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錢、一個有閑,又是脾氣相投的好友,於是從合開幾間皮貨鋪子開始,幾年合作下來,他們買地、買鋪子、攢金條,生意一年年擴大。
現在他們的私產比平王府和靖國公府家業加起來,不知道多了幾倍。
但沒有人知道他們的身家,他們也不欲旁人知曉,往後呐,日子還長得很。
「是拿到了。」呂襄譯得意地揚揚眉頭。
「等我見過皇上,陪你去找雲侯。」倘若估料無誤,自己恐怕得在京裏待上幾個月,與皇帝「合力籌謀」。
「雲侯?那可太好啦。」呂襄譯一擊掌,樂歪了。
買鹽、賣鹽得和鹽幫打交道,目標太明顯,眼下他們實力不足,隻適合眉來眼去,不適合大手大腳、顯擺囂張。
因此鹽引雖然到自己手上,卻不能大張旗鼓地買賣,最好的方法是讓雲侯出頭,替他們賺銀子去。
當然,雲侯非要吃獨食也不是不可,那就得敲他個兩、三萬兩銀子,反正日後雲侯賺的遠遠不隻這些。
「回京後,你打算待在靖國公府還是叡園?」呂襄譯問。
祖父過世後,璟叡搬出靖國公府,在平王府附近買下一處三進宅子,置辦幾個下人,由李忠、王信掌事,他們都是祖父用的老人了,能力普通,但好在對自己忠心耿耿。
「當然是叡園,不過得回靖國公府一趟,看看母親。」
母親是他唯一的牽掛,若能把娘接出來,再好不過,隻是娘掛念著弟弟,不肯離開,否則何必受那些烏煙瘴氣?
呂襄譯想起什麽似的,湊過身子低問:「上次我跟你講的那件事,查得怎樣?」
「確有蹊蹺,我這次回來,會再細查清楚。」璟叡回道。
呂襄譯開始發現情勢怪異,是去年的事兒。
涼州、袞州、湘州、冀州是文王、禮王、尚王、勤王的封地,這幾位王爺與地方官員交好,聯成一股勢力,把持稅賦,貪腐傳言不斷,聽說還有人私下蓄兵。
不管他們謀不謀反,對皇帝而言都是一塊心病。
皇帝六年前親政之後,曾派不少清廉賢臣到這幾州,試著扭轉情勢,但小病已成重疾,哪能容易扭轉?
到最後,那些官員若不是與藩王虛與委蛇,就是睜一眼閉一眼,更糟的是跳下水,與當地官員同流合汙。
然而在去年,那些官員一個個被調走,官降兩、三級。
這是皇帝還是吏部的意思?或是官員們私底下的運作?璟叡不敢確定,但如果是皇帝的手筆,便可以證實自己所料無錯。
那些皇帝的人被調走,當地的惡官及藩王們得意極了,認定自己布置得早,贏了皇帝一道,往後皇帝想要再動他們,再無可能。
他們才傻透了,皇帝是什麽樣的人?豈是他們想的那麽簡單。
藩王們離京太遠,不了解朝堂的細微動向,才會作出謬誤判斷。
這些年,閣員們對皇帝的評語是——識人善任,胸有鯤鵬,斯文儒雅,登基六年,朝中尚無大變化,是個治世英才。
斯文儒雅,代表他善於隱忍,自控力強。
胸有鯤鵬,意謂著他胸懷天下大誌,眼下的局麵不是他想要的,他要的更大、更強盛的大齊帝國。
登基六年,朝中尚無大變化,說明他沒有施行過雷霆手段,可……即使未施雷霆手段,當年朝廷上那些反對他的官,哪個還在?
這樣一個「識人善任」的皇帝怎會派出一堆無作為的庸官?又令他們在當地虛與委蛇數年後一個個抽身,辜負皇帝的期望,他們有什麽臉返京朝見龍顏?除非……
除非這些人已經了解當地風土民情、行政概要,除非他們已有足夠的治理能力,日後能夠順利接手涼州、袞州、湘州、冀州。
這件事傳遞出一個訊息,皇帝是下定決心撤藩,隻待那些藩王犯下些許錯誤,皇上便可以找到藉口,順理成章地除去他們。
而那個藉口……
大金蠢蠢欲動,有意舉兵?這是皇帝要的藉口嗎?
