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春闈,前二甲共取了一百零八人,沒多大會兒就盡數通過。
人群如潮水般又很快散去。
回去的馬車裏,辛媛不無失望地說:「……真正順眼的沒有幾個,要麽長得醜,有幾個相貌不錯,可看起來縮手縮腳的上不得台麵。」
辛氏笑道:「你以為呢?都說寒門出學子,這百多名進士都一大半出自平民百姓,更有些寒苦人家連毛驢都沒騎過,乍乍讓他們騎著高頭大馬,有幾個能保持鎮定?後麵的不必說,其實前麵幾排經過殿試選出來的,肯定個個才學出眾。」
辛媛信服地點點頭,「姑母說得對。要是他們都能到白鶴書院讀書就好了,白鶴書院有跑馬場,能練習騎射。」
可白鶴書院的束修不便宜啊!
楊萱暗歎聲,突然想起蕭礪的話,「你不動腦子想想,那個弱不禁風的狀元郎能製得住驚馬?」
不但狀元郎製不住,恐怕這批進士裏麵就沒有人能製住。
看來以後真不能去人多的地方湊熱鬧。
又思及,他讓她站在他身側,還特意挪到她右邊。
他是習慣右手握刀,這樣就可以騰出左手拉住她吧?
唉,蕭礪這人……明明是一片好心,非得板著臉冷冷淡淡的,像是別人欠他似的。
可她還真是欠了他的,若不是他扶她一把,說不定被人擠倒了呢。
一路思量著回了家。
下午等楊修文下衙,辛媛問起白鶴書院的學子。
楊修文頗有幾分得意,點頭道:「還不錯,考中了三人,其中二甲傳臚就是白鶴書院的。」
辛媛心直口快地說:「哎呀,我隻顧著看探花郎了,竟是沒注意哪個是傳臚。」
辛氏笑問:「是不是年歲不大,生得挺白淨那個?」
楊修文答是,「原本會試是在第十一名,殿試時,靖王見他年少有為應對得體,將他提到第四名。」
楊萱驚訝地問:「殿試靖王也在?」
楊修文道:「對,還有幾位閣老和翰林院的兩位學士。靖王先後提名四人,均沒人反對,聖上也是應允了的。」
這就是明晃晃的施恩。
先前的第十一名提到第四名,任誰都會感激靖王的知遇之恩。
就是白鶴書院也會對靖王感激涕零。
畢竟整個萬晉朝數百所書院,能夠培養出小傳臚也不容易。
尤其,白鶴書院八人應考,取中三人,其聲譽肯定會更勝以往。
難怪最近楊修文精神特別好,而且臉上總是帶著笑,想必是跟靖王得勢有關係。
太子出征,靖王正好趁機鞏固勢力。
狀元遊街當天,便是恩榮宴。恩榮宴設在禮部,禮部尚書位居首席,另外左右侍郎,以及受卷、彌封、監試等人均都入席,與新科進士一同慶賀。
再過幾日,皇命出來,一甲三人均到翰林院任編修編撰。
二甲前五十名另行再考,取其佼佼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是為館選。其餘眾人或為科道官、六部主事,或者各自憑能力活動到州、縣任職。
楊修文更加忙碌,要麽與學子們談經論道,要麽設宴給某人餞行,十天之內竟然有半數不在家裏用晚飯。
就在京都的酒樓茶館充滿了離愁別緒之時,西北傳來戰報,太子率兵收複固原五鎮之後,沒有停兵休養便擅入草原,結果大敗於荒莽之地,其麾下將士死傷近萬,更有千餘人被韃靼人俘虜成為奴隸。
朝野上下頓時嘩然。
有人斥責太子一意孤行草菅人命,有人認為太子急功近利不懂用兵之道,也有人上折子要求太子卸印,另請名將執掌兵權。
早朝時,眾說紛紜,啟泰帝鐵青著臉一言不發。
靖王挺身而出,怒道:「今我皇兄正在沙場浴血奮戰保家衛國,我等在京師繁華之地得享安寧,有什麽資格評判皇兄所為?古話有雲,勝敗乃兵家常事,我等當再籌糧草再募精兵以援助皇兄才是。」
此言一出,啟泰帝頻頻頷首。
戶部尚書首先表態,五日之內定當籌齊餉銀十萬兩,糧草十萬石,盡快發往西北以壯軍威士氣。
消息傳出去,靖王聲名大振,不但有寬廉平正的清譽,更多了高義博愛之美名。
楊萱心裏喜憂參半。
如果太子戰死西北,或者啟泰帝終於意識到靖王的好處,更換儲君,那麽是不是白鶴書院就不會被查抄,楊家就不必遭受滅門之災了?
