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呼延且當還是滿帶著對這次出使的不甘,無奈的踏上了返回草原的遠途。
談判結果,與劉榮在最後一場會晤前,提前劃定的底線基本一致;
匈奴人,以一片萬裏冰封的土地作為代價,換未來兩年內的和平。
——準確地說,是匈奴人以鮮卑、烏恒兩座山為中心的千裏土地為代價,換得了劉榮‘不主動破壞和平’的承諾。
但和過往幾十年,漢匈雙方之間達成的所有合約一樣:這紙合約,幾乎沒有任何能夠有效限製雙方的效力,屬於完完全全的君子協定。
後世人常說:條約存在的唯一意義,就是用於撕毀。
未來兩年內,漢匈雙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可能隨時撕毀條約。
匈奴人可能會‘陽奉陰違’,表麵上承諾割讓東海千裏之土,實際上卻暗中作梗,百般阻止漢家對這片土地達成實際掌控。
漢家也可能會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嘴上答應匈奴人‘維護和平’的要求,實則卻厲兵秣馬,野望草原。
隻不過,雙方在撕毀這紙條約之前,都會進行深思熟慮。
隻有撕毀條約所能帶來的利益,大於遵守條約內容帶來的好處時,一方才會選擇撕毀條約。
比如匈奴人,如果有哪一天覺得割讓東海太虧,還不如打一仗來的劃算;
又或者是漢家哪一天,突然覺得東海不香了,還是河西或幕南更香一點……
“君子協定,卻是兩個都不怎麽‘君子’的國與國之間簽訂……”
“嗬;”
“也不知那軍臣老兒,究竟會如何應對?”
送走呼延且當,目送身旁郎官將那封漢匈雙方新鮮出爐的合約收起,鄭重其事的送往皇家檔案儲存室:石渠閣,劉榮如是思考著。
顯而易見的是,未來兩年時間,已經簽訂和平條約的漢匈雙方,都不可能完全遵守這紙條約。
匈奴人雖然可以憑借這紙條約暫時放下心,轉而將精力短暫投入到西方,但軍臣為首的匈奴單於庭,也會在幕南、河西——乃至於東海留下後手。
幕南、河西自不必說,屬於匈奴人絕對不願被漢家占據的戰略重點,必然會留下相當強度的防備力量。
便是那東海,軍臣也至少會派人告訴那片土地的‘主人’——鮮卑、烏恒二部:你們自由了;
隻要能阻止漢人搶走你們的土地,這片土地,就將世世代代屬於你們之類。
漢家也一樣。
雖然承諾‘不會發起大規模軍事行動’,但小股兵力的試探性外擴,卻也是必然會發生的事。
若是劉榮不加以壓製,甚至可能出現漢匈雙方在河套周邊地區發現輕微摩擦,轉而迅速演變為遭遇戰爭的狀況。
對此,漢匈雙方顯然都心知肚明。
隻是在送走呼延且當之後,劉榮的注意力,卻已經不在北方的草原上了……
“呈上來吧。”
一聲低語,殿外頓時湧入一隊郎官,將幾口看上去就稱重無比的木箱搬了上來。
而後,便是一卷又一卷封有漆、印的竹簡,被依序送上劉榮的案頭。
過去這些年——準確的說,是從先孝景皇帝三年,劉榮太子監國,到如今的劉榮新元二年;
這五年的時間裏,劉榮對於漢家內部治理的大體中心思想,其實還是維持文、景兩代先帝時的核心:輕徭薄稅、休養生息。
隻是稍有不同的是:比起兩代先皇單純‘節流’式積攢府庫、積蓄力量,劉榮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開源’之上。
——國家財政這個東西,無論是想要改善,還是加快繼續速度,方法縱是千千萬萬,終歸還是不過開源、節流這兩個大類。
過去幾十年,賴文、景兩代先帝竭盡所能的‘節流’,漢家得以在最大限度保障民生、減小底層壓力的前提下,完成了極為龐大的府庫積累。
而在劉榮太子監國之後,以糧食官營為核心,以陶瓷器奢侈品為輔助的新型國家財政模式,無疑是加快了這一進程。
在過去,漢家府庫、儲蓄之所以在穩步上升,主要還是文、景兩代先帝省吃儉用,盡可能少花錢,將中央財政收入當中,屬於少府內帑的口賦一項最大限度節省下來。
這就好比一位老人省吃儉用,從每個月五千塊的退休工資中攢下四千七、八百,十幾二十年細水長流之下,居然也攢下了一筆高達百萬的龐大儲蓄!