呂襄譯歎道:「皇上心機難測,要是早知道他想幹什麽,事情好辦得多。」
「等我進宮見過皇上,也許能猜……」話說一半,璟叡皺眉,臉孔板起。
他一抖韁繩,策馬退開數步,凜冽氣息傳來。
兩兄弟在一起多年,默契好到讓人難以理解,見璟叡表情丕變,呂襄譯無奈問:「不會吧,又來了?」
「也許不是他們的人。」
璟叡臉色已變,可態度行動依舊從容,令人看不出底細。
「不然呢?誰敢在韓璟叡頭上動土?常勝將軍、不敗將軍的名號不是唬來的,也隻有那些用錢買動的傻子才敢拿命換銀子。」呂襄譯搖頭,苦歎。
這種事遭遇第一次時,還覺得驚心動魄,但一年遇上個三、五回,心髒已經強大許多。
至於璟叡嘴裏的「他們」是誰,還用猜?
呂襄譯沒有朝堂上的朋友,隻有喝酒作樂、掩人耳目的紈褲酒肉兄弟,他從不礙著任何人的利益,誰會花銀子鏟除他?除了家裏那兩位對世子之位有著誌在必得的「庶哥哥」之外。
他悉心盡力為平王府賺錢,可不是用來讓人買凶追殺自己的。
「不能想個法子讓他們消停些嗎?」璟叡不耐煩。
「行,我回去後立馬裝病,把府裏的庶務交出來,想買刺客?銀子自己賺。」
「說到做到,別老留著那幾根雞肋,味道不好又占位兒,鬧心!」
「是,回去立刻辦。先說說,這次有幾個?」呂襄譯的武功不如璟叡,聽音辨位的能力更是遠遠不及。
璟叡眼珠子轉過一圈後,說:「八個,武功平平,我五、你三,十招內結束。」
「不,你六、我二,我懷裏還兜著鹽引呢,行動不便。」
「呿!這也能當藉口?」
璟叡覷他一眼,但話出口同時,馬背上一輕,他後往一竄,刀子抽出,直接衝殺過去。
呂襄譯翻白眼,嘟囔一聲,「還真是性急。」
他抓起鞭子,「行動不便」的往空中一抽。
「啪」地一聲,飛身搶身過來的黑衣人猝不及防,臉上被打個正著,摔落馬前三、五步處,眼看馬腳就要踩到自己了,黑衣人心頭一緊——
呂襄譯拉緊韁繩,逼得白馬前腳高高昂起。
黑衣人鬆口氣,本以為呂襄譯要停下馬,一個鷂子翻身,高舉大刀,沒想到人還沒站穩,下一瞬間呂襄譯的馬鞭甩來,扣住他的腰,將他往前一拉,拉到……馬蹄下?
啊……一聲淒厲的慘叫聲揚起,他的肋骨全斷。
「兩招。」襄譯對著在遠方打鬥的璟叡說。
璟叡一劍劃過,又一個刺客倒地不起,大概是他太硬、難啃,其中一個圍攻他的刺客聰明轉身,尋找「軟目標」。
眼看一前一後,兩人迫得呂襄譯前進不得,後退不行,這時,璟叡劍氣劃過,往身前的敵人出招,下一瞬,那黑衣人胸前激噴出血,傷不算重,但場麵很驚悚。
璟叡抓起對方,使出神力,往呂襄譯身後的刺客丟過去,人丟出的同時,他飛身向前,把呂襄譯麵前那個用劍挑開。
同時間,呂襄譯身後那位被同伴撞得七葷八素,沒站穩腳,摔在地上,璟叡把手中長劍擲去,把兩人像烤串燒似的被釘在地上。
回過頭,璟叡濃濃的眉毛一彎,驕傲地對好友說:「八招,七個。」
「驕傲啥,你是不敗將軍,我是紈褲子弟,又不是在同一線上的。」呂襄譯撇撇嘴。
璟叡挑挑眉,說:「鹽引賺的,五五分。」
「嘿嘿,早說好的六四分,怎麽能改?」
「救命之恩。」
他丟下一句話,走到被釘在地上的刺客麵前,一舉手把劍抽回來,拭淨,收入劍鞘裏。
呂襄譯瞪他一眼,「強盜,一成至少有兩、三千兩。」
「舍不得?那就想法子整整你家裏那幾個瘋子,別讓他們老玩這些爛招,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朝廷命官都很閑。」
呂襄譯歎道:可不是嗎?
