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衙從糧庫撥了糧,李誡和趙瑀也自掏腰包捐了糧食,上峰帶頭,下頭自然要跟風,各級官吏也多多少少捐了錢糧。
李誡將城內數得著的大戶都召集到衙門,先是說了一通愛民之心的話,接著眉飛色舞描述一番某年某月某地饑民造反,「人餓極了什麽都做得出來,隻一人帶頭,頃刻就有數百人跟從,砸糧店、搶大戶,到後來連不是饑民的人都摻和進去,打砸搶殺,渾水摸魚,那就是民亂啊!」
他語重心長道:「誰的錢都不是大風刮來的,我知道你們手頭也不寬裕,可不能因心疼幾個錢,招致殺身之禍。臨縣已經有凍死餓死的人了,我聽說咱這裏也有,不安撫好這些人,保不齊哪日就出亂子。還不如給他們點吃的,渡過嚴冬,等明年開,春天暖和了就好了」
在座人一聽,心裏哪還有不明白的,這是縣太爺伸著手要糧食,不給不行啊。
是以,李誡又籌來兩百石糧食。
有了這些糧,李誡就有了底氣,他讓捕頭王五帶著三班衙役,敲鑼打鼓,走街串巷,到處宣傳濠州縣城粥棚施粥的事。
如此一來,來粥棚討粥的人越來越多,到了年根兒下,竟經聚集了千人之多。
新任的鄭縣丞便委婉地提醒上峰,「大人心懷百姓,施粥是好事,但城外聚集的流民太多,不止咱們縣,還有附近幾個縣的人也往這邊跑,其中人員複雜,咱們的人手又有限,這樣下去容易生事。」
李誡點頭讚道:「老鄭說得沒錯,的確是個隱患,這樣,咱們去粥棚瞧瞧。」
小年這天,他二人輕車從簡,來到娘娘廟粥棚場外。
彼時快到飯點兒,空地上亂哄哄的都是人,一個個蓬頭垢麵,拿著破碗等開棚施粥,王五站在高台子上聲嘶力竭地指揮人們排隊,衙役們分散四周,呼喝著人群。
草棚子下頭坐著幾十個人,老的少的男的女的,看樣子是一家子一家子的,但是他們卻不上前排隊,隻眼巴巴地盯著。
李誡覺得奇怪,便上前問道:「為何不去?每頓是有定量的,去晚了就沒了。」
一個滿臉褶皺的老婦人眯著眼睛瞧了他半天,答道:「我們外地的,搶不過也不敢搶,等他們吃過了再去。」
「您是打哪裏來?」
「河南那邊。」
「家鄉遭災了嗎,跑這麽遠來。」
「可不是,」老婦說著說著,就開始哭,「一場大水把房子地全淹了,我們隻能出來逃荒,京城直隸都不讓去,隻能往南走,我的小孫女都餓死了。眼看兒媳婦也不成了,一聽說濠州這裏施粥,我們就趕緊過來,蒼天有眼,趕上一個青天大老爺,給口飯吃,好歹算活過來了。」
李誡沉默半晌,問道:「以後你們有什麽打算?粥棚不會總開著,你們總不能一直討飯。」
老婦抹著眼淚說道:「誰也不想討飯,我們都是本分的莊稼人,隻要有塊地,就能活下去。」
鄭縣丞插嘴道:「大水早下去了吧,你們為什麽不回鄉?」
有人便答道:「回去就抓壯丁修河堤,日日修月月修,又不給錢,白白耽誤了地裏的活,誰願意回去。」
李誡擺手不讓鄭縣丞繼續問下去,這是他們當地的政事,外地官員多說無益。
「我記得朝廷下過政令,墾荒的田地,頭三年可以不交稅賦,六年以後歸墾荒者。」李誡望著鄭縣丞,「老鄭,可有此事?」
「有的,但是咱們這裏……」
「真的嗎?」老婦眼神發亮,打斷了鄭縣丞的話,「此話當真?那我們找塊荒地種,地就歸我們了?」
鄭縣丞怔楞了下,看看李誡,吞吞吐吐說:「按律例來說是這樣的。」
