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喝喜酒
60年代:我有一個商店 作者:影子狸花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爺爺、奶奶!你們等會嚐嚐我做的糖炒栗子。”
周益民還是會哄老太太的,看到兩老回來,連忙上去攙扶老太太。
本來老太太還有點心疼,用糖炒栗子,估計整個周家莊都隻有他們家益民是這麽幹的,甚至周邊幾個村都沒人那樣做。
糖多精貴呀!
他們農村人最懂。
但被大孫子這一攙扶,加上一句讓他們嚐,一瞬間啥都不重要了。
老太太沒啥奢求,很容易滿足。
“好好好!奶奶等著吃。”老太太笑道。
老爺子也點頭:“嗯!這味道,聞著就好吃。”
村裏那些孩子,在外麵探頭探腦的,雖然很想吃,但家裏都叮囑過,沒有一個踏進院子的大門。
原本他們聽說,大春哥(叔)今天結婚,是打算去迎接,討喜糖的。但聞到這味,已經把喜糖的事給忘個精光。
大概半個小時後,糖炒栗子的香味已經把大家吊足了胃口,終於好了。
周益民在鍋裏撿了一個,剝開放嘴裏。
軟糯香甜!
成了。
周益民先盛了一大盤,給早就口水直流的來福:“端去跟你們叔公、叔婆一起吃。來才,去擤鼻涕、洗手。”
來才那小子,已經衝出去了。
屋外的那些孩子,周益民早就注意到,又鏟起裝一籃子,提到外麵。
孩子們很自覺地排隊,都了解這位十六叔(爺爺)的作風,不喜歡亂哄哄,不守秩序的人,上一個不排隊的家夥,沒糖吃,哭得老慘。
周益民今天炒的板栗比較大,一斤40顆左右。20斤,就差不多800顆,所以栗子足夠多,也就沒有摳摳搜搜,每個孩子給了4顆。
“小心燙呀!”周益民提醒他們。
領到栗子的孩子,開心到飛起,沒忘感謝十六叔(爺爺)。吃到板栗的那一刻,更是覺得那是他們吃過最好吃的東西。
分了孩子,周益民又回去鏟了一籃子,來到旁邊的“工地”。
“誌明哥,讓大家休息一會,嚐點我炒的栗子。”
“好!這些家夥,早就嘴饞了,幹活都心不在焉。”周誌明剛才可沒少罵人。
“我們嚐一顆就好。”
太奢侈了,用糖炒栗子。
周益民跟他們說:“這些都分了,我裏麵還有,夠吃的。”
聽到這話,周誌明才公平地將那些栗子分給每一個人,全都裝了一褲兜子。不過,他們自己就隻吃一顆,剩下的拿回家,給家裏其他人也嚐嚐。
“也太好吃了。”
板栗不是沒吃過,但以前吃的基本上都是蒸熟就吃,哪有這味道呀?簡直天差地別。
“你這不是廢話嗎?用糖炒出來的,炒鞋底它都好吃。快吃,吃完給老子好好幹活。媽的!讓你們吃這麽好,還不給老子用點心。”周誌明笑罵道。
這就有點冤枉人了。
眾人暗想:這可是我們蓋得最用心的一次好不好?
回屋的周益民,又給爺爺奶奶分別倒了一杯溫水。這玩意好吃是好吃,就是吃了有點渴。
“奶奶,怎麽樣?好吃不?”
老太太笑著點頭:“好吃,這是奶奶吃過最好的栗子,益民呀!你也多吃點。”
親孫子做的,必須好吃呀!
老爺子吃得很恰意,感覺以前地主老爺們的日子,也不過如此。
來芳他們吃得跟小倉鼠一樣,嘴兩邊都鼓起來。
“慢點吃,家裏還有,沒人跟你們爭,去喝口水。”周益民跟來福三兄妹說道。
在周益民心裏,已經把這三個當成親弟弟、妹妹了。
“爺爺,大春結婚,請我跟你去吃飯。”
一家請兩個人,估計全村就隻有他們家了。
老爺子點頭:“嗯!那就去吧!”
其實,在家裏吃得更好。
大春家,有什麽呀?家裏的土豆和玉米,都是用木料從他親孫子手裏換回去的。不過,人家請到,說明敬重你,得賞臉。
“我等會提點東西過去。”周益民表示。
他也知道大春家的情況,擺那兩桌,恐怕也沒什麽硬菜。
爺爺雖然不太讚同這種做法,但也沒反對。隻不過,這之後,村裏隻要有人家裏有喜事,恐怕都會來邀請益民。
這也不能說是壞事,有利有弊吧!
