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承天門南邊到大明門左右兩邊,是官署集中的地方。
右邊以前是錦衣衛和五軍都督府。
錦衣衛搬去了此前的太仆寺,就在西苑西安門外。
大明門右邊現在是戎政府、五軍都督府、宣徽院,以及戎政府直屬的參謀局、宣讚局和測繪局。
此前在照明坊的戎政府舊址就給了京營總督衙門。
這個衙門不僅管著京營諸軍,還管著順天府、直隸武備防務,以及直隸近海的海巡營,類似於直隸總督。
但京師五城城防不歸它管。
紫禁城歸禦馬監管,皇城歸錦衣衛奉宸司管,東西南北中城歸翊衛司管,他們三都歸禦馬監太監節製。
禦馬太監還管著一支直屬的,不歸京營總督管的勇衛營。
大明門左邊是兵、吏、禮、戶、工五部,以及鴻臚寺、太醫院、翰林院、鑾駕庫等機構。其中占地最廣,足足四分之一麵積的是鑾駕庫。
鑾駕庫,顧名思義就是放置皇帝、皇後出巡時鹵薄儀仗的各種家夥什。
朱翊鈞把它挪到了皇城合適的地方,騰出一大片地方來。
太醫院搬去了柏林寺,跟京師醫院和京師醫學院搭夥過日子去了。翰林院、國史館等機構搬到皇史宬裏去了。
再往周邊擴建了一部分,於是大明門左邊擠下了兵、吏、禮、戶、工五部,以及光祿、鴻臚、太仆、太府、太常、司農、都水七寺。
刑部和都察院還有大理寺,這三法司依然在阜財坊那裏。
朱翊鈞把皇城裏太廟後麵那一大塊地方全部撥給內閣。
內閣總理張居正把那裏改造了一番,直屬於內閣的條例局、辦公廳、國策研究局、總理承宣局等機構逐漸搭建起來。
張居正坐在內閣位置最好,最寬敞的辦公室裏,心情還不錯。
內閣的架子終於搭建起來了,用起來也挺順手的。
條例局,負責初審六部諸寺的“部議”,在自己批準後上報資政局秘書處和司禮監報備,下發六部諸寺執行。
在張居正看來,類似於內閣的票擬,但比那個權力還要大。
按照流程,隻要司禮監沒有奉聖意否決,那麽審批的部議就成了部令,可下發各司和地方布政司遵行。
條例局也可奉自己和左右議政合議後的意思,製定閣議,上呈資政局秘書處和司禮監報備,隻要在規定時日裏不被否決,就可形成政令,下發六部諸寺和各布政司執行。
張居正現在是躊躇滿誌,拿起一疊抄件說道。
“水濂、鑒川、疏庵、金湖,這是皇上禦筆擬定的《內閣治政條目草案》,規定了內閣職權。以後要歸在《國律》名下,成為正式律法。”
他的盟友潘晟、王崇古、王國光,好友兼親信方逢時坐在對麵。
四人對視一眼,接過抄件細看起來。
開篇第一條寫道,內閣在皇帝授權下,行使大明最高行政權,堅決執行聖諭。
後麵的條目依次為。
第二條,根據欽定律法,規定行政舉措,製定行政規章,發布決定和命令。而決定和命令的區別在於前者是對下級請示的裁定性審批,後者是指導下級官署的強製性指示;
第三條,規定各部諸寺,以及內閣其它下屬官署的任務和職責,統一領導各官署的工作,且領導不屬於各部諸寺以及其它官署的全國性的行政工作。
第四條,統一領導地方各級行政官署的工作,規定中樞和布政司、府、縣各級行政官署的職權的具體劃分。
第五條,編製和執行國計民生的發展計劃和國家預算.
林林總總,總共十六條。
四人看完朱翊鈞親筆擬定的草案,沉默許久。
“四位,如何?”
潘晟顧盼左右地說道:“此條目文字並不華藻,完全是皇上直白、簡單和準確文風。要是讓翰林院那些翰林看了,肯定痛心疾首,大呼石麓和太嶽等師傅,沒有教育好皇上,是大明罪人。”
坐在旁邊的王崇古笑了:“但是在我等看來,這草案的條目過於震撼。短短十六條,把內閣的職權以及責任說得直白無誤。
聽說皇上還禦筆擬定了《資政局決策條目》,總理是資政之一,定有過目,不知能給我等看看?”
