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 打麥機
60年代:我有一個商店 作者:影子狸花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十六弟,你造的這是啥?”
村裏的木匠有點搞不清楚,前幾天,周益民就找他打造了這玩意,櫃子不像櫃子。似乎還不完整,還有別的零件需要安裝,所以他看不出是做什麽用的。
“這是打麥機。”周益民告訴他。
還有點別的零件,他已經讓鋼鐵廠那邊幫忙打造。
其實,就是小麥脫粒機。
脫粒機在國外已經不是什麽新鮮事物,甚至在18世紀40年代的時候,蘇格蘭人就發明了最原始的脫粒機,那種脫粒機由水力驅動的一係列連枷結構組成,其能力相當於30個勞動力。
從19世紀40年代開始,英國脫粒機的成功持續了100年。在需求高峰期,英國製造的脫粒機成為許多國家的熱門選擇。
如今,海外都出現聯合收割機了。
而國內,收割小麥的方式還很原始,尤其是農村,幾乎還停留在人力收割。
農民們用鐮刀將小麥割下來,搬回碾場,將小麥鋪在碾場上,然後靠牲口帶石碌進行碾壓,一天碾一場,在天氣晴好情況下每個小隊碾完需要十天左右。
老支書急著買毛驢,也是為了這次收麥,他相信,有了更多的毛驢,小麥脫粒工作會更快。
“打麥機?”木匠一愣。
周家莊還沒出現過機械收割,自然也就比較陌生了。
“嗯!就是把割下來的小麥,往裏麵送,就能脫粒,不需要用石碌碾,更方便、快捷,省時省力。”周益民解釋。
木匠看著眼前的“大家夥”,難以置信。
就這玩意,能給小麥脫粒,不需要牲口拖石滾碾來碾去。
“還缺點什麽吧?”他又問道。
周益民點頭:“差點關鍵部位,明天弄過來,安裝上去就行。”
小麥脫粒機,跟打穀機其實也是差不多的,大同小異而已。
眼前的,不用電,也不燒油,所以隻能人力驅動。但即便是人力驅動,脫粒的速度、效果都要比用石碌碾壓的好。
脫粒機的使用,說是農業的一次改革也不為過,大大地將勞動力解放出來,提高了效率。
沒過多久,村裏人都知道,木匠這些天打造的,是打麥機,紛紛來圍觀。
就是老支書、大隊長也不能免俗。
“怎麽給小麥脫粒?我怎麽有點看不懂呢?”
老支書瞥了那貨一眼,說道:“你看不懂就對了。”
現場頓時響起一陣哄笑聲。
村裏有名的“大聰明”,確實不需要看懂。
木匠解釋:“還沒全呢!益民說,還有零件在鋼鐵廠,等安裝好,你們就可以見識、見識了。”
說實話,他自己都很期待。
畢竟這玩意他也參與了製造。
如果真的能高效脫粒,他多少也會跟著沾點名氣,想想都激動。
“支書,什麽時候殺豬?”有人則是想著吃肉。
按照慣例,收割前肯定得殺一頭豬,給大家開開葷的。
“後天早上吧!起床早點。”
村裏一共養了10頭豬,也就最近才稍微養肥一點。之前,那些豬隻能吃豬草,能肥才怪。但也沒辦法,人都沒得吃,誰還顧得上豬呀?
計劃經濟時代,由於生豬不允許私自出售,必須統一交給國家,再由國家來進行分配。
因此,大家養豬的積極性也不怎麽高。
這時候有任務豬的說法,任務豬太瘦的話,還會被批評,豬的重量不能低於90斤。
周家莊的10頭豬,有8頭需要交給國家。
老支書此話一出,有些村民歡呼起來。
想到殺豬吃肉,有人就忍不住流口水。
到了第二天,周益民將脫粒機的關鍵零件運回來。隨行的,還有一位鋼鐵廠的領導——丁主任。
鋼鐵廠得知周益民又打造東西,當即就重視起來。
盡管周益民跟他們說了,那隻是小麥脫粒機,國外早就有了,不能出口。但那些領導立馬意識到脫粒機在國內的重要性,他們很想搞清楚這脫粒機的性能。
“丁主任,那邊種的作物,基本上都是我們鋼鐵廠統一采購。”周益民指著河床那邊,蓋著塑料膜,非常顯眼。
“好,好呀!”丁主任大喜。
作為後勤主任,他當然希望吃的東西供應渠道多、穩定呀!
