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蘭也確實不喜三哥一家,就點頭同意了。
於是,可憐可恨的吳家五口,又在冷冰冰的屋子裏熬了一晚,心裏把無辜的瑞雪罵了千萬遍,哪裏知道是他們平日太過惹人厭煩,才多受了這些苦楚。
待得第二日翠蘭伺候一家子吃了早飯,拎了一斤肉、五斤細麵的年禮上門時,五老三一家五口已經出氣多,進氣少了。
翠蘭驚得尖叫出聲,瘋跑回吳家老宅求救,村裏人聽見動靜都湊去看熱鬧,見得吳家五口滿身屎、氣息奄奄,一邊嫌惡的掩著口鼻,一邊又忍不住笑得肚裏轉筋。
吳家老太太坐在地上大哭,罵著兒子一家怎麽這麽不爭氣,吳家老爺子則直接拎起拐棍挨個開敲,到底吳老大、吳老二還算有些兄弟情義,攔了老爹,又不顧髒汙,把他們一家抬回家去,請遊醫診治。
遊醫號了脈,看了口舌,最後說是吃了髒東西,染了痢疾,喝些草藥水,吃些清淡稀粥養幾日,也就好了。
吳二嫂付了三十文的診費,心疼的肝疼兒,手下把鍋碗摔得更響,但凡閑暇就出去與人說道,「定是老三一家平日作孽太過,遭了報應了,若不然,怎麽一家都病倒了。」
村中人嘴上不說,心裏卻也都深以為然,等過了兩三日吳家老太太出門散心,聽到自家的流言時,已經變成了,他們老吳家三代作孽,才遭了天譴,氣得老太太差點兒沒昏過去,回家痛罵了二兒媳,又把剛剛轉好的老三一家攆了出去。
不提吳老三一家的遭遇,隻說,瑞雪出了惡氣,心裏歡喜,每日忙裏忙外,除了洗涮擦抹,就是鑽進灶間琢磨吃食,院子裏日日飄著誘人的香氣,惹得路過的小孩子都趴在木門往裏探看。
瑞雪本就喜歡孩子,心又軟,就常常端了炸好的肉丸或者小麻花等物,請他們當第一個品嚐者,饞得這些孩子見天兒的往趙家跑,二壯和三丫頭,還有高家的大路、妞妞兒也是日日前來報到,領了一眾孩子們在院門外玩耍,歡聲笑語傳出多遠。
各家孩子的爹娘也不好讓孩子白得吃食,就也把自家做的一些小吃食裝了陶碗送來,自然也要坐上一會兒,說笑幾句。
所以,趙家的院子越見熱鬧,瑞雪也與村人越加熟識。
日子飛速流逝,大年三十,終於在所有鄉親的盼望裏到來了。
這日一大早兒,趙豐年就換了寶藍色的錦緞長衫,裏麵套了服帖平實的棉襖,腳下是黑麵皂底靴,上下一新,襯得他越發俊秀文雅。等裏正親自上門來請,他才戴好圍脖,揣了昨晚寫好的祭詞去了祠堂。
村中的習俗,祭祖日,男子領著男童進祠堂跪拜,家家戶戶獻祭品。
雖然那裏沒有自家祖先,但是瑞雪還是用竹籃子裝了一盤小麻花,一盤素丸子,要吳煜拎著去上供,然後就紮了圍裙,開始包酸菜餡兒的餃子。
祠堂正房堂屋,密密麻麻的靈牌前,放了一張大方桌兒,摞了足有百十個小盤子,吳煜把籃子交給張大河,張大河愣了愣,微微點頭,上前把盤子擺上。吳煜接了空籃子,扭身出了祠堂,坐在學堂那屋等待。
趙豐年高聲誦讀了祭文,在香爐裏燒掉,然後也退到了一旁。
裏正帶著所有人跪地磕頭,低聲祝禱,祈求祖先保佑,明年風調雨順,平安無事。
三跪三拜下來,各家又紛紛上了香,也就散去了。
族老們都覺今年有趙豐年寫祭文,比之往年臉上有光,祖先必定也是極歡喜的,於是拉了趙豐年謝了又謝,趙豐年客套了兩句,就帶著吳煜一前一後回了家。
尚未進院門就見灶間門裏,有嫋嫋娜娜的白色霧氣飄出,隱隱嗅得肉香彌漫,兩人不約而同站住了腳,一時望著院子出了神,滴水成冰的冬日,異地他鄉的年節,還有什麽比這樣一個溫暖的所在更另人感動……