而她就能夠跟爹娘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不必因為想要活命而匆匆嫁給夏懷遠……
原本楊萱以為她重活一世,能夠窺得一絲先機,總能比前世過得放肆些。
可事實卻截然相反。
上天似是特意在跟她開玩笑,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教她摸不著頭腦。
就好比,前世她明明沒有嫡出的弟弟,而今生卻憑空多了個楊桂出來。
又好比,她本想促成楊芷與張繼的親事以避開後來的禍事,可辛媛卻介入其中,兜兜轉轉間,他們兩人仍是沒有緣分。
現在太子已經勢微,靖王呼聲日高,楊萱有些吃不準,太子是否還會跟前世那樣登上皇位。
同樣忐忑不安的還有夏懷寧。
他才剛抱上太子的大腿,不曾平步青雲,從西北傳來連二連三的壞消息讓他無所適從。
先是太子冒進荒原大敗,然後太子放棄已經收回的固原五鎮南撤至平涼,再傳太子至平涼後不顧百姓利益,肆意搶掠財物,引得百姓怨氣不止。
彈劾太子的折子猶如雪片似的飛向啟泰帝的案頭。
啟泰帝盡都留中不發。
靖王卻一而再再而三地跟殿前為了太子跟禦史們爭得麵紅耳赤。
不管是固原還是平涼,都離京都太遠,持續的戰報雖然讓京都百姓惶惶了幾日,可日子總是要過下去。
人死了依舊要發喪,兒女長大了仍是要嫁娶。
四月中,杏花已漸衰敗,石榴花卻綻出了紅豔豔的花骨朵。
大舅母終於風塵仆仆地來到了京都,隨她而來的有兩位管事,兩個婆子還有一眾丫鬟小廝以及七八隻箱籠。
辛氏依舊將她安置在西廂房。
大舅母等不及歇息,先將楊芷跟楊萱叫到跟前,笑道:「阿媛自小被我寵壞了,這一年給你們添了不少麻煩,我也沒什麽表示的,臨來前打了幾支簪,一是替阿媛賠個不是,二來也是我做舅母的一份心意。」給兩人各一隻朱漆匣子,「看看喜不喜歡,要是不喜歡,我另外再打。」
楊萱得了一對赤金簪子。
簪頭做成石榴花狀,以蜜蠟為花瓣,紅珊瑚為花芯。珊瑚隻黃豆粒大小,顏色卻極豔麗,亮澤溫潤。
楊芷除了同樣鑲紅珊瑚的梅花簪之外,另有一支點翠金釵。
楊芷惶恐地退讓,「這太貴重了,舅母,我不能收。」
「怎麽不能?」大舅母板著臉,目光卻和藹,「你都是大姑娘了,該有些像樣的首飾。你母親未出閣的時候就不愛這些金玉之物,肯定也想不到你們。」
辛氏赧然,「嫂子專愛揭人老底,真叫人汗顏,我手裏有首飾,隻不過平常不怎麽戴罷了。」
大舅母朗聲笑道:「我還不知道你,當年真算得上十裏紅妝了,我是替兩位外甥女摳點東西出來。」
楊芷忙道:「母親素日裏沒少給我們,今年我生辰,又給我一對金釵。」
大舅母笑著說:「這種東西不怕多,咱們有了鑲紅寶的,還惦記著鑲藍寶,有了金的最好再來兩支玉的,反正戴在頭上也不沉,越多越好。」
人群如潮水般又很快散去。
回去的馬車裏,辛媛不無失望地說:「……真正順眼的沒有幾個,要麽長得醜,有幾個相貌不錯,可看起來縮手縮腳的上不得台麵。」
辛氏笑道:「你以為呢?都說寒門出學子,這百多名進士都一大半出自平民百姓,更有些寒苦人家連毛驢都沒騎過,乍乍讓他們騎著高頭大馬,有幾個能保持鎮定?後麵的不必說,其實前麵幾排經過殿試選出來的,肯定個個才學出眾。」
辛媛信服地點點頭,「姑母說得對。要是他們都能到白鶴書院讀書就好了,白鶴書院有跑馬場,能練習騎射。」
可白鶴書院的束修不便宜啊!
