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錢盈盈的事,必有兩人首尾。
餘敏替她們隱瞞,定是看在李忠、王信的麵子上,他們都是府裏得用的人手,夫妻倆也算得上忠心耿耿。
至於那兩個丫頭,若不是存非分心思,差事也當得不錯,可惜人總是盼著不該盼的,才會行差踏錯,就像錢盈盈……
想起錢盈盈,不自覺地,淩厲掠過眼底,他給過她機會的,未來如何……是她的選擇。
半晌後,餘敏緩言,「得饒人處且饒人,我與李叔、王叔談過了,會盡快挑選對象,讓她們出嫁。」
璟叡點點頭,他們是祖父用舊了的人,他也不想翻臉,不過還是得找個時間敲打敲打,免得以為他是個好糊弄的主兒。
再次沉默,不過這回沒有停頓太久,璟叡說:「小魚兒,我是靖國公世子。」
「爺講過了,國公是很厲害的世襲爵位。」餘敏衝著他笑,她喜歡他喊自己小角兒,那語調……和哥一模一樣。
璟叡失笑,她的形容詞好像隻有「很厲害」,很厲害的菜、很厲害的衣服、很厲害的兵器……簡單卻也清楚,像她的脾氣。
「我的祖父叫作韓恕,祖父曾為朝廷立下無數汗馬功勞,而最大的一件功勞,是在戰場上將陷入重重包圍、身受重傷的三皇子從刀林箭雨中背出來,為救回三皇子,祖父失去一條腿,班師回朝後,皇帝封祖父為靖國公,在京中榮養。」
故事剛起頭,餘敏便明白,他想說了,講所有令他羞愧開口的事。
「那位三皇子,現在還好嗎?」
「他已經登基為帝,在六年前。」璟叡明白,自己之所以能夠升遷得那麽快,年紀輕輕便官拜三品,除戰功之外,皇帝何嚐不是念著祖父的恩情。
餘敏拍拍手,誇張讚歎,「哇,爺的祖父是現任皇帝的恩人,了不起。」
他微笑,繼續往下說:「祖父長年在外打仗,與祖母聚少離多,兩人隻生下我父親一根獨苗,祖母把父親當眼珠子養,舍不得他吹風受苦,更舍不得讓他到戰場上曆練,因此祖父常埋怨祖母,好端端的把一個武將的兒子給養歪了。」
何止養歪?在審過下人之後,餘敏留王叔多問上幾句,這才曉得韓薔文不成、武不就,是個顢預愚蠢的家夥,若非韓恕替他娶回一個好媳婦,現在的靖國公府恐怕早已後繼無人。
不過塞翁失馬,韓家本就沒有朝堂背景,再加上韓薔沒出息,皇帝非但不忌憚韓家,反而重用韓璟叡。
「然後呢?那株歪苗子又做了什麽天怒人怨的事?」
聽餘敏用「歪苗子」形容父親,璟叡深感意外。她居然沒有批評他不孝,反而不知前因後果便無條件站在自己這邊?
心軟了,也暖了。
「祖母出身文官世家,常覺得武官粗鄙不堪,認為自己配給祖父是低嫁了,若不是祖父受封靖國公,她大概會一輩子鬱鬱不樂吧。
「祖母擔心父親走上武官這條路,想方設法把他養成讀書人,企圖讓父親走科考這條路子,沒想到父親書念得七零八落,肚子裏沒學問不打緊,還學會輕視武官。
「祖父對獨生子憂心忡忡,想找個人加以管束,於是與同袍結親,求娶霍家女兒進門。霍家五代都是武官,先祖曾經受封為鎮國將軍,後來的子孫當中也有做到二品將軍的。」
「聽起來是樁不錯的親事,可你祖母那關過得了嗎?」餘敏可以想象新媳婦進門會受婆婆多少氣。
「你說對了,祖母不樂意與武官結親,父親也不甘心,而當時父親紈褲之名遠播,霍家還不肯讓女兒出嫁呢,眼看婚事就要黃了,祖父卻寫下切結書,不允許兒子納妾、收通房,倘若霍家女兒沒為韓家生下兒子,便過繼霍家子弟,承襲爵位。
「外祖倒不貪求爵位,隻是見祖父如此誠心,方才允下這門婚事,這張切結書,引起祖母和父親的強烈不滿,但祖父是當家作主的,父親隻能依了祖父。
「然而洞房花燭夜,喜帕挑起那刻,父親滿肚子怒氣爆發了,他是個低俗鄙人,日日進出青樓妓館,隻喜歡那種柔弱無骨、嬌媚俗豔的女子。我母親出身武將世家,練過武,一身英氣,氣勢壓得父親自卑自鄙。
