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第四十九章[11.07]
後宅有隻胭脂虎 卷二 作者:清風拂麵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乖!」
武琛與崔五郎都是練武之人,聽覺敏於常人,聞聽此言對視一眼,這位許夫人……真是,讓人說什麽好呢?
大概是縣令大人也聽不下去了,溫言教育她:「孩子們不懂事,阿嬌也不懂事啊?!殿下身邊的人,怎麽能教孩子們瞎說呢!」
一家人去的遠了,寧王殿下才閉目在迎枕上靠了會兒,忽忽枕開眼睛來,與崔五郎道:「五郎,你小時候是怎麽樣兒的?」
崔五郎回想一下,似乎有幾分乏味:「就是讀書識字學禮……然後爹娘教著與長房的堂兄們打好關係,也了將來有個好些的前程。」總之就是巴結崔家當權派,為了將來鋪路。
後來……到底還是沒用上,他不喜走科舉讀書的路子,這才投了軍。
本來以為自己就已經夠叛逆了,哪知道崔家嫡房的崔泰也走了這條路。以前在崔家家學裏,崔五郎與堂弟崔六郎費盡了心機巴結的堂兄崔泰,卻因為走了相同的一條路而真正的親近了起來。
武琛回憶一下自己的童年,然後與被不靠譜的許夫人教養的武小貝相比,遺憾的發現,兒子的童年似乎……更為愉快。
瞧那傻小子每次見到他都歡歡喜喜的模樣,跟小狗一樣撲上來,在他身上爬來爬去的玩,一點也不怕生,而且至今也不曾對他行過禮,就那麽親親熱熱的撲過來……這在宮裏或者府裏簡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宮裏或者王府裏的孩子,幾個月抱在奶娘懷裏就要由奶娘代替著行禮,不會說話就要學禮數,比起那些知禮的孩子們來,武小貝簡直可以算野孩子。
寧王殿下卻一點也不想約束自家的野孩子。
大年初一平平常常的過去了,灶上婆子再送來的飯菜都是易消化的飯食,還有滋補身子的湯湯水水。寧王殿下喝著老鴨湯,就著小菜吃了兩塊胡餅就飽了,晚間尚美人在外麵求見,要來侍候,被他拒之門外。
少年時代讀書,總覺得紅袖添香是件樂事,美人垂淚是副畫卷,可是等他從屍山血海裏一路拚殺過來,到了而今這個年紀,卻再也沒有滿腹柔情來與美人訴衷腸了。生而艱難,隻能努力活著,連腔子裏的心腸也都僵冷了,哪得柔情來替美人拭淚?
比起尚美人嬌滴滴的這款,似乎許夫人那種雖然不太靠譜但卻不會動不動掉淚的婦人似乎更好相處。
寧王殿下對自己的審美進行了全麵的總結,卻不知長安城中,寧王妃的又一次盼望落了空。
自上次夫妻一別,寧王殿下已經有四年不曾回京了,武敏馬上都要議親了,她寫信到邊關,也隻得了寥寥數語:「一切但憑王妃作主!」
新年大宴寧王妃勢必是要帶著小郡主武敏進宮向太後皇後以及賢妃請安的,而且今日後宮裏宗親女眷與外命婦晉見,又有皇後賜宴,恐怕不會消停。
武敏早早就被身邊的大丫環與奶娘打扮好了,隻等著寧王妃收拾好了一起坐馬車進宮。
王美人生子的消息早就傳了過來,按道理不管王美人死了還是活著,這是寧王的長子,便理應送回長安城,給寧王妃撫養。可惜掐指一算,孩子如今都馬上要過三周歲了,還養在邊疆。
寧王妃獨守空房經年,對自己再有孩子抱的希望不大,起先也熱切切巴望著這孩子能給她來養,卻不知寧王的家信裏隻道孩子年紀太小,不適合長途跋涉,不如就在夷邊養著。
母女倆坐著馬車進宮,一路之上寧王妃都神思恍惚,一時裏想著宮中人事,一時想著京中傳言,朝中人事,她父兄皆在朝為官,她消息也不算閉塞,隻覺得亂糟糟理也理不清,對過年更添了一層厭煩。
