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使,莫不是在消遣朕?”


    很可惜,呼延且當滿懷僥幸心理的美夢,在和劉榮打過照麵之後,連片刻瞬間都沒撐住,就被劉榮一聲嗤笑所擊碎。


    “今歲開春,到明年秋後。”


    “——去掉你‘大匈奴’不喜用兵的冬天,這,可就是兩年時間了。”


    “我漢家兩年不主動出擊,換來的,卻隻是你‘大匈奴’在兩年之後,未必履行的諾言?”


    說著,劉榮不由又是嘿然一笑,順勢從座位上起身,含笑負手,在呼延且當晦暗不明的目光注視下來回踱起步。


    來來回回走了好一會兒,走的呼延且當都有些呼吸不順暢了,劉榮才嗬笑著側過身,再度望向呼延且當那張陰晴不定的麵龐。


    “既然今日,是一場‘被蓋在氈毯下’的會晤,那朕,便也不拐彎抹角了。”


    “——貴主單於意欲西進,究竟是何圖謀,著實不算難猜。”


    “待貴主單於西進功成,挾鎮世之大勢重歸幕南,隻怕屆時,便又是戰火驟燃,漢匈大戰了吧?”


    “或許在西域、在大宛,乃至更西之地,貴主單於能得到許多東西,能讓遊牧之民比今日強大許多。”


    “到了那時,隻怕就不再是匈奴使團入朝請見,和親割土以求和;”


    “便是貴使本人,怕也是要跨上戰馬,揮舞著胡刀,砍向我漢家的將士?”


    將呼延且當的小心思一語點破,劉榮特意停頓了一下,給了呼延且當充分的思考時間。


    待呼延且當深吸一口氣,做出一副‘既然皇帝陛下如此直言不諱,那我也不拐彎抹角了’的架勢之後,劉榮才坐回了上首禦榻。


    也正是隨著劉榮的身軀,落在禦榻之上的那一刻,一股莫名而來的威儀直撲呼延且當麵門。


    那一刻,呼延且當就感覺自己麵前的,是比自己效忠的匈奴單於,都還要更加偉岸的一道神軀……


    “朕早有言:匈奴人,沒有資格在我漢家的麵前說,從實力、地位的角度出發,同我漢家交涉!”


    “二十年前、三十年前——乃至五十年前,你們就沒有這個資格。”


    “同樣的,二十年、三十年後,乃至百年千年之後,你們也同樣不會有這個資格。”


    …


    “如今的狀況,是你們匈奴人需要和平,而不是我漢家。”


    “恰恰相反:我漢家的軍中將士,無不是對武勳、首級,保持著極致的饑渴。”


    “——河套戰役之後,我漢家的軍隊之所以沒有攻上高闕,並非朕滿足於河套一隅。”


    “更並非我漢家的軍隊疲憊、思鄉。”


    “恰恰相反——若非朕極力壓製,隻怕如今,我漢家的先鋒部隊,已經遊弋在貴國‘都城’:龍城附近了。”


    這一番話,劉榮看似是什麽拐彎抹角,什麽都沒說,實則,卻是將漢家如今的立場明明白白的擺上了台麵。


    ——想求和?


    ——那就跪下!


    ——注意你的身份!


    還是那句話;


    漢家並不介意以和平作為籌碼,從匈奴人手中得到一些東西。


    換句話說,隻要條件足夠讓漢家滿意,漢家完全能接受未來兩到三年,不再對草原——不再對匈奴人掌控的區域,進行下一步大規模軍事行動。


    但這並不意味著漢家,真的需要、渴望,又或是更願意這麽做。


    若是條件不足夠吸引人,那漢家完全可以做出性價比更高的選擇。


    和匈奴人過去這幾十年,馳掠漢北邊牆的邏輯一樣:談判桌上你不給,我就在戰場上取!


    誠然,在談判中提出‘河西’這個異想天開的條件,劉榮多少有點漫天要價的嫌疑;


    但有一句話,劉榮卻沒摻和半點水分。


    ——河西,就算匈奴人不給,漢家也肯定是要取的!


    談判桌上確實不大可能談下來;


    但戰場上打下來的決心,劉榮有。


    而且有很多!