李誡立馬大笑幾聲,「老太太,聽見沒,我們這位是正兒八經的官老爺,縣衙的鄭大人,他說的話斷沒有錯的。誒,你們還愣著幹什麽啊,人家可給你們指了條活路,還不趕緊給他磕頭!」
草棚子下頭的流民登時炸開了鍋,一窩蜂似地湧上來,磕頭的磕頭,道謝的道謝,還有人喊著要給他立長生牌。
把個鄭縣丞弄了個大紅臉,便是明知不妥也說不出來了。
又有人問道:「大人行行好,告訴我們濠州附近哪裏有荒地吧。」
哪裏有?濠州有荒地嗎?鄭縣丞是從外地調過來的,對濠州還不甚了解,一時腦子不夠轉了。
李誡一拍他肩膀,「鄭大人,拿魚鱗冊對對,如果有無主的荒地,指給他們。」
他無不感慨道:「老鄭啊,你這可是拯救百姓於水火之中啊,你就是他們心中的活菩薩啊,你就是讀書人的榜樣、為官者的楷模啊。」
下頭的流民又是一陣感激涕零。
誰都愛聽恭維話,鄭縣丞不禁有些飄飄然,意氣上頭,拍著胸脯子將這幫流民的安置問題攬了下來。
等回到家冷靜下來,鄭縣丞一琢磨,不對啊,明明是李大人說起荒地的事,怎麽成我說的了?
但事情都攬下來了,那些流離失所的人也都認準了他,此時推諉也推不掉了。
鄭縣丞抹了一把冷汗,暗自祈求,李大人,你可千萬別給我下套啊。
李誡對於粥棚一事抓得很緊,一日兩次施粥,要求立筷不倒,責令王五將衙役分成兩班,日夜巡邏,約束流民以防生變。
若下頭辦事的雜役敷衍了事,他當即就是一頓板子。
他表現得極為強勢,一番霹靂舉措下來,今冬濠州縣城裏乞丐少了很多,路邊幾乎不見凍餓而死的人,這可以說是十幾年來從沒有過的事。
劉銘提議李誡寫一份折子——如此當然算一項政績。
他的意思很簡單,幹活要幹在明處!
李誡不屑這些小心機,但想想自己接下來可能麵臨的困局,還是讓劉銘寫了一份花團錦簇的奏折,自己照著抄了一遍送到府衙。
李誡將城內數得著的大戶都召集到衙門,先是說了一通愛民之心的話,接著眉飛色舞描述一番某年某月某地饑民造反,「人餓極了什麽都做得出來,隻一人帶頭,頃刻就有數百人跟從,砸糧店、搶大戶,到後來連不是饑民的人都摻和進去,打砸搶殺,渾水摸魚,那就是民亂啊!」
他語重心長道:「誰的錢都不是大風刮來的,我知道你們手頭也不寬裕,可不能因心疼幾個錢,招致殺身之禍。臨縣已經有凍死餓死的人了,我聽說咱這裏也有,不安撫好這些人,保不齊哪日就出亂子。還不如給他們點吃的,渡過嚴冬,等明年開,春天暖和了就好了」
在座人一聽,心裏哪還有不明白的,這是縣太爺伸著手要糧食,不給不行啊。
是以,李誡又籌來兩百石糧食。
有了這些糧,李誡就有了底氣,他讓捕頭王五帶著三班衙役,敲鑼打鼓,走街串巷,到處宣傳濠州縣城粥棚施粥的事。
如此一來,來粥棚討粥的人越來越多,到了年根兒下,竟經聚集了千人之多。
新任的鄭縣丞便委婉地提醒上峰,「大人心懷百姓,施粥是好事,但城外聚集的流民太多,不止咱們縣,還有附近幾個縣的人也往這邊跑,其中人員複雜,咱們的人手又有限,這樣下去容易生事。」
李誡點頭讚道:「老鄭說得沒錯,的確是個隱患,這樣,咱們去粥棚瞧瞧。」
小年這天,他二人輕車從簡,來到娘娘廟粥棚場外。
彼時快到飯點兒,空地上亂哄哄的都是人,一個個蓬頭垢麵,拿著破碗等開棚施粥,王五站在高台子上聲嘶力竭地指揮人們排隊,衙役們分散四周,呼喝著人群。