到底武敏還是小孩子,對過年還有幾分盼望,與她東拉西扯的談起宮裏的事情,諸如哪個公主佩戴了禦賜的他國進來的首飾,哪個公主在課堂上背不會書,伴讀挨了手板子……小孩子的高興總是簡單容易的。
寧王妃一路敷衍著與武敏聊天,進了宮才發現大節下的,皇後的氣色十分不好,理應出現的太子妃也沒有出席。
太子妃就算有五個月身孕,可是過年的宮宴還是理應要參加的。
皇後瞧著她的神色也帶著審視,寧王妃不明白那眼神的含意,等到宴罷,去了賢妃宮裏,才知昨晚太子妃落了胎,生下來一個成了形的男胎。不止如此,東宮一名侍妾也同時落了胎,亦是男胎。
……
寧王妃回想皇後神色,悚然而驚,望向賢妃的神色便帶了些哀戚:「母妃……我成日隻在家,等著敏兒在宮裏下學回家吃飯,或者做做女紅,偶爾進宮請安,連娘家都不大回……」
賢妃倚在枕上咳嗽兩聲:「我知道你是個好的,這事你權當不知道就好。反正原本也與你沒有什麽幹係。」
寧王妃想想皇後刀刮一般的眼神,有心想辯駁一句:哪怕沒幹係,隻恐旁人也要疑一下她。宮裏的事情誰能說得準呢?
可是看看賢妃病骨支離,這兩年間身體越發的不行了,她曾提起給寧王去信,卻都被賢妃擋了下來,焉知不是思慮過重?
太子無子病弱,寧王掌兵,還有皇三子與皇四子比之太子小了三四歲,也日漸長成,宮裏的水倒是越來越渾了。賢妃自然還是希望寧王能夠安心戍邊,能少回京便少回京。
武琛與崔五郎都是練武之人,聽覺敏於常人,聞聽此言對視一眼,這位許夫人……真是,讓人說什麽好呢?
大概是縣令大人也聽不下去了,溫言教育她:「孩子們不懂事,阿嬌也不懂事啊?!殿下身邊的人,怎麽能教孩子們瞎說呢!」
一家人去的遠了,寧王殿下才閉目在迎枕上靠了會兒,忽忽枕開眼睛來,與崔五郎道:「五郎,你小時候是怎麽樣兒的?」
崔五郎回想一下,似乎有幾分乏味:「就是讀書識字學禮……然後爹娘教著與長房的堂兄們打好關係,也了將來有個好些的前程。」總之就是巴結崔家當權派,為了將來鋪路。
後來……到底還是沒用上,他不喜走科舉讀書的路子,這才投了軍。
本來以為自己就已經夠叛逆了,哪知道崔家嫡房的崔泰也走了這條路。以前在崔家家學裏,崔五郎與堂弟崔六郎費盡了心機巴結的堂兄崔泰,卻因為走了相同的一條路而真正的親近了起來。
武琛回憶一下自己的童年,然後與被不靠譜的許夫人教養的武小貝相比,遺憾的發現,兒子的童年似乎……更為愉快。
瞧那傻小子每次見到他都歡歡喜喜的模樣,跟小狗一樣撲上來,在他身上爬來爬去的玩,一點也不怕生,而且至今也不曾對他行過禮,就那麽親親熱熱的撲過來……這在宮裏或者府裏簡直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宮裏或者王府裏的孩子,幾個月抱在奶娘懷裏就要由奶娘代替著行禮,不會說話就要學禮數,比起那些知禮的孩子們來,武小貝簡直可以算野孩子。
寧王殿下卻一點也不想約束自家的野孩子。
大年初一平平常常的過去了,灶上婆子再送來的飯菜都是易消化的飯食,還有滋補身子的湯湯水水。寧王殿下喝著老鴨湯,就著小菜吃了兩塊胡餅就飽了,晚間尚美人在外麵求見,要來侍候,被他拒之門外。
少年時代讀書,總覺得紅袖添香是件樂事,美人垂淚是副畫卷,可是等他從屍山血海裏一路拚殺過來,到了而今這個年紀,卻再也沒有滿腹柔情來與美人訴衷腸了。生而艱難,隻能努力活著,連腔子裏的心腸也都僵冷了,哪得柔情來替美人拭淚?