王國光和方逢時會心地笑了笑。
張居正知道四人都非常謹慎,想著轉移話題,暫時還不願發表意見。
“皇上擬定這些條目,就是給諸臣工商議的,然後刪增修改,正式為律法。”
張居正說完又拿出三份抄件,遞給四人。
四人接到手一看,名字不是《資政局決策條目》,而是《資政局及朝議會評議決策條目》。
朝議?
第一頁第一條居然是資政局在皇帝指導下,召開和主持朝議。
四人“虎軀一震”,居然提到朝議了!
皇上居然還記得有朝議,實在難得啊。
朝議是指皇帝召集朝臣公議重大事宜,太祖皇帝就開始的一種群臣議政方式,分廷議和集議。
廷議就是早朝時文武百官在皇極門或皇極殿前公開評議,提出解決方案。
集議是召集一定範圍的官員,比如九卿會議、尚書會議等,關門評議,提出方案。
但大部分官員,尤其是清流隻認廷議,不認集議。
因為他們特別熱愛那份參與感。
廷議他們能夠參與,集議就不一定。
沒我參加的朝議,不完整,不是朝議!
但不管是廷議還是集議,最後的決定權還在皇帝手裏
但是從正德皇帝後,朝議就變得很不正常。
武宗皇帝不是在豹房玩樂,就是去宣府大同嫖妓玩打仗遊戲,政務全甩給司禮監和內閣。不要說朝議,連正常的朝會都沒有幾次。
嘉靖朝時,世宗皇帝早年還勤政,朝議經常有,大禮儀就是在朝議上展開的。
中後期就幾乎沒有了,隻是小範圍的集議,在大部分朝臣京官看來,屬於不正常的亂政。
到了隆慶朝,太子秉政,十分勤政,但由於身份限定,無法舉行天子才能有的早朝,改為在西苑太極殿朝議。
半廷議半集議。
太極殿朝議讓許多大臣犯了難。
這是廷議還是集議?
當時還是太子的皇上,朝議手段跟諸位先皇大不相同。
每次朝議,他會讓司禮監先確定太極殿朝議的議題和議程,都是六部諸寺以及地方急需解決的大問題。
一二三四五六七,條款清晰,朝議前兩三天就發給內閣和各有司,大家做好準備。同時司禮監會通知參加太極殿朝議的人員,內閣、六部尚書侍郎、諸寺正卿少卿,都察院左右禦史,還有六部諸寺相關各司。
涉及地方的,有地方代表,還包括新近在該地任職過的京官。
凡是跟議題相關的重要人員,基本上都會被召集到太極殿。
有時候人員太多,相關人員就在南華門值房裏候著,議程到了再帶進去。
朝議上皇上會詳細詢問相關人員,把該問題的來龍去脈問得清清楚楚,然後大家再各自提出意見
有時候議著議著就爭吵起來,隻要不拔拳相向,或者問候對方親人,一般都不會有問題。
朝議一般由經驗老道的首輔,先是徐階,後是李春芳主持控場,不至於失控。
有時候太子會親自下場,給爭論不休的話題一錘定音,把大家的議論收回到議題上來。
皇上即位後,恢複了每月兩次的朔望早朝。
隨著二月初一的事件發生,皇上幹脆規定,每月兩次的朔望早朝,改為黎明時分開始。
以前的早朝太早了,天都還沒亮,黑燈瞎火的,感覺滿朝君臣像是去集體偷雞。
點燈點蠟燭?
你這知道這些油燈蠟燭多貴嗎?
你開一次早朝,要耗費多少民脂民膏?
敗家子!