草棚子下頭坐著幾十個人,老的少的男的女的,看樣子是一家子一家子的,但是他們卻不上前排隊,隻眼巴巴地盯著。
李誡覺得奇怪,便上前問道:「為何不去?每頓是有定量的,去晚了就沒了。」
一個滿臉褶皺的老婦人眯著眼睛瞧了他半天,答道:「我們外地的,搶不過也不敢搶,等他們吃過了再去。」
「您是打哪裏來?」
「河南那邊。」
「家鄉遭災了嗎,跑這麽遠來。」
「可不是,」老婦說著說著,就開始哭,「一場大水把房子地全淹了,我們隻能出來逃荒,京城直隸都不讓去,隻能往南走,我的小孫女都餓死了。眼看兒媳婦也不成了,一聽說濠州這裏施粥,我們就趕緊過來,蒼天有眼,趕上一個青天大老爺,給口飯吃,好歹算活過來了。」
李誡沉默半晌,問道:「以後你們有什麽打算?粥棚不會總開著,你們總不能一直討飯。」
老婦抹著眼淚說道:「誰也不想討飯,我們都是本分的莊稼人,隻要有塊地,就能活下去。」
鄭縣丞插嘴道:「大水早下去了吧,你們為什麽不回鄉?」
有人便答道:「回去就抓壯丁修河堤,日日修月月修,又不給錢,白白耽誤了地裏的活,誰願意回去。」
李誡擺手不讓鄭縣丞繼續問下去,這是他們當地的政事,外地官員多說無益。
「我記得朝廷下過政令,墾荒的田地,頭三年可以不交稅賦,六年以後歸墾荒者。」李誡望著鄭縣丞,「老鄭,可有此事?」
「有的,但是咱們這裏……」
「真的嗎?」老婦眼神發亮,打斷了鄭縣丞的話,「此話當真?那我們找塊荒地種,地就歸我們了?」
鄭縣丞怔楞了下,看看李誡,吞吞吐吐說:「按律例來說是這樣的。」
李誡立馬大笑幾聲,「老太太,聽見沒,我們這位是正兒八經的官老爺,縣衙的鄭大人,他說的話斷沒有錯的。誒,你們還愣著幹什麽啊,人家可給你們指了條活路,還不趕緊給他磕頭!」
草棚子下頭的流民登時炸開了鍋,一窩蜂似地湧上來,磕頭的磕頭,道謝的道謝,還有人喊著要給他立長生牌。
把個鄭縣丞弄了個大紅臉,便是明知不妥也說不出來了。
又有人問道:「大人行行好,告訴我們濠州附近哪裏有荒地吧。」
哪裏有?濠州有荒地嗎?鄭縣丞是從外地調過來的,對濠州還不甚了解,一時腦子不夠轉了。
李誡一拍他肩膀,「鄭大人,拿魚鱗冊對對,如果有無主的荒地,指給他們。」
他無不感慨道:「老鄭啊,你這可是拯救百姓於水火之中啊,你就是他們心中的活菩薩啊,你就是讀書人的榜樣、為官者的楷模啊。」
下頭的流民又是一陣感激涕零。
誰都愛聽恭維話,鄭縣丞不禁有些飄飄然,意氣上頭,拍著胸脯子將這幫流民的安置問題攬了下來。
等回到家冷靜下來,鄭縣丞一琢磨,不對啊,明明是李大人說起荒地的事,怎麽成我說的了?
但事情都攬下來了,那些流離失所的人也都認準了他,此時推諉也推不掉了。
鄭縣丞抹了一把冷汗,暗自祈求,李大人,你可千萬別給我下套啊。
李誡對於粥棚一事抓得很緊,一日兩次施粥,要求立筷不倒,責令王五將衙役分成兩班,日夜巡邏,約束流民以防生變。
若下頭辦事的雜役敷衍了事,他當即就是一頓板子。
他表現得極為強勢,一番霹靂舉措下來,今冬濠州縣城裏乞丐少了很多,路邊幾乎不見凍餓而死的人,這可以說是十幾年來從沒有過的事。
劉銘提議李誡寫一份折子——如此當然算一項政績。
他的意思很簡單,幹活要幹在明處!
李誡不屑這些小心機,但想想自己接下來可能麵臨的困局,還是讓劉銘寫了一份花團錦簇的奏折,自己照著抄了一遍送到府衙。