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王的婚禮最終訂在了正月初十。婚禮正式舉行之前,王妃也能回娘家住上幾天,陪伴家人,等待禮官上門冊封。
桓家人丁並不興旺,除已定了周王妃的元娘之外,隻有一位才滿十歲的庶女,已借著堂娘的身份與永安侯趙家訂了婚。好在桓家姻親不少,婚禮之前家中伯母、姑母、姨母、表姐妹都趕來拜賀、陪伴,也少解了她這些年的孤寂和苦悶。
自新泰二十年入宮,婚事一推再推,她在宮裏也聽了不少流言蜚語,甚至幾次從噩夢中驚醒,都夢到這樁婚事不成,她又被退回桓家,嫁給那不成器的宋時。
雖說她現在也聽說宋時有了些出息,弄出了種新的印書法,辦過福建講學會,可那又有什麽用?不過是些不關前程的雜事,說起來是能在文人中搏個好名聲,卻不如省下這些工夫,踏踏實實讀書,早日中個進士。
若他有出息,祖父怎會頂著毀婚的罵名將她送入宮裏?
桓元娘揉了揉額角,歎息一聲。身邊伺候的宮人,特地來看望她的親長、表姐妹、閨中舊友便都滿麵關切地上來問她是哪裏不舒服,可要請個大夫來診治。
她是未來王妃,婚禮之前可不能出任何差池。
桓元娘搖了搖頭,笑道:“隻是屋內有些炭火氣,熏得人心中燥氣。宮裏的炭都是不見煙氣的銀絲碳,牆壁間又夾著火牆取暖,冬日裏靠著引枕讀書賞雪,實是難得的清幽之樂。”
原先在宮裏時隻覺著家裏好,早晚盼著能回家住幾天,享享天倫之樂。可如今真回到家裏,看著這些人滿臉汲求名利的諂媚,聽著她們攀比丈夫、兒女,教自己婚後如何轄製丈夫、小妾,卻隻覺滿心陌生。
這樣的天倫之樂,還不如在宮裏清清淨淨地看書呢。
聽說周王也喜歡看書,又溫柔孝順,定能和她脾氣相投。等他們成親之後……等將來周王即位,坤寧宮裏還有一座屬於她的藏,帝後二人“賭書消得潑茶香”,那才是真正的神仙日子。
她隨口說了句看書,便有位不知從哪裏論得上親的表姨母巴結上來,殷勤地說:“桓小禦史從福建回來,定然為大姑娘帶了許多新書來吧?我娘家有親戚在南方,聽說閩浙一帶都時興宋氏版的《第二屆福建講學大會語錄》。那書是主辦講學會名家手刻書版,文字極有風骨,卻不是外頭那些匠人刻出的可比,姑娘可看過這書?”
宋氏。
福建講學大會。
兩個詞合在一起,頓時讓桓元娘想起了此生最不願聽見的名字。
她曾經差點與這個人成親,她嫡親的兄長也為這人與她生了嫌隙,甚至追著他去了福建,絲毫不顧她這個在深宮裏惶恐無依的妹妹。
福建與京城遠隔三四千裏,音訊難傳,而她兄長從禦史謫落成小州府的通判,她這個未來王妃都聽了不少閑言閑語。
她常想著,若兄長還在朝中,是個前程遠大的禦史,周王會不會一早便倚重她兄長?那些背地裏嚼舌的宮人見了她兄長的豐采,還不知要怎麽傾慕呢。
憑祖父閣老之尊,她這王妃身份,兄長若在京裏,恐怕也早娶了大族女子。他們桓家在閣、周王外家馬尚書在兵部,再娶一位部堂高官家出身的嫂嫂,周王早該穩穩當當地立了太子,她又何苦在宮中等了三年?
她的臉色霎時有些冷意,又旋即強抑厭惡之色,打迭起王妃氣度,溫聲道:“是麽,原來外頭出了有這樣的好書。我身邊倒是多放著些宮裏帶來的圖書,足可打發時間,尚不需向外頭求書。”
那位姨母獻殷勤不成,險些惹了未來王妃不喜,屋裏都是有眼色的人,自然沒人再提起福建那些新鮮事和那出名的人。
然而她那堂妹年紀卻還小,讓生母教養得一心要討好王妃姐姐,轉天便將桓淩回來時分送親友的《白毛仙姑傳》與兩本《福建講學大會語錄》拿給了桓元娘。
她自幼隨父兄讀書,眼力絕佳,隻一見標簽上端正清峻、風格極佳的硬筆字便不由心生喜愛。但看到《語錄》中宋時名字後那一行行熟悉的性理之論時,她眼中淡淡的欣賞便轉為冷笑。
這分明是她兄長的口吻!