「父親憤慨也無他法,且祖父發話,讓母親好好管教父親,母親照做了,卻讓夫妻倆的關係越來越差。
「在母親的鞭策之下,短短幾年,父親果然考上秀才,甚至中了舉,這讓對父親已經失望透頂的祖父逢人便誇讚媳婦好,氣得父親內傷。
「可是父親懦弱無能,心中有火不敢對祖父發作,隻會躲在祖母背後訴苦,因而多年來祖母處處為難母親,不但讓母親立規矩,還把持著中饋不放,讓母親遭受許多委屈,但她性子高傲,從不訴苦。
「既然父親憎恨母親的管束,我出生之後,母親便不理會父親了,她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我身上。
「三歲時,祖父和外祖父覺得我資質好,兩個賦閑在家的老人決定聯手教導我。我開始習武藝、學兵法,他們將一身所學傾囊相授。但父親與祖母已經夠討厭我母親和外祖家了,怎肯讓我再成為武人?他們鬧得太厲害,祖父大怒,要把他們趕出靖國公府,這才消停下來。」
「所以他們遷怒了嗎?把對你母親、對你外祖父的不滿移到你身上?」餘敏憂心衝衝地望著他。
「為什麽這樣問?」璟叡歡喜她為自己擔憂。
「因為遷怒是人之常情,因為他們不是豁達寬容、有遠見之人,因為他們心量狹窄,沒有能力改變自己,隻能靠著怨恨別人來發泄。」
「你猜得對,我被遷怒了,祖母和父親討厭我,對我或者冷言冷語,或者視而不見,或者痛責怒斥,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對他們的所有記憶都是不堪的。
後來母親生下弟弟,這回祖母鐵了心,要把弟弟養在膝下。祖父本來不肯,但祖母鬧到上吊自殺,祖父無法可想,隻好妥協。母親心疼弟弟,然而為了盡孝道、為了家庭和樂,不得不退讓,本想等弟弟年紀大一點再作打算,沒想到養到五歲上下,弟弟性格變得霸道乖張,請再多的先生來指導也改變不了了。
「即使如此,祖母與父親依舊偏愛弟弟,若不是祖父堅持,靖國公府的世子輪不到我頭上。」
餘敏找不出勸慰的話,隻能輕拍他的背,他抓下她的手,反手握住。
「我十四歲就隨著大舅父上戰場,首戰告捷,我升為小隊長,一年年功勳累積,直到去年祖父過世,我已經升為三品威武將軍,通常,兒子的榮耀都會是父親的驢傲,可是對我父親而言,並不是。」
餘敏接過話,「那種偏狹的男人,肯定認為自己夾在「靖國公」與「威武將軍」中間活得很窩囊,傑出的父親、優秀的兒子,再加上愚鈍的自己,他的自卑肯定更嚴重。」
璟叡訝異於她的敏銳,啟唇一笑。「你說得對,這世間有太多人見不得別人好,我父親心中矛盾,經常酸言酸語,又加深了這矛盾,而我父親那種性格,正人君子豈會與之深交?
他能夠來往的隻有臭氣相投的酒肉朋友,酒一喝便口無遮攔,那些人時不時取笑父親,說他有個好爹、好兒子,一輩子啥事都不必幹就可以安享富貴。」那種口氣,酸得人掉牙。
「父親在外頭受氣,回到府裏便拿我出氣,我經常隻是從他身邊走過便莫名其妙一棍子往我頭上砸下來,我的頭不曾在戰場上受傷,倒是在我父親的棒子下見過幾次血,我懷疑過,他是真的想把我活活打死。
「好幾次我忍不住了,問外祖父:「我到底是不是父親的兒子?」外祖父心疼我,但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他無法說得太多,隻能歎道:「你父親是個糊塗人,我後悔了,當初不該讓你娘出嫁的。」
「沒錯,我父親是個糊塗人,養在糊塗的祖母膝下,四十幾歲的人了還是蠢得近乎可笑。父親中舉那年,祖父幫他謀了個七品縣官,他竟因害怕吃苦,讓祖母去跟祖父吵,祖母哭鬧喊叫,說祖父要謀害親生兒子,才讓父親到那麽偏僻的地方受苦,非要租父在京裏給他謀官位。
「父親隻是舉子,不是進士,京裏有什麽官位可以謀?就算是進士,就算家裏後台夠硬,也得出去曆練個幾年,才能轉調回京。到最後,祖父索性不管了,任由父親醉生夢死,成天惹事。」