楊萱暗歎聲,突然想起蕭礪的話,「你不動腦子想想,那個弱不禁風的狀元郎能製得住驚馬?」
不但狀元郎製不住,恐怕這批進士裏麵就沒有人能製住。
看來以後真不能去人多的地方湊熱鬧。
又思及,他讓她站在他身側,還特意挪到她右邊。
他是習慣右手握刀,這樣就可以騰出左手拉住她吧?
唉,蕭礪這人……明明是一片好心,非得板著臉冷冷淡淡的,像是別人欠他似的。
可她還真是欠了他的,若不是他扶她一把,說不定被人擠倒了呢。
一路思量著回了家。
下午等楊修文下衙,辛媛問起白鶴書院的學子。
楊修文頗有幾分得意,點頭道:「還不錯,考中了三人,其中二甲傳臚就是白鶴書院的。」
辛媛心直口快地說:「哎呀,我隻顧著看探花郎了,竟是沒注意哪個是傳臚。」
辛氏笑問:「是不是年歲不大,生得挺白淨那個?」
楊修文答是,「原本會試是在第十一名,殿試時,靖王見他年少有為應對得體,將他提到第四名。」
楊萱驚訝地問:「殿試靖王也在?」
楊修文道:「對,還有幾位閣老和翰林院的兩位學士。靖王先後提名四人,均沒人反對,聖上也是應允了的。」
這就是明晃晃的施恩。
先前的第十一名提到第四名,任誰都會感激靖王的知遇之恩。
就是白鶴書院也會對靖王感激涕零。
畢竟整個萬晉朝數百所書院,能夠培養出小傳臚也不容易。
尤其,白鶴書院八人應考,取中三人,其聲譽肯定會更勝以往。
難怪最近楊修文精神特別好,而且臉上總是帶著笑,想必是跟靖王得勢有關係。
太子出征,靖王正好趁機鞏固勢力。
狀元遊街當天,便是恩榮宴。恩榮宴設在禮部,禮部尚書位居首席,另外左右侍郎,以及受卷、彌封、監試等人均都入席,與新科進士一同慶賀。
再過幾日,皇命出來,一甲三人均到翰林院任編修編撰。
二甲前五十名另行再考,取其佼佼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是為館選。其餘眾人或為科道官、六部主事,或者各自憑能力活動到州、縣任職。
楊修文更加忙碌,要麽與學子們談經論道,要麽設宴給某人餞行,十天之內竟然有半數不在家裏用晚飯。
就在京都的酒樓茶館充滿了離愁別緒之時,西北傳來戰報,太子率兵收複固原五鎮之後,沒有停兵休養便擅入草原,結果大敗於荒莽之地,其麾下將士死傷近萬,更有千餘人被韃靼人俘虜成為奴隸。
朝野上下頓時嘩然。
有人斥責太子一意孤行草菅人命,有人認為太子急功近利不懂用兵之道,也有人上折子要求太子卸印,另請名將執掌兵權。
早朝時,眾說紛紜,啟泰帝鐵青著臉一言不發。
靖王挺身而出,怒道:「今我皇兄正在沙場浴血奮戰保家衛國,我等在京師繁華之地得享安寧,有什麽資格評判皇兄所為?古話有雲,勝敗乃兵家常事,我等當再籌糧草再募精兵以援助皇兄才是。」
此言一出,啟泰帝頻頻頷首。
戶部尚書首先表態,五日之內定當籌齊餉銀十萬兩,糧草十萬石,盡快發往西北以壯軍威士氣。
消息傳出去,靖王聲名大振,不但有寬廉平正的清譽,更多了高義博愛之美名。
楊萱心裏喜憂參半。
如果太子戰死西北,或者啟泰帝終於意識到靖王的好處,更換儲君,那麽是不是白鶴書院就不會被查抄,楊家就不必遭受滅門之災了?
