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以珠想到以宓可以一個人住在一個那麽大的宅子,想到她身上華麗的衣裳,頭上流光溢彩的寶石,想到將來她就是高高在上的燕王妃,她心中的妒意和恨意就沒辦法消散,她趴在母親柳氏懷中,哭道:「母親,她那樣一個壞心眼的人,為什麽就那麽好運,竟然能得陛下賜婚,得那樣好的婚事?當初她差點就害得我失了名節,難道就得這麽算了,我以後還得捧著她,看她的眼色生活?」
柳氏隻是眼界小,但卻並不蠢笨,她知道以自己以及女兒和以宓的舊怨,她們母女大約是沾不上以宓的光的,所以她雖然矛盾掙紮,但最終也對攀附以宓求得好處不抱多少期望。
她自己就曾那般妒恨過以宓的母親韓氏,所以她完全理解女兒的心情,她摟了女兒,摸著她的頭發,看她哭得傷心,心裏真是又酸又疼。
她心思轉了又轉,咬了牙,道:「珠兒,你且別難過,路還長著呢,咱們慢慢來,將來的變數誰也不知道。」
當年韓氏是國公府之女,身份高貴,容貌漂亮嫁妝豐厚,可還不是差點死在自己手上……就算沒死,這夏二夫人的位置到底還是自己的了。
不管夏家人都是些什麽心思,以宓是絲毫不在意的,她跟夏大夫人說剛搬到這邊來事情比較多,雖然那不過是疏離之辭,但實際上她還真的是很忙。
她原本名下的產業多是母親韓氏當年三分之一的嫁妝,韓氏和離之時韓老夫人作主分出來給她的,但很多時候她稍一有什麽動作,韓氏便會知曉,她自和親之事開始便已著手培養自己的人手,重新打理自己的產業,搬出來後,更是方便了許多。
除了這些,她還和傅先生一起籌劃著女學之事。因打算直接改革錦華女子書院,兩人一早便已閱過了過去百多年錦華書院的曆史,這兩日她們又去了錦華書院的藏書庫看了書院各色相關記載,還找院長談過書院目前運作管理還有學生的情況。
京中有三家女子書院,另兩家就是皇家女子書院和靜安女院,那兩家是京中有名的女學,因收的學生非常有限,隻有皇親國戚,勳貴世家或家族中有四品以上官員家的女兒才能入讀,且還要經過嚴格的入門試,相較那兩家,錦華女子書院簡直沒落得快要關門了,早已不能相提並論。
現在書院的先生加上院長一共隻有五位,學生也隻有三十幾位,這些學生多是些小官或者商戶之女,因書院先生都有些來曆,或是宮中退休女官,或是家族沒落下來的世家夫人或小姐,這些商戶送了女兒過來讀書,多是希望她們能學些宮裏或者大戶之家的規矩禮儀,培養了將來好能入得高門大戶的。
這當然和當年開國皇後倡議女學的目的是相悖的。
其實書院先生教習的內容並無不妥,隻不過是學這些東西的目的不純而已。
以宓看了近些年書院學生的卷宗,就對傅先生道:「這個書院,先生,我們還不若開辦一個全新的女學。」
傅先生笑道:「我們本來的目的之一是招收底層或平民女子,培養她們有自力更生的能力,這個書院的底子並不差,在這個基礎上發展最難攻克的不過是世人的眼光和過往的印象而已。很多時候我們想做什麽,從一清二白,從無到有或許不是難事,反是收拾一堆爛攤子再發展或還更要難上一些。」
以宓點頭,她倒不是怕麻煩或在意世人的眼光,隻覺得沒必要用上這麽個攤子罷了,既然傅先生這麽說了,她想了想就笑道:「這也簡單,我們重新編製女學科班,現在的這些學生,若是想要在分科繼續就學的,全部要參加入學試,不符合要求的,便不再取錄就是了。」
