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四章 磨豆腐
60年代:我有一個商店 作者:影子狸花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山洞裏的黃花梨木被一一搬出來,不多不少,加上周益民家裏的那根,一共80根,最粗的那根,一個人抱不住。
其中一部分,直接搬上車。
一趟是拉不完的。
木匠按照現在的行情,給估了一個價。在周益民看來,那就是白菜價。但以現在村民的認知而言,那可就不低了。
至少讓他們花幾塊錢,甚至十塊錢左右買一根木料,他們絕對不會幹那種傻事。
裝不完的,先堆在學校附近的空地上。
最後一算,這賣木料的錢,和前麵那一車的玉米堪堪相抵。還差些,周益民幹脆說抹平了。
周益民讓人將村裏的石磨清洗幹淨。
“十六叔,要磨什麽?”洗石磨的人好奇地問道。
“弄點豆腐吃。”
今天回來,還帶回來以前1元購的黃豆,就想著吃一頓豆腐之類。
村裏就隻有一個石磨,而且是公用的。
“那我們幫您推磨。”那人很自覺地說道。
周益民搖頭:“生產隊不是有頭驢嗎?拉過來。”
有驢不用,用什麽人?
那人苦笑:“那頭驢今天休息,可不敢趕出來拉磨,不得被支書罵死?”
生產隊的驢也不敢天天讓它幹活,在農村,那些牲畜比人還要金貴,有時候得好吃好喝伺候呢!
周益民直呼好家夥。
“行吧!那就辛苦你們了。”
周益民要磨的黃豆可不是三五斤,他自己搞不定,所以原計劃是借生產隊那頭驢用一用的。
誰知道,人家還有休息天。要知道在農村,人都沒有休息日,幾乎是天天幹活。
後世動不動就拿生產隊的驢來作比較,那樣的梗一度非常流行。但生產隊的驢工作多長時間、休息多長時間,他們一無所知。
“嘿嘿!小意思。”
他們很樂意給周益民幹活。
周益民從來不會讓幫他幹活的人吃虧。
弄幹淨石磨之後,周益民將黃豆扛過來。大家一看,瞪大眼睛,要磨這麽多?
“十六叔,這都磨豆腐?”
周益民點頭:“都磨了。”
好家夥!
有人立即提議,再叫兩三個人來幫忙。於是,在村食堂幹活的三四個婦女被喊過來。
磨豆腐,首先是碾片脫殼,將幹黃豆分批倒進石磨中碾壓,令其脫殼並成片狀。本來,那些豆殼,周益民是打算扔的,但村裏人肯定不會浪費。
畢竟連稻殼、麥殼都不放過,怎麽會放過豆殼?
所以,那些豆殼讓村食堂的人收集起來。
脫了殼的豆片,婦女們用水浸泡。這些活,她們還是很熟悉的,不需要周益民指手畫腳,讓周益民回去休息都行。
“留點做豆腐腦。”周益民開口道。
很多人分不清豆腐腦、豆花,以及豆腐。
其實,它們的區別就是凝結的時間長短。豆腐腦是時間最短的,後麵就是豆花,豆花繼續凝結就是豆腐。
說到豆腐腦,甜鹹之爭又開始了。
南方人南方把豆腐腦叫作水豆腐或豆腐花,隻放糖,南方人認為甜豆腐腦香滑甜嫩的口感更好吃,不管是撒上白糖還是紅糖糖漿都是美味,甜甜的又不膩。
到了北方,豆腐腦多是做為早點來吃,放鹵。
鹵的烹製要用鮮羊肉片和好口磨湯,火候要掌握好,不能用燉肉的技法熬鹵,才能保持鹵的新鮮。
澆完鹵後,加上佐料,豆腐腦瞬間香味四溢。
實際上,不僅是豆腐腦,就連豆腐,南北做豆腐的方法都不一樣。
北方的豆腐又叫“鹵水豆腐”,是用鹵水作為凝固劑的,鹵水中的鈣鎂離子與大豆蛋白相結合發生凝固反應,使豆腐成形。
豆腐成型後,還要用豆腐壓豆腐的方法進行壓榨,壓榨約30分鍾,為使豆腐進一步排水,以達到規定的質量,使產品堅挺而有彈性。所以豆腐硬度較高,質地較粗糙。
而南方的豆腐用石膏做凝固劑,因此也叫“石膏豆腐”。石膏的化學成分是硫酸鈣,溶解度低,凝固速度比鹵水要慢。
此外,還有一種豆腐,叫內酯豆腐,是用一種叫“葡萄糖酸內酯”的東西作為凝固劑。
葡萄糖酸內酯引發的凝固進行得比較慢,所以可以把豆漿進行超高溫滅菌,加入葡萄糖酸內酯之後,再裝盒密封。
這樣得到的豆腐,保質期就遠比另外兩種豆腐要長。
三種豆腐,以同樣的重量來說,營養成分的含量就是“北豆腐>南豆腐>內酯豆腐”。
尤其是鈣,南豆腐跟同樣重量的牛奶相當,而北豆腐甚至還要更高一些,而內酯豆腐可以忽略。
“沒問題!益民你等著。”
大家都興致很高,幹活特別有勁。
因為他們知道,既然周益民磨那麽多豆腐,他一家肯定吃不完,按照他的行事作風,大概率是會讓大家都吃兩口的。
幾乎人人有份,那他們幹活肯定有勁呀!