跟周家莊合作,無疑是一步非常精妙的棋。
“讓鄉親們多種點,我們鋼鐵廠吃得下,不用擔心。”他開口道。
隨後,他目光看向麥田。
可惜呀!這些麥子得統一上交,哪怕是他們鋼鐵廠,都不能擅自跟周家莊采購。
周益民將鋼鐵廠打造的零件安裝上去,很快就組成一台經典的人力打麥機。
這種打麥機,他們一共製造了三台。
“這就可以了?”丁主任問道。
他雖然沒用過這種打麥機,但也是搞過生產的人,他自己也是農民出身。建國後,傍上了老丈人,才能坐到現在的位置。
“試一下就知道。”周益民說道。
“快,去割些小麥回來。”丁主任喊道。
有人朝麥田那邊衝過去,都很好奇,那“機器”是怎麽脫粒的。
而此時,村民們開始磨鐮刀,等著“開鐮”。
磨鐮多用青石,石麵平滑柔和,磨出的刀刃更有韌勁。
老支書吩咐,讓大家今天就開始收割。公社那邊來人了,人家來看了麥田的小麥,看到可以收割,當即要求周家莊開始搶收。
一刻都不想等的意思。
大家不知道,現在國家糧食供應非常緊張,隻能開始“催收”。小麥熟了,就別等了,早點小麥進倉,就早點緩解現如今的糧食危機。
此時,就連學校都開始放假。
老師帶著學生,準備到收割的麥田撿麥穗。小孩子的作用,也僅限於此了。
小麥是成熟最早的農作物,也是細糧,所以特別珍惜,務必顆粒歸倉,一個麥穗也不能浪費。
“開鐮!”老支書大喝一聲。
他雖然一把年紀了,但這種事還是帶頭,站在最前麵,左手攏麥,右手執鐮,輕輕的一揮一收,舉起一束麥把高高揚起在人們麵前,如同揚起一麵旗幟。
其他人,也開始行動起來。
村裏的木匠有點搞不清楚,前幾天,周益民就找他打造了這玩意,櫃子不像櫃子。似乎還不完整,還有別的零件需要安裝,所以他看不出是做什麽用的。
“這是打麥機。”周益民告訴他。
還有點別的零件,他已經讓鋼鐵廠那邊幫忙打造。
其實,就是小麥脫粒機。
脫粒機在國外已經不是什麽新鮮事物,甚至在18世紀40年代的時候,蘇格蘭人就發明了最原始的脫粒機,那種脫粒機由水力驅動的一係列連枷結構組成,其能力相當於30個勞動力。
從19世紀40年代開始,英國脫粒機的成功持續了100年。在需求高峰期,英國製造的脫粒機成為許多國家的熱門選擇。
如今,海外都出現聯合收割機了。
而國內,收割小麥的方式還很原始,尤其是農村,幾乎還停留在人力收割。
農民們用鐮刀將小麥割下來,搬回碾場,將小麥鋪在碾場上,然後靠牲口帶石碌進行碾壓,一天碾一場,在天氣晴好情況下每個小隊碾完需要十天左右。
老支書急著買毛驢,也是為了這次收麥,他相信,有了更多的毛驢,小麥脫粒工作會更快。
“打麥機?”木匠一愣。
周家莊還沒出現過機械收割,自然也就比較陌生了。
“嗯!就是把割下來的小麥,往裏麵送,就能脫粒,不需要用石碌碾,更方便、快捷,省時省力。”周益民解釋。
木匠看著眼前的“大家夥”,難以置信。
就這玩意,能給小麥脫粒,不需要牲口拖石滾碾來碾去。
“還缺點什麽吧?”他又問道。
周益民點頭:“差點關鍵部位,明天弄過來,安裝上去就行。”
小麥脫粒機,跟打穀機其實也是差不多的,大同小異而已。
眼前的,不用電,也不燒油,所以隻能人力驅動。但即便是人力驅動,脫粒的速度、效果都要比用石碌碾壓的好。
脫粒機的使用,說是農業的一次改革也不為過,大大地將勞動力解放出來,提高了效率。
沒過多久,村裏人都知道,木匠這些天打造的,是打麥機,紛紛來圍觀。
就是老支書、大隊長也不能免俗。
“怎麽給小麥脫粒?我怎麽有點看不懂呢?”