「其實倒也不必多加限製學生的出身,平民小戶之女也好,官家出身也好,還是商戶女也好,隻要她們願意進入女學學習自立的技能,女學便都是歡迎的,隻是她們不可以用家中財資繳付束修,而需做些女學薦的幫工以抵束修,完不成的就需退學,如何?」
京中的三家女子書院皆隸屬於禮部管轄,以宓和傅先生初步製定了錦華女學新的招生和運作方案,便將方案遞交給了禮部審核,因有著燕王的吩咐,這不過是一個過場,禮部很快就下達了文書,原錦華女子書院改名為錦華女學,任命傅先生為女學的新學政,由原錦華女子書院的院長協助,改革錦華女學。
以宓自搬到新宅之後每隔上幾日燕王都會過來探望她,兩人並無任何出格之舉,有時傅先生也會在場,說些公事,或者兩人隻是在書房各自做著各自的事情,看書習字,以宓初始時還很不慣,但她不是什麽古板恪守規矩教條之人,她雖自覺對燕王並無男女之情,但卻也不反感他,既然已經決定嫁給他,便也願意慢慢適應他的存在,如此,兩人相處得倒是越來越默契融洽了。
一月底的時候,以宓收到誠郡王府嘉惠郡主的生辰宴帖,以宓早就從燕王那裏得知嘉惠郡主已經和薛家有了口頭婚約,無論是誠郡王府還是薛家,以宓根本就不想有什麽牽扯,拿到請帖之後不過是扔到了一邊並沒有理會。
嘉惠郡主是派的自己貼身嬤嬤送的請帖,結果嬤嬤連以宓的人都沒見到,回去的時候便和嘉惠郡主好一陣嘀咕,道夏家姑娘好生傲慢無禮,嘉惠郡主倒也沒理會她,隻轉了轉眼睛,便找了自己叔父誠郡王,請他幫忙說項定要請了以宓參加她的生辰宴。
誠郡王自年少時便喜歡韓氏,兩家門當戶對,當初已然有了默契,就差定下婚約了,及後韓氏卻對新科探花一見鍾情,不顧家中反對執意嫁給了夏家老二,那一年多對誠郡王來說實在不是好受的一年。
不過誠郡王喜歡韓氏多年,怎麽會因為韓氏嫁人而放棄,當年那小小的柳氏,如果不是他從中作手腳,怎麽可能會順利懷了夏家老二的孩子,又順利的近了韓氏的身,算計得她氣極之下早產。若不是他,韓氏身邊的嬤嬤就能處理了柳氏。
韓氏的早產和離根本就是他一手策劃然後推波助瀾造成的。
所以不管誠郡王在韓老夫人或者其他人麵前多麽關照以宓,他心底深處可也不怎麽喜歡以宓在自己麵前晃悠,但也沒希望她出什麽事,不停的成為帝都人口中話柄。
且在他眼裏,侄女被養得單純簡單,怎麽可能算計得過夏以宓。
所以對侄女的請求,不過是敷衍了她,提也未曾同妻子提過。
嘉惠郡主花了不少心思,其實她也沒想害以宓,就是純粹是看好戲幸災樂禍的心態,可惜最終她也沒請成以宓,甚至最後連生辰宴也取消了,因為慶源帝駕崩了。
慶源十三年二月十八,慶源帝於寢宮乾心宮病逝。
慶源帝早於年初便已安排後事,病逝前在病榻上又命內閣首輔張士堯擬下了遺詔,道國不可一日無君,其大行後便由太子穆熙繼位為大周新君,新君年少,於其誕下子嗣之前朝政之事皆以燕王穆元禎為首,內閣為輔,共同輔政。
慶源帝久病,宮內宮外都早有準備,雖然新君年少,但自半年前開始,朝政便早已逐步由燕王代理,同內閣及六部尚書共同議定,慶源帝的後宮又最是簡單,不過隻薛皇後和幾個低位妃嬪而已,所以慶源帝病逝,雖則不少人家心有惶惶,滿城皆似添了一層悲色,但卻並無半點亂相。