    打下來的能力,漢家的軍隊也有。


    與其說,劉榮在談判桌上‘不再提河西’,是知道自己太過分,才自覺地把這個條件移除出本次外交談判的內容,倒不如說是劉榮知道匈奴人不會答應;


    所以,劉榮已經把‘得到河西’這一事項,從外交途徑中移除,挪到了戰爭途徑的戰略目標而已。


    而方才這番話,劉榮也完全沒有說謊。


    ——河套戰役結束之後,劉榮收到最多的,便是河套駐軍將士聯名呈上的請願書。


    其上內容千篇一律:請陛下頒詔,使我大軍北渡大河,馬踏龍城!


    雖然劉榮最終做出‘暫時在河套穩住陣腳’的決策,是因為劉榮認為時機未到,但從某種角度上來講,劉榮也確實是在刻意壓著軍中的將帥們。


    很顯然,呼延且當也明白這一點。


    事實上,根本不用劉榮開口說,呼延且當就知道這件事,是真實存在的。


    河套戰役之後,匈奴人為什麽不反撲?


    就算不反撲,就此認下‘失去河套’的客觀現實,匈奴人又為何不直接將戰略重心西移,轉而還要拖此一舉,特意派使團來和漢家求和?


    難道秦關高闕,就真的那麽不值得信任,有高闕鎮守幕南門戶,匈奴單於庭就真的那麽放不下心?


    事實上,恰恰相反。


    時至今日,別說是匈奴人了,就連漢家都沒有哪怕一個人——包括天子劉榮在內,都沒有任何一個人,能拿出一個像樣的方案。


    便是那些憐憫上奏,主動請纓的軍中將帥,也根本說不出個所以然,隻說‘臣等必定效死陣前,不破高闕誓不為人’之類。


    隻是劉榮要的,不是讓幾十萬大軍在高闕磕個頭破血流,然後再拖著疲憊的身體,麵對高闕以北嚴陣以待的匈奴幕南主力。


    事實上,對於未來必將爆發的那場幕南之戰,劉榮始終有著明確、清晰地認知。


    ——高闕,僅僅隻是幕南的門戶。


    高闕之戰,僅僅隻是幕南之戰的開端。


    攻破高闕,在大河以北站穩腳跟,絕對說不上是在幕南戰役中,占據了戰略優勢;


    準確的說,高闕,是漢家能否開啟幕南戰役的先決條件。


    攻破高闕,為大軍在大河以北找到一個能駐足、能穩住陣腳的戰略支撐點,漢軍將士才有可能展望幕南,將幕南納入自己的戰略覆蓋範圍。


    而在那之前——在高闕為漢家所有之前,漢匈雙方所有的戰鬥,都必定,也隻能集中爆發在高闕。


    作為守城戰專家,沒人比漢家、比華夏軍隊更清楚:一處依山傍水——以山脈為基、河流為屏障的關隘,究竟有多大的攻取難度。


    漢家內陸也有這樣一座雄關,同樣是以山為基,以大河為屏障。


    世人形容那處關隘,用的字眼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沒錯;


    那座關隘,正是如今漢室公認的第一雄關,漢室關中大本營的東門戶:函穀關。


    也就是說,在想到什麽行之有效的巧妙方式,又或是具備對匈奴人的絕對兵力、戰力優勢之前,死磕高闕,對漢家絕非是一個好的選擇。


    但這一切,都隻是劉榮所看到的。


    包括呼延且當在內的草原遊牧之民,看到的卻是在高闕以南,隔大河相望的河套地區,漢軍將士並沒有因為河套戰役的結束,而有絲毫鬆懈。


    每日辰時,漢軍將士於河沿跑操拉練時的口號聲,甚至能隱約傳到河對岸的高闕!


    呼延且當能被任命為赴漢使團正使,自然是對漢家有著一定的了解。


    呼延且當大概記得,這樣的做法,被漢人稱之為:執幹戚舞……


    “所以,皇帝陛下的意思,是我主單於在開拔西進之前?”


    呼延且當滿含疑慮的一問,卻見劉榮漫不經心的微微點下頭。


    “朕曾聽聞,商人之間交易貨物,講的就是個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錢貨兩清。”


    “人與人之間如此,國與國之間,自更應該如此了。”


    “遙想過往這些年,我漢家每每與匈奴和親,又何曾對貴主單於,或是曆代先單於說:和親陪嫁過兩年再送過去?”


    “——若真這麽做了,隻怕是消息都還沒送到單於庭,單於庭的主力大軍,就已經出現在我漢家的北境了吧?”


