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農夫家的小嬌娘 卷一 作者:璃莫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正文開始】
剛進入十月,京城便下了今冬的第一場大雪,鵝毛般的大雪下了整整一夜,及至次日清晨,入目之間大街上房頂上皆籠罩了一層厚厚的白。
西井胡同裏,各家各戶的下人們已經開了自家大門,在清掃門前道上的積雪了。就在這時,不遠處一戶人家的門前響起了一陣嘈雜聲,打破了這清晨寧靜的時刻。
那處乃是杜翰林杜老爺家。
這杜翰林在西井胡同裏頗有‘名望’,之所以會如此不是因為其他,而是這杜翰林有個十分潑辣的老娘。西井胡同裏的宅子大多都淺,會住在這裏的都是些窮官。即是跟‘官’扯上了關係,大家平時都是比較注意自身風評及素養的,唯獨這杜翰林的老娘是個另類,怎麽說呢?
此人典型就是一粗鄙的鄉野村婦。
每每胡同裏的人總能聽見她責罵自己的兒媳婦,那小媳婦可憐啊,平常被拘在家中不讓出門,三五不時還總被婆婆責難。
據說這盧氏也是一鄉野村婦,是杜翰林未發跡之前家中為其聘的妻室。還據說這盧氏好像是有眼疾,身體十分羸弱,嫁入杜家已有六七載,至今無所出。
各家各戶中總有那麽一些破事,換著以前大家是不會這麽關注杜家的。最近因為一件事,讓胡同裏的人對杜家頗多關注。
據說,杜翰林要發達了。
發達的原因不是其他,而是這杜翰林攀上了高枝。
杜翰林被其座師,也就是丙辰科的主考官禮部侍郎劉侍郎看中,想要招其為婿。
按理說這種消息是不會被外人得知,可是湊巧的是這西井胡同裏有兩戶人家的老爺和杜翰林是同僚,都在翰林院共事。
這件事在翰林院並不是什麽秘密,作為杜翰林同僚兼鄰居兩位翰林大人自是早有風聞。二人雖秉持著君子之禮,並不願意道人長短,但無奈家中有婦人。且會住在這西井胡同裏的都是些窮官,即使家裏有仆人若幹,也都不若那些真正富貴人家的下人那般懂禮守規矩,尋常做完手中的活計,少不了會走家串戶說說主家的是非。這麽一來二去,關於‘杜翰林攀高枝’的消息就在這西井胡同裏傳了個七七八八。
若是不知內情的人聽聞這一消息,免不了會讚道一句,這是好事啊。
青年才俊,才子佳人,珠聯璧合,甚好,甚美!
這確實也是件好事,雖說能中的進士俱都是些人中龍鳳,但所謂窮翰林窮翰林,也不是說假的。戲文裏所講那種一朝中了科舉,自此榮華富貴高官厚祿不在話下,大多都是些落魄讀書人自我安慰的幻想。
要知道哪怕是中了狀元,風光也隻是一時的,之後入了翰林院,也得先熬三年再說,至於三年之後造化如何,還得看機遇。
所以說能成為禮部尚書的東床快婿,是個什麽意義,是個人都能知曉,那可是一條通天之路,至少能讓杜翰林少奮鬥二十年。
尤其這杜翰林本就是貧寒出身。
得知這一消息後,西井胡同裏羨慕眼紅之人眾多,可羨慕的同時,更多則是一種看好戲的心態。
無他,皆因這杜翰林家中尚有糟糠之妻。
時下為官者大多講究風評,所謂糟糠之妻不下堂,雖說沒有哪條律例規定糟糠之妻不可以下堂,但大多數人都極為避諱這種事情。
這也是為何眾人會抱著一種看好戲的心態。要知道那杜翰林從來一副謙謙君子的模樣,這種拋棄糟糠之妻的事他是否會罔顧君子之道去做?