以前看在老頭的分上不屑和他們鬥,可這些人手段一次比一次陰險狠毒,還真的不能放任不管了。
「你沒發現,這一撥撥來的素質越來越差?」呂襄譯得意問。
「怎麽,你給的銀子不夠使?」
「可不是,誰教平王府的鋪子田莊收成一年不如一年呢。」
他歎口氣,眉眼卻勾得很妖嬈,這廝不當小倌還真是埋沒。
「想使什麽詐,盡快,這次打完,說不準皇上還要讓我到東邊去打海寇,你不是想把生意做到東邊去嗎?」
現在他們的私產比平王府和靖國公府家業加起來,不知道多了幾倍。
但沒有人知道他們的身家,他們也不欲旁人知曉,往後呐,日子還長得很。
「是拿到了。」呂襄譯得意地揚揚眉頭。
「等我見過皇上,陪你去找雲侯。」倘若估料無誤,自己恐怕得在京裏待上幾個月,與皇帝「合力籌謀」。
「雲侯?那可太好啦。」呂襄譯一擊掌,樂歪了。
買鹽、賣鹽得和鹽幫打交道,目標太明顯,眼下他們實力不足,隻適合眉來眼去,不適合大手大腳、顯擺囂張。
因此鹽引雖然到自己手上,卻不能大張旗鼓地買賣,最好的方法是讓雲侯出頭,替他們賺銀子去。
當然,雲侯非要吃獨食也不是不可,那就得敲他個兩、三萬兩銀子,反正日後雲侯賺的遠遠不隻這些。
「回京後,你打算待在靖國公府還是叡園?」呂襄譯問。
祖父過世後,璟叡搬出靖國公府,在平王府附近買下一處三進宅子,置辦幾個下人,由李忠、王信掌事,他們都是祖父用的老人了,能力普通,但好在對自己忠心耿耿。
「當然是叡園,不過得回靖國公府一趟,看看母親。」
母親是他唯一的牽掛,若能把娘接出來,再好不過,隻是娘掛念著弟弟,不肯離開,否則何必受那些烏煙瘴氣?
呂襄譯想起什麽似的,湊過身子低問:「上次我跟你講的那件事,查得怎樣?」
「確有蹊蹺,我這次回來,會再細查清楚。」璟叡回道。
呂襄譯開始發現情勢怪異,是去年的事兒。
涼州、袞州、湘州、冀州是文王、禮王、尚王、勤王的封地,這幾位王爺與地方官員交好,聯成一股勢力,把持稅賦,貪腐傳言不斷,聽說還有人私下蓄兵。
不管他們謀不謀反,對皇帝而言都是一塊心病。
皇帝六年前親政之後,曾派不少清廉賢臣到這幾州,試著扭轉情勢,但小病已成重疾,哪能容易扭轉?
到最後,那些官員若不是與藩王虛與委蛇,就是睜一眼閉一眼,更糟的是跳下水,與當地官員同流合汙。
然而在去年,那些官員一個個被調走,官降兩、三級。
這是皇帝還是吏部的意思?或是官員們私底下的運作?璟叡不敢確定,但如果是皇帝的手筆,便可以證實自己所料無錯。
那些皇帝的人被調走,當地的惡官及藩王們得意極了,認定自己布置得早,贏了皇帝一道,往後皇帝想要再動他們,再無可能。
他們才傻透了,皇帝是什麽樣的人?豈是他們想的那麽簡單。
藩王們離京太遠,不了解朝堂的細微動向,才會作出謬誤判斷。
這些年,閣員們對皇帝的評語是——識人善任,胸有鯤鵬,斯文儒雅,登基六年,朝中尚無大變化,是個治世英才。
斯文儒雅,代表他善於隱忍,自控力強。
胸有鯤鵬,意謂著他胸懷天下大誌,眼下的局麵不是他想要的,他要的更大、更強盛的大齊帝國。
登基六年,朝中尚無大變化,說明他沒有施行過雷霆手段,可……即使未施雷霆手段,當年朝廷上那些反對他的官,哪個還在?
這樣一個「識人善任」的皇帝怎會派出一堆無作為的庸官?又令他們在當地虛與委蛇數年後一個個抽身,辜負皇帝的期望,他們有什麽臉返京朝見龍顏?除非……
除非這些人已經了解當地風土民情、行政概要,除非他們已有足夠的治理能力,日後能夠順利接手涼州、袞州、湘州、冀州。
這件事傳遞出一個訊息,皇帝是下定決心撤藩,隻待那些藩王犯下些許錯誤,皇上便可以找到藉口,順理成章地除去他們。
而那個藉口……
大金蠢蠢欲動,有意舉兵?這是皇帝要的藉口嗎?