瑞雪出來取雞肉,見他們傻站在門外,嗔怪道,「大冷的天兒,犯什麽傻呢,掌櫃的進屋上炕吧,一會兒寫幾個字,煜哥兒過來幫我拾掇祭品。」
趙豐年與吳煜對視一眼,不知瑞雪為何張羅祭品,但也依言行事。
瑞雪把一盤盤碼好的吃食,都放在托盤上,讓吳煜端進堂屋,然後洗幹淨手,捧了幾個一尺長的細木板也跟了進去。
趙豐年脫了大襖,坐在炕上的小書桌前研墨,見她進來,就問道,「要寫什麽?」
瑞雪拿了張白色的宣紙,比照著木牌的寬度,一邊裁成紙條,一邊說道,「寫尊號,今日大年,我父母、還有你和吳煜的親長,隻要不在人世的,都需要祭拜一下。」
趙豐年和擺弄木牌的吳煜齊齊一愣,半晌都低下了頭。
趙豐年想起從未謀麵的親母,手指微微發顫,鄭重在第一張紙條上,寫下「尊母趙於氏之位」,瑞雪見他停下,沒有再動筆的意思,猜到他的父親必然在世,雖然一直好奇他的身世,但她卻是個有原則的人,或者說是個脾氣倔強的人,趙豐年不肯說,她也從來不主動問。
於是,笑著推了推他,說道,「該輪到我爹娘了,我爹爹名諱是秦良安,我娘親劉秦氏。」
說完,又拍拍吳煜的肩頭,「煜哥兒,你呢?」
吳煜低垂這眉眼,慢慢放下手裏的木牌,啞聲說道,「母劉吳氏。」
趙豐年筆尖在宣紙上行雲流水般淌過,三張尊號,眨眼間就寫好了,瑞雪用小木棍挑了細麵熬的漿糊,把宣紙仔細糊在木牌上,然後捧著擺在堂屋方桌上,趙豐年的母親牌位在最上,瑞雪父母和吳煜母親的牌位,並排放在稍下的位置。
地上放了草席,一家三口,三跪三拜,然後坐在靈前齊齊沉默著,各自想著心事,也各自向親人祝禱……
良久,瑞雪起身扶了趙豐年,「地上涼,進屋吧。爹娘的靈位先供奉一日,晚上再撤。」
趙豐年點頭,臉色複雜的又看了一眼那「趙於氏」三字,轉頭回了屋子。
於是,可憐可恨的吳家五口,又在冷冰冰的屋子裏熬了一晚,心裏把無辜的瑞雪罵了千萬遍,哪裏知道是他們平日太過惹人厭煩,才多受了這些苦楚。
待得第二日翠蘭伺候一家子吃了早飯,拎了一斤肉、五斤細麵的年禮上門時,五老三一家五口已經出氣多,進氣少了。
翠蘭驚得尖叫出聲,瘋跑回吳家老宅求救,村裏人聽見動靜都湊去看熱鬧,見得吳家五口滿身屎、氣息奄奄,一邊嫌惡的掩著口鼻,一邊又忍不住笑得肚裏轉筋。
吳家老太太坐在地上大哭,罵著兒子一家怎麽這麽不爭氣,吳家老爺子則直接拎起拐棍挨個開敲,到底吳老大、吳老二還算有些兄弟情義,攔了老爹,又不顧髒汙,把他們一家抬回家去,請遊醫診治。
遊醫號了脈,看了口舌,最後說是吃了髒東西,染了痢疾,喝些草藥水,吃些清淡稀粥養幾日,也就好了。
吳二嫂付了三十文的診費,心疼的肝疼兒,手下把鍋碗摔得更響,但凡閑暇就出去與人說道,「定是老三一家平日作孽太過,遭了報應了,若不然,怎麽一家都病倒了。」
村中人嘴上不說,心裏卻也都深以為然,等過了兩三日吳家老太太出門散心,聽到自家的流言時,已經變成了,他們老吳家三代作孽,才遭了天譴,氣得老太太差點兒沒昏過去,回家痛罵了二兒媳,又把剛剛轉好的老三一家攆了出去。
不提吳老三一家的遭遇,隻說,瑞雪出了惡氣,心裏歡喜,每日忙裏忙外,除了洗涮擦抹,就是鑽進灶間琢磨吃食,院子裏日日飄著誘人的香氣,惹得路過的小孩子都趴在木門往裏探看。
瑞雪本就喜歡孩子,心又軟,就常常端了炸好的肉丸或者小麻花等物,請他們當第一個品嚐者,饞得這些孩子見天兒的往趙家跑,二壯和三丫頭,還有高家的大路、妞妞兒也是日日前來報到,領了一眾孩子們在院門外玩耍,歡聲笑語傳出多遠。