那宋時在她家讀書時寫的文章父親都拿給她看過,他從沒有過自己的想法,先生教什麽就是什麽。當年父親教他,他的文章就與父親一脈相承,如今兄長到福建教他,他講解理學時就全是兄長的口吻……
這樣一個人能有什麽出息,兄長卻待他比嫡親妹妹還好!難道她嫁給周王不是為了這個家,不是為了祖父和兄長的前程嗎?
她將書還了回去,在婚禮之前特地請兄長來單獨相會,賭著一口氣說:“小妹成親在即,兄長竟沒什麽話要與我說嗎?還是你一腔心思都在宋時身上,已經忘了我才是你骨肉相連的親妹子?”
桓淩看著端莊雍容,卻被宮中生活養出了一身疏冷和傲氣的妹妹,眼上流露出幾分憐惜和自責。
他心中湧動著許多話語,但事到如今,再說什麽也沒了意義,隻能歎息一聲:“你已經成了皇家婦,往後要好生服侍周王,孝敬太後、聖上與和賢妃娘娘,成親後要有王妃氣度,替周王管束好妾室宮人……”
他像個老父親一樣絮絮叨叨地叮囑妹妹,桓元娘卻不耐煩地說:“我不想聽這些老生常談,兄長就沒有真心話要與我講麽?若兄長沒有,我倒有幾句話說!”
她們兄妹會麵,並未留宮人在屋裏服侍,這屋子因是她這個未來王妃的居所,早有宮裏匠人來換成了玻璃門窗,隔音極好,也不怕有人聽壁角。她便上前幾步,仰頭對兄長說:“待我入宮為妃,便為兄長指一門好親事,到時候咱們三家一起輔佐周王——”
桓淩的臉色驀然冰冷,厲色喝道:“噤聲!此事豈是咱們家能議論的!”
桓元娘臉色乍白乍紅,羞愧又不甘地問:“這話旁人又聽不到,兄長何須這樣訓我?兄長難道就沒有雄心壯誌……”
桓淩橫了她一眼,壓低聲音教訓她:“你自幼承庭訓,尚不知君臣父子耶?你嫁入宮中也隻是王妃,不是皇後,休得想這些不該妄想的東西!雖說你要做王妃,身份尊貴了,可隻要你一天還是我妹妹,我做兄長的便不能看著你行差踏錯!”
她入宮三年還沒能成婚,竟不懂聖上看這樁婚事的態度麽!難道他們竟以為當今真是個奢侈無度,借長子婚事斂財的昏君?
元娘一個父母雙亡、有過未婚夫的女子能選作皇妃,皆是大皇子生母賢妃主張,周王外家馬尚書與他們祖父權勢交換的產物:馬尚書不是翰林出身,早年又因軍功封伯,不能再入內閣,便倚勢援引桓侍郎入閣,以此換得一位忠於周王、又能在內閣代表自家利益的閣老。而桓侍郎得了大學士之位,又將一個孫女嫁作王妃,搏一個周王登基後的榮華富貴。
然而兩家隻顧著新朝富貴,卻沒想過這樣一場交換在當今天子眼中是什麽看的。
雖說天子素來寵愛周王,朝中上下早已視其為隱形太子,可這也不是永世不易的。天子年紀漸長,最忌殫的隻怕就是兒子與臣下背後勾結,竊奪權柄,而他們兩家正犯了這人君的大忌。
他雖勸不轉祖父,卻不能讓妹妹渾渾噩噩地被引上錯路!
他將當今宮中局勢與妹妹分析了一番,力勸道:“當初你入宮的事,你與祖父怕我阻攔,合力瞞得嚴嚴的不教我知道,才鬧到了今日這般田地。往事不可追……從今往後你隻管安份守己地做好王妃本份,不能再做出格的事。”
他隻願兩家的小動作別牽累到周王就好,不然他們桓家哪裏還有麵目做臣子?