利就是加深跟全村人的關係,以後說話在村裏就有份量,大家禮讓三分,辦什麽事都容易。
弊則是損失了點吃的。
其他人肯定不會這麽幹,畢竟自己家都不夠吃。但他家益民是采購員,不差那點吃的,就無所謂了。
換成是幾天前,老爺子還會糾結一下,但自從看到自家孫子的獎金、獎品拿到手軟,就沒再計較那些小得失。
周益民也不拖拉,提著幾斤大米,以及兩隻臘鴨上門。
周大春的老子周誌成一看,趕緊出來。
“哎喲!益民,你這也太客氣了,哪有自帶口糧喝喜酒的?這不是打你誌成哥的臉嗎?”
心裏卻高興,雖然他提前準備,去搞了兩隻雞回來,但也就隻有這麽一道菜能拿出手。主食的話,就打算用玉米麵。
如今,有了周益民帶來的兩隻臘鴨,還有大米,主食可以換成大米,又多加了一道硬菜,倍有麵子。
不知如何感激是好。
周益民笑道:“誌成哥,我就不隨份子了。對了,我家還差點木料,想打造點家具,改天讓大春扛幾根過去。”
“都是小事,快進去坐。”周誌成接過臘鴨和大米。
不就是幾根木料嗎?
他家啥都缺,就是不缺那玩意。
周誌成心裏清楚,這不過是周益民顧忌他麵子,才提的要求。如此一來,就變成了交換,用木料換臘鴨和大米。
否則,別人會怎麽說他家?上你家喝喜酒,還得提供食材,那多難聽呀!
周益民進去後,發現有兩位老人家,不認識。
“十六叔,這是我姥爺、姥姥。”周大春的弟弟介紹。
他花了九牛二虎之力,連哄帶騙,軟硬兼施,終於說服了兩老,搬過來跟他們一起住。
“姥姥,姥爺,他是……”
老人家雖然沒見過周益民,但已然聽過周益民的大名了。
壓水井的事,在周邊村子都已經傳開,不是什麽秘密。再加上,他們搬過來的這一兩天,也聽自己外孫經常提到這個人。
家裏的糧食,就是從人家手裏換來的。
所以,他們熱情、親切地招呼周益民,不敢擺什麽老人、長輩的架子。當然,他們本身也不是擺譜的人。
周益民還是會哄老太太的,看到兩老回來,連忙上去攙扶老太太。
本來老太太還有點心疼,用糖炒栗子,估計整個周家莊都隻有他們家益民是這麽幹的,甚至周邊幾個村都沒人那樣做。
糖多精貴呀!
他們農村人最懂。
但被大孫子這一攙扶,加上一句讓他們嚐,一瞬間啥都不重要了。
老太太沒啥奢求,很容易滿足。
“好好好!奶奶等著吃。”老太太笑道。
老爺子也點頭:“嗯!這味道,聞著就好吃。”
村裏那些孩子,在外麵探頭探腦的,雖然很想吃,但家裏都叮囑過,沒有一個踏進院子的大門。
原本他們聽說,大春哥(叔)今天結婚,是打算去迎接,討喜糖的。但聞到這味,已經把喜糖的事給忘個精光。
大概半個小時後,糖炒栗子的香味已經把大家吊足了胃口,終於好了。
周益民在鍋裏撿了一個,剝開放嘴裏。
軟糯香甜!
成了。
周益民先盛了一大盤,給早就口水直流的來福:“端去跟你們叔公、叔婆一起吃。來才,去擤鼻涕、洗手。”
來才那小子,已經衝出去了。
屋外的那些孩子,周益民早就注意到,又鏟起裝一籃子,提到外麵。
孩子們很自覺地排隊,都了解這位十六叔(爺爺)的作風,不喜歡亂哄哄,不守秩序的人,上一個不排隊的家夥,沒糖吃,哭得老慘。
周益民今天炒的板栗比較大,一斤40顆左右。20斤,就差不多800顆,所以栗子足夠多,也就沒有摳摳搜搜,每個孩子給了4顆。
“小心燙呀!”周益民提醒他們。
領到栗子的孩子,開心到飛起,沒忘感謝十六叔(爺爺)。吃到板栗的那一刻,更是覺得那是他們吃過最好吃的東西。
分了孩子,周益民又回去鏟了一籃子,來到旁邊的“工地”。
“誌明哥,讓大家休息一會,嚐點我炒的栗子。”
“好!這些家夥,早就嘴饞了,幹活都心不在焉。”周誌明剛才可沒少罵人。
“我們嚐一顆就好。”
太奢侈了,用糖炒栗子。
周益民跟他們說:“這些都分了,我裏麵還有,夠吃的。”
聽到這話,周誌明才公平地將那些栗子分給每一個人,全都裝了一褲兜子。不過,他們自己就隻吃一顆,剩下的拿回家,給家裏其他人也嚐嚐。
“也太好吃了。”
板栗不是沒吃過,但以前吃的基本上都是蒸熟就吃,哪有這味道呀?簡直天差地別。
“你這不是廢話嗎?用糖炒出來的,炒鞋底它都好吃。快吃,吃完給老子好好幹活。媽的!讓你們吃這麽好,還不給老子用點心。”周誌明笑罵道。
這就有點冤枉人了。
眾人暗想:這可是我們蓋得最用心的一次好不好?