而她就能夠跟爹娘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不必因為想要活命而匆匆嫁給夏懷遠……
原本楊萱以為她重活一世,能夠窺得一絲先機,總能比前世過得放肆些。
可事實卻截然相反。
上天似是特意在跟她開玩笑,真真假假虛虛實實教她摸不著頭腦。
就好比,前世她明明沒有嫡出的弟弟,而今生卻憑空多了個楊桂出來。
又好比,她本想促成楊芷與張繼的親事以避開後來的禍事,可辛媛卻介入其中,兜兜轉轉間,他們兩人仍是沒有緣分。
現在太子已經勢微,靖王呼聲日高,楊萱有些吃不準,太子是否還會跟前世那樣登上皇位。
同樣忐忑不安的還有夏懷寧。
他才剛抱上太子的大腿,不曾平步青雲,從西北傳來連二連三的壞消息讓他無所適從。
先是太子冒進荒原大敗,然後太子放棄已經收回的固原五鎮南撤至平涼,再傳太子至平涼後不顧百姓利益,肆意搶掠財物,引得百姓怨氣不止。
彈劾太子的折子猶如雪片似的飛向啟泰帝的案頭。
啟泰帝盡都留中不發。
靖王卻一而再再而三地跟殿前為了太子跟禦史們爭得麵紅耳赤。
不管是固原還是平涼,都離京都太遠,持續的戰報雖然讓京都百姓惶惶了幾日,可日子總是要過下去。
人死了依舊要發喪,兒女長大了仍是要嫁娶。
四月中,杏花已漸衰敗,石榴花卻綻出了紅豔豔的花骨朵。
大舅母終於風塵仆仆地來到了京都,隨她而來的有兩位管事,兩個婆子還有一眾丫鬟小廝以及七八隻箱籠。
辛氏依舊將她安置在西廂房。
大舅母等不及歇息,先將楊芷跟楊萱叫到跟前,笑道:「阿媛自小被我寵壞了,這一年給你們添了不少麻煩,我也沒什麽表示的,臨來前打了幾支簪,一是替阿媛賠個不是,二來也是我做舅母的一份心意。」給兩人各一隻朱漆匣子,「看看喜不喜歡,要是不喜歡,我另外再打。」
楊萱得了一對赤金簪子。
簪頭做成石榴花狀,以蜜蠟為花瓣,紅珊瑚為花芯。珊瑚隻黃豆粒大小,顏色卻極豔麗,亮澤溫潤。
楊芷除了同樣鑲紅珊瑚的梅花簪之外,另有一支點翠金釵。
楊芷惶恐地退讓,「這太貴重了,舅母,我不能收。」
「怎麽不能?」大舅母板著臉,目光卻和藹,「你都是大姑娘了,該有些像樣的首飾。你母親未出閣的時候就不愛這些金玉之物,肯定也想不到你們。」
辛氏赧然,「嫂子專愛揭人老底,真叫人汗顏,我手裏有首飾,隻不過平常不怎麽戴罷了。」
大舅母朗聲笑道:「我還不知道你,當年真算得上十裏紅妝了,我是替兩位外甥女摳點東西出來。」
楊芷忙道:「母親素日裏沒少給我們,今年我生辰,又給我一對金釵。」
大舅母笑著說:「這種東西不怕多,咱們有了鑲紅寶的,還惦記著鑲藍寶,有了金的最好再來兩支玉的,反正戴在頭上也不沉,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