    “事實上,即便沒這麽做,我漢家也屢屢經曆了這樣的事。”


    “和親條約才剛簽訂,墨跡未幹,貴主單於吃到肚子裏的好處都還沒隔夜,我漢家的北境,就已經迎來了又一批遊牧之民的侵染。”


    “真要是翻開賬本,朕要和貴主單於算的賬,隻怕是……”


    又明裏暗裏言語威脅了一番,再佯裝鎮定的喝了口茶。


    刻意沉默了片刻,劉榮才最終,擺明了自己的底線。


    “陪嫁公主,朕不置可否——送不送嫁皆可。”


    “若送來,朕便好生安置在後宮,不送,朕也絕不會因此,而覺得我漢家虧了。”


    “——左右不過一胡女,朕還不至於那般葷素不忌。”


    “但作為陪嫁的東海地,必須要在今年秋天來臨之前,盡數為我漢家所有!”


    …


    “朕知道那鮮卑、烏恒二山,有被貴先主冒頓單於流放的東胡餘孽。”


    “而且他們已經因地而名,各位鮮卑、烏恒二部。”


    “今年夏天,我漢軍會派軍隊,接管貴主單於割讓的東海千裏之土。”


    “希望貴主單於能派遣使者,去知會鮮卑、烏恒二部:從今往後,此二部,以及東海千裏之土,皆為我漢家所有。”


    劉榮的目的依舊明確:東海!


    準確的說,是大致涵蓋後世東北三省的遼闊土地。


    這片土地,對於如今的漢家而言,卻是沒有什麽太大的價值。


    ——太冷了~


    這片土地,現在還是太過寒冷,即便是那為後世人都為之垂涎的黑土地,也無一例外的都是凍土。


    但劉榮看重的——至少是短期內看重的,卻並非這塊土地的實用價值;


    而是擁有了這塊土地之後,漢家在東北版圖的地緣政治格局,會出現一個極為微妙的變化。


    現如今,東海為匈奴人所有,漢家和朝鮮半島接壤的區域,僅限於燕國東北版圖,那不過上百裏長度的鴨綠江。


    說得再直白點,就是朝鮮半島與亞歐大陸的接連出,並不完全是漢室版圖。


    ——靠北側的一大半,如今都屬於匈奴人,靠南側的一小半,才屬於如今漢室的燕國。


    可若是東海易主,漢家將版圖擴張到鮮卑、烏恒二山以北成百上千裏,那情況可就大有不同了。


    屆時,朝鮮報道與大陸板塊連接的位置,將完全被漢家的版圖所覆蓋!


    任何人想要進出朝鮮半島,都必須通過漢家的同意,並且還要通過漢家的領土!


    用版圖,外加三麵臨海的半島地形,硬生生把朝鮮半島‘包圍’——這才是劉榮短期內,對東海這片土地所寄予的厚望。


    至於東北那片黑土地,就隻能等後世子孫、等華夏文明有了開發的能力,再去享受黑土地為農耕文明所帶來的特殊加成。


    某種角度上來講,也算是劉榮給華夏後世子孫,留下的一筆不菲遺產了……


    “朕的底線已經明確,便也不需要繼續談下去了。”


    “——朕已經做出了最大的讓步,已經沒有了哪怕半點退讓的空間。”


    “就這個條件,若是願意接受,就請貴主單於盡快履行,我漢家得到想要的東西後,自然會履行承諾。”


    “若是不接受,那也沒必要繼續磋商,貴主單於也不用去西方,欺負那些可憐的小國家了——便在長城腳下,我漢匈兩家,再擺開架勢打上個三五年。”


    “反正朕手裏兵多將廣,府庫又充盈的實在有些存不下了。”


    “征戰幾年,把府庫儲存稍微消耗一小,也不失為明智之舉。”


    劉榮話音落下,呼延且當的麵色徹底黯淡下去。


    呼延且當知道,劉榮依舊沒撒謊。


    ——漢家的府庫,真的充盈到了錢糧沒地方存放,串錢的麻繩腐爛壞死、致使錢幣散落於庫房中,卻沒人顧得上搭理;儲存的糧食大批大批的壞事,卻根本抽不出人手去傾倒入河流的地步。


    劉榮說,打一場為期三五年的國戰,消耗一波庫存,固然有吹牛皮的意味在其中。


    但呼延且當確定的是:如果漢匈雙方之間,真的打了一場為期三五年的戰爭,那這場對於漢家而言,還真就是劉榮所說的那樣——不過是清一清庫存而已,根本傷不到漢家的根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朕這一生,如履薄冰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uu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煌未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煌未央並收藏朕這一生,如履薄冰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