老支書瞥了那貨一眼,說道:“你看不懂就對了。”
現場頓時響起一陣哄笑聲。
村裏有名的“大聰明”,確實不需要看懂。
木匠解釋:“還沒全呢!益民說,還有零件在鋼鐵廠,等安裝好,你們就可以見識、見識了。”
說實話,他自己都很期待。
畢竟這玩意他也參與了製造。
如果真的能高效脫粒,他多少也會跟著沾點名氣,想想都激動。
“支書,什麽時候殺豬?”有人則是想著吃肉。
按照慣例,收割前肯定得殺一頭豬,給大家開開葷的。
“後天早上吧!起床早點。”
村裏一共養了10頭豬,也就最近才稍微養肥一點。之前,那些豬隻能吃豬草,能肥才怪。但也沒辦法,人都沒得吃,誰還顧得上豬呀?
計劃經濟時代,由於生豬不允許私自出售,必須統一交給國家,再由國家來進行分配。
因此,大家養豬的積極性也不怎麽高。
這時候有任務豬的說法,任務豬太瘦的話,還會被批評,豬的重量不能低於90斤。
周家莊的10頭豬,有8頭需要交給國家。
老支書此話一出,有些村民歡呼起來。
想到殺豬吃肉,有人就忍不住流口水。
到了第二天,周益民將脫粒機的關鍵零件運回來。隨行的,還有一位鋼鐵廠的領導——丁主任。
鋼鐵廠得知周益民又打造東西,當即就重視起來。
盡管周益民跟他們說了,那隻是小麥脫粒機,國外早就有了,不能出口。但那些領導立馬意識到脫粒機在國內的重要性,他們很想搞清楚這脫粒機的性能。
“丁主任,那邊種的作物,基本上都是我們鋼鐵廠統一采購。”周益民指著河床那邊,蓋著塑料膜,非常顯眼。
“好,好呀!”丁主任大喜。
作為後勤主任,他當然希望吃的東西供應渠道多、穩定呀!
跟周家莊合作,無疑是一步非常精妙的棋。
“讓鄉親們多種點,我們鋼鐵廠吃得下,不用擔心。”他開口道。
隨後,他目光看向麥田。
可惜呀!這些麥子得統一上交,哪怕是他們鋼鐵廠,都不能擅自跟周家莊采購。
周益民將鋼鐵廠打造的零件安裝上去,很快就組成一台經典的人力打麥機。
這種打麥機,他們一共製造了三台。
“這就可以了?”丁主任問道。
他雖然沒用過這種打麥機,但也是搞過生產的人,他自己也是農民出身。建國後,傍上了老丈人,才能坐到現在的位置。
“試一下就知道。”周益民說道。
“快,去割些小麥回來。”丁主任喊道。
有人朝麥田那邊衝過去,都很好奇,那“機器”是怎麽脫粒的。
而此時,村民們開始磨鐮刀,等著“開鐮”。
磨鐮多用青石,石麵平滑柔和,磨出的刀刃更有韌勁。
老支書吩咐,讓大家今天就開始收割。公社那邊來人了,人家來看了麥田的小麥,看到可以收割,當即要求周家莊開始搶收。
一刻都不想等的意思。
大家不知道,現在國家糧食供應非常緊張,隻能開始“催收”。小麥熟了,就別等了,早點小麥進倉,就早點緩解現如今的糧食危機。
此時,就連學校都開始放假。
老師帶著學生,準備到收割的麥田撿麥穗。小孩子的作用,也僅限於此了。
小麥是成熟最早的農作物,也是細糧,所以特別珍惜,務必顆粒歸倉,一個麥穗也不能浪費。
“開鐮!”老支書大喝一聲。
他雖然一把年紀了,但這種事還是帶頭,站在最前麵,左手攏麥,右手執鐮,輕輕的一揮一收,舉起一束麥把高高揚起在人們麵前,如同揚起一麵旗幟。
其他人,也開始行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