桓元娘腦中一片空白,隻想用力否認兄長的說法。她這樁婚事是太後與賢妃娘娘欽點,聖上還為她建了藏,怎麽會如兄長說的一般,這樁婚事反倒惹了天子不悅呢?
聖上分明是看重她,看重周王的,周王成親後定然能順利封太子……
可她在宮裏孤孤單單住了三年,每次聽聞外頭有大臣上書,以為婚禮即將舉行,卻又被聖上以充實私庫為由阻止,也是真的。
她這場婚真能平平安安地結成嗎?
桓元娘的心一點點沉下去,看著對麵神色沉晦的兄長,卻不肯低頭,咬牙道:“兄長說的我都記下了。但兄長當初既曾說過要遂我的心願,如今也請別忘記舊願。”
桓淩從胸中深深吐了口氣:“你是我唯一的妹妹,我怎會不管你。但盼你以後遇事能與我說一聲,多思量一二,不要被權勢二字遮了眼。”
桓元娘低頭答應了,忽然又想起一事,問道:“那我前頭和宋家那樁婚事……”
桓淩疲倦地搖了搖頭:“宋師弟與咱們家的人不同,眼中隻有公利從無私利,你永遠也不必擔心他害你。”
桓元娘忽然有些哀涼悲憤地笑了一聲:“宋時與咱們家的人不同?在你眼中祖父與我謀的都是私利,隻有宋時樣樣都好吧?可我們這般汲汲私利又為了誰呢?難道宋時能撐起咱們桓家?”
豈止是祖父和妹妹,連他自己心中也隻是私利為重,比不上時官兒那種不計榮名、一心利國利民的氣度。
桓淩微微合眼,歎道:“你嫁了周王,從此便是皇室之人,該謀的是天下萬民之利,桓家將來與你出嫁之女何幹?你以後若能將百姓利益放在心頭,做一代賢後,咱們桓家家風清正,不愁將來不興盛。”
他與元娘之間仍有分歧,但至少叫她知道自家真正的處境,不要聽外人引誘,胡亂去不敢碰的權力,就能安穩些。
臘月底都察院會推的結果出來,他重新回去做了禦使,伯父也升任了正四品的通政司左通政。兩位坐監讀書的堂兄也在鴻臚寺掛了個八品虛銜,而桓文因隻用生員功名,被撥進了國子監讀書。
桓家上下都裁了新衣,重粉庭院,一派喜樂氣氛。唯有桓元娘叫兄長點破了這樁喜事背後的危機,歡喜得便不那麽純粹,懷著幾分向往與忐忑,慢慢熬到了正月初十。
正月初十清早,桓元娘便換上燕居冠服到祖先靈前行禮齋醮,而後便在禮官引導之下拜受祖父教誡,拜別伯父、伯母、姑母等諸親長與四位兄長。
拜別親兄長桓淩時,她臉上難得露出了一點脆弱,他兄長也不再說什麽教訓她的,隻憐愛地說了一聲:“元娘,珍重。”
她用力看著兄長,似要將那張可以讓她放心依賴的臉容印入腦海中。
將要告別時,舊日的怨氣都已模糊,隻餘兄妹之間滿含親情的記憶。兄長待她雖然不夠體貼,但那些教訓畢竟是是為了她好,隻為了她這個人好,而不算計她將來能給自己帶去多少好處……
她帶著滿心思慮換上翟衣,等著周王親自到門親迎。
周王到門後要先行奠雁之禮,她在堂中第一次見到了未來丈夫的正臉。
之前選妃時周王也去看過,但她當時太緊張了,不敢抬眼直視,隻記得那時他身上的衣袍彩繡煌煌,明如天日,隱然已有天子氣度,從此一顆芳心便係在了周王身上。
而今她作為王妃,可以穿著吉服站在堂上直視香案前行奠雁禮的周王。但那片從選妃時幽然生出,在三年獨守空庭的苦候中積蓄漸深的情愫卻不知為何反而有所削減。
周王與她年紀相當,今年正滿十九,卻顯得有些稚弱。身材也還算高挑,臉龐、動作竟還是一團孩子氣,和她想象中與兄長一般成熟可靠的男子全然不相同……
桓家人丁並不興旺,除已定了周王妃的元娘之外,隻有一位才滿十歲的庶女,已借著堂娘的身份與永安侯趙家訂了婚。好在桓家姻親不少,婚禮之前家中伯母、姑母、姨母、表姐妹都趕來拜賀、陪伴,也少解了她這些年的孤寂和苦悶。
自新泰二十年入宮,婚事一推再推,她在宮裏也聽了不少流言蜚語,甚至幾次從噩夢中驚醒,都夢到這樁婚事不成,她又被退回桓家,嫁給那不成器的宋時。
雖說她現在也聽說宋時有了些出息,弄出了種新的印書法,辦過福建講學會,可那又有什麽用?不過是些不關前程的雜事,說起來是能在文人中搏個好名聲,卻不如省下這些工夫,踏踏實實讀書,早日中個進士。
若他有出息,祖父怎會頂著毀婚的罵名將她送入宮裏?