回屋的周益民,又給爺爺奶奶分別倒了一杯溫水。這玩意好吃是好吃,就是吃了有點渴。
“奶奶,怎麽樣?好吃不?”
老太太笑著點頭:“好吃,這是奶奶吃過最好的栗子,益民呀!你也多吃點。”
親孫子做的,必須好吃呀!
老爺子吃得很恰意,感覺以前地主老爺們的日子,也不過如此。
來芳他們吃得跟小倉鼠一樣,嘴兩邊都鼓起來。
“慢點吃,家裏還有,沒人跟你們爭,去喝口水。”周益民跟來福三兄妹說道。
在周益民心裏,已經把這三個當成親弟弟、妹妹了。
“爺爺,大春結婚,請我跟你去吃飯。”
一家請兩個人,估計全村就隻有他們家了。
老爺子點頭:“嗯!那就去吧!”
其實,在家裏吃得更好。
大春家,有什麽呀?家裏的土豆和玉米,都是用木料從他親孫子手裏換回去的。不過,人家請到,說明敬重你,得賞臉。
“我等會提點東西過去。”周益民表示。
他也知道大春家的情況,擺那兩桌,恐怕也沒什麽硬菜。
爺爺雖然不太讚同這種做法,但也沒反對。隻不過,這之後,村裏隻要有人家裏有喜事,恐怕都會來邀請益民。
這也不能說是壞事,有利有弊吧!
利就是加深跟全村人的關係,以後說話在村裏就有份量,大家禮讓三分,辦什麽事都容易。
弊則是損失了點吃的。
其他人肯定不會這麽幹,畢竟自己家都不夠吃。但他家益民是采購員,不差那點吃的,就無所謂了。
換成是幾天前,老爺子還會糾結一下,但自從看到自家孫子的獎金、獎品拿到手軟,就沒再計較那些小得失。
周益民也不拖拉,提著幾斤大米,以及兩隻臘鴨上門。
周大春的老子周誌成一看,趕緊出來。
“哎喲!益民,你這也太客氣了,哪有自帶口糧喝喜酒的?這不是打你誌成哥的臉嗎?”
心裏卻高興,雖然他提前準備,去搞了兩隻雞回來,但也就隻有這麽一道菜能拿出手。主食的話,就打算用玉米麵。
如今,有了周益民帶來的兩隻臘鴨,還有大米,主食可以換成大米,又多加了一道硬菜,倍有麵子。
不知如何感激是好。
周益民笑道:“誌成哥,我就不隨份子了。對了,我家還差點木料,想打造點家具,改天讓大春扛幾根過去。”
“都是小事,快進去坐。”周誌成接過臘鴨和大米。
不就是幾根木料嗎?
他家啥都缺,就是不缺那玩意。
周誌成心裏清楚,這不過是周益民顧忌他麵子,才提的要求。如此一來,就變成了交換,用木料換臘鴨和大米。
否則,別人會怎麽說他家?上你家喝喜酒,還得提供食材,那多難聽呀!
周益民進去後,發現有兩位老人家,不認識。
“十六叔,這是我姥爺、姥姥。”周大春的弟弟介紹。
他花了九牛二虎之力,連哄帶騙,軟硬兼施,終於說服了兩老,搬過來跟他們一起住。
“姥姥,姥爺,他是……”
老人家雖然沒見過周益民,但已然聽過周益民的大名了。
壓水井的事,在周邊村子都已經傳開,不是什麽秘密。再加上,他們搬過來的這一兩天,也聽自己外孫經常提到這個人。
家裏的糧食,就是從人家手裏換來的。
所以,他們熱情、親切地招呼周益民,不敢擺什麽老人、長輩的架子。當然,他們本身也不是擺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