隻是新君穆熙體弱,哭靈時差點暈倒在了慶源帝靈前,薛後心疼兒子,便作主讓兒子暫時住到了自己寢宮,由她親自照料,道是如此她才放心。
柳氏隻是眼界小,但卻並不蠢笨,她知道以自己以及女兒和以宓的舊怨,她們母女大約是沾不上以宓的光的,所以她雖然矛盾掙紮,但最終也對攀附以宓求得好處不抱多少期望。
她自己就曾那般妒恨過以宓的母親韓氏,所以她完全理解女兒的心情,她摟了女兒,摸著她的頭發,看她哭得傷心,心裏真是又酸又疼。
她心思轉了又轉,咬了牙,道:「珠兒,你且別難過,路還長著呢,咱們慢慢來,將來的變數誰也不知道。」
當年韓氏是國公府之女,身份高貴,容貌漂亮嫁妝豐厚,可還不是差點死在自己手上……就算沒死,這夏二夫人的位置到底還是自己的了。
不管夏家人都是些什麽心思,以宓是絲毫不在意的,她跟夏大夫人說剛搬到這邊來事情比較多,雖然那不過是疏離之辭,但實際上她還真的是很忙。
她原本名下的產業多是母親韓氏當年三分之一的嫁妝,韓氏和離之時韓老夫人作主分出來給她的,但很多時候她稍一有什麽動作,韓氏便會知曉,她自和親之事開始便已著手培養自己的人手,重新打理自己的產業,搬出來後,更是方便了許多。
除了這些,她還和傅先生一起籌劃著女學之事。因打算直接改革錦華女子書院,兩人一早便已閱過了過去百多年錦華書院的曆史,這兩日她們又去了錦華書院的藏書庫看了書院各色相關記載,還找院長談過書院目前運作管理還有學生的情況。
京中有三家女子書院,另兩家就是皇家女子書院和靜安女院,那兩家是京中有名的女學,因收的學生非常有限,隻有皇親國戚,勳貴世家或家族中有四品以上官員家的女兒才能入讀,且還要經過嚴格的入門試,相較那兩家,錦華女子書院簡直沒落得快要關門了,早已不能相提並論。
現在書院的先生加上院長一共隻有五位,學生也隻有三十幾位,這些學生多是些小官或者商戶之女,因書院先生都有些來曆,或是宮中退休女官,或是家族沒落下來的世家夫人或小姐,這些商戶送了女兒過來讀書,多是希望她們能學些宮裏或者大戶之家的規矩禮儀,培養了將來好能入得高門大戶的。
這當然和當年開國皇後倡議女學的目的是相悖的。
其實書院先生教習的內容並無不妥,隻不過是學這些東西的目的不純而已。
以宓看了近些年書院學生的卷宗,就對傅先生道:「這個書院,先生,我們還不若開辦一個全新的女學。」
傅先生笑道:「我們本來的目的之一是招收底層或平民女子,培養她們有自力更生的能力,這個書院的底子並不差,在這個基礎上發展最難攻克的不過是世人的眼光和過往的印象而已。很多時候我們想做什麽,從一清二白,從無到有或許不是難事,反是收拾一堆爛攤子再發展或還更要難上一些。」
以宓點頭,她倒不是怕麻煩或在意世人的眼光,隻覺得沒必要用上這麽個攤子罷了,既然傅先生這麽說了,她想了想就笑道:「這也簡單,我們重新編製女學科班,現在的這些學生,若是想要在分科繼續就學的,全部要參加入學試,不符合要求的,便不再取錄就是了。」
「其實倒也不必多加限製學生的出身,平民小戶之女也好,官家出身也好,還是商戶女也好,隻要她們願意進入女學學習自立的技能,女學便都是歡迎的,隻是她們不可以用家中財資繳付束修,而需做些女學薦的幫工以抵束修,完不成的就需退學,如何?」