“我們村有鹵水吧?”周益民又問。
沒有鹵水的話,就隻能配點石膏,做南方的那種石膏豆腐。石膏比較容易弄,上次加蓋房子,就還剩下石灰。石灰再加工一下,就能變成石膏。
“有,七奶奶家以前是做豆腐的。”有人馬上回應。
去了殼的豆片浸泡了一段時間,他們開始磨漿。
這一步,通常是兩個人操作。一人用一支礱臂不停地轉動石磨,一人負責加料黃豆和水。人力轉動石磨,伴和著清水將黃豆片磨成豆漿。
這豆漿還需要過濾豆渣。
磨出來的豆漿,婦女用一個密實的麵粉袋裝上豆漿,然後用力將漿液擠出,流入一個桶中。
隨後將純豆漿倒進一個大鍋,經煮沸後裝進一個按比例配以鹵水的木桶裏,並用一支木槳攪勻,然後讓其冷卻、凝結。
最後,村婦們取出長約60x60x4厘米的槽形木板,板麵呈方格狀,並各墊上一塊白布,接下來用瓢將已凝結的豆腐腦舀到幾塊木板槽裏,用槽裏的白布蓋住,再壓上一塊木板和石頭,令其減少含水量並成形。
當然,她們也不忘留出一部分豆腐腦,端到周益民家去。
其中一部分,直接搬上車。
一趟是拉不完的。
木匠按照現在的行情,給估了一個價。在周益民看來,那就是白菜價。但以現在村民的認知而言,那可就不低了。
至少讓他們花幾塊錢,甚至十塊錢左右買一根木料,他們絕對不會幹那種傻事。
裝不完的,先堆在學校附近的空地上。
最後一算,這賣木料的錢,和前麵那一車的玉米堪堪相抵。還差些,周益民幹脆說抹平了。
周益民讓人將村裏的石磨清洗幹淨。
“十六叔,要磨什麽?”洗石磨的人好奇地問道。
“弄點豆腐吃。”
今天回來,還帶回來以前1元購的黃豆,就想著吃一頓豆腐之類。
村裏就隻有一個石磨,而且是公用的。
“那我們幫您推磨。”那人很自覺地說道。
周益民搖頭:“生產隊不是有頭驢嗎?拉過來。”
有驢不用,用什麽人?
那人苦笑:“那頭驢今天休息,可不敢趕出來拉磨,不得被支書罵死?”
生產隊的驢也不敢天天讓它幹活,在農村,那些牲畜比人還要金貴,有時候得好吃好喝伺候呢!
周益民直呼好家夥。
“行吧!那就辛苦你們了。”
周益民要磨的黃豆可不是三五斤,他自己搞不定,所以原計劃是借生產隊那頭驢用一用的。
誰知道,人家還有休息天。要知道在農村,人都沒有休息日,幾乎是天天幹活。
後世動不動就拿生產隊的驢來作比較,那樣的梗一度非常流行。但生產隊的驢工作多長時間、休息多長時間,他們一無所知。
“嘿嘿!小意思。”
他們很樂意給周益民幹活。
周益民從來不會讓幫他幹活的人吃虧。
弄幹淨石磨之後,周益民將黃豆扛過來。大家一看,瞪大眼睛,要磨這麽多?
“十六叔,這都磨豆腐?”
周益民點頭:“都磨了。”
好家夥!