各家孩子的爹娘也不好讓孩子白得吃食,就也把自家做的一些小吃食裝了陶碗送來,自然也要坐上一會兒,說笑幾句。
所以,趙家的院子越見熱鬧,瑞雪也與村人越加熟識。
日子飛速流逝,大年三十,終於在所有鄉親的盼望裏到來了。
這日一大早兒,趙豐年就換了寶藍色的錦緞長衫,裏麵套了服帖平實的棉襖,腳下是黑麵皂底靴,上下一新,襯得他越發俊秀文雅。等裏正親自上門來請,他才戴好圍脖,揣了昨晚寫好的祭詞去了祠堂。
村中的習俗,祭祖日,男子領著男童進祠堂跪拜,家家戶戶獻祭品。
雖然那裏沒有自家祖先,但是瑞雪還是用竹籃子裝了一盤小麻花,一盤素丸子,要吳煜拎著去上供,然後就紮了圍裙,開始包酸菜餡兒的餃子。
祠堂正房堂屋,密密麻麻的靈牌前,放了一張大方桌兒,摞了足有百十個小盤子,吳煜把籃子交給張大河,張大河愣了愣,微微點頭,上前把盤子擺上。吳煜接了空籃子,扭身出了祠堂,坐在學堂那屋等待。
趙豐年高聲誦讀了祭文,在香爐裏燒掉,然後也退到了一旁。
裏正帶著所有人跪地磕頭,低聲祝禱,祈求祖先保佑,明年風調雨順,平安無事。
三跪三拜下來,各家又紛紛上了香,也就散去了。
族老們都覺今年有趙豐年寫祭文,比之往年臉上有光,祖先必定也是極歡喜的,於是拉了趙豐年謝了又謝,趙豐年客套了兩句,就帶著吳煜一前一後回了家。
尚未進院門就見灶間門裏,有嫋嫋娜娜的白色霧氣飄出,隱隱嗅得肉香彌漫,兩人不約而同站住了腳,一時望著院子出了神,滴水成冰的冬日,異地他鄉的年節,還有什麽比這樣一個溫暖的所在更另人感動……
瑞雪出來取雞肉,見他們傻站在門外,嗔怪道,「大冷的天兒,犯什麽傻呢,掌櫃的進屋上炕吧,一會兒寫幾個字,煜哥兒過來幫我拾掇祭品。」
趙豐年與吳煜對視一眼,不知瑞雪為何張羅祭品,但也依言行事。
瑞雪把一盤盤碼好的吃食,都放在托盤上,讓吳煜端進堂屋,然後洗幹淨手,捧了幾個一尺長的細木板也跟了進去。
趙豐年脫了大襖,坐在炕上的小書桌前研墨,見她進來,就問道,「要寫什麽?」
瑞雪拿了張白色的宣紙,比照著木牌的寬度,一邊裁成紙條,一邊說道,「寫尊號,今日大年,我父母、還有你和吳煜的親長,隻要不在人世的,都需要祭拜一下。」
趙豐年和擺弄木牌的吳煜齊齊一愣,半晌都低下了頭。
趙豐年想起從未謀麵的親母,手指微微發顫,鄭重在第一張紙條上,寫下「尊母趙於氏之位」,瑞雪見他停下,沒有再動筆的意思,猜到他的父親必然在世,雖然一直好奇他的身世,但她卻是個有原則的人,或者說是個脾氣倔強的人,趙豐年不肯說,她也從來不主動問。
於是,笑著推了推他,說道,「該輪到我爹娘了,我爹爹名諱是秦良安,我娘親劉秦氏。」
說完,又拍拍吳煜的肩頭,「煜哥兒,你呢?」
吳煜低垂這眉眼,慢慢放下手裏的木牌,啞聲說道,「母劉吳氏。」
趙豐年筆尖在宣紙上行雲流水般淌過,三張尊號,眨眼間就寫好了,瑞雪用小木棍挑了細麵熬的漿糊,把宣紙仔細糊在木牌上,然後捧著擺在堂屋方桌上,趙豐年的母親牌位在最上,瑞雪父母和吳煜母親的牌位,並排放在稍下的位置。
地上放了草席,一家三口,三跪三拜,然後坐在靈前齊齊沉默著,各自想著心事,也各自向親人祝禱……
良久,瑞雪起身扶了趙豐年,「地上涼,進屋吧。爹娘的靈位先供奉一日,晚上再撤。」
趙豐年點頭,臉色複雜的又看了一眼那「趙於氏」三字,轉頭回了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