而劉榮當家做主,開始負責漢家的財政工作,則好比孫輩繼承了祖父、父親留下了上百萬儲蓄;
但劉榮卻沒有墨守成規,繼續從自己六千塊的退休工資裏,單純的每個月攢下五千多。
而是在學父、祖,從退休工資中攢錢的同時,又另外找了幾份兼職。
這幾份兼職,一曰:糧食官營;
二曰:陶器器。
過去五年的時間裏,憑借壟斷關中糧食市場,即便是在將糧價壓到粟三十多錢每石、麥五十多錢每石的超低價,少府內帑也還是得到了每石糧食至少一錢的利潤。
——關中民上千萬口,近二百萬戶;
按照每戶三百石的年糧食產值,關中一年的糧食總產量,高達六萬萬石!
就算考慮到冬天補種宿麥,讓土地肥力消耗加劇,糧產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也至少能有五萬萬石粟,外加二萬萬石以上的麥。
每年七萬萬石糧食!
按照每人每年二十四石的成年男子糧食消耗標準,關中一年的糧食產量,足以養活近三千萬人!
如今漢室天下,滿共也才三千多、不到四千萬的人口,單就是一個關中的糧產,都差不多能養活全天下大部分人了!
事實上,早在百十年前,關中就已經是神州中原的糧倉了。
八百裏秦川,外加‘與世隔絕’,隻以蜀道相通的巴蜀天府之地——這兩個糧倉加在一起,便幾乎能承擔起整個華夏民族的日常口糧消耗。
戰國末期,也正是憑借這兩個糧倉,秦國才能輕而易舉的掌控他國命脈。
掌控程度低一些的,如魏、趙,雖然不至於完全不敢和秦國作對,卻也幾乎是一旦和秦國開戰,全國上下當即就要陷入糧食短缺,隻能假他國之手‘曲線救國’,從秦國手裏買糧食來吃。
掌控程度高一點的,比如齊,更是成為了關東六國當中,唯一一個未戰而降,直接跪地稱臣的國家。
甚至更早的時候,管仲輔佐齊桓公,以魚鹽之利九匡諸侯的故事,也明確無誤的告訴後世人:糧食安全問題,早在數千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引起華夏統治階級的注意。
說回眼下。
少府內帑官營糧食,保證了關中糧食市場的絕對安穩,這自然是政治層麵的成就;
哪怕不賺錢甚至賠錢,都是很有必要、很有價值去做的事。
可終歸是文、景兩代先皇在位時期,赫赫威名的‘貔貅’——凡是少府內帑經手的項目,那就沒有不賺錢的。
這不?
糧食官營,一石糧食一錢的利潤差,竟也硬生生給少府內帑,帶來了每年高達七萬萬錢的龐大收入。
每年七萬萬錢,過去五年便是三十五萬萬。
要知道漢家在整場河套戰役的總支出,也才不過四十萬萬錢!
少府內帑過去五年,通過官營糧米所得到的利潤,差點就把這一場戰役的花費給報銷掉了!
如果這麽說還不夠直觀的話,再來看一組數據。
——太宗孝文皇帝在位二十七年,外加先孝景皇帝前三年,這總共三十年的時間裏,父祖為劉榮留下的少府內帑,共存下了總計近三百萬萬錢的龐大積蓄。
平均選下來,大概就是每年十萬萬錢。
考慮到太宗皇帝年間,天下人口還在兩千大幾百、不到三千萬,每人每年四十錢的口賦,收上來也不過是十二萬萬錢以內;
換句話說,太宗孝文皇帝在位的那些年間,少府內帑每年都從收上來的十一、二萬萬口賦中,省下了至少十萬萬錢攢了起來。
為什麽說是‘至少十萬萬’,而非十萬萬左右?
別忘了——太宗孝文皇帝攢下來的家底,先帝可是已經敗了一波!
吳楚七國之亂!