等著看戲的人可是不少。
也因此當杜翰林那位素有潑辣之名的老娘,將兒媳盧氏強行攆出家門,並扔下一紙休書之時,這附近周遭正在清掃門前積雪的下人們,俱都忘了手裏的差事,紛紛湊了過來。更甚者還有人匆匆忙忙往自家宅子裏奔了進去,大抵是打著通報主家好討賞的心態。
隻是不多時,杜宅附近便多了不少來看熱鬧的人,大家將杜家大門前圍了個裏外三層水泄不通。
「讓你這不下蛋的母雞占著我兒正室的名分,那是我兒仁慈,如今你嫁入我杜家已有六七載,至今未能誕下一兒半女,我這做婆婆的再怎麽可憐你,也是容不下你的……這休書你拿好,也別說我杜家不仁義,我會著人找車送你回鄉……」
杜宅大門前,一名身著寶藍色繡福祿紋夾襖,年紀大約有五十歲左右的老婦人,頤指氣使的指著麵前癱倒在地的瘦弱女子說著。她一頭烏發在腦後挽了一個光滑的纂,長著一張容長臉,柳葉眉,顴骨高聳,薄薄的嘴唇,未開口已是三分刻薄相,更不用提此時她滿臉嫌棄,眼中厭惡之色昭然若揭。
那癱倒在她麵前的女子身板極為單薄,大冬天的隻穿了一件薄薄夾衣,襯著這寒冷的天氣,凜冽的寒風,著實讓人不忍目睹。
再細看其長相,乍一看去實在讓人不敢置信這便是杜翰林的妻子。那杜翰林不過二十四五的年紀,豐神俊秀、意氣風發,而這女子從麵相上看卻是三十往上了,甚至說是四十的年紀也不會沒人相信。
尤其此時她滿臉蒼白之色,整個人瘦骨嶙峋的,眼角與額頭上滿是細細密密的幹紋,更是顯得蒼老無比。
這便是那杜翰林之妻?
胡同裏幾乎沒人見過這盧氏,隻是聞其名。此時見她形容淒慘,憐憫者有,吃驚者更是占大多數,大家心中下意識的閃過一個念頭——
也怨不得那杜家會不顧名聲讓這盧氏下堂了,著實不配。
至於什麽不配,自是不用明說。
盧嬌月不用照鏡子就知曉自己此時有多麽的狼狽了,可是怨誰呢?此時的她滿心茫然。
她知道杜廉攀上高枝了,丈夫婆婆小姑都瞞著她,家中的仆人也不敢在她耳邊多置一詞。可她有耳朵,她的眼睛雖因長年累月的做繡活兒壞掉了,但耳力卻是極佳。
這還要歸咎於杜家的那兩個下人,這兩個下人是杜家雇來的。雇的下人自是沒有買來的下人規矩,平時做完活計,總會偷溜出去道東家長西家短,平時說話也不懂得遮掩,所以最近關於‘杜翰林攀上高枝了’的事,盧嬌月早有‘耳聞’。
剛進入十月,京城便下了今冬的第一場大雪,鵝毛般的大雪下了整整一夜,及至次日清晨,入目之間大街上房頂上皆籠罩了一層厚厚的白。
西井胡同裏,各家各戶的下人們已經開了自家大門,在清掃門前道上的積雪了。就在這時,不遠處一戶人家的門前響起了一陣嘈雜聲,打破了這清晨寧靜的時刻。
那處乃是杜翰林杜老爺家。
這杜翰林在西井胡同裏頗有‘名望’,之所以會如此不是因為其他,而是這杜翰林有個十分潑辣的老娘。西井胡同裏的宅子大多都淺,會住在這裏的都是些窮官。即是跟‘官’扯上了關係,大家平時都是比較注意自身風評及素養的,唯獨這杜翰林的老娘是個另類,怎麽說呢?
此人典型就是一粗鄙的鄉野村婦。
每每胡同裏的人總能聽見她責罵自己的兒媳婦,那小媳婦可憐啊,平常被拘在家中不讓出門,三五不時還總被婆婆責難。
據說這盧氏也是一鄉野村婦,是杜翰林未發跡之前家中為其聘的妻室。還據說這盧氏好像是有眼疾,身體十分羸弱,嫁入杜家已有六七載,至今無所出。
各家各戶中總有那麽一些破事,換著以前大家是不會這麽關注杜家的。最近因為一件事,讓胡同裏的人對杜家頗多關注。
據說,杜翰林要發達了。
發達的原因不是其他,而是這杜翰林攀上了高枝。
杜翰林被其座師,也就是丙辰科的主考官禮部侍郎劉侍郎看中,想要招其為婿。
按理說這種消息是不會被外人得知,可是湊巧的是這西井胡同裏有兩戶人家的老爺和杜翰林是同僚,都在翰林院共事。
這件事在翰林院並不是什麽秘密,作為杜翰林同僚兼鄰居兩位翰林大人自是早有風聞。二人雖秉持著君子之禮,並不願意道人長短,但無奈家中有婦人。且會住在這西井胡同裏的都是些窮官,即使家裏有仆人若幹,也都不若那些真正富貴人家的下人那般懂禮守規矩,尋常做完手中的活計,少不了會走家串戶說說主家的是非。這麽一來二去,關於‘杜翰林攀高枝’的消息就在這西井胡同裏傳了個七七八八。
若是不知內情的人聽聞這一消息,免不了會讚道一句,這是好事啊。
青年才俊,才子佳人,珠聯璧合,甚好,甚美!