京中的三家女子書院皆隸屬於禮部管轄,以宓和傅先生初步製定了錦華女學新的招生和運作方案,便將方案遞交給了禮部審核,因有著燕王的吩咐,這不過是一個過場,禮部很快就下達了文書,原錦華女子書院改名為錦華女學,任命傅先生為女學的新學政,由原錦華女子書院的院長協助,改革錦華女學。
以宓自搬到新宅之後每隔上幾日燕王都會過來探望她,兩人並無任何出格之舉,有時傅先生也會在場,說些公事,或者兩人隻是在書房各自做著各自的事情,看書習字,以宓初始時還很不慣,但她不是什麽古板恪守規矩教條之人,她雖自覺對燕王並無男女之情,但卻也不反感他,既然已經決定嫁給他,便也願意慢慢適應他的存在,如此,兩人相處得倒是越來越默契融洽了。
一月底的時候,以宓收到誠郡王府嘉惠郡主的生辰宴帖,以宓早就從燕王那裏得知嘉惠郡主已經和薛家有了口頭婚約,無論是誠郡王府還是薛家,以宓根本就不想有什麽牽扯,拿到請帖之後不過是扔到了一邊並沒有理會。
嘉惠郡主是派的自己貼身嬤嬤送的請帖,結果嬤嬤連以宓的人都沒見到,回去的時候便和嘉惠郡主好一陣嘀咕,道夏家姑娘好生傲慢無禮,嘉惠郡主倒也沒理會她,隻轉了轉眼睛,便找了自己叔父誠郡王,請他幫忙說項定要請了以宓參加她的生辰宴。
誠郡王自年少時便喜歡韓氏,兩家門當戶對,當初已然有了默契,就差定下婚約了,及後韓氏卻對新科探花一見鍾情,不顧家中反對執意嫁給了夏家老二,那一年多對誠郡王來說實在不是好受的一年。
不過誠郡王喜歡韓氏多年,怎麽會因為韓氏嫁人而放棄,當年那小小的柳氏,如果不是他從中作手腳,怎麽可能會順利懷了夏家老二的孩子,又順利的近了韓氏的身,算計得她氣極之下早產。若不是他,韓氏身邊的嬤嬤就能處理了柳氏。
韓氏的早產和離根本就是他一手策劃然後推波助瀾造成的。
所以不管誠郡王在韓老夫人或者其他人麵前多麽關照以宓,他心底深處可也不怎麽喜歡以宓在自己麵前晃悠,但也沒希望她出什麽事,不停的成為帝都人口中話柄。
且在他眼裏,侄女被養得單純簡單,怎麽可能算計得過夏以宓。
所以對侄女的請求,不過是敷衍了她,提也未曾同妻子提過。
嘉惠郡主花了不少心思,其實她也沒想害以宓,就是純粹是看好戲幸災樂禍的心態,可惜最終她也沒請成以宓,甚至最後連生辰宴也取消了,因為慶源帝駕崩了。
慶源十三年二月十八,慶源帝於寢宮乾心宮病逝。
慶源帝早於年初便已安排後事,病逝前在病榻上又命內閣首輔張士堯擬下了遺詔,道國不可一日無君,其大行後便由太子穆熙繼位為大周新君,新君年少,於其誕下子嗣之前朝政之事皆以燕王穆元禎為首,內閣為輔,共同輔政。
慶源帝久病,宮內宮外都早有準備,雖然新君年少,但自半年前開始,朝政便早已逐步由燕王代理,同內閣及六部尚書共同議定,慶源帝的後宮又最是簡單,不過隻薛皇後和幾個低位妃嬪而已,所以慶源帝病逝,雖則不少人家心有惶惶,滿城皆似添了一層悲色,但卻並無半點亂相。
隻是新君穆熙體弱,哭靈時差點暈倒在了慶源帝靈前,薛後心疼兒子,便作主讓兒子暫時住到了自己寢宮,由她親自照料,道是如此她才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