桓元娘揉了揉額角,歎息一聲。身邊伺候的宮人,特地來看望她的親長、表姐妹、閨中舊友便都滿麵關切地上來問她是哪裏不舒服,可要請個大夫來診治。
她是未來王妃,婚禮之前可不能出任何差池。
桓元娘搖了搖頭,笑道:“隻是屋內有些炭火氣,熏得人心中燥氣。宮裏的炭都是不見煙氣的銀絲碳,牆壁間又夾著火牆取暖,冬日裏靠著引枕讀書賞雪,實是難得的清幽之樂。”
原先在宮裏時隻覺著家裏好,早晚盼著能回家住幾天,享享天倫之樂。可如今真回到家裏,看著這些人滿臉汲求名利的諂媚,聽著她們攀比丈夫、兒女,教自己婚後如何轄製丈夫、小妾,卻隻覺滿心陌生。
這樣的天倫之樂,還不如在宮裏清清淨淨地看書呢。
聽說周王也喜歡看書,又溫柔孝順,定能和她脾氣相投。等他們成親之後……等將來周王即位,坤寧宮裏還有一座屬於她的藏,帝後二人“賭書消得潑茶香”,那才是真正的神仙日子。
她隨口說了句看書,便有位不知從哪裏論得上親的表姨母巴結上來,殷勤地說:“桓小禦史從福建回來,定然為大姑娘帶了許多新書來吧?我娘家有親戚在南方,聽說閩浙一帶都時興宋氏版的《第二屆福建講學大會語錄》。那書是主辦講學會名家手刻書版,文字極有風骨,卻不是外頭那些匠人刻出的可比,姑娘可看過這書?”
宋氏。
福建講學大會。
兩個詞合在一起,頓時讓桓元娘想起了此生最不願聽見的名字。
她曾經差點與這個人成親,她嫡親的兄長也為這人與她生了嫌隙,甚至追著他去了福建,絲毫不顧她這個在深宮裏惶恐無依的妹妹。
福建與京城遠隔三四千裏,音訊難傳,而她兄長從禦史謫落成小州府的通判,她這個未來王妃都聽了不少閑言閑語。
她常想著,若兄長還在朝中,是個前程遠大的禦史,周王會不會一早便倚重她兄長?那些背地裏嚼舌的宮人見了她兄長的豐采,還不知要怎麽傾慕呢。
憑祖父閣老之尊,她這王妃身份,兄長若在京裏,恐怕也早娶了大族女子。他們桓家在閣、周王外家馬尚書在兵部,再娶一位部堂高官家出身的嫂嫂,周王早該穩穩當當地立了太子,她又何苦在宮中等了三年?
她的臉色霎時有些冷意,又旋即強抑厭惡之色,打迭起王妃氣度,溫聲道:“是麽,原來外頭出了有這樣的好書。我身邊倒是多放著些宮裏帶來的圖書,足可打發時間,尚不需向外頭求書。”
那位姨母獻殷勤不成,險些惹了未來王妃不喜,屋裏都是有眼色的人,自然沒人再提起福建那些新鮮事和那出名的人。
然而她那堂妹年紀卻還小,讓生母教養得一心要討好王妃姐姐,轉天便將桓淩回來時分送親友的《白毛仙姑傳》與兩本《福建講學大會語錄》拿給了桓元娘。
她自幼隨父兄讀書,眼力絕佳,隻一見標簽上端正清峻、風格極佳的硬筆字便不由心生喜愛。但看到《語錄》中宋時名字後那一行行熟悉的性理之論時,她眼中淡淡的欣賞便轉為冷笑。
這分明是她兄長的口吻!
