又將幾隻荷包拿給夏氏看,“這種荷包都是用上好的綢緞做的,加上這精致的繡花,能賣十文錢一個。這一種料子差點兒,但是繡的好的,也能賣五文錢。你可以先做這種的,市麵上賣的細布做的,花樣兒也簡單,雖然隻能賣三文錢一個,但是多做幾個,也是一樣的。”


    夏氏每個荷包都仔細看過,心裏按按思量,綢緞的成本太高了,肯定不做這個。自己平日還要做活兒,不可能一天隻幹這繡花的活計,花樣簡單點兒正好,雖說這荷包隻能賣三文錢一個,但是繡工並不繁複,的確是多做多賺的。


    心裏已經決定聽二哥的建議。


    李小荷伸手想拿過荷包來看看,被夏氏拍掉手。她抿著嘴,瞄著那小小荷包上精致的繡工,栩栩如生的芙蓉花,活靈活現的撲球的小貓,而就算是那最便宜的三文錢的荷包,上麵的繡的那什麽卷草紋也是顏色過渡的細膩,針腳整齊猶如現代機器工作,最可惡的是,它隻賣三文錢。


    怪不得夏氏一點兒也不驚訝她能做出個拚布小包兒來,跟這比起來,那就是小孩子玩意兒!


    李小荷蔫兒了,看來自己想的太簡單了啊,誰他媽.說的帶著現代的知識穿越,就一定能賺錢的?一群大騙子!


    李小荷在心裏哀悼著離自己而去的銀子,連大舅原本說給她要“一點兒”的碎布頭,變成了一大包,也沒能讓她心情好起來。有什麽用呢,就她這手藝,做出來也沒人買。


    相較於李小荷的無精打采,夏氏簡直就像打了雞血一般,一路腳下生風地跑了好幾個店鋪,精心挑選了布料繡線。還好她還記得幾個店鋪比較一翻,挑選出價格最公道的買了。


    平安鎮很大,加上這又是年節期間,非常熱鬧。李小荷看到有捏麵人兒的,畫糖畫的,隻是夏氏根本就沒容她細看,連幾條街道都沒逛完,就催促著幾人往家趕。


    從這天起,夏氏隻要一有時間就做荷包,而且她在做之前還會仔細將手洗幹淨,李小荷想幫著她做做縫合這些簡單的事,被她揮揮手,趕蒼蠅一般趕走了,“你大舅不是給了你一袋子碎布頭嗎?做你自己的去。”


    李小荷沒有動力,不是很想做。


    烏梅卻巴拉著李小荷,猶豫了好幾回,才跟她請求:“二姐,你給我做兩個荷包吧。”


    李小荷看她眼巴巴的樣子,答應了,問她:“你想要什麽樣子的?”


    烏梅想了想說:“隨便什麽樣子都行,”又覺得這樣沒有要求是不是更難啊,就說:“就這個布包這樣就很好啦!”這三姐妹從布包做好,基本上就每天都背著,尤其是過年,有了它,裝零食什麽的方麵多啦,而且包包大,裝的多!


    李小荷對於妹妹的請求還挺高興的,畢竟自己的作品還是有人喜歡的啦!


    她想了想,選了一組布料,按照小木屋的樣子拚著做了一個荷包。做好了一看,哎,這樣的圖案還是做成抱枕比較合適啊。這樣的小東西,還是做成動物元素的比較好,萌萌的。


    想到就做,李小荷仔細設計了幾組小熊的圖案,準備做成小荷包。


    花了幾天時間,成品李小荷自己也很滿意,烏梅更是哪個都愛不釋手。她摸摸這隻荷包上小熊的耳朵,又捏捏那隻荷包上軟軟的熊掌,哦,這兒還有一隻圓圓的小尾巴。


    李小荷看她那一臉糾結的小模樣兒,揮一揮小手,“全都送給你吧!”


    烏梅雙眼發亮,跳起來抱著李小荷連聲問:“真的嗎?真的嗎?”看到李小荷點頭後,她將頭靠在李小荷肩上,拍馬屁:“二姐,你太好了,我最喜歡你了。”


    大概是荷包打開了烏梅情感的宣泄口,當天晚上,她跟李小荷一個被子,悄悄跟李小荷說:“過了正月十五,我就要到鎮上的王善人家做丫鬟了。”


    李小荷大吃一驚:“為什麽呀?”


    烏梅趕緊將被子拉起來,將兩人都蓋住,才跟李小荷說:“你小聲一點啦。”又輕輕放下被子,聽了聽,沒什麽動靜,又將頭伸進被子,接著說:“我娘說的,我沒爹,大窯洞的地以後都要留給弟弟的,她也沒錢給我準備嫁妝,讓我做丫鬟自己存錢做嫁妝。”


    李小荷之前就知道大窯洞就是烏梅外家那個村子,因為有一個燒瓦窯,所以人們都叫那窯洞。烏梅的外家跟她去世的父親家是一個村子的,沈家跟孫家兩姓都是那的大族,兩姓勢力誰也壓不住誰。這也是孫氏在丈夫死後,能帶著兩個孩子改嫁的原因,當然孩子還是姓沈,沈家該給沈仁傑的還是要給,而等到他及冠娶親之後,也是要回歸宗祠的。沈仁傑是二牛的大名。


    李小荷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她說:“你還不到七歲呢。”


    “娘說簽的是十年的契,那時候我十七,剛好可以回來備嫁了。”


    這一瞬間,李小荷腦子裏第一個念頭竟然是,還好我爹娘都在。


    烏梅將自己的秘密告訴了李小荷,心裏反而輕鬆了一些,她也不管李小荷怎麽想,她隻是想找一個人說說自己的想法而已。


    不要覺得六歲還小,隻要是個人就有自己的想法,而不管她的想法是幼稚還是成熟,對她自己來說都是應該被重視的。


    “我五叔說,王善人的兒子是舉人,一家都是知書識禮的,沒有苛待下人的事……幹得好的,除了月錢,還另有賞錢呢……聽說他們家下人穿的都比我們好,吃的也比我們好,有時候會允許下人回家看看。二姐,要是真的,我就給你帶桂花糕回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之村扉記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蔻蔻之思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蔻蔻之思並收藏穿越之村扉記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