一場吳楚七國之亂,光是大軍出征平叛前,先孝景皇帝與竇太後給周亞夫、竇嬰二人的三千金賞金,外加將帥們獲得的賞賜,便已是折價上萬萬錢的支出。
若是加上在那之前的幾年,長安朝堂在梁都睢陽一線的經營,以及平亂過程中的糧草輜重消耗;
——毫不誇張的說,一場僅僅隻維持三個月的吳楚七國之亂,就讓漢家長安朝堂中央,耗費了高達三十萬萬錢。
有了這些參照,再來看少府內帑官營糧食,年得利七萬萬錢,也就不難明白這是個什麽概念了。
少府內帑每年的財政收入:口賦,大致在十二、三萬萬錢;
官營糧米所得的這七萬萬錢利潤,讓少府內帑的財政收入瞬間暴漲五成以上!
再加上過去這幾年,劉榮搗鼓出來的陶瓷器,也細水長流的為少府內帑,帶來了一筆極為龐大的財富。
結合此間種種,對於劉榮掌權這幾年,漢家的財政狀況,外朝也可謂是眾說紛紜。
有人說,劉榮天生就是個會掌錢的主,少府內帑在劉榮的掌控下越來越有錢,此乃社稷之福;
也有人說,劉榮輕而易舉的讓少府內帑越來越有錢,考慮到劉榮還算不上成熟的年紀,這很可能會讓劉榮飄飄然,從而做出一些過分自大的決策。
——過去這一年多的時間裏,接連爆發的漢匈朝那之戰,以及河套-馬邑戰役,便已經證明如今的劉榮,已經隱隱有了些狂妄自大、目中無人,甚至是窮兵黷武的趨勢。
若是繼續放任下去,那手握少府內帑,隨時可以不經外朝同意發動戰爭的劉榮,怕是會讓漢家國將不國……
有人說好,有人說壞,更多的,自然還是持觀望態度。
——再看看吧。
——無論是好是壞,都別純靠猜;
若是好事,那就等劉榮做出些像樣的好事兒出來,比如減免賦稅,又或是提高官員俸祿之類,大家再歌功頌德不遲;
反之,若是壞事,那也不急著杞人憂天,等劉榮真做出什麽不像話的事兒,東宮自有兩位太後‘規勸’誤入歧途的少年天子。
隨著這一看法成為主流,漢家朝堂內外對於少府內帑——尤其是經劉榮之手、有劉榮幹涉其中的少府內帑事務,都基本是拿著放大鏡細細查看。
無論劉榮是好是壞、劉榮掌控下的少府內帑是在變得更好還是更差,這些人都似乎要找到什麽不容置疑的證據,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也正是在這種級高強度的‘凝視’當中,劉榮在送走匈奴使團之後,毅然決然開始了自己針對漢家中央財政的第二步規劃。
——鹽鐵!
早在五年前,吳楚七國亂平,先帝皇五子獲封江都王時,劉榮就已經在為這一天暗中布局。
尤其是在吳楚亂平後不久,順利太子監國之後,劉榮更是將包含江都國在內的整個原吳國版圖,都納入了自己心中的‘天子榮專屬經濟特區’。
這塊經濟特區,不同於後世那些繁榮、先進的代表性區域;
——這塊地區對劉榮最大的意義,便是鹽鐵!
荊吳多銅礦,又有近半的國境線臨海;
故而,在曾經的吳王劉濞手中,吳國的冶銅業、漁鹽業,讓吳國成為了整個關東最富庶——比背靠天子的梁國、坐擁工商之利的齊國,都還要更加富庶的大國、強國。
憑借鑄錢、煮鹽之利,吳王劉濞甚至一度減免了吳國百姓全部賦、稅!
作為吳國百姓,一年到頭非但不用向官府上繳哪怕一枚銅錢,反而還會因為種種原因,得到官府發放下來的賞賜!
也正是因為這個基礎,無處之亂爆發時,吳王劉濞才能‘說到做到’——說盡發國中可戰之男丁,就真的發動了吳國幾乎所有男人。
不過當時的吳國,冶銅隻是為了鑄錢,製鹽也都是通過鹵製。
而劉榮想做的,則是以冶銅業為基礎,盡快發展起鋼鐵產業!