那宋時在她家讀書時寫的文章父親都拿給她看過,他從沒有過自己的想法,先生教什麽就是什麽。當年父親教他,他的文章就與父親一脈相承,如今兄長到福建教他,他講解理學時就全是兄長的口吻……
這樣一個人能有什麽出息,兄長卻待他比嫡親妹妹還好!難道她嫁給周王不是為了這個家,不是為了祖父和兄長的前程嗎?
她將書還了回去,在婚禮之前特地請兄長來單獨相會,賭著一口氣說:“小妹成親在即,兄長竟沒什麽話要與我說嗎?還是你一腔心思都在宋時身上,已經忘了我才是你骨肉相連的親妹子?”
桓淩看著端莊雍容,卻被宮中生活養出了一身疏冷和傲氣的妹妹,眼上流露出幾分憐惜和自責。
他心中湧動著許多話語,但事到如今,再說什麽也沒了意義,隻能歎息一聲:“你已經成了皇家婦,往後要好生服侍周王,孝敬太後、聖上與和賢妃娘娘,成親後要有王妃氣度,替周王管束好妾室宮人……”
他像個老父親一樣絮絮叨叨地叮囑妹妹,桓元娘卻不耐煩地說:“我不想聽這些老生常談,兄長就沒有真心話要與我講麽?若兄長沒有,我倒有幾句話說!”
她們兄妹會麵,並未留宮人在屋裏服侍,這屋子因是她這個未來王妃的居所,早有宮裏匠人來換成了玻璃門窗,隔音極好,也不怕有人聽壁角。她便上前幾步,仰頭對兄長說:“待我入宮為妃,便為兄長指一門好親事,到時候咱們三家一起輔佐周王——”
桓淩的臉色驀然冰冷,厲色喝道:“噤聲!此事豈是咱們家能議論的!”
桓元娘臉色乍白乍紅,羞愧又不甘地問:“這話旁人又聽不到,兄長何須這樣訓我?兄長難道就沒有雄心壯誌……”
桓淩橫了她一眼,壓低聲音教訓她:“你自幼承庭訓,尚不知君臣父子耶?你嫁入宮中也隻是王妃,不是皇後,休得想這些不該妄想的東西!雖說你要做王妃,身份尊貴了,可隻要你一天還是我妹妹,我做兄長的便不能看著你行差踏錯!”
她入宮三年還沒能成婚,竟不懂聖上看這樁婚事的態度麽!難道他們竟以為當今真是個奢侈無度,借長子婚事斂財的昏君?
元娘一個父母雙亡、有過未婚夫的女子能選作皇妃,皆是大皇子生母賢妃主張,周王外家馬尚書與他們祖父權勢交換的產物:馬尚書不是翰林出身,早年又因軍功封伯,不能再入內閣,便倚勢援引桓侍郎入閣,以此換得一位忠於周王、又能在內閣代表自家利益的閣老。而桓侍郎得了大學士之位,又將一個孫女嫁作王妃,搏一個周王登基後的榮華富貴。
然而兩家隻顧著新朝富貴,卻沒想過這樣一場交換在當今天子眼中是什麽看的。
雖說天子素來寵愛周王,朝中上下早已視其為隱形太子,可這也不是永世不易的。天子年紀漸長,最忌殫的隻怕就是兒子與臣下背後勾結,竊奪權柄,而他們兩家正犯了這人君的大忌。
他雖勸不轉祖父,卻不能讓妹妹渾渾噩噩地被引上錯路!
他將當今宮中局勢與妹妹分析了一番,力勸道:“當初你入宮的事,你與祖父怕我阻攔,合力瞞得嚴嚴的不教我知道,才鬧到了今日這般田地。往事不可追……從今往後你隻管安份守己地做好王妃本份,不能再做出格的事。”
他隻願兩家的小動作別牽累到周王就好,不然他們桓家哪裏還有麵目做臣子?