大明王朝,行的就是光明正大之事,就在黎明時分,大明皇帝在朝陽初升時,舉行早朝。
早朝時間推遲了,但朝會時間要縮短。
皇上規定,文武百官朝拜皇帝後,朝會隻進行以下幾件事。
一是接見外藩使節,接受外藩國書。
二是宣布開戰和停戰、封爵授勳、公布新曆法和新律法、任命從三品高級文武官員等重要事宜。
三是各省三司正使、巡撫、總督,以及駐外宣慰使、經略使、觀國政使等文武官員,赴任前正式辭陛。
有簡旨著立即赴任者不在此列。
四是皇上特旨在早朝上進行朝議的其它事宜。
除此之外,其餘軍國大事在朝議上評議決定。
王崇古捋著胡須說道:“皇上遲遲未定朝議章程,有時還援太極殿舊例。朝中許多人坐立難安啊。
老夫記得王鳳洲上了一份奏章,有寫到。
‘竊惟我祖宗功德莫盛於太祖高皇帝,德莫盛於孝宗敬皇帝。孝宗皇帝簡素恬穆,後宮無偏私聲豔之寵。
節儉敦謹禦極十八年,貢獻裁損殆盡,行辛稀簡,昧爽視朝,退禦經筵,谘詢治道以故聖聰日啟、萬幾益練。’”
方逢時嘴巴撇了撇,沒有出聲。
王國光眉頭一皺,“鳳洲老夫子還是老調重彈啊。孝宗皇帝行辛稀簡,昧爽視朝,退禦經筵,谘詢治道。嗬嗬,在他們眼裏,孝宗皇帝當然是再好不過的仁君。
可是而今的大明,不需要無為而治的仁君,需要的是革舊鼎新的雄主明君。”
跑題了!
張居正輕輕咳嗽一聲,“四位,請繼續看皇上擬定的《資政局及朝議會評議決策條目》,下麵就是相關朝議之事。”
潘晟四人低頭繼續看。
第二條是資政局研究和決定提請朝議的議題和議程。
第三條是資政局討論關乎大明全局的軍國大事,並作出初步決策。
第四條在緊急情況下,如來不及召集朝議大會時,資政局討論和決定本應朝議大會評議和決定之事,及時提交朝議大會以予確認。
第五條資政局按《國律》、上諭和相關流程推薦、提名和任免文武官員,以及審定都察院、中軍都督府給予文武官員的懲戒處罰。
人事即政治。
提到重要的官員任命流程了。
嘩嘩,室內響起潘晟四人翻頁的聲音。
他們快速翻到後麵,找到推薦、提名和任免文武官員的流程。
以文官為例。
任免官吏分推薦、提名和任免。
正九品以下官吏,不需要以上三個流程,直接招錄和任命就是。
正七品以下官吏的推薦、提名和任免,全部下放給各省布政司和六部諸寺,但需要報備給吏部。
中樞和地方各衙門根據光祿寺核準的官吏編製,一個蘿卜一個坑,需要增補編製,按照流程上報,光祿寺最後核準。
考試的終點是編製!
編製非常重要,沒有編製,戶部不會給你放俸祿和津貼的。
從六品以上官吏,由各布政司、各部諸寺銓政廳推薦,由吏部初步審查資格,通過後正式提名。
一般推薦和提名人選比缺額多一到兩人。
吏部尚書主持召開部務會議,評議被提名人選,最後決定任命人選。
以部議形式上報內閣和司禮監,沒有被否決即可任命。
從五品以上官員,由吏部推薦、初審和提名,內閣總理主持召開內閣會議,評議提名人選,最後決定人選。
報備司禮監,沒有被否決即可讓吏部任命。
從二品以上官員,內閣總理主持召開內閣會議,推薦和提名人選,報資政局,提請朝議。
一般情況下,正從三品官員由資政局合議,呈請皇帝禦準,即可決定。
從二品以上官員需經過朝議大會評議決定人選,呈請皇帝禦準,即可正式任命。
免職流程差不多,各級提請免職,或者都察院通過彈劾案,按照類似的流程通過免職。
這隻是行政係統的官吏任免流程,武官和禦史司法官歸戎政府和都察院管,是另外一套,類似又有所不同。
但最後高級文官和將領的任免,全部歸到資政局和朝議大會上。
如此說來,資政、內閣總理和左右議政、尚書和正卿、地方巡撫;總戎政和五軍都督;禦史中丞和左右都禦史、大理正卿,都需要朝議大會評議決定。
那朝議大會的權柄非同一般。
皇上這麽精明又愛攬權的人,居然舍得放權了?