餘敏替她們隱瞞,定是看在李忠、王信的麵子上,他們都是府裏得用的人手,夫妻倆也算得上忠心耿耿。
至於那兩個丫頭,若不是存非分心思,差事也當得不錯,可惜人總是盼著不該盼的,才會行差踏錯,就像錢盈盈……
想起錢盈盈,不自覺地,淩厲掠過眼底,他給過她機會的,未來如何……是她的選擇。
半晌後,餘敏緩言,「得饒人處且饒人,我與李叔、王叔談過了,會盡快挑選對象,讓她們出嫁。」
璟叡點點頭,他們是祖父用舊了的人,他也不想翻臉,不過還是得找個時間敲打敲打,免得以為他是個好糊弄的主兒。
再次沉默,不過這回沒有停頓太久,璟叡說:「小魚兒,我是靖國公世子。」
「爺講過了,國公是很厲害的世襲爵位。」餘敏衝著他笑,她喜歡他喊自己小角兒,那語調……和哥一模一樣。
璟叡失笑,她的形容詞好像隻有「很厲害」,很厲害的菜、很厲害的衣服、很厲害的兵器……簡單卻也清楚,像她的脾氣。
「我的祖父叫作韓恕,祖父曾為朝廷立下無數汗馬功勞,而最大的一件功勞,是在戰場上將陷入重重包圍、身受重傷的三皇子從刀林箭雨中背出來,為救回三皇子,祖父失去一條腿,班師回朝後,皇帝封祖父為靖國公,在京中榮養。」
故事剛起頭,餘敏便明白,他想說了,講所有令他羞愧開口的事。
「那位三皇子,現在還好嗎?」
「他已經登基為帝,在六年前。」璟叡明白,自己之所以能夠升遷得那麽快,年紀輕輕便官拜三品,除戰功之外,皇帝何嚐不是念著祖父的恩情。
餘敏拍拍手,誇張讚歎,「哇,爺的祖父是現任皇帝的恩人,了不起。」
他微笑,繼續往下說:「祖父長年在外打仗,與祖母聚少離多,兩人隻生下我父親一根獨苗,祖母把父親當眼珠子養,舍不得他吹風受苦,更舍不得讓他到戰場上曆練,因此祖父常埋怨祖母,好端端的把一個武將的兒子給養歪了。」
何止養歪?在審過下人之後,餘敏留王叔多問上幾句,這才曉得韓薔文不成、武不就,是個顢預愚蠢的家夥,若非韓恕替他娶回一個好媳婦,現在的靖國公府恐怕早已後繼無人。
不過塞翁失馬,韓家本就沒有朝堂背景,再加上韓薔沒出息,皇帝非但不忌憚韓家,反而重用韓璟叡。
「然後呢?那株歪苗子又做了什麽天怒人怨的事?」
聽餘敏用「歪苗子」形容父親,璟叡深感意外。她居然沒有批評他不孝,反而不知前因後果便無條件站在自己這邊?
心軟了,也暖了。
「祖母出身文官世家,常覺得武官粗鄙不堪,認為自己配給祖父是低嫁了,若不是祖父受封靖國公,她大概會一輩子鬱鬱不樂吧。
「祖母擔心父親走上武官這條路,想方設法把他養成讀書人,企圖讓父親走科考這條路子,沒想到父親書念得七零八落,肚子裏沒學問不打緊,還學會輕視武官。
「祖父對獨生子憂心忡忡,想找個人加以管束,於是與同袍結親,求娶霍家女兒進門。霍家五代都是武官,先祖曾經受封為鎮國將軍,後來的子孫當中也有做到二品將軍的。」
「聽起來是樁不錯的親事,可你祖母那關過得了嗎?」餘敏可以想象新媳婦進門會受婆婆多少氣。
「你說對了,祖母不樂意與武官結親,父親也不甘心,而當時父親紈褲之名遠播,霍家還不肯讓女兒出嫁呢,眼看婚事就要黃了,祖父卻寫下切結書,不允許兒子納妾、收通房,倘若霍家女兒沒為韓家生下兒子,便過繼霍家子弟,承襲爵位。
「外祖倒不貪求爵位,隻是見祖父如此誠心,方才允下這門婚事,這張切結書,引起祖母和父親的強烈不滿,但祖父是當家作主的,父親隻能依了祖父。
「然而洞房花燭夜,喜帕挑起那刻,父親滿肚子怒氣爆發了,他是個低俗鄙人,日日進出青樓妓館,隻喜歡那種柔弱無骨、嬌媚俗豔的女子。我母親出身武將世家,練過武,一身英氣,氣勢壓得父親自卑自鄙。
「父親憤慨也無他法,且祖父發話,讓母親好好管教父親,母親照做了,卻讓夫妻倆的關係越來越差。