有人立即提議,再叫兩三個人來幫忙。於是,在村食堂幹活的三四個婦女被喊過來。
磨豆腐,首先是碾片脫殼,將幹黃豆分批倒進石磨中碾壓,令其脫殼並成片狀。本來,那些豆殼,周益民是打算扔的,但村裏人肯定不會浪費。
畢竟連稻殼、麥殼都不放過,怎麽會放過豆殼?
所以,那些豆殼讓村食堂的人收集起來。
脫了殼的豆片,婦女們用水浸泡。這些活,她們還是很熟悉的,不需要周益民指手畫腳,讓周益民回去休息都行。
“留點做豆腐腦。”周益民開口道。
很多人分不清豆腐腦、豆花,以及豆腐。
其實,它們的區別就是凝結的時間長短。豆腐腦是時間最短的,後麵就是豆花,豆花繼續凝結就是豆腐。
說到豆腐腦,甜鹹之爭又開始了。
南方人南方把豆腐腦叫作水豆腐或豆腐花,隻放糖,南方人認為甜豆腐腦香滑甜嫩的口感更好吃,不管是撒上白糖還是紅糖糖漿都是美味,甜甜的又不膩。
到了北方,豆腐腦多是做為早點來吃,放鹵。
鹵的烹製要用鮮羊肉片和好口磨湯,火候要掌握好,不能用燉肉的技法熬鹵,才能保持鹵的新鮮。
澆完鹵後,加上佐料,豆腐腦瞬間香味四溢。
實際上,不僅是豆腐腦,就連豆腐,南北做豆腐的方法都不一樣。
北方的豆腐又叫“鹵水豆腐”,是用鹵水作為凝固劑的,鹵水中的鈣鎂離子與大豆蛋白相結合發生凝固反應,使豆腐成形。
豆腐成型後,還要用豆腐壓豆腐的方法進行壓榨,壓榨約30分鍾,為使豆腐進一步排水,以達到規定的質量,使產品堅挺而有彈性。所以豆腐硬度較高,質地較粗糙。
而南方的豆腐用石膏做凝固劑,因此也叫“石膏豆腐”。石膏的化學成分是硫酸鈣,溶解度低,凝固速度比鹵水要慢。
此外,還有一種豆腐,叫內酯豆腐,是用一種叫“葡萄糖酸內酯”的東西作為凝固劑。
葡萄糖酸內酯引發的凝固進行得比較慢,所以可以把豆漿進行超高溫滅菌,加入葡萄糖酸內酯之後,再裝盒密封。
這樣得到的豆腐,保質期就遠比另外兩種豆腐要長。
三種豆腐,以同樣的重量來說,營養成分的含量就是“北豆腐>南豆腐>內酯豆腐”。
尤其是鈣,南豆腐跟同樣重量的牛奶相當,而北豆腐甚至還要更高一些,而內酯豆腐可以忽略。
“沒問題!益民你等著。”
大家都興致很高,幹活特別有勁。
因為他們知道,既然周益民磨那麽多豆腐,他一家肯定吃不完,按照他的行事作風,大概率是會讓大家都吃兩口的。
幾乎人人有份,那他們幹活肯定有勁呀!
“我們村有鹵水吧?”周益民又問。
沒有鹵水的話,就隻能配點石膏,做南方的那種石膏豆腐。石膏比較容易弄,上次加蓋房子,就還剩下石灰。石灰再加工一下,就能變成石膏。
“有,七奶奶家以前是做豆腐的。”有人馬上回應。
去了殼的豆片浸泡了一段時間,他們開始磨漿。
這一步,通常是兩個人操作。一人用一支礱臂不停地轉動石磨,一人負責加料黃豆和水。人力轉動石磨,伴和著清水將黃豆片磨成豆漿。
這豆漿還需要過濾豆渣。
磨出來的豆漿,婦女用一個密實的麵粉袋裝上豆漿,然後用力將漿液擠出,流入一個桶中。
隨後將純豆漿倒進一個大鍋,經煮沸後裝進一個按比例配以鹵水的木桶裏,並用一支木槳攪勻,然後讓其冷卻、凝結。
最後,村婦們取出長約60x60x4厘米的槽形木板,板麵呈方格狀,並各墊上一塊白布,接下來用瓢將已凝結的豆腐腦舀到幾塊木板槽裏,用槽裏的白布蓋住,再壓上一塊木板和石頭,令其減少含水量並成形。
當然,她們也不忘留出一部分豆腐腦,端到周益民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