四人麵麵相覷。
我們是不是看錯了?
(本章完)
右邊以前是錦衣衛和五軍都督府。
錦衣衛搬去了此前的太仆寺,就在西苑西安門外。
大明門右邊現在是戎政府、五軍都督府、宣徽院,以及戎政府直屬的參謀局、宣讚局和測繪局。
此前在照明坊的戎政府舊址就給了京營總督衙門。
這個衙門不僅管著京營諸軍,還管著順天府、直隸武備防務,以及直隸近海的海巡營,類似於直隸總督。
但京師五城城防不歸它管。
紫禁城歸禦馬監管,皇城歸錦衣衛奉宸司管,東西南北中城歸翊衛司管,他們三都歸禦馬監太監節製。
禦馬太監還管著一支直屬的,不歸京營總督管的勇衛營。
大明門左邊是兵、吏、禮、戶、工五部,以及鴻臚寺、太醫院、翰林院、鑾駕庫等機構。其中占地最廣,足足四分之一麵積的是鑾駕庫。
鑾駕庫,顧名思義就是放置皇帝、皇後出巡時鹵薄儀仗的各種家夥什。
朱翊鈞把它挪到了皇城合適的地方,騰出一大片地方來。
太醫院搬去了柏林寺,跟京師醫院和京師醫學院搭夥過日子去了。翰林院、國史館等機構搬到皇史宬裏去了。
再往周邊擴建了一部分,於是大明門左邊擠下了兵、吏、禮、戶、工五部,以及光祿、鴻臚、太仆、太府、太常、司農、都水七寺。
刑部和都察院還有大理寺,這三法司依然在阜財坊那裏。
朱翊鈞把皇城裏太廟後麵那一大塊地方全部撥給內閣。
內閣總理張居正把那裏改造了一番,直屬於內閣的條例局、辦公廳、國策研究局、總理承宣局等機構逐漸搭建起來。
張居正坐在內閣位置最好,最寬敞的辦公室裏,心情還不錯。
內閣的架子終於搭建起來了,用起來也挺順手的。
條例局,負責初審六部諸寺的“部議”,在自己批準後上報資政局秘書處和司禮監報備,下發六部諸寺執行。
在張居正看來,類似於內閣的票擬,但比那個權力還要大。
按照流程,隻要司禮監沒有奉聖意否決,那麽審批的部議就成了部令,可下發各司和地方布政司遵行。
條例局也可奉自己和左右議政合議後的意思,製定閣議,上呈資政局秘書處和司禮監報備,隻要在規定時日裏不被否決,就可形成政令,下發六部諸寺和各布政司執行。
張居正現在是躊躇滿誌,拿起一疊抄件說道。
“水濂、鑒川、疏庵、金湖,這是皇上禦筆擬定的《內閣治政條目草案》,規定了內閣職權。以後要歸在《國律》名下,成為正式律法。”
他的盟友潘晟、王崇古、王國光,好友兼親信方逢時坐在對麵。
四人對視一眼,接過抄件細看起來。
開篇第一條寫道,內閣在皇帝授權下,行使大明最高行政權,堅決執行聖諭。
後麵的條目依次為。
第二條,根據欽定律法,規定行政舉措,製定行政規章,發布決定和命令。而決定和命令的區別在於前者是對下級請示的裁定性審批,後者是指導下級官署的強製性指示;
第三條,規定各部諸寺,以及內閣其它下屬官署的任務和職責,統一領導各官署的工作,且領導不屬於各部諸寺以及其它官署的全國性的行政工作。
第四條,統一領導地方各級行政官署的工作,規定中樞和布政司、府、縣各級行政官署的職權的具體劃分。
第五條,編製和執行國計民生的發展計劃和國家預算.
林林總總,總共十六條。
四人看完朱翊鈞親筆擬定的草案,沉默許久。
“四位,如何?”
潘晟顧盼左右地說道:“此條目文字並不華藻,完全是皇上直白、簡單和準確文風。要是讓翰林院那些翰林看了,肯定痛心疾首,大呼石麓和太嶽等師傅,沒有教育好皇上,是大明罪人。”
坐在旁邊的王崇古笑了:“但是在我等看來,這草案的條目過於震撼。短短十六條,把內閣的職權以及責任說得直白無誤。
聽說皇上還禦筆擬定了《資政局決策條目》,總理是資政之一,定有過目,不知能給我等看看?”