呂襄譯歎道:「皇上心機難測,要是早知道他想幹什麽,事情好辦得多。」
「等我進宮見過皇上,也許能猜……」話說一半,璟叡皺眉,臉孔板起。
他一抖韁繩,策馬退開數步,凜冽氣息傳來。
兩兄弟在一起多年,默契好到讓人難以理解,見璟叡表情丕變,呂襄譯無奈問:「不會吧,又來了?」
「也許不是他們的人。」
璟叡臉色已變,可態度行動依舊從容,令人看不出底細。
「不然呢?誰敢在韓璟叡頭上動土?常勝將軍、不敗將軍的名號不是唬來的,也隻有那些用錢買動的傻子才敢拿命換銀子。」呂襄譯搖頭,苦歎。
這種事遭遇第一次時,還覺得驚心動魄,但一年遇上個三、五回,心髒已經強大許多。
至於璟叡嘴裏的「他們」是誰,還用猜?
呂襄譯沒有朝堂上的朋友,隻有喝酒作樂、掩人耳目的紈褲酒肉兄弟,他從不礙著任何人的利益,誰會花銀子鏟除他?除了家裏那兩位對世子之位有著誌在必得的「庶哥哥」之外。
他悉心盡力為平王府賺錢,可不是用來讓人買凶追殺自己的。
「不能想個法子讓他們消停些嗎?」璟叡不耐煩。
「行,我回去後立馬裝病,把府裏的庶務交出來,想買刺客?銀子自己賺。」
「說到做到,別老留著那幾根雞肋,味道不好又占位兒,鬧心!」
「是,回去立刻辦。先說說,這次有幾個?」呂襄譯的武功不如璟叡,聽音辨位的能力更是遠遠不及。
璟叡眼珠子轉過一圈後,說:「八個,武功平平,我五、你三,十招內結束。」
「不,你六、我二,我懷裏還兜著鹽引呢,行動不便。」
「呿!這也能當藉口?」
璟叡覷他一眼,但話出口同時,馬背上一輕,他後往一竄,刀子抽出,直接衝殺過去。
呂襄譯翻白眼,嘟囔一聲,「還真是性急。」
他抓起鞭子,「行動不便」的往空中一抽。
「啪」地一聲,飛身搶身過來的黑衣人猝不及防,臉上被打個正著,摔落馬前三、五步處,眼看馬腳就要踩到自己了,黑衣人心頭一緊——
呂襄譯拉緊韁繩,逼得白馬前腳高高昂起。
黑衣人鬆口氣,本以為呂襄譯要停下馬,一個鷂子翻身,高舉大刀,沒想到人還沒站穩,下一瞬間呂襄譯的馬鞭甩來,扣住他的腰,將他往前一拉,拉到……馬蹄下?
啊……一聲淒厲的慘叫聲揚起,他的肋骨全斷。
「兩招。」襄譯對著在遠方打鬥的璟叡說。
璟叡一劍劃過,又一個刺客倒地不起,大概是他太硬、難啃,其中一個圍攻他的刺客聰明轉身,尋找「軟目標」。
眼看一前一後,兩人迫得呂襄譯前進不得,後退不行,這時,璟叡劍氣劃過,往身前的敵人出招,下一瞬,那黑衣人胸前激噴出血,傷不算重,但場麵很驚悚。
璟叡抓起對方,使出神力,往呂襄譯身後的刺客丟過去,人丟出的同時,他飛身向前,把呂襄譯麵前那個用劍挑開。
同時間,呂襄譯身後那位被同伴撞得七葷八素,沒站穩腳,摔在地上,璟叡把手中長劍擲去,把兩人像烤串燒似的被釘在地上。
回過頭,璟叡濃濃的眉毛一彎,驕傲地對好友說:「八招,七個。」
「驕傲啥,你是不敗將軍,我是紈褲子弟,又不是在同一線上的。」呂襄譯撇撇嘴。
璟叡挑挑眉,說:「鹽引賺的,五五分。」
「嘿嘿,早說好的六四分,怎麽能改?」
「救命之恩。」
他丟下一句話,走到被釘在地上的刺客麵前,一舉手把劍抽回來,拭淨,收入劍鞘裏。
呂襄譯瞪他一眼,「強盜,一成至少有兩、三千兩。」
「舍不得?那就想法子整整你家裏那幾個瘋子,別讓他們老玩這些爛招,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朝廷命官都很閑。」
呂襄譯歎道:可不是嗎?
以前看在老頭的分上不屑和他們鬥,可這些人手段一次比一次陰險狠毒,還真的不能放任不管了。
「你沒發現,這一撥撥來的素質越來越差?」呂襄譯得意問。
「怎麽,你給的銀子不夠使?」
「可不是,誰教平王府的鋪子田莊收成一年不如一年呢。」
他歎口氣,眉眼卻勾得很妖嬈,這廝不當小倌還真是埋沒。
「想使什麽詐,盡快,這次打完,說不準皇上還要讓我到東邊去打海寇,你不是想把生意做到東邊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