至於鹽~
作為穿越者,劉榮實在是想不到還有什麽東西,比製鹽都還要更容易、更沒有含金量的了……
談判結果,與劉榮在最後一場會晤前,提前劃定的底線基本一致;
匈奴人,以一片萬裏冰封的土地作為代價,換未來兩年內的和平。
——準確地說,是匈奴人以鮮卑、烏恒兩座山為中心的千裏土地為代價,換得了劉榮‘不主動破壞和平’的承諾。
但和過往幾十年,漢匈雙方之間達成的所有合約一樣:這紙合約,幾乎沒有任何能夠有效限製雙方的效力,屬於完完全全的君子協定。
後世人常說:條約存在的唯一意義,就是用於撕毀。
未來兩年內,漢匈雙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可能隨時撕毀條約。
匈奴人可能會‘陽奉陰違’,表麵上承諾割讓東海千裏之土,實際上卻暗中作梗,百般阻止漢家對這片土地達成實際掌控。
漢家也可能會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嘴上答應匈奴人‘維護和平’的要求,實則卻厲兵秣馬,野望草原。
隻不過,雙方在撕毀這紙條約之前,都會進行深思熟慮。
隻有撕毀條約所能帶來的利益,大於遵守條約內容帶來的好處時,一方才會選擇撕毀條約。
比如匈奴人,如果有哪一天覺得割讓東海太虧,還不如打一仗來的劃算;
又或者是漢家哪一天,突然覺得東海不香了,還是河西或幕南更香一點……
“君子協定,卻是兩個都不怎麽‘君子’的國與國之間簽訂……”
“嗬;”
“也不知那軍臣老兒,究竟會如何應對?”
送走呼延且當,目送身旁郎官將那封漢匈雙方新鮮出爐的合約收起,鄭重其事的送往皇家檔案儲存室:石渠閣,劉榮如是思考著。
顯而易見的是,未來兩年時間,已經簽訂和平條約的漢匈雙方,都不可能完全遵守這紙條約。
匈奴人雖然可以憑借這紙條約暫時放下心,轉而將精力短暫投入到西方,但軍臣為首的匈奴單於庭,也會在幕南、河西——乃至於東海留下後手。
幕南、河西自不必說,屬於匈奴人絕對不願被漢家占據的戰略重點,必然會留下相當強度的防備力量。
便是那東海,軍臣也至少會派人告訴那片土地的‘主人’——鮮卑、烏恒二部:你們自由了;
隻要能阻止漢人搶走你們的土地,這片土地,就將世世代代屬於你們之類。
漢家也一樣。
雖然承諾‘不會發起大規模軍事行動’,但小股兵力的試探性外擴,卻也是必然會發生的事。
若是劉榮不加以壓製,甚至可能出現漢匈雙方在河套周邊地區發現輕微摩擦,轉而迅速演變為遭遇戰爭的狀況。
對此,漢匈雙方顯然都心知肚明。
隻是在送走呼延且當之後,劉榮的注意力,卻已經不在北方的草原上了……
“呈上來吧。”
一聲低語,殿外頓時湧入一隊郎官,將幾口看上去就稱重無比的木箱搬了上來。
而後,便是一卷又一卷封有漆、印的竹簡,被依序送上劉榮的案頭。
過去這些年——準確的說,是從先孝景皇帝三年,劉榮太子監國,到如今的劉榮新元二年;
這五年的時間裏,劉榮對於漢家內部治理的大體中心思想,其實還是維持文、景兩代先帝時的核心:輕徭薄稅、休養生息。
隻是稍有不同的是:比起兩代先皇單純‘節流’式積攢府庫、積蓄力量,劉榮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開源’之上。
——國家財政這個東西,無論是想要改善,還是加快繼續速度,方法縱是千千萬萬,終歸還是不過開源、節流這兩個大類。
過去幾十年,賴文、景兩代先帝竭盡所能的‘節流’,漢家得以在最大限度保障民生、減小底層壓力的前提下,完成了極為龐大的府庫積累。
而在劉榮太子監國之後,以糧食官營為核心,以陶瓷器奢侈品為輔助的新型國家財政模式,無疑是加快了這一進程。
在過去,漢家府庫、儲蓄之所以在穩步上升,主要還是文、景兩代先帝省吃儉用,盡可能少花錢,將中央財政收入當中,屬於少府內帑的口賦一項最大限度節省下來。
這就好比一位老人省吃儉用,從每個月五千塊的退休工資中攢下四千七、八百,十幾二十年細水長流之下,居然也攢下了一筆高達百萬的龐大儲蓄!