王國光和方逢時會心地笑了笑。
張居正知道四人都非常謹慎,想著轉移話題,暫時還不願發表意見。
“皇上擬定這些條目,就是給諸臣工商議的,然後刪增修改,正式為律法。”
張居正說完又拿出三份抄件,遞給四人。
四人接到手一看,名字不是《資政局決策條目》,而是《資政局及朝議會評議決策條目》。
朝議?
第一頁第一條居然是資政局在皇帝指導下,召開和主持朝議。
四人“虎軀一震”,居然提到朝議了!
皇上居然還記得有朝議,實在難得啊。
朝議是指皇帝召集朝臣公議重大事宜,太祖皇帝就開始的一種群臣議政方式,分廷議和集議。
廷議就是早朝時文武百官在皇極門或皇極殿前公開評議,提出解決方案。
集議是召集一定範圍的官員,比如九卿會議、尚書會議等,關門評議,提出方案。
但大部分官員,尤其是清流隻認廷議,不認集議。
因為他們特別熱愛那份參與感。
廷議他們能夠參與,集議就不一定。
沒我參加的朝議,不完整,不是朝議!
但不管是廷議還是集議,最後的決定權還在皇帝手裏
但是從正德皇帝後,朝議就變得很不正常。
武宗皇帝不是在豹房玩樂,就是去宣府大同嫖妓玩打仗遊戲,政務全甩給司禮監和內閣。不要說朝議,連正常的朝會都沒有幾次。
嘉靖朝時,世宗皇帝早年還勤政,朝議經常有,大禮儀就是在朝議上展開的。
中後期就幾乎沒有了,隻是小範圍的集議,在大部分朝臣京官看來,屬於不正常的亂政。
到了隆慶朝,太子秉政,十分勤政,但由於身份限定,無法舉行天子才能有的早朝,改為在西苑太極殿朝議。
半廷議半集議。
太極殿朝議讓許多大臣犯了難。
這是廷議還是集議?
當時還是太子的皇上,朝議手段跟諸位先皇大不相同。
每次朝議,他會讓司禮監先確定太極殿朝議的議題和議程,都是六部諸寺以及地方急需解決的大問題。
一二三四五六七,條款清晰,朝議前兩三天就發給內閣和各有司,大家做好準備。同時司禮監會通知參加太極殿朝議的人員,內閣、六部尚書侍郎、諸寺正卿少卿,都察院左右禦史,還有六部諸寺相關各司。
涉及地方的,有地方代表,還包括新近在該地任職過的京官。
凡是跟議題相關的重要人員,基本上都會被召集到太極殿。
有時候人員太多,相關人員就在南華門值房裏候著,議程到了再帶進去。
朝議上皇上會詳細詢問相關人員,把該問題的來龍去脈問得清清楚楚,然後大家再各自提出意見
有時候議著議著就爭吵起來,隻要不拔拳相向,或者問候對方親人,一般都不會有問題。
朝議一般由經驗老道的首輔,先是徐階,後是李春芳主持控場,不至於失控。
有時候太子會親自下場,給爭論不休的話題一錘定音,把大家的議論收回到議題上來。
皇上即位後,恢複了每月兩次的朔望早朝。
隨著二月初一的事件發生,皇上幹脆規定,每月兩次的朔望早朝,改為黎明時分開始。
以前的早朝太早了,天都還沒亮,黑燈瞎火的,感覺滿朝君臣像是去集體偷雞。
點燈點蠟燭?
你這知道這些油燈蠟燭多貴嗎?
你開一次早朝,要耗費多少民脂民膏?
敗家子!