「在母親的鞭策之下,短短幾年,父親果然考上秀才,甚至中了舉,這讓對父親已經失望透頂的祖父逢人便誇讚媳婦好,氣得父親內傷。
「可是父親懦弱無能,心中有火不敢對祖父發作,隻會躲在祖母背後訴苦,因而多年來祖母處處為難母親,不但讓母親立規矩,還把持著中饋不放,讓母親遭受許多委屈,但她性子高傲,從不訴苦。
「既然父親憎恨母親的管束,我出生之後,母親便不理會父親了,她把所有的注意力放在我身上。
「三歲時,祖父和外祖父覺得我資質好,兩個賦閑在家的老人決定聯手教導我。我開始習武藝、學兵法,他們將一身所學傾囊相授。但父親與祖母已經夠討厭我母親和外祖家了,怎肯讓我再成為武人?他們鬧得太厲害,祖父大怒,要把他們趕出靖國公府,這才消停下來。」
「所以他們遷怒了嗎?把對你母親、對你外祖父的不滿移到你身上?」餘敏憂心衝衝地望著他。
「為什麽這樣問?」璟叡歡喜她為自己擔憂。
「因為遷怒是人之常情,因為他們不是豁達寬容、有遠見之人,因為他們心量狹窄,沒有能力改變自己,隻能靠著怨恨別人來發泄。」
「你猜得對,我被遷怒了,祖母和父親討厭我,對我或者冷言冷語,或者視而不見,或者痛責怒斥,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對他們的所有記憶都是不堪的。
後來母親生下弟弟,這回祖母鐵了心,要把弟弟養在膝下。祖父本來不肯,但祖母鬧到上吊自殺,祖父無法可想,隻好妥協。母親心疼弟弟,然而為了盡孝道、為了家庭和樂,不得不退讓,本想等弟弟年紀大一點再作打算,沒想到養到五歲上下,弟弟性格變得霸道乖張,請再多的先生來指導也改變不了了。
「即使如此,祖母與父親依舊偏愛弟弟,若不是祖父堅持,靖國公府的世子輪不到我頭上。」
餘敏找不出勸慰的話,隻能輕拍他的背,他抓下她的手,反手握住。
「我十四歲就隨著大舅父上戰場,首戰告捷,我升為小隊長,一年年功勳累積,直到去年祖父過世,我已經升為三品威武將軍,通常,兒子的榮耀都會是父親的驢傲,可是對我父親而言,並不是。」
餘敏接過話,「那種偏狹的男人,肯定認為自己夾在「靖國公」與「威武將軍」中間活得很窩囊,傑出的父親、優秀的兒子,再加上愚鈍的自己,他的自卑肯定更嚴重。」
璟叡訝異於她的敏銳,啟唇一笑。「你說得對,這世間有太多人見不得別人好,我父親心中矛盾,經常酸言酸語,又加深了這矛盾,而我父親那種性格,正人君子豈會與之深交?
他能夠來往的隻有臭氣相投的酒肉朋友,酒一喝便口無遮攔,那些人時不時取笑父親,說他有個好爹、好兒子,一輩子啥事都不必幹就可以安享富貴。」那種口氣,酸得人掉牙。
「父親在外頭受氣,回到府裏便拿我出氣,我經常隻是從他身邊走過便莫名其妙一棍子往我頭上砸下來,我的頭不曾在戰場上受傷,倒是在我父親的棒子下見過幾次血,我懷疑過,他是真的想把我活活打死。
「好幾次我忍不住了,問外祖父:「我到底是不是父親的兒子?」外祖父心疼我,但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他無法說得太多,隻能歎道:「你父親是個糊塗人,我後悔了,當初不該讓你娘出嫁的。」
「沒錯,我父親是個糊塗人,養在糊塗的祖母膝下,四十幾歲的人了還是蠢得近乎可笑。父親中舉那年,祖父幫他謀了個七品縣官,他竟因害怕吃苦,讓祖母去跟祖父吵,祖母哭鬧喊叫,說祖父要謀害親生兒子,才讓父親到那麽偏僻的地方受苦,非要租父在京裏給他謀官位。
「父親隻是舉子,不是進士,京裏有什麽官位可以謀?就算是進士,就算家裏後台夠硬,也得出去曆練個幾年,才能轉調回京。到最後,祖父索性不管了,任由父親醉生夢死,成天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