而劉榮當家做主,開始負責漢家的財政工作,則好比孫輩繼承了祖父、父親留下了上百萬儲蓄;
但劉榮卻沒有墨守成規,繼續從自己六千塊的退休工資裏,單純的每個月攢下五千多。
而是在學父、祖,從退休工資中攢錢的同時,又另外找了幾份兼職。
這幾份兼職,一曰:糧食官營;
二曰:陶器器。
過去五年的時間裏,憑借壟斷關中糧食市場,即便是在將糧價壓到粟三十多錢每石、麥五十多錢每石的超低價,少府內帑也還是得到了每石糧食至少一錢的利潤。
——關中民上千萬口,近二百萬戶;
按照每戶三百石的年糧食產值,關中一年的糧食總產量,高達六萬萬石!
就算考慮到冬天補種宿麥,讓土地肥力消耗加劇,糧產有一定程度的下降,也至少能有五萬萬石粟,外加二萬萬石以上的麥。
每年七萬萬石糧食!
按照每人每年二十四石的成年男子糧食消耗標準,關中一年的糧食產量,足以養活近三千萬人!
如今漢室天下,滿共也才三千多、不到四千萬的人口,單就是一個關中的糧產,都差不多能養活全天下大部分人了!
事實上,早在百十年前,關中就已經是神州中原的糧倉了。
八百裏秦川,外加‘與世隔絕’,隻以蜀道相通的巴蜀天府之地——這兩個糧倉加在一起,便幾乎能承擔起整個華夏民族的日常口糧消耗。
戰國末期,也正是憑借這兩個糧倉,秦國才能輕而易舉的掌控他國命脈。
掌控程度低一些的,如魏、趙,雖然不至於完全不敢和秦國作對,卻也幾乎是一旦和秦國開戰,全國上下當即就要陷入糧食短缺,隻能假他國之手‘曲線救國’,從秦國手裏買糧食來吃。
掌控程度高一點的,比如齊,更是成為了關東六國當中,唯一一個未戰而降,直接跪地稱臣的國家。
甚至更早的時候,管仲輔佐齊桓公,以魚鹽之利九匡諸侯的故事,也明確無誤的告訴後世人:糧食安全問題,早在數千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引起華夏統治階級的注意。
說回眼下。
少府內帑官營糧食,保證了關中糧食市場的絕對安穩,這自然是政治層麵的成就;
哪怕不賺錢甚至賠錢,都是很有必要、很有價值去做的事。
可終歸是文、景兩代先皇在位時期,赫赫威名的‘貔貅’——凡是少府內帑經手的項目,那就沒有不賺錢的。
這不?
糧食官營,一石糧食一錢的利潤差,竟也硬生生給少府內帑,帶來了每年高達七萬萬錢的龐大收入。
每年七萬萬錢,過去五年便是三十五萬萬。
要知道漢家在整場河套戰役的總支出,也才不過四十萬萬錢!
少府內帑過去五年,通過官營糧米所得到的利潤,差點就把這一場戰役的花費給報銷掉了!
如果這麽說還不夠直觀的話,再來看一組數據。
——太宗孝文皇帝在位二十七年,外加先孝景皇帝前三年,這總共三十年的時間裏,父祖為劉榮留下的少府內帑,共存下了總計近三百萬萬錢的龐大積蓄。
平均選下來,大概就是每年十萬萬錢。
考慮到太宗皇帝年間,天下人口還在兩千大幾百、不到三千萬,每人每年四十錢的口賦,收上來也不過是十二萬萬錢以內;
換句話說,太宗孝文皇帝在位的那些年間,少府內帑每年都從收上來的十一、二萬萬口賦中,省下了至少十萬萬錢攢了起來。
為什麽說是‘至少十萬萬’,而非十萬萬左右?
別忘了——太宗孝文皇帝攢下來的家底,先帝可是已經敗了一波!
吳楚七國之亂!