大明王朝,行的就是光明正大之事,就在黎明時分,大明皇帝在朝陽初升時,舉行早朝。
早朝時間推遲了,但朝會時間要縮短。
皇上規定,文武百官朝拜皇帝後,朝會隻進行以下幾件事。
一是接見外藩使節,接受外藩國書。
二是宣布開戰和停戰、封爵授勳、公布新曆法和新律法、任命從三品高級文武官員等重要事宜。
三是各省三司正使、巡撫、總督,以及駐外宣慰使、經略使、觀國政使等文武官員,赴任前正式辭陛。
有簡旨著立即赴任者不在此列。
四是皇上特旨在早朝上進行朝議的其它事宜。
除此之外,其餘軍國大事在朝議上評議決定。
王崇古捋著胡須說道:“皇上遲遲未定朝議章程,有時還援太極殿舊例。朝中許多人坐立難安啊。
老夫記得王鳳洲上了一份奏章,有寫到。
‘竊惟我祖宗功德莫盛於太祖高皇帝,德莫盛於孝宗敬皇帝。孝宗皇帝簡素恬穆,後宮無偏私聲豔之寵。
節儉敦謹禦極十八年,貢獻裁損殆盡,行辛稀簡,昧爽視朝,退禦經筵,谘詢治道以故聖聰日啟、萬幾益練。’”
方逢時嘴巴撇了撇,沒有出聲。
王國光眉頭一皺,“鳳洲老夫子還是老調重彈啊。孝宗皇帝行辛稀簡,昧爽視朝,退禦經筵,谘詢治道。嗬嗬,在他們眼裏,孝宗皇帝當然是再好不過的仁君。
可是而今的大明,不需要無為而治的仁君,需要的是革舊鼎新的雄主明君。”
跑題了!
張居正輕輕咳嗽一聲,“四位,請繼續看皇上擬定的《資政局及朝議會評議決策條目》,下麵就是相關朝議之事。”
潘晟四人低頭繼續看。
第二條是資政局研究和決定提請朝議的議題和議程。
第三條是資政局討論關乎大明全局的軍國大事,並作出初步決策。
第四條在緊急情況下,如來不及召集朝議大會時,資政局討論和決定本應朝議大會評議和決定之事,及時提交朝議大會以予確認。
第五條資政局按《國律》、上諭和相關流程推薦、提名和任免文武官員,以及審定都察院、中軍都督府給予文武官員的懲戒處罰。
人事即政治。
提到重要的官員任命流程了。
嘩嘩,室內響起潘晟四人翻頁的聲音。
他們快速翻到後麵,找到推薦、提名和任免文武官員的流程。
以文官為例。
任免官吏分推薦、提名和任免。
正九品以下官吏,不需要以上三個流程,直接招錄和任命就是。
正七品以下官吏的推薦、提名和任免,全部下放給各省布政司和六部諸寺,但需要報備給吏部。
中樞和地方各衙門根據光祿寺核準的官吏編製,一個蘿卜一個坑,需要增補編製,按照流程上報,光祿寺最後核準。
考試的終點是編製!
編製非常重要,沒有編製,戶部不會給你放俸祿和津貼的。
從六品以上官吏,由各布政司、各部諸寺銓政廳推薦,由吏部初步審查資格,通過後正式提名。
一般推薦和提名人選比缺額多一到兩人。
吏部尚書主持召開部務會議,評議被提名人選,最後決定任命人選。
以部議形式上報內閣和司禮監,沒有被否決即可任命。
從五品以上官員,由吏部推薦、初審和提名,內閣總理主持召開內閣會議,評議提名人選,最後決定人選。
報備司禮監,沒有被否決即可讓吏部任命。
從二品以上官員,內閣總理主持召開內閣會議,推薦和提名人選,報資政局,提請朝議。
一般情況下,正從三品官員由資政局合議,呈請皇帝禦準,即可決定。
從二品以上官員需經過朝議大會評議決定人選,呈請皇帝禦準,即可正式任命。
免職流程差不多,各級提請免職,或者都察院通過彈劾案,按照類似的流程通過免職。
這隻是行政係統的官吏任免流程,武官和禦史司法官歸戎政府和都察院管,是另外一套,類似又有所不同。
但最後高級文官和將領的任免,全部歸到資政局和朝議大會上。
如此說來,資政、內閣總理和左右議政、尚書和正卿、地方巡撫;總戎政和五軍都督;禦史中丞和左右都禦史、大理正卿,都需要朝議大會評議決定。
那朝議大會的權柄非同一般。
皇上這麽精明又愛攬權的人,居然舍得放權了?
四人麵麵相覷。
我們是不是看錯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