比起尚美人嬌滴滴的這款,似乎許夫人那種雖然不太靠譜但卻不會動不動掉淚的婦人似乎更好相處。
寧王殿下對自己的審美進行了全麵的總結,卻不知長安城中,寧王妃的又一次盼望落了空。
自上次夫妻一別,寧王殿下已經有四年不曾回京了,武敏馬上都要議親了,她寫信到邊關,也隻得了寥寥數語:「一切但憑王妃作主!」
新年大宴寧王妃勢必是要帶著小郡主武敏進宮向太後皇後以及賢妃請安的,而且今日後宮裏宗親女眷與外命婦晉見,又有皇後賜宴,恐怕不會消停。
武敏早早就被身邊的大丫環與奶娘打扮好了,隻等著寧王妃收拾好了一起坐馬車進宮。
王美人生子的消息早就傳了過來,按道理不管王美人死了還是活著,這是寧王的長子,便理應送回長安城,給寧王妃撫養。可惜掐指一算,孩子如今都馬上要過三周歲了,還養在邊疆。
寧王妃獨守空房經年,對自己再有孩子抱的希望不大,起先也熱切切巴望著這孩子能給她來養,卻不知寧王的家信裏隻道孩子年紀太小,不適合長途跋涉,不如就在夷邊養著。
母女倆坐著馬車進宮,一路之上寧王妃都神思恍惚,一時裏想著宮中人事,一時想著京中傳言,朝中人事,她父兄皆在朝為官,她消息也不算閉塞,隻覺得亂糟糟理也理不清,對過年更添了一層厭煩。
到底武敏還是小孩子,對過年還有幾分盼望,與她東拉西扯的談起宮裏的事情,諸如哪個公主佩戴了禦賜的他國進來的首飾,哪個公主在課堂上背不會書,伴讀挨了手板子……小孩子的高興總是簡單容易的。
寧王妃一路敷衍著與武敏聊天,進了宮才發現大節下的,皇後的氣色十分不好,理應出現的太子妃也沒有出席。
太子妃就算有五個月身孕,可是過年的宮宴還是理應要參加的。
皇後瞧著她的神色也帶著審視,寧王妃不明白那眼神的含意,等到宴罷,去了賢妃宮裏,才知昨晚太子妃落了胎,生下來一個成了形的男胎。不止如此,東宮一名侍妾也同時落了胎,亦是男胎。
……
寧王妃回想皇後神色,悚然而驚,望向賢妃的神色便帶了些哀戚:「母妃……我成日隻在家,等著敏兒在宮裏下學回家吃飯,或者做做女紅,偶爾進宮請安,連娘家都不大回……」
賢妃倚在枕上咳嗽兩聲:「我知道你是個好的,這事你權當不知道就好。反正原本也與你沒有什麽幹係。」
寧王妃想想皇後刀刮一般的眼神,有心想辯駁一句:哪怕沒幹係,隻恐旁人也要疑一下她。宮裏的事情誰能說得準呢?
可是看看賢妃病骨支離,這兩年間身體越發的不行了,她曾提起給寧王去信,卻都被賢妃擋了下來,焉知不是思慮過重?
太子無子病弱,寧王掌兵,還有皇三子與皇四子比之太子小了三四歲,也日漸長成,宮裏的水倒是越來越渾了。賢妃自然還是希望寧王能夠安心戍邊,能少回京便少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