一場吳楚七國之亂,光是大軍出征平叛前,先孝景皇帝與竇太後給周亞夫、竇嬰二人的三千金賞金,外加將帥們獲得的賞賜,便已是折價上萬萬錢的支出。
若是加上在那之前的幾年,長安朝堂在梁都睢陽一線的經營,以及平亂過程中的糧草輜重消耗;
——毫不誇張的說,一場僅僅隻維持三個月的吳楚七國之亂,就讓漢家長安朝堂中央,耗費了高達三十萬萬錢。
有了這些參照,再來看少府內帑官營糧食,年得利七萬萬錢,也就不難明白這是個什麽概念了。
少府內帑每年的財政收入:口賦,大致在十二、三萬萬錢;
官營糧米所得的這七萬萬錢利潤,讓少府內帑的財政收入瞬間暴漲五成以上!
再加上過去這幾年,劉榮搗鼓出來的陶瓷器,也細水長流的為少府內帑,帶來了一筆極為龐大的財富。
結合此間種種,對於劉榮掌權這幾年,漢家的財政狀況,外朝也可謂是眾說紛紜。
有人說,劉榮天生就是個會掌錢的主,少府內帑在劉榮的掌控下越來越有錢,此乃社稷之福;
也有人說,劉榮輕而易舉的讓少府內帑越來越有錢,考慮到劉榮還算不上成熟的年紀,這很可能會讓劉榮飄飄然,從而做出一些過分自大的決策。
——過去這一年多的時間裏,接連爆發的漢匈朝那之戰,以及河套-馬邑戰役,便已經證明如今的劉榮,已經隱隱有了些狂妄自大、目中無人,甚至是窮兵黷武的趨勢。
若是繼續放任下去,那手握少府內帑,隨時可以不經外朝同意發動戰爭的劉榮,怕是會讓漢家國將不國……
有人說好,有人說壞,更多的,自然還是持觀望態度。
——再看看吧。
——無論是好是壞,都別純靠猜;
若是好事,那就等劉榮做出些像樣的好事兒出來,比如減免賦稅,又或是提高官員俸祿之類,大家再歌功頌德不遲;
反之,若是壞事,那也不急著杞人憂天,等劉榮真做出什麽不像話的事兒,東宮自有兩位太後‘規勸’誤入歧途的少年天子。
隨著這一看法成為主流,漢家朝堂內外對於少府內帑——尤其是經劉榮之手、有劉榮幹涉其中的少府內帑事務,都基本是拿著放大鏡細細查看。
無論劉榮是好是壞、劉榮掌控下的少府內帑是在變得更好還是更差,這些人都似乎要找到什麽不容置疑的證據,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也正是在這種級高強度的‘凝視’當中,劉榮在送走匈奴使團之後,毅然決然開始了自己針對漢家中央財政的第二步規劃。
——鹽鐵!
早在五年前,吳楚七國亂平,先帝皇五子獲封江都王時,劉榮就已經在為這一天暗中布局。
尤其是在吳楚亂平後不久,順利太子監國之後,劉榮更是將包含江都國在內的整個原吳國版圖,都納入了自己心中的‘天子榮專屬經濟特區’。
這塊經濟特區,不同於後世那些繁榮、先進的代表性區域;
——這塊地區對劉榮最大的意義,便是鹽鐵!
荊吳多銅礦,又有近半的國境線臨海;
故而,在曾經的吳王劉濞手中,吳國的冶銅業、漁鹽業,讓吳國成為了整個關東最富庶——比背靠天子的梁國、坐擁工商之利的齊國,都還要更加富庶的大國、強國。
憑借鑄錢、煮鹽之利,吳王劉濞甚至一度減免了吳國百姓全部賦、稅!
作為吳國百姓,一年到頭非但不用向官府上繳哪怕一枚銅錢,反而還會因為種種原因,得到官府發放下來的賞賜!
也正是因為這個基礎,無處之亂爆發時,吳王劉濞才能‘說到做到’——說盡發國中可戰之男丁,就真的發動了吳國幾乎所有男人。
不過當時的吳國,冶銅隻是為了鑄錢,製鹽也都是通過鹵製。
而劉榮想做的,則是以冶銅業為基礎,盡快發展起鋼鐵產業!
至於鹽~
作為穿越者,劉榮實在是想不到還有什麽東西,比製鹽都還要更容易、更沒有含金量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