桓元娘腦中一片空白,隻想用力否認兄長的說法。她這樁婚事是太後與賢妃娘娘欽點,聖上還為她建了藏,怎麽會如兄長說的一般,這樁婚事反倒惹了天子不悅呢?
聖上分明是看重她,看重周王的,周王成親後定然能順利封太子……
可她在宮裏孤孤單單住了三年,每次聽聞外頭有大臣上書,以為婚禮即將舉行,卻又被聖上以充實私庫為由阻止,也是真的。
她這場婚真能平平安安地結成嗎?
桓元娘的心一點點沉下去,看著對麵神色沉晦的兄長,卻不肯低頭,咬牙道:“兄長說的我都記下了。但兄長當初既曾說過要遂我的心願,如今也請別忘記舊願。”
桓淩從胸中深深吐了口氣:“你是我唯一的妹妹,我怎會不管你。但盼你以後遇事能與我說一聲,多思量一二,不要被權勢二字遮了眼。”
桓元娘低頭答應了,忽然又想起一事,問道:“那我前頭和宋家那樁婚事……”
桓淩疲倦地搖了搖頭:“宋師弟與咱們家的人不同,眼中隻有公利從無私利,你永遠也不必擔心他害你。”
桓元娘忽然有些哀涼悲憤地笑了一聲:“宋時與咱們家的人不同?在你眼中祖父與我謀的都是私利,隻有宋時樣樣都好吧?可我們這般汲汲私利又為了誰呢?難道宋時能撐起咱們桓家?”
豈止是祖父和妹妹,連他自己心中也隻是私利為重,比不上時官兒那種不計榮名、一心利國利民的氣度。
桓淩微微合眼,歎道:“你嫁了周王,從此便是皇室之人,該謀的是天下萬民之利,桓家將來與你出嫁之女何幹?你以後若能將百姓利益放在心頭,做一代賢後,咱們桓家家風清正,不愁將來不興盛。”
他與元娘之間仍有分歧,但至少叫她知道自家真正的處境,不要聽外人引誘,胡亂去不敢碰的權力,就能安穩些。
臘月底都察院會推的結果出來,他重新回去做了禦使,伯父也升任了正四品的通政司左通政。兩位坐監讀書的堂兄也在鴻臚寺掛了個八品虛銜,而桓文因隻用生員功名,被撥進了國子監讀書。
桓家上下都裁了新衣,重粉庭院,一派喜樂氣氛。唯有桓元娘叫兄長點破了這樁喜事背後的危機,歡喜得便不那麽純粹,懷著幾分向往與忐忑,慢慢熬到了正月初十。
正月初十清早,桓元娘便換上燕居冠服到祖先靈前行禮齋醮,而後便在禮官引導之下拜受祖父教誡,拜別伯父、伯母、姑母等諸親長與四位兄長。
拜別親兄長桓淩時,她臉上難得露出了一點脆弱,他兄長也不再說什麽教訓她的,隻憐愛地說了一聲:“元娘,珍重。”
她用力看著兄長,似要將那張可以讓她放心依賴的臉容印入腦海中。
將要告別時,舊日的怨氣都已模糊,隻餘兄妹之間滿含親情的記憶。兄長待她雖然不夠體貼,但那些教訓畢竟是是為了她好,隻為了她這個人好,而不算計她將來能給自己帶去多少好處……
她帶著滿心思慮換上翟衣,等著周王親自到門親迎。
周王到門後要先行奠雁之禮,她在堂中第一次見到了未來丈夫的正臉。
之前選妃時周王也去看過,但她當時太緊張了,不敢抬眼直視,隻記得那時他身上的衣袍彩繡煌煌,明如天日,隱然已有天子氣度,從此一顆芳心便係在了周王身上。
而今她作為王妃,可以穿著吉服站在堂上直視香案前行奠雁禮的周王。但那片從選妃時幽然生出,在三年獨守空庭的苦候中積蓄漸深的情愫卻不知為何反而有所削減。
周王與她年紀相當,今年正滿十九,卻顯得有些稚弱。身材也還算高挑,臉龐、動作竟還是一團孩子氣,和她想象中與兄長一般成熟可靠的男子全然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