這確實也是件好事,雖說能中的進士俱都是些人中龍鳳,但所謂窮翰林窮翰林,也不是說假的。戲文裏所講那種一朝中了科舉,自此榮華富貴高官厚祿不在話下,大多都是些落魄讀書人自我安慰的幻想。
要知道哪怕是中了狀元,風光也隻是一時的,之後入了翰林院,也得先熬三年再說,至於三年之後造化如何,還得看機遇。
所以說能成為禮部尚書的東床快婿,是個什麽意義,是個人都能知曉,那可是一條通天之路,至少能讓杜翰林少奮鬥二十年。
尤其這杜翰林本就是貧寒出身。
得知這一消息後,西井胡同裏羨慕眼紅之人眾多,可羨慕的同時,更多則是一種看好戲的心態。
無他,皆因這杜翰林家中尚有糟糠之妻。
時下為官者大多講究風評,所謂糟糠之妻不下堂,雖說沒有哪條律例規定糟糠之妻不可以下堂,但大多數人都極為避諱這種事情。
這也是為何眾人會抱著一種看好戲的心態。要知道那杜翰林從來一副謙謙君子的模樣,這種拋棄糟糠之妻的事他是否會罔顧君子之道去做?
等著看戲的人可是不少。
也因此當杜翰林那位素有潑辣之名的老娘,將兒媳盧氏強行攆出家門,並扔下一紙休書之時,這附近周遭正在清掃門前積雪的下人們,俱都忘了手裏的差事,紛紛湊了過來。更甚者還有人匆匆忙忙往自家宅子裏奔了進去,大抵是打著通報主家好討賞的心態。
隻是不多時,杜宅附近便多了不少來看熱鬧的人,大家將杜家大門前圍了個裏外三層水泄不通。
「讓你這不下蛋的母雞占著我兒正室的名分,那是我兒仁慈,如今你嫁入我杜家已有六七載,至今未能誕下一兒半女,我這做婆婆的再怎麽可憐你,也是容不下你的……這休書你拿好,也別說我杜家不仁義,我會著人找車送你回鄉……」
杜宅大門前,一名身著寶藍色繡福祿紋夾襖,年紀大約有五十歲左右的老婦人,頤指氣使的指著麵前癱倒在地的瘦弱女子說著。她一頭烏發在腦後挽了一個光滑的纂,長著一張容長臉,柳葉眉,顴骨高聳,薄薄的嘴唇,未開口已是三分刻薄相,更不用提此時她滿臉嫌棄,眼中厭惡之色昭然若揭。
那癱倒在她麵前的女子身板極為單薄,大冬天的隻穿了一件薄薄夾衣,襯著這寒冷的天氣,凜冽的寒風,著實讓人不忍目睹。
再細看其長相,乍一看去實在讓人不敢置信這便是杜翰林的妻子。那杜翰林不過二十四五的年紀,豐神俊秀、意氣風發,而這女子從麵相上看卻是三十往上了,甚至說是四十的年紀也不會沒人相信。
尤其此時她滿臉蒼白之色,整個人瘦骨嶙峋的,眼角與額頭上滿是細細密密的幹紋,更是顯得蒼老無比。
這便是那杜翰林之妻?
胡同裏幾乎沒人見過這盧氏,隻是聞其名。此時見她形容淒慘,憐憫者有,吃驚者更是占大多數,大家心中下意識的閃過一個念頭——
也怨不得那杜家會不顧名聲讓這盧氏下堂了,著實不配。
至於什麽不配,自是不用明說。
盧嬌月不用照鏡子就知曉自己此時有多麽的狼狽了,可是怨誰呢?此時的她滿心茫然。
她知道杜廉攀上高枝了,丈夫婆婆小姑都瞞著她,家中的仆人也不敢在她耳邊多置一詞。可她有耳朵,她的眼睛雖因長年累月的做繡活兒壞掉了,但耳力卻是極佳。
這還要歸咎於杜家的那兩個下人,這兩個下人是杜家雇來的。雇的下人自是沒有買來的下人規矩,平時做完活計,總會偷溜出去道東家長西家短,平時說話也不懂得遮掩,所以最近關於‘杜翰林攀上高枝了’的事,盧嬌月早有‘耳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